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治理理论与政府能力

合集下载

第八章 政治发展 (《政治学概论》PPT课件)

第八章  政治发展  (《政治学概论》PPT课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内涵
第一,始终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 第二,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第三,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制度
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原则
第二,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这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发展有两条基本途径,即政治革命 和政治改革
第一,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以夺 取国家政权为目标,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 政治统治,并以新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 政治秩序取代旧的政治制度、政治关系和政 治秩序的激烈的政治变革
政治发展的途径
第一,政治革命
政治革命是政治制度的质变,是原有政 治体系的全面变革
政治学概论
第八章 政治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的涵义与理论 第二节 政治发展的动力与途径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第四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发展的涵义与理论
一、政治发展的涵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发展理论
政治发展的涵义
政治发展,是指国家政权体系在与经济 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中进行的,以完善和巩 固国家政权为核心,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为使命的政治建设
政治体制改革的涵义和性质
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制度完善和发 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中国政治制 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和成就
1.政治体制改革的历程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始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
邓小平《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 标志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式提上日程,并逐步 全面展开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适用性分析治理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有的现实理由,它是西方国家政府失败、多元主体管理能量激活和全球合作共治的产物。

中国学者对于兴起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存有分歧,有的学者否定治理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认为治理理论针对的病症在中国缺乏典型性,而它所开出的处方在中国也缺乏相应的药材,它还有可能影响国家的政治安全。

1.1反对派:1.治理理论针对的是西方国家市场失灵与政府失败的双重困境,而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市场不完善和政府能力不足。

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间不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还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所需要的各项保障机制也还不健全。

就政府来说,因为机构臃肿和体制不顺,且在处理与市场的关系方面又欠缺经验,所以也常有效率低下、干预不当和调控不力的弊病。

2.以自组织作为第三种协调机制的治理理论能够在西方赢得普遍认同,有赖于特殊的前提条件,而中国并不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

在治理理论的质疑者中,这一点是被强调最多的。

例如有的学者说过,“‘治理’离不开两个前提: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体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二是民主、协作和妥协的精神”,而这两个前提在中国都不存在。

还有的学者谈到,治理理论“所要求的治理的基础是完善的民主制度、健全的法治以及发达的公民社会”,而我国的国情与现状是“法治不够完善,公民社会与契约精神的缺失以及民主制度的匮乏”,因此“把本身就不成熟的治理理论引进中国,无异于缘木求鱼,痴人说梦”。

3.治理理论倡导没有政府的治理,客观上有可能为强国和跨国公司借机干涉他国内政、推行国际霸权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依据。

对这种危险的倾向,反对适用治理理论的学者已经列举出了一系列的论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跨国行为体数量很少,因而国际公民社会运动常常由总部设在西方国家的非政府组织主导或受西方国家资助;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虽然需要经过充分协商和沟通,但最终总难以摆脱强国把持发言权的宿命;国际组织将经济援助与受援国的治理改革相挂钩,这种做法其实是逼迫受援国实行苛刻的结构调整方案;全球治理初看上去以全球性问题的解决为宗旨,但其实质是要弱化国家主权和输出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因此,“像世界银行这样的国际金融机构所推行的‘良行治理’,实际上成了以经济刺激为手段、而将西方的民主模式强加于人的另一种委婉而隐蔽的做法”。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

治理——善治理论下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能力摘要: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也是危机的多发期,这就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挑战。

本文以治理—善治理论为视角,在协同治理的模式中去探索提升政府公共危机治理能力的选择路径。

政府应以新视野、新理念、新方法来推动政府的治道变革,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关键词:治理—善治;协同治理模式;公共危机管理能力;治道变革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世界各国在分享全球化成果的同时,几乎都面临着无法预料的各种公共危机的威胁。

从“切尔诺贝利事件”到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从印度洋海啸灾难到汶川大地震;从煤矿透水瓦斯爆炸的频发到群体性事件的逐年增多,这些都表明我们正处在一个危机多发的世界中。

就我国而言,危机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危机事件涉及的领域多元化;组织性、暴力性、危害性加强;国际化程度加大”等等。

转型期的中国不仅面临着结构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同步启动,而且政府也面临着自身的转型,危机处理跟不上危机爆发的频次。

因此,有效、及时、和平地处理各种类型的危机迫切要求政府革新国家治理之道,摆脱政府单方面、单向度、封闭半封闭式的旧的管理模式,逐步向多元主体、多维互动、开放式的崭新的协同治理模式转变,在治理模式转变进程中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

一、治理——善治理论与危机协同治理模式概述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定义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它有4个特征:治理是一个过程;治理过程的基础是协调;治理涉及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治理是一种持续的互动。

”这一说法十分宽泛,把集体和个人层面、政治决策的纵横模式都包罗在内。

治理还被界定为限制和激励个人和组织的规则、制度和实践框架。

所以,治理不仅仅局限于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动。

对于我国而言,治理的基本内容是指以公众需要和公共利益为导向,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来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政府治理能力研究的两条理论路径

政府治理能力研究的两条理论路径

政府治理能力研究的两条理论路径作者:宋传慈来源:《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6年第08期【摘要】“国家能力-政府能力-政府治理能力”和“国家治理-政府治理-政府治理能力”是政府治理能力研究的两条理论路径。

国家能力理论强调现代国家构建中国家基础性能力建设的重要作用,国家治理研究则将治理理论引入顶层设计的视野,两者汇合后共同指向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需要,服务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

【关键词】政府治理能力;国家能力;国家治理一、“国家能力-政府能力-政府治理能力”的理论逻辑我国仍然面临着现代国家建构这一时代任务。

“国家”一词在学术研究中通常有三种含义,国际层面意为“主权国家”;国内层面指由全职官员组成和管理的一系列机构,垄断暴力,对民众行使统治;个人层面指政治家和官僚组成的政府统治集团。

在国内层面意义上,政府是国家的载体和代表,国家能力与政府能力则是近似的概念。

国家理论重返国家中心视角,使国家能力成为论说对象。

查尔斯·蒂利着眼于战争和民族国家建设的关系,把国家能力理解为国家的征税能力。

欧洲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中,各国政府为了保持战争中的竞争力,征税成了获得军事胜利的关键因素。

国家主义学者还将国家能力概念与国家自主性概念联系在一起。

斯考切波认为,国家能力是指面对力量强大的社会组织实际的或潜在的反对时,国家执行其正式目标的能力。

迈克尔·曼的观点对两个层面国家权力的区分尤有启迪意义:其一是国家的专制性权力,是国家精英可以在不必与市民社会各集团进行例行化、制度化讨价还价的前提下自行行动的范围。

其二是国家的基础性权力,基本等同于“国家能力”概念,指的是国家事实上渗透市民社会,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能力。

米格代尔指出,曼提出的国家基础权力指的就是国家的社会控制能力,是国家成功地以其规定的规则取代其他规则的能力。

弗朗西斯·福山认为,政治发展的理想形态应该是国家能力、法治和责任制政府相辅相成的制度。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

治理理论的内涵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趋势极大地改变了公共管理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日益复杂多变,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加深。

政府、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合作正成为民族国家竞争力和国家繁荣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这种背景下,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本文着重分析了治理理论的内涵。

它作为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念,对推进我国政府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治理;公共管理;政府改革“治理”(governance)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长期以来与“统治”(government)一词交叉使用,并且主要用于与国家的公共事物相关的管理活动和政治活动中。

但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乃至整个世界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越来越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使世界形势更加复杂。

时代的大变迁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与工业社会相适应的官僚制却日益显示出运作僵化和反应迟钝的弊端。

20世纪90年代,西方政治学和经济学家纷纷赋予治理这一概念以丰富而崭新的内涵,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理论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替代传统政府统治理论的新思想,并逐渐地在社会科学各领域中广泛运用。

一、治理理论的内涵1989年世界银行在概括当时非洲的情形时,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以后各国学者又对“治理”这一概念做了许多新的界定。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在其代表作《没有政府统治的治理》和《21世纪的治理》等文章中将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它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

另一位权威人物格里·斯托克认为治理是公共机构与自愿社团的相互依存,意味着政府并不是国家惟一的权力中心,来自公民社会的机构和行为者对传统的政府权威提出了挑战,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来由国家承担的责任。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初探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初探

“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初探作者:王昕侯莉媛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1期【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金融危机、新自由主义、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新公共管理的兴起以及社会矛盾冲突增多等复杂因素,“治理”理论逐渐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学者的普遍重视。

“治理”理论主张多元主体的平等互动和注重公民的参与意识,主张公平效率兼顾的治理。

但由于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发起的,因此需要将治理理论在中国本土化,培育公民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治理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文章将明确在“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定位。

【关键词】治理理论;政府职能;定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提出来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两大总目标之一,彰显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性。

然而,什么是治理理论,在治理理论视角下政府的职能应该怎样定位,本文将试图解决这一问题。

一、“治理”在理论层面的解析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利益群体共存的复合体。

但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也有潜在的利益冲突,如何把这些多元的利益诉求统一在理性和法治的秩序中,通过政策的调整和规则的重构来谋求互利共赢,是中国新时期安邦治国的重大课题。

也是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大背景下,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探索国家与社会新型关系的改革理论进入到中国学者的视野。

(一)“治理”的涵义“治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统治、管理、使安定有序、使不危害并起作用。

”但在实际的实践中,“治理”的涵义并非词典所能完全概括的。

“在英语中治理源自于拉丁文和古希腊语,愿来的意思是控制、引导和操控。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个国家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纷纷研究治理理论,赋予了治理更多的新型涵义。

治理理论创始人詹姆斯·N·罗西瑙把“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他们虽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

与统治不同,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活动的主体也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政府能力理论概述

政府能力理论概述

三,政府能力研究趋势探讨:




1, 对于政府能力如何建设及通过实证性的实 例证明建设成效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不再 停留在政府能力“强”与“弱”的研究上。 2, 将从政府能力的内在结构出发解剖政府能 力的外显结构作为维持提升政府能力的角度, 走出将政府能力的表现形式当作内容和结构, 将维持或提升政府能力的途径为其内在来源的 误区。 3, 对政府能力的测评将逐渐成为对政府能力 研究的主流,对政府能力进行评估是政府发展 到一定阶段所采取的有效政府工具。 4,重视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来对政府能力进行思 考。
政府过程:政府能力与政府职能、政 府权力的统一


(一)政府能力与政府权力的互动 政府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政府能力对政府权力的依存关 系。政府权力强制性,决定了政府作为公共利益、公 共权力代表所采取的集体或组织行为在社会统治和治 理中表现出来的权威性、有效性。另一方面,政府权 力的权威性是建立在其有限基础上,必须征得人民的 同意、认同。这种以公众认同或制约为前提的政府权 力强制性、权威性直接影响政府执行或履行其职能的 过程和程度,也就是政府能力的状况。这样,政府权 力的运用和运行就必须受到一定形式的制约,也就是 政府权力的权威性或合法性直接决定其强制性、有效 性,才会有助于政府能力的发挥。
政府能力研究特点分析

以政府能力为主题词,从1998年到2005年,共搜索了 112篇,我从自己所认为的角度对这些研究文章进行 了粗略的分析,大致分为一下几个研究角度:

1, 从宏观的角度以政府能力建设提升为研究 视角,这是研究政府能力的热点,共有36篇 2, 从其他相关领域、背景上来探讨政府能力, 如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入WTO大背景下、 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期等前提条件下,研究政 府能力。共有32篇

3 治理理论与政府能力

3 治理理论与政府能力

公共权力部门和政府官 民主:选举政府 员 效率: 法治:约束公共权力 科学:决策的科学 政治党派和各种政治性 平等:保障权利 和非政治性社会组织或 自治:组织内权利 团体 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公 平等:保证权利 民 宽容:交往之原则 自由:个人内权利
社会
个人
3.3 政府能力问题的提出及其含义
3.3.1 政府能力问题的提出 “政府能力”问题是国家职能和作用 研究中的一部分。最早出现在政治发 展研究中有关“政府强度”的论述。 “强政府”还是“软政府”
联系 ①政府是国家的基本要素 ②政府是国家主权的代表和具体形态 ③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基本手段

区别 ①权力性质不同 ②功能不尽相同 ③合法性含义不同

政府观念误区 ①工具论 国家政府不分,国家是阶级的工具,政府 是国家的工具。“工具之工具” ②万能论 政府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做。只要有 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什么都能做好。 ③政权说 政府=政权(机关) 统治为主,管理为辅,缺少服务意识。

主体的变化 适用的范围 运行的过程 评价的标准
任务:创新国家治理体系 市场、公民社会、分权、协作模式、 解制、政府市场化改造。
善治的要素(俞可平) 合法性(legitimacy)、 透明性(transparency)、 责任性(accountability)、 法治(rule of law)、 回应(responsiveness)、 有效(effecttiveness)、 秩序(order)、 稳定(stability)
3.2.2 治理的含义

治理一词从来没有确切的定义。 治理实质上是为实现共同目标而采取 的集体行动(collective action)。 罗伯特· 罗茨列举了六种治理的含义。 ①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 ②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③作为新公 共管理的治理;④作为善治的治理; ⑤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⑥作为 自组织网络的治理。

行政管理中的政府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中的政府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中的政府治理理论政府治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组织资源和行使权力,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管理活动。

政府治理理论是对政府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社会治理效果的原理和方法的总称,是国家和政府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政府治理理论不同,其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理论基础政府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政治学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政治学理论系统地研究政府组织、政府职能、政党制度、政治权力、政策制定和政治决策等内容,为政府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其次,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也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系统地研究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理论系统地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这两大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最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系统地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等内容,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政府治理理论的内涵政府治理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而且是资源的配置者、决策的制定者和社会的引导者。

政府治理理论突出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调政府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效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理性决策。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各项决策应当是理性的,即从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决策。

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制定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再次,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

政府治理理论视政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提高公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

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摘要]治理理论已成为有关政府改革的一个全球性话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中国政府加大了自身改革的力度。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平台,以政府职能转变为中心枢纽,以民主法制建设为基础,中国政府正在努力营造新型治理格局,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

中国政府的治理理论与实践成为对世界范围治道变革的有力呼应。

[关键词]治理理论;政府职能转变;治理实践政府的形式与行为历来就是政治学和行政学学者关注的中心,但长时期内,无人怀疑过他们观察问题的视角是否确当。

因此,当有人在“政府”( GOVERNMENT) 或“统治”( GOVERNING) 与“治理”( GOVERNANCE) 之间作出截然的区分时,人们吃惊地发现,这一概念的提出有可能引发一场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范式(PARADIGM) 的革命。

治理理论的提出有着广阔的世界背景和深刻的历史原由。

资本主义在西方取得统治地位已有几百年了,在这几百年中,围绕政府的大与小、强与弱、宽与窄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这种“政府中心论”的研究视角限制了人们的讨论范围和思考能力。

治理理念的提出,使人们得以从一种更为灵活的互动论视角,从政府、市场、企业、公民、社会的多维度、多层面上观察、思考问题。

人们认识到,无论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还是凯恩斯的“看得见的手”,都无法根本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这一“西西弗斯”与“被推上山、又滚下山的石头”之间的悖谬。

而治理理念所包含的“权力的多主体、多中心”、“回应性”、“互动”、“公开性”、“透明度”、“法治”、“公正”、“有效”等质素,被认为有可能帮助突破这样一种二难选择,从而展示一种崭新的公民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格局。

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浪潮不仅表现在经济领域、科技领域,而且,人类面临的诸多共同问题和相似的境况,使得各国政府在管理社会的形式和手段上也越来越趋于相互借鉴和认同。

随着改革的深入、开放的扩大,在坚持强调中国特色的前提下,中国政府最近二十年来,对治国安邦的认识也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行政管理学政府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政府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学政府治理理论政府治理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当时的政治学家和管理学家开始关注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府组织内部的管理问题。

随着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政府治理理论逐渐成为行政管理学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

政府治理理论认为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组织系统,它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来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政府治理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以及政府的绩效评价和改革。

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是政府治理的基础,它涉及政府内部部门的设置、职能的划分、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

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效益。

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提高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政府组织结构和运作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和合作、政府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等方面。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政府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法规等手段来引导市场行为,保障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行。

政府需要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引导市场,保障公平竞争和消费者权益。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管理、政府对市场资源的配置和分配、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和协调等方面。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是政府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和社会是紧密相连的,政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来自于对社会的服务和回应。

政府需要与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形成政府与社会的合力,共同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

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公民参与机制,促进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研究主要包括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合作、政府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政府与公民的互动等方面。

政府的绩效评价和改革是政府治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政府能力概述

政府能力概述



(二)理论缘由
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梅利里· 格林德尔主编的 S· 《获得好政府》证实了政府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 紧迫性的问题: 1,最小化政府的危机要求政府加强能力建设。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许多国家在发展过 程中一直忙于对“太多国家”导致的问题作出反 应。几乎全球的视角都集中在国家的最小化上— —即收缩公共部门的规模、压缩公共部门开支和 减少公共部门责任,这成为对几十年“太多国家” 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反应。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 时间内,改革运动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如果市场要有效运作、民众要拥有基本的权利 自由,我们拥有的国家就必须是强有力的,而不 仅仅是最小化的。

对政府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政府绩效,也 就是对政府履行职能状况进行评价,对政府 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数量进 行评价。
六、政府能力研究趋势



1,对于政府能力如何建设及通过实证性的实例证明建 设成效成为今后的研究重点,而不再停留在政府能力 “强”与“弱”的研究上。 2,将从政府能力的内在结构出发解剖政府能力的外显 结构作为维持提升政府能力的角度,走出将政府能力 的表现形式当作内容和结构,将维持或提升政府能力 的途径为其内在来源的误区。 3,对政府能力的测评将逐渐成为对政府能力研究的主 流,对政府能力进行评估是政府发展到一定阶段所采 取的有效政府工具。 4,重视运用案例分析方法来对政府能力进行思考。
五、政府能力评价


要考察和确定政府作用是否与其机构能力 相符合,就必须借助或运用政府能力评价。 从而为政府能力提供可靠依据。 所谓政府能力评价是指各种评价主体对政 府及其过程、结果进行的考察、比较、评 估的活动、过程、结果以及所建立、运用 的标准、原则、程序、方法体系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是对政府履行各项职能的状况 和绩效进行判断和评价。

政府治理的能力与要素结构

政府治理的能力与要素结构

浅谈政府治理能力的要素与结构之政策执行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不仅关乎政府合法性及调节经济社会的能力,而且也直接关乎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及享受社会福利的程度。

从政府治理能力的要素和结构出发,着重探讨政府在政策执行上的问题,对增强我国政府治理能力有重大的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管理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以治理为代表的新理论范式提出了多元的、自组织的、合作的公共治理模式。

2006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

”这是“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政府“执行力”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范畴。

政策执行力的高低本质上是政府执行力的具体体现。

在公共治理范式下研究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策执行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政府治理能力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末,治理理念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中产生,政府治理能力则是在该理论兴起之后,运用它研究政府在“多中心”治理体系中能力和作用的一个新概念。

关于政府治理能力的定义,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完全统一和明确,但是有研究者对政府治理能力提出过类似的界定。

例如,施雪华认为“政府综合治理能力”是指处于特定的历史、社会和自然环境中的政府,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管理社会事务,服务大众需要,平衡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所有潜在的货现实的能量或力量的有机整体。

李献策在总结施雪华的基础上,给出了自己的定义为,政府在多元治理时代的网络治理体系中,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所具有的潜在的货现实的能量和力量,是政府治理的质量和水平的综合反映。

而这一切都可以归纳为政府治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所具有的能量和力量,而且这种治理所要达到的境界是善治,其应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所具有的能力。

较高的治理能力意味着政府对经济社会运行具有较强的调节能力,能够较好地规避市场失灵,提高社会成员的总体福利水平。

政治理论与政府执政能力增强

政治理论与政府执政能力增强

政治理论与政府执政能力增强近年来,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成为了各国政治领域的热门话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政府执政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

而政治理论则是指导政府执政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探讨政治理论与政府执政能力增强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

首先,政治理论对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政治理论是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总结的学科。

它通过对政治实践的观察和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指导政府的执政工作。

例如,现代化理论强调科学发展观,提倡以人为本,注重可持续发展,这对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理论还可以为政府提供决策的思路和方法,帮助政府解决实际问题。

其次,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依靠政治理论的指导,还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和创新。

政府应该不断改进管理体制和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同时,政府还应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提高信息化水平,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和合作。

只有不断改进和创新,政府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提升自身的执政能力。

此外,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还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制度和法律是政府执政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决策制度和决策程序,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政府还应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权益和利益。

只有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法律体系,政府才能有效地行使权力,提升执政能力。

最后,政府执政能力的增强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

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优秀的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

政府应该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政府官员和公务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和培训体系,吸引和留住人才。

只有有能力的人才才能提升政府的执政能力。

综上所述,政治理论与政府执政能力增强密不可分。

政治理论为政府提供了指导和支持,而政府执政能力的提升需要政府自身的努力和创新。

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与政府职能

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与政府职能

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与政府职能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国际关系的复杂化,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治国家治理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方面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而政府职能则是指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所承担的各项职责和任务。

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首先,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实现政府职能的前提和保障。

一个健全的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具备明确的权力分配、科学的决策机制、有效的监督机构和公正的法治环境。

只有在这样的体系下,政府才能依法行使职权,推动国家治理的各项工作。

例如,在一个权力分立明确、权力运行规范的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的职能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约束和监督,避免出现滥用职权、腐败等问题。

其次,政府职能的发挥与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相互依存。

政府职能是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是政府履行职责、实现国家治理目标的具体体现。

政府职能包括但不限于制定和执行法律法规、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公共服务、管理经济发展等方面。

在一个健全的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中,政府能够更好地发挥职能,为社会提供稳定的法治环境和公共服务,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然而,政治国家治理体系与政府职能的协调发展并非易事。

在实践中,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和参与,而政府的职能发挥又需要依托于一个健全的政治国家治理体系。

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提高决策水平和执行能力,同时也要积极参与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完善,推动政治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职能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面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等,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

这就需要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

只有通过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职能的协同发展,才能更好地应对全球性挑战,实现国家治理的目标。

总之,政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政府职能是现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理理论中的政府作用

治理理论中的政府作用

治理理论中的政府作用作者:田凯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9年第6期近几年来,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治理”一词出现得较为频繁。

治理理论在国外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领域,包含众多概念。

在中国历史上,政府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而新时代下政府如何在创新环境建构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治理理论的兴起背景治理理论在国际上兴起的背景与中国政府的改革背景相似。

石油危机以后,机构臃肿、官僚主义、反应迟钝等问题使得政府饱受质疑,传统的治理模式面临困境,政府由此而探索出新的路径。

1990 年以来,公共管理学界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公共部门改革过程中国家的本质和重要变化。

以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控制为核心的科层体系,曾经被认为是政府部门最有效的组织机制。

但在国家面临重大问题的时候,这套组织机制往往显示出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未来可能的替代方案。

学界关于“政府作用”的不同观点学界关于政府作用的观点存在分歧,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分别是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

国家中心论强调国家的主导作用,关注国家如何设定发展目标,为社会掌舵、为经济掌舵;而社会中心论强调社会协同和网络治理,呈现出明显的去国家化倾向。

总体来看,治理理论认为,在解决公共问题的时候,政府不是唯一的行动者。

多元的行动者构成了复杂网络,人们称之为“治理网络”或是“政策网络”。

学者们从英国和荷兰的改革当中观察到,政府正在从传统的科层体系向水平的网络结构转型。

政府不再依靠强制力单方面采取行动,而是把权力向非政府主体转移。

政府只是其中一个普通的行动者,不具有超越其他行动者的特殊权力。

当然,在这些国家的治理中,也并没有完全排斥政府的参与。

而另一派学者则强调政府的不可或缺性以及它的独特地位。

有学者曾经提出,如若政府向非政府部门的企业和社会组织转移权力,会不会导致国家的权力空心化?也就是政府会不会失去对社会经济的控制?英国学者通过对体育部门的研究,发现权力转移实际上不会造成政府权力空心化,因为政府在伙伴关系的界定过程中,还会采用问责机制、绩效管理、标杆管理、审计与监督机制、权力制衡等新管理技术。

中国政府治理理论

中国政府治理理论

[美]盖伊彼得斯 著:《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英]简埃里克莱恩 著:《公共部门:概念、模型与 途径》.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张昕 著:《转型中国的治理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7年版. 孙柏瑛 著:《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郑永年 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转型》. 浙江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
本课程的目的是评介西方治理模型在中 国的具体应用。通过审视中国政府的诸多 改革与创新案例,分析西方治理模型对中 国的适用性问题。同学们在课程学习过程 中需要了解相关新的理论与知识,并能举 一反三,在理论学习过程中不断联想、解 释中国公共行政的现实世界。。
专题一 公共部门治理形式的选择 专题二 公共财政模型 专题三 官僚制模型 专题四 政策制定模型 专题五 政策执行模型 专题六 公共管制模型 专题七 公共部门改革的逻辑 专题八 公共管理、领导与私有化 专题九 新制度主义 专题十 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型 专题十一 公共部门的制度与效率 专题十二 走向新治理
(一)动机 传统公共行政模型认为,行政人员可以完成行 政角色所固有的使命,并且能截然分开公共事务与 私人事务。 公共选择理论则认为:公共行政人员追求私人 效用函数的最大化,包括金钱报酬、个人权力、威 望以及就业保障等。
(二)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代表着据以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的目标 与体制。 公共部门中存在着公共利益难以界定的问题。
?专题一公共部门治理形式的选择?专题二公共财政模型?专题三官僚制模型?专题四政策制定模型?专题五政策执行模型?专题六公共管制模型?专题七公共部门改革的逻辑?专题八公共管理领导与私有化?专题九新制度主义?专题十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模型?专题十一公共部门的制度与效率?专题十二走向新治理?本课程共十二个专题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

现代化过程中的政府能力中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市场化进程之不断演进,政治体制之日臻完善,多元文化之共同繁荣,价值体系之渐趋整合,社会结构之分化重组,共同汇成社会转型之伟大洪流。

反观近代以来之历史,中国社会历经三次巨大转型,第一次是19世纪末,中国社会被迫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丧权失士,倍受欺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初步建成;第三次是1978年以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成中国社会之“第三次革命”。

这三次重大社会转型之逻辑变奏,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主旋律。

政府作为现代化进程的动力源之一,其能力之大小,功能之强弱,职能配置之合理与否,同社会转型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甚密,实现社会转型和步人现代化,必须要有最基本的政治前提:“(1)一个国家的行政管理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有助于力量的协调和资源的征用以支持现代化进程;(2)高度分化和专门化的制度的发展,为政治作用的稳步扩大作好准备,这是现代化发展的典型过程;(3)行政体制中的中央、行省和地方三级的接合能为有效的政治管理作出重要贡献;以及(4)具备一支干练而谙熟规章制度的行政官员这种传统,对于扩大现代化所必需的政治手段具有决定意义。

”1 时下,中国社会的巨大转型,使政府能力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对此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

l、概念及其阐释研究政府能力,通常是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指什幺样的能力,二是指何种程度的能力。

前者是就能力的类别而言,后者强调的是能力的强弱与大小。

单从能力的类别来考察,它往往同政府职能的含义较为接近,如果就能力之大小来研究,则要切入诸多变量,更多地从实证分析中得出一种比较的相对的量的规定性。

显然后者的研究更具挑战性,当然也更具有说服力。

不过其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变量的确定,统计的偏差,难以预测的相关因素的干扰等。

所以,在政府能力研究中的歧义和纷争就不是那幺令人费解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詹姆斯.罗西瑙(James Rosenau)《没有政府的治理》 鲍勃.杰索普(Bob Jessop)《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 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 罗伯特.罗茨(Robert Rhodes)《新治理:没有政府的管 理》 格里.斯托克(Gerry Stoker)《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 点》 让.皮埃尔.戈丹(Jean-Pierre Gaudin)《现代的治理, 昨天和今天:借重法国政府政策得以明确的几点认识》 卡洛琳.安德鲁 《从地方政府管理到地方治理》 俞可平 《治理与善治》、孙柏英《当代地方治理——面 向21世纪的挑战》、杨雪冬《地方的复兴:地方治理改革 30年 》等。
(2)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管理过程中权力运行的向度不一样。 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运用政 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 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 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主要是通过合作、 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 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 上的合作。其权力运行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 不是单一的、自上而下的。
基于以上有关治理的不同定义,俞可平认为: 治理一词的基本含义,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 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 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 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指政治管理过程,包括政治 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 的管理。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 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一、治理理论的兴起
英语中治理(governance)一词源于拉丁文和古希 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1989年世界银行 控制、 控制 引导和操纵。 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crisis in governance )” 来概括当时非洲的糟糕发展情形。此后,“治理” 一词在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学术界从 来没有形成关于治理理论的共识,以至于有人认为 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可以指涉任何事物或毫无意义 的“时髦词语 时髦词语”。 时髦词语 与国家的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活动和社会经济领域 以及政治发展研究中,治理理论(Governance Theory)是一种关于政府与公民共治的价值追求。
观点三: 观点三: 治理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格里 斯托克 格里.斯托克 格里 斯托克对各种治理概念 作了一番梳理后指出,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们对作为 一种理论的治理已经提出了五种主要的观点。 (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 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对传统的国家和政府权威提出挑战,认为政府并不是 国家唯一的权力中心。各种公共的和私人的机构只要 其行使的权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就都可能成为在各 个层面上的权力中心。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 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这表明在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 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即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 团体。国家、社会、公共部门之间的界限和责任日益 模糊。
三、治理理论的特点
治理理论既是对社会科学范式的一种反思,亦是对 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映。分合 (framegration)、全球化(globalizing)、区域化 (localizing)、共时性(simultaneous)、交叠 (overlapping)、认知共同体(epistemic community)、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 等等新词语,构成了治理理论的语义特点。 治理理论认为,第二次世纪大战以后,发达国家出 现了一系列的变化: (1)普选制使政府权力的产生和应用,更多地受 到社会公众的制约,资本的支配力量受到限制。 (2)政府的过度干预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妨碍公 民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因此,政府不得不放弃 某些传统的权力和职能。
2.治理的涵义 观点一: 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罗西瑙 詹姆斯. 詹姆斯 罗西瑙认 为: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治理是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 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管理活动。 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管理活动。这些 管理活动未必获得正式授权, 管理活动未必获得正式授权,主体也未必是 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第八章 治理理论与政府能力
学习目标 1.理解治理、善治的涵义 2.理解治理理论的特点、主要理论 3.了解政府能力的涵义 4.理解并掌握政府及其兴起 第二节 现代政府能力
第一节 治理理论及其兴起
一、治理理论的兴起 二、治理的涵义 三、治理理论的特点 四、治理的主要理论
3.善政与善治 3.善政与善治 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 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我国古已称之的“善政”,大 体上相当于英语里所说的“good government”(良好 的政府,良好的统治)。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善政 最主要意义就是能给官员带来清明、威严的公道和廉 洁,各级官吏像父母一样热爱和对待自己的子民,没 有私心,没有偏爱。善政在古今中外,可以概括为具 有以下要素:严明的法律、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 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 善政理念在上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受到严重挑战。 对善政构成挑战的是“善治”(good governance,良 好的治理)。那么善治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有哪些要 素?
四、治理的主要理论
1.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 1.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 治理理论强调处于市场与政府之间的第三部门管理 社会的必要性。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中心固然重要,但是除政府外, 社会上还有属于第三部门或志愿性机构,如教会、 各种基金会、私立协会、民间慈善组织、福利机构、 志愿组织、社区互助组织等。它们分别致力于种种 社会和经济问题的解决,在负责维持秩序、参加政 治、经济与社会事务的管理方面发挥作用。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 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进一步说,致力于集体行 动的组织必须依靠其他组织;为达到目的,各个组织 必须交换资源、谈判共同的目标。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 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3)各种自组织即社会自治性组织成为公共事务的直 接参与者、决定者。 (4)公众传播大众化,成为公众参与国家事务、制约 国家权力的路径和方式,公民社会进一步显化。 这些变化意味着传统的国家统治模式开始转型,治理 理论认为,传统的市场与政府的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 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民族国家的政府 管理向全球治理。
善治,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 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社会生活的合作 善治的本质特征 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 最佳状态。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5 善治的基本要素有5点: (1)合法性。指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 性质和状态。 (2)透明性。指的是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3)责任性。指的是人们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4)法治。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任何政府官 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5)回应。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 出及时和负责的反应,不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 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
第二节 现代政府能力
一、政府能力的涵义 二、政府能力的构成
一、政府能力的涵义
自从政府产生以来,与政府的公共职责、公共权力 相联系,政府能力(government capacity)始终是 判断政府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政府能力的 重要性。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国与国之间最大的政 治分野,其实不在于政府的组织形式,而在于政府 的有效程度。而这种有效性就是能力。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是狭义政府,即国家行政机关的 公共行政能力(public Executive capacity of 公共行政能力 Government)。
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治理理论认为,在新的社会治理结构中,政府充当元 治理(meta governance )的角色。应当被视为“同 辈中的长者”,承担指导责任和确立行为准则的责任。 但不具有绝对的权威。 3.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3.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网络管理体系即治理的社会。共识、共治、共享是这 个网络管理体系的明显特征,市场原则、公共利益、 社会认同之上的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 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 自愿的结合等广泛的合作,是网络管理体系运作的基 本路径。治理理论倡导的网络管理体系突显治理理论 的民主特征。
不同点: 不同点: 治理与统治本质性的区别在于: (1)治理与统治本质性的区别在于:治理虽然需要权 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 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 则必定是政府。 则必定是政府。 统治的主体:公共机构 治理的主体:公共机构、私人机构以及二者的合作。 统治的权力:中央集权、监督 治理的权力:权力分散、合作 治理是一个比政府更宽泛的概念,从现代公司到大学 以及基层社区,如果要高效而有序地运行,可以没有 政府的统治,但不能没有治理。
二、治理的涵义
1.“治理” 1. 治理”与“统治”辨析 治理 统治” 治理理论认为,区分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 (government)这两个概念是正确理解治理的前提 条件。 治理理论的著名口号是:少一些统治,多一些治理。 (less government,more governance) 相同点:治理作为一种政治过程,也像政府统治一 样需要权威和权力,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维持正常 的社会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