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许晓悦 J12202007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是简单的对史学的一种定义,就是把史学定义为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记录或研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不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而是对历史存在的描述或研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可以说就是文学。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清朝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不同的标准将国学分为不同的成分,而史学和文学就是其中的两部分。二者关系千丝万缕,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已成一种不成规矩的定律。

现代学者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管是何史料,都有文学成分。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资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为正史的《史记》犹且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国语》、《春秋》了。史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则其内容必定具有文学色彩,这说明作者在作史之时为追求文学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观点,加入一些虚无的东西更加突出重点,为突出正面人物而贬低反面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时写到了离奇的出生及神话般的斩白蛇起义故事,其一些传说被记入史料只能看作是文学。张良遇黄石公授予兵法,也就更极致的表现张良的形象特点。在传述一个人物时作者也会写进去一些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记》尚且如此,则春秋只能按经去读了,孔子在其中加入的个人观点也未免太多了。国语也未尝不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呢。

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再现,就必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认识成分,能够为人们理解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所谓典型环境,就是一定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环境——由在该时代的生产方式制约下的社会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相互交织而成。所谓典型人物,是说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有高度的概括性,他能代表同一历史时代(即典型环境中)的同一类型的许多人。这样,文学作品所提供给人们的,就是由各种人物的生存方式、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某一历史时代的特殊的生活画面,是给人们描述了一部关于某一特定时代的形象的历史,从而达到它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之崇高目的。

3.好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包含有“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要加以注意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我们有时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知道了许多历史事实,但

仍不能摆脱时代的隔膜感。历史著作的特点,往往使我们看不到古代人的生活细节,看不到古人的吃饭、睡觉、言谈、举止,要培养起真实的历史感十分困难。但缺乏历史感,就无法达到对历史现象的准确把握。而“文学到底是要为认识生活这个事业服务的,它是时代的生活和情绪的历史”,正好可以弥补史书的缺憾。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联系、待人接物、音容笑貌、步履衣着,使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识一下子生动起来,从而大大缩短与历史的距离,感受到历史时期的时代脉搏和气息。毛泽东说,“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很简单的从文学作品中学到历史知识,文学所发挥的认识历史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4.古代文学中优秀的艺术典型,比之历史记载中那些孤立的历史事实,更具有历史的真实性,更能说明历史、证明历史。

一件历史事实,它是真实的,然而是个别,是具体,在能否反映一般,反映历史的本质方面,是需要认真分析的。而文学作品中的典型,是无数同类事实集中起来的精粹,它代表着一般,它比起同类现象中的任何一个具体更能说明此类现象的历史真实。譬如要认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的历史面貌,考察辛亥革命对中国广大农村影响之微弱,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闰土,阿Q、七斤等人身上,我们会得到比之任何历史记载甚至详尽无比的历史统计资料都更深刻的多得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更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演变,他们所代表的辛亥革命后农民思想的真实程度,是一般的历史记载所难以达到的。

5.文学作品中包含有大量可以补证史实的历史资料。

这一点已为历代史学家所重视。近代学者陈寅恪利用诗文证史,用功最勤,成就也最多。他的《秦妇吟校笺》、《元白诗笺证稿》、《桃花源记旁证》、《读莺莺传》等都是有影响的著作。陈寅恪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以诗文证史的历史研究的成功经验。果实如此,以文学作品中的材料来证史补史,是治史的一条路径。比如可以举个例子,研究西周到春秋的历史离不开《诗经》三百篇,研究楚史不能离开《楚辞》,研究三国史不能离开《三国志》,就是研究史料典籍汗牛充栋的较近的古代史,,譬如明代的历史,也不能不注重当时的文学作品。无论是研究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还是研究明代人们的思想观念、风俗礼仪的历史变化,不论是研究明代城乡的经济状况,还是研究明代市民阶层的政治面貌,都可以在当时的小说集“三言”、“二拍”中找到大量的旁证。

6.史学是史学,文学是文学。史学必须以史实为依据,文学可以虚构想象。

史学与文学的这些区别属于常识,没人表示疑义。然而,自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兴起之后,史学与文学的异同却引发诸多讨论。一些主张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的学者认为,历史叙事也是虚构。这就让史学与文学的界线变得模糊了。真实是文学的灵魂,真实也是史学的生命。然而,它们所追求的真实性是存在差异的。读文学作品和读史书最不同的感受在于,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是一种行云流水的畅快淋漓之感,眼睛从书中字里行间扫过,极富画面感的文字成像在脑海中,尤其是小说之类的文学作品,埋头酣畅读过之后不禁大呼过瘾。而读史书时,则需要潜心静气,经过大脑不断思考加工,钩沉史实,然后在合上书本时,顿觉历史沉重之感,心头隐隐发烫。这之间的差别与文学和史学的在真实性方面的差异有关。文学与史学的真实性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文学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以当时作者内心的道德是非标准为依据。而这个标准会受到当时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状况的影响。比如老师在课上所讲到的:对于曹操这个历史人物,当时的百姓们或是受到

了正统论的影响,或是由于《三国演义》丑化曹操而对他产生普遍恶感,因此“文艺作品”蕴涵了让诸葛亮起死回生以及使司马氏遭“恶报”的心理预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德是非标准也不一样,每个人对此的解读也不同,因而文学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然而,史学是以“求真实”为最终也是唯一的目的,因此,叙述是否真实就成为了关键。著史之人需要秉笔直书,避免外界以及自己内心对于真实的介入,即便是想要加入自己的看法,也必须是建立在真实叙述历史的基础上。这时候,自我观念的带入致使对史实的篡改就成为了败坏历史的一个要害。钱大昕所指出的:“既济唐臣,恶周之厕唐而为中宗讳,尚为有说;后儒遂以为《春秋》之例如此,是诬经也。”便是对著史之人脱离了真实的尖锐批判。

7.从写作看,史学与文学遵循的逻辑明显不同。

与史学不同,文学写作是从“一般”到“特殊”。即写作者先有一个普遍模式、一般观念,如某种善恶观念,爱情观念、人与自然观念等等,然后再随机地赋予一定文学形式,如诗歌、小说、戏剧等。它遵循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对文学写作而言,难点并不在于形成某种观念,因为一般人都可能随机产生某种观念,而在于为这种观念找到一种独特的形式,这就是文学的创造性问题。

从文本看,二者的对象有所不同。

即史学描述个别事件,文学描述一般事件。史学面向“己经发生的事”,“已经发生的事”不能不是真实的“个别事件”,尽管事件的意义可以是多重的、甚至是变化的,但事件本身却不能虚构,所得出的蕴涵也受制于事件的制约。文学,因为它属于艺术,具有各类艺术所共有的本质:象征。例如,《史记》描述的是个别事件,其中的每一篇文本都有很强的艺术性,因此鲁迅赞之曰“无韵之《离骚》”。但从异质性看,《离骚》是文学,《史记》的“无韵”之说,道出了《史记》的弱文学性。金圣叹在比较了《史记》与《水浒》后说:《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这一表述,正是从创作的角度对历史和文学所作的区分。

因此,史学与文学的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借用钱钟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史学与文学“不尽同而可相通”。差别的存在体现出它们各有不同的学科规范。英国当代历史哲学家沃尔什也坚持历史学的独特性和自身的规范,他在《历史哲学导论》中写道:“我们应该把历史学想象为一种特殊的游戏,如果我们要想好好的玩它,我们就必须按规则来玩。……真正的与假的相反历史学家是会承认某些客观规则的(尊重证据就是一个例子),那是他进行论证所必须遵守的,而且他就可以由于坚持这些规则而被人所识别。

自己的观点:

笔者通过阅读学者们关于史学与文学的关系的比较,得知,二者还是相互融会贯通,有机结合的。在很多方面,文学反映史学的逻辑性,史学包含文学的艺术性。在文学作品中可以学到很多严谨史料中得不到的宝贵细节,而前文也已述,大多史料也是文学作品的化身。

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三国历史为背景,加入自己的刻画,绘制的一些虚无故事创作了亘古经典,现代学者认为《三国演义》中只有三成的真实成分,更多为虚构,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是远大于史学资料的,因为文学作品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没有史料的枯燥。当然,即使史料中夹杂了文学还是没有文学作品丰富的色彩,读起来很是单调。《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同写三国故事,《三国

志》更贴近史实,却没有多大的影响力。相反,《三国演义》张冠李戴,加上虚构却造就了家喻户晓的武圣人关羽,诸葛亮也就变成了智慧的化身。读史不能像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读文学作品更多是欣赏,有华丽的词藻。读史,要加以个人的判断,略过作者的观点,以及虚构的部分,尽可能以恢复其历史原像。

所谓像二十四史之类的正史,也是有许多疑点,文中有作者赋予人物的形象,比如说,《三国志》中刘备三顾茅庐,《隆中对》中就写到“屏人曰”,才有了以下诸葛亮说给刘备的天下计,既然屏人曰,那作者陈寿又是怎么知道此次对话详细的内容呢?这也是作者附加于诸葛亮的。像有些史书就是矛盾的,在《旧唐书》中说左门神秦琼参加了玄武门事变,而在新唐书中却说没有参加,都是二十四史,所谓的正史,对同一件史实有不同的记载。在现在学者看来,认为没有参加的占多数。还有,像以前的很多史书中记载都与《资治通鉴》不一致。所以,读史要以不同的角度分析,不能一味的跟着作者走。又有些事件写的很模糊,飘渺,其肯定有背后的故事,也许会影响人物在作者心目中的形象,故意略去,在写帝王篇史中略去更多,是受限于帝王权利的逼威的,在《旧唐书》中写玄武门事变是很模糊的,否则会影响太宗形象。在野史中,我们也许能够找到相应的答案,野史更多以反面记述,更多的夸张化了,所以,也只能做个参考。二十四史均为后朝整理前朝遗留的资料,整理编纂而成,在修编时不免会有笔者加入的成分,也许,经过几个世纪后去修编那时的历史,准确性也不会有多高。在中国古代,修史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皇帝亲临,后朝推翻前朝而为前朝修史,为给自己占有天下会寻找所谓正当的理由,这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做的。史就在这样的传承中改变了。

问题:

上个世纪80年代,兴起了一股研究文化史的热潮。文化史研究就是从文化的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我国的传统史学中的文化进行探讨和反思。请问,这种文化史的研究就是文学与史学的综合研究吗?

参考书目:

1.《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李振宏,刘克辉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论文学》高尔基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9年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

4.《中国社会史研究》冯尔康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0年

5.《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赵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

中国史学史 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中国史学史 1、经学与史学的关系 (1)从学科上说,经学与史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同源相兼、相互难辨,汉代开始分化,隋唐正式分离,宋明清各自发展成熟的过程。从 思想上说,经学与史学始终相互影响。先秦时期“六经”亦经亦 史,一方面孔子创立儒学,整理六经,后世据此为经典,训释传 记,逐渐形成经学,另一方面,“六经”作为上古三代时期的 “先王正典”,本身就是重要的史料,其中的《尚书》《春秋》 实为先秦史籍之源。汉代人史经不分,据《汉书·艺文志》可知, 史籍依附于经书“六艺略·春秋家”下,出现“史附于经”的现 象;但实际上,西汉时把儒家典籍奉为经,经学已正式产生,史 学也随着《史记》《汉书》等巨著的出现暂露头角。司马迁提出 “成一家之言”,实际开始了经史分离的过程。魏晋时期,曹魏 时荀勖《中经簿》分书为甲乙丙丁四部,经在甲部,史在丙 部,……隋唐,《隋书·经籍志》分书为经史子集四部,史部又 分十三目,史学从经学的分离在目录学上反映出来,又出现了刘 知几的《史通》和杜佑的《通典》,都是史学发展中居于创造性 的成就,从学科上说,史学从经学中分离出来。但是经学的思想 或原则却作为知道思想渗透到史学当中。宋代,经、史学并行发 展,经学兴盛且义理化,史学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从史学对 理学发展的来讲,史学思想中的历史观本身就是时代哲学的重要 组成,直接影响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经学对于史学的影响,主 要表现在史学思想的指导上。清朝,经学和史学都很发达,却紧 密结合。 (2)经学对史学的意义:保存了古代原始文献,反应历史的方面较多,比较系统地记载了古史,但都是有限度的 (3)史学对经学的意义:提供史料,提供对古文献的解释,提供整理古代文献的方法 (4)经史关系密切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封建统治阶级力图在史书中贯彻儒家经典的思想,为封建统治服务;另外,经学与史学有着重 视传统、注重考史、经世致用的相通之处 2、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与史学发展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识记:一、神话的概念::所谓神话,就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马克思语)。 二、上古神话的保存:《山海经》,《诗经》,《楚辞》,《淮南子》 理解:一、上古神话的分类:(P35-39) ◆创世神话——盘古的故事 ◆始祖神话——女娲的故事 ◆洪水神话——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 ◆战争神话——黄帝和炎帝《史记?五帝本纪》 ◆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发明弓箭 除了以上这些类型外,还有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 二、中国神话的民族特色:(与西方神话比较)(P40-41) (一)深重的忧患意识(如:女娲补天、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的享乐精神更为明显。 (二)厚生爱民(如:神农尝百草、大禹治水等神话) 古希腊神话不重视普通民众,体现鲜明的天神(或英雄)情结。 (三)为公为群(如:尧杀子让位等神话) 西方神话突出个人英雄行为,张扬自我。 (四)主张顽强抗争(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争神等神话) 西方神话宣扬命定。 总的来看:1.中国神话重点突出人本身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西方神话重点突出命运的主宰力量和人的自然本性。 2.中国神话的实质是将人神化,着眼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中心是“人”;西方神话将神人化,着重表现神的故事,中心是“神”。 第二章《诗经》 识记:一、《诗经》概况:包括数量、编订、分类、采集、传播等(P51-53)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编订——1.采诗说——派官员到民间收集民歌; 2.献诗说——很大部分由卿大夫所献; 3.删诗说——《诗经》经孔子删定。 分类——1.风,国风,各地的民歌; 2.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符合礼仪规范的乐曲; 3.颂,祭祀所以的音乐,歌颂祖先的功德。 用诗——政治参考书,社交工具书,国学教科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卷 作品选诗词赏析

浣溪沙——[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傍晚时分,听着小曲独自饮酒,怅然排遣着心中的愁绪。去年的时节,去年的天气、去年的亭台依然如故,不知何故,如今却要感时伤怀,心中无端浮生起岁月年华易逝难留的淡淡哀愁,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时才能回来的感叹。 看着繁花落尽,看着屋檐下似曾相识的归燕,伤春叹老之情才下了眉头,骤然又袭上心头。一个人独自徘徊在小园落花飘零的小路上, 怎么也无法排解心中的失落、惆怅、孤独与寂寞。这首词的妙处在于不作态,不用典,不做作,通过时间和景物对比,不言愁苦,而愁苦自见。尤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人称道。 ?一曲新词酒一杯?,以听歌、对酒开篇,格调闲雅,欲抑先扬,构思独特,令品读者以为是一首书写词人内心愉悦之情的词作。接着品读下去,情绪就不由自主地随着词人的笔端蒙上了些许淡淡的哀愁。虽然摆在眼前的还是那些与去年一样的时节,一样的天气,一样的亭台,不足为哀,但是与词人年事已老联系起来;词人那心中的哀愁就不难理解了。紧接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点破了其中蕴含的深意,时光易逝难回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依然是对眼前环境事物的描绘,春天要随落花去了那是毫无办法,好在还有?似曾相识?的燕子又飞回来了,姑且可以聊以自慰,然而词人已随着岁月流年带走的东西无奈是追不回来了。?似曾相识燕归来?看似聊以自慰,实则内心愁苦更加强烈。?小园香径独徘徊?,词人面对落花归燕,触目伤怀,抑郁难解,孤独寂寞之中,只有徘徊香径,在记忆中寻回逝去的年华而已。 通观全词,我们不难看出,作品始终贯穿着一种对时光年华易逝难留的愁苦与无奈,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在警醒后人,应努力抓住今天,不要给自己留下日后的无奈和哀愁。 蝶恋花〃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首词以生动的形象、清浅的语言,含蓄委婉、深沉细腻地表现了闺中思妇复杂的内心感受,是闺怨词中传诵千古的名作。 此词首句?深深深?三字,其用叠字之工,致使全词的景写得深,情写得深,由此而生深远之意境。词人首先对女主人公的居处作了精心的描绘。?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这两句,似乎是一组电影摇动镜头,由远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随着镜头所指,先是看到一丛丛杨柳从眼前移过。?杨柳堆烟?,说的是早晨杨柳笼上层层雾气的景象。着一?堆?字,则杨柳之密,雾气之浓,宛如一幅水墨画。随着这一丛丛杨柳过去,词人又把镜头摇向庭院,摇向帘幕。这帘幕不是一重,而是过了一重又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琐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曰?无重数?。?无重数?,即无数重。一句?无重数?,令人感到这座庭院简直是无比幽深。至此,作者用一句?玉勒雕鞍游冶处?,宕开一笔,把视线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过笔来写道:?楼高不见章台路?。原来这词中女子正独处高楼,她的目光正透过重重帘幕、堆堆柳烟,向丈夫经常游冶的地方凝神远望。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在深深庭院中,已宛然见到一颗被禁锢的与世隔绝的心灵。词的下片着重写情,雨横风狂,催送着残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风雨无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无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只好把感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阅读答案

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阅读答案 文学中有历史。当今历史学家大都认为,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即如佛经、道藏、信札、家谱、账本、碑铭等也无一不是,而且随着史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史料范围还在不断扩大。从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陈寅恪以诗证史,也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围并非如此宽泛,文学作品在大多数史学家眼里也并非史料,有些文献到底属于文学还是史学,一两千年来都没有一致的看法。神话传说就是如此,其中相当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经》。 神话传说是文学,史前时代,无文字可征,只有传说,暂当历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实,但炎皇子孙已经成为口头语,甚至成为历史共识。新的传说还会不断产生,能否成史颇为可疑,但以神话传说研究历史,却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在历史上,《山海经》究竟应归于文学还是史学,曾是死结。王国维《古史新证》说而疑古之过,乃并尧、舜、禹之人物而变疑之,其于怀疑之态度及批评之精神不无可取,然惜于在于史材料未尝为充分之处理也。这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文献。在《汉书艺文志》里,《山海经》列于数术类。此后该书在目录学里的角色转换过几次,《隋书经籍志》将《山海经》列于史部地理类,也就是将它看成史书了。 历史是讲真实的,《山海经》一般被视为荒诞不经,连司马迁写《史记》都不敢采用。虽然《山海经》里平实的山川地理内容应归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话故事却显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编《四库全书》,言其侈谈神怪,百无一真,是直小说之祖耳,将其改列于子部小说家类。这个死结直到五四以后才大致解开。解开的途径有二:一是将《山海经》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时之书,神话归神话,历史归历史;二是神话中也有历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证史或补史。分而治之者,以为《山海经》中的《五藏山经》是比较雅正的部分,谭其骧就写了《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一文,分析《山经》写作时的地理知识水平。将历史成分发掘出来的,自然以王国维用《山海经》来印证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为最明显的例子。 上面说的是介于文学与史学之间的文献,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摘编自周振鹤《历史中的文学与文学中的历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今历史学界,历史学家的研究领域不断地扩展,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研究历史的资料。 B.古代的史学家选取史料的范围比较狭窄,他们并未广泛采用以诗证史或将小说用于社会历史研究之类的方法。 C.王国维在《古今新证》中认为,有些历史学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案(纲目)

中国当代文学 导言 一.关于“中国当代文学” 明确当代文学概念:所谓当代文学,指的是1949年至今的文学,已有50多年的历史。 指出这一概念的缺陷:它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但已约定俗成,难以改变。 二.中国当代文学的学习与研究面临的难题 1.作品数量繁多,任何人都不可能全面占有和把握; 2.处于发展变化过程中,许多作家和现象难以盖棺认定; 3.离现实太近,与政治关系密切,难以排除的干扰和障碍。 三.必要的准备 1.培养自己怀疑的精神和求实的态度 2.培养自己历史的观念和开放的目光 第一讲:新规范的确立与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新规范的源流 当代文学——延安文学——30年代的左翼文学 二.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一)50年代一系列文学批判运动(持续不断的文艺批判) 1.对萧也牧的批判 2.对《关连长》的批判 3.对《武训传》的批判 4.对俞平伯红学研究的批判 5.对胡风的批判(鲁迅的追随者) (二)知识分子改造运动 (三)作家的体制化 三.大一统格局下的创作实践 (一)创作概况 诗歌,小说,戏剧,通讯特写…… 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 (二)出现的问题 1.文学观念的工具化 2.文学主题的政治化 3.虚假化、概念化、公式化、粗俗化 第二讲:双百方针的提出与文学的突围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国内背景; 国际背景;

现实的要求。 二.昙花一现的繁荣景观 小说: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李国文《改选》、耿龙祥《入党》、宗璞《红豆》、邓友梅《在悬崖上》 诗歌:公木《据说,开会就是工作,工作就是开会》、公刘《禽兽篇》、“迟开的蔷薇”。邵燕祥《贾桂香、流沙河《草木篇》 戏剧:海默《洞箫横吹》、杨履方《布谷鸟又叫了》、岳野《同甘共苦》 报告文学: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本报内部消息》 文学批评:巴人《论人情》、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 三.反右运动与文坛生机的夭折 55万“左派分子”的产生; 文艺界“重灾区”情况; “反右运动”对作家心理和创作态度的影响。 第三讲从“大跃进文艺”到“文革文学” 一.“新民歌运动”和“文艺大跃进” 1.大跃进民歌运动的发生; 2.空前的民歌运动景观; 3.“文艺大跃进”。 二.大跃进文艺的内容与形式 1.颂歌的重复 2.内容特征:理想与抒豪情 3.艺术手法:想象与夸张 4.得失分析 三.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 1.关于诗歌道路问题的讨论 2.两结合创作方法 四.狭路上的探索 五.从“歌颂”到“战歌” 第四讲十七年的诗歌 一.郭沫若等老一代诗人的新创作 二.郭小川的诗 三.贺敬之的诗 四.闻捷等人的诗 五.李瑛、严阵等人的诗 第五讲十七年的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史学与文学的关系 许晓悦 J12202007 梁启超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这是简单的对史学的一种定义,就是把史学定义为对人类过去所发生的活动的记录或研究,很大程度上说,就是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不是指的一种客观的历史存在,而是对历史存在的描述或研究,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而“文字记录的一门学术”,可以说就是文学。历史是史学与文学的共同对象与主题,文学重在表现历史真实,史学则既要再现历史事实,也要表现历史真实,事实与真实、再现与表现是厘清史学与文学关系的核心概念。清朝著名的类书《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以不同的标准将国学分为不同的成分,而史学和文学就是其中的两部分。二者关系千丝万缕,自古以来,“文史不分家”已成一种不成规矩的定律。 现代学者研究史学与文学的关系,主要从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入手的,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不管是何史料,都有文学成分。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看出,《史记》不仅是一部史学资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为正史的《史记》犹且被认为是一部文学作品,更不用说《国语》、《春秋》了。史料被认为是文学作品,则其内容必定具有文学色彩,这说明作者在作史之时为追求文学有意无意的会加入自己观点,加入一些虚无的东西更加突出重点,为突出正面人物而贬低反面人物,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刘邦时写到了离奇的出生及神话般的斩白蛇起义故事,其一些传说被记入史料只能看作是文学。张良遇黄石公授予兵法,也就更极致的表现张良的形象特点。在传述一个人物时作者也会写进去一些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史记》尚且如此,则春秋只能按经去读了,孔子在其中加入的个人观点也未免太多了。国语也未尝不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呢。 2.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必然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历史运动的生动的形象的再现,就必然包含着宝贵的历史认识成分,能够为人们理解该时期的社会生活历史风貌提供有益的历史启示。 文学是认识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即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来反映作家对某一时期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判断。所谓典型环境,就是一定时代的历史的具体环境——由在该时代的生产方式制约下的社会关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相互交织而成。所谓典型人物,是说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应有高度的概括性,他能代表同一历史时代(即典型环境中)的同一类型的许多人。这样,文学作品所提供给人们的,就是由各种人物的生存方式、生活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感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交织而成的某一历史时代的特殊的生活画面,是给人们描述了一部关于某一特定时代的形象的历史,从而达到它帮助人们认识生活之崇高目的。 3.好的文学作品里面都包含有“历史”,这是史学工作者要加以注意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中获得一种强烈的历史感,加深对历史时期、历史现象的理解。我们有时读了大量的历史著作,知道了许多历史事实,但

文学史名词解释

【一】、建安七子:(东汉建安时期)——(04年4月考) 1、 建安七子”的称呼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2、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yang)、刘桢。 【二】、泰康文学 1、 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 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 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 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 现。 2、 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 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 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三】、玄言诗——(浙江省2002年7月考) 1、 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 2、 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3、 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四】、宫体诗—— 1、 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 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2、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五】、永明体——(05年4月考) 1、 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2、 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 3、 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 “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4、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 5、 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六】、《世说新语》—— 1、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_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收稿日期〕:2007-07-25〔作者简介〕:李阳春(1965-),湖南衡阳人,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7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2期,2007 [当代评论]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李阳春 伍施乐 (湖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创作特征;颠覆;消解 摘 要: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2-096-05 The D ep i cti on of the Subverted H istory ———The Character isti cs of the New H istor i c is m Novels L I Yang -chun WU Shi -le (College of L iterature,Hunan V 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 Key words:new hist oricis m;characteristic;subvert;clear up Abstract:The ne w hist oricis m novels hav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 ow:populace positi on ,individual hist ory vie ws,hist orical contingency,appetite cause and hidden ideality .I n the novels,the class is not s o i m portant and the details are concerned,the hist ory is t old by first pers on and consci ously intervened,the contingencies are the key fact ors in peop le ’s life and hist ory,the causes of the hist ory devel opment are survival,ardor and power,dreamboat is affir med and the ugly hu manity is negative . 新历史主义小说⑴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 起,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被划归到其创作阵营的作品也随着理论界、评论界的讨论和推动而范围不断扩大,大致为评论家们所认同并基本达成一致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周梅森的“战争与人系列”(包括《大捷》、《冷血》、《军歌》、 《国殇》)、格非的《迷舟》、《青黄》、《敌人》、须兰的《宋朝 故事》、《月黑风高》、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刘震 云的“故乡系列”(包括《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 花》、《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米》、《妻妾成群》、《我 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叶兆 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包括《状元镜》、《追月楼》、《半边 营》、《十字铺》)、张炜的《古船》、《家族》、余华的《鲜血 梅花》、《活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 寓化等。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 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 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2〕 ,由此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海登?怀特提出了处理史料时的一些策略:“1.‘精简’手中的材料;2.将一些事实‘排挤’到边缘或背景的位置,同时将其余的移近中心位置;3.把一些事实看作是原因而其余的为结果;4.聚拢一些事实而拆散其余的,使历史学家本人的变形处理显得 可信……”〔3〕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 6 9

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简答题

荆公体: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也称半山诗,半山绝句。晚年诗歌一改早期诗的多写政治诗和咏史诗,手法上以文为诗和以议论为诗,风格上刚劲瘦硬的特点,而主要写作绝句,以描写景物和阐述禅理,成流露闲适淡泊的意绪,成表达沉郁悲壮的情感。艺术上精益求精,构思巧妙,用事贴切,对仗工整,用字精确语言华妙而意境含蓄,深得古人好评。 《西厢记》的故事流变 《西厢记》故事直接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莺莺传》写唐代贞元中书生张生与崔莺莺从恋爱、结合到离异的悲剧故事。作者元稹抱着欣赏文人风流韵事的态度,对张生始乱终弃的行为加以肯定。但崔莺莺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赢得了人们的同情,一些文人诗作中不时提到“莺莺”和“待月西厢”的事。金代章宗时董解元将这个故事改编为长篇巨制《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在主题思想和人物塑造上都与《莺莺传》有根本的差异。摒弃了《莺莺传》的悲剧结局,以张生和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为结尾。张生从一个负心汉,变成一个用情专一、反抗封建礼教的多情种。还创造了两个身世卑微的小人物--红娘和法聪,并赋予他们勇敢机智的性格。在情节安排上,增加了佛殿相逢、月下联吟、兵围普救寺、长亭送别、村店惊梦等情节,使故事更为曲折生动。在艺术手法上,大量吸收古曲诗词的典雅词语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作品更具诗意,同时,又吸收了大量的民间口语,使作品更生动活泼。王实甫把以往的莺莺故事重新调整,对故事主体做了改动。在王实甫的笔下,强调了这一对青年一见钟情,由于受到封建家长的阻碍,而做出冲破封建礼教的举动。对他们之间真挚的爱情,王实甫给予充分的肯定。他响亮的提出“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使《会真记》以来,流传了几百年的崔、张故事呈现出全新的面貌。第一,删减了许多不必要的情节,使结构更完整,情节更集中。例如,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一事占了相当长的篇幅,王实甫毅然将它压缩得很短,这样就使主线更为分明突出。第二,使主要人物的立场更鲜明,从而加强了戏剧冲突。在《西厢记》中,实际上存在着两个阵营,一以张生、崔莺莺、红娘为代表,一以老夫人为代表。王实甫将这两个阵营的人写得泾渭分明,并以此来展开矛盾冲突。第三,在情节安排、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更为精致完美,并增加了一些喜剧色彩。例如,利用景物来表现情感。 《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西厢记》在艺术上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1、西厢记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崔张故事里的人物虽不多,但揭示的比较深刻。不仅在老夫人与莺莺张生红娘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而且由于阶级地位,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不同,莺莺张生红娘之间也时时引起误会性冲突。2、人物性格和情节开展得到了高度的结合,成功的表现了事件曲折复杂的过程。在情节上,就全部剧情发展看,一方面是波澜转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方面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另外,在全剧主要矛盾斗争的前前后后又交织着不同性质,时起时伏的矛盾冲突。作品就这样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了崔张争取爱情自由的曲折复杂的过程。3、作者善于描摹景物,酝酿气氛,衬托人物的内心活动,多数场次饶有诗情画意,形成作品独特的优美风格。4、选择和融化古代诗词里优美的词句和提炼民间生动活泼的口语,熔铸成自然而华美的曲词。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一段莺莺的唱词最能体现西厢记在这方面的成就。5、西厢记在主唱角色的分配和结构的扩大上,对杂剧体制也有所革新和创造。元杂剧的通例是一本四折,每折由一个人独唱到底。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而且部分打破了由一人主唱的限制。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1、关汉卿的杂剧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矛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 :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第6课 文学、史学与宗教 教案

第6课文学、史学与宗教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记忆《史记》的作者及写作时代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内地和道教创立的基本情况 3、理解《史记》的体例、成就及影响 4、培养观察想象力和探究分析、归纳、评价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从我国农俗端午节引入对屈原的简介 2、介绍司马迁为了事业的成功而坚忍不拔、勇于进取的精神。 3、正确认识宗教与宗教文化的区别,了解古代中国文明的多样性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史学家司马迁的主要成就 难点:佛教、道教在中国的传播原因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突破:再现历史原貌,结合社会现象,把本课的重点放进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中进行分析,对于本课的难点,可通过展示一系列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屈原、司马迁头像图 2、道教圣地青城山的组图 3、布置学生搜集资料 学生准备:1、收集附近的道教或者佛教文化场所及相关资料 2、查找屈原的作品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在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欣欣向荣的学术思想,今天我们共同去了解战国到东汉时期我国文学、史学和宗教等文化内容的发展状况。 2、引导:大家都知道,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人们要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而据传说,端午节是为纪念古代的一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屈原。 3、简介屈原及《离骚》、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的故事。 二、司马迁与《史记》 1、过渡:刚才我们了解了屈原的故事,那么在没有纸的战国时期,这些故事又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它们不同于传说,因为像武王伐纣、陈胜、吴广起义等等历史画面,被一部书生动记载了,这就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

中国文学史重点归纳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章? 先秦文学概说 “先秦”指的是秦统一之前的历史时期,包括原始、奴隶、封建社会初期三个阶段。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1.最早产生的两种文学样式是原始诗歌和原始神话。二者均是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原始诗歌具有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原始神话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2.殷商甲骨卜辞、《周易》古经、殷商及西周铜器铭文,都是早期书面散文的萌芽。蕴涵着一定的文学因素。 3.掌握先秦散文的主要形式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此外,《逸周书》也是一部类似《尚书》的史籍。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二书体现了早期历史散文的特征。 (2)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二书标志着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其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高超的语言运用水平上。《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2)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庄子》对对话体有所突破,开始向专题论文过渡。 (3)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4.先秦诗歌的概况:先秦诗歌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了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楚辞与《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