校园文化观照下的课堂教学文化
马淞铃对校园文化的理解
马淞铃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如下:
校园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包含了学校内部的特定氛围和规章制度,又体现了学校的传统和价值观。
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马淞铃认为,它首先是一种育人的环境,是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文化氛围。
在这个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习专业知识,更能够体验到成长的快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
同时,校园文化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
因此,马淞铃认为,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和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
3.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该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艺比赛、体育比赛、学术讲座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成长的快乐。
4.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如绿化、美化、净化等,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总之,马淞铃认为,校园文化是一种育人的环境,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建设,应该注重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入手。
“文化自觉”观照下的幼儿园课程建设
摘
要 : 文化 自觉” “ 要求人们在文化 建设过程 中充分认识本 民族文化 , 正确 确立本 民族 文化 与外来文化 的关
系。 课 程 的 文 化属 性要 求 幼 儿 园课 程 建 设 也 要 体 现 “ 化 自觉 ” 文 的精 神 , 儿 园 课 程 应 体 现 中 国传 统 文 化 , 对 多 幼 并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串 争 夺 夺 夺 ・ 夺 ÷ ÷ 孛 孛 寺 寺 幸 夺 寺 - 争 争 争 4
一
、
“ 文化 自觉 ” 内涵与要 求 的
“ 化 自觉 ” 费孝通 先 生在 晚年提 出的有 关 中 国文 文 是 化走 向的 重要 概 念 。“ 化 自觉 ” 具 体 内涵 为 : 活在 文 的 生 定文 化 中的人 对 其 文 化有 “ 自知 之 明 ” 并 且 对 其发 展 , 历程 和未来 有 充 分 的认 识 。 同时 , 文 化 自觉 ” 的又 是 “ 指 生 括在 不同文 化 中 的人 , 对 自身文 化 有 “ 在和 正是一 种容 纳 、 性 的文 化交 流态 理 度 。费孝 通先生提 出了“ 各美其美 、 美人 之美 、 美美 与共 、 天 下大 同” 的文化 交 流策 略 , 要求 在世 界 “ 多元 一体 化 ” 的格 局之下 , 全球确立 “ 和而不 同” 的文 化关 系 。
“ 化 自觉 " 照 下 的 幼 儿 园 课 程 建 设 文 观
段 媛 媛
( 南大学 教 育学院, 西 重庆 40 1 ) 0 75
夺 ・ ・ ・ ・ ・ ・ ・ ・ ・ ・ ・ ・ ・ ・ >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年 争 寺 - ・ 夺 夺 夺 夺 寺 寺 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4 }
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防城港市防城中学汤飞云[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传承和创新的累积.校园文化要在继承中求发展,继承中有创新,形成具有自我“灵魂”的校园文化特色,让学校精神在继承中不断提升,让文化底蕴在创新中不断博大精深.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善待文化,慎待文化,敬待文化,做文化的传承者,发展者与创生者.[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创新防城中学[引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重要精神资源,对该民族的整个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而这种作用的源头和发展轨迹都是从校园一步步伸展和扩散的。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及它们的表现形式。
它是学校教育的必然产物,是一种特定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在全面推进新课程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它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校园文化的功能是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营造一种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实质与关系(一)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实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是对学校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校园精神文化通过校徽、校旗、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等表现出来,能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能反映学校师生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面貌。
创新精神的实质也是一种精神文化,渗透在校内各种文化载体上,并通过外形化形态如校牌、校徽、校园建筑、学校名师以及内化形态如校园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准则、感情气质表现出来。
校园文化应重视引导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熏陶感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创新目标,鼓励正当竞争,颂扬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二)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文化的特有属性是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创造。
校园文化建设也是传承和创新的累积。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校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都有一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都在互动互变。
基于文化名人教育思想观照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研究
基于文化名人教育思想观照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行动研究【摘要】校园文化建设是基于“育人”为中心,提高人的素养,陶冶人的情操,以立德树人出发点,落实社会主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突出学校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强化学校文化立校、文化兴校的意识,提升师生的幸福指数;摸索学校特色化办学之路,形成学校文化育人的教育品牌。
本文立足于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的教育思想即“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创新”)观照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为落脚点,突出“梨洲元素”,是基于传统教育文化下的校园文化的再建设。
【关键词】梨洲教育思想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核心素养本校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的县域城区初中,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办学过程中学校文化建设严重滞后,办学理念特色化不强,办学宗旨不够清晰,跟不上现代化教育形式;学校以明清思想家黄宗羲的文号命名而来,他的教育思想熠熠生辉,校园文化建设和梨洲先生教育思想融合贯通,是学校教育走向特色化和品牌化的积极尝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落地生根。
针对本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
一、溯梨洲思想,形成“经世致用”的校园文化核心学校精神文化追溯“梨洲教育思想”,凸显“经世致用”的内涵,立足校本化文化的形成,提炼了校园文化育人要素,旨在培养新时代的梨洲传人。
(一)“梨洲教育思想”的溯源“梨洲教育思想”是由明清思想家黄宗羲在书院教育中提出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力学致知”“学贵适用”“学贵创新”。
“力学致知”的意思是“知识是通过实践,勤奋学习而获得的。
“学贵适用”的意思是“求学贵在适于实用,学用一致,只有适于实用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学问。
”“学贵创新”的意思是“求学贵在创新,提出独立见解。
”其中包含“由博致精”“重视‘异同论’”“深思与能疑”三个方面。
(二)学校精神文化的形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包括校园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方面。
校园文化展示
校园文化展示在现代社会中,校园文化展示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校园文化展示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展示校园文化的重要性校园文化展示对于学生和学校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音乐会、舞蹈表演、戏剧演出等艺术活动,让学生接触和欣赏各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其次,校园文化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创意设计大赛、演讲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展示自己的才艺和创造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校园文化展示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具有积极影响。
学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交流活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等,让学生与外界进行有效的互动,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交能力。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展示校园文化的实施方法要实施有效的校园文化展示,学校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首先,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
学校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文化展示活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执行者。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还激发了他们的潜力,培养了他们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其次,注重跨学科的融合。
校园文化展示可以涉及各个学科的内容,例如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
学校可以组织跨年级、跨专业的合作,让不同领域的学生共同参与,丰富了文化展示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和影响力。
再次,注重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学校可以与各种社团、企业、艺术团体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文化展示活动。
通过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舞台,让他们与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能。
开学第一课教案——讲述学校的文化特色
开学第一课教案——讲述学校的文化特色开学第一课是一个重要的时刻,它不仅给学生带来了新的知识,也为他们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想和学生们探讨学校的文化特色,让他们了解并感受到学校所具有的独特之处。
本教案将分为十二个小节,深入挖掘学校文化的不同方面。
一、学校背景介绍首先,我将带领学生了解学校的背景,包括学校的创办时间、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可以对学校的历史和发展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校园环境展示接下来,我们将一起参观学校的校园环境。
学校的校园环境一直以来都是学生们学习和成长的场所,因此了解校园的环境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我们将向学生展示校园的景色、各类设施和资源的利用,让他们对学校的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三、学校文化建设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所在,它包括学校的价值观念、精神内涵和行为规范。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学校的文化特色,并通过学校的口号、校训等来让学生们了解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四、学术特色学校的学术特色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指导。
我们将介绍学校的学术特色,包括学校注重的学科、学术研究成果和教学方法等。
希望通过这些介绍,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五、艺术教育除了学术特色,学校的艺术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将介绍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并展示学校所取得的成就,包括学校的音乐、舞蹈、戏剧等各个方面。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可以体验到学校的艺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的乐趣。
六、体育特色学校的体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将介绍学校的体育特色,包括学校的运动项目、体育设施和体育比赛等。
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们可以了解学校体育的风采和重要性。
七、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发展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将介绍学校的各个社团活动,并给学生们提供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社团活动的乐趣和收获。
八、志愿者服务志愿者服务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立足文化价值和育人理念构建“五福梅”校本课程体系
立足文化价值和育人理念构建“五福梅”校本课程体系作者:刘志彪来源:《基础教育参考》 2016年第12期刘志彪作者简介:刘志彪,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校长(江苏扬州.225009)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从“儿童立场、国际视野、幸福教育”的办学定位出发,立足学校的文化价值和育人理念,进行了覆盖家校全面生活的综合性课程改革,构建了“五福梅”校本课程体系,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成为区域校本课程的参照样本。
一、源自学校文化基因的课程目标提炼梅岭小学因“梅”而生。
2013年8月,梅岭小学西区校正式独立办学。
独立后学校的核心文化从哪里来,又往何处去,成为横亘在全体梅西人面前的—个历史命题。
梅西人系统梳理了学校的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价值因子,寻根溯源,反复论证,最终将学校价值旨归、师生行为文化的应有之义明确为“幸福”,并由此提炼出与之相融的文化构想——梅开五福,以“雅(身体健美、心灵静美)、洁(品德高尚、行事明快)、韧(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先(与时俱进、敢为人先)、和(和谐共生、合作共赢)”的五福精神,来审视自身的教育行为,力求使之成为学校文化的公约与标志。
这五个字表达了学校培养目标在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等方面的校本化要求,并与此相对应,形成了“形象气质、道德品性、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五大校本课程核心目标。
二、源自“全课程”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梅岭小学西区校确立了“五福精神”为课程的核心价值,从“形象气质、道德品性、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团队合作”五个维度来规划课程目标,从学科内的局部整合到学科间的主题整合,再到“全课程”的统整,逐步推进,采用包班教学、协同教学、跨年级跨班授课、科学灵活安排课时等形式,整体构建“五福梅”课程体系的五大领域。
这种体系架构指向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群组,形似一朵立体的梅花(即课程模型图),围绕“雅、洁、韧、先、和”的发展目标,形成“五瓣三层”的课程结构。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文化解读教学模式改革探究——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理念的文化解读模式
S n i H g e d ct nR sac e a xa ih r uai ee rh s E o
高校古代汉语课程文化解读教学模式改革探究
— —
观照传统文化 和现代社会理念 的文化解读模式
董 淑 华
( 边 大学人 文社 会科 学 学院 吉林延 吉 13 0 ) 延 3 0 0
论 部 分 也 有 不 同 程 度 的 老 化 ,文 选 的 选 文 也 已经 不
代 典 籍 解 读 能 力 的教 学 任 务 , 引 领 大 学 生 阅 读 古 代 在 文献 , 了解 古 代 文 明 的 同 时 还 应 该 担 负 培 养 学 生 文 化
人格的重任 。
一
、
高 校 古 汉 语 课 程 的 现 状 与 分 析
个 具 有 悠 久 且 令 人 骄 傲 的 文 化 传 统 的 国 家 . 国 高 中
等 学 府 更 应 该 关 注这 一 领 域 。 面对 全 球 化 , 国 大 学 中 应 有 清 晰 的 立 场 , 加 注重 培 养 大 学 生 们 的 民族 文 化 更
品 格 。 校 古 汉 语 课 程 承 担 着 培 养 古 代 汉 语 素 养 和古 高
通 论 和 文 选 , 特 别 是 需 要 重 新 整 合 文 选 课 程 的 内 容 和 教 学 方 式
这 门课 程 是 上 世 纪 5 0年 代 初 期 开 始 在 大 学 设 立
的, 内容 包 括 古 汉 语 通 论 和 古 汉 语 文 选 两 方 面 内 容 。 开设之初 , 汉语通论 和古 汉语 文选是分 开教 学的 , 古
为侧 重 于现 照传 统 文 化 和 现代 社 会 文化 理 念 文 化 解 读 方 式 。 文化 解读 的教 学模 式更 适 宜采 用 内容 丰 富 多彩 , 式 生动 活 泼 的 形 图 片、 画等 多媒 体 手段 , 动 它们 对 于 活跃 课 堂 气 氛 , 学 生 准 确 地理 解 文 化 知 识 有 积极 意 义 。 让 关键 词 : 汉语 ; 古 文化 解 读 ; 统 文化 ; 传 现代 社 会 理 念 ; 多媒 体 教 学
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法中的文化观照
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语音教学法中的文化观照作者:王伟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04期摘要:文章针对《现代汉语》语音教学难以与文化因素结合的问题,结合自己在师范院校的教学实践经验,从教与学的角度,总结了六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师范院校;现代汉语;语音;文化;教学法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075-02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语言教学如果能结合文化因素,必能丰富其方式,丰盈其内容,扩大其效果。
目前,《现代汉语》课程已经在对外汉语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普遍开设。
以往的语言课教学中,除《语言学概论》外,其余的很少涉及文化方面的因素。
即使在研究层面上,常见的也多是有关语法、词汇、语用的著作,罕见语音方面的论述。
结合高师学生的培养方向,《现代汉语》教学中应加强文化元素的参与和运用。
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和运用能力得到加强。
基于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试将《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借鉴文化因素所使用的教学感悟加以归纳,以求证于方家,共享于同行。
从文化视角教授《现代汉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辩证使用汉民族思维特点,展开联想,强化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语音知识概述”一节的教学中,教授“语音”定义时,可将定义的语义内容和语法结构从东西方不同思维习惯的角度进行比较。
根据汉民族的思维表达习惯,提示学生结合东方认知过程的“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由具体到抽象”的线性特征,认识概念表述的内部逻辑构成,逐层推进。
然后,按照汉语表达的语序,逆序认知,顺序归纳(即“语音”这种声音需同时具备“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和“能够表达一定意义”两个特征),以强化学习者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在下面讲解“语音的属性”时,还可基于定义中的知识点,展开联想,突出知识体系中的联系:声音—物理现象—体现语音的物理属性;发音器官发出—人的生理结构体占主导—展示语音的生理属性;声音表达一定的意义—必须经由人类社团的约定俗成—体现语音的社会属性。
教师文化资料
一、对教师文化的理解教师文化的内涵可以从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它主要包括教师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等。
其中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属于深层因素,内隐于人的内心,属于隐性文化;而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是表层因素,形发于外,是可直接观察到的,属于显性文化。
其中隐性文化对显性文化起制约、支配的作用,因此,作为教师文化的核心的价值取向与思维方式,决定着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直接产生影响的态度倾向与行为方式。
所谓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关系的特定联接方式。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把教师文化的形式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个人主义文化(individualism),派别主义文化(balkanization),自然合作文化(collaboration)。
教师的个人主义,表现在对自己的要求上是独立成功观,对其他教师的态度上是不干涉主义,行为上表现为往往只坚守自己在业务和学术上的独立王国,而不愿与他人合作互动。
教师派别主义者,分别忠诚、归属于某一派别,在各派别内部,教师之间往往联系密切,共享一定的观点和共同追求利益。
而在各派别的成员之间,则互不交流、漠不关心,或者相互处于竞争状态。
自然合作文化追求者能超越纯粹个人的反思或者依赖外来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交流他们各自的专长,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
我们所研究的教师文化综合内容与形式,主要研究基于教师价值观的教师个体文化、团队文化、师生交往文化和教师家长沟通文化等。
并探索其中的价值认同机制和教师文化建设实施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人类学”的无所不包又太局限于美学意义上的思辨性。
[2]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从具体存在意义和观念存在意义的角度谈论文化。
前者指的是以器物、制度及行为的准则等形态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方式”,它以物质的存在及人际关系中明显的结构形态和人文规律的形式表现出来,体现在社会的知识、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层面。
“乐成教育”:乐感文化视域下的育
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提出,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
“乐”,是在感性的日常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寻求道德理性和精神愉悦,是乐观眺望未来的人生最高境界。
“感”,是情感,因为人性的塑造、陶冶不能仅凭外在的道德规范等,只有情感的陶冶塑造才有真正的心灵成长。
乐感文化突出人的主体性立场,注重个体的感性生命,强调自强不息、韧性奋斗的精神,关注世间幸福、人际和谐,引导人们过一种内心喜乐、乐观豁达的生活,是一种注重涵养人性、寻求人性完满的文化。
[1]在乐感文化的观照下,江苏省南京市莫愁湖小学(以下简称“莫愁湖小学”)为塑造“莫愁乐者”的美好形象而精心润育,体现出笑对人生、笑对生活、笑对未来,乐于奋斗、乐于创新、乐于成功的精神追求。
在聚集多方智慧的基础上,学校最终将文化的核心理念凝练为“乐成”二字。
“乐成”语出《吕氏春秋》,“乐”为“快乐、乐观、乐于”之意,“成”为“成长、成全、成功”之意,“乐成”意为“乐成人美、乐观达成、享受成功之乐”。
莫愁湖小学呼应校名“莫愁”之意,将“乐成”作为学校特色教育的价值追求,旨在弘扬乐感文化的核心精神。
学校通过营造“乐生校园”、创构“乐学课堂”、修炼“乐业教师”、和谐“乐群社交”等特色建设路径,进行育人方式的生态重构和实践探索,全方位践行“乐成教育”理念,发挥乐感文化的育人功能,推动学校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
一、营造“乐生校园”“乐成教育”一直坚持乐感文化的人本取向,呼唤每一个学子以“乐感”的生命存在方式行走,力求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文化思维建设校园。
基于此,学校营造“乐生校园”,着力体现“人的自然化、自然的人化”的哲学思维。
学生每日穿行其间的校园,主角不应只是恢宏的建筑物,树木花草、亭台楼宇、功能用房等都应是诗意的、能互动的、充满活力的存在,是能促进学生生命蓬勃生长的“乐成教育”:乐感文化视域下的育人创新郝玉梅“乐成教育”是乐感文化视域下的情感教育,旨在弘扬乐感文化的核心精神。
“明体达用”思想观照下的中职校“七彩德育”实践研究项目实施报告
十八岁成人宣誓 感 恩 主 题 班 会
“让校园充满爱”主题活动
感 恩 主 题 活 动
“感恩的心”主题访谈活动
(6)以蓝色为标志,开展了以“理想信念与生涯规划”为主题的蓝色系列教育活动。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
德育SWOT专题研讨
素质拓展训练 班 主 任 风 采 秀
班 主 任 节
(7)以紫色为标志,开展了以“职业健康与就业创业”为主题系列紫色教育活动。 学生创业中心
2015年,是如皋市创建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的验收之年,也是江苏 省如皋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建设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的启动之年。立足如皋 港经济开发区,矢志追求“立足南通、江苏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示 范性职教名校”建设目标,创建成为全国职业教育德育基地实验学校。
(二)标树品牌——形成“七彩德育”特色项目研究报告
胡 瑗
理论基础
“明体达用”思想源于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所 谓明体,即“明夫圣人之体,以为政教之本也”,以 圣人之道教授学生,使其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的道理。达用,即在明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把所 学儒家经义和才能通达于实际,运用于实践。遵循这 一思想,使学生大则可以论道经帮,小则可以做而行 事,成为能够报效国家的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四、成效与成果
“七彩德育”催生了一批科研成果
本项目已有近十篇研究成果论文发表或获奖。其中,《七彩德育:拓展区域职 教科研新领域》发表于《江苏教育研究》职教版2014年第4期;《悟“生活教育” 之道,育“七彩德育”之花》发表于《名师之路》2015年第5期;《“任务驱动— 案例引导—活动探究”:激扬德育课堂活力》发表于《江苏教育》(职教版)2014 年第8期;《创业园——创业人才的“孵化器”》入选江苏省教育厅组编的《江苏 省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典型案例》;《校企合作文化搭台,师生联手德艺唱戏》 发表于《江苏教育》(职教版)2013年第10期;《以育人为根本,全面提升教学质 量》2013年10月获江苏省职业学校“三项管理规范”论文评比一等奖……
校园文化案例
校园文化案例校园文化是指在学校内部形成的、具有一定历史渊源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现象。
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校园文化的案例,了解一下不同学校的文化特色。
首先,我们来看一所小学的校园文化。
这所小学非常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责任感。
学校每周都会组织学生进行义工活动,让他们去帮助社区里的老人和孤儿,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
此外,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欲。
其次,我们来看一所中学的校园文化。
这所中学非常注重学生的学术氛围,学校里有很多学术社团和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还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天都会安排一定时间进行体育活动,让学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
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
最后,我们来看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
这所大学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校里有各种社团和志愿者组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
学校还注重国际交流,每年都会举办国际文化节,邀请外国学生来校交流,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业项目,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以上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有着不同的特色,但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校园文化都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品德、学术、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素养,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希望各个学校都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幼儿园课程的文化观照
有根本 性 的 区别 。课 程文 化是 在对 历史 与现 实社会 文 化 的批 判 与 反思 基 础 上 生成 的 培 育 意 义 上 的 文
化 。”j 期 以来 , 课程作 为 文化传 承工 具 的逻辑 与 [ 1 长 “ 角色 , 使课 程呈 现 出明显 的适 应性 品质 , 只面 向过去 与现 实 , 只维 护 、 应 已被 规定 的东 西 ” 这样 的课 程 顺 翻 只是 一 种滞 后 性 的 、 守 性 的 、 缘性 的工 具而 已 。 保 边 这种 工具 化课 程尽 管在形 式 上常 常打着 “ 知识 ” “ 、 客 观真 理 ” 的旗号 。 在本 质上 却 只具 有 教化与 训练 意 但 义上 的功 能 , 只要求 认 同与服 从过 去 与现在 , 反对启 蒙 与解放 , 更不 允许 反思 与批 判 。 幼儿 园课程 也不 例 外。 在历 史上 与现 实 中 , 为一种 文化 的幼 儿 园课 程 作 在文 化工 具 主义 的道路 上不 仅走 了很久 。而 且走 了 很 远 , 文化 传 承 的思 维方 式 、 辑 、 其 逻 角色 对 教师 产 生 了根 深蒂 固的影 响 。如 一次幼 儿 园中班语 言诗 歌 创 编活 动 “ 和 云彩 ” 教 师让 幼 儿 观看 多 媒体 演 示 风 , 后, 问幼 儿 :为 什 么 云会 动 ? 一 名 幼儿 说 : 因为我 “ ” “ 在动。” 教师 说 :还 有不 同的 回答 吗 ? 幼 儿说 : 我 “ ” “ 动, 云也 动 。 很 多幼儿 动 了起来 , 乎在验 证那 名幼 ” 似 儿 的说 法 。教师 让幼 儿安 静 ,继续 问 :为 什 么云会 “ 动 ? … …显然 。 活动过 程来 看 , 儿在 活 动 中生成 ” 从 幼
校园文化的综合评述
校园文化的综合评述1. 引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学校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理念、校风学风、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
本报告旨在对校园文化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其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 校园文化概述2.1 教育理念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校风学风学校形成了“尊师重教、勤奋好学、追求卓越”的校风和“严谨治学、潜心研究、教书育人”的教风。
2.3 课外活动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包括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运动会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2.4 师生关系学校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倡导师生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3. 校园文化优势3.1 个性化教育学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3.2 学术氛围学校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进行学术研究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3 素质教育学校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4. 校园文化不足4.1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存在一定的不均衡,部分学科和领域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
4.2 课外活动种类有限学校的课外活动种类相对有限,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4.3 师生沟通不足学校在师生沟通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5. 改进建议5.1 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学校应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确保各学科和领域都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发展。
5.2 丰富课外活动种类学校应积极开展更多种类的课外活动,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5.3 加强师生沟通学校应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6. 结论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进存在的不足,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文化观照下大学仪式的德育功能
大 师 生构 成 了大学 各 项 活 动 的主 体 , 大学 内各 项 仪 式 的开 展 必 然 是 围绕 师 生 这 一 团 体 而 展 开 。学 生从 人 校 到毕 业
经 历 了 开 学 典 礼 到 毕业 仪 式 、 授位仪式 , 这 些 仪 式 伴 随 着
的功 能 , 可 以 彰 显 大 学 的 办 学 理 念 和 人 文 精 神 。 大 学 学 术
即 为 人 们 表 达 所 信奉 的信 仰 和所 遵 从 的道 德 价 值 规 范 的
载体 , 其 事 实 上构 成 了文化 的精 神实 质 。美 国人类 学 家 格
尔茨 在 对 马 克思 - 韦 伯将 文 化 视 为人 类 自己编 织 的 意 义之
字眼 , 凸显 知 识 化 育 心灵 、 驱逐 黑 暗 的启 蒙 作用 。世 界 许 多 知 名大 学 的校 训 在 内涵 上无 不 彰 显学 术 自由之 理念 , 激 荡 真 理 追 求 之 激情 , 宣扬 社 会 批 判 之 精 神 , 启迪 民生 关 怀 之 良知 。另 一方 面 , 所谓“ 未进 其 校 , 先 闻其声 ” , 一 所大 学 的校 歌应 该 真 正 体 现其 文 化 传 统, 它 的历 史 积 淀 、历 史 选 择 和历 史凝 聚 , 应构 建符 合 时代潮 流 的大 学精 神 。 2 .中西 文化观 照下 的 大学仪 式 。我 国古 代 以祭祀 礼 、 成人 礼 、 开 笔礼 等 为代 表 的学校 仪 式都 直 接 或间 接体 现 了 中 国传 统 文 化 中 的 价 值 理 念 , 保 存 传 统 文 化 中 的 意 义 符 号, 并 将 这 套符 号 继承 与 发扬 。 以祭 祀 礼 为例 , “ 凡始 立 学 者, 必 释 奠 于先 圣 先 师 ” , 即 当建 立 学校 之 际 , 一 定 要 进 行 “ 释奠” 的 礼 仪来 祭 祀 先 圣 先 师 。 祭祀 的礼 仪 在 中国 古代
校园文化传承的第一课
校园文化传承的第一课一、培养爱国情怀作为校园文化传承的第一课,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教育,在他们心中培养起对国家、民族的热爱之情。
例如,可以在每天的校旗下讲话中,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背景和伟人们的奋斗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促进学术学习除了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传承还需要重视学术学习的推广。
学校可以举办各类学术竞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鼓励他们参与科技研究和创新实践。
同时,学校也应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三、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国家的瑰宝,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学校可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剪纸、民族乐器等课程,让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
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传统文化艺术家来校演出,为学生们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关注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任务。
学校应该注重课堂教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培养他们的品德修养。
同时,学校要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互相监督,建立和谐的学习氛围。
五、加强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注重体育教育的内容,开设多种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体育竞赛和运动会,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开展社会实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学校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参观企业、社区服务、亲身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这样的实践活动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激情。
可以通过举办创新科技展览、开设创新课程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和潜力的平台。
八、培育艺术修养艺术修养是校园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让天生浪漫的语文诗意地栖息在新课标中——浅谈现代学校文化观照下教学文化对语文教师的诉求
也 。 ”教 师 的 职 责 就 是 给 学 生传 递知 识 解 决 疑 惑 。
在 传 统 的 教 学 中 ,教 学 的 唯 一 武 器 就 是 教 师 的 “ 寸 三 不 滥 之 舌 ” ,所 谓 课 堂 就 是 教 师 的 滔 滔 不 绝 ,学 生 的埋 头 苦 记 ,教 师 和 学 生 之 间是 直 接 的传 递 —— 接 受关 系 。 然 而 随 着 自主 、合 作 、探 究 学 习 方 式 的 兴 起 ,信 息 技 术 和 网络 的
季 节 ,爱 春 之 情 油 学 生
的迁 移 能 力 。根 据 认 知 规 律 ,使 补 充 的后 学 习 对 象 与 前 学
习对 象 产 生 正 迁 移 。 前 、 后 学 习对 象 保 持 信 息 的 联 系 与 结 构 的 一 致 。 这 样 就 使 增 补 的 教 学 内 容 与 课 文 的教 学 内容 达 到 互 相 辉 映 ,水 乳 交 融 的 和 谐 状 态 ,促 使 学 生 对 所 学 得 的 知 识 能 够 重 组 和 扩 大 ,培 养 分 析 、判 断 、类 推 的能 力 。
本 学科 的 特 点 , 注 意 变革 学 习 方 式 、教 学 方 式 和 评 价 方 式 ,注 意 增 强课 程 的 综 合 性 和 选 择 性 。 可 见 。在
现 代 学校 文 化 观 照 下教 学 文 化 对 语 文 教 师 的 诉 求 则 “ 上 一 层 楼 ” 。 更
关 键 词 :职 业 角 色 ;职 业训 练 ;职 业 心 理 ;职 业 目标
高 效 的 语 文 课 堂 是 教 师 与 学 生 共 度 的 生 命 历 程 ,共 创 的 人 生 体 验 ,是 充 满 智 慧 ,充 满 灵 性 ,充 满 韵 味 的 课 堂 , 是 使 学 生 学 会 学 习 ,学 会 生 活 、 学 会 交 往 、学 会 审 美 的 场
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
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教室是学校中学生学习的地方,也是他们成长的地方。
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室,不仅能让学生在知识上得到丰富的滋养,更能让他们在思想上得到启发,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如何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一、装饰教室装饰教室是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的重要手段。
教室的墙壁、黑板、桌椅等每一个角落都能成为文化的展示空间。
在墙壁上张贴一些优美的文学名言、历史名人的肖像、世界地图等,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接触到文化知识。
而在黑板上的装饰也是同样重要的,除了书写课程内容,可以利用黑板空白的地方进行文化知识的展示和传播。
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些文化书籍、文化艺术品等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接触到文化,增加文化修养。
二、丰富文化课程教室充满文化气息的另一个关键是丰富的文化课程。
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文化课程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鉴赏、传统工艺品制作、文化艺术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学校还可以举办一些文化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邀请一些文化名人或专家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座,给学生们带来一次次深刻的文化盛宴,增进他们对文化的认识和感受。
三、鼓励学生参与教室充满文化气息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是鼓励学生参与文化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竞赛或比赛,在比赛中让学生展示自己对文化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文化创作中,比如创作一些文学作品、绘画作品、音乐作品等,让学生们在创作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并且可以展示自己的文化才华。
在学校的文化活动中,学生也可以担任一些重要角色,比如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等工作,这样可以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增加对文化活动的理解和参与。
四、注重文化修养在日常的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学生的文化修养。
学校可以设置一些文化修养课程,教导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传统文化、如何欣赏文化艺术品、如何积极参与文化活动等。
新课改视野下的课程文化观照
枯 竭 。显 然 , 程的文 化 渊 源及 课 程 与文 化 的本 然 特 质 告 课 诉 我们 , 须将课 程视 作 文化 。没有 文化 的变 革作 为动 力 , 必
批判 与反 思基 础上 生成 的 培育 意 义 上 的文 化 。 … 显然 , ” 在 学 校教 育发展 史上 , 曾有 过这 种具 有构 建性 品质 的课 程 。 未 长 期 以来 , 课 程作 为文 化传 承 工 具 的逻 辑 与角 色 , 课 程 “ 使
逻辑 、 角色 对教 师产 生 了根 深 蒂 固 的影 响 。教 师完 全可 以 根 据教学 实 际调整 课 程计 划 和 活 动过 程 , 构 新 的课 程 内 建
化 的文 化” 因为 教 育 工 作 者 的 对 象 是 人 , 育学 就 是 一 。 教
种“ 学” 人 。教 育 的核 心 是 课 程 , 以说 , 程 文 化 自然 就 所 课
中小学课 程 予 以明确 的文化 关照 。
一
保 守性 的 、 边缘性 的工具 而 已。这 种工 具 化 课 程尽 管 在 形 式 上常常 打着 “ 知识 ” 客观 真理 ” “ 的旗 号 , 本 质上 却 只具 在
、
课程文化 的教 育学化
课 程文化 一旦 创生 , 的影 响不 以人 的意 志为 转移 , 它 会 释放 出巨大 的育人 力 量 。文 化学 有 一 个基 本 观 点 : 化 的 文
20 0 9年 1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a guIstt f d c t n( oil cec ) o r l f in s ntueo E u a o S ca S ine n J i i
NO . 2 0 V .0 9
实 质涵 义是 “ 人化 ” 人 类化 ”, 了人 , 开始 了历 史 , 或“ 有 就 也 开始有 了文 化 。基 于 这 样 的 观 点 , 程 文化 是 一 种 “ 学 课 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文化是什么? 课堂文化是什么?
•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课堂文化是指在长期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形成的, 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 并为师生所自觉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课堂精神、 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 • 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以课堂 课堂文化建设以科学的教学观为前提, 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 为主要空间,以行为实践为主要形式,促使学 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 生逐步产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思想品质和行为 习惯,形成民主平等、 习惯,形成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文化意识形 态。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 新课程要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文化,充分发挥教师自 新课程要打破旧有的课堂教学文化, 己的智慧和特长, 己的智慧和特长,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 由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的发展, 位,由关注知识变为关注人的发展,由给出知识到发 生成知识,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 现、生成知识,将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处处应学 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 生而动,应情境而变,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焕发 出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 出勃勃生机,显现真正的活力。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 自主探究:从 “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 自主探究: 记忆型教学” 思维型教学” 转变,构建“悟为本” 质疑文化” 转变,构建“悟为本”的“质疑文化”——
–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让学生对科学始 倡导以问题为纽带的探究式教学, 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终保持足够的好奇心; –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教师应敢于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 –教师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 教师应乐于支持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向科学提出质疑。 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向科学提出质疑。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 平等民主:从 “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 平等民主: 单向型教学” 多向型教学” 转变,构建“信为本” 对话文化” 转变,构建“信为本”的“对话文化”——
– 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创造生成性的教学; 善于挖掘师生对话的新意,创造生成性的教学; – 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不是简单的阅读,而是 善于开发生本对话的新景,不是简单的阅读, 精神的体验; 精神的体验; – 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让不同的观点和意见彼 善于营造生生对话的新风, 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此碰撞、激荡、交融,从而让真理脱颖而出。
课堂中有文化吗? 课堂中有文化吗?
•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课堂学习是学 课堂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载体, 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 • 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提高个体生活质量 以及生命价值和意义为宗旨的特殊的生活实践 过程,是一个学生不断地超越和提升现有的生 过程, 存状态, 存状态,从而创造一种更为完满的可能生活的 动态生成过程。 动态生成过程。
听课和评课, 听课和评课, 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一课” 并不仅仅是为了“这一课”
校园文化观照下的
课堂教学文化
江西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胥经华
赣 州 市 电 化 教 育 馆
课堂中有文化吗? 课堂中有文化吗?
•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超脱文化的真正 人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 意义的人,也没有离开人的文化。 •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课堂总是存在着 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师生都在进 某种文化,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 行着某种 “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 人格精神:从 “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 人格精神: 应试型教学” 素养型教学” 转变,构建“乐为本” 团队文化” 转变,构建“乐为本”的“团队文化”——
– 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师生 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教师之间、 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 能不能“玩”?敢不敢“玩”?会不会“玩”? 能不能“ 敢不敢“ 会不会“ – 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 玩什么?怎么玩?和谁玩? – 好不好玩?玩得有没有意思?下次还想不想玩?还 好不好玩?玩得有没有意思?下次还想不想玩? 想怎么玩? 想怎么玩?
课堂中有文化吗? 课堂中有文化吗?
• 课堂是制度化、规范化色彩很浓的一个场所。 课堂是制度化、规范化色彩很浓的一个场所。 校园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广泛开放的。 校园文化只有在课堂里面才是广泛开放的。 •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学校的环境文化、制度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看学校的环境文化、 文化,还要看学生每天在学校生活 80%以上时 80%以上时 文化, 光的课堂文化。 光的课堂文化。 •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课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
课堂文化怎么了? 课堂文化怎么了?
•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课堂文化总是被我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 们善意地忽略或忘记,校园文化建设基本上还 们善意地忽略或忘记, 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上, 停留在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等层面上,导致课 堂与文化脱节。 堂与文化脱节。 • 校园文化几乎是课外文化的代名词。 校园文化几乎是课外文化的代名词。
谢谢
课堂文化怎么了? 课堂文化怎么了?
• 到目前为止,校园文化魅力的场所基本是在课 到目前为止, 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 堂之外,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各种活动、制度。 而在课堂中, 而在课堂中,很难感受到校长们所宣称和炫耀 的校园文化的存在, 的校园文化的存在,更不用说感受这种文化的 魅力。 魅力。 • 课堂内外的文化,有很大的反差。课堂外是开 课堂内外的文化,有很大的反差。 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可能是封闭、 放、民主、充满生机的,课堂内则可能是封闭、 集权、死水一潭的。 集权、死水一潭的。
课堂中有文化吗? 课堂中有文化吗?
•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 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某种程度上说, 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 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 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 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课堂将成为无源之 堂的重要养分。离开文化, 水、无本之木。因此,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际 无本之木。因此, 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上就是文化的问题。
• ——创新教学 ——创新教学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怎样建设课堂文化?
• 重视学生的生存地位,研究学生主体的心智发 重视学生的生存地位, 展方式, 展方式,关注学生的人格精神是当新课程的 重要理念。 重要理念。 • 把新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创造教师新 把新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 的职业生活和学生新的学习生活, 的职业生活和学生新的学习生活,赋予课堂以 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 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是课堂文化建设的核心。 • 聚焦课堂文化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也 聚焦课堂文化既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是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