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原则

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完善抗菌药物管理政策
进一步完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相关政策和 管理制度。
开展国际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挑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
鼓励抗菌药物的研发和创新,为临床提供更多有效的治 疗选择。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抗菌药物的选择
针对目标微生物
选择能够覆盖手术部位最常见病原菌的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 位感染。
考虑药物代谢和药效学
选择在手术期间能够快速起效、代谢稳定、组织穿透力强的抗菌 药物。
考虑耐药性和药物敏感性
选择对常见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以降低耐药风险。
预防性应用的时间和剂量
01
02
03
术前预防性用药
轮换用药
为降低耐药风险,应定期轮换使用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
0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的风险与挑战
耐药性的风险
耐药性增加
01
长期、广泛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使感染的治
疗变得更加困难。
耐药菌传播
02
医院内耐药菌的传播风险增加,对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构成威胁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难度
03
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更加困难,需要使用更昂贵、效果更差的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 应用概述
定义与分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 术后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和相关并发症的过 程。
根据给药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分为预防 性应用和补救性应用。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评估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 者的病史、体征、实验室检查和手术类 型等。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

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第八条清洁手术(1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手术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然而手术后感染是患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

为了预防手术后感染,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就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详细讨论。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包括术前和术后的用药。

术前应用主要是为了减少手术过程中的感染风险,可以选择口服或静脉注射抗菌药物。

而术后应用则是为了预防手术后感染的发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和剂量。

在选择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时,应该根据感染风险和具体手术类型来综合考虑。

对于高感染风险的手术,如开颅手术、心脏手术等,通常需要选择广谱抗菌药物进行应用。

而对于低感染风险的手术,则可以选择窄谱抗菌药物或者不使用抗菌药物。

另外,在使用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使用原则和剂量调整。

一般来说,应尽量选择对感染原因菌种敏感的抗菌药物,并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不可随意更改药物种类或剂量。

同时,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适当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以避免药物在体内积聚导致毒副作用的发生。

除了药物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还需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耐药性问题。

一些抗菌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患者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自身情况。

同时,长期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容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使药物对感染原菌种失效,因此应尽量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对于预防手术后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在选择药物时,应根据感染风险和手术类型进行综合考虑,遵医嘱按时按量使用。

同时,需要密切观察不良反应和避免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健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护理课件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护理课件

医护人员培训
01
培训目标
提高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认识,掌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
合理使用原则和方法。
02 03
培训内容
介绍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讲解围 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包括预防用药时机、预防用药品种选 择、预防用药持续时间等。
培训方式
组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高医护 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水平。
在围手术期,适应症是指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 型,如涉及消化道、呼吸道、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的手术。禁 忌症则是指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手术类型,如无菌手 术等。
药物选择与剂量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剂量是关 键。
在围手术期,应根据手术部位、常见致病菌、耐药菌情况 等因素选择抗菌药物。同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 肝肾功能等因素,以确定合适的剂量。
患者及家属宣教
宣教目标
让患者及家属了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度 和依从性。
宣教内容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抗菌药物的种类、作用机制、适应症、禁忌症及不良反应;强调围手术 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宣教方式
通过宣传册、海报、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宣教,同时结合医护人员的口头宣教和解答,提 高患者及家属的认知度和满意度。
持续质量改进与监管
质量改进目标
建立完善的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 的质量和效果。
质量改进内容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制 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方案,并监督实施。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完整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科学、合理、安全、经济的原则,严格按照医学指南和规定执行。

第四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全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遵循循证医学原则。

第六条首选药物应当是疗效确切、安全性好、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的首选药物。

第七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开始给药,确保药物在手术开始前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毫升时,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抗菌药物;(三)手术后根据患者病情和病原菌情况,必要时给予第三剂抗菌药物。

第八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不得超出以下范围:(一)皮肤及软组织感染:第一代头孢菌素、第二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二)呼吸道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泌尿系统感染: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消化系统感染:第三代头孢菌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五)其他部位感染:根据病原菌情况和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三章抗菌药物的监测与评估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进行实时监测。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根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围手术期应用指南》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指南》《手卫生的规范》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纠正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特制定本制度一、明确区分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㈠I类清洁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闭合性手术、闭合性创伤手术等;㈡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㈢III类污染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新鲜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如紧急开胸心脏按压抢救)。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II类清洁污染的切口及III类污染切口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都属于II类范围)㈣IV类切口(严重污染-污染在新的归档病案管理中属于III类范围):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细菌性感染注解——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三个阶段,针对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对于降低手术感染率、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制度进行阐述。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必要性1. 降低手术感染率:围手术期是患者感染风险较高的时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手术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减少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失败的风险。

3. 减少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过度治疗,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等因素,严格筛选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合理的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实施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手术类型、患者年龄、免疫状态、感染风险等,以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部位、感染风险等因素,选择具有良好抗菌活性、安全性和耐受性的抗菌药物。

3. 确定用药时机: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确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

4. 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实施细则为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一、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院所有住院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二、组织管理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管理科、护理部等部门负责人及临床科室主任组成。

管理小组负责制定和修订本细则,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进行指导和监督,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三、预防性使用原则1.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遵循以下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使用;(2)优先选择针对性强、疗效确切、安全性和耐受性好的抗菌药物;(3)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药物耐药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4)遵守用药时间,一般为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不超过24小时,特殊情况不超过48小时;(6)加强监测,及时评估预防性使用效果,避免滥用。

2. 以下情况可考虑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1)手术时间短,切口清洁,无菌操作严格;(2)手术部位无感染,患者无发热、无感染迹象;(3)患者年龄小于12个月,或大于60岁,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如心、肝、肾功能不全等;(4)患者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或存在药物禁忌症;(5)其他特殊情况,如患者正在接受抗凝治疗、免疫抑制剂治疗等。

四、预防性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由主管医师根据患者病情、手术类型、手术风险等因素进行评估,决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预防。

2. 用药申请:主管医师根据评估结果,填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申请表》,经科室主任审核签字后,提交药剂科审批。

3. 用药执行:药剂科根据审批结果,将抗菌药物配送至手术室,由手术室护士按照用药时间给药。

4. 用药监测:手术室护士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反应,如出现过敏等不良反应,立即停止用药,并报告主管医师及药剂科。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

黎平县人民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规范为进一步加强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围手术期尤其是清洁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提高临床预防效果,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根据国卫办医发〔2015 〕43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令〔2012 〕84 号《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规范。

一、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1)、预防用药目的:主要是预防切口感染、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

( 2)、预防用药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 1-1 )、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 -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 -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特制定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制度:一、围手术期预防性用药必须根据各类手术术中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最容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病原菌、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素的选择应根据最易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常见病原菌、手术切口类别、病人有无易感因素等综合考虑。

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杀菌、价廉安全性高的药物,尽可能避免多药联合使用,一般选择第一、二代头孢为主,个别可选用头孢曲松等第三代,避免选用超广谱抗菌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原则上不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特殊病例需用者,按三类(特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管理,否则按违规使用抗菌药物论处。

三、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参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的有关规定应用,凡不符合“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规定使用的抗菌药物或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均按违规使用抗菌药物论处。

四、Ⅰ类切口手术及内科介入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符合相关要求,凡不符合“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规定使用的抗菌药物、未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及有关规定(术前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首次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给予第二剂;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均按违规使用抗菌药物论处(适用手术:内科介入手术、乳腺手术、闭合性骨折、单侧甲状腺叶切除术、膝半月板切除术、经腹子宫次全切除术、剖宫产术、腹股沟疝单侧/双侧修补术、阑尾切除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闭合性心脏瓣膜切开术、动脉内膜切除术、足和踝关节固定术和关节制动术、其他颅骨切开术、椎间盘切除术或破坏术)。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提高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率,保障患者健康,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手术科室及手术患者的抗菌药物预防应用。

三、基本原则1.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2.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3.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4. 预防用药应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规定,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四、预防用药指征1. 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以下情况可考虑预防用药:(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 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 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预防用药方案1. 抗菌药物选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健康状况、感染风险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术中可追加一次。

3. 用药剂量:根据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患者体重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4. 用药疗程:一般为手术当天一次给药,清洁手术无需术后继续用药。

六、预防用药管理1. 医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按照本制度规定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进行预防用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制定了。

本文将围绕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进行探讨。

一、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和意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具有以下意义:1. 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手术部位感染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

2. 提高手术成功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可以降低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3. 提高患者满意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轻患者手术后痛苦,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4. 节约医疗资源: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医疗费用,节约医疗资源。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原则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 严格掌握适应症: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应在手术前或手术时给予,以确保手术部位在手术过程中得到保护。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合理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过度用药。

4.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患者正在使用的其他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5.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实施1. 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情况等因素,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南,指导临床实践。

2.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对医务人员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不合理用药现象。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症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包括头部颈部、
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如无人工植入物的 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 维腺瘤切除术、骨折内固定取出术、脂肪瘤 等),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仅用于有高危因
素。
高危因素
• 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持续时间超过该 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 时)、污染机会增加; • 2、 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 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 术等; • 3、异物植入手术,如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 人工关节臵换等; • 4、高危人群(①糖尿病控制不佳;②长期使用 激素的病人;③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④恶性肿 瘤放、化疗中;⑤身体远位存在感染病灶者;⑥
• Ⅰ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 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拉定 12g;头孢呋辛 1.5g;头孢曲松 1-2g;
4、持续时间
• 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 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 • 手术时间较短的(<2小时)清洁手术,术前一次 用药即可。 • 清洁-污染手术的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也是24小时, 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情延长。 • 严重污染或已有感染或脏器穿孔者(Ⅳ类切口), 手术后应继续以治疗为目的使用抗菌药物,不作 为预防用药。
手术切口分类(一)
类 别 标 准 清洁手术 (Ⅰ类切口手术) 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 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 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 通的器官。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 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 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 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 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20110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201105
4.由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浅部感染。
缝线脓点及戳孔周围有分泌物不列为手术部位感染。
SSI诊断标准
术后 30 天内(若有人工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血管、 人工关节、大块人工修补材料等则术后 1 年内)发生、累及切口 深部筋膜及肌层的感染,并至少具备下述情况之一者: 1. 从切口深部流出脓液。 2. 切口深部自行裂开或由医师主动打开,细菌培养阳性且 具备下列症状体征之一:①体温>38℃;②局部疼痛或压痛。 3. 临床或经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发现切口深部 有脓肿。 4. 外科医师诊断为切口深部感染。 感染同时累及切口浅部及深部者,应列为深部感染。
直肠伤为15%)。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 减少毒副作用。 ★ 不易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 不易引起肠道菌群紊乱。
★ 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 减少护理工作量。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 局部用抗菌药物冲洗创腔或伤口无确切预防
效果,不予提倡。
★ 尤其不应将日常全身性应用的抗菌药物用于
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方法
★ 手术前已发生污染者(如开放性创伤),术后24h用药 数次可能有益,但也无需连续用药数日。 ★ Fabian对280例腹腔实质脏器穿透伤(从受伤到用药
<3h者)仅术前用药1次,无1例感染。同时对235例空
腔脏器伤随机双盲观察,用药1天者,感染率为 8%
(结、直肠伤14%);用药5天者,感染率为10%(结、
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的SSI致病菌是革兰阴性
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 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规定

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管理规定第一条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含介入诊疗)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以下简称预防用药)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等,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三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它们是这些部位器官/腔隙感染的主要病原菌。

在任何部位,手术切口感染大多由葡萄球菌引起。

第四条本规定供所有手术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遵照执行。

第五条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相关的培训、指导、评价、管理等工作,确保本规定贯彻落实。

第六条围手术期和介入诊疗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七条预防用药不能代替严格的无菌操作,医院相关部门、科室及医务人员应按照《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做好感染预防控制工作。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第八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如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等,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

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制度1.严格掌握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的,参照《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使用。

2.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万古霉素或氟喳诺酮类等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1〜2小时开始给药。

3.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

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

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 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

过度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4. I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预防应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应控制在30%以下,总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可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4)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5. H类切口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预防用药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

污染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可酌情延长。

6. III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

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7. W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规定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为进一步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规定。

一、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一)种类:应选用杀菌剂,不宜选用抑菌剂。

原则上应选择一、二代或三代头孢类等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

(二)剂量:应给足剂量,静脉快速滴入;药物溶媒量100~150ml(成人)为宜,不宜用大量液体长时间慢速滴入。

(三)给药时间:应在切皮前0.5-2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参考抗菌药物的达峰时间和半衰期),剖宫产术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四)给药地点:手术室。

三、预防用药条件(一)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主要应加强消毒灭菌和无菌操作。

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加;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会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年龄大于70岁;5、糖尿病控制不佳;6、恶性肿瘤放、化疗中;7、免疫缺陷或营养不良。

(二)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污染手术(Ⅲ类切口手术):1、清洁-污染手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药;2、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三)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四、预防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1、抗菌药物选择视预防目的而定。

(1)为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药物;(2)针对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需依据手术野污染或可能污染菌种类选用。

2、既往该部位感染细菌的种类及其抗菌药物耐药性;3、参考抗菌药物药效及药代动力学参数;4、对具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相对较低的品种,应参照国家卫计委《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见附件)选用抗菌药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Ⅱ类: 清洁—污染切口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
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
咽部手术
Ⅲ类: 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

域;胃肠道内容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明
缺陷(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 污秽-感染切口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
24.11.2020
医学ppt
9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目的 及原则
• 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
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 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4.11.2020
医学ppt
10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
• 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 前提;
•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24.11.2020
医学ppt
8
围手术期的概念
• (五)诊断明确,手术治疗也确定,手术后外科情况 已结束,但仍遗留一些问题需继续住院治疗。其围手 术期则应从决定手术日开始至外科手术治疗结束时为 止。如门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入院行脾切除门奇静 脉断流术。术后,切口愈合但遗留有肝硬化需继续治 疗。围手术期应止于切口愈合,病人离床时止。
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24.11.2020
医学ppt
18
清洁手术可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
(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 等;
(4)高龄或免疫缺陷者、严重糖尿病等高 危人群。
24.11.2020
医学ppt
19
2) 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 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 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 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 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 感染,故此类手术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24.11.2020
医学ppt
24
1.预防用药时机
• 构成术后感染的三个阶段
污染 ×→ 定植 ×→ 感染
↑↑
抗菌药物
24.11.2020
医学ppt
25
• 用药时机极为关键 应在污染发生之前,“严阵以待” 过早给药无益,属无的放矢 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给药
24.11.2020
医学ppt
3
围手术期的概念
• 1988年11月,解放军第一届普外科围手 术期学术讨论会曾对围手术期的概念加 以讨论,并做出如下解释:“围手术期 是指从确定手术治疗时起,至与这次手 术有关的治疗基本结束为止的一段时 间”。
24.11.2020
医学ppt
4
围手术期的概念
• 这包含着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 (一)诊断已明确,病人入院接受手术治疗, 术后治愈出院。如腹股沟还纳性斜疝,入院接 受疝修补术后切口愈合拆线,出院。其围手术 期则从入院日至出院日。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及存在问题
杨泽民
临床药学教研室
广东药学院
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
24.11.2020
医学ppt
1
• 围手术期的概念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目的及原 则
•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存在的问题 及分析
24.11.2020
医学ppt
2
一、围手术期的概念
• “围手术期”(peri-operative period)是指 “从病人因需手术治疗住院时起到出院时止的 期限”。显而易见,围手术期是指以手术治疗 为中心,包含手术前、手术中及手术后的一段 时间,这并不等同于一个外科病人的全部住院 期。
穿孔的手术
24.11.2020
医学ppt
16
1) 清洁手术:由于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 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 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 界相通的器官:原则不用;
24.11.2020
医学ppt
17
清洁手术可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 (1)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如头颅手术、心
• (三)诊断已明确,但须先行非手术治疗,则 围手术期应从非手术治疗结束决定改用外科手 术治疗日开始。如慢性胃溃疡病人,诊断已明 确,入院后先接受内科治疗,后因治疗效果不 佳,决定改行手术处理。其围手术期则从病人 转入外科开始。
24.11.2020
医学
7
围手术期的概念
• (四)诊断已明确,也已决定进行手术治疗, 但尚需进行一些准备。手术前准备的这一段时 间也应包括在围手术期内。如甲亢病人,入院 后在手术前需经过碘或(和)心得安准备。围 手术期则起自药物准备开始之日。
24.11.2020
医学ppt
11
(一)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 前提 1、规范的手术环境 2、规范的手术操作
24.11.2020
医学ppt
12
• 深圳妇幼保健院龟分枝杆菌致168例剖宫 产切口感染事件的启迪
24.11.2020
医学ppt
13
机体、细菌、抗菌药物的关系
受总分 布容积、 病理状 态影响
22
• 不同类别切口的感染率有显著不同,据 Cruse统计: 清洁切口—1% 清洁-污染切口—7% 污染切口—20% 污秽-感染切口—40%
• 切口分类是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抗菌药物预防 的重要依据
24.11.2020
医学ppt
23
给药方法
1. 给药的时机 2. 给药的剂量 3. 给药的持续时间 4. 给药的间隔
24.11.2020
医学ppt
5
围手术期的概念
• (二)诊断尚不明确,需入院作进一步检查, 则围手术期应在诊断明确并决定手术日开始。 如腹股沟部肿块,入院经过进一步的检查, 后确诊为腹股沟疝,决定行手术治疗。其围手 术期则从决定行手术治疗这一日开始。
24.11.2020
医学ppt
6
围手术期的概念
24.11.2020
医学ppt
20
3) 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 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 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要预防使 用抗菌药物。
24.11.2020
医学ppt
21
2、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 及品种选择
24.11.2020
医学ppt
数量与 致病力
24.11.2020
医学ppt
14
(二)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 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24.11.2020
医学ppt
15
1、手术切口的分类
手术切口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类别
标准
Ⅰ类: 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道,
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