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设计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历史学科素养。
6.强化对历史人物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通过故事化的讲述,使学生更容易记住关键人物和事件,提高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7.课后组织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和实地考察,加深对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和实证精神。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4.设计一份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思维导图,涵盖以下内容: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等。
5.家长辅助作业:与家长一起探讨铁器牛耕在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家长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看法。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对待作业,按时完成,保持字迹工整,确保作业质量。
2.家长辅助作业旨在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共同关注历史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铁器牛耕的发展及其在农业生产力提高中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包括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3.历史人物在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和影响。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案例分析和图片展示,帮助学生理解铁器牛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4.通过对历史人物、事迹和事件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培养学生对历史事实的尊重和敬畏之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认识到铁器牛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
2.通过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后果(封建制度的形成)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1. 课前渲染教师:蝴蝶效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节课内容,为本课学习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为铁器牛耕的出现而引发巨大的社会变革进行铺垫。
)2.学习新课1.铁器牛耕的推广教师:播放动态幻灯片,展示史料:对比西周的石镰、石锄,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的工具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制造的生产工具。
展示春秋时期的铁制工具、牛尊、以及牛耕图画像砖。
教师提问:史料反映了什么变化,而这引发了什么后果?学生:观察考古史料,对比不同时期的生产工具的差别,以此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通过考古资料来学习历史,培养学生的史料观察、比较、总结能力。
)教师:通过小故事“一个地主的烦恼”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一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吕氏春秋•审分》教师讲述过渡:伴随着个体农耕出现,新兴地主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虽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在政治上却无实权。
他们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社会经济,开始进行社会改革。
2.竞相改革教师幻灯片展示《战国形势图》教师过渡:在各国变法之中,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现在我们来共同学学习。
3.一场改革:商鞅变法变法目的:改变落后教师:幻灯片展示文字史料《秦孝公求贤令》会往者……之不宁(贵族干政),国家内忧,未遑外事。
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
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史记•秦本记》教师提问:秦孝公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并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感知商鞅变法的目的)变法主角:智慧商鞅教师:展示商鞅相关史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思考商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8课?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特别提示】导学案只是老师教学的一个辅助,千万不能完全一成不变地依据导学案来教学,如果机械使用导学案,课堂教学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
【单元分析】(一)第二单元的特点时段:从公元前2070—前221年特点: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说明由夏朝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时期创造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动了生产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经济变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荣。
(二)第二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统一的方式来呈现主题的,其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家争鸣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正文有“家天下”的夏朝、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重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6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平民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重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重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三个子目,重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9课“甲骨文与青铜器”,第10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第11课“先民的智慧与创造”,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文化的概貌,其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家争鸣、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重点。
第12课了解身边的“历史”也是一堂探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志。
以往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建立的标志,这只是历史的一个“巧合”,而不是历史的必然。
七年级历史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设计
4.结合所学内容,让学生谈谈铁器牛耕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思考。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古代农业发展的书籍,要求学生阅读并撰写读后感,字数在500字左右。
作业布置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密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旨在巩固和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3.夏商周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变化,以及铁器牛耕技术在这些变化中的地位。
4.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铁器牛耕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铁器牛耕技术与社会变革之间内在联系的理解。
2.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以及对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认识。
3.培养学生史料分析、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其能够客观评价历史事件。
4.通过对夏商周时期社会变革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培养历史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尊重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其对科技创新的热爱和追求。
3.通过学习铁器牛耕技术引发的社会变革,使学生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培养其群众观念。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铁器牛耕技术对古代农业发展的影响的短文,字数在300-400字之间。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史实准确。
2.设计一道关于铁器牛耕技术与社会变革的选择题或简答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历史知识,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乐平铺镇中学朱向红【课程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工具、铁犁、牛耕等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理解先进技术在促进社会发展方面的巨大作用。
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在掌握和了解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的基础上,分析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以掌握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应以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为重点,因为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变法或改革而实现的;而且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一场地主阶级政治改革,它废除了秦国的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使秦国逐渐成为几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因为这涉及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初一年级学生对这一理论概念接受起来有困难。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铁制工具?(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带问题自学,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2. 生产工具的进步。
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了解从人类产生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情况。
(了解每一种生产工具制作材料,代表性生产工具,优点和缺点。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第8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第8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利用,在生产上是庞大的历史进步,大大增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熟悉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的基础上,熟悉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进程与方式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进程中,归纳并熟悉从石、木、骨、蚌耕具到铁耕具的发明和利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进程的探讨式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教育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利用情况,了解铁器的应用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期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育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露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乃至要付诞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理想不怕挫折和捐躯”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前准备向学生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搜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
2布置学生编练《立木赏金》小剧。
3制作。
教学进程导入新: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西周以前的古代耕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教学新: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请同窗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看书第41页,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多媒体投影演示)制作材料代表性生产工具长处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耜、蚌镰等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硕,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生互动(投影图片)、师:按照表格及图片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历时劳动效率如何?学生:……师:由于劳动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太低),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耘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七年级历史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备课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备课教案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学习目标]1、学习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广泛使用;分析“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出现原因;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2、学习重点: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过程与方法方面,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学习难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解释从生产工具的进步到生产方式的变革再到社会变革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课前预习】请认真阅读教材41—42页“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两部分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铁器、牛耕的推广使用是在时期。
影响①大大提高了生产力,______生产取代强制性集体耕作。
②新兴_________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引发了战国时期各国的风潮。
①②③④⑤⑥请认真阅读教材43—44页“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一目的内容,在课文中圈划出来,并回答下列问题2.商鞅变法主要内容作用:【课堂探究】(请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看下图,说一说铁器牛耕为什么会引发社会变革?战国铁农具战国牛耕图商鞅舌战守旧贵族2.你的疑点、难点:【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铁制工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是在()A.商朝B.西周C.春秋D.战国2.史书上记载春秋时期“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个体农耕已经取代了集体耕作B.奴隶消极殆工C.土地被极少数人占有D.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3.商鞅变法成攻的主要原因是:()A.秦孝公的大力支持B.百姓的欢迎C.个人才能卓越D.符合历史发展潮流4.商鞅变法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A.统一度量衡B.奖励军功C.奖励生产D.推行县制商鞅变法内容中,最能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A.奖励耕织B.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奖励军功6.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A.当兵立军功B.不隐瞒犯法行为C.合法经商致富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7.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封建国家,主要原因是()A.秦国“连横”策略的实施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实行商鞅变法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8.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战功D.推行县制二、非选择题(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第八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优质公开课教案
教学设计课题: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促进了生产的巨大发展和社会变革,认识生产工具的改进会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培养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2、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掌握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认识变法与秦的崛起的关系,提高学生理解历史。
过程与方法1、课前查阅关于社会变革和商鞅的材料并加以整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学生通过分组自学、阅读教材等方法,了解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生产方式的改变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习惯和竞争意识。
3、讨论:商鞅之死值不值得,假若你是商鞅会怎么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4、加强小组合作,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学习商鞅勇于改革的精神和创新意识;2、通过讨论商鞅之死,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可能要付出血的代价,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3、认识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商鞅变法及其作用难点:封建生产关系形成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1)教师引领回顾原始人类至西周时期使用的工具:石制、木制的工具,认识这种工具的缺点。
(2)课件展示:铁器、牛耕新型工具,导入课题。
比较建立石制、木制的工具与铁器、牛耕新型工具的差别建立比较意识,引发学生思考。
授课活动:1.社会在变化(1)认识“千耦其耘”(2)学生快速浏览文段:得出千耦其耘即集体耕作(3)分析集体耕作的弊端:劳动没有积极性。
(4)讨论解决办法:形成对个体农耕的认识。
(5)归结社会变化:得出铁器牛耕的作用(6)讨论“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2.时代大变革(1)出示战国形势图,认识各国变法,指出秦国商鞅变法。
(2)播放视频《商鞅变法》一(3)学习变法内容(4)播放视频《商鞅变法》二认识商鞅变法的作用及封建制度的确立。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通用5篇)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通用5篇)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篇1【内容标准】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作用。
一、内化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2.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2.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3.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4.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二、教材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迅速发展。
促使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铁器的使用。
铁制农具出现以后,牛耕渐趋普遍起来。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使社会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也使社会关系发生了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生产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战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上承春秋,完成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下迄秦,完成了从诸侯割据称雄的封建国家到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转变。
而这一切的变化均与战国时代的变法或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战国各诸侯国的变法,清除了奴隶制的残余,最终确立了封建制度。
其中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一次改革,它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它是成功改革的典型。
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三、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前老师精选有关商鞅变法的材料(包括商鞅生平、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廷议”相关内容等)(8k纸一页)准备课堂使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学生准备:布置学生课前进行“劳动体验”,自由组合小组,分别使用石器和铁器进行割草或翻地等劳动,并按要求写出劳动报告(写明: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劳动工具,劳动项目,比较结果,劳动体会)。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
第8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第8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
(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在了解商鞅变法的史实的基础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以提高学生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问题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3情感与价值教育通过比较不同生产工具的使用情况,了解铁器的应用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培养学生勇于改革的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揭示商鞅之死,使学生理解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树立“实现抱负不怕挫折和牺牲”的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前准备向学生介绍阅读《中华五千年》等有关通俗读物,收集商鞅变法等有关资料。
2布置学生编练《立木赏金》小剧。
3制作。
教学过程导入新:古代的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西周以前的古代农具都有什么?它们的制作材料是什么?各有什么优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工具又是什么呢?讲授新:一、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一)请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并看书第41页,然后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内容,归纳表格。
(多媒体投影演示)制作材料代表性生产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耜、蚌镰等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生互动(投影图片)、师:根据表格及图片所反映的原始生产工具,在使用时劳动效率如何?学生:……师:由于劳动效率低下(生产力水平太低),形成了在贵族的田地中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称为千耦其耘。
第8课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在生产上是巨大的历史进步,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
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劳动体验,比较石制农具与铁制农具的性能,理解铁器得到推广的原因。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
通过看书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表格制作,让学生掌握、分析商鞅变法的内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以及协作学习的精神。
学生就“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进行辩论,对商鞅变法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点在学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过程中,培养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学会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商鞅变法。
教具资料准备教师准备:图片及音像资料学生准备:查阅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自备补充集备补充温故知新:“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启发思考回答提问回答考察知识储备情景导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我们的祖先一直不断地在努力着。
从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到西周时期的铜制工具,生产工具的每一次进步,都大大促进了人启发积极参与导入要新颖,引起学生兴类社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普遍使用铁器和牛耕。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
你们知道这些变革的具体内容及其深远影响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趣三维目标大屏幕展示总体把握,为新课做铺垫突出重点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1、为什么在这个时期会出现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现象呢?2、商鞅为什么要变法?商鞅是如何变法的呢?3、“商鞅变法的每一条内容如果能实行会产生什么影响?”“商鞅变法还会遭到哪些人的反对?为什么?”4、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历史教案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2.分析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教学难点:分析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古代农业技术的演变”为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如石器、铜器、青铜器等,进而引出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
2.讲解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1)介绍铁器的制作工艺及优点。
(2)讲解牛耕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3)分析铁器牛耕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分析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1)农业生产的变革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土地制度的变革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了井田制,促进了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3)阶级关系的变革铁器牛耕技术的普及,使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促进了农民阶级的分化,也为地主阶级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4)政治制度的变革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促进了诸侯国的崛起,加剧了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4.讨论与思考(1)引导学生思考:铁器牛耕技术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2)让学生分组讨论:铁器牛耕技术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的?(2)布置作业: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铁器牛耕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四、课后作业1.列举铁器牛耕技术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2.分析铁器牛耕技术如何推动社会变革。
3.查阅资料,了解铁器牛耕技术在其他国家的发展情况,对比分析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铁器牛耕技术的出现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使学生了解了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教学建议、教学案例及参考答案教案
【特别提示】导教案不过老师教课的一个协助,千万不可以完整千篇一律地依照导教案来教课,假如机械使用导教案,讲堂教课过程将毫无生气,也不会起到好的教课成效。
【单元剖析】(一)第二单元的特色时段:从公元前 2070—前 221 年特色:本单元是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说明由夏代开始出现国家,到商与西周期间创建青铜文明、春秋战国进入铁器时代,先进技术推进了生产发展和社会改革,从而推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改革又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学术的繁华。
(二)第二单元的要点和难点“国家的产生和社会改革”这一单元是以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与社会重要活动的侧面相一致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此中含括从夏到战国的历史时段的史实和铁器、牛耕、甲骨文和青铜器、分封、百花怒放等重要历史内容。
下设八课:第 5 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正文有“家天下”的夏代、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三个子目,要点是国家的产生与更迭。
第 6 课“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正文有西周的分封制、贵族老百姓与奴隶、军队刑法与礼仪教化三个子目,要点和难点都是分封制。
第 7 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正文有齐桓公称霸、问鼎中原、合纵连横三个子目,要点是理解春秋战国期间的大国争霸(齐桓公称霸)。
第 8 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改革” ,正文有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商鞅变法与秦的兴起三个子目,要点是商鞅变法,难点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第 9 课“甲骨文与青铜器” ,第 10 课“思想的活跃与百花怒放” ,第 11 课“先民的智慧与创建”,三课都是两个子目,反应了春秋战国期间社会文化的概貌,此中甲骨文、青铜器、孔子、百花怒放、都江堰和编钟都是每课的要点。
第 12 课认识身旁的“历史”也是一堂研究课。
(三)第二单元要说明的几个问题1.如何理解国家的产生?(1)国家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以以某个历史事件作为标记。
过去我们把禹传启、“父传子”作为国家成立的标记,这不过历史的一个“偶合” ,而不是历史的必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历史知识,但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才刚刚开始,通过掌握分析有关商鞅变法,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两分性。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教学中渗透了许多政治学原理,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有效突破生产工具、方式进步引起社会变革的教学难点,又要突出商鞅变法的重点,成为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
·重点: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商鞅变法及其影响。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的相互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发生的必然性及其历史作用。
★〖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培养学生初步理解、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变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通过分析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政治常识(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了解人类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归纳并认识从石、木、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通过学习商鞅变法,创设情境,培养解决历史问题,再实践前人的创新过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的基本概括,激发学生对古人劳动智慧的自豪感;分析商鞅变法取得成功的原因,激励学生与时俱进,树立勇于变革、不怕困难、积极实践的精神;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主。
我们今天的农业生产都有哪些工具?劳动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在前面学习的氏族聚落这课,我们曾讲了他们的生活工具,大家还记得有什么?(生)有磨制石器,石磨、石斧、还有用动物肩胛骨、木头做成的劳动工具。
(师)一直到西周时期,人们的劳动工具也还主要是木头、石头、骨头、蚌壳制作的。
如此简陋的工具,劳动效率低下,个人很难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要许多人一起集体耕作。
形成了大规模集体耕作的景象,历史上称为“千耦其耘”。
(生)思考:约在公元前4700就有铜,公元前3000年就有青铜,那么为什么没有用在生产中?·2、【千耦齐耘到个体农耕】制作材料工具优点与缺点木、石、骨、蚌耒、蚌镰廉价,硬度不够,不耐用铜、青铜很少用于农业生产铜珍贵,质地软;青铜虽硬,但脆、易断铁耙、镰、锸、锄、铲等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师)冶铁晚于冶铜,在西周才出现,为什么呢?因为铁溶点高,要有1535度铁矿石才能溶化,技术上要困难的多,所以冶铁技术比较迟出现。
(师)春秋时时期铁制工具开始泛用于农业生产。
教师提问:铁制工具主要代表?——锸(锄)、耙(猪八戒三齿耙)、镢。
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师)到了战国时期在耒的基础不断的改进,出现了那种新型劳动工具?——犁。
学生观察插图《战国铁犁铧》,这是做什么用的?(犁田)(师)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思考,又在探索:能不能利用家畜的力量来帮助人们从事生产,减轻人们的负担呢?这一时期犁田时不再是人在前面拉,而改用了两头牛来拉,从战国到现在2000多年了广大农村还在使用,不过现在的犁比战国的有不少改进,还有现在只要一头牛就行了。
将拉车的牛用在农业生产上拉犁是一种创造,牛耕的推广,同样反映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他们已经懂得用畜力代替人力进行农耕,是农业动力的革命,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
所以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部分,提出问题:当时在人们的名字中出现了“牛”“耕”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牛耕在当时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为人们所向往的。
教师提问:牛耕的使用,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生):耕田的效率大大提高;耕田的动力发生了变化,用畜力代替人力。
(师)伴随着铁制工具开始泛用于农业生产,生产力大提高,耕作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个体生产成为可能,原先的奴隶制已不再适应了,奴隶没有人身自由,生产得再多,自己还有什么也没有,不会有生产的积极性。
于是新型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一部分开明的奴隶主尝试着改变剥削方式,他们把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劳动者,每年收获的时候向承租人收取大部分收获物作为地租,在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中,劳动者不再称奴隶,而是农民,这些开明的奴隶主是新兴地主, 农民为得到更多的收入,努力工作。
个体小农生产已经开始取代了大规模的强制性的集体耕作,新兴的地主阶级和个体小农登上了历史舞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应认识到:从木、石、骨、蚌农具到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上的革命,而从完全的人力耕作到利用畜力是农耕动力上的革命。
·3、【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自学内容)】(师)生产力的发展引发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因为原有的人与人的生产关系是在原来的生产条件下建立的,当生产条件改变,就引起了人与人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也就相应的变化。
教师提问: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战争不断。
处在那样一个战乱时代,怎样才能避免被兼并的厄运呢?——————(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吴起在楚国的变法、韩国申不害改革、齐国邹忌改革。
阅读课文,将战国时各国的改革情况归纳表格。
诸侯国改革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韩国申不害齐国邹忌评价:代表先进的生产关系的地主阶级代替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些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顺应时代的潮流,推行变法运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终于促成封建制度的确立。
·4、【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其统治,发展生产,掀起了改革风潮。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最彻底的。
(师)秦孝公引进人才。
秦国的落后——“《求贤令》”P43小字内容商鞅故事——“商鞅舌战群儒”、“立木取信”。
(生)总结归纳概括商鞅变法措施:BC356年。
求富——“奖励耕织”;变强——“奖励军功。
”变法措施分类变法的具体措施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的措施奖励军功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a编制户口,加强刑法。
加强了国家对人口的直接控制。
b奖励生产,重视农业生产,同时也体现了统治者重农抑商的统治思想,这种统治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对井田制度的否定。
上一节哪一位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生产?(魏国---李悝)c奖励军功。
贵族子弟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继承爵位,而成为平民。
触动了谁的利益?d承认土地私有。
由"公田"到"私田"。
(回顾井田制)但是这对秦国有很大的好处,调动了广大人民做战积极性,平百姓能够通过在战场上的军功改变自己的的身分与地位,因此作战英勇,秦国在以后的对外战争中总胜的多,失败的少。
教师提问:商鞅变法的影响?——贵族、人民、国家:(生)统治者影响?——地主产生、触动贵族利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
人民影响?——奴隶变为农民,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作战积极。
连坐太过严厉。
国家影响?——富国、强兵、建立中央集权,对外作战屡胜。
(师)概述:经过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使百姓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旧贵族的特权被取消,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地壮大,封建制度不断完善。
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成为西陲打过,变法加强君王的统治,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秦国的人力物力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师提问: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生)a顺应了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本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开拓精神,大胆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c有秦孝公的信任和支持;d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思考:齐国管仲改革内政与商鞅变法的不同?(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改革是为了建立霸业;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新兴地主阶级为确立封建制,建立和巩固地主所级专政,进而实现统一。
(师)商鞅后来的命运怎样呢?引导学生阅读P44小字内容:旧贵族恨之入骨---逃跑---未遂---车裂。
思考:商鞅死于变法这一事件反映了什么?——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的方案有可取的部分等;反映了商鞅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说明新事物的诞生总是受到旧势力的阻挠,由于变法早以深入人心,商鞅虽死,变法的政策仍然在秦国继续推行。
商鞅变法为后来的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5、〖教学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同学们有哪些启发?同学们,历史和现实同时在我们的课堂上展开,我们亲历了秦国的商鞅变法的成功,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感受到了开放的中国正在腾飞,我们应该牢记,改革和创新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巨大力量,我们青年一代必须从小就树立勇于变革、积极实践的精神,才能与时俱进,顺应变革的时代。
·6、〖布置作业〗:写一篇有关商鞅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定。
★〖板书设计〗:·一、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千耦其耘----------铁器出现(春秋)---------个体耕作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社会关系的变化(奴隶制—封建制)二、战国时代的竞相改革三、商鞅变法富国措施——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强兵措施——奖励军功中央集权——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1、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进步(使用铁器和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2、社会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崛起)3、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巨大的社会变革(各国竞相改革、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