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625体育学综合基础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合集下载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体育综合大纲
6.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意义
2.课外体育活动的特点、组织形式及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目标、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的制定
4.学校课余体育训练内容的安排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常见组织形式
202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考试大纲
考试科目代码:346
考试科目名称:体育综合
一、考试要求
体育综合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运动训练学》,一部分是《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学》考察考生对运动训练目的、任务、原理和原则,训练的基本内容、方法,训练过程结构、组织,控制和计划的安排,以及对运动员和教练员要求和运动队的组织与管理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够比较熟练运用科学的训练原理解决运动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了解考生实际运用各种训练方法的操作能力,并能按照训练计划制定的基本要求,独立完成各种类型训练计划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本质、实施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2.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程序、基本要求、基本要素及应注意的问题
3.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
4.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要求及过程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2.常用的体育教学方法
3.现代体育教学方法
4.体育课组织管理的基本要求及应注意的问题
八、体育教学设计
1.体育教学设计的原则
2.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3.体育教学计划各层级的设计方法与步骤及设计要求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大纲

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大纲

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大纲一、引言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是众多有志于深入研究体育领域的学子们所面临的重要挑战。

这门课程涵盖了丰富的知识体系,对于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了解和准备这门课程,以下将详细介绍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大纲的主要内容。

二、考试性质与目标体育综合考研专业课是为了选拔具有扎实的体育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在体育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

考试旨在考查考生对体育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一)运动生理学1、肌肉活动肌肉的特性肌肉收缩的原理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2、能量代谢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三大供能系统的特点与应用3、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4、内分泌调节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激素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5、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恢复超量恢复的原理与应用(二)运动训练学1、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构成与特点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与特点2、运动训练的原则竞技需要原则动机激励原则有效控制原则3、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重复训练法间歇训练法持续训练法4、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体能的构成要素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的训练方法5、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技术训练的常用方法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三)学校体育学1、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历程学校体育思想的主要流派2、学校体育的目标与功能学校体育的目标体系学校体育的功能3、体育课程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体育课程的编制4、体育教学体育教学的目标与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5、课余体育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竞赛四、考试形式与题型(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二)题型1、名词解释考查考生对体育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简答题要求考生简要回答体育学中的一些原理、方法和理论。

最新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大纲

最新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大纲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大纲
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交流
601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教育学》:中外教育简史;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课程基本理论;教学理论及其基本流派;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体育运动概论》:体育的概念、功能、目的与体制;中外体育简史;东西方体育比较;体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性质、特点、内容、形式、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运动生理学》: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生理;物质和能量代谢;肾脏生理;感觉器官;神经生理;内分泌;肌肉收缩;体温调节;运动技能的形成;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基础;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特殊环境的运动训练;主要运动项目的生理特点;儿童少年、女子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

仅供学习交流。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

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科目考试内容由《学校体育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部分组成。

两部分各占150分,卷面总分300分。

两部分考试大纲如下: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部分考试大纲一、满分及考试时间1、满分150分2、考试时间:与《运动生理学》部分合计180分钟二、试题题型结构名词解释、简答题、综合题三、主要参考书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四、考查内容第一章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考核内容:一、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简况二、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三、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考核要求:了解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简况,掌握我国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及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变迁。

第二章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考核内容:一、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二、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三、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考核要求:了解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以及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理解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

第三章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考核内容:学校体育的结构及功能和目标考核要求:理解学校体育的结构,掌握学校体育的功能和目标。

第四章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一、体育课程的含义二、体育课程的编制三、体育课程的实施及评价四、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考核要求:了解体育课程的含义及体育课程的编制,理解体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以及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

第五章体育教学考核内容:一、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1.体育教学的概念 2.体育教学的特点二、体育教学构成要素三、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及特征 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的层次 4.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四、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及要素 2.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3.体育教学过程的原则五、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概念及分类 2.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3.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六、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设计的含义及意义 2.体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3.体育教学的单元教学设计 4.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七、体育教学实施考核要求:了解体育教学的概念与特点和构成要素,掌握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实施。

64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

641 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 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大纲体育学学硕第一部分学校体育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学校体育思想、现代学校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西方学校体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

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2.学校体育与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关系。

3.学校体育的基本结构、目标、目的、功能及目标的实现。

4.体育课程的特点、学科基础、编制及标准的制定。

5.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取向、策略、过程及标准的实施6.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目标制定,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组织、管理、设计,体育学习评价。

7.体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特点,体育学习策略的特点、构成及指导。

8.体育课程资源的性质与分类,体育课程内容、场地设施、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

9.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0.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特点、组织管理、形式及实施。

1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意义、组织形式及方法实施。

12.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和课堂管理,体育教师的工作和科学研究相关理论。

13.体育教育专业学科学习特点、内容和意义,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特征、意义及学习体系构建。

参考书:《学校体育学》,潘绍伟、于可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第二版第二部分运动训练学一、试卷结构名词解释约20% 简答题约40% 论述题约40%二、考试内容1.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竞技体育的形成、发展历程、构成和基本特点,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的关系;运动训练理论的内涵;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内容。

2. 项群训练理论:项群理论的建立、内容及其科学意义;项群的划分及各项群的训练基本特征。

3.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数;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概念及其构成因素;运动员状态诊断和训练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运动员的能力结构模型。

4.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概念以及各项基本原则的内涵与应用。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Ⅰ考查目标体育学专业综合考试涵盖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两门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体育概论:150分。

运动训练学:1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Ⅲ考查范围一、运动训练学考查目标: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基本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基础特点与社会价值(三)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学概述(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一、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二、运动训练负荷(一)运动训练负荷释义(二)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三)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三、运动训练方法(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三)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四、运动训练过程(一)运动训练过程及其构成(二)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运动训练原则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原则释义(二)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一)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三、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一)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二)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与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三)运动员体能评价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三)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各种力量素质的训练及评定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训练及评定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训练及评定(三)各种耐力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五、协调素质及其训练(一)协调素质释义(二)协调素质的训练(三)协调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协调素质的评定六、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释义(二)柔韧素质的训练(三)柔韧素质训练注意的问题(四)柔韧素质的评定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三)灵敏素质的训练(四)灵敏素质的评定第五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二、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四、不同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各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六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竞技战术能力概述二、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内容(二)战术方案制定的程序(三)战术方案示例三、战术训练的方法与要求(一)战术训练的方法(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四、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与战术特征分析(一)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二)战术特征分析第七章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的关系(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与特点二、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一)目标设置技能训练与评价(二)想象技能训练与评价(三)放松技能训练与评价(四)注意技能训练与评价(五)意志品质训练与评价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问题(一)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二)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一、运动员知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知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二、运动知识的构成(一)隶属于各母学科的运动知识(二)解决不同维度问题的运动知识(三)程序性运动知识和陈述性运动知识(四)显性运动知识和隐性运动知识(五)不同体系运动知识之间的对应三、运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一)运动知识的获得(二)运动知识的运用四、运动员知识能力的培养(一)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二)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三)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与评价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结构(一)多年训练过程的层次设定与阶段划分(二)多年训练过程的区间链接模式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内容安排(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安排三、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多年训练过程中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安排(一)链接一区的训练安排(二)链接二区的训练安排(三)链接三区的训练安排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及年度训练计划的类型(一)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二)年度训练计划的结构类型及安排特点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三、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四、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化用表示例第十一章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四)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五)恢复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二、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训练课的结构(三)训练课的负荷量参考书目1.田麦久,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2.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3.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二、体育概论考查目标:了解体育的地位、功能、目的、过程;掌握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与体育体制及体育的发展趋势;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体育概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第一篇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概述1.竞技体育释义2.竞技体育的形成动因3.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4.竞技体育的特点与社会价值(二)运动训练概述1.运动训练释义2.运动训练的基本阶段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三)运动训练学概述1.运动训练学释义2.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3.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4.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1.运动成绩释义2.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二)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构成1.竞技能力释义2.竞技能力的构成3.竞技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异同4.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的异同三、运动训练原则(一)运动训练基本原则概述1.训练规律与训练原则的概念2.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二)竞技需要原则1.竞技需要原则的概念2.竞技需要原则的理论依据3.竞技需要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三)有效控制原则1.有效控制原则的概念2.有效控制原则的理论依据3.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周期安排原则1.周期安排原则的概念2.周期安排原则的理论依据3.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原则1.适宜负荷原则的概念2.适宜负荷原则的理论依据3.适宜负荷原则的训练学要点4.科学地处理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5.科学地根据项目的性质安排负荷(六)区别对待原则1.区别对待原则的含义2.区别对待原则的理论依据3.区别对待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七)适时恢复训练原则1.适时恢复训练原则释义2.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3.贯彻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一)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1.运动训练方法概述2.运动训练方法体系3.运动训练手段概述4.运动训练手段体系(二)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1.重复训练法2.间歇训练法3.变换训练法4.循环训练法(三)运动训练常用手段1.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2.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3.固定组合练习手段4.变异组合练习手段五、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1.体能训练释义2.运动员体能的构成3.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1.力量素质释义2.最大力量的训练3.快速力量的训练4.爆发力的训练5.相对力量的训练6.力量耐力的训练(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1.速度素质释义2.反应速度的评定与训练3.动作速度的评定与训练4.位移速度的评定与训练(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1.耐力素质释义2.有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3.糖酵解无氧代谢供能的无氧耐力的评定与训练4.耐力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六、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与运动员技术能力概述1.运动技术释义2.动作要素与技术结构(二)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1、直观法与语言法2.完整法与分解法3.想象法与表象法4.减难法与加难法(三)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1.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木的关系2.处理好特长与全面技术的关系3.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4.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5.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运动员的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的战术能力1、竞技战术的定义2、竞技战术的构成3.运动员的战术能力(二)战术训练方法1.分解与完整战术训练方法2.程序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4.实战法(三)战术方案的制订1.战术方案的基本内容2.制订战术方案的注意事项八、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l-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2运动员心理能力的重要作用3.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类型(二)运动员心理能力训练的常用方法1.意念训练法2.诱导训练法3.模拟训练法(三)几种心理现象及其克服方法1.心理紧张的几种常用克服方法2.使用表象放松法与自我暗示放松法的关键3.心理胆怯的克服方法4.情绪消极的克服方法5.情绪激动的克服方法(四)运动智能概述1.运动智能释义及构成2.运动员智能训练的重要作用3.运动智能训练的基本方法九、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一)状态诊断与目标建立的重要意义1.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2.建立目标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1.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2.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1.运动成绩指标2.竞技能力指标3.训练负荷指标十、运动训练计划(一)运动训练计划概述1.运动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运动训练计划的意义3.运动训练计划分类(二)多年训练计划1.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释义2.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3.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划分与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与负荷特点4.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年龄特征5.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特征6.基础训练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7.专项提高阶段、最佳竞技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8.竞技保持阶段的多年训练计划(三)运动训练课时计划与组织1.训练课的种类2.不同类型训练课的特点3.不同任务训练课的要求4.训练课的结构5.训练课的负荷量度第二篇学校体育学一、学校体育总论(一)学校体育的发展历史1.国外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2.我国学校体育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体育与现代社会1.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2.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3.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三)学校体育的结构、功能与目标1.学校体育的结构2.学校体育的功能3.学校体育的目标二、体育课程(一)体育课程的含义1.体育课程的概念2.体育课程的特性(二)体育课程的编制1.体育课程的目标2.体育课程的内容(三)我国体育课程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改革趋势1.历史经验2.改革趋势三、体育教学(一)体育教学活动的要素1.构成要素2.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之间的关系(二)体育教学目标1.体育教学目标的概念2.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3.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三)体育教学过程1.体育教学过程的概念2.体育教学过程的性质3.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4.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四)体育教学方法1.体育教学方法的概念2.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3.中小学常用体育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五)体育教学计划1.体育教学计划的含义2.单元体育教学计划3.课时计划(六)体育教学实施1.体育教学常规2.体育教学中队列队形的运用3.体育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布置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四、课余体育(一)课余体育的地位与特点1、课余体育的地位2.课余体育的特点(二)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与原则1.课余体育锻炼的特点2.课余体育锻炼的原月五、学校体育管理(一)学校体育管理体制与法规1.学校体育宏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2.学校体育微观管理的机构与职能3.学校体育管理的依据与方法4.学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5.学校体育管理法规(二)体育教师1.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2.体育教师的基本条件3.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第三篇运动生理学一、绪论(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与任务(二)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二、肌肉的活动(一)肌肉收缩的原理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2.肌肉的收缩过程(二)肌肉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缩2.拉长收缩3.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四)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与生理特征1.形态特征2.代谢特征3.生理特征(五)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2.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三、呼吸(一)呼吸运动与肺通气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2.呼吸的形式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二)气体的交换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三)呼吸运动的调节1.呼吸运动的调节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与调节(四)运动时的合理呼吸1.减少呼吸道阻力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4.合理运用憋气四、血液(一)血液概述,1.体液2.血液组成(二)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3、护与防御功能(三)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1、氧气的血液运输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四)运动对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的影响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五、血液循环(一)心输出量与心脏做功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二)血管中的血压与血流1.动脉血压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三)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3.脉搏(心率)与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六、有氧、无氧工作能力(一)有氧工作能力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二)无氧工作能力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3.提高无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七、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一)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1.物质代谢2.能量代谢3.基础代谢率(二)糖代谢与运动能力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与有氧氧化)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3.糖原储备与运动能力4.运动与补糖(三)脂肪代谢与运动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四)运动与蛋白质代谢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五)水的代谢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2、运动状态下水的代谢(六)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1.肾脏在维持机体水平衡中的作用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七)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2.运动性血尿(八)人体运动的能量供应1.人体三个供能系统的特征2.能量连续统一体理论在体育实践中的应用3.不同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4.运动时能耗量的计算及其意义八、运动技能的学习(一)运动技能的形成(条件反射学说)1.运动技能的概念与分类2.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3.体育教学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九、肌肉活动的激素调节(一)激素及其生理作用1.激素的概念2.激素的生理作用(二)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物学作用1.糖皮质激素与应激反应2.儿茶酚胺与“应急”反应3.生长激素4.睾酮(三)兴奋剂及其危害1.兴奋剂与使用兴奋剂2.分类3.危害十、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变化(一)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1.赛前状态的概念2.准备活动(二)极点与第二次呼吸1.极点2.第二次呼吸3.影响极点与第二次呼吸的因素(三)运动性疲劳1.概念2.产生机制3.判断运动性疲劳的指标及方法(四)恢复过程1.恢复过程的一般规律(超量恢复)2.促进人体功能恢复的措十一、身体素质的生理学分析(一)身体素质概述1.身体素质的概念2.发展身体素质的意义(二)力量素质1.力量素质的概念2.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3.力量素质的训练(三)速度素质1.速度素质的概念及分类2.速度素质的生理基础3.速度素质的训练(四)耐力素质1.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2.有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及其训练方法(五)灵敏与柔韧素质1.灵敏素质2.柔韧素质十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分析(一)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的负荷阈1.负荷阈的组成2.体育教学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3.课余运动训练负荷阈的特征与调控(二)体育教学与课余运动训练效果的生理学评定1.安静状态下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2.定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资格全国联考考试大纲及指南3.极量负荷时运动效果的生理学评定十三、儿童少年与体育运动(一)儿童少年的生理特点与运动1.运动系统2.氧运输系统(二)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十四、环境与运动(一)高原环境与运动1.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高原训练(二)热环境与运动1.预防热危害的原则2.补充体液的原则与方法。

东北大学专业课参考书目

东北大学专业课参考书目
基础工业工程
《基础工业工程》
易树平郭伏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年
851
物流工程与管理
《物流管理新论》
戢守峰
科学出版社
2005年
852
电子技术基础
《电路与电子学》
王文辉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
王永军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年
853
C语言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
《标准C语言程序设计》
金名等译
《法理学》
张文显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版
614
国际政治
《国际政治学概论》
陈岳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最新版
61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本书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最新版
616
科学技术概论
《科学技术发展概论》
李兆友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6年
617
管理学基础
《现代管理学原理》
娄成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
813
代数基础
《高等代数》(1-9章)
北京大学数学系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近世代数》(1-2章)
杨子胥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
814
物理化学
《物理化学》
傅献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815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线性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
邢伟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
816
材料力学
《材料力学》
东北大学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参考书目

东北大学大学物理大纲.doc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东北大学大学物理大纲.doc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东北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
《大学物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大学物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生入学的专业基础课。

考试对象为参加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80分钟
(三)满分分值:150分
(四)考试题型及比例
基本概念和简答题 40%
单项选择题 20%
计算题 30%
论述题 10%
三、参考书目
马文蔚等,《物理学》(第六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力学
·质点运动的描述、相对运动
·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变力作用下的质点动力学基本问题
·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质点与质点系的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
·质心
·变力的功、动能定理、保守力的功、势能、机械能守恒定律
·刚体定轴转动定律、转动惯量
·刚体转动中的功和能
·质点、刚体的角动量、角动量守恒定律
1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东北大学体育专硕考研科目

东北大学体育专硕考研科目

东北大学体育专硕考研科目
东北大学体育专硕考研科目包括体育学、体育教育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训练学、体育人体科学、运动康复学、体育休闲与旅游管理学等。

这些科目涵盖了体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从理论研究到实践应用,从教育管理到康复治疗,都有相应的课程设置。

1. 体育学:主要研究运动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等理论问题,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体育学理论基础和科研能力。

2. 体育教育学:关注体育教学的原则、方法和规律,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体育教育工作者,能够设计和组织体育课程并有效地进行教学。

3.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运动与社会、文化、民族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4. 运动训练学:研究运动员的训练理论、方法、手段和管理,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运动训练师和教练员,能够指导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

5. 体育人体科学:关注人体结构、功能和运动的科学基础,研究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和调控机制,培养学生具备运动康复和身体健康管理的专业能力。

6. 运动康复学:研究运动伤害的评估、治疗和康复,培养学生
成为运动康复师和健康管理专业人员,为运动员提供伤病预防和康复指导。

7. 体育休闲与旅游管理学:研究体育休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与管理,培养学生具备体育休闲和旅游活动的设计、组织和管理能力。

除了上述科目外,考研还包括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

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程。

通过系统学习和研究,毕业生可以在体育领域的教育、科研、管理、训练等多个方面有所作为。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考试大纲科目代码:801科目名称:材料力学适用专业:力学,道路与铁道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考试时间:3小时考试方式:笔试总分:150分考试范围:一、拉伸,压缩与剪切轴向拉伸或压缩的概念、横截面与斜截面上的应力,轴向拉伸或压缩时的变形,虎克定律,材料受轴向拉压时的力学性能,安全系数,强度条件,简单拉压超静定问题,剪切和挤压的实用计算。

二、扭转圆轴扭转概念,圆轴扭转时横截面上的应力,圆轴扭转变形,剪切虎克定律,扭转强度及刚度计算。

三、平面图形的几何性质1、静矩、惯性矩、惯性积的定义、形心位置2、惯性矩与惯性积的平行移轴公式,形心主轴的概念四、弯曲内力平面弯曲的概念,剪力方程和弯矩方程,剪力图和弯矩图,载荷集度、剪力和弯矩间的微分关系。

五、弯曲应力梁在纯弯曲和横力弯曲时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切应力计算公式及强度条件的应用。

六、弯曲变形挠曲线微分方程,用积分法求弯曲变形,叠加法求弯曲变形,简单静不定梁。

七、应力和应变分析强度理论应力状态概念,二向应力状态分析的用解析法求任意斜截面上的应力、主应力及主方向、最大切应力;广义虎克定律及综合应用,四种常用的强度理论。

八、组合变形拉(压)与弯曲组合,扭转与弯曲组合变形强度计算。

九、能量方法杆件变形能的计算,单位载荷法,计算莫尔积分的图乘法。

十、超静定结构超静定概念与次数,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对称及反对称性质的利用。

十一、动载荷和交变应力动荷系数,杆件受冲击时的应力和变形;交变应力的循环特性,应力幅度和平均应力,持久极限和持久极限曲线。

十二、压杆稳定压杆稳定概念,细长压杆、中长杆的临界应力计算,欧拉公式的适用范围,压杆稳定的校核。

说 明:1、试题类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

2、试题类型所占比例:选择题和填空题(45-50分),计算题(100-105分)样 题:一、填空(每小题6分,共5小题, 共30分)1.变截面直杆ABC 受轴向外力如图示,AB 段横截面面积为4S ,BC 段横截面面积为S ,两段材料相同,弹性模量为E ,图示F 、a 为已知,则杆ABC 的最大拉内力=___________,最大压内力=___________,最大拉应力=___________,最大压应力=___________,轴向总变形量=___________。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

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2020年体育学研究生自命题考试科目大纲及参考书目Ⅰ考查目标体育学专业综合考试涵盖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两门课程。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体育概论:150分。

运动训练学:1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试卷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Ⅲ考查范围一、运动训练学考查目标:掌握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主要包括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基本原则、运动员竞技能力及其训练、运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等,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解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考查内容:第一章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一、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一)竞技体育的形成与发展(二)竞技体育的基础特点与社会价值(三)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二、运动训练学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学概述(二)《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第二章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构成一、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一)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二)竞技能力结构模型二、运动训练负荷(一)运动训练负荷释义(二)运动训练负荷的构成(三)运动训练负荷的控制三、运动训练方法(一)运动训练方法释义(二)运动训练方法的多维分类体系(三)常用运动训练方法及其应用四、运动训练过程(一)运动训练过程及其构成(二)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第三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一、运动训练原则及其理论体系(一)运动训练原则释义(二)运动训练原则理论体系的演变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一)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释义(二)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导向激励与健康保障训练原则的训练要点三、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一)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原则释义(二)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竞技需要与区别对待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四、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一)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释义(二)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贯彻系统持续与周期安排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五、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一)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释义(二)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三)适宜负荷与适时恢复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第四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一、运动员体能训练概述(一)体能与体能训练释义(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三)运动员体能评价二、力量素质及其训练(一)力量素质释义(二)影响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三)力量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各种力量素质的训练及评定三、速度素质及其训练(一)速度素质释义(二)各种速度素质的训练及评定四、耐力素质及其训练(一)耐力素质释义(二)各种耐力素质的训练及评定(三)各种耐力素质训练的常用方法和手段(四)耐力训练的基本要求五、协调素质及其训练(一)协调素质释义(二)协调素质的训练(三)协调素质训练应注意的问题(四)协调素质的评定六、柔韧素质及其训练(一)柔韧素质释义(二)柔韧素质的训练(三)柔韧素质训练注意的问题(四)柔韧素质的评定七、灵敏素质及其训练(一)灵敏素质释义(二)灵敏素质的影响因素(三)灵敏素质的训练(四)灵敏素质的评定第五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技术的定义、构成及基本特征(二)运动技术原理(三)运动技术能力的决定因素及评价二、运动技术训练常用的方法(一)直观法与语言法(二)完整法与分解法(三)想象法与表象法(四)减难法与加难法三、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一)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二)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三)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四)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五)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的关系(六)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七)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八)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九)重视运动技术创新与技术发展预见工作四、不同项群技术训练要点(一)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二)技战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三)技战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四)体能主导类各项群运动技术训练要点第六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一、竞技战术与运动员战术能力(一)竞技战术概述(二)运动员竞技战术能力概述二、战术方案的制定(一)战术方案的内容(二)战术方案制定的程序(三)战术方案示例三、战术训练的方法与要求(一)战术训练的方法(二)战术训练的基本要求四、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与战术特征分析(一)运动员战术能力评价(二)战术特征分析第七章运动员心理能力及其训练一、运动员心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心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心理能力与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的关系(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内容与特点二、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与评价(一)目标设置技能训练与评价(二)想象技能训练与评价(三)放松技能训练与评价(四)注意技能训练与评价(五)意志品质训练与评价三、运动员心理训练的相关问题(一)心理训练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二)运动员心理训练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运动员知识能力及其培养一、运动员知识能力概述(一)运动员知识能力释义(二)运动员知识能力的重要性二、运动知识的构成(一)隶属于各母学科的运动知识(二)解决不同维度问题的运动知识(三)程序性运动知识和陈述性运动知识(四)显性运动知识和隐性运动知识(五)不同体系运动知识之间的对应三、运动知识的获得与运用(一)运动知识的获得(二)运动知识的运用四、运动员知识能力的培养(一)提高运动员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二)提高运动员运用知识的水平(三)知识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与评价第九章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运动员多年训练过程的结构(一)多年训练过程的层次设定与阶段划分(二)多年训练过程的区间链接模式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制订多年训练计划的必要性(二)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年龄特征(三)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内容安排(四)全程性多年训练计划的负荷安排三、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基础训练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二)专项提高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三)最佳竞技阶段的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四、多年训练过程中三个链接区间的训练安排(一)链接一区的训练安排(二)链接二区的训练安排(三)链接三区的训练安排第十章运动员年度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及年度训练计划的类型(一)运动员年度参赛安排(二)年度训练计划的结构类型及安排特点二、大周期训练计划的基本构成(一)训练大周期时间的确定(二)大周期训练计划要点(三)常规大周期与微缩大周期三、赛前中短期集训的训练安排(一)中短期阶段集训计划的结构及负荷特点(二)赛前中短期集训中的区别对待四、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化用表(一)规范化用表的用途(二)年度训练计划的规划化用表示例第十一章周课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周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一)基本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二)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三)比赛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四)赛前训练周的计划与组织(五)恢复周训练的计划与组织二、训练课的计划与组织(一)训练课的不同类型及要求(二)训练课的结构(三)训练课的负荷量参考书目1.田麦久,刘大庆. 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2.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43. 田麦久. 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二、体育概论考查目标:了解体育的地位、功能、目的、过程;掌握体育手段、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与体育体制及体育的发展趋势;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体育概论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024北体考研大纲

2024北体考研大纲

2024北体考研大纲2024年北体考研大纲相关参考内容:一、体育学科专业基础知识1. 体育学科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介绍体育学科的定义,以及体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包括体育学科的形成、发展阶段、重要里程碑等。

2. 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介绍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以及不同方法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

3. 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介绍体育学科的理论体系,包括体育运动学、体育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教育学等各个子学科领域的理论体系。

二、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1. 体育运动学:介绍体育运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学规律、运动技能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2. 体育生理学:介绍体育生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中的能量转化、运动中的心肺功能、运动中的肌肉力量等。

3. 体育心理学:介绍体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中的心理调整和控制、竞技状态的评估和训练等。

4. 体育教育学:介绍体育教育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育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体育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评价、体育教育的教师素质等。

三、体育学科的应用知识1. 体育训练学:介绍体育训练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训练的规律、训练的方法和手段、训练的评价和调整等。

2. 体育管理学:介绍体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育组织的管理、体育竞赛的组织和管理、体育设施的规划和管理等。

3. 体育安全学:介绍体育安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体育场馆的安全管理、运动员的体育安全保障措施、运动场地的安全设计和维护等。

4. 体育医学:介绍体育医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相关理论和方法,包括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运动员的健康管理、运动中的紧急救治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东北大学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2020年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
题考试科目大纲
《体育学》
一、考试性质
《体育学综合基础》是体育部为招收体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设置的入学考试科目之一。

考试对象为报考我校体育部2020年全国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考生。

二、答卷类型
闭卷,笔试。

三、答题时间
180分钟。

四、考试题型及比例
试卷分值为300分,简答题50%,论述题50%。

五、考察要点(重点)
侧重考察考生在本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运用能力。

考试内容:教育学、体育社会学、体育概论。

六、参考书目
1. 《教育学》(第七版),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
版社,2016年6月;
2. 《体育社会学》(第三版),卢元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7月;
3.《体育概论》(第二版),杨文轩、陈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
社,2013年5月。

精都考研网(专业课精编资料、一对一辅导、视频网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