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部编版(新教材)六年级下册小学语文 第10课 古诗三首(教案+反思)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10.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理解“焚烧、千锤万凿、粉骨碎身”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和诗歌背景,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4.了解诗人的崇高志向和节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坚韧不拔、不怕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的主要内容,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课件出示马图)马,在中国古代具有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战场上,都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唐代有一位诗人生平写了几十首有关马的诗歌作品,马对他来说有着怎样的特殊意义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古诗,去探索李贺的精神世界。

(板书课题:马诗)二、简介作者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并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诗鬼”。

李贺因长期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在元和八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时英年早逝。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2.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师随机指导,出示诗的朗读节奏)3.指名再读,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最后全班齐读一遍。

5.通过刚才的朗读,请大家思考:诗题中的“马”是指哪种马?(战马)6.从哪里能看出这是一匹战马?(大漠、金络脑)7.理解字词。

大漠:广大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踏:跑。

此处有“奔驰”之意。

师小结:通过了解字词的意思,我们可以判断这是一首边塞诗。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石灰吟》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石灰吟》说课稿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我们学习语文的宝贵资源。

而在六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学习了一首名为《石灰吟》的古诗。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这首古诗的魅力所在,并通过适当的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

《石灰吟》是唐代杨炯所作,是一首咏史古诗。

通过描绘中国古代石灰烧制的情景,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这首古诗共有十四首,其中包含了许多描述性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诗生动而有趣。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首诗《石灰吟·千古寒灰》。

这首诗以“千古寒灰”,描绘了石灰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着久远的历史痕迹。

通过这样的描写方式,诗人表达了对古人辛勤劳动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还用到了“焰尽而灰寒未冷”这样的形象语言,形容了石灰的持久性和不易磨灭的特点,使得诗歌更具感染力。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第二首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

这首诗以“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开头,以一种铿锵有力的语言,展现了制作石灰的艰苦过程。

通过重复的声音效果和精准的押韵,使得整首诗字字珠玑,读来声情并茂,既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又有烈火熊熊的气势。

这首诗通过描写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表达了为了生活奋斗不息的精神。

最后,让我们共同走进第三首诗《石灰吟·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

这首诗通过对东方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生活状态的自豪和坚守。

诗中用到了“我生活在东方,你不必因此认为我不幸”这样的直接语言来表达自己对东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认同,使得诗歌充满了青春与朝气。

这首诗以独特的写法,发掘了东方文化的瑰宝,展示了东方人民坚守传统,勇敢创新的精神。

通过对以上三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石灰吟》这首古诗的艺术魅力和特点所在。

首先,在形式上,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和押韵来使诗句更加优美动听;其次,在内容上,诗人借助古人石灰烧制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赞美,并以东方文化为背景,传达了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

新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小学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

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有《古诗三首》、《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三篇精读课文和《金色的鱼钩》一篇略读课文教学。

通过教学让学生受到革命理想教育;同时,本单元学生要接触的语文阅读训练要素是“阅读时,关注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感受主题和掌握要素的帮助下来实现学生的表达能力: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学情分析、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为自己的画作《竹石图》所题的诗。

前两句写了竹子的特点,后两句写出了竹子的品格。

首句开头一个“咬”字把竹子拟人化,一个“定”字写出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竹子意志之坚定,挺立青山的翠竹形象一下子展现在人面前。

第一句写了竹子的全貌,第二句则是对竹子根部的特写一扎根在岩石的裂缝之中,与第一句中的“咬定青山”相呼应,一个是整体,一个是局部,展现了画之“形”。

后两句是无法用画笔描绘出来的,却是诗人作画、作诗要表达的“神”,在诗人笔下,“磨"“击”写出加害者手段之残忍,“千”和“万”突出加害者用心之险恶,大有不达目的不罢休之势。

但在“千磨万击”之下“还坚劲”。

一个“还”字,赞美之情顿出。

“东西南北风”写的不仅是风向的不同,还有季节的变换。

无论风从哪个方向吹,无论季节怎样变换,竹子都做然挺立,坚韧刚劲。

“任”写出了竹姿态之豪迈,“尔”字透出对东西南北风的蔑视。

本诗托物言志。

诗中的竹其实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诗人借竹子坚韧的做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二、说教学目标。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会写“络”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马诗》。

3.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能借助古诗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借助事物所表达的远大志向。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谈话揭题:宋代爱国大臣文天祥曾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是说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多么伟大的情怀呀!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古诗三首》,看看这三首故事又抒发了诗人们怎样的情怀。

设计意图:本课三首古诗均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由单元导语开门见山引入新课,干脆利落,也能最快速度让学生投入课堂。

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马诗》《石灰吟》《竹石》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古诗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吧!3.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挑选一首诗歌进行诗人介绍。

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

①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代表作有《雁门太守行》等。

②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军事家。

于谦爱国忘身,自奉俭约,中外威服。

著有《于忠肃集》十三卷,系其被害约二十年后汇集而成。

③郑燮(1693—1765),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锤、凿、焚”等4个生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4、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难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引入1.谈话导入。

(出示马的图片)同学们,这是什么?你们背有关马的成语吗?同学们说得真好。

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歌咏马、赞美马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马诗3. 齐读诗题。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4.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李贺),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1.学生听老师范读古诗,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

2.自由读古诗,边读边把本课的生字圈出来,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3.齐读生字(络锤凿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这些生字。

4.指导读诗,按照停顿再读一读;指名读古诗。

(二)理解诗意、读出情感。

1.自读诗文思考:这首诗写什么内容?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2. 品读第一、二句。

(1)理解词语。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大漠”和“燕山”一下子把人带到了寂寥,冷峻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从视觉上写沙漠在月下的颜色,从触觉写夜间寒冷的感觉。

“月似钩”表面形容月亮弯弯的形状,但“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让人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意思。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教师用书)(3)这两句诗中,你发现了什么?(大漠与燕山相对,沙比作雪,月比作钩)(4)由“沙如雪”和“月似钩”说一说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5)带着想象的画面朗读第一、二句。

3. 品读三、四句。

(1)理解词语。

何当:何时将要,表达出一种遥遥无期的意味,既含无限期盼,又寓无尽无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10.古诗三首-教案

第四单元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默写《竹石》。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了解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表达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特点。

-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喜欢奔腾的骏马吗?说说理由。

(唤起学生对马的兴趣。

)2.板书课题,交代作者信息。

3.导入新课。

马是吉祥、幸福、奋斗、成功的象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马的古诗,(板书:马诗)让我们有气势地读一遍题目。

二、初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燕(yān)山月似钩金络脑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

1.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思考: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对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予以肯定。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诗的前两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即为比;从一个富有特征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也就是兴。

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

)2.自读“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思考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思考。

这两个词形象地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板书:金络脑踏清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骏马怎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骏马的赞美、喜爱之情。

)这匹马真的受到重用了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没有受到重用,从“何当”一词可以看出来。

“何当”是“何时将要”的意思,可见这只是诗人的希望。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国家、施展抱负的思想感情。

)四、交流探讨,感受深义。

1.师:现在大家理解这首诗的含义了,(点击幻灯片,展示古诗)让我们带着对古诗的感悟,齐读古诗。

2.学到这儿,老师不禁要问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真的只是在写马吗?马能发出这样的呼唤吗?实际上,这首诗是用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的手法写的,通过咏马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设计

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并能默写《竹石》。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2.体会诗中所寄寓的不同情感。

【教学准备】1.查找有关诗人的资料。

2.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马诗》一、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上面的图片吗?看了上面的图片,你有怎样的感受?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咏物古诗,体会寄寓在其中的感情。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一个多音字“燕”。

词语: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踏清秋2.自读诗文,启迪质疑。

用学过的方法,自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3.汇报交流,教师点拨。

4.品读第一、二句。

理解: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这两句描绘了战场环境。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地名:燕山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

(塞外茫茫沙漠在月光照耀下,颜色像雪一样白。

燕山上的月牙儿就像弯钩一样悬挂在空中。

)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这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

(通过对平沙如雪、新月似钩的描写,展现出一派宁静旷远的边疆战场景色,这悲凉、清冷的场面从侧面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怀才不遇、异常愤懑的心境。

)5.品读三、四句。

何当:什么将要。

络脑:马笼头。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走:跑。

清秋:金秋,取自秋高气爽之意。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形象展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不被重用的愤懑,企盼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什么时候才能够带上黄金的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战场上奔驰杀敌呢?)三、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 精品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 精品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整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等四个生字,注意间架结构;2.借助作业本练习,复习查阅相关资料方法,加深对古诗意思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诗人的远大志向;3.学习单元提示,借助作业本练习,比较三首古诗在表达上的共同点,复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默写《竹石》。

【教学过程】一、明确目标,导入复习(一)明确单元目标同学们,你们好。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同学们内心里一定和老师一样,一定越来越坚信我们国家一定能打赢这场战疫,因为我们是一个有理想和信念的民族。

说到理想和信念,你可能想到了民族英雄文天祥的这两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南宋末年,文天祥领兵坚持抗元,后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展现出爱国、顽强不屈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体现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今天随着这两句诗,我们来开启第四单元的学习。

这一单元的主题就是“理想和信念”。

训练的目标,阅读方面的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表达方面的目标是“习作时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是整个单元的学习训练目标。

(二)导入复习巩固很多古诗体现了诗人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今天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

这三首诗,在2月份的网课学习中,我们都已经很认真地学习过了,很多同学可能都已经会背诵了。

但好诗不厌百回读,温故可以知新,今天我们再把这三首诗组合起来进行复习和巩固。

二、回顾学习,梳理方法(一)巩固生字1.发现题目认真读一读三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呢?有同学说,三首诗都是描写一种事物,分别描写了马、石灰、竹石。

是的,这三首诗都是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

请大家把这三首诗读一读,会背诵的同学也可以背一背。

2.书写指导同学们,读得已经很有感情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马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1.教师启发谈话:《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

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诗句)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

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

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五、课外延伸,注重积累。

你还收集了哪些和马有关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听吧!板书设计:马诗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石灰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4单元10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会认会写本课的生字,生字要结合易混字多读多写。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熟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读好诗句,整体把握,诵读赏析,领悟情感,拓展延伸。

3.情感与价值通过朗读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志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整体把握,诵读赏析,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他豪情壮志、立志报国的诗篇等。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诗可以使人灵秀,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好诗。

(大屏幕出示:《马诗》)2.朗读指导。

(1)自由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

(教师点评)(3)齐读古诗。

(古诗不仅要读得准确、读得响亮,还要读出韵味)(4)学生用“/”划分朗读节奏。

(5)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也忍不住想读这首诗了。

(教师范读,学生再齐读)3.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李贺)有谁了解李贺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5.自学古诗。

二、自读古诗,分析古诗1.学生自学古诗,出示学习要求。

2.(生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很多同学都有很好的学习习惯,能在书上批注,古人就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

3.汇报交流,告诉大家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4.讲读第一、二句。

(1)解词。

大漠:广阔无边的沙漠。

燕山: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2)指导朗读。

(3)学习“燕、钩”。

燕:多音字,本课读yān,指燕然山。

先查部首灬,再查12画,上中下结构。

钩(gōu):先查部首钅,再查4画,左右结构。

字义:用来悬挂或探取东西的器具,形状弯曲;形状像钩子的;汉字的一种笔画;用钩状物探取;一种缝纫法,用带钩的针编织。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精品】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1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生动、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品味诗中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2.分析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学习和理解,体验不同古诗的风格特征。

4.通过看注释,查找古汉语词典,联系学过的知识,根据上下文推断重要字词的解释,从而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1.学习诗中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素材。

2.灵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感情线索。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查找相关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简介。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一、新课导入诗的风格各异,类型多样,联系所学知识,大家了解边塞诗吗?都知道哪些边塞诗人呢?(王昌龄、岑参、高适等。

)今天让我们走进另一位边塞诗人李贺的世界,学习一首新的边塞诗《马诗》。

马诗(板书)二、初读古诗(一)教师范读课文,再领读课文。

(二)同桌之间相互交流,找出不认识的生字、生词。

大漠燕山金络脑(三)学生大声朗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燕山: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何当:何时将要。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三、精读古诗(一)纵观全文,背景简介1.师:大家了解诗人李贺吗?现在让我们初步了解他。

(课件出示:李贺生平简介)2.师:《马诗》是一首边塞诗,那么何为边塞诗呢?(1)课件出示边塞诗介绍。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的诗作称之为边塞诗。

)(2)点名朗读。

3.反馈交流:(1)指名交流。

(2)首先,通读全文,找出反映出边塞诗意象的词语。

(大漠、沙、燕山、钩、金络脑)(3)这些意象对于写作边塞诗而言有什么作用呢?(通过对边塞风景的描写,展现边塞独有的自然风貌,为抒发将士边塞生活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诗画分析,理解诗句1.诗的前两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描写了什么画面?(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教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古诗的韵味,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从而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学习古诗的基本的方法,有借助注释、借助插图等。

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插图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审美创造: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课前解析】关注教材: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分别描写了马、石灰、竹。

《马诗》通过咏马来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及怀才不遇的感慨。

《石灰吟》这首诗表面写石灰,实际是以石灰自喻,表明自己对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品格的追求。

《竹石》是为题咏《竹石图》而作,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关注写作背景:《马诗》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石灰吟》作者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

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吟们煅烧石灰。

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关注汉字文化:中国汉字不仅具有独特的形态美,其表意特征更使其具有极其深远的内涵和意蕴。

形声是汉字的一种造字方式,形声字是由表示字的意义的形旁,和表示字的读音的声旁组成的合体字。

如“络、锤”是左形右声的字。

如“焚”是下形上声的字。

“凿”是会意字,上下结构。

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凝聚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华,是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共有4个,可以运用形声字的规律和字形结构等方法识记字形。

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

【教学目标】1.会写“络、锤”等4个字。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3.有情感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

第10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锤、凿、焚"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2.能借助注释。

说说《石灰吟》《竹石》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诗人的生平资料,体会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领悟诗人通过具体事物表达志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进一步体会会诗歌背后诗人的精神品质和远大志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马诗》教学设计导入:唐朝韩愈在《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不常有。

”古往今来,就有不少文人墨客满腹才华,却无从施展,李贺便是其中一位。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贺写的《马诗》。

板块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初读《马诗》,读出节奏,扫清字词词障碍。

(1)自读要求;五言诗,标出节奏,读出节奏(二三停顿)。

(2)读好词汇:燕山、月似钩、金络脑脑。

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的意思。

络:多音字,用网状的东西套住,根据字理识字,插人PPT图画让学生深人了解解金络脑。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

金络络脑属贵重鞍具,若马佩戴金络脑,则马主人的地位较高。

此处指“戴上用黄金装饰的的马笼头”。

2.检查反馈。

(1)师指名读。

当小老师,邀请一位学生再次朗读,同伴互相点拨读通读顺诗句,读出节奏。

师小结:通过伙伴协作,我们将古诗读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了。

现在老师给大家配乐,我们能否尝试在音乐应和下读出韵律呢?板块二理解诗意,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插图、查找资料,理解《马诗》的诗文意思。

2.根据古诗前两句,师生共议“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蕴。

(出示)(1)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2)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面?根据上述两个问题引发思考,展开想象。

(板书:沙如雪月似钩)师小结:诗的前两句,以雪喻沙,以钩喻月,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三首·竹石》,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能够用自己的话对诗歌进行简单的赏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阅读、表达、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竹石》是清代诗人郑燮创作的组诗作品,共三首。

本课主要学习第一首,全诗如下: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竹子和石头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停顿、语气,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解读:逐句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分析诗人的情感。

4. 赏析: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背诵:学生自主背诵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韵味和诗人的情感。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歌内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诗歌特点:描绘竹子和石头的形象,表现诗人的坚韧品质。

4. 诗人情感:对自然界的赞美,对坚韧品质的颂扬。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古诗三首·竹石》。

2.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描写竹子和石头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第10课《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设计
教师姓名
×××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Fra bibliotek×/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六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10课《古诗三首》
难点名称
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必要的理解。让学生先借助注释弄清字词意思,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在体验中感悟诗情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同学们,那你知道这是一匹怎样的马吗?能否通过关键词来说说你的理由呢?有的同学一定发现了, “大漠”和“燕山”都与边塞有关,尤其是一看到“燕山”,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战场。所以这是一匹战马。那诗人要借战马表达什么志向呢?我们再来看一段关于诗人李贺的资料:
李贺,七岁能辞章,十五岁工乐府,一生体弱多病,仕途困厄。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
郑板桥任山东潍县时心系百姓,体察百姓疾苦。潍县连年闹灾荒,民不聊生,他开仓救济,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但因得罪了豪绅和大吏而被诬罢官。于是,他毅然辞官,回扬州以卖画为生。
好,同学们,通过资料我们对诗人的了解就更加深入了,他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并用“借助注释,了解诗意;抓关键词,想象画面;借助资料,体会情感”的方法读懂了三首诗。相信大家一定收获满满。好,今天的课就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难点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观看插图分析
3.借助资料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走进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的学习。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 10 古诗三首之《石灰吟》

统编版【教育部编写】)六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 10 古诗三首之《石灰吟》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之《石灰吟》说课稿一、说教材《石灰吟》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托物言志诗。

作者于谦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

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

2.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3.有气势、有节奏地诵读,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石灰的形象和特点,体会诗人的崇高品质教学难点:了解诗人的生平与作品,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四、说学情六年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课读通古诗可以做到,但古诗语句简练,情感丰沛同时文为心声,作者的人生经历幻化成的人生感悟超越了小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因此光是理解诗表达的文字意思不难,记住古诗也不难,但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作者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渴望,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心理是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导读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以读代讲法等教法。

2、本课将“读书、思考、感悟”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并穿插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一)、梳言:读通诗句1.导入解题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石灰吟》,“吟”在这里指的是古代诗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孟郊为了感恩母亲而写下的《游子吟》。

这节课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位诗人于谦。

(于谦从小就志向远大,相传……于谦看了,深有感触,稍加思索后便吟诵……那一年于谦才12岁。

)1.读通诗句(出示课件)(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一男生读,师生相机正音,重点提示翘舌音(锤)和前鼻音(焚)和它的字义(在火上炙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方案教材解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都是托物言志诗,包括《马诗》《石灰吟》《竹石》三首诗。

《马诗》是唐朝诗人李贺的作品,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骏马自喻,抒发若遇知己定当一展雄才的远大抱负。

同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石灰吟》是明朝于谦的一篇托物言志诗,表达了诗人崇高的志向。

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竹石》是清朝郑燮的一首咏物诗,借赞美竹石来歌颂诗人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凿、焚”4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竹石》;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4.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三首古诗中表达的诗人志向,学习“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生字词,朗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都知道有关马的哪些知识呢?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你们喜欢马吗?(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你看看这些成语你会填吗?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古代人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呢。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表达了许多人的共同愿望,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今天,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字词学习。

师:回忆一下,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1.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2.师:我们就用这些方法来学习《马诗》。

同学们,通过看诗题,我们知道,这首诗,诗人描写的对象是什么?(马)3.师:那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课前,老师让大家预习这首古诗,现在,谁来汇报一下,你们收集的有关李贺的资料?学生汇报,教师补充。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

他是唐朝宗室郑王后裔,但家族已经没落。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因为他的父亲叫李晋肃,“晋”“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讳父亲的名讳不举进士,使得他终不得登第。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逝。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

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

本诗正是当时所写。

4.播放马诗情境课文。

5.学生自由读《马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6.指名读,相机正音。

注意以下字词:燕y àn 山sh ān 似s ì 金j īn 络lu ò 脑n ǎo7.教师范读,明确停顿。

(1)教师范读,学生标注停顿。

(2)指名学生读,交流停顿。

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三、体悟诗情,品味意境借助注释,体会诗文大意。

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钩: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形似月牙。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

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

1.品读第一、二句。

(1)赏析前两句诗的含义“沙如雪”“月似钩”的丰富意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课件出示“沙如雪”“月似钩”的图片。

(2)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广阔的沙漠在月的映照下如铺上了一层霜雪,燕山之上悬挂着一轮如银钩(兵器)的弯月。

指导朗读。

过渡:是呀,一弯冷月下,大漠闪现出如雪般的清辉,是那么清冷、悲凉,气氛是何其肃杀。

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心里在想什么?你马上要做什么?边关战事一触即发的形势下,本是良马驰骋关山的时刻,可是,情况却是如此吗?(不是)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样的呼喊:2.品读第三、四句。

(1)这是一匹怎样的马?(贵重的马、矫健的马)(2)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3)引导学生抓住“金络脑、快走”等词语,体会骏马轻捷矫健的风姿。

四、关注表达,体会学法1.师: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你搜集到的资料,想想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情感?生自由表达。

师小结:是呀,一匹千里之驹,纵有广阔天地,却不能肆意纵横,驰骋关山;一个满腔抱负之人,却不能施展宏才,为国立功,有所作为。

这其中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异常愤懑的心境又能与谁说?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境遇,人、马何其相像!这真是,马,即是人,人,即是马。

这一首《马诗》,写的分明就是诗人自己呀!知识点拨: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2.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1)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2)指名学生背诵;(3)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3.拓展延伸:马诗[唐]李贺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诗歌;2.搜集有关马的诗歌作品。

第二课时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李贺的《马诗》,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石灰吟》《竹石》,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学生汇报:①看诗题明对象;②看作者知背景;③看诗文解大意;④看注释悟诗情;⑤反复诵读入诗境。

二、初解诗意,读出韵味1.自读诗题,领悟题意。

《石灰吟》《竹石》。

2.找一找题目的相同点。

预设:都是咏物、都有赞美的意思……2.作者简介。

于谦,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他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反对南迁,并拥立景帝,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百万人民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

景泰八年,景帝病重,英宗复位,于谦却遭受诬蔑被定为谋逆罪,判处死刑。

郑板桥(1693-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播放情境课文:《石灰吟》。

2.出示古诗。

石灰吟千锤chu í/万境课文/出深山,烈火/焚烧f énsh āo /若等闲。

粉骨/碎su ì身/浑h ún 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3.理解诗意,质疑问难。

(1)释题,理解“吟”。

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质疑问难: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3)师: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请同学们读一读,找一找。

4.逐句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

千、万:虚词,形容很多。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

(诗意: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

浑不怕:一点也不怕。

浑:全,全然。

清白:指高尚的节操。

(诗意: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5.播放情境课文《竹石》。

6.朗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破岩:破裂的岩石。

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体会竹子坚忍不拔的性格)(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四、品悟诗情,体悟志向1.师: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小组讨论汇报。

《石灰吟》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

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

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

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2.《石灰吟》和《竹石》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学了这两首诗,你们有何感想?3.在我们现实社会中有没有像石灰、竹石一样的人?4.拓展延伸:梅、兰、竹、菊合称为“四君子”,千百年来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为世人所钟爱,成为人格品性的象征。

梅:探波傲雪,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是为高洁志士;兰:空谷幽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竹:筛风弄月,潇洒一生,清雅澹泊,是为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势,是为世外隐士。

五、布置作业1.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

2.小练笔:试着用托物言志的方式写一写自己的心声。

(所托之物参考:梅、兰、竹、菊、松树、春蚕、蜡烛、粉笔、橡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