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齐国兵家的创新精神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诸子百家之一,是指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兵家思想主张什么?兵家思想主张以武战胜无武之国、以智胜有武之国,强调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强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讲究战争之道,注重实践。
兵家的代表人物:1、兵圣孙武。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人,中国春秋时期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又称“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其着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他撰着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着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2、亚圣吴起。
吴起,中国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卫国左氏人。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
在楚国时,曾主持“吴起变法”。
后因变法得罪贵族,遭其杀害。
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
宋徽宗时被追尊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3、计圣孙膑。
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唐德宗时将孙膑等历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着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
宋徽宗时追尊孙膑为武清伯,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4、鬼谷子。
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
春秋战国时期人,华夏族,相传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
一说春秋战国卫国朝歌人;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人;一说陈国郸城人。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
古代少年励志故事在古代,有许许多多的少年,他们或许出身卑微,或许遭遇挫折,但他们都在生活的道路上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励志的典范。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些古代少年的励志故事吧。
故事一,管仲的奋斗之路。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一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出身贫寒,但却机智勇敢,有着非凡的才智。
在年轻的时候,他曾因为家境贫困而被逐出家门,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开始四处游学,向各地名士求教,不断充实自己。
后来,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他推行变法,使得齐国强盛起来。
他还率领齐国军队,多次战胜敌国,为齐国的繁荣稳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管仲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贫寒还是遭遇挫折,只要不放弃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故事二,孙膑的智慧之路。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是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之一。
孙膑年轻时聪慧过人,但家境贫寒,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而是自学成才,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尤其是对兵法战术有着深刻的理解。
后来,孙膑成为了齐国的军事顾问,他在军事上的智慧和谋略使得齐国多次战胜敌国。
他还在军事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见解,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战术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膑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足够的智慧和勤奋,就能够超越自己的环境,取得非凡的成就。
故事三,韩非子的坚韧之路。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出身卑微,但拥有非凡的才华和坚韧的意志。
年轻时,他曾因家境贫困而四处奔波,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而是不断努力学习,钻研法律和政治理论。
后来,韩非子成为了秦国的宰相,他在政治改革和法律制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著作《韩非子》对后世的法律和政治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取得辉煌的成就。
这些古代少年的励志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挫折,只要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兵家思想简介
yangyun10 2005-02-03 23:29:18兵家分明都是治国的道理啊,我们的祖先怎么会忽略了呢?为什么把孔子奉为万世师表?要是历代统治者都把孙子兵法作为治国典籍,只怕中国早就统一世界了,就不说别的,单单是这一条‘智、信、仁、勇、严’,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做人的标准中国人又怎么会变成今天这幅德行。
现在中国的思想一直在弱势,其实兵家思想很好,可以仔细研究,主要由于他藐视君主权威(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讲究利益分配上下一致(吴起:同甘共苦,无往不利),没有对君主的忠诚(知识物者为俊杰),要争取民众,结果被封建君主放弃。
吴国以兵家治国,一举灭楚,开小国灭大国的先河,兵家治国厉害。
然而,兵家不是军国主意,司马子说的很清楚,好战必亡,忘武必危;说的就是吴国四处开战,结果亡国。
孙武这个老狐狸,发现吴国已经远离兵家,就赶紧跑回家开孙子兵法学校去了。
我的资料还不充分,希望大家来讨论兵家上五度利,势,名,刑,法下五度智、信、仁、勇、严前五个可以看成总指导思想,后面5个是实现时的手段。
利:就是利益,一部孙子,上面的利字多的很。
兵家的利益其实不是商人眼中的利益,是复杂的利益阵,有很多利益组成,兵家要审时度势,舍弃小利,求得大利。
以兵家思想来看文天祥:在文天祥那个时候,南宋已事不可为,这一点必须承认,兵家作分析的时候客观是极重要的一条标准,那么文天祥的宁死不降有哪些利弊呢?中国被蒙古人占领之后,我们汉人的利益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由于人分四等所以还要一直损失下去,可是只要我们不是真心屈服了我们就还有机会把这些利益夺回来,而文天祥的宁死不降恰恰激励了这种精神,最后实现了我们民族的大利,兵家言利只有大小之分没有高低之别,也就是说公利不一定就高过私利,像这种为了其他人的大利放弃个人的小利的人我称其为高尚,为了其他人的小利而放弃自己的大利的人我称其为愚蠢以兵家思想来看吴三桂从后人的眼光来看满清入主中原的确给中国带来了很大的利益,满人不论是早期的开疆拓土的欲望还是晚期对关外的控制力都比汉人要强,也就是说如果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政权的话是保不住那些少数民族地区的,这一点我承认,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满人入关打断了中国的资本主义进程才使得中国近代积弱,我认为这种说法有点一厢情愿,毕竟除了欧洲还没有哪个地方是独立发展出资本主义的,更何况自明以来中国一直以保守著称。
简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兵家篇
兵家——作为中国人来说,几乎是无所不知的,因为兵家著名的《孙子兵法》,后世流传的《三十六计》。
孙膑庞涓的典故,所以兵家一直没有被人遗忘。
兵家其实详细划分出来有4派,虽然分为4派,但实质上有为的将军和军师对这4派都是掌握的,只是4派掌握的力度不同而已。
兵权谋——擅长料敌制胜,对敌人的底细要了若指掌,揣测对手的意图,制造一系列计中计、连环计等等,使敌人防不胜防。
还包括外交,经济战等多种方法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主要依靠自身的谋略决定整场战争的胜负。
孙武是典型的代表。
《孙子兵法》一书,就是在讲权谋。
兵权谋学说更加注重战略布局。
所以被称之为以正守国,以奇用兵,计而后战,兼形势,包阴阳兵形势——擅长以静制动,后发先至。
先冷静观察战场上敌我态势,找出敌人的破绽,寻求战机,以逸待劳。
吴起,孙膑是其代表。
俗话说:“孙武尚智,孙膑贵势”就是指的两位兵家天才的不同之处。
孙膑与庞涓的斗智请查阅Baidu。
兵形势学说更加注重于战术上的应用。
兵阴阳——天文气象地理在军事上的应用,擅长观察天时地利,对自然界的变化一清二楚,寻找最有利的战机与地点。
《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就是其代表。
耳熟能详的故事不加累述。
兵技巧——擅长士兵的培养,训练精锐部队,军队的战阵演练,实战配合等等,也非常注重武器的先进性。
此派力求部队要有强有力的硬件设施。
甚至包括于军事后勤,以军纪等带兵,治军一切军事管理所在,吴起是训练精锐部队的代表,战国魏国初期,魏武卒天下无敌。
“魏武卒”称号的士兵训练极为苛刻,不仅要负重50斤铠甲及武器奔袭百里,还要立即投入作战。
“魏武卒方阵”则是铁甲军团的又一利器,50万秦军被5万魏武卒击溃。
墨子是研发武器的代表。
无论攻城守城都是样样精通。
连弩机(类似于现代的机关枪,能连续射出箭弩,对于骑兵威胁很大。
具体形式可以BAIDU),兵技巧就是包括军事建设到军队管理最基础的一切。
是军事中最基础最根本的存在。
没有兵技巧做基础,前面三种都无法发挥作用。
谈兵家思想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借鉴价值
谈兵家思想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的借鉴价值一:学习孙子兵法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孙子兵法讲究的事出奇制胜,在《孙子兵法》“势篇”中说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兵者,诡道也,兵法中,讲究的就是突破惯性思维,用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比如“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以奇制胜,空城计就是利用对手的心理。
大学生多看看孙子兵法,可以一窥古代人们的智慧,从中获得创新思维的启发。
现在的大学生,是今后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创新就需要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奇”,敢于“变”,敢想人之所不敢想,才能成人之所不能成。
在学习,工作中碰到问题的时候,多想想孙子兵法中的方法策略,运用我们的传统文化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二:学习孙子兵法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当今的社会竞争残酷而又激烈,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面对竞争的时候容易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手足无措。
于是有的选择暴力解决问题,有的选择逃避,有的与世无争……孙子兵法中对于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都有很好的表现,孙子主张慎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一方面是面对战争的理性态度,一方面是不畏战的勇气。
当代大学生在面对竞争的时候,也要有这种理性而不退缩的态度,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忍让退缩。
三:学习孙子兵法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孙子兵法虽是兵书,但是其中也蕴含着古人的无穷智慧和伦理道德观。
在孙兵法中,宣扬”道“和”仁“的思想,”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学习孙子兵法,可以从中吸取智慧,提高自身的人文修养和道德修养,如果能和我们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它将会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增强自信,找到自己的定位。
大学生未来的道路很长,如何面对今后道路上的种种问题和考验,是摆在每个学生面前的人生课题,大学生可以从《孙子兵法》中汲取智慧,寻找方法,得到启发,审视自己,创造美好未来。
曹刿论战优秀的创新思维与应用
曹刿论战优秀的创新思维与应用曹刿论战是《史记》中的一个名篇,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之间的战争策略。
曹刿在此篇中展现了卓越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曹刿在战争中展现了敢于质疑传统观念的创新思维。
当晋国与齐国发生战争时,曹刿与同僚商讨对策,提出了“兵法不顾隐密”的观点。
这与当时普遍流传的战争策略截然不同,但曹刿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成功说服了他人。
他的创新思维使得齐国能够从传统战争策略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采取全新的进攻方案。
其次,曹刿在战争中展现了勇于实践新思想的创新应用能力。
他认为晋国边界防守松散,提出以突袭的方式攻击晋军。
在实际行动中,曹刿采用了火攻的手段,大胆创新地运用了火焰在战争中的作用。
这一战略的成功应用证明了他的创新思维是正确的,并为齐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刿的创新应用能力不仅表现在战略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对具体战术的灵活运用中。
此外,曹刿还展现了善于分析形势和抓住关键问题的创新思维。
在与同僚商讨对策时,曹刿指出晋军虽然有优势,但其内部存在诸多分歧和内讧。
他认为只需以计谋破坏晋军的团结,齐军必能取胜。
这一论断准确地抓住了战争的关键问题,并从中找到了突破口。
通过利用晋军内部纷争,对敌人进行瓦解,曹刿成功地实施了创新思维。
曹刿论战的成功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于提出新思想。
只有不断挑战既有的固有思维模式,才能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新的突破。
其次,我们要善于将创新思想应用于实践中。
只有勇于实践,才能发现创新思维的可行性,并通过实践不断完善和优化。
最后,我们要善于分析形势和抓住关键问题。
只有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创新的目标。
曹刿论战的优秀创新思维与应用能力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的创新思维不仅改变了齐国的战争命运,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应当在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过程中,汲取曹刿的智慧,不断向前迈进。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兵家的领导谋略谢庆绵一兵家和《孙子兵法》兵家是春秋战国“百家”中的一个重要学派,以研究作战、用兵为其主要宗旨。
《汉书·艺文志·兵书略》将兵家著作分为四类:兵权谋类——侧重于军事思想、战略策略;兵形势类——专论用兵之形势;兵阴阳类——以阴阳五行论兵,且杂以鬼神助战之说;兵技巧类——以兵器和技巧为主要内容。
兵家主要代表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等。
他们的著作留传下来的有:《孙子兵法》、《吴起》、《孙膑兵法》、《尉缭子》等。
这些著作均是当时战争和治兵经验的总结,其中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包含有丰富的军事辩证法思想以及治兵作战的哲理。
兵家著作中以《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影响最大,该书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军事理论著作。
《孙子》作者孙武,字长卿,人称孙武子、吴孙子,春秋末期齐国人,生卒年月尚不详,大约与孔子同时代人。
据《史记》记载,公元512年,孙武从齐国出走至吴。
经吴国大臣伍子胥推荐,以兵法进见吴王阖闾。
他以惊世骇俗之宏论,卓越远见之谋略,使吴王为之动心,于是重用。
此后,他被任为将军,和伍子胥共同辅助吴王,“西破强楚,入郢,北威章、晋,显名诸候”。
孙武主张改革图强,亩大税轻,“士少”、“富民”,鼓励发展小农经济,以求富国强兵。
从公元前512年至公元前418年,他在吴三十年,战功显赫,使吴国崛然而起,夺取晋国的霸主地位。
《孙子兵法》今存十三篇。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残篇,其中,除与今存之十三篇同外,尚有《吴问》、《四变》、《黄帝伐赤帝》、《地形》、《见吴王》等五篇佚文。
《孙子兵法》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它在世界军事文库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了国内外的普遍重视。
《孙子》被尊为“历代兵家之祖”,“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宋代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十八世纪之后,《孙子》陆续有了英、法、德、捷、俄、芬等译本。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论与战争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论与战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在这段时期里,中国发生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同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这些人的思想和理论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社会,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兵家论和战争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一、兵家论“兵家”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兵乃国之大事,胜负之政,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是故笃志好问,尤于兵事。
”《孟子·公孙丑上》。
这里所说的“兵家”,是指对军事、兵器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独特见解的思想家和军事家。
兵家论主要研究兵器的制造、使用和战争的策略、战术等问题,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等。
(一)孙武孙武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他所著《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兵书“五十六计”的第一计,对于战争思想和指导战争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
孙武认为,“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不可不慎思”,“将者凭险以临敌”,并强调“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德性在战争中的应用。
在孙子兵法中,孙武主张运用“以战止战”的方法,即在比较平局或已经落于劣势的情况下,采取吸引、诱导、迷惑、攻心等方法,使对方产生惧意、恍惚、惊慌等情感,达到主动跟随自己的战略目的。
另外,孙武提出了“兵不厌诈”的重要原则,指出战争中必须善于运用谋略,采用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瞒天过海等策略,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二)吴起吴起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兵家论思想对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吴起认为,军事的胜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争策略和战术的选择和运用。
在实战实践中,他提出了“务智而不务力”的思想,认为精心策划和推算战争的目标、计划、策略等,是获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吴起的战争思想强调实际情况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他认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变,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战略和战术。
试论齐鲁文化的创新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2008年9月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Sep.,2008第25卷第5期Ludong University Journal (Phil os 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Editi on )Vol .25No .5 收稿日期:2008-05-20 作者简介:张斌荣(1963—),男,江苏靖江人,文学博士,鲁东大学研究生处教授。
试论齐鲁文化的创新精神及其当代价值张 斌 荣(鲁东大学研究生处,山东烟台264025) 摘 要:永无止境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显著的生命指征。
古代齐鲁文化之所以兴旺发达、圣贤辈出,除了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融合的动力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齐鲁文化中勤勉睿智的创造精神。
进取、有为、创新,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精神。
作为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这种精神已对中国人民的建设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新时期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还必将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齐鲁文化;创新精神;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K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39(2008)05-0057-03 1.齐鲁文化的创新精神 我国历来就有重视创新的传统。
永无止境的创新,是中华文化显著的生命指征。
世界历史上,曾有一些灿烂的古代文明均先后中断了,甚至湮没了,而只有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中华民族的创新传统有着重要的关系。
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扬弃旧的体制、传统和文化,结出了一个又一个新的文明成果,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
从本质上看,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
我们的祖先崇尚海纳百川,善于博采众长,又勇于自我反省,在与各国的相互交流、学习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中国自古以来又是一个多民族相依共存的国家,各民族文化既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又相互吸纳和融合,最终形成了凝聚力、熔铸力、生命力极强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_孙子兵法_的_全胜_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_于汝波
这就在全破问题上实现了理想与实际的辩证统 渗透于《孙子兵法》全书之中。
一。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孙子兵法》的“不战而
屈人之兵”思想不仅仅适用于进攻,而且也适用于
二、《孙子兵法》“全胜使企图进攻者不
对我国古代地域性文化的分类,学者们尚有
敢发动进攻,从而遏止了战争,也属“不战而屈人 一些不同看法。如任继愈先生将秦汉以前的文化
过外交斗争争取盟友,壮大自己,分化、孤立、削弱 性,如邹鲁文化重礼乐,轻事功;齐文化崇智谋,重
敌人。这里的“伐交”主要还是指战略层面上的外 功利;三晋文化尚刚强,重法制;吴越文化讲阴柔,
交斗争,而不仅仅是指阵前的“交合而舍”。《九地 贵后发;楚文化薄仁义,法自然等。但需要指出的
篇》所说“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争天下 是,它们又是互相影响、互相交融的,很难将它们
种手段交相使用的。
之业,便鱼盐之利”和强兵尚谋的治国方略,逐步
《孙子兵法》对如何“伐谋”、“伐交”,没有进行 培育出了齐文化重功利、尚智谋、崇武事和“宽缓
专门的具体论述。从全书内容看,大致可将其“伐 阔达”、“好议论”、争强胜等特征。这种文化特征经
谋”、“伐交”手段概括为如下几点:一是全面提升 齐桓公、管仲时期进一步发扬广大,不断广泛汲纳
一、《孙子兵法》“全胜”思想的基本含义与实 现手段
目前,人们对《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还缺 乏一个准确、一致的理解。有人说,《孙子兵法》的 “全胜”思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不战而 胜,就是“不战主义”。我认为,《孙子兵法》的“全 胜”思想包括“不战而屈人之兵”,包括不战而胜, 但它的内涵要比之丰富得多;《孙子兵法》提倡不 战而屈人之兵,但该书绝对不是一本“不战主义” 之作。它是既讲“全”、又讲“破”的,“破”就要 “战”。而且《孙子兵法》是以主要篇幅讲“战”,而 不是讲“不战”。《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系 统的“战争论”,而不是“不战论”。
兵家的管理学思想
• 组织内部人员的选拔 • 除了对将领的管理之外,兵家也注意到士 卒的管理 • 1 、 精选士卒 • 2 、人员的培训。一个是训练作战技能,另 一个是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培训
(2)人员的激励
• 人员的激励可以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即赏与罚。除了赏 罚,兵家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对于现代人 力管理还是很有借鉴意义: 一是榜样激励 二是关怀激励 三是士气激励,这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特有的一种激励模式 四是投险激励,即所谓的“置之死地而后生,投之亡地而 后存”与现代管理学中的“救灾式管理”相似,即利用灾 难式的情况,来激发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危机感和责任 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内在的潜力,产生特殊的效果。
• • • •
(3)人员的组织
• 战争的指挥者肩负组织、领导、指挥、协调军队的责任。 然而。即使是三军统帅,也和普通人一样,能力有限。有 人研究认为,一个人能直接有效指挥的下级的数目,一般 是六个,这就是管理幅度原则。 • 孙子说:“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意思是要做到领 导许多人像领导几个人一样,办法是将众人分别人数划分 一定的组织结构,例如形成“军—师—团—营—连—排— 班—组”的结构。这就解决了领导者有限管理幅度和被管 理者人数众多的矛盾。 • 但是这样的组织结构有个缺陷,信息的传递是不及时的, 于是在实际的作战管理中,选择当时最佳的信息传递工 具——金鼓和旌旗,用来克服指挥员和战斗员之间空间障 碍。
• 范蠡贩马的故事,可以说是协同竞争、合作双赢 的最初案例。范蠡不仅是一位资历雄厚的实业家、 商业家,而且还是中国早期商业理论的开创者和 实践者。《史记· 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老子的弟 子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为师,学习了 我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诸如《贵流通》、 《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只用了其中五 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到齐国 后,范蠡运用计然的七策积极从事商业活动,19 年之中三致千金,大获成功。范蠡的成功表明, 他的商业思想比较成熟,如与时逐利、薄利多销、 科学预测、选择经商环境、富好行其德等。
兵家始祖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
兵家始祖孙武的军事哲学思想(一)齐文化的尚武精神与兵家始祖孙武若是把诞生于鲁文化基础上的孔子称为古代"圣人",是指"文圣"的话,那么诞生于齐文化基础上的孙武,就是古代的"武圣"了。
现将兵家始祖孙武产生于齐国的历史根源叙述如下:1。
齐文化的尚武精神齐文化与鲁文化相比,各具特色。
鲁文化因为保存着大量的殷周典籍与礼乐文明,所以尚文,而齐文化则具有尚武精神的特点。
齐文化与鲁文化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两者并没有形成对立的文化,而是互为补充。
齐国具有尚武的传统,可以说从姜太公开国以来就是如此。
《史记》记载,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灭商,"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而且今存《六韬》一书,虽然成书在战国后期,但仍托名姜尚所作。
到齐桓公时,管仲对政治、经济,特别是军事进行改革,为齐国在军事上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不仅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霸主,使齐国成了当时军事上的头等强国,而且形成了全国上上下下的尚武精神,直到战国时代仍然如此。
2。
兵家始祖孙武孙武所处的时代在春秋后期。
他出生于贵族家庭,又是武将世家,因而他有条件受到良好的教育,并掌握军事文献和有关的档案材料。
春秋中后期,战争十分频繁,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他总结春秋时代的丰富的战争经验和规律,使之上升为军事理论,写成《孙子兵法》这部伟大著作,成为兵家始祖。
我们说孙武是兵家始祖,这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兵家而言的。
兵家的出现,适应了春秋战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的激烈斗争的需要。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即国家重要的事情是祭祀与带兵打仗。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研究如何"擒敌立胜"的军事理论而著书立说,从而形成了一批军事理论家,这就是兵家。
为什么说兵家始祖是孙武呢?比孙武略早的司马穰苴也曾作兵法,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裔。
忍辱不屈的军事大师孙膑--文化作文
忍辱不屈的军事大师孙膑孙膑无论是指导田忌赛马还是指挥桂陵和马陵之战,都显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在战略上能正确地选择作战时间、空间,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一、人物简介孙膑,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指挥家,齐国人,据传少年时贫穷孤苦,年长后去深山跟自号鬼谷子的王栩学习兵法。
因学习勤奋,精心钻研,深为老师所喜爱,但却遭到了同学庞涓的妒嫉,被庞涓暗算除去膝盖骨。
后由齐国使者秘载归国,被齐国大将田忌收留。
在一次赛马中,助田忌赢了国君,才华初露,被齐威王封为军师。
当时齐国的主要对手是魏国,公元前354年,庞涓率魏兵围攻越国都城邯郸,第二年越军无力支持,救授于齐。
齐军采用孙膑的建议,没有直接救援邯郸,而是乘虚而入,进攻魏国国都大梁,魏军只好放弃邯郸,回救大梁。
在魏军回国途经桂陵时,遭到守侯多时的齐军攻击,大败。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作为攻其必救、以逸待劳的著名战例,它一直受到军事家的推崇。
公元前342年,魏军在庞涓的带领下,又进攻韩国,韩国向齐求救。
齐军依照孙膑的计策,待两国交战多时兵力衰竭时,又一次猛捣魏都大梁。
魏军撤围回国,与国内驻军合力夹击齐军。
在孙膑的指挥下,齐国运用“减灶诱敌”的方法,在东撤路子上丢盔卸甲,逐日减灶。
庞涓看到这种情景,错以为齐军已溃不成军,“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在诱敌深入到齐国境内马陵时,齐军利用有利地形,设下埋伏,等魏军一到,万箭齐发。
这一战股,使魏军死伤残重,庞涓兵败自杀,齐国又一次强盛起来。
后来,孙膑和他的弟子们一道对自己的作战经验进行了总结,写成了伟大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
二、人物事略师从鬼谷子孙膑,自幼聪慧。
不幸幼年丧父,二哥孙虎因兵乱走失。
孙膑立志拜师学艺,造福百姓。
当时楚国有位学者,姓王名栩,精通兵法,武艺高强,隐居鬼谷山中收徒传艺,世人尊称"鬼谷先生",孙膑于是学艺于鬼谷先生。
兵家与中国古代战争发展
兵家与中国古代战争发展中国古代的战争,是一个历史进程的缩影。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清时代,中国的兵器、战术和战略战术都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在传统的理性语境下,我认为中国古代的战争发展,与兵家的传统思想密不可分。
兵家思想的兴起,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当时,无数的国家处于相互竞争和战争的状态,不断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
为了解决当时的军事问题,大量的智者和战争家开始探索中国古代的战争思想。
兵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用兵之道,诡异而变化”。
这个思想不仅是军事战略的基础,也是战术和战役指挥的理论依据。
中国古代的兵器制造、战争技巧和战略布置,都源于兵家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兵器的制造方面,中国古代的刀剑、弓箭、战斧、投石器等兵器,都是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设计的。
在射击方面,古代士兵会使用翻转弓、大冶弓、车弩等各种弩,以更快、更远的射程来制造杀伤力。
在战争技巧方面,精锐的士兵和优秀的将领都是必不可少的。
古代的将领不仅要具有优秀的战斗技能,还需要掌握兵法,了解敌军情况和地形状况,才能制定出成功的战争计划。
在战略布置方面,中国古代的战争总是以攻守兼备为主。
对于敌人的军队,古代的将领往往采取进攻策略;对于防御的城池和军事基地,古代的将领则会采取防守策略。
总的来说,兵家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战争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中国古代的战争发展趋势越来越多样化,国家的战争思想和指挥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荆轲刺秦或是明朝的李自成反清,都是中国古代战争空前壮观和光辉灿烂的表现。
然而,兵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也将蒙上了厚厚的一层阴影。
作为一个理智主义的战争思想,兵家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被用于愚民和压迫的目的中。
从秦始皇到清朝,各个朝代的皇帝都会利用兵法思想,来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并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总之,中国古代的战争发展源于兵家思想的创新和变革。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兵家思想的理性化军事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战争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理论依据。
齐国兵学的文化信息与现代价值
不断发展 。以 “ 兵圣”孙武的 《 孙子兵法》 为标 志的齐国兵学理论 著作 的问世 ,标 志着 中国传统 兵学 发展 史上的重大转 折和变化 ,从 而使 以占 卜 和礼 仪为主来自兵学思想 向灵活多变的实战理论转
地理志》 ) ;在礼俗方 面也是简其礼 ,不按周朝礼
制要求规 范东夷人 ,尊重其文化 、风俗和宗教信
变。齐国兵学是研究齐文化的重要 内容 ,它既是
中国兵学的主要渊源 ,也是传统兵学思想 的重要 组成部分 ,对后世兵 学 的发 展产生 了深远影 响 , 堪称 中国兵学的典范 。在齐 国长达 8 0 0 余 年的历
仰等 ,有别 于鲁公伯 的治 国政策 。这为齐国兵学
的产生提供 了宽松 的社会环境。在 “ 通工商之业 ,
生律 ”是世界上最早 的乐律计算法 ,其声学原理 对后世数学产生 了深远影 响。此外 ,在该 书中还
有 植 物 生 态 学 和土 壤 分 类 学 方 面 的 知识 ,早 期 的
矿物分布理论等知识 。齐人编写 的我 国第一部 手 工业工艺制作规范 的专著 ( ( 考工记》记 载了大 量 工艺技术方 面的内容 ,以及 与此相关 的丰富的 自 然科学知识 ,还有大量制作兵器 的内容 。如对青 铜冶铸火候 与 “ 金有六齐 ”作 了详细记载 : “ 凡 铸金之状 ,金与锡 ,黑浊之气竭 ,黄 白次之 ;黄 白之 气竭 ,青 白次之 ;青 白之气竭 ,青 气次 之 , 然后可铸也 。 ”这种实用之学 的进步与发展 ,极 大
等兵学著作 。在宋神宗元丰年间颁布的 《 武经七 书》 中 , 伏 韦 舀 = 》 马法》 子 兵法》 三部
保 障。经 济上的繁荣促进 了对外贸易 的交流和经
济利益上 的索求 ,国家生存与安全 以及领土扩 张 的需求 ,军事 战争成为 当时 的必然选项 ,齐 国兵 学正是在这种历史时代背景下不断形成与发展的。
论齐国兵家的创新精神
论齐国兵家的创新精神[摘要]本文对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与创新精神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其创新的特征,认为齐国兵家始终围绕时代需要、理论构建和效益优先这三个基点进行创新。
同时,本文还从齐文化的影响与齐国兵家的自身素质两方面着手,探讨了齐国兵家屡屡创新,成果累累的主客观原因。
齐国兵学是中国传统兵学中最为辉煌的一章。
齐国兵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丰富的成果,关键在于齐国兵家们始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精神。
创新是齐国兵学发展的源泉,也是齐国兵家最重要、最优秀的素质。
对此予以深切关注,有着重要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齐国兵学渊源于周初兵学家姜太公,历经管仲、司马穰苴等人的传承和发扬,至孙武时正式形成,《孙子兵法》是其奠基之作。
此后,又有孙膑兵论学派、《管子》兵论学派、太公兵论学派以及整理《司马法》的兵家群体、田单等人的发展与完善,使其体系更完备、内容更丰富。
通观齐国兵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齐国兵家总是勇敢地屹立于时代的潮头,以其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在军事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推陈出新。
归纳起来,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大致是围绕下列基点展开的:(一)以时代的需要为转移,及时在兵学领域进行创新。
齐国兵学始祖姜太公在兴周倾商的斗争中,根据商强周弱,但商政衰败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两项致胜方略,成功地完成了剪商大业。
姜太公也因此成为以奇计、权谋用兵的鼻祖。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国的争战日益增多,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管仲为了使齐国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又创造性地提出并实行了“作内政而寓军令”,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建立常备军等新措施,很快实现了强兵的目的。
此外,管仲还首先提出了战略威慑理论,是这一理论的奠基者,认为“胜一而服百,则天下威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罚有罪,赏有功,则天下从之矣”(《管子•七法》)。
在紧随时代潮流,及时创建新理论、新学说方面,兵圣孙武的表现尤为突出。
《孙子兵法》与科技创新
不受拘束的思考问题,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好,这 样的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人。希望在座的同学 都能成为这样伟大的人。
THANK YOU
——明,茅元仪《武备志》
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是成功 的关键
1.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 彼,不知己,每战必殆--《谋攻篇》
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 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 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 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 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 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 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势篇》
创新就在于想别人不敢想的,做别 人不敢做的,才能取得别人所没有 得到的
Levi Strauss的成功
为什么他 会成功?
1849年美国那次淘金潮,当时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 的移民,他们可以说是一穷二白,他们不得不拼命 的工作。强烈的劳动使得衣服极易磨损,特别是在 1849年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形成了当 时着名的淘金潮。由于衣料非常容易破损,人们迫 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一些工厂 用热那亚的帆布生产工作裤时,就将那种帆布叫做 genoese,意思就是"热那亚的"。后来干脆把用那种帆 布制成的裤子叫做genoese.后来演变成"jeans". 这样 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利维· 斯特劳斯 (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
两军相对争利之所以难,就难在以迂回 的手段达到直捷的目的,就难在化祸患 为有利。
阿基米德的故事
兵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借鉴价值
兵家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将来参与社会竞争的借鉴价值一、培养我们的创新思想孙武在《孙子兵法》“势篇”指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孙武认为,是凡作战,一般的人都会用普通的方法去应对,正如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淹。
但要取得作战的胜利,就要用别人没想到的出乎别人意料之外的战法,这就是奇。
在这里“奇”就体现了一种思维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正常的思维方法、正常的思维定式是一般人都采用的。
一个问题的出现,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它的结论、后果大家都会想得到,想到了,大家都不会说他傻。
但都按照正常的思维方式,要想取得创新就很难了,就像作战要用常规手段去取得胜利就很难一样。
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一种新颖的思维,修栈道,人们看到了,以为刘邦要从栈道出来,而渡陈仓,大家都没料到。
诸葛亮的空城计实乃是无奈之举,冒着很大的风险,一般人不敢这样做,但他成功了,他做了别人没想到的。
战争、军事的创新如此,科学上的创新也是这样。
苹果从树上掉落在地下,大家都认为是正常的,没什么奇怪的,而牛顿提出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去的想法,使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正是这种“奇”的思维的新颖性创造了科学的奇迹。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能否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奇”的功效值得我们深思!不仅出奇制胜能显现创新的威力,灵活多变也能把创新的威力发挥到淋漓尽致。
灵活多变始终贯穿于《孙子兵法》。
孙武在《孙子兵法》“九变篇”中提出用要“通九变之利,知九变之术”,他认为用兵应根据实时、实地灵活多变做到“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九变之利,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在这里,讲究变,善于变,灵活多变就是变通的战法,就是一种创新的战法。
灵活多变是用兵的一个灵魂,也是一种用兵的创新,如果一个将帅在战争中,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他读有再多的兵书,有再多的军事理论也没用。
春秋战国故事演讲稿一分钟
春秋战国故事演讲稿一分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也是中国古代思想的宝库。
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探寻那段悠久的历史。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在这个时期,诸子百家各显神通,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农家等各种思想纷纷涌现,形成了一幅思想的繁花盛景。
儒家提倡仁爱和礼制,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倡导兼爱和非攻,法家主张法治和重刑峻法,农家则提倡耕读传家。
这些思想的交锋碰撞,为中国古代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后世的思想启蒙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其次,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也是一大亮点。
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兵法等兵家著作在这个时期相继问世,为后世的军事理论和战争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其中,孙子兵法更是被誉为古代兵学的经典之作,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战略思想至今仍然被奉为军事智慧的典范。
再者,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也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孟母三迁、管仲、鬼谷子等传世佳话。
孟母三迁的故事讲述了孟子的母亲为了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不惜搬家三次的感人故事。
管仲作为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智慧和改革创新的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大奇葩。
鬼谷子则以其卓越的谋略和智慧,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他的智慧和谋略被誉为中国古代兵家的典范。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不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为后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回顾和探寻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当下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启示。
让我们共同致敬这段悠久的历史,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春秋战国的精神永远闪耀在中华大地上!。
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
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在先秦兵书遗产之中,齐国的兵学成就最为突出㊂探讨先秦齐国兵学的成就及其历史文化渊源,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中国古代兵学文化㊁军事史以及思想文化史定会有所帮助㊂一先秦齐国的兵书,见于‘汉书㊃艺文志“ 兵书略 著录的,就有以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㊂‘史记㊃孙子吴起列传“记: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㊂阖闾曰: 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 ㊂ 银雀山汉简‘孙膑兵法“在谈到 孙氏之道 时,谓之 明之吴越,言之于齐㊂ 可知‘孙子兵法“为客居吴国的齐人孙武所著,我们今天可见的有传本十三篇,据司马迁所说,又有银雀山汉墓出土木牍为证㊂见于银雀山汉简的还有佚篇‘吴问“㊁‘四变“㊁‘黄帝伐赤帝“㊁‘地刑“(形)㊁‘见吴王“㊂除此以外,见于古代各种文献的还有大量逸文㊂‘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㊂‘史记㊃孙子吴起列传“曰: 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㊂膑生阿㊁鄄之间㊂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㊂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㊂ (田)忌进孙子于威王㊂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㊂ ‘史记㊃太史公自序“: 孙子膑脚,而论兵法㊂ 以往有人认为传世的‘孙子兵法“即为孙膑所著,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出土竹简兵书中发现失传一千多年的‘孙膑兵法“之后,才使这一误解得到澄清㊂‘兵书略“以外,见于‘汉书㊃艺文志“的还有‘军礼司马法“百五十五篇①㊂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云: ‘七略“本列在兵权谋家㊂班氏出彼入此也㊂ ‘史记㊃司马穰苴列传“: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㊂齐景公时,晏婴以 文能附众,武能威敌 荐田穰苴于景公,景公 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扦燕晋之师 , 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㊂于是尊为大司马㊂其后田和 因自立为齐威王,用兵行威,大放穰苴之法,而诸侯朝齐 ㊂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司马兵法“而附穰苴于其中,因号曰‘司马穰苴兵法“㊂若仔细考察,可以看到,司马穰苴与以上吴㊁齐两‘孙子“的作者孙武㊁孙膑确实有一定联系㊂据杨伯峻先生考证,在齐国,陈㊁田㊁孙三家属于同一始祖,可以认为是同族②㊂穰苴是陈国田完的后裔,田完的另一裔孙田书,也在齐景公时伐莒国有功,赐氏为孙,以后到吴国的孙武即为其后人,而孙膑又是孙武的裔孙,在齐威王时任职,战功显赫㊂作为威王时最重要的军事家孙膑,在‘司马法“的编著中说不定起了很大作用㊂‘司马法“中有许多先秦军法制度的条文㊂班固在‘汉书㊃艺文志“中说:后世金为刃,割革为甲,器械甚备㊂下及汤武受命,以师克乱而济百姓,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司马法“是其遗事也㊂ ‘司马法“中大量有关军礼的内容,是先秦军礼的综合性总结,在进入以儒学为正统的汉代后,这部兵书被班固归入 六艺略 的 礼 类㊂‘太公“二百三十七篇㊂吕望为周师尚父,本有道者㊂或有近世又以为太公术者所增加也㊂‘谋“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㊂11先秦齐国兵学成就略论 ①②‘军礼司马法“或称‘司马兵法“,今称‘司马法“㊂杨伯俊:‘孙膑和<孙膑兵法>杂考“,‘文物“1975年第2期㊂沈钦韩‘汉书疏证“: ‘谋“者,即太公之‘阴谋“㊂‘言“者,即太公之‘金匮“,凡善言书诸金版㊂‘兵“者,即‘太公兵法“㊂ ‘史记㊃齐太公世家“曰: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㊂ 武王已年高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㊂ 吕尚曾经是周人灭商战争的实际指挥者,‘太公“之书应当是齐国兵学之先源㊂‘太公兵法“从唐以来多被称为‘太公六韬“,银雀山汉简和八角廊汉简也有与‘太公“有关系的简文㊂前者有14组,包括见于传本‘六韬“的内容,还有一部分见于‘群书治要“㊁‘通典“㊁‘太平御览“等征引而不见诸传本的逸文,被正式定名为‘六韬“㊂而八角廊汉简则有几个篇题和几篇文字见于传本‘六韬“①㊂‘六韬“自唐宋起就被怀疑为后人假托的伪书,银雀山汉简和八角廊汉简的出土,证实这部书在西汉前期已经传世㊂‘管子“八十六篇㊂‘管子“中包括兵家言论,其中‘兵法“㊁‘七法“㊁‘地图“㊁‘参患“㊁‘制分“㊁‘九变“六篇为兵家言㊂‘管子“一书的成书年代,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齐国稷下学者的论文集②,而稷下学者中应当包括兵家㊂‘子晚子“三十五篇㊂子晚子齐人,好议兵,此书与‘司马法“相似㊂班固列此书于杂家,与此并列的‘五子胥“八篇㊁‘由余“三篇㊁‘尉缭“二十九篇分别与兵技巧家‘五子胥“十篇㊁兵形势家‘繇叙“二篇㊁兵形势家‘尉缭“三十一篇有关,似非偶然,而今本‘尉缭子“又被一些学者公认为是‘汉书㊃艺21古代兵学文化探论①②前者见银雀山汉简整理小组:‘银雀山汉墓竹简“(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后者见河北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县八角廊40号汉墓出土竹简简介“,‘文物“1981年第8期㊂朱长春:‘管子榷序“: 故其书杂者,半为稷下大夫坐议泛谈,而半乃韩非㊁李斯辈袭商君以党管氏,遂以借名行者也㊂ 顾颉刚在‘ 周公制礼 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一文中说: 我很怀疑‘管子“一书竟是一部(稷下丛书)㊂ (‘文史“第6辑)胡家聪‘<管子>原本考“认为, 刘向改编本‘管子“,可视为战国时齐稷下学宫各派著作的汇编㊂ (‘文史“第13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齐国兵学始祖姜太公在兴周倾商的斗争中,根据商强周弱,但商政衰败的实际,创 造性地提出了“阴谋修德”与“兵权奇计”两项致胜方略,成功地完成了剪商大业。姜 太公也因此成为以奇计、权谋用兵的鼻祖。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各国的争 战日益增多,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管仲为了使齐国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又创造性 地提出并实行了“作内政而寓军令”,推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建立常备军等新措施, 很快实现了强兵的目的。此外,管仲还首先提出了战略威慑理论,是这一理论的奠基 者,认为“胜一而服百,则天下威之矣;立少而观多,则天下怀之矣;罚有罪,赏有 功,则天下从之矣”(《管子•七法》)。
第五,《管子》兵论学派深刻分析了国家经济实力与战争胜负的关系,并创造性地 提出了商战的思想。关于经济实力与战争胜负的关系,《管子》认为:“国富者兵强,兵 强者战胜”(《管子•重令》),“为兵之数,存乎聚财……是以欲王天下,财不盖天下,不 能王天下”(《管子•七法》)。如果国家贫困无“蓄积”,就会“国贫而用不足,国贫而用 •不足,则兵弱而士不厉,兵弱而士不厉,则战不胜而守不固,战不胜而守不固,则国不 安矣”(《管子•七法》)。在此基础上,《管子》进一步提出了商战的思想,认为恰当地运 用商业手段,特别是外贸手段,一样能够迫使他国臣服。
再次,孙膑在“阵法”理论上,取得了开创性成果。战国时代,车战逐渐失去主导 地位,步兵战阵再次复兴,以步兵为主体的车、步、骑混编战阵成为了战争的主要形 式,并由此带来了战阵上的一系列变化。针对这一新情况,孙膑及时提出了“用阵三分,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孙膑兵法•八阵》)的 布阵原则。同时,他还详细论述了各种阵势的列法和战法。他创立的这种以步兵为主, 车骑为辅的阵法理论,是中国冷兵器时代最完善、最基本的理论。
在紧随时代潮流,及时创建新理论、新学说方面,兵圣孙武的表现尤为突出。 孙武生活的春秋末期,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转变,奴隶制日薄西山,封建制曙光初 露,军事领域内原有的战略战术原则,一一被时势所淘汰。在实战中,与奴隶制的仁、 礼观念大相径庭的奇袭、设伏、截击、连续追击等新的战法不断涌现。面对这一客观现 实,孙武以其独特的眼光,非凡的智慧,及时对西周以来的兵学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的 批判与总结,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全新的兵学理论。首先,他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规 律,提出了“兵者诡道”(《孙子兵法•计》)、“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孙 子兵法•军争》)的观点。不赞成周朝的堂堂之阵、正正之兵的用兵原则,主张“能而示 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孙子兵 法•计》);提倡“因粮于敌”(《孙子兵法•作战》)、“掠于饶野”(《刊、子兵法•九地》)。这 就对周朝以仁义礼让为核心的“军礼”进行了全面的否定,从而为兵学的大发展开辟了 广阔的道路。其次,孙武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战略战术理念,如先胜思想、全胜思想、 速胜论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兵法•谋攻》)的理想境界,“令之以文,齐之以 武”(《孙子兵法•行军》)的治军原则,“五事七计”的战争观,形势、奇正、虚实等战 争指导理论,“五间俱起”的用间之道等,从而使其军事思想成为一个主旨鲜明,内容 丰富,互相关联,深富哲理的严密体系,奠定了中国古典军事理论的坚实基石,规划了 古代军事文化的基本特质和主导倾向。
在春秋中后期,战争观念、战争形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堂堂之阵、正正之兵的作 战方法已经不合时宜,多种多样的诡诈战法在实践中不断出现。孙武以其敏锐的眼光, 首先发现了这一转变的理论价值,在对此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将诡诈、功利 提升到军事原则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在军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兵以诈立,以 利动,以分合为变”的基本原则。
总之,齐国兵家对实战经验的总结不是对以往战争的简单回顾,他们不以自己的辉 煌战绩为炫耀的资本。他们在总结自己的战争实践时,立意深远,着眼于探索带有普遍 性的战争规律,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创造性地构建出顺应时代要求的、有生命 力的新的兵学理论。这一趋向直接规范了中国兵学文化的发展走向,其影响深远。
[摘要]本文对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与创新精神进行了较系统的考察,分析了其创新的特征,认为齐国兵家始 终围绕时代需要、理论构建和效益优先这三个基点进行创新。同时,本文还从齐文化的影响与齐国兵家的自身素质 两方面着手,探讨了齐国兵家屡屡创新,成果累累的主客观原因。
齐国兵学是中国传统兵学中最为辉煌的一章。齐国兵学之所以能够取得丰富的成 果,关键在于齐国兵家们始终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开拓,富于创新精神。创新是 齐国兵学发展的源泉,也是齐国兵家最重要、最优秀的素质。对此予以深切关注,有着 重要意义。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谈点粗浅认识,以就教于方家。
一
齐国兵学渊源于周初兵学家姜太公,历经管仲、司马穰苴等人的传承和发扬,至孙 武时正式形成,《孙子兵法》是其奠基之作。此后,又有孙膑兵论学派、《管子》兵论学 派、太公兵论学派以及整理《司马法》的兵家群体、田单等人的发展与完善,使其体系 更完备、内容更丰富。通观齐国兵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齐国兵家总是勇敢地屹立 于时代的潮头,以其超人的智慧,严谨的态度,在军事理论与实践上,不断推陈出新。 归纳起来,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大致是围绕下列基点展开的:
历史进展到战国时代,封建兼并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战争中出现了许多新的变 化。时代又一次对新的兵学理论发出了召唤。齐国又一批兵家适时而起,创建了许多新 的兵学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孙子的兵学体系。
首先,孙膑及《管子》兵论学派将战争的性质区分为“义”和“不义”两类,并强 调战争性质的正义与否,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重要的作用。春秋时期,以孙武为代表的军 事家主张为“利”而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兵法•火攻》),“合 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兵法•九地》)。这显然具有片面性。孙膑针对这一问 题,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他说:“义者,兵之首也”(《孙膑兵法•将义》),把战争的正 义性看成是谋划战争必须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管子》兵论学派则更具体地阐述了这一 问题。他们认为“行义胜之理”(《管子•幼官》),“行义”方能“立于胜地”。如果“不 义”,即使军队强大,士兵勇敢,那也不能算好的军队,只能算“伤兵”、“残兵”,在战 争中难免于失败。孙膑与《管子》兵论学派对战争性质的区分,顺应了战国时期的时代 要求,同时发展了孙子的兵学理论。
孙膑在实战中,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并因此“名显天下”。他及时对 自己的军事实践进行了总结,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出了“必攻不守”(《孙膑兵法 •见威王》)、“攻其所必救”(《孙膑兵法•十问》)的著名军事思想,大大丰富孙武开创 的兵学思想体系。孙膑还从理论上分析和总结了战争自身的规律问题,他称之为“道”, 认为战争的指导者,君主和将帅是否懂得“道”并用于指导具体的战争,对于胜负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说:“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 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 而诤,此王者之将也。”(《孙膑兵法•八阵》)
其次,在攻城问题上,孙膑及其后学又有新的创见。众报周知,孙武是反对攻城 战》)、“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兵 法•谋攻》),甚至认为攻城是军事行动的最下策。这种局限是由孙武那个时代造成的。 到了战国时代,攻城战已不可回避。孙膑及其后学对攻城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把 城池区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不再一般地反对攻城。这对指导当时的 战争实践无疑有重要意义。
齐国自姜太公起,对民众的统治就实行“平易近民”的软控制。姜太公面对齐地民 众舒缓达观、自由开朗的社会风尚,采用的是“因其俗”、“简其礼”的方针,没有强制 推行严峻拘谨的“周礼”。经过历史的演进,使齐文化养成了较强的民主精神。即使到 了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君主专制政体,但相对于其余六国而言,齐国的君主专制也显 得较为开明。这就使齐国的民众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拥有更多的自由。齐国统治者的这 种开明态度,使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有了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使他们的思想较少受到 压抑和限制,能够较为自由地畅想、讨论与辩驳。
(二)注重兵学理论的构建,不断总结与创新。
齐国兵家是实战家,更是军事理论家。他们在实战中都有骄人的战绩,孙武指挥吴; 军攻楚,创下了五战五捷,以三万兵力破楚军二十万,直下楚都的辉煌战例;孙膑“围 魏救赵”,更是我国战争史上的典范。但是,齐国兵家并不以此为满足,他们还要追求 更大的成就,要在兵学理论上有新突破、新发现,给后人留下一份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以追求战争的最佳效益为目标而进行创新。
追求效益,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是齐国兵家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围 绕这一目标,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 孙武在这一主旨的支配下,提出了“先胜”和“全胜”的著名军事思想。他在《作 战》、《谋攻》等篇中对经济、外交等重要因素,作了周密而详尽的分析和筹算,认为战 争的耗费是巨大的。因此,他提出,要谨慎对待战争,最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如 果非战不可,那就一定要战前进行周密的“庙算”,看是否能够获得利益;一旦进人了 战争状态,就要争取“全胜”。因为春秋时期攻城的损耗特别巨大,所以,孙子一再强 调要避免攻城战。
二
齐国兵家能够不断有所创新,这决不是偶然的,而是与齐国良好的创新环境密不可 分的。齐文化的开放性、务实性、功利性、兼容性等特质,使齐国兵家的创新活动有着 其他六国无法比拟的文化依托。
首先,齐文化具有较浓厚的民本思想和民主精神。从齐国始祖姜太公开始一直奉行 “尊贤上功”的治国方针,这十分有利于贤能之士的脱颖而出。齐国兵家正是在这样的 大环境下,积极进取,深入挖掘自身的潜能,在兵学领域里不断创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