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
灌输论
为灌输做辩护11090102 陈曦在当今这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对教育中的灌输是严厉声讨的。
然而,在我看来,灌输还不能说是等同于教育,更不能说是教育的异化。
原因是教育是一种目的,而灌输是教育的手段(暂且不论好坏);教育的外延很大,包括知识、道德、能力等等,而所谓的异化的灌输只是应试教育中知识这一方面的绝对化,并不能替代教育。
所以说,完全摒弃灌输教育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
在这,我们且不谈现实性,而重点说说重要性。
灌输首先我觉得应该从本意上来理解它的含义。
灌输有两个含义。
第一,灌输的内容,是将“流水”引导需要的“地方”;第二,灌输的方式,是引导。
(至于,“土壤”是否接受,能接受多少则不是灌输本意上的含义,这里不从对立面看问题。
)也就是说,教育者将知识、理论传给受教育者。
尽管受教育需要启发式教育,但是基础性知识,和客观现实的现状则不需要,也就是说类似于公理这个概念。
在这里要说说灌输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不同的年龄阶段,人们的接受能力和程度都不一样,不仅是成熟机制的影响,同时也是特殊性的作用。
在道德方面,要引导人们理解道德,内化成自己的道德体系,但是内化需要实践,实践又是需要学习的,按社会学习理论来讲,能力是需要刺激——强化的,而强化就是间接的灌输。
另外,我们是不能视前辈的理论基础不顾,因为,那是对道德问题的一定的总结,总有合理的一面。
灌输这方面的知道,不仅仅是得到知识,同时也是不同理解和质疑的质料。
试想,如果道德的发展光靠儿童自身的体验,或者顿悟,难免会片面,也会在现实中受伤,少走点弯路就是灌输的好处。
教育是需要怀疑,但怀疑的内容需要灌输。
灌输的方式,按其本意是引导。
但现实所迫,可能会出现硬灌输和软灌输之分。
硬灌输就是西方中世纪时期,宗教教育的强权与无怀疑的接受其“真理”。
硬灌输是强迫式的教育。
软怀疑就是所说引导,将给受教育者“消化吸收”的空间,同时也有排除“毒素”的能力和权利。
在道德教育上我认为是不能抛弃灌输的,抛弃灌输就像溺爱孩子。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
对“灌输式德育”的认识与思考2019-06-01摘要:道德灌输是⼀个颇具争议性的话题。
中西⽅不同语境中的灌输内涵存在价值上的差异。
本⽂试图在弄清“灌输”含义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反对“灌输式德育”的观点及原因,从发挥主体性是灌输前提、培养“社会⼈”为灌输⽬的、灌输遵从⼉童⾝⼼发展特点三⽅⾯阐述“灌输式德育”存在的合理之处。
关键词:道德灌输主体性合理性“灌输”⼀词被引⽤到教育领域中由来已久,究其原因,可以概括为“灌输”的过程与教育过程有⼀定的相似性,“灌输”⼀词直观形象地描述了教育活动的重要特征,但⼆⼗世纪⼋九⼗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有关德育的研究逐渐深⼊,“灌输式教育”成为⼀个颇负争议的话题,其中对道德灌输的讨论尤为直接和激烈。
⼀、中西道德灌输概念的争议对道德灌输的争议⾸先表现在对灌输概念的不同理解上。
中西⽅对灌输概念的理解是不同的。
相对来说,中国语境中的灌输含义是中性的,⽽西⽅语境中的灌输含义通常带有贬义。
这样⼀来,⽀持和反对灌输都能从灌输内涵上找到最初根据。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灌输”⼀词的基本释义为“注、溉、流⼊、浇(铸)”,“灌”类似“装⼊”;“灌”有时指“强⾏使其喝下”;“灌”还有“诚恳相告”之意。
《汉语⼤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为:“输”即“输送、转运”;“交出、献纳”;“灌输、灌注”,⼜可引申为“报告、告诉”①。
由此可见,“灌输”⼀词并⽆任何褒贬含义,是中性词,《韦⽒词典》中,对“灌输”的解释则有“指导”和“教学”之意,从褒贬⾊彩来看,也是中性的。
⽽在现代英汉词典中,“灌输”对应的英⽂单词包括“instill”,“inculcate”,“indoctrinate”和“indoctrination”,⽽含有“灌输思想”意思的⼀词是“inculcate”。
“inculcate”,来⾃拉丁⽂“inculcatus”,含义是⽤后脚跟把某物踩进或压进某处,还可引申为“通过强制劝告或不断重复向⼀个⼈的头脑中压印(某种东西)”,词典还特别强调,“灌输”⼀词还可表⽰强迫某⼈接受他⼈的观点②。
“灌输论”学术论争与启示——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方法的思考
二、 围绕 “ 灌输论 ” 学术 论争 的缘起 与论 点评析
近 年来 对 “ 输 论 ” 灌 的质 疑 声不 断 , 其原 因可 以归 为两 个 因素 : 一是 国际 因素 , 即与 西方 国家 的“ 和平 演变 ” 略有 策
关 ; 是 国 内 因 素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我 国 改 革 正 处 于 攻 坚 阶 二 即 段 , 会 结 构 、 益 格 局 、 想 观 念 深 刻 变 化 , 会 价 值 取 向 社 利 思 社 多 元 , 识 形 态 领 域 多 元 化 趋 势 明 显 。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意 而
的话语体 系 和灌输 方式 、 径 选择 缺乏 创新 性变革 , 路 现实走 在 理论前 面 , 进理论 与其 现 实实践 相脱 节 , 先 弱化 了马克思
主义 政 治 理 论 教 育 的 实 效 性 ,诱 发 了 对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
德 国人 就会解放 成为人 。” 【
百 年 来 “ 输 论 思 灌 一 是
‘ ‘ 灌输论 ” 学术论争与启示
— —
基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方法的思考
口 姜金 林
摘
要: 目前 , 学界对 “ 输论 ” 灌 论争 颇 多。 于对 马克思主 义思 想理论教 育 方法 的思考 , 基 通过 对学界 有代表 性
论 点 的梳理 , 本文认 为 以 国外教 育界 的 某些观 点 作 为排斥 “ 灌输 论 ” 的依 据 , 值得 商榷 的 ; 灌 输论 ” 非“ 用 是 “ 既 无 论” 亦非 “ 时论” “ 过 ;灌输 论” 是强 制性与 非强制性 的辩 证统一 , 马 克思 主义 思想理 论教 育 的重要 原 则 , 是 必须 坚持
列宁灌输理论在当代运用的新思考
列宁灌输理论在当代运用的新思考列宁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列宁灌输理论是列宁为解决当时对教育的认识误区而提出的理论,其核心是通过灌输来使人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这一理论对当时的教育实践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为当今教育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考。
从传统的灌输理论到现代的灌输实践列宁的灌输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那时的教育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的影响,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机械性的技能和知识,而忽视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列宁批判了这种思想,提出了灌输理论,认为灌输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是进行有效教育的前提。
然而,传统的灌输理论中,教育者只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变革,灌输理论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现代灌输实践注重通过启发性教育和交互式教学,鼓励学生探索和反思,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从教育理论到职业技能培训列宁灌输理论也为当今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新的思考。
现代社会对专业技能的需求越来越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培养专业技能的需要。
灌输理论提倡将实际工作情境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能够真实地体验和掌握专业技能。
此外,通过将各种资源(如老师、学生、企业等)组合在一起,创建“教学-实践-研究”三位一体的实践教育模式,也是将灌输理论应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新表现。
从阶级斗争理论到文化多元理论列宁灌输理论也呼应了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
过去,教育中存在着很强的阶级斗争理论,认为阶级斗争影响着教育的每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培养全球化人才的需求,教育应更加注重文化差异与多样性,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同时,也应该更多地强化学生的个性和多样性。
灌输理论也可以视为是“文化整合理论”,即不同文化之间,要按照其文化特征对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列宁灌输理论提出了基于实践教育的教学创新思路,它的借鉴意义也在当今时代变革中逐渐得到扩展和体现。
列宁的灌输论的具体内容
列宁的灌输论的具体内容1. 灌输论的背景好啦,咱们今天来聊聊列宁的灌输论。
列宁,这位俄国的革命领袖,您肯定听过他吧?他在自己的理论中提到了一种“灌输”的方法,那时候他可是个充满激情的教育家。
别被“灌输”这词吓到,这可不是要你把水灌进脑袋里,而是一种用知识和意识形态填满人们脑袋的方式。
列宁认为,教育和宣传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革命者不仅要推翻旧有的制度,还要在民众心里“灌输”新的思想,让大家从根本上改变观念。
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的脑袋里装满新的意识形态,达到最终的“变心”效果。
2. 灌输论的具体内容2.1 理论基础列宁的灌输论可不是空穴来风的,他有一整套理论体系。
简而言之,他认为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不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也得靠意识形态的提升。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咱们有时候会被电视剧里的好人和坏人影响一样,列宁认为,思想教育可以像电视节目一样,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教育,让大家接受新的思想,就能逐步改变社会的面貌。
换句话说,列宁觉得,要让人们从骨子里接受革命思想,这就需要通过“灌输”的方式来完成。
2.2 实际操作说到实际操作,列宁的灌输论可是很有套路的。
他提到,得通过各种渠道来进行宣传,比如报纸、书籍、演讲,甚至还有电影。
像现在我们看个新闻,常常会被洗脑一样不停刷新的信息,列宁的想法也是类似的。
通过这些手段,把革命思想不断地送到每一个人的耳朵里和眼睛里。
列宁很清楚,要让人们接受新思想,光靠空口白话是不够的,还得用实际的行动来配合。
他们会组织各种活动,像工人运动、学生运动,甚至小到社区活动,都是为了让人们在各种场合都能接触到革命思想。
3. 灌输论的影响3.1 正面效果从正面来看,列宁的灌输论的确有它的用处。
经过长期的宣传和教育,很多人逐渐接受了新的思想,社会的面貌也因此发生了变化。
像苏联早期的革命时期,列宁的这些策略就成功地把人们的思想引导到了一个新的方向。
大家的心态变了,社会自然也就改变了。
“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
“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作者:王波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11期摘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传播,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本课题通过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灌输”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地位,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灌输”理论;大学生;现实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59-0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灌输”理论通常被称为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但近年来,“灌输”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教育方法而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质疑。
因此,本课题对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一、“灌输”理论概述(一)“灌输”理论的形成针对“灌输”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论文赞成这种观点,即“灌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主义活动家考茨基提出。
他在1888年参加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讨论时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地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的。
”后来,列宁肯定并完善了考茨基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1]中肯定了考茨基关于“灌输”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论证,形成了著名的“灌输”理论。
(二)“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列宁第一次提出“灌输”理论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由此可见,“灌输”这个概念,革命导师是作为一种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提出来的,他是相对于“自发论”而言的。
列宁的《怎么办?》写于1901年秋至1902年2月,1902年3月德国斯图加特出版,在该书中,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管理离不开“ 灌 输” 理念
管理离不开“ 灌输”理念
在企业管理中,出了建章立制外,从员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角度来看,科学的“灌输”党的政策和理论知识,是现代企业管理不可或缺的。
一:“灌输”的意义
1、实践中,科学的理论需要通过灌输,才能为群众理解和掌握。
否则,再好的理论也无法成为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
2、现实中,绝大多数人都不会主动自觉地接受“科学理论”的熏陶和教育。
因此,这要求企业的管理者树立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灌输”意识。
3、信息网络时代,各种思想和理论,错综复杂。
为员工进行理论和文化的灌输,可以坚定与企业共生共荣的关系。
二、“灌输”的原则
1、真理性原则。
包括:科学性,要求所讲道理能反映问题的本质,有事实根据,经得起逻辑分析。
针对性,就是有的放矢,能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
系统性,就是有计划,有步骤的统筹安排,使员工接受容易,便于系统掌握。
2、政治性、及时性原则。
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及时解决员工思想上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化解矛盾,把人心凝聚到发展企业,实现企业腾飞上来.
3、实践检验原则。
灌输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实际,进行有实效的、有针对性的教育说理。
在企业的管理实践中,系统的、理直气壮地对员工进行灌输教育,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公司五段谢伟强。
论列宁的灌输理论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
论列宁的灌输理论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作用列宁的灌输理论是在前人相关灌输思想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
列宁的灌输理论对后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当前,在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坚持灌输理论,用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但我们不能机械的运用灌输理论。
我们应当正确的运用灌输理论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标签:灌输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对策列宁并非灌输思想的首倡者,但是经过列宁的丰富和发展,灌输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起来。
一、列宁丰富和完善灌输理论的历史背景及其对灌输理论的论述(1)列宁对灌输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是建立在前人有关灌输思想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对灌输思想都做出过相关的论述。
马克思谈及德国革命时曾说:“思想的闪电一旦真正射入这块没有触动过的人们的园地,德国就会解放成人。
”〔1〕在这里马克思说的“真正射入”就包含着“灌输”革命思想、启发民智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一分钟也不忽视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的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敌对的对立。
”〔2〕这里的“教育”其实就是向工人阶级灌输他们的革命思想,传播科学社会主义。
对列宁灌输理论的形成起重要作用的另一历史人物是考茨基。
他曾在1901年的《新时代》周刊上发表文章,明确的提出了“从外面灌输”社会主义意识的著名论断。
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人的灌输思想无疑对列宁发展和完善灌输理论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
(2)列宁丰富和完善灌输理论的历史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中,很多人崇拜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满足于工人运动在各地的分散状态。
同时,他们当中的很多人也醉心于纯粹的经济斗争,从而忽视了无产阶级运动的政治任务,否认了党的领导作用。
更为严重的是,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倾向又助长了经济主义,而经济主义思潮的发展反过来加剧了社会民主党人思想上的混乱和组织上的涣散,从而引起社会民主党战斗力的削弱,使俄国的社会民主党进入了一个混乱、瓦解、动摇的危险时期,严重的阻碍了俄国革命的向前发展。
浅谈新形势下灌输理论存在的必要性
浅谈新形势下灌输理论存在的必要性作者:赵潇逸来源:《办公室业务(上半月)》 2016年第7期文/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赵潇逸【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把真理转化为巨大物质力量的有效途径,但是近年来,由于新媒体迅猛发展等原因,灌输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饱受诟病,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浅谈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灌输论;价值观;新媒体灌输理论近年来作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而引发了争议,自列宁提出灌输理论至今已经将近一个世纪,如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人的思想观念,汲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灌输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存在的必要性受到了诟病和质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分析灌输理论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必要性。
一、从产生及历史经验看待其必要性灌输理论的原意是指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之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灌输是指将某种思想、观点、理论,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灌输给被教育者,最终达到使受教育者能够接受的目的。
灌输这一名词最初由恩格斯提出,1844年出版的《新道德世界》上。
恩格斯发表文章对画家许布纳尔的画作《西里西亚的织工》进行了评价。
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在德国的“传播之快简直是一个奇迹”,并评价该画作“给不少人灌输了社会主义的思想”。
后来考茨基对灌输理论进行了丰富,最终由列宁对灌输进行了概括总结。
事实上,我国的发展历史也证明了灌输理论的合理性。
毛主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论,他在《论持久战》指出:“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
”通过宣传与引导,向广大工人阶级和无产阶级灌输了阶级意识,最终实现了聚拢民心,激发了战斗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再次明确指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向农民群众不断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最终实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型。
对灌输论内涵理解的一个新角度-文档
对灌输论内涵理解的一个新角度目前学术界对灌输论的基本内涵比较统一的定义是:“灌输论”是一种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理性认识,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原则。
它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思想理论等意识形态的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政治觉悟、坚定政治立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而目前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的是:“灌输论”是否是强制论;“灌输论”究竟是原则还是方法;“灌输论”是否是过时论等。
本文试着通过从三个角度来理解灌输的涵义来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
一、灌输是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不等同于一般意思上的灌输,马克思主义灌输论里的“灌输”内涵着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的统一。
(一)灌输具有强制性第一,从社会历史规律和意识形态的角度来讲,灌输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体现了社会统治的规律。
自古以来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控制,他们总是设法把自己的政治思想、价值理念“灌输”给社会成员,并使之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共同信念和价值取向。
马克思曾经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1]统治阶级将自己的思想作为统治社会的精神力量本身就是一种强制,而且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其统治。
第二,从教育发展和心理认知的规律来讲,个体的成长、知识的积累,以及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强制灌输。
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教育都是与传授、灌输密不可分的。
因为任何人的知识、思想和观念等的形成都不可能是“生而知之”的,都是一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灌输的过程。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韩愈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中国共产党一直很重视对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思想和理论的灌输。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摘要: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也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内,一直存在着对这一理论的争议。
21世纪以来,面对世界发展全球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新形势,一些人开始质疑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严重损害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
因此,在新形势下再认识灌输理论,明确灌输理论创新发展的方向,以增强灌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一、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历史溯源作为一种实践方法,灌输是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
在阶级社会,灌输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其阶级统治而对民众进行强制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有力工具。
虽然在不同类型的国家与社会中,灌输的内容、对象与方法各有不同,但灌输的本质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和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
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传统的灌输教育历史比较久远。
无论是古希腊的斯巴达教育、中国古代的儒家学说教化,还是近代欧洲社会的基督教传播及人文精神的宣扬,从本源上来讲,都是采用灌输的方式来实现其思想教育的目的。
而本文所讨论的灌输理论,特指的是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基础的灌输理论,它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早在1843年,法国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泰·德萨米就在《公有法典》中使用了“灌输”一词,“要往无产者的头脑里灌输真理,你有责任给无产者进行这一洗礼!”,这可以被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最初表述。
差不多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也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章中,提出和阐述了“理论教育具有灌输特点”、“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系统化的任务是由列宁完成的。
在分析工人运动中的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相互关系问题时,列宁对考茨基的提法加以确认和补充,系统阐述了必须向工人群众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
从苏共垮台看“灌输”理论的现实意义
20 0 6年 3月
烟 台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 会科学版 )
Y na N r l nvri ora( hl oh n oi cecsE io ) ati oma U i syJunlP i spyadSca Sine dtn e t o l i
主义本质。赫鲁晓夫及以后的几任领导人也未能 突破斯大林模式 的基本框架 , 致使苏共党 内缺乏 民主 , 缺乏监督 , 缺乏权力制约 , 个人专断 、 个人迷
列 宁最终形成 了完整 的“ 灌输 ” 理论。10 92
收稿 日期 :o 5一o 2o 9一o 5
信、 政治腐败盛行。对 马克思主义采取教条主义
用了“ 灌输” 一词 。同年 1 月 , 1 他在谈到一幅描
马克思 主义是活 的灵魂 , 在灌输 的过程 中必 须 同本 国的实际相结合 , 才能形成强大的生命力。
绘西里西亚职工 的画时指 出 ,从 宣传社会 主义 但是苏共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犯了教条主 “ 这个角 度来看 ” 它 “ , 给不少人 灌输 了社会 的思 义的错误。他们把 马克思列宁 的观点绝对化 , 把 想” [‘ 一 17 年马克思在批判《 。 ] 挪’85 哪 哥达纲领》 思想斗争混 同于政治斗争。斯大林模式就是教条
的先进性。笔者尝试从苏共放弃社会主义 的“ 灌
输” 理论这个角度分 析其垮 台的原因 , 出这样 得
个结论 : 思主义的“ 马克 灌输 ” 理论永不过时 , 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的灌
一
社会主义学说则是 “ 从无产 阶级 的有教养的人 即 知识分子创造 的哲学、 历史和经济的理论 中成长 起来 的” [(1 3) 。 ] 7 1 无产阶级 政党 的基本任务 是 3m -8
列宁灌输理论及其意义
列宁“灌输论”及其价值研究肖铁肩易强(中南大学410083)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等无产阶级理论家对“灌输论”都做出相应的贡献,列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形成了科学的理论体系。
本文探讨了“灌输论”的理论渊源、“灌输论”提出的历史背景、科学涵、历史和现实价值。
这对进一步理解“灌输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灌输论渊源涵价值作者简介:肖铁肩(1947-),男,汉族,涟源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党政治学、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党的建设。
易强(1978-),男,汉族,汉寿人,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级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研究生。
“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基本原理。
列宁的“灌输”理论是他与当时俄国经济派斗争的产物,这一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革命运动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规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今天重温“灌输论”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列宁“灌输论”的理论渊源(一)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灌输”思想。
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共产主义事业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而先进理论不会自发产生,共产党人必须加强对工人阶级的思想理论灌输。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
”“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身。
”[1]“头脑”要与“心脏”的结合就是“精神武器”要与“物质武器”的结合,这里面蕴含着工人阶级的斗争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指导,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只能由共产党人从工人运动外面灌输进去的思想,这可以看作是“灌输”思想的最初表述。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几点思考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几点思考作者:张桂媛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4年第23期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4)12-000-02摘要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不要坚持“灌输”有很多争议。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明晰什么是“灌输”、是否要坚持“灌输”以及怎么样进行“灌输”的问题。
笔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而非具体的方法,必须在政治工作实践中坚持。
在现阶段进行灌输教育,必须做到与时俱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渗透式一般人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是在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强制下对人们进行马列主义的填鸭硬塞式的教育。
与革命年代和“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动乱年代相比,现代社会多元化和后现代特征日趋明显,传统的“我说你听、我压你服”的灌输方式似乎很难被人们接受,即使被强制接受,其收效甚微。
因此,在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到底还要不要坚持“灌输”这一基本原则,到底要怎样进行“灌输”,就成了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灌输”?列宁是第一次明确提出“灌输”概念的人。
20世纪初,俄国工人运动中的“经济派”借口批评“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而排斥马克思主义;借口宣扬“批评自由”获得批评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合理性;他们反对工人阶级掌握科学理论,崇尚所谓工人阶级的自发性,排斥对工人灌输革命理论的必要性,他们打着进行经济斗争的幌子,排斥和反对工人阶级进行政治斗争。
[1]面对工人运动可能陷入工联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局面,列宁在1902年3月写下《怎么办》一书,“灌输论”就是该书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本书中列宁提到:“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即必须结合成工会、必须同厂主斗争,必须向政府争取颁布工人所必要的某些法律等的信念。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1000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的目标是通过某种方式促进个体的思想政治观念,形成特定的价值观,并将这种价值观内化成行为,进而指导人们的日常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理论被认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本文将就这一理论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灌输理论基本概念灌输理论是指通过向个体“灌输”的方式,将指定的思想观念、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接收者的一种意识形态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接收者可以无条件接受并内化这些概念和价值观,将其与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灌输理论的原理1. 神经科学基础。
灌输理论的核心原则是,人脑的神经系统是一种可以接受、加工和储存外部刺激的信息处理器。
如果信息的量足够大、强度足够强,就可以改变个体的信仰、态度和行为。
2. 阶段性学习。
根据该理论,传递思想观念的过程是由一系列阶段组成的,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简单概念,并依次结合形成更加复杂的概念。
这种自上而下的知识积累模式有助于形成接收者自己的认知框架,使其更容易接受贴近实际的价值观念和思想。
3. 重视环境。
灌输理论认为,个体行为和价值观与其所处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的行为和思想是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4. 合理的简化。
根据灌输理论,传递思想观念的过程必须尊重接收者的认知水平。
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可以进一步简化和解释,使其符合接收者的认知水平,从而更容易接受。
三、灌输理论的优缺点分析1. 优点(1)具有高效性。
灌输理论认为通过重复、强化和良好的环境支持,接收者可以简单而快速地学习到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2)可以降低教育和思想传递的成本。
通过灌输方式,可以规避传授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难点与困难,从而极大地减轻教育者的教育成本;(3)跨文化共通性高。
由于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方式有着普遍性,因此可以更好地应用于跨文化交流和教育中。
2. 缺点(1)忽略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历史逻辑现实境遇和发展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历史逻辑现实境遇和发展路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对公民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旨在引导和培养公民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提高公民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则是围绕如何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历史逻辑源于人类社会对于教育的认识和实践。
早在古代社会,政治统治者就开始关注对民众进行政治灌输,以维持统治的稳定。
而在近现代,随着现代国家的兴起,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开始得到更加系统和科学的探讨。
观察历史发展,不同国家和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农耕社会,封建统治者通过在教育中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以维持统治秩序。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则更加强调个人主义、竞争意识和市民精神。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则更加强调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意识和共同体精神。
无论是何种社会形态和理论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都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境遇。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
教育者要了解社会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使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多元化和开放性。
尤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更为频繁,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具备开放的思维和学习的态度,吸纳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经验。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思考。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往往强调对个体思想的塑造和约束,忽视了个体的创造力和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不同的媒体和平台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教育者需要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接地气、生动有趣。
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理论的发展路径需要不断与时俱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关注个体的发展和独立思考,提倡多元化和开放性的观念。
学理论悟原理学习心得体会
学理论悟原理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理论之前,我常常抱怨学校的教育体系,认为它就是一味的灌输知识,而缺乏探究、思考和分析。
但是当我真正接触到理论时,我开始明白,理论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把握。
在学理论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很多原理和规律,也对道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学理论最重要的是体现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时候在接触到某些理论时会感到拒绝和排斥,但是也不能因为这个拒绝掉整个理论框架,需要理智看待理论,分析其中的优劣之处,对理论中的精华内容保留并学习。
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真正探究各种规律和现象的本质关系。
我们不能一遇到问题就急于寻找表面的解决方法,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只有理论的学习深入到位,才能够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并且将知识转变为我们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尽管理论比较单薄枯燥,学习者还需要突出重点,抓住最为关键的部分。
然而,学习者不能只对零散的信息附注意义,需要在全局上看待问题。
对于这些知识和信息,需要进行整合和有效使用,使之成为我们的头脑中的构成部分。
另外,学习理论时也要注重思辨,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比较等多种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学习内容。
同时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认知边界,更好地理解自己学习的领域。
对语言的准确、简练,是学习理论的关键。
学习者需要在表达过程中,注意到每个词的选择和使用,同时文思敏捷,语言表达流畅顺畅,简短地表达复杂的思想,能更好地使读者听懂自己的观点。
最后,整篇文章也需要遵守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的要求,让读者一目了然,理解你的观点。
同时,表达真实感性的观点与感想也至关重要,用心地引领读者,感触读者的心灵。
在学习和探究理论的过程中,我感悟到知识就是力量。
了解和学习理论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现实问题,掌握更加深刻的认知、科技和生活能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追求的人生赢家。
论现阶段坚持灌输的必要性
论现阶段坚持灌输的必要性摘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对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发展。
可是,由于受到过时论和无用论的影响,近年来我们的教育界却存在一种反对“灌输”的倾向。
其实,在我国现阶段,也就是在全球化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灌输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具有更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我们仍需加以坚持。
关键词:灌输;过时论;无用论;必要性灌输,即灌注输送,其原本的意思是把流水引导到需要水分的地方,引申到教育领域,其意指把某种思想或知识传授给他人。
其本身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我们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以继承。
一、否定灌输的倾向近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存在着一种否定这一理论的倾向,理由主要有。
1.过时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灌输是在无产阶级没有夺取政权,文化水平比较低的背景下提出的。
而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水平也就会相应提高,符合社会需要的思想观念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因此,再提灌输就显得没有必要。
这种观点显然是不科学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它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但这只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一个方面,在看到它们之间这种关系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社会意识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还具有自己相应的独立性,它总会超越或落后于社会存在。
在十八九世纪,英国由于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经济发展很快,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经济的中心,但它却没有成为欧洲的文化中心。
相反,德国由于当时政治上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经济上受到封建经济的影响,整个国家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但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特别是在哲学领域,德国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出现了康德、费希特、费尔巴哈、黑格尔等一批著名哲学家。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精神文化领域的进步却并不明显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倒退,因此,小平同志才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都要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从而有效地抵制腐朽思想的传播,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本课题通过对列宁“灌输”理论的现实思考,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四要素”(主体、客体、介体、环体)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灌输”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地位,针对如何有效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本课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新思路。
关键词:“灌输”理论;大学生;现实思考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359-02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灌输”理论通常被称为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但近年来,“灌输”因被当作一种生塞硬灌的教育方法而受到了质疑,尤其是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质疑。
因此,本课题对加强大学生理论教育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探析。
一、“灌输”理论概述(一)“灌输”理论的形成针对“灌输”理论是如何形成的,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本论文赞成这种观点,即“灌输”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主义活动家考茨基提出。
他在1888年参加地利社会民主工党《海因菲尔德纲领》讨论时提出:“社会主义意识不是从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自发地产生的,而是从外面‘灌输’的。
”后来,列宁肯定并完善了考茨基的思想,列宁在《怎么办?》[1]中肯定了考茨基关于“灌输”的概念,并进行了系统论证,形成了著名的“灌输”理论。
(二)“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列宁第一次提出“灌输”理论时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由此可见,“灌输”这个概念,革命导师是作为一种教育方针、教育原则提出来的,他是相对于“自发论”而言的。
列宁的《怎么办?》写于1901年秋至1902年2月,1902年3月德国斯图加特出版,在该书中,列宁针对当时俄国社会民主党内存在的崇拜“自发论”的工联主义倾向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意识。
”“灌输”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2]:1.工人阶级的实际运动能自发地产生经济主义和工联主义,却不能自发地产生科学社会主义。
2.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
3.在资本主义社会存在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激烈斗争。
4.无产阶级政党要重视理论和理论斗争,善于把革命理论和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现阶段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大学生正确理解“灌输”理论科学内涵的需要针对“灌输”理论,当代高校大学生主要存在三种错误观点:1.第一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无用论。
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是时代的主题。
该理论是列宁根据当时俄国工人运动的状况,针对俄国社会主义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派别――经济派所鼓吹的“自发论”而提出来的。
然而,当今时代的主题已转换为和平与发展,列宁“灌输”理论在当今中国已经没用了。
2.第二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过时论。
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理论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提出来的,在当时对于文化水平很低、政治素质不高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来说,这个理论是完全正确的。
但在今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和觉悟水平都取得了很大提高,再提倡“灌输”理论是不合时宜的。
因此,认为“灌输”理论已经过时了。
3.第三种错误观点:“灌输”理论强制论。
持该观点的大学生认为,灌输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往往采取填鸭式或注入式的方法和手段,不顾及受教育者的身心需求和差异,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因此,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灌输”理论的科学内涵,重视理论的力量。
(二)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当代客观环境变化的需要1.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要求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灌输。
当今世界仍然变幻莫测,尽管和平与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但是,国内和国外的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行西化、分化的图谋,他们采取各种各样的手段和形式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尤其是把我国的各级干部和青年一代作为腐蚀渗透的重点对象。
2.国内环境发生的新变化要求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人民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此同时,也引起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和各阶层人们利益的调整,进而产生大量的思想问题,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3.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要求加强大学生理论灌输。
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特点是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
但它是一柄双面剑。
它一方面促进了世界人们的交往和联系,促进了世界各国间文化、思想的交流与传播。
另一方面,由于传播文化、思想的良莠不齐,其中一些不良思想会对人们的思想上造成侵害,尤其是对上网时间相对较长的大学生。
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论灌输,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大学生自身特点的必然要求1.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大学生是青年中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有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的兴亡。
2.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身心特点。
大学时期不仅是大学生生理成熟期,而且是大学生心理成熟期。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是有效抵制不良思想对大学生侵蚀的保障。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理论灌输的主要对策(一)优化大学校园环境1.优化大学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物质是指校园内对学生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物质条件的总和,主要是指硬件设施。
1)加强大学图书馆、阅览室、报刊亭等学习场所的建设。
图书馆、阅览室和报刊亭应及时添加前沿的有关马克思理论方面的书籍以及大量相关书籍,满足大学生的求知需求。
2)加强大学广播站、网站和期刊等传播工具的建设。
广播站、网站和期刊应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平台。
3)加强大学“微角落”建设。
大学“微角落”是指大学校园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影响的一切微小物体。
包括贴在墙上的一幅画,写在宣传栏里的一句名言,打在电子栏里的一条标语等。
2.优化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属于学校环境的软件建设部分,具体包括教风、学风、校风、制度、文化氛围、文化活动等。
1)加强大学校风建设。
校风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形成的、具有办学特色的、全局性、稳定性的精神力量和行为作风。
2)加强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
制度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要求大家共同遵守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
因此大学应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教育效果。
3)加强大学校园文化的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校为依托的社会亚文化,它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校风为灵魂的第二课堂、社团活动、课外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加强现阶段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1.培养和引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骨干教师。
高校应培养和引进一批德才兼备,勇于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而奉献的人才。
2.优化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队伍的结构。
首先,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人员结构,高校该队伍的人员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职教师,指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是核心和骨干,在对大学生实施理论灌输的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二是兼职教师,指拥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教授其他专业的教师,他们是这支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其次,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来说,图钉式的知识结构比较理想,即通才与专才的结合。
该队伍还应有多层次学历结构的教师组成,不仅要有本科、硕士知识水平的教师,还应有博士生、博士后等高学历的教师。
最后,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年龄性别结构,在该队伍人员的年龄性别结构构成中,不仅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应有,而且男女教师也都应有。
(三)丰富灌输内容,创新灌输方法灌输的效果如何直接来自于灌输的内容是否与时俱进,灌输的方法是否多样化。
1.丰富灌输内容。
1)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仍要加强。
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对大学生理论灌输的重要作用。
2)及时总结党和人民在实践中获得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并将其作为“灌输”理论的新内容。
3)针对大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理论灌输。
2.创新灌输方法。
1)重视大学生在理论灌输中的主体性。
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要把大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2)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教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组织大学生到革命老区和革命展览馆等“红色”景点参观。
第二,组织大学生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体验生活。
3)加强传媒的舆论引导,尤其是注重发挥互联网的重大作用。
4)利用游戏增强理论灌输的效果,加强灌输的趣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