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联

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关联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观点的艺术形式,常常与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思考人类的行为和社会的变迁。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并通过几个具体的案例来加以说明。
一、文学作品记录历史事件首先,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
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以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刻画人物的命运和思想反映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例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哈姆雷特》以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命运为线索,揭示了16世纪欧洲的政治腐败和权力争夺。
该作品不仅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政治现实的写照,也展现了王权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关系。
二、文学作品影响历史事件除了记录历史,文学作品也可以对历史事件产生影响。
一些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触动人们的情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历史的演进。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揭示了19世纪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改革运动的兴起,为改善贫困阶层的生活条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三、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的共鸣文学作品与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一种共鸣关系。
历史事件给予了文学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而文学作品则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赋予历史事件以生动的形象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例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以大萧条时期的农业危机为背景,通过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和描写细腻的场景,表达了人类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的愤怒和无助之情。
四、文学作品重新诠释历史事件文学作品有时也会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诠释,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历史学的视角和观点。
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文学作品可以透过历史事件表达出作者对历史真相的思考和独立见解。
例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以骑士堂吉诃德的冒险经历为线索,对西班牙当时社会的腐败和愚昧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该作品虽是虚构的,但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重新解读,揭示出深刻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弊端。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史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史学概论》英文名称:Outli ne of Historiography课程类型:历史学专业基础课总学时:64 讲课学时:60学分:3适用对象:历史学本科学生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史学是一门对各种具体的历史研究活动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要学习和研究历史,就必须掌握或了解该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知识。
而《史学概论》则是致力于解决上述问题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理论水平、历史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及加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识和了解。
《史学概论》是大学历史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入门之学、基础之学,是大学历史系的专业基础课、骨干基础课。
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全面认识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以增加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二是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加强学生研究历史的基本能力和基本功,为其步入历史研究的殿堂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在加强基本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本要求:(1)在科学系统地阐述史学理论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2)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特别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系统传授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训练;(3)结合史实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人格培养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激发学生努力成才,有所作为。
授课重点不在于详细讲述基础知识,而在于介绍认识历史、理解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正确观点和多种途径及方法。
课堂讲解将贯彻“史论结合”与“少而精” 的原则,通过对各种论点和重点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和讨论,深刻理解历史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掌握进一步发现和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这门课程,要注意几个方面的结合:全面把握与重点理解相结合、史论结合、课堂学习与讨论相结合、学习教材与读参考资料相结合,老师讲解与自学看书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等。
文学与历史对比分析

文学与历史对比分析文学和历史是两个重要的人文领域,它们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文学和历史的特点、方法和价值,探讨二者相互之间的紧密关系。
一、特点比较文学和历史的特点有明显的差异。
文学主要关注个体的内心表达和情感体验,以艺术形式传达思想和观点。
文学作品通常以虚构的方式刻画人物、情节和环境,具有高度的主观性和想象力。
历史则是以客观的方式对过去的事件和现象进行研究、记录和解释,力图还原事实真相,并通过史料的收集和整理来呈现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轨迹。
二、方法比较文学和历史在研究方法上也有所差异。
文学研究注重对作品的解读和分析,关注文本内部的语言、结构和意义,采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批评方法。
历史研究则通过对史料的采集、整理和解读,运用考古学、史料学、传统历史学等方法,追寻历史事件的发生、演变和影响,力求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事实。
三、价值比较文学和历史在人文领域的价值不可忽视。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通过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展现人类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提供深度的人类体验和共鸣。
文学作品还能启迪思考、传播智慧,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历史则为我们提供了认识过去、理解现在、展望未来的基础。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认识到人类社会的发展轨迹、文明的兴衰演变和思想观念的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现实。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指导当下和规划未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相互关系尽管文学和历史有着自身的特点和方法,但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文学作品往往是历史的镜子,可以反映出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思潮和价值观念。
文学作家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的方式,将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形象化,使得历史更加生动和感性。
另一方面,历史研究也需要借助文学作品来丰富史料和还原历史背景。
许多历史事件的记录可能并不完整,而文学作品则可以提供一种补充和扩展,从而更全面地了解历史。
综上所述,文学和历史作为两个重要的人文领域,相互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古代文学与史学关系

古代文学与史学关系古代文学与史学是两个相互交织的学科领域,它们在古代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古代文学是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和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念,而史学则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来还原和解释过去的真实面貌。
尽管古代文学和史学在方法和目的上存在一些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古代文学对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古代文学作为一种载体,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活经历。
例如《左传》、《史记》等古代史书,它们在叙述历史的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元素,如描写、对话、议论等。
这些文学元素的运用使得历史事件和人物更加生动形象,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同时,古代文学作品也为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帮助史学家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例如《红楼梦》中描绘了清代贵族社会的生活,为后来的史学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清代社会的风貌和人物形象。
其次,史学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史学研究的目的是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揭示历史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这种对历史的还原和解释不仅对史学有益,也对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史学家的研究成果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积淀,使得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更具有时代感和历史感。
例如《水浒传》中描绘了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使得作品更加具有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
古代文学和史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在古代社会中,文学和史学往往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明确的界限。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具有史书的性质,同时也包含了大量的文学元素。
例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刘邦本纪》就是以文学的方式来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生平事迹。
而在现代社会中,文学和史学逐渐分化为两个独立的学科领域,各自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目的。
总的来说,古代文学和史学是两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学科领域。
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的交融

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的交融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古代文学与历史一直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交融共生。
文学作为表达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文化的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的交融现象,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与历史研究的影响。
一、古代文学的历史背景古代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先秦时期,早期的文学作品主要以诗歌和楚辞为主,后来逐渐发展出散文、小说等不同体裁。
这些文学作品让后世人们了解到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民的生活以及人们的情感体验。
同时,古代文学也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社会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二、中国历史的叙事特点与文学表达中国历史具有长时间跨度、丰富多样的特点,其中包括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件和变迁,这为文学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
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元素常常以叙事的方式被描绘出来,如历史事件的记载、历代帝王的生平故事、群雄逐鹿的战争场景等等。
这些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历史事实和人物形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历史事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文学作品往往以历史事件为背景,借助历史情节来展示人物的命运和奋斗,同时也凸显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和矛盾。
以明代小说《红楼梦》为例,通过对贾、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与腐朽,同时也详细描述了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这样的历史背景赋予了文学作品深远的时代意义,使其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表达,更是对历史发展的深度思考。
四、文学对历史研究的贡献文学作为历史的记录者和见证者,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许多文学作品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细节和真实的社会背景,通过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揭示一些原始历史资料所无法涵盖的细节和情感。
同时,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情节和人物形象也为历史学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揣摩的空间,使得历史研究更加亲切、深入。
五、结语古代文学与中国历史的交融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许晓悦 J12202007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这是简单的对史学的一种定义,就是把史学定义为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记录或研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不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而是对历史存在的描述或研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而“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可以说就是文学。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
清朝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不同的标准将国学分为不同的成分,而史学和文学就是其中的两部分。
二者关系千丝万缕,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已成一种不成规矩的定律。
现代学者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管是何史料,都有文学成分。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此看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资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作为正史的《史记》犹且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国语》、《春秋》了。
史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则其内容必定具有文学色彩,这说明作者在作史之时为追求文学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观点,加入一些虚无的东西更加突出重点,为突出正面人物而贬低反面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时写到了离奇的出生及神话般的斩白蛇起义故事,其一些传说被记入史料只能看作是文学。
张良遇黄石公授予兵法,也就更极致的表现张良的形象特点。
在传述一个人物时作者也会写进去一些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史记》尚且如此,则春秋只能按经去读了,孔子在其中加入的个人观点也未免太多了。
国语也未尝不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呢。
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再现,就必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认识成分,能够为人们理解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文学常识历史

文学常识历史文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起源、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流派的演变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等方面,介绍文学常识历史。
古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最早的口头传承文化。
在人类还未掌握文字之前,人们通过口述的方式传承和记录自己的经历、想法和故事。
这些口头传承的文学作品,如史诗、神话、传说等,反映了古代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文字的出现和发展,文学开始以书写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
古代文学史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文学、古巴比伦的史诗、古印度的吠陀文学等。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往往与宗教、神话和历史紧密相关,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展现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不断演变和发展,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
古希腊的史诗、古罗马的戏剧、中世纪的骑士文学、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和戏剧,以及近现代的小说和诗歌等,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表达形式和主题内容。
文学与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文学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反映和揭示社会的现实和历史背景。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历史事件和人物为背景,通过艺术手法来再现和解释历史。
例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五世》描写了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在百年战争中的英勇事迹,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战争背景。
同时,文学也可以通过描述和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来表达历史的深层次含义。
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故事,反映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人类的情感体验。
例如,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通过主人公罗德里克·罗斯科尔尼可夫的罪恶与救赎之旅,揭示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道德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总的来说,文学常识历史是了解和掌握文学发展和历史变迁的重要内容。
通过了解古代文学的起源、文学史的发展、文学流派的演变以及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深入了解人类文明的演进和发展。
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

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们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思想、情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真相、文化的多样性、人类的智慧等方面的信息,因此,文学作品对于研究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学作品是历史的见证。
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事件、社会风貌等,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红楼梦》中描写的清朝贵族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念;《三国演义》中描写的战争和政治斗争,反映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环境。
通过这些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的真相,深入了解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载体。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学作品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学作品中的诗词歌赋、传说神话等,也是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通之处,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的表达。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都是作者对于人类思想的表达。
例如《1984》中描绘的极权主义社会,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与自由、真理与谎言等哲学问题的思考;《老人与海》中描绘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作者对于生命意义、人性、艰难与困苦等问题的思考。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人们对于生命、人性、社会等问题的思考和表达。
文学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史学价值,通过文学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信息,深入了解人类智慧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文学作品的研究和传承,发掘其中的历史、文化和思想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嬗变

第41卷第1期2021年2月惠州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IZHOU UNIVERSITYVol.41.No.1Feb.2021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嬗变章朋(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惠州516007)摘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和关于纳粹大屠杀等极端历史事件的书写争议,导致了历史学科的危机,出现了历史表征的困境。
鉴于历史书写媒介语言具有诗性内涵,历史无法与文学截然二分;通过对自古希腊以来文史关系及其演变的梳理可以发现,二者从来都是若即若离、相互交融,不可分割,只是在不同时期,理论家们根据当下语境的需要而突出了特定方面。
明了这一事实,对缓解历史表征的危机以及确立文学在历史书写中的合法性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历史书写;表征危机;文学中图分类号:IO-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34(2021)01-0058-05DOI:10.16778/ki.1671-5934.2021.01.01020世纪中后期,史学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书写困境,文学和历史的关系也遭遇了根本的变革,其原因主要来自:一方面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对传统史学观念的解构,尤其人文社会科学界中的“语言学转向”质疑了语言作为历史书写基本工具的合法性;另一方面是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大屠杀及其所造成的某种意义上的文化断裂产生的剧烈影响,它跨越了单一的历史学科讨论的范畴,涉及文学、精神分析、哲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历史的书写也不仅关涉对历史事件的忠实记录或再现,更关乎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对现代文明与理性的反思;大屠杀这一极端事件以及20世纪50-60年代社会文化语境的复杂变化对传统史学书写范式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但历史又必然要通过语言或文本化才能进入人们的视野,既然语言符号本身具有能动性和不透明性,传统的语言工具论遭到质疑,这意味着历史书写过程中对语言的使用或与文学性的关联很可能扭曲人们对历史的理解和认知,从而削弱历史学的科学性;加之大屠杀等极端事件对传统书写范式的挑战,历史学研究陷入一种难以充分再现历史的表征困境之中;语言能否像曾经那样真实地书写历史,文学在历史书写中所承担的作用、意义及其合法性在哪里,历史与文学的关系究竟如何,在此后的历史学与文学研究中成了一个重要问题。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历史社会学
社会结构与历史变迁
历史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发展和变迁,探究社会制度、社会组织、 社会阶级等方面的演变。
社会互动与历史进程
历史社会学关注社会互动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包括权力关系、社会 运动、文化交流等方面。
社会变迁的动力与机制
历史社会学探究社会变迁的动力和机制,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 结构和文化特征,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03
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领域
历史人类学
研究人类发展史
01
历史人类学关注人类从史前到现代的发展历程,探究人类社会、
文化、经济等方面的演变。
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02
历史人类学融合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
法,以全面、深入地理解人类历史。
文化与社会的互动
03
历史人类学关注不同文化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探究文化交流、
心理学视角下的历史研究
心理动机与历史行
为
心理学视角关注历史人物的心理 动机,通过分析心理动机来解释 历史行为。
集体心理与历史事
件
集体心理在历史事件中扮演重要 角色,研究集体心理有助于深入 理解历史事件的起因和过程。
个体心理与历史记
忆
个体心理影响对历史事件的记忆 和叙述,通过研究个体心理可以 揭示历史记忆的构建过程。
地理学视角下的历史研究
1 2
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
地理环境对历史变迁产生影响,研究地理环境有 助于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
地理空间与历史事件
地理空间是历史事件发生的舞台,通过研究地理 空间可以揭示历史事件的发展轨迹和影响范围。
3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承
地域文化在历史传承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地域 文化有助于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内容提要历史文学作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形态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建构历史文学形态理论是文艺理论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历史文学是通过描绘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再现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真实和发展趋势,使人们认识历史并因之获得某种启悟,其描绘对象构成它的主要内容和基础,不能采取主观随意态度;历史文学家的艺术创造是形象的固有逻辑和作家合目的的理性意识相统一的过程,理性意识愈深广,形象逻辑愈遵循辩证法的普遍规律而展开,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就愈有可能对生活进行集中、概括地反映,强调历史性,并不排斥历史文学的文学性,也不会妨碍历史文学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由于“当代性”与社会现实生活、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以及与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的深刻联系而成为我们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是历史文学的三大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哲学上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历史文学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作者简介雍文华,193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主任。
新时期以来,历史文学在当代文学总体的发展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产生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着持续和热烈的反响,《李自成》(第二部)、《少年天子》、《金瓯缺》荣获“茅盾文学奖”,显示了八十年代历史文学的繁荣和达到的水准。
进入九十年代,历史文学更显出璀璨的光芒,大批优秀之作涌现出来,形成异军突起的态势,《曾国藩》、《雍正皇帝》、《汴京风骚》、《林则徐》、《白门柳·秋露危城》、《孔子》、《孙武》、《戊戌喋血记》(修订本)等等,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文学界的好评。
历史文学的写作禁区继续被突破,其所表现的历史生活内容,具有极大的丰富性、丰厚性,以往人们鲜见的历史生活场景色彩斑斓地再现,多向度的审美取向已成为历史文学的自觉追求;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塑造愈来愈采取宏观文化和历史哲学的视角,既写出历史的崇高、壮烈,也写出历史的冷峻、沉重与苍凉;以当代意识观照历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生活进行重新认识、阐释和评价,试图以此来表达当代人因历史而引发的现实感慨、渴望、企求和行动。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

文学的跨学科研究举例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是指将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融合,以探讨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下面是十个例子,展示了文学与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研究。
1. 文学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角色和情节,揭示人类心理的深层结构和心理过程。
例如,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何反映了心理学上的人格特质和心理机制。
2. 文学与社会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描写和人物关系,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变化。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了解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变革。
3. 文学与历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历史描写和人物命运,研究历史事件和历史发展的背景和影响。
例如,通过分析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了解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4. 文学与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观点,研究哲学问题和哲学思想的表达。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观。
5. 文学与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研究语言的结构和语言的功能。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文体特点,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语言的变化。
6. 文学与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艺术表达和艺术形式,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原理。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符号,探讨艺术作品的象征和意义。
7. 文学与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研究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效果。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教育场景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的目标和教育的过程。
8. 文学与文化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意义,研究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传承。
例如,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民俗和传统,了解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9. 文学与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文学作品中的经济描写和经济关系,研究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的影响。
传记文学作品的史学性质与文学手法的度

传记文学作品的史学性质与文学手法的度传记文学作品的史学性质:1、受传记类历史学习的启发:传记文学作品的史学性质,主要受到传记类历史学习的启发,用有节奏感和情感的文字穿插在博大精深的历史大背景之中,用活泼生动的细节去记录历史,进而把历史融入到文学当中去。
2、富有历史内涵:传记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内涵,旨在深入探讨历史细节,进而加以触碰各种历史文化与社会现实,充满了深厚的理论内涵,在文学修养精神方面也有非常深入的意义。
3、着眼于权力的表述:传记文学作品也着眼于权力的表述,主旨是要发挥历史的权力,这也是历史化的思维体系里面最为重要的概念,从而理清各个历史事件的关系与所受的影响。
4、描绘小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作品有时也会通过描绘小人物的生活形象,表达复杂多变的历史景象,以及历史深处小人物们所处的经济与社会处境,从而把历史抽象化,把小人物对历史的影响能够得到充分展现。
传记文学作品的文学手法:1、细节的描绘:传记文学作品的文学手法,尤其是对于历史描写来说,往往以细节的描绘为主要手法,在此基础上再以技巧性的语言作用,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史诗细微之处,进而把历史以文学之语来表达出来。
2、塑造人物形象:传记文学作品一般都会有多种人物形象,并且会根据历史上各个事件进行塑造,在通过细致的人物展示之后,可以把历史真实地演绎于文学之中,从而赋予文学作品丰满的情节结构。
3、虚拟的空间:传记文学作品的文学手法也会使用虚拟的空间来表述历史,与真实之处对比,从而使得文学作品变得更加贴近历史内涵,也能够减少历史的抽象程度,营造出丰富多彩的历史空间感。
4、叙事的手法:传记文学作品也有使用叙事的手法来呈现历史的脉络,分析历史的层级,也会呈现出历史所掩藏的深刻与真实,从而弥补历史的局限性,并对历史有更为全面的了解。
七年级语文教案:探索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七年级语文教案:探索历史与文学的关系】历史和文学是两门各具特色而又息息相关的学科,其中历史以学术或实证为主,而文学则强调作品和文化。
虽然两者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是密不可分的。
在七年级的语文教育中,我们经常会探讨历史和文学的关系,这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学的内在意义。
本文将着眼于这个课题,希望能够为大家深入探索这个关系提供一些帮助。
【正文】一、历史和文学的关系历史和文学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
历史通过描述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群体的生活等来展示一段时期的历史进程;文学通过小说,诗歌,戏曲等作品来揭示作家的想象力和文化底蕴。
但在历史的叙述中,文学作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例如,《红楼梦》中的情节与人物塑造描绘了清朝社会和家族的生活方式,验证了许多历史文献中的叙述;《三国演义》中列举了大量三国时期各个方面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传奇,使我们对三国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二、文学如何反映历史文学作品的重要性在于其能够反映出一个时代普遍价值观念和文化底蕴。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也成为了理解历史的一个途径。
例如,在《西游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本故事通过诸如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明显人物与配角的描写,反映出唐朝封建王朝的政治腐败、社会乱象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问题,并且通过这些问题揭示了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一些缺陷和弊端。
同样地,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朝社会和家族的生活方式、旧家族的衰败、家族关系的民间政治色彩以及王宫的架空,这些都可以作为研究清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可以说,文学作品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传承、人物活动、社会和政治变迁等,使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的内在意义。
三、历史如何影响文学历史对文学也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历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蓝本。
例如,《水浒传》中的一群英雄们就是根据明朝末年著名的起义军袁崇焕的事迹改编而成的。
而《红楼梦》的一些人物则是十八世纪中国族群和家庭关系的翻版。
文学与历史历史学中的文学研究方法

文学与历史历史学中的文学研究方法文学与历史:历史学中的文学研究方法历史学与文学是两门相伴相生的学科,它们相互交融、互为补充,为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历史提供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工具。
在历史学中,文学研究方法被广泛应用,它能够深入挖掘历史事件背后的人类情感、思想和文化,从而为我们还原历史真相提供有力的支持。
本文将介绍历史学中常用的文学研究方法,并探讨其在解读历史中的价值。
一、口述历史的文学研究方法口述历史是指通过记录历史事件的当事人或亲历者的口述,再经过整理、编辑等工作,形成口述史料。
这种文学研究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个人经历和见证,为研究历史提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比如二战期间的犹太人大屠杀,犹太人幸存者的口述记录成为了了解当时恐怖真相的重要材料。
二、文献资料的文学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是历史学中最基础的研究对象之一。
文献资料可以是历史时期的官方文书、书信、日记、评论等,也可以是历史事件的非官方记录、小说、诗歌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还原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了解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变革的方向。
例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通过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批判以及阶级斗争的观察,形成了《资本论》等一系列重要著作。
三、文学作品的文学研究方法文学作品是历史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揭示历史背景下的社会风貌、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对历史事件的态度。
比如,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以个人主义、道德和权力斗争为主题,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动荡和种种矛盾。
四、人物传记的文学研究方法人物传记是历史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通过对历史人物生平和事迹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以及对历史的影响。
比如,中国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毛泽东,通过对他的传记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政治理念、执政风格以及在中国革命中的重大贡献。
五、比较研究的文学研究方法比较研究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找到共同之处、相似之处以及差异之处。
文学和历史的比较教案初中

文学和历史的比较教案初中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学和历史的定义和特点;2. 掌握文学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3. 提高学生对文学和历史的认识和理解;4. 培养学生的文学和历史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文学和历史的区别和联系;2. 文学和历史的特点;3. 文学和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三、教学内容1. 文学和历史的定义和特点;2. 文学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3. 文学和历史的作用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介绍文学和历史的定义,并引导学生讨论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讲解1. 文学和历史的定义:文学是以语言为工具,以艺术为目的,表现人类生活和思想的创作;历史是研究过去事实的学科。
2. 文学和历史的联系: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历史也成为文学的创作素材。
3. 文学和历史的区别:文学更注重艺术性和想象力,历史更注重客观性和真实性。
4. 文学和历史的作用:文学能够使历史更加生动形象,历史能够为文学提供深厚的文化底蕴。
第三步: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学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并针对不同观点进行交流。
第四步: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和历史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和意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作业1. 选择一部文学作品,分析其中历史背景对作品主题和情节的影响;2. 回顾课堂内容,总结文学和历史的联系和区别,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阅和点评,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文学和历史的联系,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
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2004年第4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o.4Dec.,2004第3卷总第12期Journal of Anhui Bus iness College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Vol .3General No.1275收稿日期2004-07-07作者简介杨元1977~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2003级硕士研究生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杨元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摘要亚里士多德贬抑历史颂扬文学在诗学中的叙述自成一家开辟文学与历史关系探讨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笔者将结合其他批评大家的论述以及中国古典诗哲传统对亚氏观点作出简略的阐释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诗学文学历史哲学中图分类号I 0-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0404-0075-03The Relation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 Discussed in PoeticsYang YuanForeign Language College,Anhui Norm al University,W uhu 241000,ChinaAbstract:Aristotle,in his great aesthetic work Poetics,eulogizes literature at the expense of history,which is a forerunner of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and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later critics.This article will make a brief interpretation on Aristotle ’s viewpoint by drawing on the references of other noted critics ’views and Chinese classic theories concerning poetry and philosophy.Key words:Aristotle;Poetics;literature;history;philosophy历史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在历代诸多文论家的著述中均有涉猎笔者在阅读相关文献时发现许多学者对历史颇有微词亚里士多德也曾重文学轻历史亚氏所著的诗学一书堪称欧洲美学史上最重要的文献之一19世纪俄国著名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称赞诗学是第一部最重要的美学论文也是迄今至19世纪末叶一切美学概念的根据书中对历史和文学的一番断言深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一亚氏在诗学第九章里是这样区分历史家和诗人的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历史学家与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用散文一用韵文希罗多德公元前5世纪希腊历史学家引者注的著作可以改写为韵文但仍是一种历史有没有韵律都是一样两者的差别在于一叙述已发生的事一描述可能发生的事[1]这里亚里士多德用两个哲学术语可然律和必然律为诗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可然律指在假定的前提下可能发生的某种结果必然律则是在已定的前提下按照因果律必然发生的某种结果亚氏认识到诗反映了现实世界中事物所具有的必然性或可然性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不是于事已然而是于理当然于事已然都是个别的于理当然就是具有普遍性他第一次将诗学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统一起来[2]并且得出结论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更被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3]从他的这番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学较之一般的生活现象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本质性华兹华斯是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说过写诗便是要凭你的热情使真理深入人心[3]当然哲学上的普遍性应该从客观上去把握它指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意识领域的规律性而诗学上的普遍性则更倾向于人性的普遍性它通过生动有力的个别形象充分而又鲜明地表现了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必然与偶然本质与现象的高度有机的统一但是诗可否描述已经发生的事物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他写已发生的事仍不失为诗的创作者因为没有东西能阻挠不让某些已发生的事合乎可然律成为可能的事既然相合他就是诗的创作者[1]这里已发生的事即指史事若能合乎可然律其描述者也便是诗人而非历史学家诗学的内在规律性在悲剧情节的有机布局中文化广角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看文学与历史的关系76得到了完美的体现亚里士多德是这样解释完整的他说所谓完整指事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指事之不必然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所谓尾恰与此相反指事之按照必然律或常规自然的上承某事者但无他事继其后所谓身指事之承前启后者所以结构完美的布局不能随便起讫而必须遵照此处所说的方式[1]必然律成为串联起头身尾三部分的关键环扣在它的帮助下情节方能渐次发展戏剧才可以建构整一对于情节的长度只要能容许事件相继出现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能由逆境转入顺境或由顺境转入逆境就算适当了亚里士多德对诗学进行了唯物主义的研究从内容与结构布局中阐发文学所蕴含的哲学性二历史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不能只记载一个行动而必须记载一个时期即这个时期内所发生的涉及一个人或一些人的一切事件它们之间只有偶然的联系[1]由于时代的局限亚里士多德看到的唯有编年纪事体的历史感知到的仅是偶然任意的历史碎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批评家锡德尼也认为历史学家局限于存在了的事物而不知道应当存在的事物如此地局限于事物的特殊真实而不知事物的一般真理以致他的实例不能引生必然的结论[4]历史学家描述一个时期内所有的事实事件史诗诗人也叙述各种规模宏大的行动但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荷马在伊利亚特的创作中仅仅选择了特洛伊战争的一段故事中间穿插以侦察敌情决斗等其他故事他将10年凝结于一部剧作之中读者也于一部著作之中得以窥见10年战争的全貌高度的概括是生活的艺术再现历史长河奔腾向前而史诗绘就的只有汹涌的波涛间有逶迤的细浪亚里士多德肯定现实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认为文艺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1]如果诗人在编制情节时一桩桩事件是意外的发生而彼此间又有因果关系那就最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这样的事件比自然发生即偶然发生的事件更为惊人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锡德尼在其名作诗辩中更为明确地阐述了这一观点锡德尼认为历史学家叙述各种活动或斗争而诗人则模仿这种行为并且诗人最卓越的本领便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其加以美化要知道一首诗必须拥有魅力才能够按作者的愿望去左右读者的心灵[5]然而历史与事实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容许任何真假掺杂相反虚构是文学生命力之所在虽然诗人应以自己真挚的情感深邃的洞察力去歌颂美好的自然和人的本真但是诗人最终必须让读者感动才能使真理深入人心在开启心智启迪心灵的功能方面文学更要优胜于历史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5]寓教诲于娱乐因为诗歌应该向人们指示生活的道路被看成是文学的一大宗旨一个真实的例子和一个虚构的例子都可以用来教育读者然而史学著作却常常为真实存在所束缚成为善行的鉴戒和放肆的邪恶的鼓励[4]人以文学的手段让坏人受到惩罚好人得到奖赏感动人们心灵向善并最终促使人们一心行善在这一点上锡德尼甚至认为诗人不但胜过历史学家亦胜过哲学家也许有人会争辩道受真实约束的历史既然不能树立完美的模范是否能为人们提供经验教训以发生过的为依据让人们更放心地来学习它呢人们不也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吗可是世事纷纭时事变迁每个时代都有它特殊的环境如果我们执著相同的方法去应付不同的事情哪有不失败的道理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说过一个灰色的回忆不能抗衡现在的生动和自由[6]文学描述的是人性的普遍性他役使文学人物的命运去教育和感化人心而历史的车轮只能在特殊的时间和特殊的地点碾出一个个无奈的印迹忠贞的诗人无端地遭受放逐铁血丹心的将士却为奸臣所害就连最伟大的哲人也不为现实世界所容一杯毒药便掠去他珍贵的生命历史留给人们的除了唏嘘喟叹还有什么三当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于文学与历史关系的认识具有时代的局限性实际上历史也应揭2004年第4期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o.4Dec.,2004第3卷总第12期Journal of Anhui Bus iness Collegeof Vocational Technology Vol .3General No.1277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历史哲学所包含的是理解那些外在现象的内伏意义同时哲学的艺术便是要看出观念的神经系统位在这些现象纪录的那一部分而把它们表彰出来[6]但是亚里士多德对于诗学地位的肯定是应该得到赞同的针对柏拉图提出诗与哲学互相对抗的命题他以历史的表象性与偶然性反衬诗的本质性与必然性认为诗模仿现实世界不仅是对普遍真理的把握同时也注重培植人的理智追求世界的美描绘人性的善从哲学的高度为诗辩护东西方诗学理论在许多方面都暗与契合中国先秦至两汉时期由诗书礼乐易春秋的排列顺序我们可以知道诗在六经中排行首位诗学地位至高无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曾诗哲合一二者互补随着佛教的传入与传播自唐以后儒道两家成就了诗性哲学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有诗云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这首诗显示了作者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从听觉和视觉上勾勒出山间清幽的景色和静谧的环境烘托出诗人超然世外的佛家心境在佛教的偈颂中也不乏大量的哲学诗歌禅宗有一流行的说法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以诗歌传达参禅的境界山山水水从有分别到没有分别从没有分别到打成一片这就回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由此禅家悟到原来如来智慧本来具足不借外求诗学鄙薄历史颂扬文学作为人类主体所创造的具有哲学实质的艺术形式它完美直观自由是对人的本质内容和存在形态的反思自程朱理学以来中国诗学就孕育着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强调其文治教化的功能人类依赖于文学才在茫茫的宇宙与错综的社会关系中确立了自己的精神坐标参考文献[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罗念生译诗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2829258211[2]朱光潜谈美书简[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137[3][英国]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A ]缪灵珠美学译文集[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2[4][英国]锡德尼诗辩[M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65235238[5][古罗马]赫拉斯杨周翰译诗艺[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42155[6][德国]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4430责任编辑龙达云上接第69页三积极改进教学手段教师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为重要要提高篮球课教学的质量就要在教学方法的改进上下工夫教学方法改革的重点应是激发和引导学生思考养成思考习惯使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改进篮球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应该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符合课程的教学规律现在我们不少篮球课严谨有余生气不足要把课上的有生气有时效争取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放在篮球教学的重要位置在技术教学中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时采用单项技术讲解示范试练等三个步骤使学生初步建立技术动作概念再让学生在无防守的情况下逐渐形成正确的技术动作当学生基本建立某一动作的动力定型后就要逐步过渡到与其他技术相结合进行练习进而在复杂的变化情况下巩固技术动作在战术教学中首先抓个人战术行动基础攻防配合与全队战术的重点环节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演示建立整个战术体系概念然后进行战术配合的练习先教进攻战术再教防守战术先两个人配合再三个人配合逐步提高注意战术教学与技术教学相结合进攻与防守相结合从而提高战术运用能力与战术意识在篮球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加强理论课的教学特别是篮球竞赛规则的教学2改进教学方法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单项技术和实际运用相结合3要加强平时的锻炼和参与篮球运动的竞技比赛责任编辑魏建和。
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

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1. 引言史学作为一门研究历史的学科,与文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历史研究中,既有关注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等客观事实的传统史学,也有注重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和人性等主观体验的文化史、心理史等新兴分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事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可以体会到不同研究者对于历史事件解读和理解方式上的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史学的文学性与史观的文学性”,旨在探索这两者之间关系,并分析其对于我们对于历史认识和理解方式上带来的影响。
2. 古代中国传统思维中“兼容并蓄”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思维中,对于“兼容并蓄”的态度是普遍存在且被重视的。
这一特点也体现在了中国传统思想家对待历法、医药、农业等方面知识体系上。
同样地,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下,将“兼容并蓄”的态度应用到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上,也是不言而喻的。
史学与文学在中国传统思维中,被视为两个相辅相成的学科。
史学强调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变迁等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而文学则更注重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等主观体验的感悟和表达。
这两者之间既有相互补充的关系,也有相互渗透与交融。
3. 史学中的文学性在传统历史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具有文学性质的成果。
这些成果不仅仅是对于历史事件本身事实描述和分析,更注重对于历史事件背后人物心理、社会背景以及意义等方面细致入微地描绘和表达。
例如,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其独特而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历代君臣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并通过对于各个时代背景下人物思想意识和行为动机等方面分析展示了其深刻理解。
此外,在现代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细致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心理分析,展现了史学的文学性。
例如,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时,徐友春通过对于各个时代背景下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等方面描绘和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史观中的文学性与史学不同,史观更注重对于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等主观体验的感悟和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许晓悦 J12202007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这是简单的对史学的一种定义,就是把史学定义为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记录或研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不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而是对历史存在的描述或研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而“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可以说就是文学。
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
清朝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不同的标准将国学分为不同的成分,而史学和文学就是其中的两部分。
二者关系千丝万缕,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已成一种不成规矩的定律。
现代学者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管是何史料,都有文学成分。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由此看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资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
作为正史的《史记》犹且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国语》、《春秋》了。
史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则其内容必定具有文学色彩,这说明作者在作史之时为追求文学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观点,加入一些虚无的东西更加突出重点,为突出正面人物而贬低反面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时写到了离奇的出生及神话般的斩白蛇起义故事,其一些传说被记入史料只能看作是文学。
张良遇黄石公授予兵法,也就更极致的表现张良的形象特点。
在传述一个人物时作者也会写进去一些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
《史记》尚且如此,则春秋只能按经去读了,孔子在其中加入的个人观点也未免太多了。
国语也未尝不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呢。
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再现,就必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认识成分,能够为人们理解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
所谓典型环境,就是一定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环境——由在该时代的生产方式制约下的社会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相互交织而成。
所谓典型人物,是说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有高度的概括性,他能代表同一历史时代(即典型环境中)的同一类型的许多人。
这样,文学作品所提供给人们的,就是由各种人物的生存方式、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某一历史时代的特殊的生活画面,是给人们描述了一部关于某一特定时代的形象的历史,从而达到它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之崇高目的。
3.好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包含有“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要加以注意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
我们有时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知道了许多历史事实,但仍不能摆脱时代的隔膜感。
历史著作的特点,往往使我们看不到古代人的生活细节,看不到古人的吃饭、睡觉、言谈、举止,要培养起真实的历史感十分困难。
但缺乏历史感,就无法达到对历史现象的准确把握。
而“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正好可以弥补史书的缺憾。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联系、待人接物、音容笑貌、步履衣着,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一下子生动起来,从而大大缩短与历史的距离,感受到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和气息。
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很简单的从文学作品中学到历史知识,文学所发挥的认识历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4.古代文学中优秀的艺术典型,比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立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
一件历史事实,它是真实的,然而是个别,是具体,在能否反映一般,反映历史的本质方面,是需要认真分析的。
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是无数同类事实集中起来的精粹,它代表着一般,它比起同类现象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更能说明此类现象的历史真实。
譬如要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的历史面貌,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广大农村影响之微弱,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阿Q、七斤等人身上,我们会得到比之任何历史记载甚至详尽无比的历史统计资料都更深刻的多得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演变,他们所代表的辛亥革命后农民思想的真实程度,是一般的历史记载所难以达到的。
5.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大量可以补证史实的历史资料。
这一点已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
近代学者陈寅恪利用诗文证史,用功最勤,成就也最多。
他的《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桃花源记旁证》、《读莺莺传》等都是有影响的著作。
陈寅恪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以诗文证史的历史研究的成功经验。
果实如此,以文学作品中的材料来证史补史,是治史的一条路径。
比如可以举个例子,研究西周到春秋的历史离不开《诗经》三百篇,研究楚史不能离开《楚辞》,研究三国史不能离开《三国志》,就是研究史料典籍汗牛充栋的较近的古代史,,譬如明代的历史,也不能不注重当时的文学作品。
无论是研究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是研究明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礼仪的历史变化,不论是研究明代城乡的经济状况,还是研究明代市民阶层的政治面貌,都可以在当时的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找到大量的旁证。
6.史学是史学,文学是文学。
史学必须以史实为依据,文学可以虚构想象。
史学与文学的这些区别属于常识,没人表示疑义。
然而,自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兴起之后,史学与文学的异同却引发诸多讨论。
一些主张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学者认为,历史叙事也是虚构。
这就让史学与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了。
真实是文学的灵魂,真实也是史学的生命。
然而,它们所追求的真实性是存在差异的。
读文学作品和读史书最不同的感受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畅快淋漓之感,眼睛从书中字里行间扫过,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成像在脑海中,尤其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埋头酣畅读过之后不禁大呼过瘾。
而读史书时,则需要潜心静气,经过大脑不断思考加工,钩沉史实,然后在合上书本时,顿觉历史沉重之感,心头隐隐发烫。
这之间的差别与文学和史学的在真实性方面的差异有关。
文学与史学的真实性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以当时作者内心的道德是非标准为依据。
而这个标准会受到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
比如老师在课上所讲到的:对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当时的百姓们或是受到了正统论的影响,或是由于《三国演义》丑化曹操而对他产生普遍恶感,因此“文艺作品”蕴涵了让诸葛亮起死回生以及使司马氏遭“恶报”的心理预期。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是非标准也不一样,每个人对此的解读也不同,因而文学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
然而,史学是以“求真实”为最终也是唯一的目的,因此,叙述是否真实就成为了关键。
著史之人需要秉笔直书,避免外界以及自己内心对于真实的介入,即便是想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也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叙述历史的基础上。
这时候,自我观念的带入致使对史实的篡改就成为了败坏历史的一个要害。
钱大昕所指出的:“既济唐臣,恶周之厕唐而为中宗讳,尚为有说;后儒遂以为《春秋》之例如此,是诬经也。
”便是对著史之人脱离了真实的尖锐批判。
7.从写作看,史学与文学遵循的逻辑明显不同。
与史学不同,文学写作是从“一般”到“特殊”。
即写作者先有一个普遍模式、一般观念,如某种善恶观念,爱情观念、人与自然观念等等,然后再随机地赋予一定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
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
对文学写作而言,难点并不在于形成某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可能随机产生某种观念,而在于为这种观念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从文本看,二者的对象有所不同。
即史学描述个别事件,文学描述一般事件。
史学面向“己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不能不是真实的“个别事件”,尽管事件的意义可以是多重的、甚至是变化的,但事件本身却不能虚构,所得出的蕴涵也受制于事件的制约。
文学,因为它属于艺术,具有各类艺术所共有的本质:象征。
例如,《史记》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其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鲁迅赞之曰“无韵之《离骚》”。
但从异质性看,《离骚》是文学,《史记》的“无韵”之说,道出了《史记》的弱文学性。
金圣叹在比较了《史记》与《水浒》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这一表述,正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历史和文学所作的区分。
因此,史学与文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
差别的存在体现出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规范。
英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沃尔什也坚持历史学的独特性和自身的规范,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写道:“我们应该把历史学想象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玩它,我们就必须按规则来玩。
……真正的与假的相反历史学家是会承认某些客观规则的(尊重证据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他进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而且他就可以由于坚持这些规则而被人所识别。
自己的观点:笔者通过阅读学者们关于史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比较,得知,二者还是相互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
在很多方面,文学反映史学的逻辑性,史学包含文学的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严谨史料中得不到的宝贵细节,而前文也已述,大多史料也是文学作品的化身。
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背景,加入自己的刻画,绘制的一些虚无故事创作了亘古经典,现代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只有三成的真实成分,更多为虚构,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远大于史学资料的,因为文学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没有史料的枯燥。
当然,即使史料中夹杂了文学还是没有文学作品丰富的色彩,读起来很是单调。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同写三国故事,《三国志》更贴近史实,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力。
相反,《三国演义》张冠李戴,加上虚构却造就了家喻户晓的武圣人关羽,诸葛亮也就变成了智慧的化身。
读史不能像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读文学作品更多是欣赏,有华丽的词藻。
读史,要加以个人的判断,略过作者的观点,以及虚构的部分,尽可能以恢复其历史原像。
所谓像二十四史之类的正史,也是有许多疑点,文中有作者赋予人物的形象,比如说,《三国志》中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写到“屏人曰”,才有了以下诸葛亮说给刘备的天下计,既然屏人曰,那作者陈寿又是怎么知道此次对话详细的内容呢?这也是作者附加于诸葛亮的。
像有些史书就是矛盾的,在《旧唐书》中说左门神秦琼参加了玄武门事变,而在新唐书中却说没有参加,都是二十四史,所谓的正史,对同一件史实有不同的记载。
在现在学者看来,认为没有参加的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