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

课程性质:职业能力核心课

学分:

计划学时:

适用专业: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

1. 前言

1.1 课程定位

“精细化工典型设备操作与调控”是精细化工及其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以精细化工生产设备操作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使学生了解常见精细化工生产设备的操作与参数调控的相关内容。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精细化工生产设备的操作与参数调控的基本规律的基本要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控制设备稳定运行的基本职业能力。

1.2 设计思路

按照学生毕业后在精细化工企业职位从“低→中→高”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组织基于个人职业身涯发展过程的课程知识;通过归纳学生毕业后在精细化工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围绕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流体输送、换热装置、反应器、精馏装置、过滤装置这五类生产设备设计、引入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按照学生从事具体工作所需知识、技能的习得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2. 课程目标

2.1 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毕业后能根据工艺要求选用设备,优化操作条件提高设备效能、完成设备的开停车操作,还为学生通过化工总控工等技能证书的考核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同时课程注重对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做到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并重。

2.2 具体目标

能认识化工生产中典型设备的构造。

能分析典型化工生产过程,操作典型生产设备。

能调节、控制设备工作参数,强化和提高设备效能。

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生产中出现的一般性技术问题。

能协助工程技术人员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开车运行等工作。

4.1 教材选用与编写建议

(1)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2)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组织教材内容。

(3)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动态、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4)教材表述必须精炼、准确、科学。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4.2 教学建议

(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以具体的精心化学品的生产过程(DOP生产过程)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案例分析和学生分组讨论领会相合,通过指导学生制定、修缮相关设备操作方案,让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会优化设备操作条件提高设备效能、完成设备的开停车

操作。

(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要求,加强实际操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4)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设备操作案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5)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本专业领域最新动态,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6)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4.3 考核建议

本教学评价的思路是在考核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实际应用能力地提高。

因此本课程采用过程性考评的方法,强调过程考评的重要性。每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评定一次成绩,包括实践考核成绩和成果报告成绩两部分。

实践考核以实际考操作技能为主,成绩的评定应包括以下内容:操作技能的完成情况、操作规程执行情况、操作现场的卫生整理情况、工作态度、团队协作精神、考勤。

成果报告采用答辩、演讲形式提交,由老师随机抽取小组某一学生答辩、演讲,各组评比后给予各小组成员加分、扣分;能够对本组答辩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完善的补充的,适当对该学生加分;对本工作任务提出新的观点及一些好的相关案例的,适当对该学生加分。

4.4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根据课程目标、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专业技能特性,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应该由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设备操作案例等配套教材组成。以文字教材为核心,提供内涵不同,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4.5 其它说明

(1)注重情景化的实训环境的营造,包括硬件场景环境和相关仿真软件的运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产学合作开发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企业资源,加强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