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第四章教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毛概讲义第四章

(完整word版)毛概讲义第四章

1、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1)政治上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此时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经济上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占主导.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3)阶级构成上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文化上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同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不仅大量存在而且继续影响着广大群众。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党的主要任务是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同时部分地、初步地开始社会主义的改造。

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完成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心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及内容(1)总路线地提出(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概括起来是“一化三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业化,一个是三大改造。

当时把工业化称为主体,把三大改造称为两翼。

2、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历史必然性(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的条件.(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手工业,满足工业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18版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本章教学,带领学生们梳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让学生们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取得的成就及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中我党的失误的了解,进一步认识到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在思想理论探索上存在的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改革开放以后党的思想和理论奠定认识基础。

教学重难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教学课时:4课时新课导入:大家阅读与讨论《论十大关系》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体现:1、《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中共八大政治报告》1956年9月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2月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毛泽东认为,要学会建设一个新国家,首先要从学习别人的经验开始。

因而,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选择了苏联这个别无选择的样板。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成为了当时中国各族人民的理想追求和奋斗目标。

“苏联共产党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要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2015版 毛概教案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2015版 毛概教案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逻辑结构: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有关思想内容,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各类矛盾及其应对的不同方针,了解党的早期领导人强调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认识到党在初期探索过程中的经验及教训,帮助学生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教学重难点:1.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及其处理方式2.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必然性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来的实践表明,照抄照搬苏联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需要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

在标志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代表作《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指出:“过去为了结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为了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就实行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方针。

现在,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实行这个方针”。

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建设中和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既肯定了积极因素的存在,为调动积极因素奠定基础,又为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提供了可能。

总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明确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并将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看作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社会主义中国建立以后,面对着国内处的一些复杂局面与种种困难、矛盾。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还存在着矛盾?又是什么性质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毛概第4章

毛概第4章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八至十五章
第 四 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 本章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国这样一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 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从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如何认识新民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中国社会主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 义改造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使学生懂得我国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 救中国, 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其中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是: 社会主义经济: (1)社会主义经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 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 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 (2)个体经济: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在国民经 济中占绝对优势 (3)资本主义经济
课间休息
目录
前页
后页
(二)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分析

毛概课件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分析

(二)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代表作。正如邓小平1975年7 月10 日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的,“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今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 指导意义”。基本指导思想就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苏联 为戒,总结自己的经验,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正如毛泽东所强调 的那样: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 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 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 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1958 年3 月10 日,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说:1956 年4 月提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原则 和苏联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后来,在几次会议上都强调, 十大关系的基本观点就是同苏联作比较,除了苏联办法以外,是否可以找到别的办法 比苏联、东欧各国搞得更快更好,“找到自己的一条适合中国的路线,来反映中国客 观经济规律”。这就是中国第三条工业化道路。
• 根据这一方针,中央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 “一五”计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第一个 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展开了以“156 项工 程”为中心的工业布局,共安排大中型建设项 目694 个,实际施工的达921 个,内有苏联援 建的156 项,实际施工的150 项,东欧6 国援 建的68 项。苏联援建的这些项目,主要配置 在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其中东北 地区50 个,中部地区32 个,44 个国防企业布 置在中部和西部的35 个,其中21 个安排在四 川,陕西两省。这是帮助我国建立比较完整的 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起到了 奠定我国工业化初步基础的重大作用。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毛概》精品课教案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形式及是经验;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知识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和经验。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问题。

教学重点:认清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和成功的历史经验。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特色究竟在何处,有些什么样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度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它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存在着斗争,但是社会主义的因素起着决定作用,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增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社会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1)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

其中包括: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有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这些共同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2)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证券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新中国建国之处的人民民主专政属于新民主主义的政权性质。

(3)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知道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一五”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教训
(1)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 忽视了农业的发展。 (2)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3)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 后遗症。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以苏为鉴
原因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 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 东方大国建设和巩固 社会主义,是党面临 的一项崭新的课题。
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作报告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 业服务的思想
《论十大关系》重要讲话 (1956.4),是开始探索中国自 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经济
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的关系

关系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大 关
基本 方针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政治
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关系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仍然存在着大量 的多种多样的社会矛盾。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本章内容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 要思想成果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 义和经验教训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第4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
பைடு நூலகம்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理论,并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主要经验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上世纪中叶,在我国进行的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与特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教学难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历史关联。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课件、自学阅读教学时间:2学时教学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

新中国成立后仅3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历史条件。

1953年6月,党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在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于1956年底成功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划时代的历史性巨变,指导这一社会变革实践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以新的内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不可转移的、必要的”过渡形式。

它“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去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即: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点第一、从社会制度看,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的社会;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行新民主主义文化制度的社会。

第二、从社会的主要矛盾看:——1949年10月-1952年底,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

毛概第四章教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重点
难点
1、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思想;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经验教训。
教学
资源
网络多媒体教材相关文献视频
作业
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课后
体会
本单元使用的外语单词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单元教学进度(副页)
课程单元教学设计(首页)
教师姓名
上课地点
本班教室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单元标题:
4.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4.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单元教学学时
2学时
在整体教学设计中的位置
第10次
教学
目标
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
素质目标
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毛泽东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国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基本形成,并走向对立;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新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措施,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朝鲜战争一触即发,我国面临唇亡齿寒的威胁。
【问题探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为什么我们新中国还能生存并发展至今呢?我们党怎样应对的?
1.“以苏为鉴”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板书)
(一)严峻的形势(板书)
【问题探究】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什么样的形势?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总的来说是严峻的。
在国内,军事方面,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台湾、西藏等地都不是人民政府控制。国民党政府虽然已经溃败移至台湾,但其反动派残余势力还在负隅顽抗,在新解放地区,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以土匪游击战争的方式同人民政权作斗争,造成但是局势的不稳定。在经济方面,新中国的财政经济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实际上,新中国从国民党手里接收过来的是一副烂摊子。因为代表四大家族利益的国民政府的搜刮是在蒋介石掌握中国政权直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里一直就存在着的,解放战争前后,国民政府更是加紧了对工农业横征暴敛,此外,内战也使国统区的工农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这些使工农业的生产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国统区的经济危机。而且国民党撤退的时候还带走了大量的财富。另据统计,1949年的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相当于亚洲国家平均值的2/3。许多工厂倒闭,大批工人失业,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遇到极大的困难。同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相比,1949年,工业总产值减少一半,粮食产量减少约四分之一。当时,毛泽东就说过:“现在我们能造什

(完整版)2018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完整版)2018版毛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因为我们没有经验,在 经济建设方面,我们只得 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 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 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 独立自主能力,这当然不 是长久之计。”
——毛泽东
20
风云突变的1956年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会议闭幕前一天深夜苏联领导人赫 鲁晓夫做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盘否定斯大林。在 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把以前口口声声称为 “父亲”、“慈父” 的斯大林指责为“暴君”、“刽子手”、“独裁者”和“破坏社会 主义法制者”,使整个世界震惊,给国际共运带来了严重的思想混 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发了西方的反苏反共的浪潮和波匈事件。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人民政权建立后, 照搬苏联模式,经济上 片面发展重工业,政治 上制造个人崇拜,破坏 法制,引起人民强烈不 满。1956年10月23日, 布达佩斯近20万名大学 生和群众举行示威游行, 要求第一书记格罗辞 职 ,游行者推倒了市 内的斯大林铸像,同保 安部队发生武装冲突。
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 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德意日三国互相承认并尊重彼此在欧洲和大东亚建立新秩 序的领导权,遭第三方攻击时,三国在政治、经济、军事 上相互援助。
• 1941年6月22日拂晓,德国法西斯撕毁了《苏德互 不侵犯条约》,对苏联发起进攻。斯大林格勒战役都 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 个战役持续199天。双方伤亡超过200万。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 多种经营的思想
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
工商业经营
国家经营和集 体经营
补充 个体经营
生产计划
计划生产
自由生产
流通领域
国家市场
自由市场
(五)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毛概第四章

毛概第四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 步探索中所走的弯路和出现的失误? 2. 如何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 时期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 思想成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和经验教训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的重要思想成果
《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 党与非党的关系 8. 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 9. 是非关系 10.中国与外国的关系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将实现国家的工业 化作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受苏联 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 施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 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毛泽东指出,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 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 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 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 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也要注意农业和轻工 业。
毛泽东在论述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 质社会矛盾的基本方法时指出:
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性质不 同,解决方法也不同。前者是分清敌我的问 题,后者是分清是非的问题。“在人民民主 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和人民内部的两类 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两种不同 的方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这一论断 的根本着眼点,在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全党的注意 力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为正确 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创造良好的 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提供了基本的理论 依据,也为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理 论基础,并以独创性的内容丰富了马克思 主义的理论宝库。

毛概第四章教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五种经济成分。

①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②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③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④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⑤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由于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处于领导地位并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的体系,并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这条总路线的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

“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

“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互相成。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第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

第二,为了实现工业化必须对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毛概第四章教案

毛概第四章教案
能力
目标
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导入
2、课程讲解
3、课程小结
4、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3、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以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除此而外,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奠基作用还有许多方面: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论十大关系》等著作,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毛泽东领导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主持制定的1954年《宪法》,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保证;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又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贯彻执行总路线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制订出一整套具体路线和具体政策,毛泽东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为改革开放新时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在毛泽东领导下,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中国同11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交关系,恢复了在联合国和安理会的席位,突破了中美之间长期对抗的局面,确立了中国在国际上政治大国的地位,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

毛概课件第四章

毛概课件第四章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前页
后页
教学目的和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 历史必然性,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 形式和历史经验; 2.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 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走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是历史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深 刻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前页
后页
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矛盾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有两面性:既有 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 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 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 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 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前页
前页 后页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提出 了现在开始过渡的设想: 在过渡的时间上,提出现在就要开始用10到15 年的时间基本完成过渡,而不是等建设新民主主 义社会10年后再开始过渡。 在过渡的步骤和方式上,提出工业化与社会主 义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而不是一举过渡
前页
后页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前页
后页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如何将几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集体有 制,是一个历史性的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理,从我国农村实际出发, 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道路。
前页
后页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前页
后页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和特点
1953年我党形成的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 完整表述是: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 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 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学教案(第四章)

第四章教学安排的说明章节题目: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学时分配:4本章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总路线和历史经验,懂得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历史选择,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3、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4、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及其历史经验5、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6、基本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教学难点1、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2、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的原因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的事物和偏差课堂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授课时数:2授课类型(理论课):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讨论):教学目的要求: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理解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掌握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重点: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2、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3、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教学难点: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教学内容及组织安排: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及其特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介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既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又有资本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必由之路。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第四章课程教案-毛概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系统概论》教课设计所属院系:___基础教育学院___开设院系:___经济贸易学院___讲课专业:电商,国贸,金融,投资任课教师:_____ 王永利 ____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制第 4 次课讲课概略讲课章节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究的理论成就经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过程,正确理解社会矛教课目的盾的变化,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思想内容。

重 点难 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初步探究中获得的正反双方面教训。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究中所形成得理论成就对稳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的意义。

讲课●多媒体教室○公司●讲解课○实训课 学时2地址课 型○机房○实训室○现场○习题课教学过程(教课步骤) 时间分派教课方法教课目的培育学生总第一步:课题导入10min启迪式 结问题的能 力使学生认识第二步:播放视频资料5min课件视频内 我国的社会容主义道路探索。

第三步:讲解理论内容一、初步探究的重要理论成就。

65min 讲解、议论二、初步探究的意义和经验总结。

第四步:小结议论、剖析归社会主义初步探究理论成就的重要意义。

10min纳掌握社会主义道路探究的理论成就培育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作 业:社会主义初步探究阶段的理论成就和社会矛盾的认识?教课反省:教课设计(教课内容)一、基本线索中心内容是毛泽东思想科学系统中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主要论述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在20 世纪 50 年月至 70 年月,环绕着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理论探究;同时以苏联经验为借鉴,联合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拟订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正确的目标政策。

二、主要内容(一)以苏联经验为借鉴,探究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以苏为鉴,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本质相联合的开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本质相联合,是一个长久的历史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方针,对于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2、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6、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扩大民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必须加强对于国家工作的监督,特别是加强党对于国家机关的领导和监督,加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务委员会对中央一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地方各级政府机关的监督,加强各级政府机关的由上而下的监督和由下而上的监督,加强人民群众和机关中的下级工作人员对于国家机关的监督;提出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法制。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例:10年新修铁路8000公里,全国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了铁路,宁夏、青海、新疆等第一次通了火车。
1958年洛阳拖拉机厂生产出第一批拖拉机
1959年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大型快速通用数字计算机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导弹和人造卫星的研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3、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对于政治思想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对于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人民内部矛盾,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对于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1、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一次结合,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又探索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第二次结合。苏共二十大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指出现在中国处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要求“进行第二次结合”,强调“在结合上下功夫”,“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
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在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里,国家市场是它的主体,一定范围内的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国家市场的补充。
5、关于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毛泽东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的工具,要有计划地大大地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毛泽东还主张企业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和严格的责任制,要实行民主管理,实行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三结合,即“两参一改三结合”。
14工程造价(4)14建筑工程管理(4)
授课方式
理论课(√);实践、实训课();实习()
课程教学
总学时数
64
学分数
4
章节名称
第四章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学时分配
第一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1课时)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目标
让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难探索的过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
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
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1、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
2、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当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使中国走在世界前列。
2、《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经济工作的各个方面调动各种积极因素(1)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2)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3)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4)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5)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探索的成就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各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能力
目标
使学生明白社会主义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
理论讲解、PPT、视频材料
教学重点和难点
社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具体过程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意义。
教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教学过程设计
1、课程导入
2、课程讲解
3、课程小结
4、课后作业
教学内容
备注
第一节社会主义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4、关于所有制结构的调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提出了把资本主义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的思想。朱德提出了要注意发展手工业和农业多种经营的思想。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设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济是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的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在国家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
教师教案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年级:2014级
教研室:社会科学部
任课教师:邵望玉
广西城市职业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案编写时间2015年4月
授பைடு நூலகம்教师
邵望玉
授课对象
14工程造价(2)14工程造价(3)
7、关于科学和教育。党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现代化,要实行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科技发展战略,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毛泽东强调,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必须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刘少奇提出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的劳动制度,全日制的教育制度;一种是半日制劳动制,半日制的教育制度(即半工半读)。
(一)中国共产党很早就开始重视国家的工业化问题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
2、抗日战争时期指出,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
3、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目标。
(二)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创举。毛泽东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为和平实现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经验。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曾设想过,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可以对资产阶级采取“赎买”的办法。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机会实践他们的设想。列宁虽在1918年和1921年两次提出“赎买”的主张,但也因受到俄国资本家的抵制而失败。只有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的东方大国采取“赎买”办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取得了成功。
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年,从贵阳至昆明的贵昆铁路建成通车。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此外,毛泽东以及党的其他领导人还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统一、交和国际战略、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3、关于经济建设方针。党的八大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毛泽东多次阐述了统筹兼顾的方针,强调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产两大部类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既要顾全大局,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综合平衡。同时,也要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外援,开展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学习外国的长处和好的经验,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政治生活和思想文化生活调动各种积极因素(6)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7)党与非党的关系;(8)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9)是非关系;(10)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3、毛泽东这里讲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既包括党内的因素,也包括党外的因素;既包括国内的因素,也包括国外的因素;既包括直接的因素,也包括间接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