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理解说明文(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 阅读技巧——说明方法类型(含练习 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
专题——阅读理解训练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
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一、说明方法特点作用①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可信度。
②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④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⑤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的说服力。
⑤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⑥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⑦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⑧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⑨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
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二、说明方法释义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题目的性质及作用: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小升初阅读技巧剖析——说明文阅读(课件)-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黄河不仅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水源, 也成了附近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主要排放渠道。
3.(★★★)文章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答__:__不__能___。__“__主__要__”___表__示__除__黄___河__以__外__,__附___近__污__水__还___有__别__的__排__放___渠__道__;__去___掉__以__后__就__变___成__了__附__近___污__水____ __全__部__排__放___进__了__黄__河__,___与__事__实__不___符__,__体__现__了___说__明__文__语___言__的__科__学__性___、__严__谨__性___、__准__确__性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对待这条母亲河的呢?说句实话,我们对不起黄河。据学者们研究,两千多年前,黄河并不姓“黄”,而
是叫“河水”或者“大河”,河水也是相当清澈的。随着她儿女的渐渐增多,她周围的森林面积却一天比
一天减少,造成了越来越多的水土流失,终于使她由绿变黄了。由于河底的泥沙越来越多,河面逐渐上升,
有些地方,比如河南省开封市,河面比房顶还高,成了流在人们头顶上的“悬河”!大概是母亲生我们的
02
03
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 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鲸》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方法 举例子
语言标志
作用
例如、又如、比如、再如 、如
具体真实地说明了……
列数字
数词(概数、确数)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
打比方
像、是、当作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作比较
而、比……和……、相对于
突出强调了……
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专项复习:9-说明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含答案)-部编版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习题训练【说明文】一、说明文分类: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二、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3、逻辑顺序: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特殊到一般、由抽象到具体、由现象到本质等三、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引用、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1.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2.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3.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4.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5.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6.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7.列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作引用: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9. 摹状貌: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更具体。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四、两大说明方式: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五、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六、说明文语言特征:准确(科学性)、生动(趣味性)。
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常用答题格式:本句用了……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说明内容),使读者……八、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主要有两种题型:A、“××”词好在哪里?★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答题方式:不能删,“××”词的意思是……,在文中是说……,如果删去与事实不符,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说明文阅读训练 (无答案)人教部编版
(一)赵州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咪,中部略窄,宽9米。
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
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
(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去,长虹饮涧”。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1、用横线画出本段说明的中心句。
2、文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说明赵州桥哪些方面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个创造性的设计”是指。
4、本文段的结构方式是:5、本文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这句话中的“当时可算”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请在原文用//给文段分三层,并概括层意。
统编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2020年小升初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 (含答案)
2020年小升初语文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在自己的手腕上办公或许再过个10年、15年,你工作的办公室不必禁锢在闹市深处狭窄的房间内了,你将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工作。
那时人类已进入“永恒该办公室”时代,24小时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得到赖以工作的信息。
“你就是你的办公室”,这句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口号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到那时,你佩戴的电子袖口将包会了21世纪移动式办公室最关键的部分,嵌在4厘米袖口镶边内的是一个位置作感器,借助它导航网可始终跟踪着你。
传感器不断从导航卫星上读出有关你的资料,不断地修正你所在位置和各方面信息情况。
你的电话和电话号码薄也在手腕上,①这种蜂房式电话机是声控的,声控使微型化成为可能,电话机简直就是一只装在袖口上的薄片扬声器。
需要电话号码吗?告诉电话簿为你查找。
袖口电话机为你拨通电话,完成译码后,按你当时所在位置接通最近线路——电话费也就是最便宜的。
声音信使首先到达你的手腕上,借助于导航网络,来电先转送到你所在地区,然后再传递给你,最后贮存在袖口里的永久储存器中。
“播放文电”能发出一系列数字化的声音:提醒你客人到来的时间,向你提供信息或让你回电话。
电子太阳镜不仅能为眼睛遮蔽阳光,还能显示来自刚开启的袖珍个人计算机的文字、数字和图像。
②袖珍个人计算机差不多有掌心大小,厚度不及两张信用卡。
③推开后呈现出一个黑色屏幕,屏面一侧排着6个符号按键。
可展现多种图像,每一种图像代表一种文件。
如接下其中一个符号,会出现一张信纸,当你口述时,文字便在信纸上形成。
按下另一个符号,信纸内容即储存在记忆系统中。
当你咯嗒一声关上个人计算机,电话机接通微波通信网,把信以电波形式送往目的地。
你可在任何地方工作,语文通信遍布整个世界。
信息、电信传递、蜂房式电话以光速把你与办公室联系起来。
(1)文中标序号的三个句子分别用了什么说明方法?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2)读了第2—5段,你知道在“永恒办公室”里办公需要具有哪四项主要的设备?(3)如果能“在自己的手腕上办公”,将给我们带来哪些便利?2.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说明文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全国通用
答案:昆虫的“鼻子”——触角特殊含义
2、在第③段的横线上依次选填恰当的词语:
A、小麦穗B、小鼓槌C、小胡子D、小小的羽毛E、念珠
答案:C B E A D
3、第⑦段“因此爱到启迪”中“此”指代;
“启迪”具体表现为
答案:昆虫触角具有各种功能模拟触角特点,制造出现代化的精密仪器
旅行鸽从铺天盖地到物种灭绝,只有短短的五十年时间。而在二十世纪,竟有数以百计的动物,从地球上永远地消失了。
1.本文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案: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
2.使用其中一个说明方法再写一个句子。
答案:作比较。临街的窗子如果装上这种玻璃,街上的声音为40分贝时,传到房间里就只剩下12分贝了。
(15分钟)
②燕子为什么会有如此高强的飞行本领呢?原来,燕子的两只翅膀又窄又长。每秒钟可以振动20次,它们的尾巴几乎是整个身躯长度的三分之一,这些对飞行是特别重要的。还有,燕子身体轻盈,平均重量为43.5克,堪称轻量级的飞行员。
③燕子老是在飞,这是因为它的四个趾全朝前,无法在平坦的地面上直立。因此,它们要在飞翔中解决许多问题,如在飞行中吞吃猎获物、饮水等,就连给自己的孩子喂饭,有时也是扑棱着翅膀悬在空中,将食物一一喂给孩子们。它们高超的飞行本领真是令人惊叹!
例1:新奇的钟表
钟表发展至今,已进入了多功能世界。
其中一个品种,是带有录音装置,可以录音一分钟的座钟。家人外出或客人来访,如需留言,可按下按钮就能把话录下来,而不需动笔墨了。“录音电子用表”能录音30秒,能记下朋友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十分方便。
预防做噩梦的手表是美国一位心理学家与钟表厂商合作设计的。戴这种手表睡觉,一旦发生噩梦,就会惊醒。原因挺有趣,一个人入睡后,一般每分钟呼吸大约是十六、七次。如果做了噩梦心跳加快,“惊动”了手表中的小仪器而发生震动,震动的讯号把人惊醒,就可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阅读常见问题总结及答题技巧 人教新课标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模板1.文章体裁是什么?此文是一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会找六要素。
3.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
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8)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4.如何概括文章内容(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1)借助题目。
2)要素归纳法。
3)摘录主要句子。
4)合并段意。
格式1: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①简略式:人物+事件②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6.划分段落(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4)总分总(掐头去尾)关键还是看文章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阅读理解——说明文
六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训练短文一“空中霸王”的克星①蓝天下张开一对大翅膀,飘然翱翔的老秃鹰,高山顶上兀立自若的大兀鹰,都可算是鸟中“霸王”了。
这些鹰在空中见什么逮什么吃,十拿九稳。
在地上,飞禽走兽,甚至连人有时也是它们啄食的对象。
它们体格庞大,其他鸟见了,唯恐躲之不及。
可是,这些“空中霸王”却有一个头号克星。
它,就是鸟类中体形最小的蜂鸟。
②蜂鸟的身体娇小玲珑,体长约6厘米,重约2克,大小和人的大拇指差不多。
蜂鸟的羽毛非常纤细,羽色极其艳丽,在阳光照射下可显现出不同的颜色。
③别看蜂鸟身材细小,但性格凶悍好斗。
它们不但不惧怕鹰这个庞然大物,而且还会主动发起闪电式的攻击。
鹰受到突如其来的侵袭,还真是无法招架。
蜂鸟的喙很锋利。
它们在空中与鹰进行的厮杀,就像大小飞机之间的“空战”。
蜂鸟奋不顾身地向鹰猛攻,喙是它们的唯一“武器”,像战士手中的刺刀那样,向鹰的翅膀和躯干刺去。
由于蜂鸟体形细小,因而行动比鹰快速敏捷。
它们每冲刺一次,都能刺伤鹰的身体。
鹰被蜂鸟刺中后,还来不及还击,蜂鸟已快速飞开,又从别的方向发起了攻击。
经过多次“交战”,鹰就会感到自己不是蜂鸟的“对手”,被迫大败而逃。
④蜂鸟肌肉非常结实。
它可以向前飞,也可以倒退飞,甚至还可以在空中翻滚盘旋,像歼击机一样灵活。
当鹰逃走时,蜂鸟还能全力追赶上去,继续“战斗”,直刺得鹰遍体鳞伤,跌落下地。
⑤蜂鸟为什么追得上鹰呢?因为蜂鸟的双翼每秒钟可拍动75次之多,连续飞行几百千米是常事。
一只鹰若被蜂鸟盯住,就绝不可能轻易溜走。
由此看来,蜂鸟还真是“空中霸王”的克星。
1.“空中霸王”指的是,“空中霸王”的克星。
2.下面是同学们概括的第③自然段的段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蜂鸟身材细小,但行动比鹰快速敏捷B.蜂鸟凶悍好斗C.蜂鸟肌肉非常结实D.蜂鸟与鹰进行厮杀,就像大小飞机在“空战”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的说明方法,强调说明“”。
4.蜂鸟为什么能够“克”老鹰?它的某些特点与它“克”老鹰之间有什么联系?请仔细读文章,短文二了解你的生物钟①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授予了美国遗传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迈克尔·杨。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 阅读技巧——说明方法类型(含练习 无答案 )人教新课标
专题——阅读理解训练说明方法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是: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恰当地安排说明顺序,灵活地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明晰,表达充分、严密。
这是一篇典范性说明文,构思缜密,脉络清楚。
说明准确,叙述生动是本文的显著特点。
一、说明方法特点作用①举例子:先介绍一种现象或说明一种道理,然后用具体例子作例证。
增加可信度。
②作比较:通过与同类及相关的事物作比较,显示彼此异同。
容易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③打比方:凭借事物间的相似点,把此物比作彼物,从而突出此事物。
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④列数字: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的特征。
通过数字获得对说明对象的准确了解,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⑤引用:引用文献资料、名人言论、古今诗词、农谚俗语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的说服力。
⑤下定义: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揭示事物的特有属性。
便于使读者对说明对象获得清晰的概念。
⑥作诠释:用概括的语言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作解释。
不是精确的科学定义,有助于说明事物的特征。
⑦分类别:把说明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小类,然后逐类加以介绍。
便于将复杂事物说得眉目清楚。
⑧列图表:是文字说明的一种辅助方法。
使说明对象简明清晰。
⑨摹状貌:如同描写一样的表示说明对象的外部特征。
使说明对象形象,明晰。
说明方法是写说明文时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物的实际情况恰如其分地表述出来的方法。
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
说明文的语言的根本要求是科学性、严谨性、准确性,简练明确;文学性说明文还要求生动性、形象性。
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二、说明方法释义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列图表、下定义、引资料、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假设,这11种。
题目的性质及作用: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冲刺专题:说明文阅读 人教部编版 含答案
专题训练:说明文阅读随堂小练(一)阅读课文《看云识天气》选段,完成小题。
(14 分)①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
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房屋和树木的光与影依然很清晰。
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
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它们常在两千米左右的天空,一朵朵分散着,映着灿烂的阳光,云块四周散发出金黄的光辉。
积云都在上午出现,午后最多,傍晚渐渐消散。
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都是很美丽的。
③当那连绵的雨雪将要来临的时候,卷云在聚集着,天空渐渐出现一层薄云,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
这种云叫卷层云。
卷层云慢慢地向前推进,天气就将转阴。
接着,云层越来越低,越来越厚,隔了云看太阳或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这时卷层云已经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出现了高层云,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者下雪。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这种云叫雨层云。
雨层云一形成,连绵不断的雨雪也就降临了。
1、看云识天气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2 分)【答案】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2 分)【解析】文章开篇就明确提出“经验告诉我们”,看云层的厚薄来判断天气,按要求直接引用句子,不可用自己的话概括。
2、第②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第③段介绍了哪几种云?它们的共同点又是什么?(4 分)【答案】第②段介绍了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它们的共同点:都很美,是天气晴朗的象征。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说明文阅读复习——名碑荟萃
/portal/html/1s1k/index/1.html名碑荟萃——说明文阅读复习简案复习内容分析《名碑荟萃》是六年级下册课后综合练习的一篇说明文,文章结构简单,总分总形式;分述按时间顺序分别介绍了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四大书法家的书法艺术特点,反映了我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文章说明方法比较单一,只涉及小学常见的四种说明方法中的三种: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
但可以利用文章内容的特点,就这一点设计“作比较”说明方法的表达练习。
说明文是一种重要的文体,从三年开始课本出现说明文,以后几乎每一册都有说明文学习。
本节课借助这篇文章,在大纲要求及平时检测题型基础上,复习说明文阅读概括说明要点、辨别说明方法以及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通过回顾复习,让学生对小学阶段说明文学习要求有个整体的认识,并掌握小学阶段说明文阅读答题的一些技巧。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软笔书法,在学习过程中,书法老师给他们简单介绍过这些书法家,因此在此见到这些书法家的名字时,他们会倍感亲切,并且会将抽象的文字与老师曾经给他们出示过的作品结合起来,更好理解文章内容。
而本文结构简单,有明显的时间标识,因此在概括文章要点和理清说明顺序方面问题不大。
但对于后进生来说,说明方法赏析以及体会说明文语言严谨性会有一定的难度。
学习目标1.理清说明文顺序,体会表达效果;2.提炼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特点;3.掌握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巧妙之处。
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体会语言的精准。
学习重点、难点:掌握小学阶段常见的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课时分配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直入主题,回忆旧知请同学们翻开书164页,迅速浏览《名碑荟萃》。
(浏览后)这是一篇——说明文。
今天我们进行说明文阅读复习。
1.回忆小学阶段学过的说明文,加深对说明文的认识与理解。
2.明确本节课复习目标:1)理清说明文顺序,体会表达效果;2)提炼信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事物的特点;3)认识文中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体会其巧妙之处;4)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精准。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题讲解说明文阅读人教新课标
6.1说明文语言题(教师)知识精讲一、重点梳理(一)说明文的语言特色说明文语言特色是正确、简洁、浅易、易懂,此中正确是前提。
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能够是平实的,也能够是生动开朗的。
详细以下:1.简短性说明文的遣辞造句,应简短平实、平常易懂。
2.正确性说明文以教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一定用正确的语言,照实地反应事物的特色、实质、规律。
说明文的语言的正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目、范围、程度、特色、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正确无误。
3.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着重科学术语的正确使用。
4.严实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高深的事理有清晰切实的理解,说明文经常合适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祥严实。
5.条理性任何事物都拥有它自己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依照它自己的条理来安排说明次序,使之眉目清楚,井井有条。
6.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长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7.兴趣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必定就是板起面貌来说话,说明文何尝不行带一点幽默。
”为了把事物的特色说得更为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启迪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合适地采纳生动的说明。
(二)赏析限制性词语1.可能、大概、左右表示预计、推断,说了然xxxx不过预计,但不是绝对必定,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2.在当时、在限准时间,只说了然xxxx在当时是xxxx,但此刻不是,这表现了语言的正确性。
3.几乎、几近“几乎”表示十分靠近所有,不清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几近”是几乎靠近的意思,表示十分靠近所有,不清除极个别特例,说明xxxx差不多是xxxx,这表现了说明语言的正确性。
4.常常、老是“常常”是大多半的意思,说了然xxxx大多xxxx,但也不清除特别状况,“常常”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老是”表示xxxx必定表示xxxx,“老是”一词表现了说明文语言的正确性、科学性。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答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试题-小升初说明文阅读。
部编版含答案说明文是一种用来解释、阐述、介绍某种事物或现象的文体。
为了使说明更加准确、有说服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具有条理,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列图表、摹状貌、下定义等。
例如,句子“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地球的渺小更加生动具体形象。
在说明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意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是常用的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和记叙的时间顺序相似,空间顺序要注意事物的位置和方向,逻辑顺序则常用推理过程来表现,符合客观事物或事理的内在联系及人们的逻辑思维规律。
在分析说明语言准确的典型试题时,我们可以考虑加点字词的作用和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如,“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表示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还可以尝试将“往往”替换成其他频率副词,如“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来分析它们的作用和效果。
②雾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辐射雾、对流雾、边缘雾、广阔雾等。
其中,辐射雾是在晴朗无风的夜晚,地表散发的热量能够使接近地表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而形成的;对流雾是在白天气温升高,地表受热,地表空气受热上升,冷却后形成的;边缘雾是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山谷或河流两岸的地形起伏使得空气流动受阻,水汽凝结形成的;广阔雾则是在海洋上,因为海水蒸发形成水汽,与空气混合后在特定条件下凝结形成的。
③雾对人类的影响很大,会影响交通运输、能源供应、农业生产等方面。
在交通运输方面,雾会造成能见度降低,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在能源供应方面,雾会影响风力发电、日光电池等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效率;在农业生产方面,雾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发育,导致产量下降。
因此,对雾的研究和预警工作十分重要。
1.第①段末句中的“把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可以改为“称之为雾”吗?为什么?2.第②段的说明重点是。
六年级下册语文阅读专题讲解说明文阅读人教新课标
6.3说明内容题(教师)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说明对象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整理为主要内容。
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
1.明确说明对象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性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对象是事物,要弄清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的特点;说明对象是事理,要弄清事理的本质。
(1)看题目。
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事物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
例:《苏州园林》(2)抓关键词句。
如首括句、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等。
事理说明文开头结尾的总结句,通常告诉人们某种原理或说明某种道理。
例:《死海不死》:科学地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3)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
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
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二)文章内容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懂文章主要讲什么,告诉我们什么科学知识。
学会归纳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细节,更快找到问题的答案。
1.划分段落(1)按内容不同分段如《太阳》一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太阳离我们很远。
第2自然段讲太阳很大。
第3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
第4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第5、6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
第7自然段讲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第8自然段总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通过分析各自然段的段意,发现1至3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讲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知识,因此,可以合并为一段。
4至8自然段都从不同的角度讲了太阳和我们人类的关系,因此,也合并为一段。
(2)按文章特定的结构分段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的写法:第1自然段是全文的总起,写了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桂林山水甲天下”;第2、3自然段分别描写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第4自然段总起来描写桂林的山水。
小学语文-有答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练习:说明文类阅读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项练习:说明文类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练习。
只有一个地球(节选)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产资源来说,它不是谁的恩赐,而是经过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们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1)“赐”字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________,用部首查法应查________部。
“赐”的解释有:①旧时指地位高的人或长辈把财物送给地位低的人或晚辈。
②敬辞。
“恩赐”的“赐”应选第________种解释。
(2)用“________”画出第1自然段的关键句。
(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几百万年”“几亿年”说明了________(4)第2自然段中,“再生”的意思是________,“不能再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本来”强调了________,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________________。
(5)“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结合本课及你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你想对我们人类说点什么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神奇的瓦片①瓦,作为中国传统的建筑材料,最早使用于西周早期,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
随着朝代更迭,瓦被广泛使用,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故宫奢华的琉璃瓦,也可以看到徽州质朴的粉墙黛瓦。
千百年来,瓦的功能除了透风、挡雨、装饰,没有过改变。
②但,如今,瓦的功能性被扩大化了,这一改变源自薄膜太阳能企业汉能公司推出的新一代产品“汉瓦”。
“汉瓦”的神奇之处在于,这种瓦片不仅具有屋顶建材的基本功能,还具有发电的功能,是更符合现代建筑审美需求的新一代屋面瓦,也是现有市场里太阳能产品和传统屋面瓦的升级产品。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 语文阅读万能公式 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语文阅读万能公式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素材语文阅读万能公式人教新课标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描述平易近人自然,能够民主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美感。
并更能够引发读者情感的新鲜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客观实在)二、叙述方式1.承叙利亚:能够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确切地展开记述。
2.插叙:导致悬念,引人入胜。
3.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搞必要的铺垫联结,补足表明,并使情节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严格,内容更加扩充纤细。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标题作用(1)全文的线索,促进情节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多样,迎合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变化四、动词理解xx生动整体表现了人(事)物xx的特点(情状)(或描绘出一幅……的场景),充分反映了人物……的心情五、描写总体来说,描绘存有以下一些促进作用:①重现自然风光。
②描写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
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绘: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载明事件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图形气氛,更好地整体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负面描绘、侧面描绘:负面轻易整体表现人物、事物;侧面衬托注重人物、事物。
六、句子分析(1)分析句子里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析:修辞学+修辞学促进作用第1页例题:答文中划线部分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比喻:用xx比喻xx,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拟人:把xx拟人化(或剥夺人的情感),生动形象的整体表现了……(或描绘出……的画面,写下了事物……的特点)排比:使句式更整齐,气势更强调了(事物)的……,突出了(事物)……的特点质问:这个反问句的意思就是……,以猛烈的语气抒发了(人物)……的感情设问:开头出现,其作用通常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文中或结尾发生,其促进作用通常为“引发了对……的问题的高度关注(或引人深思),散发出启迪,注重了文章的主旨”借代:用xx代xx,使被借代的更加具体,生动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特点提及:提及诗句,其促进作用通常为“进一步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并使文章语言更迷人(或提及诗句就是为了表明……)”引用故事,神话传说,其作用通常为“增强文章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七、修辞学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RJ部编六年级语文下册-说明文类
说明书类一、下面是一张火车票,请用简洁的语言向王新介绍与乘车有关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地铁信息,完成练习。
1.图中有________条地铁线。
2.请简述从沙河高教园到回龙观东大街的乘车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下面是阿司匹林泡腾片的使用说明书,请仔细阅读并完成练习。
【药品名称】阿司匹林泡腾片。
【成份】本品每片含主要成份阿司匹林0.5g。
【作用类别】本品为解热镇痛类非处方药药品。
【适应症】用于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也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及关节痛。
【用法用量】温开水溶解后口服。
6~14岁儿童,一次0.5片;14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一次1片,若持续发热或疼痛,可间隔4~6小时重复用药一次。
24小时内不超过4片。
【禁忌】①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屏障,并可由乳汁分泌,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禁用。
②哮喘、鼻息肉综合征、对阿司匹林及其他解热镇痛药过敏者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阅读理解说明文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阅读要点及命题类型。
2、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和答题规范。
二、教学重点掌握说明文的基础文体知识,了解说明文的阅读要求和命题类型。
三、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文的答题技巧和规范。
四、教学方法:以例点拨、自主练习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考点、热点回顾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小学时我们学了几篇简单的说明文《鲸》《纸的发明》《只有一个地球》等。
基本了解了说明文的特点和一些简单的说明方法。
1.语言特点①准确:用最恰当的词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和规律性的东西表达出来。
②简明:简练明晰,用精练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清清楚楚。
③周密:说明的语言要做到严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
2.说明方法——①列数字②举例子③作比较④打比方3.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
③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递进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局部等等。
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4.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把握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5.说明结构及其顺序的理解和把握(1)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分总,或总分总)、并列式、递进式等。
(2)说明顺序①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如:历史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程序顺序。
②空间顺序的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如: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远到近等等,也可反过来。
③逻辑顺序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如:主要—次要、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6.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辨别与分析①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有条理地说清楚事物或事理。
②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其作用是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说得更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介绍地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的星球”,就是典型的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介绍到“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作用: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成因、结构等。
初中会学到的《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就将苏州园林的特点和北京的园林作比较,说明了它极少使用彩绘的特征。
④下定义:即用简明扼要的话对被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做周全、周密地规定地说明。
它用一种基本固定的判断句式。
揭示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本质属性。
作用: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能够科学、严密和简明地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点。
使说明对象更加严密。
⑤举例子:即举出实物来说明事物。
其作用是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便于读者理解和认识。
如《纸的发明》一文中,为了说明那时候用竹片、木片记录文字非常不方便,就引用了“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来进行说明(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⑥打比方:即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对事物作形象的说明。
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中说到“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叶扁舟。
”来说明地球的渺小。
其作用是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
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⑦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初中会学到的《中国石拱桥》一文中写道:“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这样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⑧作诠释:能通俗地介绍或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点或特性。
能够通俗易懂地介绍(解说)事物(事理)的性质和特点。
⑨画图表:这是一种运用直观的示意图和表格等形式,说明事物和事理的一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能够直观、形象地说明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理,给人以清晰的认识,便于理解和记忆。
⑩引资料: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
其作用是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注意: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如: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
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
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
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
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
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
7.说明语言的把握,关键词、句的品析①说明文最基本的语言特点为:准确。
②在准确的基础上A: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B:简明平实(运用科学术语、大量真实准确的数据)常考题型及答题策略一、作用题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二、含义题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如《纸的发明》一文中“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中的“改进”能否用“发明”进行替换?三、删减/替换题(此类题部分与上两类交叉)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对策:(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如《纸的发明》一文中“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中的“之一”能否去掉?四、指代题"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部分。
五、语意衔接题请说出某几个字不能删去的理由这些字词一般在句中有着自己固定的语法作用,如充当句中的主语或宾语,或者是下面某个现象的原因或结果,因此删去之后,第一会不符合语法,使句子缺少成分,造成句意不通;另外会使内容不完整,缺乏逻辑上的关联性。
六、文中段落能否调换顺序说明文一般讲究严谨的说明逻辑,即遵循着一条清晰的主线来说明事理,通常包括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当问到文章那几个段落不能调换时,需要注意这些段落之间所具有的内在逻辑或者说明顺序,以此为答题切入点来思考。
典型例题例题一:海啸①海啸,通常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
海啸能掀起狂涛巨浪,是破坏力极强的水文气象灾难,如不及时躲避,人们很难在它的魔爪下逃生。
②海啸可分为自然型与人为型两类。
自然型海啸又可分为气象变化引起的风暴潮与火山爆发、地震,水下地陷(也称海底滑坡)引起的海啸。
海啸大多来自海底地震,有破坏性的地震海啸,其震源深度在 20公里以上,里氏震级达 6.5 级以上。
在现代,水下核试验也常常会造成一种人为的海啸。
如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在北太平洋比基尼岛开始长达 20 多年的核试验,其中一次水下氢弹爆炸试验引发的海啸,中心部位的巨浪高达 6 0 多米,之后 15 米高的大浪横扫海面,不少正在附近航行的舰船被巨浪掀翻;海浪传到几百公里以外,浪高仍在 5 米以上,造成沿岸不少小船倾覆。
③海啸是一种频率介于潮波和涌浪之间的重力长波。
海啸浪的波长达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周期范围比较大,为 2 200 分钟,因此海啸发生时,往往第一个浪头涌来时,海面上升了,过了一段时间,潮水出现下降,又过了一段时间,第二个浪头涌来。
海啸常见的周期为 40 分钟以内。
据科学家推算,当大洋深度为 4000 米时所发生的海啸,其大浪的周期为 40 分钟。
海啸波的传播速度为 713 公里/小时,波长为 475公里。
海啸震源的水面最初升高幅度为 1 2 米。
因此,海啸在深海大洋传播时,由于波高与波长之比很小,周期较长,往往一时难以察觉到。
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因而,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④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 80%。
西北太平洋海域,更是地震海啸的集中发生区域。
就全球而言,海啸主要出现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太平洋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夏威夷群岛和阿留申群岛沿岸。
我国虽然是一个多地震国家,但海啸却不多见。
近两年来,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很少。
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海啸分为()和()两类。
2.在下面几句话中,符合短文意思的画“√,不符合的画“×”。
(1)海啸只有快接近岸时,才会形成有破坏力的巨浪。
()(2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近两年中国沿海有确切记录的地震海啸为数也不少。
()(3)当海啸发生时,有经验的船长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
()(4)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发生海啸最多的地区,占80%。
()3.有经验的船长在遇到海啸时“都会把船迅速驶离海岸,离岸越远越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和()的说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