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合集下载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规范,提高手术患者治疗质量,减少感染风险,特制定以下管理制度: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进行手术的患者,包括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

二、管理原则:1. 根据手术类型、部位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种类和剂量;3. 限制和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防止滥用和不必要使用;4. 加强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抗生素预防应尽可能选用剖腹手术常用的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或青霉素类;2. 手术部位、程度及输血次数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抗生素类型和用药时长;3. 定期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抗生素使用方案;4. 在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及时停药,以避免抗生素滥用。

四、使用禁忌:1. 存在明确的过敏史或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2. 已经使用抗生素治疗或预防其他感染的患者;3. 弥漫性腹膜炎、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的患者;4.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的患者。

五、药物使用监测:1. 对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包括用药剂量、频次及疗程;2. 对患者的感染情况进行跟踪和评估,评估抗生素使用的效果;3. 定期召开多学科会诊,评估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和教育:1. 对医疗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对手术患者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理解;2.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教育,提高他们对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的认识;3. 定期开展临床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对抗生素使用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七、监督和评估:1. 设立药学医师团队,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评估工作;2. 定期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3. 监督患者抗生素使用的合理性和安全性,做好用药记录和追踪。

八、其他:制度的具体执行细则由医院制定,确保制度的执行和落实。

本制度经医院相关部门讨论通过,并于 2022 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如有违反制度规定的行为,将依据医院规章制度进行处罚,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合理用药,降低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组织机构成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制定、实施、监督和评估。

四、抗菌药物的选择和使用1. 抗菌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优先选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清洁手术:通常不需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根据实际情况用药,污染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3)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术前已经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开引流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于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五、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进行评估,并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医嘱,不得擅自更改药物种类、剂量或用药时间。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监测,包括药物浓度监测、肝肾功能监测等,以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进行必要的评估,包括药物疗效评估、不良反应评估等,以确保药物的合理使用。

六、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处理1. 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生进行评估和处理。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月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月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月报告制度一、背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对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我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一定程度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现象。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用药合理性,降低耐药风险,我院特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月报告制度。

二、目的1. 监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了解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

2. 分析抗菌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

3. 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耐药风险。

4. 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认识,确保患者安全。

三、监测内容1.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率:统计监测期间内所有手术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

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统计监测期间内使用的各类抗菌药物,包括药物名称、规格、用量、用法等。

3.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时机:统计监测期间内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包括术前、术中、术后等。

4.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疗程:统计监测期间内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疗程。

5.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评估: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相关指南,对监测期间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估。

四、监测方法1. 数据收集:由临床药师负责收集监测期间内所有手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包括手术记录、用药记录等。

2. 数据整理: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用药信息等。

3. 数据统计:对整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种类、使用时机、使用疗程等。

4. 合理性评估:根据相关指南和规范,对监测期间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合理性评估。

五、报告撰写1. 报告格式:按照规定的格式撰写月报告,包括监测时间、监测内容、统计结果、存在问题、改进措施等。

2. 报告内容:(1)监测时间:报告所涵盖的月份。

(2)监测内容:按照监测内容进行逐项阐述。

(3)统计结果:对监测期间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使用率、使用种类、使用时机、使用疗程等。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操作规程一、背景在医院手术过程中,预防和控制感染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抗菌药物是手术期间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手术相关感染。

然而,不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可能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加大感染的风险。

因此,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对于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手术相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二、管理制度2.1 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指导医院在手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感染的风险,防止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2.2 适用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手术科室和相关医务人员,在手术过程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环节。

2.3 职责和权限2.3.1 手术科室负责制定并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2.3.2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执行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工作,确保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4 制度内容2.4.1 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征:明确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止滥用、过度使用抗菌药物。

2.4.2 抗菌药物选择原则:根据不同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判断,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注意使用抗菌药物的谱覆盖范围、药动学特点等。

2.4.3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确手术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的起止时间,避免延长使用或过早停用抗菌药物。

2.4.4 抗菌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依据患者的个体特点、感染严重度和药动学药理学原理,确定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2.4.5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明确合理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注意不同抗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2.4.6 抗菌药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测和评估机制,定期对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三、操作规程3.1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工作流程3.1.1 手术前:根据手术类型和感染风险评估,确定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1.2 手术中:在手术开始前根据抗菌药物使用方案给予预防性抗菌药物,并根据手术时间和患者情况调整使用方案。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是外科手术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为了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应用,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1.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 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

(1)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1) 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2) 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3) 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4) 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的病变,手术时手术野有明显污染,如胃肠道穿孔、胆囊穿孔、胆总管切开、剖腹产、产钳分娩等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与用药方式1.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时机:手术前30分钟至1小时内开始给药,若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超过1500ml,手术期间应追加一次。

2.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用药方式:静脉输注,首剂负荷剂量,维持剂量根据手术时间长短而定。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选择1. 清洁手术:一般选择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引言在现代医学中,手术已成为治疗疾病的一种常见方法。

然而,手术过程中,细菌易于侵入患者体内,导致术后感染的风险增加。

为了减少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内容和实施方法。

概述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是指在手术过程中给予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一套管理规定。

其目的是防止手术术后感染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适应症、药物选择、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监测和评估等内容。

适应症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适应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部位感染高风险:例如手术部位接近腔道、黏膜等易受细菌侵袭的区域;2.手术持续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3.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例如老年患者、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等;4.患者有基础性疾病:例如糖尿病、恶性肿瘤等。

药物选择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是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环节。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药物的谱覆盖范围:选择具有对手术部位常见细菌有效的广谱抗菌药物;2.药物的安全性:选择安全性较高的抗菌药物,避免药物过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3.药物的耐药性:选择对耐药菌株有效的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株的发生。

药物使用时间和剂量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应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而定。

通常情况下,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内给予抗菌药物,并在手术结束后48小时内停用。

具体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情况来确定。

在给予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遵守用药的原则,避免过量使用和长期使用。

监测和评估在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评估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监测包括对患者术后感染的监测以及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的监测。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加强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范围内Ⅰ类切口手术的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

二、管理原则(一)预防为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风险。

(二)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三)规范用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药品说明书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误用。

(四)监测与评估: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定期评估预防用药效果,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三、管理措施(一)抗菌药物选择1. Ⅰ类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等为主要选择。

2. 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类型、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等因素综合考虑。

(二)用药时机1. 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开始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2. 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术中可追加一次用药。

(三)用药持续时间1. 预防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为手术结束后24小时内停药。

2. 对于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超过48小时。

(四)用药剂量1. 预防用药的剂量应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患者体重和肾功能等因素综合考虑。

2. 避免使用大剂量抗菌药物,以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

(五)用药记录与监测1. 医护人员应详细记录预防用药的品种、剂量、给药时间等信息,并纳入病历管理。

2. 定期对预防用药情况进行监测,包括药物使用量、药物敏感性、不良反应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四、培训与教育(一)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

(二)加强抗菌药物使用规范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医护人员对预防用药重要性的认识。

五、违规处理(一)违反本制度规定,擅自使用抗菌药物的,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医院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所有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时机、用药剂量、用药疗程等。

三、管理原则1. 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进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2. 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病原菌分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3. 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调整用药剂量。

4. 严格控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避免不必要的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用药策略。

四、管理措施1. 医院药剂科负责提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相关信息,包括药物特性、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等,为临床医生选择药物提供参考。

2. 医务科负责制定医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并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临床实践及时更新。

3. 各临床科室根据指南和实际情况,制定本科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规范,并由科室主任签字确认。

4. 医生在开具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处方时,应充分考虑手术类型、患者病情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

5. 护士负责监督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确保用药正确、及时。

6. 医院设立抗菌药物监测小组,定期检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理。

7. 医院定期组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认识和技能。

8.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库,收集和分析用药数据,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五、考核与评价1. 医院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用药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将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纳入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对合理用药的医务人员给予奖励。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开展手术的科室和部门。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第四条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二)手术时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确保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预防感染的效果。

(三)用药时机:一般在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开始给药,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可术中追加一次。

(四)用药时长: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一般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

(五)药物选择:根据手术部位、患者感染风险、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第二章组织管理第五条成立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监督指导和培训工作。

第六条管理小组成员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性疾病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第七条管理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收集、整理、分析抗菌药物使用数据,组织培训和考核等。

第三章用药管理第八条手术医生在术前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用药方案。

第九条术前由药剂科提供抗菌药物选择指南,供医生参考。

第十条手术医生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名称、剂量、给药时间和方法。

第十一条手术室护士按照手术医生开具的用药方案,按时给患者用药。

第十二条术后24-48小时内停药,特殊情况需延长用药时间的,由手术医生提出申请,经管理小组审批同意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药剂科负责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干预和处理。

第十四条医务科负责对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医院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规范手术预防用药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使用。

第四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培训和考核,确保制度的落实。

第二章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第五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选择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特点等因素综合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二)优先选择具有良好预防效果、副作用较小、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三)避免使用耐药菌株广泛存在的抗菌药物;(四)不推荐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应用。

第六条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二)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的手术,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给药时间;(三)手术后如需继续使用抗菌药物,应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等因素综合评估后决定;(四)抗菌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应根据药物特点和患者病情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确定。

第三章培训与考核第七条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考核制度,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第四章监督管理第九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对用药情况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理用药行为。

第十条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向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报告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接受其监督检查。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一条违反本制度规定,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为了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许多医院在手术期间采用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下面是一个围手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范文,仅供参考。

一、制度概述本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手术的患者,为预防手术后感染,规定在手术过程中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制度。

本制度旨在规范医护人员在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的管理流程,提高患者术后感染防治水平,减少不必要的经济和人力损失。

制度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二、应用范围适用于进入手术室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包括微创手术、传统手术等。

三、原则1.遵循严格的操作规范和化验诊断标准,精准地确定病原菌敏感制药情况,制定个性化手术药物计划。

2.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药品过敏史等个人特征以及术前准备情况,制定每位患者的单独用药方案,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使用。

3.应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必须符合以下原则:(1)只用于预防感染,不得滥用;(2)药品应用期间要确保稳定的药物浓度;(3)选用的抗菌药物应当尽量选择对手术、对患者某类菌体产生预防作用的专业抗菌药物,禁止使用未经批准的新药物;(4)抗菌药物的种类和剂量应根据需要确定;(5)药品的使用和设备的准备必须符合操作规范。

4.根据手术类型、手术部位、预防用药选择不同的药物。

5.减少滥用抗菌药物所带来的副作用,并避免因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细菌耐药的情况发生。

6.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尽量缩短抗菌药物的使用周期。

四、实施步骤1.术前临床评估:手术前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严格的临床评估,了解患者病情、药物过敏情况等,制定个性化用药方案。

提供必要的说明和向患者告知抗菌药品的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信息。

2.术中用药:术前按照术后发生感染的可能性,选择抗生素药物,注意麻醉、温度、水电解质等维持患者生理水平,减少手术难度及时控制出血,并根据术中的药物使用情况,对用药情况进行记录。

3.术后管理:术后医护人员要及时对患者术后感染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1、手术切口分类Ⅰ类(清洁)切口是指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以及闭合性创伤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是指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但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手术包括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

Ⅳ类(严重污染-感染)切口手术包括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适应证医院要加强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和控制。

一般的Ⅰ类切口即清洁切口手术,如头、颈、躯干、四肢的体表手术,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需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情况下可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例如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患者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超过70岁)、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

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主要适用于Ⅱ类即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污染较轻的Ⅲ类切口手术。

已有严重污染的多数Ⅲ类切口及Ⅳ类切口手术(如陈旧开放创伤、消化道穿孔等),以及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例如化脓性腹膜炎、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应根据需要在手术前后应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范畴。

3、手术部位感染细菌学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

即来自病人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旨在规范外科系统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有效和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系统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包括普外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整形外科等。

三、管理原则1. 遵循“预防为主,合理用药”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2. 遵循“个体化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

3. 遵循“严格控制使用时间”的原则,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状况,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

四、管理措施1.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审批制度,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必须经过审批。

2.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制度,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3.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培训制度,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的能力。

4. 建立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收集和反馈抗菌药物使用信息,为制定合理的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供依据。

五、责任与监督1. 外科系统的医护人员应严格遵守本制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2.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制度的落实。

3. 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六、总结与改进1. 定期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2. 根据细菌耐药性的变化和临床实践的进展,及时调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通过实施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提高手术切口愈合质量,保障患者的安全与健康。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一、目的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主要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发生在切口、手术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降低手术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安全性,保障患者健康。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外科手术的患者,包括清洁手术、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

三、抗菌药物选择1.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过敏史等因素,选择安全、有效、经济的抗菌药物。

2. 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除非特殊情况,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以减少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3. 药物过敏试验:对于有过敏史的患者,应进行药物过敏试验,确保使用安全。

四、用药时机1. 术前用药:对于需要预防用药的患者,应在手术前0.5-2小时内给予首次剂量,以确保手术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2.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情况,术后可继续给予抗菌药物,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

五、用药剂量和疗程1. 剂量: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等因素,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给药。

2. 疗程:一般不超过24-48小时,对于复杂手术或特殊情况,可适当延长用药时间,但不宜超过7天。

六、用药监测1. 监测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应及时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

2. 监测药物浓度:对于特殊患者,如肝肾功能不全者,应监测药物浓度,调整用药剂量。

七、用药记录1. 详细记录患者用药信息,包括药物名称、剂量、给药时间、用药疗程等。

2. 定期对用药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用药效果和安全性,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八、培训与教育1. 对医护人员进行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培训,提高其合理用药意识。

2. 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提高其用药依从性。

九、监督与检查1. 定期对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检查,确保制度执行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抗菌药物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在手术治疗方面,抗菌药物的使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

由于抗菌药物使用的广泛性以及不合理使用的现象,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抗菌药物耐药问题。

因此,制定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非常必要。

一、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最小限度原则:即应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并选择最佳的药物及使用方法,以达到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小限度地影响患者的生理机能。

2、合理用药原则: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症等使用原则,充分考虑病原菌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并采用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3、个体化用药原则: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合的抗菌药物,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剂量和使用方法。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时机1、预防性使用可选用单剂或短程的抗菌药物,但必须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用药剂量,避免无必要地使用,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2、协同用药在感染风险较高的手术患者,可采用协同用药的方法,即对于病原体不敏感的药物采用联合使用。

3、治疗性使用在有明确感染证据的患者,应采取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使用时应注意分离鉴定病原菌,参考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用最适当的药物和疗程。

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流程1、加强团队合作,制定统一的管理制度及流程。

明确相关工作单位(如医院感染控制科、药学部、临床医疗部、手术室等)在使用抗菌药物中的职责及行为规范。

2、切实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监管,建立合理用药审查制度。

设立合理用药监督委员会、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负责统一管理、协调使用的抗菌药物以及开始特定药物的使用标准。

3、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维护系统,建立完善的使用记录系统。

对于每一次抗菌药物的使用,都必须建立详细、准确、标准的记录。

并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可追溯、可检索的案卷。

4、加强医疗机构的专业服务,提供临床科研支持。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我院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所有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管理。

三、组织机构1. 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由医务科、药剂科、感染科、护理部等相关科室负责人组成。

2. 医务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进行查处。

3. 药剂科负责抗菌药物的采购、供应和监测,提供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4. 感染科负责抗菌药物使用的指导和培训,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效果。

5. 护理部负责抗菌药物的使用和监测,确保抗菌药物的正确使用。

四、抗菌药物使用原则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征,遵循国家规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2. 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等因素综合考虑。

3. 遵循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和疗程,确保药物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

4.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和长时间使用。

5. 加强围手术期患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五、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流程1. 术前评估:术前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药物过敏史、药物使用情况等,为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2. 术前用药: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进行术前用药。

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

3. 术中用药:根据手术时长和患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在术中追加用药。

通常在手术开始后2-4小时追加一次。

4. 术后用药: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病情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在术后继续使用抗菌药物。

通常术后使用2-3天。

5. 监测与评估:在围手术期期间,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评估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六、培训与教育1.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使用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认识和掌握。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是指在手术前后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手术切口感染和手术部位感染的制度。

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制度的目的是降低手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医疗费用。

一、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1.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根据手术类型、患者状况和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敏感、广谱、易于给药和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2. 用药时机:通常在手术前0.5-2小时给药,以保证手术时药物浓度达到峰值。

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患者状况不佳,可在手术期间追加一次药物。

3. 用药时间:一般术后24-48小时停药。

对于某些特殊手术,如人工关节置换术、心脏手术等,可能需要延长用药时间。

4. 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在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损害等,并及时处理。

5. 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个体差异,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方式。

二、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1)清洁手术:手术部位无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清洁-污染手术:手术部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3)污染手术:手术部位存在明显感染,手术过程中可能存在细菌污染风险。

2. 禁忌症:(1)对所选抗菌药物过敏者。

(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

(3)严重免疫功能低下者。

三、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1. 严格遵守用药原则,确保用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 加强患者教育和沟通,使患者了解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3. 加强医院感染控制,提高手术室的无菌操作水平,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

4.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5. 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防止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耐药现象的发生。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目的: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促进合理用药,遏制细菌耐药。

适用范围:药学部门、临床各科室。

工作要求: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2.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3.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4.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4.1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超过3小时),污染机会增多者;4.2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4.3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4.4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5.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6.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7.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8.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静脉滴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 0.5~1 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月报告制度
为加强我院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促进合理用药,减少细菌耐药,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感染。

第二条手术部位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其次是肠道杆菌科细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等)。

病原菌可以是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大多数是内源性的,即来自患者本身的皮肤、粘膜及空腔脏器内的细菌。

皮肤携带的致病菌多数是革兰阳性球菌,但在会阴及腹股沟区,皮肤常被粪便污染而带有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

手术切开胃肠道、胆道、泌尿道、女性生殖道时,典型致病菌是革兰阴性肠道杆菌,在结直肠和阴道还有厌氧菌(主要是脆弱类杆菌)。

第三条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第四条清洁手术: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要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仅在
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一)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多者;
(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三)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腹股沟疝补片修补术不包括在内;(四)存在感染相关高危因素者,高危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控制不佳、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白血病、使用细胞毒性药物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

第五条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手术,上、下消化道手术,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

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导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六条污染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药
第七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的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抗菌活性、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和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

第八条严格把握预防用药时机,一般应于切开皮肤(或
粘膜)前0.5〜2小时或麻醉诱导时在手术室开始给第1剂抗
菌药物,以保证在发生细菌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的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

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应在术前1〜2小时给药,在麻醉诱导开始前滴完。

剖宫产术应在钳夹脐带后立即给药。

抗菌药物由科室于术前进行药物过敏试验, 确认过敏试验阴性后带药至手术室,由手术室负责执行给药。

第九条一般应短程预防用药,清洁手术如预防使用抗
菌药物,手术时间较短(V 2小时)的,术前给药一剂即可,总的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个别可延长至48小时。

清洁—污染手术的手术时预防用药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 小时。

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手术中发现已存在细菌性感染,手术后应继续用药直至感染消除。

第十条术后如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属治疗性用药,应及时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病程记录中应注明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 还是“治疗” ,不能写成“对症” 、“抗炎”等。

第十一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每月定期对预防用药实施专项点评。

,通报至相关临床科室和当事人,由所在科室
签收,科室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书面整改并持续改进。

附表:抗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表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记录表
科别:病历号:床号:主管医师:
填写人:审核人: 填表时间: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