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诊疗技术指南临床路径2019版295页word
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ICD-10:J15.7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多发年龄为5~18岁。
2.以发热咳嗽为主要表现。
3.肺部体征少而X线胸片改变相对显著。
4.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菌药物无效。
5.外周血白细胞数正常或升高。
6.血清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阳性或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法测定MP抗体(IgM、IgG混合抗体)滴度≥1∶160,可作为近期感染或急性期感染的参考。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治专家共识(2015年版)》(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制定治疗方案。
1.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遵循儿科用药的方法)。
2.对症治疗(如雾化吸入)。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702肺炎支原体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只要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2天1.必须检查的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C反应蛋白(CRP);(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4)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或咽拭子分离支原体;(5)胸X线片;(6)心电图。
2.根据患儿的病情,必要时做痰培养、血气分析、心肌酶谱、肺部CT、支气管镜检查、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检测等。
(七)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15〕43号)执行。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临床路径(2019年版)
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ICD-10:N00+B95.5)。
(二)诊断依据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第8版)、《儿科学》(王卫平,孙锟、常立文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1.临床上有少尿,血尿,水肿,高血压。
2.血清补体C3下降。
3.伴随链球菌感染的证据,抗链球菌溶血素O明显升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1.休息:急性期需卧床2~3周,直到肉眼血尿消失,水肿减退,血压正常,即可下床轻微活动。
2.饮食:以低盐饮食为好,严重水肿或高血压者需无盐饮食。
有氮质血症者应限制蛋白摄入,可给予优质动物蛋白0.5g/(kg·d)。
3.病因治疗:积极治疗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类或头孢类抗菌药物治疗10~14天,过敏患儿可改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治疗。
4.对症治疗:利尿消肿;降压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并发症防治:急性肾功能不全的防治、高血压脑病的防治、严重循环充血的防治。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N00 + B95.5急性肾小球肾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2~7天(指工作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补体、ASO;(3)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钙磷代谢、凝血功能、ANA、dsDNA、ANCA、CRP、ESR、BNP;(4)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位相或尿红细胞形态;(5)腹部超声、泌尿系超声、X线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
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颅后窝脑膜瘤(ICD-10:D32.012/D42.003/C70.003)。
行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ICD-9-CM-3:01.5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颈痛,颅内压升高症状,肢体力弱,感觉障碍,颅神经受累,小脑损害体征,锥体束征等。
2.辅助检查:头颅MRI平扫+增强,CT平扫+增强提示病变3.术中病理证实。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神经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1.手术:后正中/旁正中/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远外侧/其他入路颅后窝脑膜瘤切除术。
2.术前栓塞(酌情)。
3.残余肿瘤术后放射治疗(酌情)。
(四)标准住院日为12~14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符合ICD-10:D32.012/D42.003/C70.003颅后窝脑膜瘤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并发其它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4天1.所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凝血功能。
(3)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血糖。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
(5)胸部X光片,心电图。
(6)头颅MRI平扫+增强(冠、矢、轴位)。
如病变与横窦、矢状窦关系密切建议MRV或DSA检查,如血供丰富考虑DSA或CTA检查。
对于因金属植入物、幽闭恐惧症等无法行MRI检查患者可行CT平扫+增强检查,动静脉评价可用DSA、CTA及CTV。
胸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ICD-10:K22.0)。
行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或+胃底折叠术(经胸或经腹)[ICD-9-CM-3:42.7+(44.6601/44.67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有吞咽梗噎感,可伴有反胃或呕吐;病程长,症状时轻时重。
2.辅助检查:上消化道造影可见贲门部鸟嘴样狭窄,贲门上段食管扩张;胃镜可见贲门上段食管食物潴留,黏膜充血水肿,贲门关闭,但镜体仍可顺利通过;食管测压显示食管下括约肌吞咽时不能松弛、食管蠕动消失,代之以同步收缩。
3.鉴别诊断:贲门癌、弥漫性食管痉挛以及结缔组织病导致的食管硬化症等。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胸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非手术治疗:(1)口服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硝酸盐制剂等。
适用于不能耐受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进一步治疗的准备治疗。
(2)局部注射肉毒碱:适用于高龄或不适于做扩张及手术治疗的患者,也可作为扩张后的辅助治疗。
(3)球囊扩张:适用于药物治疗不满意、病情较重的患者,但不适于小儿及高龄患者。
2.手术治疗:食管下段贲门肌层切开术或加胃底折叠术。
适用于诊断明确,症状明显的患者。
目前这一手术通常经腹腔镜或胸腔镜微创进行,也可以经口内镜下食管下段贲门部肌层切开(POEM)。
(四)标准住院日为7~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22.001贲门失弛缓症疾病编码。
2.有适应证,无手术禁忌证。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5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血电解质、肝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3)X线胸片、心电图、肺功能;(4)上消化道造影和(或)胃镜。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ICD-10:S06.401)行硬脑膜外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临床表现:(1)病史:一般均有外伤史,临床症状较重,并迅速恶化,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伤后短时间内可发展为濒死状态;(2)意识障碍:伤后多数为原发性昏迷与继发性昏迷相重叠,或昏迷的程度逐渐加深;较少出现中间清醒期;(3)颅内压增高表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出现较早,呕吐和躁动较常见,生命体征变化明显(Cushing’s反应);(4)脑疝症状:出现较快,尤其是特急性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一侧瞳孔散大后短时间内出现对侧瞳孔散大,并出现去脑强直、病理性呼吸等症状;(5)局灶症状:较多见,早期即可因脑挫伤或/和血肿压迫引起偏瘫、失语。
2.辅助检查:(1)头颅CT扫描(含骨窗像):典型CT表现为颅骨内板与脑表面间有一双凸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
CT检查可明确诊断、确定血肿部位、评估血肿量。
骨窗像对诊断颅骨骨折具有重要意义;(2)头颅X线平片:约90%的病例合并有颅骨骨折;(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等。
1.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诊断明确,选用骨瓣开颅血肿清创术:(1)临床有颅内压增高症状或局灶性症状;(2)幕上血肿>30ml,颞区血肿>20ml,幕下血肿>10ml;(3)患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或出现昏迷者。
2.需向家属交待病情及围术期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手术风险较大者(高龄、妊娠期、合并较严重内科疾病),需向患者或家属交待病情;如不同意手术,应当充分告知风险,履行签字手续,并予严密观察。
2019年版临床路径目录
国家卫生健康委(2019年版)224个病种临床路径目录第一篇耳鼻喉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鼻腔鼻窦恶性肿瘤临床路径2、鼻中隔偏曲临床路径3、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路径4、甲状腺肿瘤临床路径5、慢性鼻-鼻窦炎临床路径6、慢性扁桃体炎临床路径7、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路径8、突发性耳聋临床路径9、腺样体肥大临床路径第二篇妇产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过期妊娠临床路径2、计划性剖宫产临床路径3、完全性前置胎盘临床路径4、医疗性引产临床路径5、阴道产钳助产临床路径6、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临床路径7、子宫腺肌病(全子宫切除术)临床路径8、自然临产阴道分娩临床路径9、足月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临床路径第三篇骨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髌骨骨折临床路径2、尺骨鹰嘴骨折临床路径3、尺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4、肱骨干骨折临床路径5、肱骨踝骨折临床路径6、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7、股骨颈骨折临床路径8、股骨踝骨折临床路径9、股骨头坏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临床路径10、股骨下端骨肉瘤人工假体置换临床路径11、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12、颈椎病临床路径13、胫腓骨干骨折临床路径14、胫骨平台骨折临床路径15、髋关节发育不良临床路径16、髋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17、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临床路径18、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临床路径19、膝内翻临床路径20、胸椎管狭窄症临床路径21、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临床路径第四篇呼吸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1、肺脓肿临床路径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路径3、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路径4、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临床路径5、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路径6、胸膜间皮瘤临床路径7、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路径8、自发性气胸(呼吸内科)临床路径第五篇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1、单纯性疱疹临床路径2、非游离端单个乳磨牙早失临床路径3、复发性阿弗他溃疡临床路径4、口腔扁平苔藓临床路径5、口腔念珠菌病临床路径6、乳牙慢性牙髓炎临床路径7、乳牙中龋临床路径8、腮腺多形性腺瘤临床路径9、舌癌临床路径10、下颌骨骨折临床路径11、下颌前突畸形临床路径12、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临床路径13、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临床路径14、牙列缺损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临床路径第六篇泌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临床路径2、良性前列腺增生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临床路径3、膀胱肿瘤经尿道等离子电切术临床路径4、前列腺癌(开放前列腺癌根治术)临床路径5、肾结石经皮肾镜碎石术临床路径6、肾上腺无功能腺瘤(腹腔镜肾上腺无功能腺瘤切除术)临床路径7、肾盂癌(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及膀胱部分切除术)临床路径8、输尿管癌(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切除术)临床路径第七篇内分泌病与代谢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1、垂体催乳素瘤临床路径2、库欣综合征临床路径3、尿崩症临床路径4、啫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临床路径5、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临床路径6、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临床路径7、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临床路径第八篇皮肤性病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1、带状疱疹临床路径2、皮肌炎多发性肌炎临床路径3、寻常型天疱疮临床路径4、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懈型药疹临床路径第九篇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肠外瘘临床路径2、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临床路径3、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临床路径4、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临床路径5、肝门胆管癌临床路径6、肛裂临床路径7、肛周脓肿临床路径8、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临床路径9、急性乳腺炎临床路径10、甲状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11、结节性甲状腺肿临床路径12、克罗恩病临床路径13、慢性胆囊炎(双版本)临床路径14、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路径15、脾破裂临床路径16、乳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17、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外科)临床路径18、细菌性肝脓肿临床路径19、小肠-胃肠间质瘤临床路径20、血栓性外痔临床路径21、胰腺癌临床路径22、胰腺假性囊肿临床路径23、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路径24、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临床路径25、直肠息肉临床路径第十篇神经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创伤性闭合性硬脑膜外血肿临床路径2、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临床路径3、大脑半球胶质瘤临床路径4、大脑凸面脑膜瘤临床路径5、大脑中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6、颈内动脉动脉瘤临床路径7、颅骨凹陷性骨折临床路径8、颅骨良性肿瘤临床路径9、颅后窝脑膜瘤临床路径10、颅前窝底脑膜瘤临床路径11、三叉神经良性肿瘤临床路径12、三叉神经痛临床路径13、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临床路径第十一篇肾脏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1、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2、腹膜透析后腹膜炎临床路径3、急性肾损伤临床路径4、慢性肾炎综合征(疑似IgA肾病)行肾穿刺活检临床路径5、终末期肾病常规血液透析导入治疗临床路径第十二篇消化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1、贲门失弛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临床路径2、大肠息肉临床路径3、胆总管结石临床路径4、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临床路径5、肝硬化腹水临床路径6、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临床路径7、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临床路径8、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临床路径9、经症急性胰腺炎临床路径10、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路径11、十二指肠溃疡出血临床路径12、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临床路径第十三篇小儿内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Ⅰ型糖尿病临床路径2、矮小症临床路径3、初治儿童霍奇金淋巴瘤临床路径4、川崎病临床路径5、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路径6、癫痫临床路径7、儿童成熟B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8、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9、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10、儿童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ALK+)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临床路径11、儿童淋巴母细胞淋巴瘤-初治和缓解期临床路径12、感染性心肌炎临床路径13、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链球菌感染后)临床路径14、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15、麻疹合并肺炎临床路径16、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路径17、热性惊厥临床路径18、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路径19、消化性溃疡临床路径20、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临床路径2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22、支气管肺炎临床路径23、支原体肺炎临床路径第十四篇小儿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急性肠套叠临床路径2、急性化脓性阑尾炎临床路径3、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临床路径4、梅克尔憩室临床路径5、尿道下裂临床路径6、先天性肠旋转不良临床路径7、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临床路径8、先天性肌性斜颈临床路径9、先天性巨结肠临床路径10、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临床路径11、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临床路径12、隐睾临床路径第十五篇心血管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动脉导管未闭直视闭合术临床路径2、二尖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临床路径3、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成形修复术临床路径4、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修复术临床路径5、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人工瓣替换及三尖瓣成形术临床路径6、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人工瓣替换术临床路径7、二尖瓣手术,三尖瓣手术和房颤手术临床路径8、二尖瓣手术和房颤手术临床路径9、二尖瓣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手术临床路径10、二尖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1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临床路径1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13、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14、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术及象鼻支架植入术临床路径15、室间隔缺损直视修补术临床路径16、心脏黏液瘤切除术临床路径17、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临床路径18、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临床路径19、主动脉瓣置换及升主动脉置换术临床路径20、主动脉瓣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路径第十六篇心血管系统临床路径(2019年版)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临床路径2、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3、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4、房性心动过速临床路径5、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临床路径6、急性左心衰竭临床路径7、慢性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治疗临床路径8、肾血管性高血压临床路径9、心房颤动介入治疗临床路径10、主动脉夹层(内科)临床路径第十七篇胸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贲门失弛缓症临床路径2、非侵袭性胸腺瘤临床路径3、肺良性肿瘤临床路径4、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临床路径5、漏斗胸临床路径6、气管恶性肿瘤临床路径7、食管裂孔疝临床路径8、食管平滑肌瘤临床路径9、支气管扩张症外科治疗临床路径10、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11、纵膈恶性畸胎瘤临床路径12、纵膈良性肿瘤临床路径第十八篇血液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1、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临床路径2、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临床路径3、血友病A临床路径4、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临床路径第十九篇眼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1、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路径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临床路径3、角膜裂伤临床路径4、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凝术临床路径5、老年性白内障临床路径6、慢性泪囊炎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路径7、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术临床路径8、上睑下垂临床路径。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
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截止到2011年7月,迄今为止最全的目录)本文由妍雅夕贡献卫生部临床路径目录一、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1.1 社区获得性肺炎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3 支气管扩张1.4 支气管哮喘 1.5 自发性气胸 1.6 肺血栓栓塞症 1.7 肺脓肿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9 结核性胸膜炎1.10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11 慢性支气管炎1.12 特发性肺纤维化1.13 胸膜间皮瘤1.14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二、消化内科疾病临床路径2.1 胆总管结石 2.2 胃十二指肠溃疡2.3 反流性食管炎2.4 大肠息肉 2.5 轻症急性胰腺炎 2.6 肝硬化腹水 2.7 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 2.8 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 2.9 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 2.10 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2.11 溃疡性结肠炎(中度)2.12 上消化道出血2.13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4 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 2.15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三、神经内科疾病临床路径3.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2 脑出血 3.3 吉兰巴雷综合症3.4 多发性硬化 3.5 癫痫 3.6 重症肌无力 3.7 病毒性脑炎 3.8 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3.9 肌萎缩侧索硬化3.10 急性横贯性脊髓炎3.11 颈动脉狭窄3.1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3.13 视神经脊髓炎3.14 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四、心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4.1 不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 4.2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介入治疗4.3 急性非ST 段抬高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4.4 急性左心功能衰竭4.5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6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4.7 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 4.8 房性心动过速 4.9 肥厚型心肌病4.10 肺动脉高压 4.11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内科)4.12 主动脉夹层 4.13 肾血管性高血压治疗 4.14 心房颤动介入治疗 4.15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4.1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介入治疗五、血液内科疾病临床路径 5.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5.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5.2.1 初治APL 5.2.2 完全缓解的APL 5.3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5.4 慢性髓细胞白血病5.5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5.6 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 5.7 血友病 A 5.8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六、肾内科疾病临床路径6.1 终末期肾脏病 6.2 狼疮性肾炎行肾穿刺活检6.3 急性肾损伤6.4IgA 肾病行肾穿刺活检6.5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6.6 腹膜透析并发腹膜炎6.7 急性肾盂肾炎 6.8 急性药物过敏性间质性肾炎 6.9 终末期肾脏病常规血液透析治疗 6.10 慢性肾脏病贫血七、内分泌疾病临床路径7.1 1 型糖尿病7.2 2 型糖尿病7.3 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7.4 库欣综合征7.5 Graves 病7.6 垂体催乳素瘤7.7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7.8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7.9 尿崩症7.10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八、普通外科疾病临床路径8.1 胃十二指肠溃疡8.2 急性乳腺炎8.3 直肠息肉8.4 门静脉高压症8.5 腹股沟疝8.6 下肢静脉曲张8.7 血栓性外痔8.8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8.9 结节性甲状腺肿8.10 乳腺癌8.11 乳腺良性肿瘤8.12 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8.13 甲状腺良性肿瘤8.14 甲状腺癌(2011 版)8.15 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8.16 慢性胆囊炎8.17 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8.18 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8.19 原发性肝细胞癌8.20 肝门胆管癌8.21 细菌性肝脓肿8.22 胃癌(2011 版)8.23 脾破裂8.24 胰腺癌8.25 胰腺假性囊肿8.26 肠梗阻8.27 小肠间质瘤8.28 克罗恩病8.29 肠外瘘8.30 肛裂8.31 肛周脓肿九、神经外科疾病临床路径9.1 颅前窝底脑膜瘤9.2 颅后窝脑膜瘤9.3 垂体腺瘤9.4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9.5 三叉神经痛9.6 慢性硬脑膜下血肿9.7 颅骨凹陷性骨折9.8 创伤性急性硬脑膜下血肿9.10 创伤性闭合性硬膜外血肿9.11 颅骨良性肿瘤9.12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9.13 颈内动脉动脉瘤9.14 高血压脑出血9.15 大脑半球胶质瘤9.16 大脑凸面脑膜瘤9.17 三叉神经良性肿瘤9.18 椎管内神经纤维瘤十、骨科疾病临床路径10.1 腰椎间盘突出症10.2 颈椎病10.3 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10.4 股骨颈骨折10.5 胫骨平台骨折10.6 踝关节骨折10.7 股骨干骨折10.8 肱骨干骨折10.9 肱骨髁骨折10.10 尺骨鹰嘴骨折10.11 尺桡骨干骨折10.12 股骨髁骨折10.13 髌骨骨折10.14 胫腓骨干骨折10.15 股骨下端骨肉瘤10.16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10.17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10.18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10.19 胸椎管狭窄症10.20 股骨头坏死10.21 髋关节发育不良10.22 髋关节骨关节炎10.23 膝内翻10.24 膝关节骨关节炎十一、十一、泌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1.1 肾癌(2009 版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及2010 版开放肾癌根治术)11.2 膀胱肿瘤11.3 良性前列腺增生11.4 肾结石11.5 输尿管结石11.6 肾盂癌11.7 输尿管癌11.8 前列腺癌11.9 肾上腺无功能腺瘤11.10 睾丸鞘膜积液11.11 精索鞘膜积液11.12 精索静脉曲张十二、十二、胸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2.1 贲门失弛缓症12.2 自发性气胸12.3 食管癌12.4 支气管肺癌12.5 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12.6 漏斗胸12.7 非侵袭性胸腺瘤12.8 肺良性肿瘤12.9 纵膈良性肿瘤12.10 食管裂孔疝12.11 支气管扩张症12.12 气管恶性肿瘤12.13 食管平滑肌瘤12.14 纵膈恶性畸胎瘤十三、十三、心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3.1 房间隔缺损(2009 版和2011版)13.2 室间隔缺损13.3 动脉导管未闭(2009 版和2011 版)13.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5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13.6 法洛四联症13.7 主动脉瓣病变13.8 升主动脉瘤(2009 版和2011 版)13.9 肺动脉瓣狭窄13.10 二尖瓣病变13.11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13.12 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13.13 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十四、十四、妇科疾病临床路径14.1 子宫腺肌病14.2 卵巢良性肿瘤14.3 宫颈癌14.4 输卵管妊娠14.5 子宫平滑肌瘤十五、十五、产科临床路径15.1 胎膜早破行阴道分娩15.2 自然临产阴道分娩15.3 计划性剖宫产15.4 完全性前置胎盘15.5 过期妊娠15.6 医疗性引产15.7 阴道产钳助产15.8 宫缩乏力导致产后出血15.9 阴道分娩因胎盘因素导致产后出血和产褥感染十六、十六、儿科临床路径16.1 轮状病毒肠炎16.2 支原体肺炎16.3 麻疹合并肺炎16.4 母婴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16.5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6.6 初治儿童ALL 16.7 矮小症16.8 病毒性心肌炎16.9 川崎病16.10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6.11 癫痫16.12 型糖尿病16.13 急性肾小球肾炎16.14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6.15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6.16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6.17 过敏性紫癜16.18 毛细支气管炎16.19 热性惊厥16.20 胃食管反流病16.21 消化性溃疡16.22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23 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6.2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6.25 支气管肺炎十七、十七、小儿外科疾病临床路径17.1 先天性巨结肠17.2 先天性幽门肥厚性狭窄17.3 尿道下裂17.4 急性肠套叠17.5 儿童房间隔缺损17.6 儿童室间隔缺损17.7 儿童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17.8 儿童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17.9 先天性肠旋转不良17.10 甲状舌管囊肿或鳃源性囊肿17.11 先天性胆管扩张症17.12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17.13 发育性髋脱位(2 岁以上)17.14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17.15 梅克尔憩室17.16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性肾积水17.17 肾母细胞瘤(Ⅰ-Ⅱ期)17.18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中低位)17.19 先天性肌性斜颈17.20 隐睾(睾丸可触及)十八、十八、眼科疾病临床路径18.1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18.2 单纯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8.3 共同性斜视18.4 上睑下垂18.5 老年性白内障18.6 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8.7 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18.8 急性虹膜睫状体炎18.9 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18.10 角膜裂伤18.11 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18.12 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18.13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十九、十九、耳鼻喉科疾病临床路径19.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19.2 声带息肉19.3 慢性鼻-鼻窦炎19.4 喉癌19.5 鼻出血19.6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19.7 鼻中隔偏曲19.8 分泌性中耳炎19.9 甲状腺肿瘤19.10 慢性扁桃体炎19.11 双侧感音神经性耳聋19.12 突发性耳聋19.13 下咽癌19.14 腺样体肥大19.1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二十、二十、口腔科疾病临床路径20.1 舌癌20.2 唇裂20.3 腭裂20.4 下颌骨骨折20.5 下颌前突畸形20.6 腮腺多形性腺瘤20.7 牙列缺损20.8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固定义齿修复20.9 牙列缺失行种植体支持式可摘义齿修复20.10 复发性口腔溃疡20.11 口腔扁平苔藓20.12 口腔念珠菌病20.13 单纯疱疹20.14 乳牙中龋20.15 乳牙慢性牙髓炎20.16 个别乳磨牙早失二十一、二十一、皮肤科疾病临床路径21.1 带状疱疹21.2 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1.3 寻常型天疱疮21.4 重症多形红斑21.5 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型药疹21.6 白癜风21.7 淋病21.8 慢性光化性皮炎21.9 荨麻疹21.10 系统性硬化症21.11 寻常痤疮21.12 寻常型银屑病二十二、二十二、肿瘤科疾病临床路径22.1 甲状腺癌(2009 版)22.2 结肠癌(2009 版) 22.3 胃癌(2009 版)。
口腔医学临床路径(2019年版)
单纯疱疹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临床路径标准门诊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ICD-10:B00.0、B00.1、B00.2、B00.9)。
行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口腔医学分册(2016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1.各年龄均可发病,原发性单纯疱疹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复发性单纯疱疹可见于各年龄组。
2.可有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可有低热、头痛、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前驱症状与体征。
3.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及口周皮肤可出现成簇小水疱、糜烂与血痂等。
4.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一般无异常。
5.必要时可根据病损组织脱落细胞光镜检查、病原体检测或分离培养、血清抗体检测等辅助诊断。
6.病程约7~14天,可复发。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口腔医学分册(2017修订版)》(中华口腔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口腔黏膜病学》(陈谦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4版)。
经临床和(或)必要检查符合上述诊断依据,患者本人要求并自愿接受治疗,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局部治疗。
2.全身治疗。
(四)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B00.0、B00.1、B00.2、B00.9单纯疱疹(不伴有并发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五)首诊1.必须询问的病史:包括单纯疱疹患者接触史、发热史、口腔黏膜病损史、皮肤病损史、本次发病后的就诊、治疗情况等。
2.必需的临床检查:包括口腔黏膜病损和皮肤病损的检查。
2019编辑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doc
Xx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第九章心律失常 (23)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第十一章脑出血 (29)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术 (55)二、机械通气 (57)三、电除颤术 (60)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五、清创缝合术 (63)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普通外科临床路径(2019年版)
肠外瘘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肠外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胃和十二指肠瘘(ICD-10:K31.6),肠瘘(ICD-10:K63.2),行胃瘘闭合术(ICD-9-CM-3:44.63),小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62),大肠部分切除术(ICD-9-CM-3:45.7),十二指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2),小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4),大肠瘘闭合术(ICD-9-CM-3:46.76)。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肠外瘘》(黎介寿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病史:手术、创伤、炎症、疾病以及放射治疗、先天异常等诱因。
2.症状体征:肠内容物从引流物或创口中流出腹壁,经过非手术治疗肠外瘘未自行愈合。
3.辅助检查:(1)口服染料或炭末:记录瘘口染料或炭末排出的时间、量;(2)瘘管造影:明确瘘的部位、大小,瘘管的长短、走行及脓腔范围,了解肠襻情况;(3)胃肠道造影:了解是否胃肠道内瘘,判断瘘的位置,瘘远端肠道是否梗阻,瘘口远近段肠管质量,有无基础疾病;(4)胸腹部X线片:了解胸腹是否积液、膈下游离气体或肠梗阻;(5)超声、CT和(或)MRI:了解有无深部脓肿、积液或梗阻因素,观察脓肿、积液与胃肠道的关系,充分评估腹腔粘连尤其是瘘口周围粘连情况。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普通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肠外瘘》(黎介寿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年,第2版)。
1.治疗原则:纠正贫血、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合理有效引流、控制感染,加强瘘口管理,重视营养治疗,维持重要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设法闭合瘘口;2.手术方案:腹腔粘连松解后行瘘口病变肠段切除、肠吻合术。
漏斗胸临床路径(2019年版)
漏斗胸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漏斗胸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漏斗胸(ICD-10:Q67.6)。
行微创漏斗胸矫形术(以下简称NUSS手术)(ICD-9-CM-3:34.74)。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1.病史:发现前胸壁凹陷。
2.临床表现:胸闷,胸痛,心律不齐,运动耐力下降,易发生呼吸道感染,食欲低下。
3.体征:胸骨体向背侧下陷,下部肋软骨向背侧弯曲,双侧肋外翻,特殊体形:头颅前伸、两肩前倾、前胸下陷、后背弓状、腹部膨隆。
4.辅助检查:胸部X线片、胸部CT重建、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肺功能等。
胸部CT:胸骨体向后凹陷,胸骨后与脊柱前间隙距离明显缩短,心脏受压移位。
5.病情分级:胸部CT测量Haller指数(HI)。
轻度:HI<3.2中度:3.2≤HI≤3.5重度:HI>3.5(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和《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小儿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年)。
(四)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10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Q67.6漏斗胸疾病编码。
2.胸部有明显畸形。
3.年龄大于3岁。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门诊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2天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血型;(2)凝血功能、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电解质、感染性疾病筛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3)X线胸片、心电图、肺功能;(4)胸部CT;(5)超声心动图。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肌酶、脊柱X线片、血气分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相关检查等。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
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编辑:陈惠忠发布科室:科教科发布时间:11-11-01摘要:卫生部临床路径病种汇总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10个病种县医院版临床路径的通知腹股沟疝、急性阑尾炎、下肢静脉曲张、胆总管结石、良性前列腺增生、肾结石、股骨干骨折、腰椎间盘突出症、凹陷性颅骨骨折、高血压脑出血等县医院外科10个常见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乳腺良性肿瘤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乳腺良性肿瘤、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癌、胆囊结石合并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管结石(无胆管炎或胆囊炎)、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炎、原发性肝细胞癌、肝门胆管癌、细菌性肝脓肿、胃癌、脾破裂、胰腺癌、胰腺假性囊肿、肠梗阻、小肠间质瘤、克罗恩病、肠外瘘、肛裂、肛周脓肿等普通外科21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的通知1页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二尖瓣病变、主动脉瓣病变人工机械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病变人工生物瓣置换术、升主动脉瘤、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脏大血管外科8个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血液内科专业6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友病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血液内科6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眼科8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慢性泪囊炎鼻腔泪囊吻合术、急性虹膜睫状体炎、角膜白斑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角膜裂伤、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冻术、经巩膜二级管激光睫状体光凝术和翼状胬肉切除手术等眼科8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消化内科专业9个病种临床路径的通知贲门失弛缓症内镜下气囊扩张术、肝硬化并发肝性脑病、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科治疗)、经内镜胆管支架置入术、溃疡性结肠炎(中度)、上消化道出血、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胃溃疡合并出血(药物治疗)和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等消化内科9个病种的临床路径。
2019诊疗方案19页word文档
盆腔炎中医病名:盆腔炎因湿瘀之邪蕴于子宫,胞宫,胞络,致冲任带脉功能失调而致。
对本病临床特征的描写散见于“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不孕”,“癥瘕”等病证中,常见证型有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脾虚湿瘀互结,肾虚血淤。
相当于西医学的盆腔炎性疾病。
临床表现:本病临床症状包括下腹疼痛,腰骶部酸胀疼痛,常在劳累、性交、经期加重,可伴月经不调,白带增多,低热,疲乏,或不孕。
根据盆腔慢性炎症体征,如子宫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或有压痛;子宫一侧或两侧触及索状增粗或片状增厚或包块,并有压痛;或有子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结合B超检查、血常规、血沉,白带常规检查即可诊断。
中医辩证诊断(优化)(1)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腰骶胀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经期腹痛加重;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口腻或纳呆;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或大便干结。
舌质红或暗红,或见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
(2)气滞血瘀证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或烦躁;带下量多,色黄或白质稠。
月经不调;经色紫暗有块或排出不畅;经前乳房胀痛;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脘腹胀满。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脉弦。
(3)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腰骶酸痛;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
遇劳累下腹或腰骶酸痛加重;头晕耳鸣;经量多或少;经血色暗夹块;夜尿频多。
舌质淡暗或有瘀点瘀斑,苔白或腻,脉沉涩。
(4).寒湿瘀滞证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经期腹痛加重,得温则减;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大便溏泄;⑤形寒肢冷。
舌质淡黯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5)气虚血瘀证下腹疼痛或坠痛,缠绵日久;痛连腰骶,经行加重;带下量多,色白质稀。
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经血淡暗或有块;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
舌淡黯,或有瘀点瘀斑,苔白,脉弦细或沉涩无力。
二、中医治疗方案中医辩证论治(优化):1.湿热瘀结证主症:①下腹胀痛或刺痛,痛处固定;②腰骶胀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气臭。
肾脏病临床路径(2019年版)
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Ⅰ型新月体肾炎血浆置换治疗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I型新月体肾炎(ICD-10:N01.7)/Goodpa sture综合征(ICD-10:M31.001)/抗肾小球基底膜病(IC D-10:M31.002†N08.5*)/肺出血肾炎综合征相关肾小球肾炎(ICD-10:M31.003†N08.5*)。
行血浆置换治疗(ICD-9-CM-3:99.0702)。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临床上表现:为急进性肾炎综合征,即在肾炎综合征(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基础上,短期内出现少尿、无尿,肾功能急剧下降。
可以合并肺出血(Goodpasture病)。
2.可以合并肺出血(Goodpasture病)。
3.病理:免疫荧光表现为IgG及C3沿肾小球毛细血管袢呈线样沉积。
光镜表现为50%以上的肾小球有大新月体形成。
4.血清中抗GBM抗体阳性。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根据《临床诊疗指南·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临床技术操作规范·肾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年)。
1.血浆置换:可采用单膜或双重滤过血浆置换,如采用单膜血浆置换,通常每日或隔日置换1~2个血浆容量,病情稳定可延至每周2~3次,一般连续治疗5~14次,或直至血清抗GBM抗体转阴或危及生命的肺出血停止。
2.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结合肾活检病理改变判断治疗的计量,甲泼尼龙每次7~15mg/kg (每次0.3~1.0g),每日或隔日1次静脉滴注(30~60分钟内完成),每3次为一疗程;根据病情治疗1~2个疗程。
3.维持性免疫抑制治疗:泼尼松1mg/(kg·d)(最大计量60mg/d),约4~6周后逐渐减量。
肺脓肿临床路径(2019年版)
重 □ 根据病情调整抗菌药物
点 □ 祛痰剂
医 □ 根据病情调整用药
嘱 临时医嘱:
□ 血常规、X 线胸片、肺部 CT 检查(必要
时)
□ 根据需要,复查有关检查
□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
□ 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主要 护理 工作
□ 注意痰液的色、质、量变化 □ 观察疗效、各种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 □ 恢复期生活和心理护理 □ 进行戒烟、戒酒的建议和教育
(4)胸部 CT、心电图、超声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其他方法的病原学检查、有创性 检查(支气管镜)、肺穿刺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抗菌药物选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和《国家抗微生物治疗指南 (第 2 版)》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体温正常超过 72 小时。 2. 病情稳定、炎症指标正常、影像学有改善。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 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需 要进行相关检查及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3.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二、肺脓肿临床路径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肺脓肿(ICD-10:J85.2)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门诊号:
住院日期: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 年 月
住院号: 日 标准住院日:3~8 周
时间
住院第 1~3 天
住院期间
□ 询问病史及体格检查 主 要 □ 进行病情初步评估 诊 □ 上级医师查房 疗 □ 明确诊断,决定诊治方案
□ 一级/二级/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 一级/二级/三级护理常规(根据病情)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路径(2019年版)
门静脉高压症临床路径(2019年版)一、门脉高压症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ICD-10:B65.2+ K76.0*),行分流或断流术(ICD-9-CM-3: 39.1,42.91,44.9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
1.症状和体征:脾大,呕血或黑便,腹水。
2.实验室检查:可有脾功能亢进性外周血细胞计数下降、血胆红素升高、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肝功能受损表现。
3.特殊检查:结合超声、CT、上消化道造影、内镜检查、肝功能储备检测、肝纤维化测定、、肝活检(必要时可做骨髓穿刺)结果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黄家驷外科学》(吴孟超,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7版),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五年制《外科学》(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
1.药物治疗:抑酸剂(质子泵抑制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特利加压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等,扩容、抗休克等治疗。
2.止血治疗:三腔两囊管应用、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
3.内镜套扎或硬化剂注射。
4.手术治疗:(1)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脾切、断流术)。
(2)门体分流术:脾肾分流术;肠系膜上静脉-下腔静脉侧侧吻合术;限制性门腔静脉侧侧分流术;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
(3)肝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四)标准住院日为8~1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门静脉高压症(ICD-10:K76.6),血吸虫病性门静脉高压症(ICD-10:B65.2+ K76.0*)疾病编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篇呼吸内科疾病临床路径一、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社区获得性肺炎(非重症)(ICD-10:J15.9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闻及湿性罗音。
4.白细胞数量>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细胞核左移。
5.胸部影像学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浸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
以上1-4项中任何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部其他疾病后,可明确临床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1.支持、对症治疗。
2.经验性抗菌治疗。
3.根据病原学检查及治疗反应调整抗菌治疗用药。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15.901社区获得性肺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病原学检查及药敏;(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培养、血气分析、胸部CT、D-二聚体、血氧饱和度、B超、有创性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入院后尽快(4-8小时内)给予抗菌药物。
2.药物选择: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和《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结合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初始治疗2-3天后进行临床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调整抗菌药物。
4.对症支持治疗:退热、止咳化痰、吸氧。
(八)出院标准。
1.症状好转,体温正常超过72小时。
2.影像学提示肺部病灶明显吸收。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病情较重,符合重症肺炎标准,转入相应路径。
3.常规治疗无效或加重,转入相应路径。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路径(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J44.10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常规用药者。
3.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或痰的性状发生改变,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COPD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选择治疗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10-21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4.001/J44.1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凝血功能、D-二聚体(D-dimer)、血沉、C反应蛋白(CRP),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痰病原学检查;(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B超、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胸部CT、超声心动图、下肢静脉超声。
(七)治疗原则。
1.戒烟。
2.一般治疗:吸氧,休息等。
3.对症治疗:止咳、化痰、平喘等。
4.抗菌药物。
5.处理各种并发症。
(八)出院标准。
1.症状明显缓解。
2.临床稳定24小时以上。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存在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延长住院时间。
2.病情严重,需要呼吸支持者,归入其他路径。
三、支气管扩张症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支气管扩张症(ICD-10:J47)(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反复咳嗽、咳脓痰、咯血。
2.影像学检查显示支气管扩张的异常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保持气道通畅,积极排出痰液。
2.积极控制感染。
3.咯血时给予止血治疗。
4.对症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7支气管扩张症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痰病原学检查;(4)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CT、超声心动图。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菌治疗: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首选覆盖革兰阴性杆菌的广谱抗菌药物,有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史或危险因素者,需选择可覆盖铜绿假单孢菌的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同时联合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治疗。
2.祛痰药物及辅助排痰治疗:体位引流、支气管舒张剂、必要时可用支气管镜吸痰。
3.咯血的处理:休息,并根据病情选用止血药。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无效或者病情进展,需复查病原学检查并调整抗菌药物,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和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
3.伴有大量咯血者,按照大咯血的临床路径处理。
4.有手术治疗指征需外科治疗者,转入外科治疗路径。
四、支气管哮喘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支气管哮喘(非危重)(ICD-10:J45)(二)诊断依据。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
3.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2)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ml;(3)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2、3、4条者或4、5条者可诊断。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选择方案。
2.必要时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
(四)标准住院日为7-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45支气管哮喘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沉、C反应蛋白(CRP)、血气分析、D-二聚体(D-dimer)、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肺功能(病情允许时)。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血清过敏原测定、胸部CT、超声心动图、血茶碱浓度、痰病原学检查等。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一般治疗:氧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支气管扩张剂:首选速效β2受体激动剂吸入制剂,也可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吸入制剂)、茶碱类药物。
3.抗炎药物:糖皮质激素、抗白三烯药物等。
4.抗过敏药:根据病情选用。
5.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反应调整药物和治疗方案。
(八)出院标准。
1.症状缓解。
2.病情稳定。
3.没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合并症和/或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期间出现并发症,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2.严重哮喘发作需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维持者,退出本路径。
3.常规治疗效果不佳,需特殊诊断和治疗,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五、自发性气胸临床路径(2009年版)(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自发性气胸(ICD-10:J93.0-J93.1)(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刺激性咳嗽。
2.体征:患侧呼吸音减弱、叩诊呈鼓音或过清音、气管向健侧移位。
3.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检查见气胸线,肺组织受压。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呼吸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1.一般治疗:吸氧、对症。
2.胸腔穿刺或闭式引流。
3.病因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6-1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J93.0-J93.1自发性气胸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后第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3)胸部正侧位片、心电图。
2.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胸腔超声、胸部CT、心脏酶学、血气分析、D-二聚体等。
(七)治疗方案。
1.氧疗及对症治疗。
2.胸腔穿刺抽气或闭式引流术:根据病情和肺组织压缩程度进行选择。
3.外科手术治疗。
(八)出院标准。
1.临床症状缓解。
2.胸片提示肺基本复张。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因有基础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气胸反复难愈,治疗时间延长。
2.对于内科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转入外科进行相关处理,退出本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