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元件接触热阻详述(米克)

合集下载

接触压力 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接触压力 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接触压力接触电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电气领域中,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接触压力指的是连接器或接插件中两个导体之间产生的力,它影响着导体之间的紧密度和电流的传输效率。

而接触电阻则是指两个导体之间接触面产生的电阻,它直接影响着电路的稳定性和性能。

本文将重点探讨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测量方法,旨在帮助读者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提高电路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需要清晰明了,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的关系。

本文将首先介绍接触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然后探讨接触电阻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最后,将总结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子设备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通过这样的结构,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子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1.3 目的目的部分: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这两个概念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通过分析接触压力的定义和影响因素,探讨其对设备性能和可靠性的影响;并介绍接触电阻的定义和测量方法,探讨其在电气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两个参数在工程实践中的作用,为工程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接触压力和接触电阻在电气设备中的重要性,以提高设备的效率和可靠性。

2.正文2.1 接触压力2.1.1 定义接触压力是指两个接触面之间所受的压力。

在电气连接中,接触压力是指连接器上连接的两个金属表面所施加的力量。

良好的接触压力可以确保电流传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1.2 影响因素接触压力的大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连接器的设计、材料的性质、连接表面的平整度等。

正常情况下,接触压力越大,接触面的接触面积就越大,从而减小接触电阻,提高电流传输的效率。

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过大的接触压力也可能导致连接器的损坏或损坏,因此在设计和使用连接器时需要合理控制接触压力的大小,以确保良好的电气连接效果。

「建议收藏」功率电子器件界面热阻和接触热阻是如何测量的-

「建议收藏」功率电子器件界面热阻和接触热阻是如何测量的-

功率电子器件界面热阻和接触热阻是如何测量的?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芯片不断的趋向于小型化、集成化,热量通常被认为是电子系统前进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在电子设备热设计领域,热量的积累,温度上升过高对器件的寿命和可靠性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当工作环境为70℃~80℃时,工作温度每提高1℃,芯片的可靠性将下降5%。

因此,对于界面热传导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各种功率电子器件中,电子器件产生的热量由内而外的传递需要经过数层接触面,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会产生界面,界面对热流有阻碍作用, 而界面热阻的概念亦即运用于此。

界面热阻的精准测量也是在集成电路设计时选择热界面材料重要因素——当热量流经接触界面时,将产生一个间断的温度差∆T,根据傅里叶定律,界面热阻Rimp可表述为:Rimp=(T1T2)/Q。

其中,Rimp为界面热阻,T2为上接触部件的界面温度,T1为下接触部件的界面温度,Q为通过接触界面的热流通量。

这里展示一个典型封装结构:在热量由芯片传递至散热器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多个固固界面。

当两个部件之间进行接触传热时,由于固体表面从微观上粗糙不平,部件之间实际上是通过离散的接触点进行接触传热的,有研究表明,这之间的实际接触面积不到部件对应表面积的3%,因而产生了非常高的界面热阻。

当界面填充有TIM时,增加了实际的接触面积,界面热阻的数值也随之减少。

界面热阻包括接触热阻和导热热阻两部分,各类热阻的关联如下图所示:那么界面热阻和接触热阻是怎么样测量的呢?在实际应用中,为了充分表征热界面材料的导热能力,材料本身的导热率和热阻的准确测量是必须的。

其实,界面热阻的测量非常简单,目前业内常用于热阻测试的标准为ASTM D5470,根据上面提到的傅里叶公式Rimp=(T1T2)/Q,常用的测试设备可以直接或间接测得上下界面的温度和流经的热通量,进而得到材料的表观界面热阻。

而由界面热阻引申而来,可以进一步得到接触热阻和导热系数:Rimp=1/λS*L+Rcon。

接触电阻——精选推荐

接触电阻——精选推荐

[浏览次数:1832次]接触电阻无论使用哪一种接触,导体接触的不连续性会产生一个附加的电阻——称为“接触电阻”)。

这个电阻比接触器自身的电阻(在没有接触面存在时)要大。

这个电阻值将决定连接的质量,因为:接触电阻阻值越高,则接触电阻上的压降越大,因而接触点释放的热量将越多。

如果温度上升到一定的极限,接触点就会损坏。

温度越高,损坏就越快,这种现象会迅速蔓延。

目录∙接触电阻的参数∙接触电阻的组成∙接触电阻的总值∙接触电阻的参数o接触点接触电阻主要由以下两个参数决定:接触表面的状态和所施加力的作用三个主要参数决定了接触表面的状态:1,物理化学结构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表面的物理化学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周围环境中的外来元素与材料发生反应形成一个表面层,通常称为“侵蚀层”。

2,表面的粗糙度一个表面的粗糙度是复杂的,表面的粗糙度由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所决定,而且通常具有随机性和不可重复。

它引入了材料挤压压力及塑性变形的概念。

3,表面的几何形状从宏观角度来看,一个接触表面的几何形状是比较容易确定的。

这个形状将决定在两个表面之间宏观的接触面积。

∙接触电阻的组成o接触电阻有两部分组成:1、约束电阻约束电阻是由于当电流线穿过一些“元素接触点“处产生偏移而造成的。

2、薄膜电阻薄膜电阻是由于在接触表面上的污染或氧化层造成的。

∙接触电阻的总值o由于材料钢性及粗糙度的影响,实际的机械接触不是发生在整个宏观的接触面上。

机械接触只发生在一定数目的接触点上,称为“元素接触点”。

接触电阻的总值由以下几点决定:△接触点的几何形状(几何形状决定了接触点的可见接触面积),△两个导体间施加的压力,△材料的导电率,△材料的硬度和粗糙度,△表面层的导电系数,尤其是在表面被侵蚀的状态下。

[浏览次数:1259次]薄膜电阻薄膜电阻器是用蒸发的方法将一定电阻率材料蒸镀于绝缘材料表面制成,具有均匀厚度薄膜电阻的量度。

通常被用作评估半导体掺杂的结果。

这种工艺的例子有:参杂半导体领域(比如硅或者多晶硅),以及被丝网印刷到薄膜混合微电路基底上的电阻。

电子元件热阻的计算热阻计算

电子元件热阻的计算热阻计算

电子元件热阻的计算热阻计算2008-01-13 22:21一般,热阻公式中,Tcmax =Tj - P*Rjc 的公式是在假设散热片足够大而且接触足够良好的情况下才成立的,否则还应该写成Tcmax =Tj - P*(Rjc+Rcs+Rsa). Rjc表示芯片内部至外壳的热阻,Rcs表示外壳至散热片的热阻,Rsa表示散热片的热阻.没有散热片时, Tcmax =Tj - P*(Rjc+Rca). Rca表示外壳至空气的热阻.一般使用条件用Tc =Tj - P*Rjc的公式近似. 厂家规格书一般会给出,Rjc,P等参数.一般P是在25度时的功耗.当温度大于25度时,会有一个降额指标. 举个实例:一、三级管2N5551 规格书中给出25度(Tc)时的功率是1.5W(P),Rjc是83.3度/W.此代入公式有:25=Tj-1.5*83.3可以从中推出Tj为150度.芯片最高温度一般是不变的.所以有Tc=150-Ptc*83.3,其中Ptc表示温度为Tc时的功耗.假设管子的功耗为1W,那么, Tc=150-1*83.3=66.7度.注意,此管子25度(Tc)时的功率是1.5W,如果壳温高于25度,功率就要降额使用.规格书中给出的降额为12mW/度(0.012W/度).我们可以用公式来验证这个结论.假设温度为Tc,那么,功率降额为0.012*(Tc-25).则此时最大总功耗为1.5-0.012*(Tc-25).把此时的条件代入公式得出: Tc=150-(1.5-0.012*(Tc-25))×83.3,公式成立. 一般情况下没办法测Tj,可以经过测Tc的方法来估算Ttj.公式变为: Tj=Tc+P*Rjc 同样与2N5551为例.假设实际使用功率为 1.2W,测得壳温为60度,那么: Tj=60+1.2*83.3=159.96此时已经超出了管子的最高结温150度了!按照降额0.012W/度的原则,60度时的降额为(60-25)×0.012=0.42W,1.5-0.42=1.08W.也就是说,壳温60度时功率必须小于1.08W,否则超出最高结温.假设规格书没有给出Rjc的值,可以如此计算: Rjc=(Tj-Tc)/P,如果也没有给出Tj数据,那么一般硅管的Tj最大为150至175度.同样以2N5551为例.知道25度时的功率为 1.5W,假设Tj为150,那么代入上面的公式: Rjc=(150-25)/1.5=83.3 如果Tj取175度则Rjc=(175-25)/1.5=96.6 所以这个器件的Rjc 在83.3至96.6之间.如果厂家没有给出25度时的功率.那么可以自己加一定的功率加到使其壳温达到允许的最大壳温时,再把数据代入: Rjc=(Tjmax-Tcmax)/P 有给Tj最好,没有时,一般硅管的Tj取150度我还要作一下补充说明.一、可以把半导体器件分为功率器件和小功率器件. 1、大功率器件的额定功率一般是指带散热器时的功率,散热器足够大时且散热良好时,可以认为其表面到环境之间的热阻为0,所以理想状态时壳温即等于环境温度.功率器件由于采用了特殊的工艺,所以其最高允许结温有的可以达到175度.但是为了保险起见,一律可以按150度来计算.适用公式:Tc =Tj - P*Rjc.设计时,Tj 最大值为150,Rjc已知,假设环境温度也确定,根据壳温即等于环境温度,那么此时允许的P也就随之确定. 2、小功率半导体器件,比如小晶体管,IC,一般使用时是不带散热器的.所以这时就要考虑器件壳体到空气之间的热阻了.一般厂家规格书中会给出Rja,即结到环境之间的热阻.(Rja=Rjc+Rca).同样以三级管2N5551为例,其最大使用功率1.5W 是在其壳温25度时取得的.假设此时环境温度恰好是25度,又要消耗1.5W的功率,还要保证可温也是25度,唯一的可能就是它得到足够良好的散热!但是一般像2N5551这样TO-92封装的三极管,是不可能带散热器使用的.所以此时,小功率半导体器件要用到的公式是: Tc =Tj - P*Rja Rja:结到环境之间的热阻.一般小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厂家会在规格书中给出这个参数. 2N5551的Rja厂家给的值是200度/W.已知其最高结温是150度,那么其壳温为25度时,允许的功耗可以把上述数据代入Tc =Tj - P*Rja 得到: 25=150-P*200,得到,P=0.625W.事实上,规格书中就是0.625W.因为2N5551不会加散热器使用,所以我们平常说的2N5551的功率是0.625W而不是1.5W!还有要注意,SOT-23封装的晶体管其额定功率和Rja数据是在焊接到规定的焊盘(有一定的散热功能)上时测得的. 3、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窍门,其实一般规格书中的最大允许储存温度其实也是最大允许结温.最大允许操作温度其实也就是最大允许壳温.最大允许储存温度时,功率P当然为0,所以公式变为Tcmax =Tjmax - 0*Rjc,即Tcmax =Tjmax.是不是很神奇!最大允许操作温度,一般民用级(商业级)为70度,工业级的为80度.普通产品用的都是民用级的器件,工业级的一般贵很多. 热路的计算,只要抓住这个原则就可以了:从芯片内部开始算起,任何两点间的温差,都等于器件的功率乘以这两点之间的热阻.这有点像欧姆定律.任何两点之间的压降,都等于电流,乘以这两点间的电流. 不过要注意,热量在传导过程中,任何介质,以及任何介质之间,都有热阻的存在,当然热阻小时可以忽略.比如散热器面积足够大时,其与环境温度接近,这时就可以认为热阻为0.如果器件本身的热量就造成了周围环境温度上升,说明其散热片(有散热片的话)或外壳与环境之间的热阻比较大!这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用Tc =Tj - P*Rjc来计算.其中Tc为壳温,Rjc为结壳之间的热阻.如果你Tc换成散热片(有散热片的话)表面温度,那么公式中的热阻还必须是结壳之间的加上壳与散热器之间的在加散热器本身的热阻!另外,如果你的温度点是以环境来取点,那么,想想这中间包含了还有哪些热路吧.比如,散热片与测试腔体内空气之间的热阻,腔体内空气与腔体外空气间的热阻.这样就比较难算了.。

典型接触面的接触热阻

典型接触面的接触热阻

典型接触面的接触热阻接触热阻是指两个接触面之间传导热量时所阻碍的程度,通常用Rc 来表示。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接触热阻的现象,比如热锅上的食物与锅底的接触热阻、电子设备散热器与芯片之间的接触热阻等等。

本文将以典型接触面的接触热阻为主题,探讨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方法。

影响接触热阻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接触面的平整度。

当两个接触面足够平整时,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接触阻力较小,从而能够更好地传导热量。

相反,如果接触面不平整,表面存在凹凸不平的情况,接触面积减小,接触热阻则会增加。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接触热阻,我们通常会对接触面进行加工,使其尽可能平整。

接触面的材料也是影响接触热阻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材料的热导率不同,热导率越高,材料传导热量的能力就越强,接触热阻也就越小。

例如,金属材料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因此在电子设备散热器与芯片之间常常采用金属材料,以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此外,材料的表面处理也会影响接触热阻。

光滑的表面能够减少接触阻力,从而降低接触热阻。

接触面之间的压力也会对接触热阻产生影响。

当接触面之间施加足够的压力时,可以使两个接触面更加贴合,接触面积增大,从而降低接触热阻。

这也是为什么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使用螺丝将接触面紧密固定在一起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因素外,接触面之间的介质也会影响接触热阻的大小。

如果介质的热导率较低,会导致热量传导的阻力增加,从而增加接触热阻。

因此,在一些需要传导大量热量的场景中,我们会使用热导率较高的介质来填充接触面,以降低接触热阻。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降低接触热阻,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合理选择接触面材料,尽量选择热导率较高的材料,以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其次,对接触面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尽可能平整光滑,以增加接触面积并减少接触阻力。

此外,适当增加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可以使接触面更加贴合,从而降低接触热阻。

最后,选择合适的介质填充接触面,以提高热量传导效率。

icepak接触热阻设置

icepak接触热阻设置

icepak接触热阻设置热阻是一个物体或系统对热流动的阻碍程度的度量。

在热传导的过程中,热阻表示了一个物体传热的能力和效果。

通过合理设置热阻,可以更好地控制物体的温度和热量传递。

在此处,将讨论有关热阻的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关的一些参考内容。

1. 热阻的定义和公式:热阻(R)是指通过物体时,需要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能量来抵消热量流失,与物体的温度差息息相关。

热阻的计算公式为R = ΔT/Q,其中ΔT为温度差,Q为热量流。

2. 热阻的种类:主要有接触热阻和传导热阻两种。

接触热阻是指直接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热阻,例如热传感器与被测体之间的接触热阻。

传导热阻是指物体内部通过传导进行热量传递时的阻碍程度。

3. 接触热阻的优化方法:接触热阻的大小与接触面积、表面粗糙度和接触介质等因素有关。

优化接触热阻的方法包括增加接触面积、改善接触面的平整度和加强接触介质的热导率等。

4. 接触热阻的实际应用:接触热阻在许多工业和科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电子器件中,为了确保散热效果,需要优化接触热阻来提高器件的稳定性和寿命。

5. 热阻的测试方法:为了准确地评估热阻,常用的测试方法包括热传导测试和热阻测试。

热传导测试可以通过测量材料的热传导率来计算热阻,而热阻测试可以通过测量物体两端的温度差和热量流来计算热阻。

6. 材料的热导率和热阻:不同材料的热导率和热阻特性不同。

例如,铜具有较高的热导率,因此在一些需要高效散热的应用中使用铜材料可以降低热阻。

7. 热管技术:热管是一种特殊的热传导工具,可以有效地传递热量并降低热阻。

热管由一根封闭的金属管内部填充有工作流体,通过液体汽化和凝结的循环来传递热能。

8. 热传导材料的应用:一些特殊的热传导材料,如导热胶、导热膜等,可以用于优化接触热阻和散热设计。

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热传导性能,可以有效地降低热阻。

9. 热阻的仿真计算:通过使用计算机仿真工具,可以对热阻进行模拟和计算。

这些仿真工具可以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物体传热特性,并优化热阻。

第二部分接触电阻的基本概念(PDF)

第二部分接触电阻的基本概念(PDF)

驳克码(MARECHAL)点接触式工业插座技术资料之二:第二部分 接触电阻的基本概念所有的电气工程师都知道,电流越大,必须使用越粗大的电缆。

有些人自然认为接触的面积应该等于导线的横截面面积。

实际上,两个表面真正直接相接触的面是由一些点构成的,由于材料表面的不平整性,真正的接触面积要比宏观上看到的接触表面要小。

唯一容易测量的值是整体作用在接触面上的力。

这个力会被分解到三个(保持稳定位置需要的最小的斑点数)或更多个的接触斑点上。

无论怎样努力去扩大接触面积,但电子磁力线只通过两个接触导体之间有限的几个斑点上,这些斑点的总面积实际上比宏观上的接触面要小。

电子通过“欧姆系统”( Ohmic system)(“清洁”接触,金属对金属)、隧道效应或热电子效应(fritting voltage烧结电压)进行传输,具体采用哪种传输方式由受材料的氧化和污染产生的表面绝缘层的厚度来决定。

世界上所有开关设备的制造商都使用银合金的接触点,通常是半球形的,而且把重点放在施加的力上而不是放在假定的接触面积上。

而且这种方法理念在接触器以及断路器制造业中得到广泛采用。

从这个方面讲,插头和插座是一个例外。

物理概念§2.12.1 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无论使用哪一种接触,接触导体的不连续性会产生一个附加的电阻(称为“接触电阻“)。

在没有接触的情况下,这个电阻比接触的两方中的一个的电阻要大。

这个电阻的阻值将决定接触的质量,因为:接触电阻阻值越高,则接触电阻上的压降越大,因而接触点释放的热量将越多。

如果温度上升到一定的极限,接触点就会损坏。

因为温度越高,损坏的速度就越快,这种现象会很快蔓延。

一个接触点的状态(它的阻值)主要由以下两个参数决定:接触表面的状态所施加力的作用§2.2接触表面的状态2.2 接触表面的状态接触表面的状态接触表面的状态由以下三个参数决定了:(图7)它的物理化学结构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个表面的物理化学结构是非常复杂的,周围环境中的外来元素与材料发生反应形成一个表面层,通常称为“侵蚀层”。

热电偶、热电阻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热电偶、热电阻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

热电偶、热电阻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处理热电偶、热电阻原理介绍和故障判断方法热电偶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两种不同成份的材质导体组成闭合回路,当两端存在温度梯度时,回路中就会有电流通过,此时两端之间就存在Seebeck电动势——热电动势,这就是所谓的塞贝克效应。

两种不同成份的均质导体为热电极,温度较高的一端为工作端,温度较低的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通常处于某个恒定的温度下。

根据热电动势与温度的函数关系, 制成热电偶分度表; 分度表是自由端温度在0?时的条件下得到的,不同的热电偶具有不同的分度表。

在热电偶回路中接入第三种金属材料时, 只要该材料两个接点的温度相同,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将保持不变,即不受第三种金属接入回路中的影响。

因此, 在热电偶测温时, 可接入测量仪表, 测得热电动势后, 即可知道被测介质的温度。

两种不同成份的导体(称为热电偶丝材或热电极)两端接合成回路,当接合点的温度不同时,在回路中就会产生电动势,这种现象称为热电效应,而这种电动势称为热电势。

热电偶就是利用这种原理进行温度测量的,其中,直接用作测量介质温度的一端叫做工作端(也称为测量端),另一端叫做冷端(也称为补偿端);冷端与显示仪表或配套仪表连接,显示仪表会指出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

热电偶实际上是一种能量转换器,它将热能转换为电能,用所产生的热电势测量温度,对于热电偶的热电势,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热电偶的热电势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函数的差,而不是热电偶两端温度差的函数;2 :热电偶所产生的热电势的大小,当热电偶的材料是均匀时,与热电偶的长度和直径无关,只与热电偶材料的成份和两端的温差有关;3:当热电偶的两个热电偶丝材料成份确定后,热电偶热电势的大小,只与热电偶的温度差有关;若热电偶冷端的温度保持一定,这进热电偶的热电势仅是工作端温度的单值函数。

热电阻工作原理: 热电阻是中低温区常用的一种测温元件。

热电阻利用物质在温度变化时本身电阻也随着发生变化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

PPTC热敏电阻图文讲解

PPTC热敏电阻图文讲解



高 分 子P T C热 敏 电 阻 器



电源
负载
Ω

温度(℃) 图1: 电 阻 ~ 温 度 关 系 曲 线
图2: 电 阻 使 用 电 路 图
当 电 路 正 常 工 作 时 , 热 敏 电 阻 温 度 与 室 温 相 近 、 电 阻 很 小 , 串 联 在 电 路 中 不 会 阻 碍 电 流 通 过 ; 而 当 电 路 因 故 障 而 出 现 过 电 流 时 , 热 敏 电 阻 由 于 发 热 功 率 增 加 导 致 温 度 上 升 , 当 温 度 超 过 开 关 温 度 (Ts, 见 图1) 时 , 电 阻 瞬间会变得很大,把电路中的电流限制到很低的水平。此时电路中的电压几乎都加在热敏电阻两端,因而可以起 到保护其它元件的作用。当人为切断电路排除故障后,热敏电阻的阻值会迅速恢复到原来的水平,电路故障排除 后 , 热 敏 电 阻 无 需 更 换 而 可 以 继 续 使 用 。 图3为 热 敏 电 阻 对 交 流 电 路 保 护 过 程 中 电 流 的 变 化 示 意 图 。 热 敏 电 阻 动 作后,电路中电流有了大幅度的降低。
每 一 种 热 敏 电 阻 都 有 “ 耐 压 ” 、 “ 耐 流 ” 、 “ 维 持 电 流 ” 及 “ 动 作 时 间 ” 等 参 数 。 您 可 以 根 据 具 体 电 路的要求并对照产品的参数进行选择,具体的方法如下:
1 首 先 确 定 被 保 护 电 路 正 常 工 作 时 的 最 大 环 境 温 度 、 电 路 中 的 工 作 电 流 、 热 敏 电 阻 动 作 后 需 承 受 的 最 大 电 压 及 需 要 的 动 作 时 间 等 参 数 ; 2 根 据 被 保 护 电 路 或 产 品 的 特 点 选 择 “ 芯 片 型 ” 、 “ 径 向 引 出 型 ” 、 “ 轴 向 引 出 型 ” 或 “ 表 面 贴 装 型 ” 等 不同形 状 的 热 敏 电 阻 ; 3 根据最大工作电压,选择“ 耐压” 等级大于或等于最大工作电压的产品系列;

元器件的热设计和热阻分析

元器件的热设计和热阻分析

元器件的热设计和热阻分析
元器件是现代电子产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尽管这些元器件在实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们同样涉及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比如热设计和热阻分析。

在元器件中,各个芯片元器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热量。

与此同时,这些元器件也可能受到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进行热设计和热阻分析,以确定元器件的温度、散热情况以及可能的风险因素等内容。

热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它可以帮助设计团队确定元器件的最大工作温度,并考虑如何改进热管理技术,以确保元器件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在热设计中,需要对元器件进行加热测试,以了解其热稳定性和散热能力等指标。

与热设计类似,热阻分析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它可以帮助确定元器件之间的热传导性能,以及热阻障碍,同时也可以帮助确定最佳组合方案,以优化元器件的热管理效果。

在热阻分析中,我们需要使用一些特殊的软件和工具来对元器件的热传导能力进行模拟和测试。

对于元器件的热设计和热阻分析而言,我们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考虑。

比如我们需要考虑元器件的材料、制造工艺、设备的各种工作情况以及环境因素。

这些因素将会对元器件的工作性能产生显著影响,从而可能影响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元器件的热设计和热阻分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领域,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慎重考虑。

虽然这些技术可以帮助我们确保元器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这同样需要设计团队具备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实验经验,以求在元器件的选型、设计和生产上都取得最佳效果。

电子设备结构内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电子设备结构内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

电子设备结构内界面接触热阻的影响因素分析董进喜(中航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西安710119)摘要:针对电子设备内热传递过程中存在的接触热阻问题,充分考虑了结构件材料的热和力学性能参数、间隙介质的热参 数、气压(环境压力)、接触表面特征参数、加载压力、材料微硬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依据非完全贴合表面的接触热阻模型进行 计算分析。

并重点分析了外界加载压力和表面粗糙度对该接触热阻值的影响,为电子设备结构的热传递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字:接触热阻;非完全贴合;加载压力;表面粗糙度中图分类号:TN 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333(2017)08-0137-03引言随着电子设备结构的小型化和运算能力的提升,其 内部的热管理控制技术越加重要。

电子设备结构内的热 量传递和散失直接影响到电子设备内器件的温升情况, 也进而决定了电子设备的寿命和可靠性。

而在电子设备 结构内从芯片到结构件外壳的热量传递过程中,需要最 小化界面接触之间的热阻值,进而为了保证电子设备结构的散热性能。

在电子设备的热传递过程中,主要环节有元器件 >导 热条>印制板>支撑架(模块壳体)>导轨>机箱>机箱周围 空气冷却,而其中大部份环节中热量传递都存在接触热 阻[1]。

由于这些接触的表面皆不是完全贴合和理想光滑的, 因此结构件之间的热阻值主要由实体结构接触和空气填 充间隙传导组成。

典型粗糙表面接触几何特征如图1所示。

由图可知, 结构件接触的空隙中皆充满气体介质I 对于温度低于700 K 的环境下,该接触面之间的辐射热传递可以忽略。

另外, 由于两接触面之间气体介质的流动较小(低于0.01 m m ),式,多为低加载压力、以空气为间隙传导介质。

M.Bahram i 等[3]建立了针对机械结构粗糙表面的非贴合表面接触热 阻计算分析模型。

通过将两个不完全贴合粗糙表面等效 成一个弯曲粗糙表面和一个光滑表面,并且假设该粗糙表面特征符合高斯分布。

国内关于接触热阻在有限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接触热阻在有限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接触热阻在有限元分析中的研究进展韩冬韩雪峰(长春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要】本文简单介绍接触热阻的产生机理以及近些年来国内对接触热阻关于有限元方面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对已有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接触热阻;有限元;研究进展【Abstract】The mechansim of 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 is introduced.And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that using finite element method to simulate thermal contact reisistance are summarized.Based on the reported studies,the future researches are discussed.【Key words】Thermal contact resistance;Finite element;Research progress1接触热阻的简介接触热阻(Thermal ContactResistance,简称TCR)问题已经涉及到航天、机械制造、微电子、化工、低温超导、生物医学、核反应堆以及仪器仪表等众多科学与工程领域。

接触热阻(TCR)的产生机理,广大学者普遍认为是由于粗糙表面间的不完全接触所造成的热流收缩而导致的[1]。

从理论上讲,完全接触的接触面应该保持同一温度,而在实际工程中,任何表面在微观上都是粗糙的,故任何固体表面之间都不可能完全接触,接触的地方直接导热,在不接触处存在空隙,产生热流收缩,存在传热阻力(即接触热阻)。

接触热阻的定义是固体界面温差与其通过界面的热流密度之比(如图1所示)。

即:R=ΔT·A Q(1)式中,ΔT为固体接触面的温差,k;A为接触面横截面面积,m2;Q 为通过横截面的热流量,w。

接触热阻对导热过程的影响

接触热阻对导热过程的影响

接触热阻对导热过程的影响嘿,咱今儿个就来唠唠接触热阻对导热过程那点子事儿。

你说这接触热阻啊,就像是导热路上的小绊脚石。

想象一下,热要从这儿传到那儿,本来挺顺溜的路,突然就多了这么个“拦路虎”。

这接触热阻就像是两个人传话,本来可以直接明了地传达过去,可中间要是有个不太靠谱的,把话给弄变味了或者传慢了,那不就耽误事儿了嘛!在导热过程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呀。

你看啊,要是没有这接触热阻,热传导得多顺畅啊,热量就跟那欢快的小溪流似的,“哗哗”地就流过去了。

可一旦有了它,嘿,那可就麻烦喽。

热量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挤过去,有时候甚至被挡在那儿,半天都挪不了几步。

咱平时生活里也能碰到类似的情况呀。

就好比说,你要从一个地方赶到另一个地方,要是一路畅通无阻,那多快就到了。

可要是路上到处都是障碍,一会儿堵一下,一会儿又得绕个弯,那得花多少时间呀。

这接触热阻对导热过程的影响可不小嘞!它能让导热效率大打折扣。

本来能快速传递的热量,因为它,变得慢吞吞的。

就像跑步比赛,本来能一路飞奔冲向终点的选手,被一些小状况拖住了脚步。

而且啊,这接触热阻还会让整个系统的性能受到影响呢。

就好像一部机器,其中一个小零件出了问题,可能就导致整部机器都运转不顺畅了。

在导热系统里,这接触热阻就是那个可能会引发大问题的小因素。

那怎么对付这接触热阻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就像治病得对症下药一样,咱得找到合适的办法来解决它。

比如说,改善接触表面的状况,让它们能更好地贴合,减少热阻的产生。

或者是采用更好的导热材料,从根本上降低接触热阻的影响。

总之啊,可别小瞧了这接触热阻。

它虽然不起眼,但对导热过程的影响那可是实实在在的。

咱可得重视起来,想办法把它给解决咯,让导热过程能够顺顺利利的,别因为它而闹心。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呀?咱可得把这导热的路给铺平咯,让热量能痛痛快快地跑起来!。

元器件热设计:热阻和散热的基础知识

元器件热设计:热阻和散热的基础知识

元器件热设计:热阻和散热的基础知识现在让我们进入热设计相关的技术话题。

热设计所需的知识涵盖了广泛的领域。

首先介绍一下至少需要了解的热阻和散热基础知识。

什么是热阻热阻是表示热量传递难易程度的数值。

是任意两点之间的温度差除以两点之间流动的热流量(单位时间内流动的热量)而获得的值。

热阻值高意味着热量难以传递,而热阻值低意味着热量易于传递。

热阻的符号为Rth和θ。

Rth来源于热阻的英文表达“thermal resistance”。

单位是℃/W(K/W)。

热欧姆定律可以用与电阻几乎相同的思路来考虑热阻,并且可以以与欧姆定律相同的方式来处理热计算的基本公式。

因此,就像可以通过R×I来求出电位差⊿V一样,可以通过Rth ×P来求出温度差⊿T。

关键要点:・热阻是表示热量传递难易程度的数值。

・热阻的符号为Rth和θ,单位为℃/W(K/W)。

・可以用与电阻大致相同的思路来考虑热阻。

热量通过物体和空间传递。

传递是指热量从热源转移到他处。

三种热传递形式热传递主要有三种形式:传导、对流和辐射。

・传导:由热能引起的分子运动被传播到相邻分子。

・对流:通过空气和水等流体进行的热转移・辐射:通过电磁波释放热能散热路径产生的热量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的方式经由各种路径逸出到大气中。

由于我们的主题是“半导体元器件的热设计”,因此在这里将以安装在印刷电路板上的IC为例进行说明。

热源是IC芯片。

该热量会传导至封装、引线框架、焊盘和印刷电路板。

热量通过对流和辐射从印刷电路板和IC封装表面传递到大气中。

可以使用热阻表示如下:上图右上方的IC截面图中,每个部分的颜色与电路网圆圈的颜色相匹配(例如芯片为红色)。

芯片温度TJ通过电路网中所示的热阻达到环境温度TA。

采用表面安装的方式安装在印刷电路板(PCB)上时,红色虚线包围的路径是主要的散热路径。

具体而言,热量从芯片经由键合材料(芯片与背面露出框架之间的粘接剂)传导至背面框架(焊盘),然后通过印刷电路板上的焊料传导至印刷电路板。

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接触,对导体件呈现的电阻成为接触电阻。

一般要求接触电阻在10-20 mohm 以下。

有的开关则要求在100-500uohm以下。

有些电路对接触电阻的变化很敏感。

应该指出,开关的接触电阻是在开关在若干次的接触中的所允许的接触电阻的最大值。

目录Contact Area 接触电阻作用原理组成部分测量接触电阻影响因素问题研讨Contact Area 接触电阻作用原理组成部分测量接触电阻影响因素问题研讨展开Contact Area 接触电阻在电路板上是专指金手指与连接器之接触点,当电流通过时所呈现的电阻之谓。

为了减少金属表面氧化物的生成,通常阳性的金手指部份,及连接器的阴性卡夹子皆需镀以金属,以抑抵其“接载电阻”的发生。

其他电器品的插头挤入插座中,或导针与其接座间也都有接触电阻存在。

作用原理在显微镜下观察连接器接触件的表面,尽管镀金层十分光滑,则仍能观察到5-10微米的凸起部分。

会看到插合的一对接触件的接触,并不整个接触面的接触,而是散布在接触面上一些点的接触。

实际接触面必然小于理论接触面。

根据表面光滑程度及接触压力大小,两者差距有的可达几千倍。

实际接触面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真正金属与金属直接接触部分。

即金属间无过渡电阻的接触微点,亦称接触斑点,它是由接触压力或热作用破坏界面膜后形成的。

部分约占实际接触面积的5-10%。

二是通过接触界面污染薄膜后相互接触的部分。

因为任何金属都有返回原氧化物状态的倾向。

实际上,在大气中不存在真正洁净的金属表面,即使很洁净的金属表面,一旦暴露在大气中,便会很快生成几微米的初期氧化膜层。

例如铜只要2-3分钟,镍约30分钟,铝仅需2-3秒钟,其表面便可形成厚度约2微米的氧化膜层。

即使特别稳定的贵金属金,由于它的表面能较高,其表面也会形成一层有机气体吸附膜。

此外,大气中的尘埃等也会在接触件表面形成沉积膜。

因而,从微观分析任何接触面都是一个污染面。

组成部分综上所述,真正接触电阻应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 集中电阻电流通过实际接触面时,由于电流线收缩(或称集中)显示出来的电阻。

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
由于任何零件都不是完全光滑的,从右图我们可以看出微观下面是凹凸不平的。

当电流从凸点通过时,由于导电面积突然减小,造成电流弯曲与收缩,使带电粒子运动时的碰撞和阻尼增强,从而形成接触电阻。

接触电阻仅在焊接开始瞬间对热量产生一定影响,而在形成焊点的总热量中,其比重不超过10%。

但是其对焊点的形成非常重要:在焊接时焊件间接触的金属首先被加热到较高问题,此处的电阻增加也比较迅速,因此产生的热量会迅速增多。

虽然接触电阻消失,但是该处金属由于焊件金属的电阻热继续作用而首先到达焊接问题,从而形成均匀分布在接触两边的焊点。

同时需减少焊件与电极的接触电阻。

点焊焊接区的温度场是由加热与散热两个共同作用的结果.电流产生的电阻热一方面用来加热金属,形成足够的融化核心,但同时也必须不断补偿向周围物质传导、辐射的热损失,以形成动态平衡。

热平衡方式:
总热量Q = 形成熔核的热量Q1 + 损失的热量Q2
其中:有效热量Q1取决于金属的热物理性质及熔化金属量,Q1=(10%~30%Q)
Q2包括通过电极传导的热量(=30%~50%Q)和通过工件传导的热量(=20%Q),辐射到大气的只占到5%左右,可忽略。

由于有效Q1与焊接时间无关,而损失热量Q2则随加热时间的增长而增长。

因此时间越长,总热量需求也就越多,焊接热影响区也越大。

接触表面的压力接触热阻

接触表面的压力接触热阻

典型表面接触的压力接触热阻曲线测试报告一、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两个工件相接触时,结合面在宏观上是完全接触的,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由于工件加工条件的不同,实际结合面表面在微观上的是凹凸不平的,这使得两接触面只是在某些微凸峰处相互接触,而在其他部分间存在间隙,并充满媒介质。

因此,两个零件的实际接触面积远远小于宏观上的名义接触面积。

同时,结合面间隙中的媒介质导热系数一般较接触金属材料小得多。

那么在结合面处就会产生对热流的阻力,造成明显的温差,这种结合面对热流的阻力即接触热阻。

工件1工件2图1两试件接触时结合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目前,结合面接触热阻的获得方法主要有理论计算、试验测试和经验公式三种。

理论计算和经验公式是结合工件表面特征及结合面特定使用状态得到的,它们都能够比较好的解决针对特定材料的某一种接触状态下的接触热阻计算问题。

但是,理论计算和经验公式缺少一般性,同一种材料的工件在表面加工方式和使用条件发生变化时,结合面间的接触热阻也会千差万别。

试验测试是以实际工件为对象,测试其在实际的使用状态下的接触热阻,能够很好的反应结合面的实际接触状态。

有限元方法已经成为在设计阶段预测机床性能的重要手段,有限元分析结果的准确性主要取决于有限元模型和边界条件与实际的符合程度,特别是结合面的处理情况。

机床零件的材料和表面加工方式相对比较固定,通过试验的方法获得这些类型结合面接触热阻的准确值将有助于提高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

二、 接触热阻的测试原理及装置单位面积上接触热阻的定义为/c c R t q =∆ (1) 式中,c R 为单位面积上的接触热阻/2-1m W C ⋅⋅;c t ∆为结合面温差/°C ;q 为单位面积上的热流量/-2W m ⋅。

接触热导的定义为1/c c h R = (2) 式中,c h 为结合面的接触热导/-2o -1W m C ⋅⋅。

由式子(1)中单位面积接触热阻的定义可以看到,接触热阻主要取决于结合面的温降c t ∆和通过结合面单位面积上的热量q 。

MIC基础知识简介

MIC基础知识简介

传声器基础知识简介:一,传声器的定义::传声器是一个声-电转换器件(也可以称为换能器或传感器),是和喇叭正好相反的一个器件(电→声)。

是声音设备的两个终端,传声器是输入,喇叭是输出。

传声器又名麦克风,话筒,咪头,咪胆等.二,传声器的分类:1,从工作原理上分:炭精粒式电磁式电容式驻极体电容式(以下介绍以驻极体式为主)压电晶体式,压电陶瓷式二氧化硅式等2,从尺寸大小分,驻极体式又可分为若干种.Φ9.7系列产品Φ8系列产品Φ6系列产品Φ4.5系列产品Φ4系列产品Φ3系列产品每个系列中又有不同的高度3,从传声器的方向性,可分为全向,单向,双向(又称为消噪式)4,从极化方式上分,振膜式,背极式,前极式从结构上分又可以分为栅极点焊式,栅极压接式,极环连接式等5,从对外连接方式分普通焊点式:L型带PIN脚式:P型同心圆式:S型三,驻极体传声器的结构以全向MIC,振膜式极环连接式为例1,防尘网:保护传声器,防止灰尘落到振膜上,防止外部物体刺破振膜,还有短时间的防水作用。

2,外壳:整个传声器的支撑件,其它件封装在外壳之中,是传声器的接地点,还可以起到电磁屏蔽的作用。

3,振膜:是一个声-电转换的主要零件,是一个绷紧的特氟窿塑料薄膜粘在一个金属薄圆环上,薄膜与金属环接触的一面镀有一层很薄的金属层,薄膜可以充有电荷,也是组成一个可变电容的一个电极板,而且是可以振动的极板。

4 : 垫片:支撑电容两极板之间的距离,留有间隙,为振膜振动提供一个空间,从而改变电容量。

5: 极板:电容的另一个电极,并且连接到了FET的G极上。

6: 极环:连接极板与FET的G极,并且起到支撑作用。

7: 腔体:固定极板和极环,从而防止极板和极环对外壳短路(FET的S,G极短路)。

8: PCB组件:装有FET,电容等器件,同时也起到固定其它件的作用。

9: PIN:有的传声器在PCB上带有PIN,可以通过PIN与其他PCB焊接在一起,起连接另外前极式,,背极式在结构上也略有不同.四,、传声器的电原理图:FET(场效应管)MIC的主要器件,起到阻抗变换或放大的作用,C;是一个可以通过膜片震动而改变电容量的电容,声电转换的主要部件.C1,C2是为了防止射频干扰而设置的,可以分别对两个射频频段的干扰起到抑制作用.R L:负载电阻,它的大小决定灵敏度的高低.V S:工作电压,MIC提供工作电压:C O:隔直电容,信号输出端.五,驻极体传声器的工作原理:由静电学可知,对于平行板电容器,有如下的关系式:C=ε·S/L ……①即电容的容量与介质的介电常数成正比,与两个极板的面积成正比,与两个极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三极管热阻

三极管热阻

三极管热阻三极管热阻是指三极管的热传导阻力,也可以理解为三极管的热阻。

热阻是指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热量通过材料的难易程度。

在电子设备中,三极管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子元件,其热阻的大小对于电路的稳定性和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三极管是一种半导体器件,常用于放大和开关电路中。

当三极管工作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如果不能及时散热,就会导致器件温度升高,甚至烧坏。

因此,合理设计和选择三极管的散热措施至关重要。

三极管的热阻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导电部分的热阻、界面部分的热阻和散热部分的热阻。

首先是导电部分的热阻。

导电部分的热阻是指三极管内部的导电材料对热量传导的阻力。

导电材料的热导率越高,导电部分的热阻就越小。

常见的导电材料有硅、锗等。

硅的热导率较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更为常见。

其次是界面部分的热阻。

界面部分的热阻是指三极管与散热器之间的接触面对热量传导的阻力。

界面部分的热阻主要受到两者之间的接触情况和接触面积的影响。

如果接触不良或接触面积小,界面部分的热阻就会较大。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通常会使用散热硅脂等材料来填充接触面,以提高接触的良好性。

最后是散热部分的热阻。

散热部分的热阻是指三极管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热量传导阻力。

散热部分的热阻主要受到散热器的设计和散热条件的影响。

散热器的设计应考虑到散热面积、散热材料的热导率以及散热风扇等因素。

同时,周围环境的温度和风速也会对散热部分的热阻产生影响。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散热器和散热方案,以确保三极管的散热效果良好。

三极管热阻是三极管的热传导阻力,对于电子设备的稳定性和工作性能至关重要。

合理设计和选择三极管的散热措施,可以有效降低热阻,确保电路的正常工作。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导电部分的热阻、界面部分的热阻和散热部分的热阻,以提高三极管的散热效果。

只有充分了解和掌握三极管热阻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确保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3(b)中这个物体的热阻该怎么定义呢?哪一点 如对一根电线,L 是长度,A 是截面积,ρ 是电阻率, 的温度是T ?用多大的Q ?是总的Q 还是从T 流到T 2 2 2 它与物质本身的特性有关。请注意,上面所示的简单 的Q 呢?怎么测量呢? 公式告诉我们,不用担心在通过导线的时候电流会流 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阻止了人们用热阻来度量 向周围环境中而损失掉。末端的电流等于始端的电流, 传热吗?不,没有。如果你知道怎么使用热阻这个概 因为空气是极其不良的导电体。 念,他仍然是很有用的性能参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一维导热问题: T1 − T2 T1 − T2 T 1 − T2 = = L L/KA Rth 高的热阻是好还是不好呢?问题的答案要依赖于 你是想要散出热量还是想保存热量。如果你想通过散 Qcond = KA (1) 热来保持物体“凉爽” ,就需要低热阻。如果你想保存 你有的热量,你就需要高热阻。我希望我家的墙壁有 非常高的热阻,这样我就能保存热量。然而,如果我
(4) 阻存在。芯片用某类环氧物贴在引线框上。在此我们 假设结是理想地贴在芯片和引线框上。如果结点和引 这就意味着,例如如果我们关心一个电子元器件 线框接触面积比引线框的面积小的话,热散过程还存 的散热问题,在热量能够到达环境之前,必须克服至 在另一个接触热阻。从引线框,热不得不首先进入外 少两个热阻。第一个热阻是从发热部位到器件表面, 壳,然后转弯,进入引线。一路上,引线和外壳之间 第二个热阻是从表面到环境。当我们使用更高导热系 存在热传递(因为外壳急切的希望自己能与外界环境 数的材料时,我们只解决了第一个热阻。为了减小第 进行热交换) 。一旦引线走出封装,他就暴露在周围环 二个热阻,我们必须处理h。这里不再深入讨论,我们 境中并进行自己的热交换。从而热进入电路板并在与 将在其他独立的教程来介绍。 板周围环境进行热交换的时候沿板扩散。
米克机械仿真技术论坛
/
page 2 of 3
MEKE 米Biblioteka 技术周刊在实际中,两个集中热阻单元是并联的。上一段 讨论的一组热阻集中叫做Junction-to-Board Thermal Resistance。结到外壳外表面的热阻叫做Junction-to Case Resistance。当考虑传导时,我们通常使用另外 一个热阻叫做Junction-to-Ambient Resistance。当有 散热片贴在外壳的时候,我们增加了两个热阻:Caseto-Sink和Sink-to-Air resistances。接下来就是散热片 制造厂公布的散热片特性了。 这里需要重点注意的是那些集中热阻实际上都包 含着许多复杂的传热机理。不懂原理而随意使用这些 概念来测量元件特性是危险的并可能导致错误的结论。 请记住,大部分参数是在特殊的条件下测得的。在使 用这些参数和依靠他们来进行你的设计的时候,要确 保你的使用条件与得到参数时的条件类似。
Contents
1 传导热阻 2 对流热阻 3 其他形式的热阻 4 所有热阻 1 2 2 2
米克机械仿真技术论坛
/
page 3 of 3
Figure 1: 电阻
(a) (b)
∆V = I · R 其中,V 是物体两端的压差,I 是电流,R 是电 阻。当然,不是每种物质都遵循线性欧姆定律,不过 我们不在此讨论。 电阻R 可由下式计算: R = ρL/A
Figure 3: 二维导热 如果左面温度是均匀的,都为T1 ,右面温度是均 匀的,都为T2 ,其他的面都是理想绝热的,那么他是 一种一维情形,如图3(a)。然而,如果在左手面和右 手面之间的某个地方,有一条能够让热量出去的通道, 那么我们遇到了2D或者3D问题的,如图3(b)。
这里,Rth 是一维方向的热阻。
,我需要减小所有能阻止热量 记住,上面问题有个限制条件,那就是: “一维” 想保持芯片的“凉爽” 。 如果一个事件只发生在一个尺寸上,那么问题就简化 离开芯片的热阻。 为一维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假设热量从左端传到右 米克机械仿真技术论坛 什么是高的热阻值呢?如果我告诉你我有一个热 page 1 of 3
MEKE 米克技术周刊
热阻a
米克ANSYS中文论坛
米克技术周刊第一期 Thermal Resistance
a 本文译自coolingzone
/ E-Mail admin@
1
传导热阻
热阻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类似于在基础物理中
学到的电阻的概念。在描述热阻之前,让我们先来回 顾一下电阻的含义。根据欧姆定律,电压差产生电流。 George Simon Ohm(1787-1854)证明了电流和电压 差之间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两点间的比例常数被定 义为电阻。 端的时候不会逃向周围环境中。也就是说,我们唯一 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我们用一个理想的绝热体使导 体的表面绝热。因为所有的热量从T1 流向T2 ,所以我 们得到了热阻的一致性定义。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二维情况: Figure 2: 热阻
3
其他形式的热阻
2
对流热阻
在实际应用中,传导热阻不是唯一一个需要我们
与之斗争的热阻。下一个热阻是由于对流的存在。即 使传热活动相当活跃或者使用高传导率的材料,热量
仍然需要传到空气中来完成彻底的散热。这相当薄一 扩展热阻(Spreading Resistance) 当热量想从一 层的空气(或者为工作流体)位于固体的表面,对传 个小区域到达大的区域时,那就需要一些策略 热有极大的阻碍。粘在物体表面的第一层空气是不流 动的。其他层空气滑过第一层空气,从而带走热量。 第一层叫做边界层。 对于对流传热,有一些直观的认识我们都知道的。 如果流体流速快,带走的热量也就多。如果流体的传 导率高,带走的热量也就多。如果能够通过紊流使物 了。就象你强迫热量背离他通常喜欢的直截了当 的传递路径,这会产生热阻,就是扩展热阻。
/
MEKE 米克技术周刊
阻值为0.5℃/W 的散热器,他是好是坏呢?有多坏? 这个数值有什么含义呢?后一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 0.5℃/W 的热阻表示如果1W 的热量通过该物体,那 么会有0.5℃的温降。让我们看一块长为2cm,截面积 为2cm × 2cm的铝块。通过快速计算,我们得到热阻R 为: 2 × 0.01m = 0.27◦ C/W 180W m/◦ C × 4 × 0.0001 如果用铜代替铝,热阻就降低到0.125℃/W。 上面讨论了传导和对流,但是还有其他的对热流 有阻碍的来源。由于还其他独立的讨论,我们这里简 要涉及一下。 接触热阻(Contact Resistance) 无论何时,当你 将两个物体接触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带进了一个 热阻,这是因为这些表面永远不会完全光滑的 (无论你如何的抛光) 。事实上,所有的表面就 象“高山和深谷” 。只有山顶才有机会接触到其 他表面。其他部分充满着空气(或者其他的任何 流体) 。减小这一热阻的通常方法是用有较好导 热率的材料填充这些间隙。增加接触表面之间的 压力或者同时使用上面的方法,都可以减小接触 热阻。
4
所有热阻
让我们看一下当产生在IC内产生的热量散到周围 体充分混合,也就能带走多的热量。对流热阻与被叫 环境中过程中所有的热阻。 做传热系数的参数有关。定义和理解这个重要参数 需要另一个教程。这里仅仅运用牛顿冷却公式就足够 了: Q = hA(Ts − Ta ) (2)
其中,h 是对流传热系数,A 是表面积,Ts 是表面温 度,Ta 是参考温度。通过重新整理上面等式,我们得 到一个熟悉的形式: Figure 4: 芯片与空气间的热阻 Junction产生的热量将既从空气中散出(这条路 Q = (Ts − Ta )/(1/hA) = (T s − T a)/Rconv 其中, Rconv = 1/hA (3) 不太容易,因为空气是不良导热体)也从芯片散出 (图中蓝色块) 。注意到,Junction区域小于芯片,意 味着有扩展热阻的存在。当然还有芯片材料本身的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