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课件
1956年2月的苏共二十大
斯大林
赫鲁晓夫
1953年斯大林逝世。1956年赫鲁晓夫在 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 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 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东欧一些 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如何对待斯 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 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究竟什么是苏联模式?
视频
“苏联模式”暨“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
• 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 逐渐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始于20 年代中期斯大林上台执政,完成于斯大林执政 晚期。
其主要特征是权力高度集中
经济上 政治上 对外关系上
所有制上,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 重工业;经济形式上,认为只有消 费品是商品,而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 指令性计划。
又比如对农业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1959年6月毛泽东在韶山
“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 取作为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 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 低。”
“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生产 的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你要母鸡多 生蛋又不给它米吃又要马儿跑,又要 马儿不吃草。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 理!”
▲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人口众多 经济文化落后 发展极不平衡
如何在中国这样 一个经济文化比 较落东方大国建 设和巩固社会主 义是党面临的崭 新的课题。
中国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呢?
1956年4月到1966年4月,是开始全面建设社 会主义的十年,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初步探索阶段
一党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 党代替人民管理国家,人民当家 作主的权利实际上失去效力
毛概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关于“两步走”的设想,最早是在1963年9
月的中央工作会议制定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时,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提出来的。当时设想,第 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 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我国工业大体接近世 界先进水平;第二步,使我国工业走在世界 前列,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 术的现代化。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 会矛盾的思想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 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957年2月,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了1800余人参加的 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毛做《正处》报告
10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 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原因
一、社会变革,矛盾转型。社会主义改造基本 完成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阶 级斗争不再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内部 矛盾却日显突出和复杂多样(表现为“十大关 系”中的绝大部分)。 二、化解矛盾,建设社会主义 。只有正确处理 好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才能调动国内外一切 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苏东前车之鉴。
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
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 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 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1964年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 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 普及教育、满足各类学生升学 的需要,单靠一种教育制度是 不行的,国家负担不了,家长 负担不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在 全日制学校以外,创办一些半 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实 行两种教育制度,势必有两种 劳动制度,即工厂、机关的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
解决方法
社义社会的基本 矛盾属非对抗性 无须阶级斗争来 解决,而是依靠 社义自身力量, 通过对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相 互不适应的方面 进行调整来解决
毛概论第4章
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 革命的转变,那是将来的事。 革命的转变 在将来, 在将来,民主主义革命必然要 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何时转 变,应以是否具备了转变的条 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长。 件为标准,时间会要相当长。 不到具备了政治上、 不到具备了政治上、经济上一 切应有的条件之时, 切应有的条件之时,不应当轻 易谈转变。 易谈转变。”论反对日本帝国 主义的策略》 主义的策略》
•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很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四面出击,全国紧张, 我们不要四面出击 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 不好。我们绝不可树敌太多,必须在一个方面 有所让步,有所缓和, 有所让步,有所缓和,集中力量向另一个方面 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厂、农民、 进攻。我们一定要做好工作,使工厂、农民、 小手工业者都有所作为, 小手工业者都有所作为,使民族资产阶级和知 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 识分子中的绝大多数人不反对我们。这样一来, 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 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就孤立了,地主阶级 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对派就孤立了。 就孤立了,台湾、西藏的反对派就孤立了。帝 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孤立了。我们的政策就 国主义在我国人民中间孤立了。 是这样,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这样, 是这样,我们的战略策略方针就是这样,三中 全会的路线就是这样。 全会的路线就是这样。”
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第二小节, 第二小节,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方面, 一方面,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 定物质基础。只有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才 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 能改组和代替资本主义工商业,才能用新技 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术改造个体农业和手工业。
毛概第四章
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 十大关系》的报告:围绕把 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 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 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6、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 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毛泽东强调,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以团结 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力转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在1954年6月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 造。”这种落后的经济状况只有靠发展重工业 才能改变。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 论成果
第一节 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建国初期,“因为 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 们只得照抄苏联。”
经验教训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是 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团探索中 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开端
确定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 针
十大关系: 农轻重比例关系;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 系;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工业化道路问 题)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与生产 者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与外国的关 系(政治生活、思想生活问题)
毛概 第四章
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2. 合作社经济3.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4.个体经济5.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也有资本主义因素。
其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主要的阶级成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1949—1952年人民大众分为帝国主义,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土地改革的完成,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结论1.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和党的其他领导人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即:从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的设想,发展变化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从彻底完成民主革命起即逐步过渡。
初步的设想:1.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认为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新民主主义建设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阶段,估计大约15年至20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第三,关于过渡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从1949年到1952年,经过三年经济恢复,我国工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145%,农业生产总产值增长了48.5%。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
毛概第四章重点内容一、工农业生产对广大农民的影响在毛泽东同志的农村革命经验中,工农联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第四章中详细阐述了工农联盟的形成过程以及对广大农民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指出,工业和农业之间是密切相互依赖的关系。
工业的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而农业需要依靠工业的支持来提高生产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农民的生活条件。
因此,工农联盟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
工业化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机械化和科技进步,农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这为农民创造了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同时,工业化也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生活环境。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强调了工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他提到了城乡差别的问题,即城市和农村之间存在较大的经济差距和生活水平差异。
毛泽东同志强调要解决工农差别问题,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组织的重要性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介绍了土地改革和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土地改革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一步。
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的公有制。
这种改革不仅使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还打破了封建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统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同志还强调了农民组织的重要性。
农民组织是农民争取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
农会和合作社的建立,有效地帮助农民解决了土地问题和生产问题,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农民组织还可以促进农民之间的团结和合作,实现农业生产的社会化。
然而,毛泽东同志也指出了农民组织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一些农会和合作社存在官僚主义的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加强农民组织建设,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集体经济与农村发展在第四章中,毛泽东同志还着重强调了集体经济的重要性和农村发展的问题。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毛泽东指出,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也就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革命转变时期”。
这是我国过渡时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转变的理论观点:1882年,马克思答复“各国是否都应该经过资本主义阶段”的问题时说:“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
”“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1、历史背景:P65〔新中国建立之初,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仍然是当①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民主人②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社会。
五种经济成份包括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成份的合作社经济、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
主要的经济成分三种:社会主义经济〔国营经济,国家的经济命脉,领导地位〕;个体经济〔比例上占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经济。
毛概第四章(汇编)
毛概第四章(汇编)第一篇:毛概第四章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通过本章学习,学生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
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建设道路的理论成果。
重点: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导入新课] 【问题探究】毛泽东思想解决了中国的什么问题? 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革命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是指社会主义建设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课件展示: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一)严峻的形势(板书)【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
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
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
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
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
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
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
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
(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形式 —国家资本主义
所谓国家资本主义,就是无产阶级国家 能够加以限制,并规定其活动范围的资本 主义。 —列宁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 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 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 的资本主义经济。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 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 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经济。 —毛泽东
抗美援朝
(六)是个过渡社会的原因
1、所有制结构:五种经济成分 •2、阶级结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3、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 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 •4、矛盾的性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 重性:阶级利益对立;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 性的一面。
(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私人资本主义 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 的是还有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 济,它主要是通过没收国民党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建立 起来。另外还有合作社经济和个体经济这些先进生产 力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条件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一)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
新中国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国际上:第一、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敌视新中国 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包围 第二、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国内: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百废待举。主要表现在: 军事上:解放战争仍在继续; 经济上:财政经济极为困难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
毛概第四章主要内容总结引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以下简称《毛概》)是中国人民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后及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部组织专门编写的政治课教材。
本文总结了《毛概》第四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主要探讨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统治者,并且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通过国家统一控制和管理。
公有制的建立使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掌握了经济命脉。
2.劳动人民的统治地位: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统治者,他们以集体的形式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管理。
劳动人民通过劳动参与社会生产,并享受劳动成果的权益。
3.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民主专政是对资产阶级的专政。
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其它民主制度的建立,人民可以通过选举和选举权的行使,有权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
4.按劳分配: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的目的是根据劳动者的贡献给予相应的奖励,促进激励和主动性。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基本的发展规律,毛泽东将之总结为以下几点: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性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是由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一个过程。
其中包含了许多矛盾和斗争,需要经过矛盾的对抗和斗争来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3.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相结合的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中,党的领导是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证。
毛概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两翼)
解决生产关系
过渡时期总路线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出发, 提出了反映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思路,即把建设 与改造并举,要求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紧密地 结合起来,在社会改革中保持生产力的同步发展。其实质是 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改变所有制的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 义劳动者
• 首先,对资本家进行思想教育,经常组织他们学习,引导他们参加各 种政治实践活动,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前途的教育,以提高他们的认 识。一方面使他们认识到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已是大势所趋;另一方 面,使他们了解党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 • 其次,本着“量才使用,适当照顾”的精神,给与资本家及资方人员 以必要的工作安排,使他们逐步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 再次,在生活上“包到底”,给资本家以高薪。
1955 年,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南海接见了乐松生,询问 了他生活、工作的情况,鼓励他为医药事业多做贡献。同 年,他当选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出任北京市 副市长。 1956 年 1 月 13 日,北京国药业全行业公私 合营,乐松生手捧大红喜报代表北京市工商界人士向毛泽 东报喜。 点评:从案例中可看出,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中经历了 疑惧、兴奋、较量和服从的过程。 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 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 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 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 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经过公私合营后 , 企业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销售额也不断上升。 中国共产党采 取的和平赎买政策得到了民族资本家的拥护。以毛泽东为 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道路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毛概-第四章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委托经销代销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 1954年1月—1955年上 1955年下—1956年底 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个别行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1.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步骤:
1949年10月—1953年底,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
• 1916年,出生于江苏 无锡荣氏家族 • 1949年,决定留在大 陆 • 1956年,将自己的商 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企业
• 赎买: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 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 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 取一部分利润。)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上述5种经济成分 。 哪个阶级看到会由忐忑不安到舒心欢迎?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土地改革完成后,工人阶级和资产 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 盾。
新中国这时进入 社会主义社会了 吗?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建国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掌握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3.认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 历史必然性和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意义,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坚定社会主义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 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社会 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 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 借鉴作用。——国际环境
毛概第四章
理论依据:马恩关于和平赎买的思想 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特性
恩格斯说:“当我们掌握了国家 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 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 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 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 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 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我国之所以能够采取赎买的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 改造,(可能性)
1949年到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 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为大规模的社会 主义建设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条 件。新中国经济恢复.mpg
1953年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 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 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 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 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
1955年7月31日,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 议,毛泽东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协作能够形成 新的生产力。
河北饶阳 县耿长锁农业 生产合作社, 充分显示了合 作生产的优势。
劳模 耿长锁
.在广大农民中蕴藏着走社会主义道 路的积极性。
新疆乌鲁木齐 河北邯郸郊区 农民报名入社。 农民报名入社。
上海申新纺 织公司实行公私 合营,欢迎公方 代表进厂。
利用就是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对国计民生 有利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继续存在,并有一些 发展。
天津恒源纺织厂 把国家供应的棉花加 工成为成品出厂。
限制就是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 计民生的消极作用。
上海黄浦区的 资本家到国际贸易 业的“五反”委员 会递交坦白书。
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 形式两个阶段。
毛概第四章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 产主义社会之间,有 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 的革命时期。同这个 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 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哥达纲 领批判》
这个过渡时期不 能不是死亡着的资本 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 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列宁
只有经过民主主义, 才能到达社会主义,这是 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
从新民主主义到 社会主义的转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概念的提出
毛泽东1940年1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 提出的。 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社会
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中间阶段而存在的,是为进 入社会主义创造条件,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 个阶段,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该阶段还有 资产阶级存在,但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阶级社 会,而是过渡性质的阶级社会。因为社会阶级矛 盾的主导方面已经由占人口中的少数剥削阶级转 到工人阶级为主体的劳动人民方面。地主阶级和 城乡资产阶级处于被改造被消灭的过程之中。
上海工商界代表荣毅仁等带着申请书参加公私合营大会。
1956年上海各界50万人集会,庆祝社会主义改 造胜利完成。
四 对社会主义改造中 的评价
(一)失误和偏差
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所有制结构单一。过于强调公有。
取消了商品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
划经济体制。 在分配方式方面,实行单一的按劳分 配,实践中搞绝对平均主义。 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 也不适当。
入社农户 96.3%
全国入社农户比例图
对手工业的改造:
按照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党和毛 泽东在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同时, 抓紧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阐明和制定了手工业改造的基本理论 和政策。
毛概第四章
国家资本主义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 由国家掌握和控制的一种资本主义 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 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家 资本主义为国家所承认并受国家监 督,它实际上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 义,是为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是 变相的私人资本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 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国家资本主义在中国是“改造 资本主义工商业和逐步完成社 会主义过渡的必要之路”。 现阶段,我国和外国资本家合 作经营的企业也属于国家资本 主义性质。
五种经济成分
个 体 经 济 私 人 资 本 主 义 合 作 社 经 济 国 家 资 本 主 义
国 营 经 济
1918年由北大的法科教授胡钧及其学生们 共同组织创办的“北大消费公社”是中国历 史上第一个合作社。1922年9月毛泽东、李 立三、易礼容在安源创办的“路矿工人消费 合作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合作 社。
招股简章规定:每股股金银元5角;工薪在9 元以下者劝认1股,9元以上者劝认2股,多 认不限;股金年底分红,股息6厘4;分红比 例为:股息占40%,合作社基金占30%,工 人俱乐部基金占20%,合作社工作人员酬劳 金占10%。到1923年,共集资1万多元。
2/3的安源居民参加了工人消费合作社,营业 单位由1个社发展为2个分社,资金增加到 28000元,营业额每月达到80000元,生意越 做越大。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工商 业
赎买、全行业 公私合营
社 会 主 义 制 度 基 本 确 立
国家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初级形式
委托加工 计划订货 统购包销 经销代销 个别企业公私合营 全行业公私合营
高级形式
赎买≠购买
国家所得税 34.5% 企业公积金 30% 职工福利费 15% 资方红利 20.5%
最新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PPT课件
压迫,难以获得很大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
国家的工业化问题,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提出保护
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
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又提出了实现
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
33
以工业化为整个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
中国的工业化是在苏联的影响下起步的,加之当时我
.
36
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 只有农业发展了,工业柴油原料和市场,才有可能建立重 工业积累较多的资金,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既可以更 好地提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增加资金积累和扩大 市场,这不仅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用于保 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
.
18
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
• 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适合生产力的发 展相适应的。
• 另一方面他又不很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 展就自相矛盾了,
.
19
矛盾的划分
• 关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八大前夕,--改造完成后我国 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 了。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 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对于经济文化迅 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中央提出要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 来,要求各级党委要抓社会主义建设工作,全党要学科学学技术,学 新本领。
.
31
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 实行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 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
毛概理论知识点(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
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两本著作中:(1)《论十大关系》,这是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毛泽东从批评体制的弊端入手,初步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2、建国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转变。
中共“八大”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设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
具体而言: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对于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对于民族之间的矛盾,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
所有这些方针,都是用民主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一总方针的具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单选题:1.我国农业合作化采取的原则是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2.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3.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4.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5.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6.土地革命完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7.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8.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总路线9.我国建国初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在我国,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11.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实现工业化是主体,两翼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12.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剥削制度13.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14.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15.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采取的方式和平赎买1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7.新中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主要途径是没收官僚资本18.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二步骤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19.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观点多选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2.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是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积极引导、逐步过渡和平改造3.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必须遵循的原则有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4."三大改造指的是 "个体农业的改造个体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5.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6.新民主主义时期,我国的主要阶级力量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7.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即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8.建国初期人民政府将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企业收归国有的主要形式有管制征用代管转让9.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四马分肥”是企业利润的分配方式,主要内容有国家所得税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方红利10.在对民族资本主义改造的第一个阶段,国家对私营商业采取了统购包销经销代销加工订货委托加工11.1951年底至1952年5月,在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中进行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判断题1.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主流是好的,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
对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
对3.建国初期,我国的国营经济主要是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建立的。
错4.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实现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错5.过渡时期,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矛盾。
错6.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所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
错7.三大改造指的是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8.建国初期,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错9.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奠定了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对10.在中国,没收官僚资本就其革命性质而言是新民主主义的。
错辨析题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错误。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和平赎买就是由国家支付私营企业一笔巨额补偿资金。
错误。
和平赎买是变革所有制的一种方式。
即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所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简答题: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中国必须要走社会主义道路,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在民主革命时期已经明确。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过渡到社会主义,充分考虑了具有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由于现代工业的固定资产中官僚资本占80%,国家没收这一部分庞大资本,不仅建立起了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且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物质基础,因而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内在要求。
一般规模较小的农业互助合作组织,没有大机器,主要靠协作,也可以增产。
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社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
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建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创造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这些措施,不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有效的利用和限制,也很自然地加深了它们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的联系,引起它们在生产关系上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这也成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总路线的又一重要因素。
第四,当时的国际形势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尽管帝国主义对我国军事上侵略威胁,经济上严密封锁,政治上孤立遏制,但当时资本主义国家也很不景气。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充满向上发展的活力。
此外,朝鲜战争停战使世界的形势开始和缓。
这为实行过渡时期总路线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正是在科学分析了新中国建立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生着的深刻变化及发展趋势,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上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
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
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一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两翼,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
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
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用事实向农民表明合作化的好处和给农民带来的利益,使农民拥护党的政策。
手工业者的情况和农民基本相同。
同时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把对资本主义企业的改造和对资本家个人的改造结合在一起进行。
对资本家实行团结、教育和改造的方针,不仅稳定了资本家的思想,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而且将几十万资本家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