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这是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是优秀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六下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第 1 篇教学内容:《寒食》一、读题,释题我们在三年级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清明节的由来》,那篇中提到过寒食节。

寒食节是古代的一个传统节日,时间是清明节前的一两天,是晋文公为怀念抱木焚死的贤臣介子推而定的。

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

按当时风俗,寒食节折柳枝插门,以表示纪念。

二、依提纲汇报交流1、诗人及时代背景2、指名读诗,注意纠正字音,指导识记御暮侯等字。

3、练习朗读,辐射全班。

4、展示朗读情况。

三、再读知意汇报交流1.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图中之景。

2.回归文本,认真读诗,思考: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3.交流读懂的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师要重点引导理解飞花御柳汉宫五侯和传蜡烛等术语和风俗。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细读悟情展示交流1.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2.展示交流,感受节奏美。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学生想象画面。

4.默读,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思考:哪些句子写春意?5.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这是一片怎样的春景?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词?重点引导理解无处。

通过品读交流,了解长安城以及皇宫的春意浓浓,热闹非凡。

6.感情朗读。

7.教师导语: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天下一片漆黑。

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奇特的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8.读诗。

思考:从一个传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想?9.交流读书所得,体会诗人的轻蔑和不满。

10.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读,评读,比赛读,齐读。

五、检测反馈1.练习背诵。

2.展示背诵情况。

3、默写古诗。

六、布置作业继续搜集寒食节的相关资料。

默写古诗。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泊船瓜洲》一、导入新课讲述贾岛作诗推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马诗》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1.展示关于马的成语2.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读课题。

(板书课题:马诗)二、 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生字、多音字。

燕(y ān ) 山sh ān 似s ì 金j īn 络lu ò 脑n ǎo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教师用书)(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 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统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10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资料链接
郑燮吟诗讽才子
“乌纱掷去不为官”的郑板桥,曾遇到过一帮秀才宴饮赋诗,他也挤进去看热闹。

这帮并无真才实学的酸儒,个个喝得醉意酩酊,各自长吟短咏,卖弄风骚。

蹲在墙角的郑板桥听了他们的大作后,觉得俗不可耐,禁不住流露出鄙夷的表情。

一个秀才见他衣衫褴褛,相貌也平平常常,便没好气地问道:“你也懂诗吗?”板桥答:“略知一二。

”那秀才便叫板桥吟一首,并指明以炉子上的水壶为题。

板桥略一思索便高声吟道:
嘴尖肚大柄儿高,
才止饥寒便自豪。

量小不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众秀才一听诗有所讽,但又写得贴切隐晦,只好忍住气问姓名。

板桥通了姓名,秀才们目瞪口呆,原来蜚声南北的郑三绝就在眼前,个个流露出敬慕的神色。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中编选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虽然所写年代不同,所咏之物不一,所走之道亦不同,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这是咏物诗的通用法则。

六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诗歌学习的知识,因此在集体交流前,我主要设计了四个层次的问题,将其核心内容嵌入四个表格,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写作手法以及所传达出的诗人的人生志向。

两节课都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集体交流和教师补充为辅,更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在这样的课堂里,我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绝非指导者和主导者。

但是,我对学生所要交流的内容能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出现一边倒走弯路时及时引导,力挽狂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

2、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

3、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谈话导入马是人类忠实的朋友!自古,马就和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

中国人喜欢以“千里马”喻良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马的诗,看一看唐朝的李贺赋予了马怎样的形象。

【(板书:马诗)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自学要求:1.自由朗读,注意节奏2.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互相交流3.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解释诗文大意。

交流:1.简介作者,李贺(791-817年),字长吉。

河南府福昌县昌谷乡(今河南省宜阳县)人,祖籍陇西郡。

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

出身唐朝宗室大郑王(李亮)房,门荫入仕,授奉礼郎。

仕途不顺,热心于诗歌创作。

作品慨叹生不逢时、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反映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社会剥削的历史画面。

诗作想象极为丰富,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后人誉为“诗鬼”。

通过对李贺生平的阅读你有什么感受?他像一匹怎样的马?3.写作背景。

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诗文大意。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平沙覆盖着大漠,在月光下犹如无边的积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能默写《竹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马诗》一、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上面的图片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咏物古诗,体会寄寓在其中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不被重用的愤懑,企盼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六年级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板块教案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类文《马诗》(其四)。

2.搜集相关背景资料。

3.准备“石灰”实物。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

2.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和《石灰吟》,会写4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马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3.了解《石灰吟》大意,体会作者的人生志向和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板块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活动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导入:(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那你们喜欢马吗?是啊,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诗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

(出示石灰的实物)同学们见过石灰吗?说一说你对石灰的了解。

2.揭题:马、石灰,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在诗人的笔下会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前两首诗,一首描写马,一首描写石灰,看一看诗人赋予了它们怎样的特点。

(板书课题)活动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1.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说说对李贺、于谦的了解。

教师作适当补充。

课件展示:李贺(790—816),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

李贺所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他不得志之时。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10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学内容为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三首古诗分别为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唐代诗人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及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中的生字、生词;掌握诗人的背景资料及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激发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的关注和思考。

教学难点1. 诗句中的生字、生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把握。

3. 诗人背景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讲解生字、生词,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4. 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加强记忆。

6. 拓展:介绍诗人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历史、文化。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2. 诗人:王之涣、李白、陆游3. 诗歌:登鹳雀楼、夜泊牛渚怀古、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4. 重点词语:生字、生词5. 教学难点:诗句的理解、诗歌意境的把握作业设计1. 背诵三首古诗。

2. 摘抄诗句中的生字、生词,并解释其意思。

3. 搜集诗人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和分享。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古诗的感悟。

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是否到位?对诗歌意境的把握是否准确?3. 教学难点是否得到有效突破?4.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5. 课后作业的设计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6.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八个方面的阐述,本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教学方案,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探究精神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大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培养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文本阅读与解析。

- 古诗词背景知识介绍。

- 诗词鉴赏方法指导。

- 诗词朗诵与表达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三首》,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感受古人的情感与哲理。

教具与学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古诗词背景资料、图片等)。

- 《古诗三首》文本打印稿。

- 画纸、彩笔(用于诗词意境绘画活动)。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词的美丽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古诗三首》,并标记生词、难句。

3.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与感受。

4. 教师讲解:深入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意境及表达技巧。

5. 朗诵训练:学生分组练习朗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6. 创意表达:学生通过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7. 总结反馈:学生总结学习收获,教师提供反馈与指导。

板书设计- 诗词标题与作者。

- 诗词的背景及意境。

- 鉴赏方法的要点。

- 课堂活动安排。

作业设计- 背诵《古诗三首》。

- 写一篇关于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的感悟。

- 搜集并分享其他古诗词,准备下次课堂交流。

课后反思- 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参与度。

- 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如合作探究、创意表达等。

- 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程度及表达能力的提升。

- 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及改进措施。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使学生不仅学会《古诗三首》,而且能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与尊重,提升语文素养。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案中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有效传授,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教案与教学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络”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古诗大意,并在此基础上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3.以《马诗》为例,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1.同学们,看!这些马漂亮吧,神气吧?你们都知道哪些有关马的知识呢?(播放视频)2.原来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一首古诗《马诗》。

(板书课题:马诗)3.了解作者,感知背景作者简介:李贺(约790—约816),字长吉,唐代诗人。

我国文学史上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鬼”之称。

主要作品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马诗二十三首》。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割据、战乱频繁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的。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1.自由朗读《马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读流利。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课件出示: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书写指导:(“络”字左窄右宽。

“各”第一撇较短,横撇和捺宜伸展。

)5.学生齐读古诗。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一看诗题明对象,二看作者知背景,三看诗文解大意,四看资料悟诗情,插图注释也要看,反复诵读入诗境。

2.借助课文注释,同桌相互交流古诗大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3.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

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②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③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部编人教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人教版(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在两节课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字词和朗读古诗,能够背诵《竹石》,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研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第一节课: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马诗》,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在诗歌中寄托的渴望及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1.成语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感触深入教学情境。

2.初读诗文,初步感知,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

3.自主研究,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4.大概了解古诗,让学生通过四个步骤了解古诗。

5.简介作者,酝酿情感,让学生了解___的背景和才华。

第二节课: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竹石》,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借助注释了解诗歌大意,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研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研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1.成语导入,激发兴趣,让学生感触深入教学情境。

2.自主研究,让学生找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与同桌讨论后还不认识的,提问。

3.大概了解古诗,让学生通过四个步骤了解古诗。

4.朗读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竹石》。

5.了解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研究“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___是一位怀才不遇的诗人,他因为避讳父亲的名讳而无缘登科。

他的一生充满了郁闷和悲苦,最终在27岁时去世。

他不愿意迎合世俗,也不愿意取悦权贵,因此经常受到嘲笑和批评。

这些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使得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冷艳和神秘的色彩,因此人们称他为“诗鬼”。

在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时期,藩镇肆虐,为祸最烈的地方就是燕山一带。

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诗歌中描绘了广阔无边的大漠和燕山,以及月亮的钩形。

前两句描绘了一片富有特色的战场景色,而“___”“月似钩”的描写则表现出了广阔的沙漠在月亮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则悬挂着一轮如银钩的弯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竹石》,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三首。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首,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歌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诗歌特点: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坚韧品质。

4. 诗人情感: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坚韧品质的颂扬。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竹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描写竹子和石头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为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课《古诗三首》,分别是《登高》、《登高壮志凌云》、《梅花》。

本节课程重点是通过明确“登高”这一主题,了解中国诗歌的结构特点。

通过学习三首相关主题的古诗,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仰。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词汇和结构;(2)理解、背诵三首古诗,正确朗读;(3)理解“登高”这一主题,了解中国诗歌的结构特点;(4)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1)导读引入,“怎样登上远处的高山?”的问题,引发小学生对诗歌的意境的探究;(2)在诵读中、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3)朗读诗词,感受诗歌美;(4)以“登高”为主题,讨论学生有效地表述自己的感情,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3、情感态度(1)借助三首古诗,学生了解中国诗歌的良好品质和文化背景;(2)在文学的赏析中,学生表达自己情感,强化对诗歌的感悟。

三、教学设计1、启动情境老师在课前环节,利用诗歌背景或生活场景,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通过视频、图片等,与学生搭建情感桥梁,搭建词汇桥梁。

让学生在情境的营造下,沉浸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世界中。

2、导读引入老师利用问题、让学生思考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事情,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与学生共同探究登高这一主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3、诗歌体验学习三首古诗《登高》、《登高壮志凌云》、《梅花》,并配以背景与唐诗宋词配合,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并请学生找出诗歌中表达的主题、意涵以及语言的美感所在。

4、情感投射通过选择偏爱的古诗进行初稿、修改、展示。

借助对“登高”这一主题的理解,让学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加深对登高的认知。

5、课后推进让学生在家中,借助网络、移动设备等,搜索相关古诗或者课外文学作品。

通过一些类似的活动,让学生慢慢的懂得欣赏文学和谐的美感、认识诗歌各种文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识记古诗《登高》、《登高壮志凌云》、《梅花》,理解古诗所表现的内容和情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精品教案

备课素材托物言志诗的鉴赏知识储备1、概念: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

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像等。

3、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让我们先来看看白居易的《白云泉》: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根据语境,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一群小燕.(yān yàn)子飞过燕.(yān yàn)山山脉,飞向梦想起航的地方。

(2)战士们锻炼起来劲.(jìn jìng)头十足,将来一定是一支劲.(jìn jìng)旅。

2.比一比,组成词语。

络()捶()凿()焚()洛()锤()函()烫()3.给下面的诗句选择正确的修辞手法。

A.拟人B.比喻C.夸张D.排比(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 一读课题。(板书课题:马诗) 二、初读古诗,读好节奏
1.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个性思考部分
2.指名读,相机正音。注意以下字词:
课件出示:
yàn shān 燕山
sì jīn luò nǎo 似 金络脑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2.小组汇报,组员补充。 (1)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预设: 生 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 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 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 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导朗读。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 们一起来读一读。 (5)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 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 不拔的人的决心。 (6)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 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7)熟读成诵。 3.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1)同学们,学古诗时,我们可以通过“读、品、悟、背” 这四步来学习。 (2)默写《竹石》。
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集体交流。
(5)品析诗句。
①课件出示: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a.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锤,锤打。凿,
击打、开凿。
b.若等闲: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c.谁能说一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
事情。“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 石灰的顽强。(板书:千锤万凿、烈火焚烧)
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 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 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 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案
课题
10 古诗三首
课时安排
2 课时
班级
授课教师
教学目标
1.读准“劲”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 4 个字,默写《竹石》。
2.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
诵古诗。
3.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抒发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含义,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8)齐读全诗,读出赞扬之情。 4.情境演读,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齐读。 (3)练习背诵。 小结:是的,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 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让我们把这首《石灰吟》读进自己心里! 三、学习《竹石》 1.自学,读懂《竹石》。 (1)回顾学习方法:板书“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诗中写了画上竹子的哪些方面呢? 这首诗中的竹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学生自由读、品、悟,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 学习古诗。 课件出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 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
2.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
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于谦所吟的事物是——
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
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积累成语,情境导入 1.师:同学们的文学积累都很丰富,老师这里有几个成语填
空,你们敢挑战一下吗? 2.课件出示成语填空题。 课件出示: 你会填吗? 一( )当先 ( )到成功 老( )识途 千军万( ) 万( )奔腾 快( )加鞭 3.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成语都和“马”有关) 4.在古代,马不仅是人类重要的交通工具,还是人类的好朋
的丰富意象。
师: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
导学生展开想象)
①同桌交流。
②指名交流。 ③教师相机小结,并出示课件。(课件出示“沙如雪”“月 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的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燕 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3)指导朗读。 (4)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意境。 5.品读第三、四句。 (1)指名读。师: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 马) (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金络脑)借助注释理解词语“金 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这是一匹被人看重的骏 马。 (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 矫健的风姿。 (4)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预设:什么时候才能够套上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 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 (5)指导朗读,读出问句语气。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 1.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 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2.学生交流资料。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 人。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 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 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这种情绪
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 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 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3.师:从李贺的资料中你知道了什么? (1)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小结: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 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 向。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4.指导朗读全诗。 5.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师: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着背一背吧。 (2)指名学生背诵。 (3)四人一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4)集体背诵古诗。 6.总结学习方法。 回顾学习本首诗的过程,归纳通过“读、品、悟、背”这四 步曲来学习古诗,简称“四字法”。 7.作业布置。 (1)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2)按“四字法”学习搜集到的诗歌。
②课件出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a.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b.谁来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c.学生交流,教师相机补充。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 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 追求。(板书:粉骨碎身、清白留世) 3.深入研读,领略意境。 (1)讨论交流:读第一、二句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 ①学生交流。 ②引导学生体会“千锤万凿”,想象山石承受千锤万凿以及 烈火焚烧的情景。 ③见到此情此景,你想说点什么?(不怕磨难、不畏艰险) ④齐读第一、二句诗。 (2)过渡:石灰还经受了什么磨难?读第三、四句诗,你看 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①引导学生体会石灰勇于献身、清白留世、洁身自好的品质。 ②齐读第三、四句诗。 (3)指导练读全诗。 (4)由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 ①学生交流。(刚强勇敢、甘愿奉献、勇于牺牲的英雄) ②于谦是不是这样的人? (5)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呢?课件出示于谦生平事迹。 课件出示: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公元 1421 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他外出巡 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当时 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
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3.借助注释,理解词语。
(1)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课件出示大漠的图片,让学
生了解大漠的广阔、荒芜。
(2)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指边塞。
(3)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课件出示钩的图片)
4.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
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 涂炭,局势转危为安。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 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6)师:于谦仅仅是写石灰吗?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他 要做个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的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7)教师小结: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 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 人——于谦。透过那被赋予了生命,赋予了情感的石灰,我们分 明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 的写法。
教学反思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二、学习《石灰吟》
1.自合作,熟读古诗。
(1)汇报交流,正音:“凿”读“záo”;“碎”读“suì”。
(2)明确诗歌节奏。
课件出示:
石灰吟
chuí záo
fénshāo
千 锤 /万 凿 /出深山,烈火/ 焚 烧 /若等闲。
suì hún 粉骨/ 碎 身/ 浑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回顾学法 1.了解表达方法。 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
报国的志向。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 们称为“托物言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
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