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古诗《石灰吟》教案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一、知诗人,解诗题1.读诗题。

(读三遍)2.简介作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杭州市上城区)人。

明朝名臣、民族英雄。

曾做过巡抚,为民兴利除弊,后来做了兵部尚书。

他忧国忧民,为官清正,性固刚直,不畏强权,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的诗风中始终贯穿着深沉的报国爱民的思想及廉洁坚贞的高尚情操。

3.释题:《石灰吟》有的书叫《咏石灰》。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

二、读诗句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读情况。

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三、明诗意出示提示:观察课文插图,抓住关键字眼,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千锤万凿:“千、万”是虚指,形容很多次;无数次的锤击开凿。

形容开采石灰非常困难。

(2)烈火焚烧:石灰烧制过程中要经历的痛苦(3)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4)诗意:经过千万次锤凿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烈火焚烧的炼制也好像是平常的事情。

2、“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2)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3)清白:明指石灰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高尚品格。

(4)诗意:纵然粉身碎骨也毫不害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间。

3、结合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悟诗情再读古诗,借助诗句意思,思考: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追求?1.首句写开采石灰的艰难困苦,次句写石灰在烧制过程中面对严酷考验,却从容自若,淡然处之。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竹石》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中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语言质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

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它的人文主题是:抒发、坚定志向与心愿。

这首诗写竹即写人,学文即学志,学托物可言志,学气节和风骨。

教学目标1.品悟竹之姿、竹之志,感悟气节对于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2.结合诗人生平、拓展阅读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学习诗人作品,了解古诗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方法1.形式多样地读,学生反复与文本对话,感悟诗中意蕴。

2.品析关键词“咬、立、千磨万击”,理解竹之姿、竹之志。

3.对比竹、人的命运与历练,拓展阅读诗人写竹作品,感受诗人借竹写志,寓意深长。

教学基本过程一、“竹”之源,初闻君子之说课前暖场(3-5分钟)暖场内容:(梅、兰、竹、菊的古诗诵读)1. 刚才同学们温习了我们学过的“梅、兰、竹、菊”花中四君子的古诗句,读着读着,你读出了梅的什么品质?预设1:坚强、谦虚。

(它是是最坚韧的花。

)预设2:高洁。

(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美。

)2. 读着读着你读出了兰的什么品格?预设1:廉洁、质朴。

(它不为黑暗污垢所染。

)(它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预设2:清逸。

(它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3. 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菊的什么精神?预设:坚强。

(不畏严寒、迎霜斗雪。

)4.你们猜猜竹代表什么?(PPT出示:?)预设:生说各种答案。

生1:坚韧挺拔。

(它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

)生2:奋发向上。

(竹虽有节,却不止步。

)(暑尽寒来,它仍绿荫葱葱。

)生3:简约淳朴。

(素面朝天,保持本色。

)生4:高风亮节。

(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

)生5:刚正不阿。

(不畏权势、不逢迎、不偏私。

)生6:专心致志。

(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打,它始终“咬定青山”。

)正直:虽不粗壮、但却正直。

无私奉献:它全身上下都是宝,竹杆可以做成竹椅、凉席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石灰吟 》优秀教学设-微课教案

一、新课导入1.咏物诗在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独树一帜,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了自己的感情。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二、对比诗题,感悟题意1.师:板书《石灰吟》《竹石》,请同学们自读诗题,找找看两首诗歌题目有哪些相同点?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生自主读,师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明确诗歌节奏。

四、分步解读,品悟诗情(一)石灰吟。

1.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抓住关键词,体会石灰的特点。

思考:诗人吟诵的是石灰,那么石灰有什么特点呢?诗中用哪些词描写了石灰的经历?①生自由读诗,并圈画出描写石灰经历的词语。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②选择其中一个词,结合自己的想象,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总结:石灰就是先千锤万凿,然后烈火焚烧,最后粉骨碎身。

过渡:古人认为优秀的品格要经得起考验,无论这考验有多么艰难,它仿佛就是高洁品质的最好见证。

刘禹锡说:“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意思是说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警世贤文》中讲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是宝剑的锋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能飘香是因为它坚持度过了寒冬。

严峻的考验过后往往会诞生高洁的品质。

同学们,请再次默读这首诗,想一想面对如此的磨难,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师: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全不怕。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谈话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背有关马的成语吗?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马诗3. 齐读诗题。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贺),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锤凿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 古诗三首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10课 古诗三首

第四单元革命理想本单元以理想和信念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金色的鱼钩》四篇课文。

本单元课文体裁多样,有古诗、散文、演讲稿和小说,内容丰富,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本单元编排了两个语文要素:一个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一个是“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两个要素学生都已经学过,这次复现是为了强调对这两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本单元的习作内容是写出自己的“心愿”。

习作要求是“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是对学生六年来学到的表达方式的一次综合检验,也是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表达的初步尝试。

分类内容 课时 教学要点课文古诗三首 2 1.会写28个字,会写37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背诵《古诗三首》和《为人民服务》的第2至3自然段。

默写《竹石》。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关注人物的外貌、神态、言行,体会人物的品质,受到革命文化教育。

4.能借助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十六年前的回忆2 为人民服务2金色的鱼钩1口语交际 即兴发言 1 能根据场合、对象等,稍做准备,做即兴发言。

习作心愿 31.能选择适合的材料与方式表达自己的心愿。

2.能用修改符号自主修改习作。

语文园地交流平台2 1.能围绕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展开交流,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能联系读过的古诗,了解哪些事物被赋予了人物品格的志向。

3.体会外貌和神态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4.朗读并背诵一组有“劝勉”意义的俗语。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合计 13古诗三首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三位诗人借咏叹马、石灰、竹石,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选编本课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借物言志的写法, 并通过学习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1.会写“络、锤”等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竹石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竹子立场坚定、绝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了解诗人,联系他生平事迹体会他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不随波逐流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人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抒发自己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不随波逐流的志向。

教学过程一、导入1、猜一猜,什么是题画诗是?在中国画的空白之处,常常会题上一首诗或词,把无声的画和有声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题画诗《竹石》【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诗歌1、读好诗题(大声读、干脆的读)2、了解作者(小视频)3、板桥先生一生只画兰、竹、石,那么这首题画诗是写竹还是写石?(竹石:扎根在岩石缝里的竹子。

)4、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认认真真读上三遍:字音、节奏、韵味)三、百节长青之竹读的真好,让我们一起走进板桥先生的画中竹——1、指导朗读:咬定青山不放松A、“咬”一般形容什么?给人什么感觉?(牙齿咬,极为用力)B、“咬”多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时每刻丝毫不敢懈怠——)C、你仿佛看到了竹根怎样的画面?(抓紧泥土,读出这种坚定——)2、指导朗读:立根原在破岩中A、“破岩”是指什么?(破裂的岩石)为什么不长在完好的岩石上?B、你体会到竹子的生长环境如何?(艰苦恶劣)C、环境恶劣艰难,它只能?(立根,读出竹子的顽强——)3、指导朗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A、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不屈服于千磨万击,所以——不屈服于东西南北风,所以——B、除了风欺以外,这长在岩石中的竹子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日晒、雨淋、霜冻、雪压)忽然,一阵狂风怒吼着,这岩竹挺直了腰板大喊着——忽然,倾盆大雨直泻着,这岩竹抖落了浑身大雨仰天大笑着——一连几个月的干旱和毒辣日头,这岩竹忍耐着低吟着——无数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这岩竹独自屹立于山间,它总是暗暗鼓励自己——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处境多么艰难,它都保持自己的本色,那就是——C、从你们的朗读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竹子的坚韧与顽强,再读《竹石》——(分角色朗读:女生读出竹子的坚韧,男生读出竹子的顽强。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3.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

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②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③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2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生词,正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

3.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喻体的形象特征,品味诗情。

4.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古诗的现代汉语意思。

教学重难点1.感悟诗歌大意,品味诗人形象。

2.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搜集写作背景与诗人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今天在正式上课之前同学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坐也是立,立也是立,行也是立,卧也是立。

”(打一动物)(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马诗(板书)二、学习生字,理解注释(一)教师范读古诗,再领读一遍。

(二)学生齐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学习注释,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课前概况,背景简介1.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诗作写作背景。

2.点名朗读课件内容。

3.反馈交流。

四、阅读古诗,分析诗句(一)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一、二句主要是描写什么?(写景)2.描述“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的画面。

(一、二句燕山山岭连绵起伏,明月如钩,月色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富有边疆特色的战争画卷。

)3.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首诗的一、二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4.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并谈谈它的好处。

(把“大漠”比作“雪”,把“月”比作“钩”,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大漠苍苍、明月如钩的画面,丰富画面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5.分析开篇前两句的感情基调。

(渲染了一种清冷、悲凉、苍茫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雄浑大气的感情基调。

)6.分析诗的一、二句的景物衬托作用。

(“沙如雪”极言大漠风沙之苍凉,也烘托了军事形势的紧张;“月似钩”即写出月亮的强劲凌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能默写《竹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马诗》一、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上面的图片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咏物古诗,体会寄寓在其中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不被重用的愤懑,企盼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四、小结。

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板书设计: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写景何当金络脑,抒情杀敌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同学们,我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而学习古诗能使我们领略古代诗人豪放、婉约的艺术风格,更能让我们领略诗歌描绘的雄壮、优美的意境。

因此,我们从小一直学诗,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你还记得哪些诗?1.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有名的诗——《石灰吟》,齐读诗题。

2.提问:你们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吗?(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

)3.简介作者,为理解诗情奠下基础。

二、看诗句,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或录音读。

2.学生细读诗,借助词典,把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掌握,实在不会的则做上记号质疑。

3.指名读。

读出韵味和节奏。

4.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你展开了哪些想象?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讲解词语时顺便讲“锤”“焚”的写法,指导写字、描红。

)5.引导学生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

6.动画显示石灰的形成。

7.见到此情此景,作者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讨论交流。

8.再读诗句,谈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三、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1.诗中哪些词突出了石灰的高贵品质,我们朗读时应怎么读?2.再读体会,思考:作者仅仅是写石灰吗?他想借石灰表明什么样的志向呢?我们该用什么语气读呢?3.学生自由读,在小组内讨论。

(作者借石头表明自己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志向。

应用高昂、坚定的语气读。

)4.情感朗读,赛读。

5.齐读。

三、拓展延伸1.总结古诗。

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而作者呢,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如何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

可见,《石灰吟》就是作者自己一生的写照啊!2.作者为官清廉,为国为民,他的诗歌大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

不信,我们再来看一首: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此诗借物咏志,诗中句句赞颂煤炭,实际是句句抒写自己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怀抱。

“混沌”,天地未分之前,指自然界。

“乌金”喻煤炭如黑色的金子。

“阳和”,原指和暖的阳光,这里指煤炭的热力。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两句意为:开凿出来的煤炭,藏蓄着巨大的热力。

“爝(jue)火”,小火把。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意思是:煤炭燃烧像火炬,使人感到无限温暖,如大地回春;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

“鼎彝”指帝王宗庙的祭器;“铁石”,古人认为煤炭是铁石变的。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这两句的寓意是:人要以国家社稷为己任,就是死了也要为国家做贡献。

最后两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愿意尽最后一滴血、一份热,为人类造福。

四、总结学法1.学生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石灰吟》?2.老师总结学习方法:(1)理解诗句,初步弄懂诗意。

(2)想象古诗意境,体会作者感情。

(3)熟读吟诵,拓展延伸。

五、作业1.收集有关于谦的故事。

2.收集托物言志的古诗。

《竹石》一、了解咏物诗1.我们学过写景诗、送别诗,那么大家说以上两首诗是什么诗呢?(板书;咏物诗)2.什么是咏物诗呢?抽生说。

师:简而言之,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

(板书: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咏物诗——竹石。

二、学诗悟情(一)今天老师教大家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叫“三步学习法”,即:解诗题、知作者——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二)学习《竹石》(板书;竹石)1.解诗题知作者(1)读诗题,知道了什么?竹石是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2)抽生展示收集到的作者的资料,其他学生捕捉信息。

(3)一般我们看到的竹子是长在什么地方?从诗题你猜猜作者郑燮要写什么?猜猜作者郑燮想表达什么情感?(4)学生猜测究竟作者郑燮写的和大家猜的是否相同呢?我们来登上第二级台阶——读诗文明诗意。

2.读诗文明诗意(1)请大家自读这首诗,借助注释和已有的经验读读诗文,想一想每句诗讲的是什么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这个任务。

(2)看大家学得认真,大家都是自信、勇敢的学生,谁来试一试说说诗意?《竹石》诗意:竹子抓住青山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还会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3.第二级台阶的任务已经完成。

我们来挑战最难任务——悟诗情。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中哪一个词最打动你?为什么?预设:(1)“咬”,咬字什么意思?(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竹子他有牙齿吗?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手法,表现出竹子具有与人一样的倔强和坚韧的性格。

谁来读出竹子的这种性格。

(你就是那棵竹子,读出你的性格,抽2生读)评价:一个“咬”字使我们感到竹子多么顽强的力量呀!齐读。

(2)作者在这里写的“破岩”“东西南北风”写的是什么?面对这些竹子有什么表现?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凛风而立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竹枝“咬”住青山,扎根破岩,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寒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我们能体会到竹子的什么精神?(3)补充作者辞官回乡卖画为生的故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4)引读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

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但是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

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哪里还只是竹子,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他什么都不怕!读: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下面让我们把体会到的情感带回全诗,有感情地读诗,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竹子的精神、诗人的品质。

学生练习感情读。

抽三生读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作者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预设评价:你的读让我们感到作者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三、书法展示(配乐)学懂了诗,背会了诗,请同学们认真地将这首诗背写到展示纸上。

四、拓展延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我们描摹歌咏的对象。

古人很喜欢咏物,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咏物诗,进一步积累。

同学们,《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让我们伴着优扬的乐曲一齐来背诵这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