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角债”状况及成因概述(校刊)(同名14320)
浅谈工业企业“三角债”问题
浅谈工业企业“三角债”问题1.工业企业“三角债”问题显现据《经济参考报》报道,近日,有进一步蔓延风险的企业“三角债”问题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并批示工信部、银监会、商务部等多个部委密集调研摸底,近期将会形成调研情况及政策建议报告并上报国务院。
目前,工信部已经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摸底。
工信部8月22日就企业“三角债”问题召开研讨会,邀请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钢铁和有色金属五个行业协会参会,分别就行业企业的整体债务情况进行了汇报。
从摸底的情况看,“三角债”问题在不同行业不同程度存在,并有进一步蔓延扩大的风险,债务风险主要和行业上下游运营现状密切相关。
其中机械制造、煤炭、钢铁行业的企业债务问题较为突出。
此外,有色、电力等行业也反映出不同程度的应收账款增加等问题。
今年以来,在经济增速放缓,外部需求不振的影响下,截止7月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78319亿元,同比增长15.4%,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0.6%的增速。
1-7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5.67%,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99个百分点。
这表明工业企业资金占用压力增大。
并且,在机械工业、煤炭行业和近期持续低迷的钢铁行业中账款回收问题尤其突出。
1-6月,机械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7.29%,远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9.94%的增速,占主营业务收入29.62%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3.86个百分点。
同样,煤炭行业今年上半年企业成本持续增加,利润下滑,7月末90家大型煤炭企业应收账款净值1948亿元,同比增长48.7%,净增638亿元,部分煤炭企业现金流趋紧。
受全国环境影响,1-6月,成都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为976.81亿元,同比增长20.8%,也高于同期主营业务收入19%的增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28%,较去年同期提高了0.98个百分点。
2.“三角债”问题出现的原因“三角债”是对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的俗称,是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
试析“三角债”的成因与对策
试析“三角债 ’’的成 因与对策
施 建璋
摘 要 :对 于 企 业 经 营 管理 者 来说 .资 金 是 企 业 的 命根 子 ,有 了资 金 才 能 确 保 企 业 正 常 生 产 经 营 活动 的 开展 。所 以 , 企 业 十分 重视 资金 链 的 正 常运 作 ,假 如 某个 环 节 资金 链 出 了 问题 ,轻 者 影 响 到 企 业 的 正 常 生 产 经 营 活动 ,影 响 经 济 收 益 :重 者 .因 资金 链 断裂 直 接 导 致 企 业 破 产 。
不 同的特点 ,在何种环节得以反映。笔者认 为;无论“三角债 ” 是 由于企业 的经 营状况不佳 ,而确实没有支付能力或者故意
产 生于何种原 因 ,它都最终在结算环节 得以反映和实现。“三 角债 ”以结算拖欠为表现形式 ,并通过结算拖欠起作用 。如果 在结算 环节对收支结算严格把关 ,无钱或无信用担保 不发货 ,
3.债权方必须 享有主动清债权 ,也就是 当债务方无理 拖
企业 的商品或劳务不 能出售 ,长期看 ,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还 本付息 ,或者债务企业故意拖欠致使结算期超过规定时间 ,造 成结算债务拖欠 。
的特 点 。
结算方 的权利 、义务与违约责任的承担 ;
2.非正常的结算债务 。这种债务从整体上看也有 两个 特
2.银行必 须按 照结算纪律和合 同中规定 的结算 条款充 当
点 。
结算 中介 ,并严肃维护结算双方的正当权益 ,不得压汇 、拖汇 ;
首先 ,它产生 的原因是债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 ,从 而
失 ,厂长(经理 )有苦难言 ,企业会计头痛脑胀 ,资金周转失灵 , 便告清算 ;二是这些结算债务产生的结果正 常 ,就是说这些结
三角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三角债,顾名思义,是指债权债务关系中涉及三个主体,即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以及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
三角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由于其复杂性,处理起来难度较大。
为了规范三角债的法律关系,保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定。
本文将从三角债的定义、法律特征、相关法律规定及案例分析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三角债的定义与法律特征1. 定义三角债,是指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以及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
其中,债权人是债权人,债务人是指原债务人,次债务人是指债务人将债务转让给第三人的第三人。
2. 法律特征(1)涉及三个主体:三角债关系中,涉及债权人与债务人、债务人与次债务人三个主体。
(2)债务转移:债务人在无法履行债务时,将债务转让给次债务人。
(3)债权债务关系复杂:三角债关系中,债权债务关系错综复杂,涉及多方利益。
(4)法律关系复杂:三角债涉及的法律关系较多,包括合同法、担保法、破产法等。
三、三角债相关法律规定1. 合同法(1)合同法第79条规定,债权人可以将合同的权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第三人,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①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②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③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
(2)合同法第80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
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2. 担保法(1)担保法第22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
(2)担保法第33条规定,保证期间,债权人依法将主债权部分或者全部转让给第三人的,保证人在原保证担保的范围内继续承担保证责任,但保证人与债权人事先约定仅对部分债权承担保证责任的除外。
3. 破产法(1)破产法第40条规定,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
(2)破产法第41条规定,债权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前对债务人负有债务的,可以向管理人主张抵销,但管理人不得以其对债务人的债务先于破产债权而拒绝抵销。
试论“三角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性的货款拖欠 。 二 、“三角债 ”造成的恶果 (一 )由于 “三角债 ”的存在 ,一些企
业长期拖欠国家税款 , 债务越结越多 , 金额越滚越大 。按照现行的销售制度规 定 , 企业在开具增值税发票手续以后 , 就必须作为销售处理 , 与此同时还得结 转销售成本 , 上缴销售税金 , 并在形成 利润以后上缴所得税 。事实上 , 在企业 开出增值税发票以后 , 货款实质上并不 一定都已收回 ,尤其是在近一 、二年 ,在 货款回笼率很低的情况下 , 企业实在无 力上缴各种税款 。
1980 年前 后全国性 的清仓利库 , 许多 企业核减了大量的流动资金 ; 加之近年 来 , 企业流动资金大量流失 , 许多流动 资金被挪用于消费和基建 , 减少了自有 流动资金数量 , 使得本来就很少的企业 流动资金显得更为贫乏 , 迫使企业通过 欠债的方式来缓解资金紧张的矛盾 , 从 而加剧了 “三角债 ”的进一步拖欠 。
(二 )由于 “三角债 ”的存在 ,已销产 品 (商品 )货款迟迟不能收回 ,企业的正 常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很大影响 。据统 计 , 目前一般企业的结算资金都占到企 业全部流动资金的 40 % - 50 % ,部分企 业的 结算资金 占到企 业全部 流动 资金 的一半以上 。由于结算资金的比重超过 了正常水平 , 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无资金 购买原材料 , 生产断断续续 , 不能进行 满负荷生产 , 有的甚至长时间停业 , 不 但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 , 而且职工 的正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 一些职工开不 了工资 ,生活难以保障 。
(一 )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 构 , 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清 理 “三角债 ”拖欠 ,投入一些启动资金固 然是必要的 , 但一味用这种办法进行清 理 , 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 只有触 及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 才能 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 。因此 , 必须一方 面大力发展基础产业和短线产品 , 另一 方面关 、停 、并 、转一些产品质量低劣 、 经营管理不善 、经济效益差 、在短期内 又无法提高的企业 , 使产业结构 到处赊销 、寄销 , 避免形成新的货款拖 欠。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近年来,我国建筑市场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给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带来极大损害,也影响了建筑市场的健康发展。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顾名思义,是指在建筑市场中,由于缺乏有效合同约束,导致工程款项、债务关系混乱,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纠纷。
本文将从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的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的成因1. 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对无合同工程的法律规定较为模糊,导致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2. 市场准入门槛低。
建筑市场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大量不具备资质的企业和个人涌入市场,他们为了追求利润,往往忽视合同签订,从而为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3. 合同意识不强。
部分建筑企业、业主和施工方合同意识淡薄,缺乏依法维权观念,导致在工程款项、债务关系方面产生纠纷。
4. 监管不到位。
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不足,对无合同工程行为的查处不力,使得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日益严重。
二、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的危害1. 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导致工程款项难以到位,严重影响施工方的合法权益,同时也给业主带来经济损失。
2. 影响建筑市场秩序。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导致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3. 增加社会矛盾。
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纠纷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4. 削弱企业竞争力。
企业陷入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纠纷,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信誉受损,从而削弱企业竞争力。
三、解决无合同工程三角债的途径1.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建筑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确无合同工程的法律责任,为解决无合同工程三角债问题提供法律依据。
2. 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加强建筑市场准入管理,严格审查企业资质,杜绝不具备施工能力的企业和个人进入市场。
3. 强化合同意识。
提高建筑企业、业主和施工方的合同意识,依法签订合同,确保各方权益得到保障。
4.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无合同工程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秩序。
三角债法律规定(3篇)
第1篇一、引言三角债,即债权债务关系中的三方当事人,其中一方既是债权人的债务人,又是债权人的债权人。
这种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我国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由于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三角债问题时常出现,给社会经济秩序和当事人权益带来严重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三角债法律规定,分析其成因、现状及应对措施。
二、三角债的成因1.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信用风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信用风险日益凸显。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顾信用风险,大量进行信用交易,导致三角债问题频发。
2. 产业链条过长在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合作往往涉及多个企业,链条过长使得信息传递和资金流动变得复杂,增加了三角债发生的可能性。
3. 法制不健全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在预防和解决三角债方面尚存在不足,如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不够充分,导致三角债问题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4. 企业经营不善部分企业由于经营管理不善,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债务,进而引发三角债。
三、三角债的现状1. 涉及范围广三角债问题已从原来的个别行业、地区扩展到全国范围,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
2. 案件数量多近年来,涉及三角债的案件数量逐年上升,给司法机关带来巨大压力。
3. 影响深远三角债问题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还可能导致企业破产、失业等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四、三角债法律规定1. 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是预防和解决三角债问题的基本法律依据。
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
2. 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了担保合同、抵押、质押、保证等担保方式,为预防和解决三角债问题提供了法律保障。
3. 企业破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对企业破产程序、债权人权益保护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有助于解决三角债问题。
4.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有关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该纪要明确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原则和程序,为预防和解决三角债问题提供了指导。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办公厅•【公布日期】1993.02.09•【文号】•【施行日期】1993.02.09•【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债权综合规定正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1993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关于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情况的报告》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贯彻执行。
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任务已经完成,国务院同意予以撤销。
关于全国清理三角债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务院:一九九一年上半年,全国企业间三角债达三千亿元以上,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国务院决定把清理三角债作为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突破口来抓。
目前,原定清理三角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两年来清理三角债工作的情况一九九一年六月一日,李鹏总理主持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研究组织清理三角债问题,并决定在东北地区进行试点。
朱镕基副总理带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东北调查后,分析了三角债形成的原因和源头:一是由于建设项目超概算严重,当年投资计划安排不足和自筹资金不落实,造成严重的固定资产投资缺口,形成对生产部门货款和施工企业工程款的大量拖欠;二是企业亏损严重,挤占了企业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加剧了相互拖欠;三是企业产品不适销对路或根本无销路,产品积压,产成品资金上升,形成投入--产出--积压--拖欠--再投入--再产出--再积压--再拖欠的恶性循环。
此外,商品交易秩序紊乱,结算纪律松弛,信用观念淡薄,也加剧了三角债。
经过试点,明确了清欠工作的指导思想,即立足于治本清源,从解决三角债源头入手,下大力气防止新的投资缺口、防止新的产成品积压、防止新的亏损,从而防止新的拖欠。
周正庆回忆清理三角债始末
周正庆回忆清理三角债始末作者:宋怡青李欣来源:《财经国家周刊》2015年第01期1991年6月1日,中南海一间不大的会议室里,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办公会议。
此次会议专门研究一个特殊而复杂的问题——清理“三角债”。
“当时全国有90%的企业被卷入‘三角债’链条中。
”上述会议的参加者、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务院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副组长周正庆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回忆,“根据有关方面测算,1989年全国工业企业不正常的拖欠大体在四五百亿元左右,至1990年初猛增至2000亿元,而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8000多亿元,两个数据一对比,就可以发现那时候‘三角债’的问题已经相当严重了。
”但是,“此时的‘三角债’已经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甲欠乙、乙欠丙、丙欠甲的连环债务问题,而是当时我国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周正庆说。
长期以来,产业结构不合理,盲目追求无实在效益的产值、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越多、积压越多、亏损越多的不正常局面。
尤其是到了1989年下半年,经济进入了治理整顿阶段,实行财政、信贷双紧政策,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明显暴露出来。
此时的三角债成为经济低迷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成立清理“三角债”领导小组。
1990年开始清理,但“三角债”前清后欠的形势依旧严峻。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扭转市场疲软的严峻形势,国务院专门召开了多次会议。
1991年6月1日的这次会议认为,“企业之间互相拖欠,靠自己解决,国家不干预,不进行宏观调控,是解决不了‘三角债’的。
”周正庆说。
也是在这次会议上,李鹏做出了把清理“三角债”作为搞好大中型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突破口的指示。
会议确定由时任副总理的朱镕基具体抓落实,并且在半年内要有所突破。
调研溯源为了摸清楚“三角债”形成的源头,会后朱镕基带队,国务院生产办、国家计委、人民银行等相关部委的负责人参加,奔赴东北开始调研。
20世纪90年代初清理“三角债”的考察及启示
20世纪90年代初清理“三角债”的考察及启示作者:范小仲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11期摘要:20世纪90年代初出现的“三角债”是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旧体制摩擦和国民经济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该时期的三角债清理经历了从清欠到清欠与防欠相结合再到防欠为主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触及了经济深层次矛盾,而且形成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共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和行动准备。
三角债的清理为目前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建立协同机制、健全长效机制和深化相关领域改革是当前清欠和防欠的关键。
关键词:三角债;连环清欠;压贷挂钩;防止新欠一、引言“三角债”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而形成的连环债务。
在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债务纠纷通过法律诉讼、相互协商等方式解决,一般不会出现“三角债”的债务链条。
然而,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三角债问题,最终由国家集中组织进行了三年清理,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特殊历史现象。
考察三角债清理的历史过程,追溯三角债形成的深层原因,有助于深入了解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矛盾与摩擦,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也为当前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1979—1988年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及市场因素的不断引入,经济增长潜力开始释放,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但由于这一时期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没有完全消除,新的体制还有待于建立和完善,新旧体制之间存在剧烈摩擦,导致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总需求与总供给失衡、经济结构扭曲严重,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追求没有质量效益的产值和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生产越多、积压越多、亏损越多的不正常局面。
随着1989年经济进入治理整顿阶段以及财政信贷双紧政策的实行,总需求由此受到抑制而结构调整滞后,这些矛盾开始集中暴露,经济中出现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大量货款拖欠,越来越多的企业卷入“三角债”链条。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国债发展问题综述
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国债发展问题综述.doc-免费下载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国债发展问题综述一、国债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年轻的中国国债市场茁壮成长,走完了西方国家几十年、上百年才走完的路。
尽管道路并不平坦,但一个基本遵循市场经济原则和按国际惯例运作的国债市场确实已实实在在地建立起来。
今天,恐怕已经很少会有人把国债看成仅仅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手段了。
国债市场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已逐步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当前国债的发展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债供不应求。
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的日渐好转,特别是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保值储蓄,5月、8月又连续两次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政策的出台,城乡居民储蓄的热情有所降低,而国债由于投资风险小收益稳定,变现性较强等优点而倍受广大市民青睐,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了国债市场,全国各地出现了争相购买国债、销售异常、供不应求的局面。
2、发行品种较为单一。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已有18个年头了,国债期限大多以3-5年期的债券为主,且大多数不可上市流通。
品种单一,这与其他国家发行国债种类相比,相差很大,据查有关资料、澳大利亚31种,加拿大20种,英国17种,瑞士8种,丹麦、德国5种,最少的法国也在3种以上。
国债品种单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投资者的不同投资要求,也大大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发展。
3、实物券国债偏多。
十几年来,我国发行的国债大多数是实物券,即无记名国库券,持有者一旦出现丢失、被盗现象而又不能挂失。
同时,此类债券也因成本过高,操作不方便等原因,影响国债交易市场及国债运行效率的提高。
4、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过高。
在国债市场较发达的国家,国债的持有者通常以专业机构、政府为主,个人持有的国债比例较低,比如在美国、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仅为10%,日本也不超过30%,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在我国个人持有国债的比例竞高达60%以上。
试析三角债的形成和类型
作者: 王南平
作者机构: 人民银行孝感地区分行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29-30页
主题词: 债务关系 资金周转速度 经济发展 小型企业 企业资金 消费环节 利息支付 中型企业 经济增长 经济膨胀
摘要: 一、三角债的形成三角债的形成,源于商品交换不能即期付现所发生的商业信用。
追根溯源,三角债务早已存在于商品生产和交换之中,只是由于其量起初甚少,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而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而已。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逐渐扩大,债权债务关系也随之扩展,商业信用亦随之扩大并发生作用。
在我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由于一些改革的配套措施未能及时跟上,三角债务与日俱增,迅速扩张,商业信用较为广泛地存在于商品经济生活。
三角债成因分析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作者: 罗德明
作者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研究人员
出版物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页码: 14-19页
主题词: 三角债;资金缺口;国有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简单再生产;存量资产;固定资产;折旧基金;资产流失;改革以来
摘要: <正> 本文力图对三角债生成的动因给予比较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解决三角债,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政策思路。
一、三角债成因的经济分析债务问题通常是由支付能力不足即资金供给小于资金需求形成的缺口诱发而生的。
三角债形成的首要而又直接的原因大致也是如此。
企业的资金缺口表现在两个方面:(1)简单再生产的资金缺口;(2)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缺口。
简单再生产的资金缺口导源于存量资产流失、积淀。
扩张冲动、投资饥渴则为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缺口提供了说明。
宽泛地说,企业支配使用的资产都可视为存量资产。
它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两个部。
三角债
三角债三角债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许多人都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有时候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一些人往往会陷入所谓的"三角债"的泥沼中。
所谓三角债,是指由借款人通过借款人(常为互联网金融平台)介绍的方式借贷资金,然后再转借给具体的借款人,借款人通过高利息获得差额收益,同时承担借款的风险,而引起多方债务纠纷。
三角债的形成过程相对复杂,首先需要有一个资金涉及到的角色,这可能是一个借款人、一个借出方、一个介绍方等等。
借款人通常会通过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或者其他途径,向借出方借款。
借出方可能是一个个人,也可能是一家公司。
那么介绍方就是一个关键的角色,他们起到了连接借款人和借出方的桥梁作用。
介绍方会以高额的费用收取借款人,同时向借出方承诺高收益和保证金。
借出方可能愿意提供高利息,其中一部分是用于支付介绍方的佣金。
事实上,介绍方并没有提供什么真正的价值,他们只是用虚假的承诺来骗取借款人的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借款人通常很难察觉到自己已陷入三角债的漩涡。
他们只看到了高额的回报和诱人的利率,却没有看到背后潜藏的风险。
借出方通常是以高风险投资的名义运作,他们会收集借款人的个人信息,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
然而,借出方通常忽略了对借款人真实还款能力的评估,而只是看重其拥有房产或车辆等抵押物。
这种做法使得借出方在最初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但很快就会面临借款人无法偿还的情况。
更糟糕的是,一旦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介绍方通常会立即终止合作,借出方也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来追讨债务。
这就会导致借款人面临更大的经济和法律风险,甚至会陷入更加恶劣的境地。
借款人可能会面临着诉讼、负债累累以及个人信用的永久性损害。
为了避免陷入三角债的困境,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首先,要选择正规、合法的金融机构借款。
这样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免去不必要的困扰。
其次,要审慎选择介绍方,比如选择有信誉和良好口碑的机构或个人。
最重要的是,要充分了解和评估自己的经济状况和还款能力,避免冒险的投资行为。
三角债的成因及缓解对策
作者: 李守荣
作者机构: 中国金融出版社
出版物刊名: 武汉金融
页码: 12-13页
主题词: 经济过热 产业结构失衡 加工工业 销售疲软 耐用消费品 工业发展 投资膨胀 经济稳定 负债经营 经济运行
摘要: 一、三角债台高筑的深层原因我们知道,资金的循环是经济运行的综合反映,而经济运行和经济结构又制约着资金的循环。
当前,企业之间互相拖欠问题严重,是长期以来我国经济过热,产业结构失衡的后遗症,也是近年来强化治理整顿措施,控制经济过热增长之后,出现市场降温,销售疲软,产品严重积压的一种负效应。
具体地讲,当前三角债台如此高筑的深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产业结构失衡之后结下的苦果。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国营大工业落后于集体、个体小工业的发展,因此,高速畸形发展的经济出现以下倾斜:一是倾斜于加工工业,尤其是高档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造成国家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支农产品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成为制约整个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的“瓶颈”产业。
二是倾斜于短期行为的非全民所有制的小企业,造成许多乡村工。
企业“三角债”的成因与对策
企业“三角债”的成因与对策
门嘉骊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1995(000)005
【摘要】企业“三角债”是近几年来影响我国经济生活的一大“顽症”,也是各级领导、各经济部门普遍关注的热点。
不少企业的厂长、经理为讨债东奔西走,疲于奔命,有些经济实体还专门设立了讨债部门,社会上一些“讨债公司”也应运而生。
企业相互拖欠款问题,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效益,乃至影响了改革、稳定、发展的大局。
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组织了全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门嘉骊
【作者单位】大庆石油管理局运输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9.2
【相关文献】
1.企业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新探 [J], 陈检生
2.试论煤炭企业“三角债”成因与对策 [J], 张泽华
3.旅游企业“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 [J], 晁生才
4.企业“三角债”成因及对策 [J], 高玲
5.试论企业三角债的特点成因及对策 [J], 裴万辉;宣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角债的成因及清理对策
三角债的成因及清理对策
刘士林
【期刊名称】《企业活力》
【年(卷),期】1992(000)003
【摘要】近两年来,我国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再生产过程面临的实际问题,重点加强了对“三角债”的清理工作。
时至今日,“三角债”清理虽已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距离我们的既定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之所以如此,不仅在于清理“三角债”所涉及的深层次矛盾中多种复杂的因果关系作用和强度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而且还有个治理方位的选择及有效对策的应用问题。
对此,笔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总页数】2页(P40-41)
【作者】刘士林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1
【相关文献】
1.省长特邀金融系统信贷员商讨清理“三角债”对策 [J], 高秦林;
2.306亿元清欠贷款留下了什么?:刍议清理“三角债”的后遗症及根治对策 [J], 蒋英灵
3.试析\"三角债\"的成因与对策 [J], 施建璋
4.清理三角债的对策思考 [J], 陈家兴
5.清理乡镇企业“三角债”之对策 [J], 霍庆海;刘丙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
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
周仁俊;汪长英
【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
【年(卷),期】1998(000)002
【摘要】三角债是目前困扰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其形成内因主要是产品不适销对路和理财观念的陈旧落后,外因是没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同时,收入确认准则也为三角债的形成提供了可能。
标本兼治三角债,应采取破产清算与整顿等行政手段组织清欠,同时健全债务方面的法律,提倡商业信用票据化,设立专门的信用评估机构,修改(收入准则)。
企业内部则应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理财观念,使企业轻装转入现代企业制度。
【总页数】5页(P47-51)
【作者】周仁俊;汪长英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文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
【相关文献】
1.流通领域“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 [J], 何鹤鸣;董志民
2.浅谈“三角债”的危害,成因及对策 [J], 陈炎;陈晓东
3.企业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新探 [J], 陈检生
4.旅游企业“三角债”的成因及对策 [J], 晁生才
5.企业“三角债”成因及对策 [J], 高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角债是怎么形成的
三角债是怎么形成的
佚名
【期刊名称】《财富生活》
【年(卷),期】2021()17
【摘要】"三角债"是人们对企业之间超过托收承付期或约定付款期应当付而未付的拖欠货款的俗称,是企业之间拖欠货款所形成的连锁债务关系。
在我国,三角债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开始形成,1991年~1992年间,三角债的规模曾发展到占银行信贷总额三分之一的地步。
三角债形成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建设项目超概算、资金缺口大且到位不及时,项目不能按期运营,投入资金不能回流,或项目决策失误根本无法回流。
【总页数】1页(P1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5
【相关文献】
1.“三角债”中“人欠”形成的企业自身原因与对策
2.三角债的形成及其治理初探
3.论企业“三角债”的形成与治理
4.试论“三角债”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5.通货膨胀预期、风险转移能力与商业信用风险管理--兼论“三角债”的形成机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角债”状况及成因概述(校刊)(同名1432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角债”的状况及成因概述邹兵(青岛黄海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427)摘要:由于赊销和“三角债”的存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变成了一损俱损的债务链,只要一环断裂,接下来的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崩溃,甚至导致一国的经济萧条,这就是“三角债”之所以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总理案头的重中之中的原因。
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环境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微观环境探讨“三角债”形成的原因,对今天的管理当局以及搏击在市场大潮中的市场主体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三角债”;经济体制改革;商业信用制度诱致性变迁;财务管理China " chain debts "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State and cause summaryZou Bing( Qingdao huanghai Vocational College,Qingdao, Shandong 266427) Abstrac t: As credit and the "chain debts" of the existence of interlocking chain into a loss for both the debt chain, as long as the link broken, the next is the collapse of the whole industrial chain, and even lead to a country's economic recession .This is the " chain debts " have become the Prime Minister of China in the early nineties of last century in the desk among the reasons for the heavy. From the macro environment of China's economic reform to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micro-environment " chain debts "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today's management and Market players fighting the tide in the market, still have a strong reference.Keywords:" Chain debts ";Economic reform; Induced Changes in Commercial Credit System;financial management“三角债”是指甲方是乙方的债权人,而乙方是丙方的债权人,丙方没有还给乙方钱,乙方也就没有钱还给甲方,一旦丙方出现财务危机,乙方和甲方也会跟着陷入财务困难,赊销是形成三角债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谓赊销是指产业链中,上家允许将产品交给下游,下游则在限时内或变现后,再将货款交还给上家。
当下游把货款给了上游企业时才完成销售,但也常会出现完成不了销售的情况,下游企业在货物变现后仍不还给上游企业,造成上游企业的严重损失。
由于赊销和“三角债”的存在,环环相扣的产业链变成了一损俱损的债务链,只要一环断裂,接下来的就是整个产业链的崩溃,甚至导致一国的经济萧条,这就是“三角债”之所以成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总理案头的重中之中的原因。
1990年,由于80年代后期经济过热,加之其他诸多原因,中国经济开始治理整顿,核心问题是清理三角债。
1990年4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国务院决议:“当前,由于市场疲软,产成品积压,工交生产中流动资金不足的矛盾很尖锐,企业、单位之间互相拖欠货款和前清后欠的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影响当前生产正常进行的突出问题,也损害了社会信用。
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清理‘三角债’工作。
”由此,各地集中各主要经济综合部门力量开展清欠工作。
1992年以后,邓小平南方视察,清理“三角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经济重新启动,银根放松,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逐步取代“三角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角债”的状况及成因,可以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微观两方面加以浅析。
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制度环境的变革是“三角债”形成的宏观原因之一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政府逐渐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市场因素引入经济运行之中。
突破口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行计划经济体制外的“增量改革”,非公有制经济在基本经济制度上逐渐得到应有的地位。
从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为了引入市场机制实行价格和其他方面的“双轨制”。
“双轨制”为非国有经济的发展和国有经济转向市场化运作,开辟了发展空间。
但是,“双轨制”与计划性的制度安排同处于一个经济制度结构之中,其功能相互冲突,加剧了制度结构的不均衡。
到20世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政府在资源配置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商品价格制度、商品流通制度、金融制度等制度安排方面,大幅度取消了计划性制度安排,增加了适应市场化变革的制度安排。
这一系列改革重拳的推出,使社会生产力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但经济发展与制度改革落后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导致政府对经济改革的控制能力明显不足,通货膨胀、无序竞争、盲目重复扩建使得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大起大落,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当然首当其冲,“三角债”的困扰只是他们经历改革初期的阵痛之一。
其实,“三角债”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国家都存在,特别是转轨中的国家。
俄罗斯的“三角债”已经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发展。
2001年过期债务已经高达35万亿卢布。
清理“三角债”对深化国人对经济问题的认识,解放思想都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改革开放以来商业信用制度诱致性变迁成为我国“三角债”形成的宏观原因之二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之一。
所谓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的变更、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是由个人或一群(个)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
诱致性制度变迁有盈利性、自发性、渐进性的特点。
1.商业信用制度由“非法”制度安排变为“合法”制度安排。
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启动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商业信用制度由“非法”制度安排转向合法制度安排,解除了意识形态障碍,非政府主体也在政府确定了“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针后,相互发生的商业信用越来越多。
而商业信用制度取得合法地位的契机,来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有企业推销积压物资。
首先,为摆脱产品严重积压的困境,加快资金周转,许多国营企业自发采取了赊销、预收预付货款等商业信用形式,这些企业形成了“第一行动团体”,迫使政府部门承认商业信用的合法性。
政府部门为保证企业资金的顺利运转,增加国家收益,允许原先禁止的商业信用合法存在,“非法”的商业信用制度安排转为合法的制度安排。
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给予商业信用制度合法的地位后,工商企业间的商业信用迅速扩展开来,对尚未发生根本变革的计划经济体制产生巨大冲击。
为控制商业信用盲目自发膨胀,政府制定了以国家银行为主体的商业票据承兑、贴现及再贴现的制度安排,以推动商业信用的票据化,并以国家银行信用引导商业信用。
1984年1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商业汇票承兑、贴现暂行办法》。
政府制定的票据化商业信用制度,成为经济制度结构中一项重要的制度安排。
2.阻碍商业信用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虽然发生了诱致性制度变迁,但进一步发展还有碍于各项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信用制度结构是银行信用制度、商业信用制度、国家(或财政)信用制度等制度的总和。
信用制度也可以视为征信制度、授(受)信制度、债权债务清偿制度、违约惩罚制度等制度的总和。
商业信用制度就是“嵌在”信用制度结构中的一项制度。
一项制度是否有效率,不仅取决于该项制度是否满足制度需求,还取决于其他制度功能的完善程度。
(1).银行票据业务制度相对滞后。
银行信用制度是与商业信用制度最为密切的制度,商业信用制度的正常运行离不开银行信用制度的参与,特别是票据化的商业信用更是依托于银行信用制度来运转的。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银行仍然垄断我国的金融市场,国有银行经营体制改革缓慢,票据业务发展滞后,票据业务操作不规范不健全,制约了商业信用制度的发展。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出商业票据的承兑、贴现业务后,国有银行系统一是对票据业务不熟悉,二是在观念上仍将票据业务作为控制企业资金流动的手段,因而对商业票据业务设置了许多限制措施,如限定商业票据承兑贴现数额及使用范围,不准流通转让等,致使企业不愿意使用商业信用票据,票据化商业信用制度裹足不前。
1988中国人民银行改变了不准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的规定,颁发了《银行结算办法》和《银行结算会计核算手续》,将商业汇票作为企业结算货款的工具而全面推广,推动了商业信用制度的发展。
但在开办商业票据业务中,某些分支银行的票据业务操作不规范,如违反规定帮助企业签发、承兑和贴现商业汇票以套取资金、对已承兑的汇票随意宣布无效或到期拒绝支付等等,致使商业信用制度的发展偏离规范化轨道。
(2).征信制度的供给滞后改革开放以后,经济成份多元化,除国有经济外,个体、私营、“三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逐渐壮大,这些非国有经济不在政府信用担保范围内。
而且,随着国营企业扩大经营自主权,国有企业逐步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政府信用开始退出企业并对其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在这种情况下,不少企业不守信用,恶意拖欠货款,甚至从事诈骗犯罪活动,企业征信需求日益突现出来。
为减少与规避外贸中的信用风险,上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计算中心开始与国外著名资信调查公司合作,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征信服务。
但是,政府迟迟未能批准国内企业的征信制度及实施。
(3).违约惩罚制度相对滞后。
惩罚机制是商业信用制度正常运转的保证,违约惩罚制度相对滞后则会阻碍商业信用制度的正常运转。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商业信用制度的发展就受到违约惩罚制度不健全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有些企业之所以敢于不讲信用,不守合同,恶意拖欠,甚至诈骗犯罪,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违约惩罚制度不健全。
在市场经济中,对于违约企业的惩罚除法律制裁外,最为严厉的处罚是堵塞其从事商业活动的机会。
阻止沾有信用污点的企业再从事违约商业活动,不仅要靠政府部门(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给以惩罚甚至取缔其经营资格,更主要的是需要所有市场参与主体共同实施惩罚,即拒绝再次与违约企业发生商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