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管理规定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在现代企业管理中,高效的生产效率是保障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许多企业都建立了生产效率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制度的要素和实施过程,并分析其对企业的影响。
一、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生产效率管理制度是指企业为提高生产效率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生产过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质量和提升员工绩效。
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管理制度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范,有效避免生产中的浪费和低效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减少成本。
2. 保证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管理制度要求严格把控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3. 提升员工绩效:生产效率管理制度明确员工的责任和任务,并设置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员工积极参与生产,提高工作效率。
4. 优化资源利用: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强调对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最大化地发挥资源的作用,降低浪费现象。
5. 促进持续改进: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注重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推动企业不断优化和改进生产流程,保持竞争力。
二、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要素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包括许多要素,下面列举几个关键要素:1. 目标设定:制定明确的生产目标,包括产量、质量、生产周期等方面的指标,并对其进行细分和分解。
2. 流程优化: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优化,消除冗余环节和瓶颈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3. 岗位责任: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并对员工进行培训,确保其理解和执行相关规定。
4. 数据分析:采集并分析生产数据,了解生产效率的瓶颈和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5. 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根据生产目标和个人表现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
6. 持续改进:不断推动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借鉴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三、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实施过程企业在制定和实施生产效率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步骤:1. 审视现状: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了解当前的生产状况和问题,并明确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公司生产部门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生产部门的正常运作,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部门及从事生产活动的员工。
第三条生产部门应遵循安全生产、节能减排、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生产部门设立生产经理,负责生产部门的全面管理工作。
第五条生产经理的职责:1. 负责组织编制生产计划,确保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2. 负责生产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3. 负责组织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4. 负责监督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工作;5. 负责组织生产流程的优化和改进,提高生产效率;6. 负责组织产品质量的监控,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7. 负责组织生产成本的核算和控制;8. 负责组织生产部门员工的培训和教育;9. 完成公司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第六条生产部门下设以下岗位:1. 生产计划员:负责编制生产计划,跟踪生产进度,确保生产计划的执行;2. 生产调度员:负责生产现场的生产调度,协调各部门的生产活动;3. 设备管理员:负责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4. 质量检验员:负责产品质量的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5. 生产安全员:负责生产现场的安全生产管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健康;6. 生产统计员:负责生产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为生产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第三章生产计划与调度第七条生产计划员根据销售订单、库存情况和生产能力,编制生产计划。
第八条生产计划应包括以下内容:1. 生产任务清单;2. 生产进度安排;3. 生产资源需求;4. 生产成本预算。
第九条生产调度员根据生产计划,组织生产现场的生产活动。
第十条生产调度员应做到:1. 确保生产计划的执行;2. 协调各部门的生产活动,提高生产效率;3. 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突发事件。
第四章生产设备与维护第十一条设备管理员负责生产设备的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生产效率管理
☺ 所谓PAC(Performance Analysis & Control)是指提高努力达到效率提高和维持的一种管理方式。
☺ 按照指定的标准作业方法工作的作业人员的生产率是作业效率,也就是说根据体力劳动来决定的。
☺ PAC 的作用是把效率水平提高到比现在高的水平的同时,还要维持这个水平的一种管理方式。
☺ 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低于生产系统所规定的水平的情况,这跟作业人员的能力的努力有关,规范最佳的制造方式就是标准作业,达成标准的程度叫做效率;为了减少生产要素(劳动力、材料设备)的损耗,制造方式上对为提高生产率的企划、设计、编排、设置等内容,在实施方面按标准每天在监督人员的指导和监督下活动,把作业人员的作业态度拉到适当水平的一种管理方式叫做效率管理。
(1) 根据过去的实绩测定的效率不能在部门之间进行公平的比较,而且现在的效率与国际水平进行比较时也无法知道达到什么水平,能提高到什么程度;(2) 只有用科学的标准时间来测定才是了解PAC 的效率管理的基本条件;(3) 在效率提高上不能采取能力级别或资格制度等刺激方法,而应该以靠第一线的监督人员来提高作业人员的意识,靠作业指导来维持高水平为条件;(4) 作为管理、监督人员,所期待什么?重要的是使命感、平时的努力、钻研等;(5) 效率可分为监督人员的责任和作业人员的责任,为了提高生产率才产生的损耗应客观地、定量地去测量,也就是说按发生的责任来测量。
(1)劳动生产率的提高(2)设备的实际能力增加(3)第一线的监督人员、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4)作业人员的水平提高(5)计划性的提高(1)效率管理部门①可测定效率,标准时间也可以用比较小的工时来设定;②测定标准时间的可能性提高;③效率管理体系马上能使用。
(2)工时管理部门①可以测量效率,但设定标准时间时需要很多工时,相反减少优势;②只考虑作业工时。
(3)定员管理部门①由于技术上的问题,很难测试效率,即使测了也没什么意义;②不好掌握作业工时或没有意义;③安排人员上存在问题。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一、什么是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生产效率管理制度是一种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过程的制度体系,旨在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管理方法和措施,涉及到生产计划、设备维护、劳动力管理、流程优化等方面,以确保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是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制定适当的生产计划和控制生产进度。
首先,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情况进行合理的生产计划制定,包括生产数量、产品规格、交货期限等。
其次,要对生产进展进行监控和控制,随时调整生产计划,以应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生产过程中的紧急情况。
生产计划管理的关键在于平衡生产效率和灵活性,确保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的同时,不影响产品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三、设备维护管理设备是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设备维护管理是确保设备正常运转和延长使用寿命的关键措施。
首先,要制定设备维护计划,并定期进行设备的检修和保养。
设备维护包括日常保养、定期检查、故障修复和备件管理等工作。
其次,要进行设备性能分析和改进,采用新技术和方法,提高设备的效率和稳定性。
设备维护管理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停机时间和生产中断,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以保证生产进程的顺利进行。
四、劳动力管理劳动力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关键因素,劳动力管理是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
劳动力管理涉及到员工招聘、培训、激励和评估等方面。
首先,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工作任务和工作时间,确保员工在工作时间内高效完成工作。
其次,要进行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员工能够胜任工作并具备不断改进工作的能力。
此外,要激励员工,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鼓励员工积极主动地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劳动力管理的目标是激发员工的潜力,提高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体生产效率。
五、流程优化流程优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它涉及到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优化和改进。
生产效率与质量控制管理制度
生产效率与质量掌控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掌控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企业实际情况和管理经验,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全部生产环节和工作岗位,包含生产车间、质量检验部门以及相关管理部门。
第三条定义1.生产效率:指在相同资源条件下,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产品数量。
2.质量掌控:指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的过程。
第二章生产效率管理第四条生产计划订立1.公司应依据市场需求和生产本领订立合理的生产计划。
2.生产计划应考虑资源配置、员工技能和设备情形等因素,并进行合理调整和优化。
3.生产计划应提前编制,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
第五条生产过程管理1.生产过程应进行全面监控,确保生产线的稳定运行。
2.生产过程中显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处理和记录,并采取措施防止仿佛问题再次发生。
3.员工应依照工艺流程和操作规范进行生产操作,禁止违规操作和擅自更改工艺。
第六条产能提升1.公司应连续进行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提升生产线的自动化水平。
2.尽量采用高效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工操作。
3.鼓舞员工参加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其专业技能和工作效率。
第七条节能减排1.公司应优化能源配置,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2.鼓舞员工节省用水、用电,避开资源挥霍。
第八条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1.公司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员工的贡献和表现进行评估。
2.依据绩效评估结果,予以员工相应的嘉奖和激励措施,激发其工作乐观性和创造力。
第三章质量掌控管理第九条质量目标设定1.公司应订立具体的质量目标,包含产品质量指标、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掌控点等。
2.质量目标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客户要求,并经过公司内部审核和确认。
第十条质量掌控体系建立1.公司应建立完善的质量掌控体系,包含质量管理组织架构、质量文件管理、质量培训等。
2.质量掌控体系应与生产过程相结合,确保质量掌控工作的有效运行。
提升生产效率的管理方案
提升生产效率的管理方案企业的生产效率直接影响着经营的成败。
提高生产效率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还能增加利润,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
本文将就提升生产效率的管理方案展开讨论。
一、设立目标和指标体系设立明确的生产目标和相关的指标体系是提升效率的关键。
通过设立目标和指标,能够明确要达到的效益和标准,为全体员工提供明确的工作方向和目标。
同时,通过建立监测体系,定期评估和反馈生产效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优化。
二、优化工作流程优化工作流程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改进工序,消除繁琐和重复的环节,缩短生产周期,可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此外,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管理,能够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企业可以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实时监测生产过程,提高生产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三、培训和激励员工员工是企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培训和激励员工是提升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
通过定期的培训,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知识储备,可以增强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激励机制的建立,如奖励制度、晋升制度等,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生产效率。
四、精益生产精益生产是一种通过减少浪费和提高生产质量来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方法。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消除各类浪费,如时间浪费、物料浪费等,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2.引入质量管理体系,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减少次品率和返工率;3.采用持续改进的理念,通过不断的改进,优化生产流程,提高效率。
五、合理调配生产资源合理调配生产资源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通过科学的生产计划和合理的生产资源配置,可以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短缺。
同时,建立供应链管理体系,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的稳定性和及时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六、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
企业应建立起一套科学的改进机制,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并及时进行反馈和实施。
生产部门生产效率质量管理与产品交付
生产部门生产效率质量管理与产品交付生产部门对于企业的运营效率和产品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效率的生产和优质的产品交付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并赢得市场份额的关键。
因此,生产部门需要有效地管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以确保及时交付高质量的产品。
本文将探讨生产部门生产效率质量管理与产品交付的关系以及相关策略和实施步骤。
一、生产效率管理生产效率是指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能力。
高效率的生产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能和缩短交付周期。
以下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几种关键策略:1. 设定明确的生产目标:生产部门应该设定合理的生产目标,包括产量、质量和交付时间等。
明确的目标可以激励团队成员努力工作,并提供可衡量的绩效指标。
2. 优化生产流程:通过流程再造和优化,消除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瓶颈,提高生产效率。
采用精益生产和六西格玛等管理方法,可以降低生产时间、减少库存和提高产品质量。
3. 自动化和数字化:引入先进的生产设备和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
自动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准确性,减少人为错误;数字化可以实时监控生产数据和指标,便于及时调整和优化生产计划。
4. 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生产团队成员的技能和知识,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和工作效率。
通过持续的教育和培训,使生产人员了解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产品质量管理产品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优质的产品可以赢得客户的信任和满意,提高企业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以下是几种重要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1. 设定质量标准:生产部门应该明确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要求,包括外观、功能、可靠性等方面。
制定标准后,应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2. 采用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如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设置质量管理程序和工作指导书,提供一致的质量管理方法和流程,规范生产流程和产品交付。
3. 设备维护和保养:保持生产设备的良好状态非常重要,因为设备故障可能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和交付延误。
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
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企业的迅速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成为了企业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了追求更高效的生产过程和更好的产品质量,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本文将探讨几种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
一、生产计划与调度管理制度生产计划与调度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调度可以避免过度生产或者生产不足的问题,确保生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品的按时交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可以制定以下管理制度:1. 生产计划编制与跟踪制度:包括制定长期、中期和短期的生产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和公司资源进行合理的排产,并及时跟踪和调整计划。
2. 生产调度管理制度:建立科学的调度算法和优化模型,确保生产线的充分利用和最佳生产流程的选择,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质量管理制度质量管理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之一。
优质的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声誉,还能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和返工,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质量管理制度:1. 优化质量控制流程: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交付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防止次品和不合格品的产生。
2. 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等,建立规范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标准,确保产品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质量标准。
三、员工培训和激励制度员工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他们的技能水平和工作动力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积极性,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管理制度:1. 建立岗位培训计划: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为员工制定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知识水平。
2. 设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奖金、晋升和荣誉等激励制度,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
四、生产自动化管理制度生产自动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引入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
以下是几种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的管理制度:1. 引进自动化设备:对现有生产设备进行改造或者引进新的自动化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产能。
生产效率管理
平常工作中可以提升效率的方式
制作效率提升的提案。
有志者事竟成,有心者事必成。 不要轻易说不行。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理由。 以严谨的工作作风,积极的工作态度,把“IRLAB” 打造成世界品牌,为中国制作争光。 谢谢大家
企业内常见的库存形态有:原材料、零部件、辅助材料库存,半 成品、在制品库存、成品、在途品库存等 库存将带来额外的搬运储存成本,造成空间浪费,占用资金及孳 生的利息和可能的投资回报损失,还有可能使物料价值衰减造成 呆料废料,造成先进先出作业困难。库存会掩盖诸多问题、造成 假象,难怪日本专家大声疾呼”库存是万恶之源”。
出勤工时:班组当日所有直接人员出勤总工时。 耗外工时:用于工单生产以外的工时,比如待料、 支援生产以外的间接部门。 支援工时:本班组人员支援其他班组工时。 被支援工时:本班组受其他班组支援工时。
工时的计算单为:时、分、秒 以时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及其复杂 的制程 ,工单量较大生产过程,单个产品生产时间 在1小时以上。 以分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较简单的 制程 ,批量较小,单个产品完成时间在1小时以内。 以秒为工时计算单位的制程,是生产过程极其简单 制程 ,单件产品完成时间在1分钟以内。
制造过多、制造过早都会造成库存,违背“适品,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适时,适量”的准时制生产(J1T)原则。可能造成的 浪费有:造成在库、计划外消耗或提早消耗.增加 滞留在库的风险,降低应对变化的能力等
提升生产效率就是消除浪费的过程。 同时我们可以认为,提高生产效率就是降低RT分值。 降低RT分值从二方面入手,一是时间不变,提高生 产数量;二是数量不变,减少作业时间。 下面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多余的动作、不合适的动作增加员工作业强度、降低 生产效率,因此也是一种浪费。
提高车间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
提高车间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竞争的加剧,企业对于提高生产效率的需求日益增长。
车间作为企业生产的重要环节,车间生产效率的优化管理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介绍一些提高车间生产效率的管理制度,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计划管理、设备管理以及质量管理等方面的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性对于车间生产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制度来提高车间生产效率:1.岗位职责明确化:对于每个员工的岗位职责应进行明确的规定,确保每个员工清楚自己的任务,避免工作重复或遗漏。
2.培训制度建立:为新员工提供系统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环境;对老员工进行定期培训,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
3.激励机制设立:制定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奖励、培训晋升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生产计划管理有效的生产计划管理可以合理安排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生产计划管理制度:1.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确保生产过程的合理性和高效性。
2.设立生产进度监控系统:建立生产进度监控系统,随时掌握生产进展情况,及时调整计划,确保生产进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供应链管理: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避免因供应链断裂而造成的生产中断。
三、设备管理设备是生产的关键,设备的高效运行对于提高生产效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设备管理的制度:1.设备维护保养制度: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的良好运行状态,减少停机时间。
2.设备更新升级制度:根据生产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升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3.设备故障处理制度:设立设备故障处理流程,对设备故障进行及时的排查和解决,减少故障对生产造成的影响。
四、质量管理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质量管理对于提高车间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版)生产管理规定(质量体系文件)
(第二版)生产管理规定(质量体系文件)1. 目的本文档旨在规范生产管理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的质量和效率,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公司内所有生产部门和相关人员。
3. 生产计划- 生产部门应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预测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并及时调整以适应变化。
- 生产计划应包括生产数量、时间安排和所需资源等信息,并及时与相关部门共享。
4. 原材料采购- 采购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及时采购所需的原材料。
- 原材料采购应遵循公司的采购流程和合同要求,并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5. 生产过程控制- 生产部门应建立标准化的生产流程,确保每个环节按照规定进行。
- 生产过程中应监控关键参数,及时发现和纠正偏差,以确保产品质量。
6. 设备维护与保养- 生产部门应建立设备维护与保养计划,并按计划进行相关工作。
- 设备维护与保养应包括定期检查、清洁和维修等,以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7. 质量检验- 生产部门应建立质量检验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检验。
- 检验结果应记录并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和要求。
8. 不良品处理- 对于不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生产部门应及时进行处理,并分析原因并采取预防措施。
- 处理不良品的方法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规定。
9. 数据分析与改进- 生产部门应定期对生产数据进行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改进措施。
- 改进措施应经过评估和验证,并及时推广到生产流程中。
10. 文件控制- 生产部门应建立文件控制系统,确保文档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 文件应进行版本管理,并定期进行审查和更新。
11. 培训与意识提升- 生产部门应组织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技能和意识。
- 培训内容应包括生产管理规定和质量体系要求等。
本文档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之前的相关规定一律作废。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
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富士康科技集团生产效率与标准工时管理办法一,目的.规范各(M)BU对”综合效率” 、“投入工时有效率”、“有效工时产出率”三项KPI指标的统计办法﹐明确各相关数据的计算标准。
.统一各(M)BU对标准工时的制定标准﹐提高标准工时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通过此管理办法﹐全面了解产生无效工时的原因﹐找出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提高生产效率。
二,三项KPI指标的公式及其意义2.1.三项KPI指标的公式2.1.1.投入工时有效率(E1)=有效工时/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有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管理原因而产生的无效时间。
2.1.2.有效工时产出率(E2)=产出工时/有效工时有效工时产出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因操作方法不当而产生的无效时间﹐并加以改善。
2.1.3.综合效率(E)=总产出工时/总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有效率*产出工时有效率综合效率的意义在于找出生产过程中所有的非生产因素﹐并加以改善。
※由上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此三项KPI 指标的计算值都<100%﹔反之﹐则可能是参与计算的各项数据资料统计有误﹐需要重新修订。
.相关参数的定义2.2.1.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投入工时指的是员工的支薪工时﹐包括正常上班时间和加班时间两部分﹐也就是从人资系统导出的员工实际刷卡工时。
投入工时=正常班工时+加班工时2.2.2.有效工时有效工时=投入工时-损失工时2.2.3. 损失工时损失工时﹕损失工时包括换线、待料﹑来料不良﹑机故﹑试样、重工、等损失的时间。
※在标准工时的制定中﹐计入到宽放时间的不计入在损失时间里面。
2.2.4.产出工时产出工时=产出数量*标准工时2.2.5.产出数量产出数量﹕产出数量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出的合格产品的数量,可以是从SAP 或SFC 系统中下载的数据﹐也可以是在仓库的入库记录表中查得的数据。
生产效率管理体系
生产效率管理体系1. 简介本文档旨在介绍生产效率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
2. 基本原理生产效率管理体系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鲜明的产业定位:企业应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定位,明确生产目标和优先发展方向。
- 全员参与:生产效率管理需要全员参与,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每个人都应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 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分析和绩效评估,能够客观地了解生产过程中的瓶颈和问题,并进行改进和优化。
- 持续改进:生产效率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企业需要不断寻求改进的机会和方法,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3. 实施步骤生产效率管理体系的实施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制定目标和指标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明确的生产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生产效率。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产量、质量、成本、交付时间等。
3.2 分析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和现场调研,了解当前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进行问题归类和整理。
3.3 制定改进计划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包括改进目标、具体措施和实施时间表。
3.4 实施改进措施按照制定的改进计划,逐步实施改进措施,监控改进效果,并及时调整计划和措施。
3.5 绩效评估和持续改进定期进行绩效评估,评估改进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持续改进和优化,以保持和提高生产效率。
4. 结论生产效率管理体系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全员参与、数据驱动、持续改进等原则,能够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
注意:本文档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需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生产效率与效能管理制度
生产效率与效能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1.1 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与效能,本制度订立,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企业内部制度及管理经验,明确了生产效率与效能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操作程序。
1.2 本制度适用于本企业全部的生产部门及岗位,包含但不限于生产车间、装配线、物流中心等。
1.3 生产效率与效能管理包含生产计划的订立与执行、生产过程的优化、生产资源的利用等方面。
第二条定义2.1 生产效率:指单位时间内生产所得的产品数量,反映了单位时间内企业生产本领的高处与低处。
2.2 生产效能:指在保证生产效率的前提下,重视产品质量、节省资源、减少挥霍等方面的综合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源利用的程度和产品竞争力。
2.3 生产计划:指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资源情况,订立的各项生产任务的时间、数量和要求。
2.4 生产过程优化:指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进行分析、优化,以实现降低本钱、提高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目标。
2.5 资源利用率:指有效利用生产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本领。
第二章生产计划的订立与执行第三条生产计划的订立3.1 生产计划由生产部门负责订立,应依据市场需求、产品特性和企业资源情形进行综合衡量。
3.2 生产计划应认真列明生产任务的品种、数量、时间要求等,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和协调。
3.3 生产计划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生产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四条生产计划的执行4.1 生产部门应依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及时组织生产活动,确保生产任务定时完成。
4.2 生产部门应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生产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并订立相应的解决措施。
4.3 生产部门应加强与供应部门的沟通,确保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子和零部件的及时供应。
4.4 生产部门应依据生产计划的要求,合理布置人力资源,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第三章生产过程的优化第五条生产流程的分析与改进5.1 生产部门应对生产流程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订立改进方案。
生产效率管理实施方案
生产效率管理实施方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要想保持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制定并实施一套科学的生产效率管理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生产效率管理的定义、目标、实施步骤和关键要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生产效率管理是指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和方法,以最小的资源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以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活动。
其核心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其次,实施生产效率管理的目标主要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员工满意度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等。
在实施生产效率管理方案时,必须明确这些目标,并通过具体的管理措施和方法来逐步实现。
在实施生产效率管理方案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方法。
首先,需要对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瓶颈,确定改进的方向和重点。
其次,制定具体的改进计划和措施,包括技术改进、流程优化、设备更新等方面。
然后,对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最后,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提升生产效率管理方案,形成良性循环。
生产效率管理的关键要素包括,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流程管理和质量管理等。
在人员管理方面,需要重视员工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在设备管理方面,要及时更新设备,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
在流程管理方面,要优化生产流程,消除不必要的环节,提高生产效率。
在质量管理方面,要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生产效率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力。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生产效率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并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变化。
生产指标管理制度
生产指标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规范和加强生产指标管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单位,包括生产车间、生产线等。
三、管理目标1.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 确保产品质量,保障客户满意度;3. 加强对生产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生产计划。
四、管理原则1.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生产指标;2. 以科学数据为依据,做出合理决策;3. 以团队协作为基础,共同推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五、具体管理制度1. 确定生产指标生产指标由生产管理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共同确定,包括生产任务量、产量、成本、质量指标等。
2. 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指标,制定生产计划,明确生产任务量、生产进度、生产资源等。
3. 实施生产过程控制严格执行生产计划,加强生产过程监控,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的正常运行。
4. 进行生产效率评估定期对生产效率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提高生产效率。
5. 完善质量检查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检查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提高产品质量。
6. 加强对生产指标的监测和评估定期对生产指标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生产计划,保证生产指标的达成。
七、责任制度1. 生产经理负责生产指标的实施和管理;2. 生产人员负责按照生产指标进行生产;3. 质量经理负责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估。
八、奖惩制度1. 对于完成生产指标的单位,给予奖励;2. 对于未完成生产指标的单位,给予惩罚。
九、制度落实公司各级领导要加强对生产指标管理制度的宣传和落实,确保各项制度得到全面执行。
十、附则本管理制度由公司生产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改,经公司领导审批后执行。
以上就是公司的生产指标管理制度,希望各位员工能够认真遵守,共同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
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效率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生产效率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实施方法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
一、重要性良好的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它可以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运作,提高生产效率。
通过制定清晰的生产计划和流程,优化资源配置,减少生产线上的浪费,企业可以实现更高的产量和更低的成本。
其次,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可以提高产品质量。
通过严格的品质控制和质量标准,企业可以确保产品的一致性和优良品质,提升客户满意度。
最后,良好的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可以为企业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通过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企业可以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及时采取行动,提升整体业绩。
二、实施方法要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的生产效率管理制度,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企业应该设定明确的目标和指标。
通过设定具体且可衡量的目标,企业可以激励员工并监控绩效。
其次,企业应该制定规范和流程。
这些规范和流程应该包括生产计划、资源分配、质量控制、绩效监测等方面,确保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员工培训和技能提升,以确保员工具备所需知识和技能来执行生产效率管理制度。
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通过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可以更加精确地收集和分析生产数据,实现及时反馈和决策支持。
三、挑战与应对实施生产效率管理制度可能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企业可能面临员工的抵触情绪。
员工可能会担心生产效率管理制度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工作压力,甚至可能导致裁员。
为了克服这个挑战,企业需要与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解释制度的好处,并提供适当的培训和支持。
其次,企业可能面临组织文化的变革难题。
如果企业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引入新的制度可能会受到抵制。
为了应对这个挑战,企业需要逐步改变文化,通过激励机制和领导力示范来推动变革。
最后,技术限制也是一个可能的挑战。
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生产管理规章制度
第一条为了规范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保障生产安全,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生产计划应当合理安排,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生产计划由生产部门制定,并报经生产主管领导批准后执行。
第三条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操作,禁止违章操作。
第四条设备维护保养应当按照规定的周期和方法进行,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第五条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安全防范措施,确保生产现场安全。
发现安全隐患应当及时报告,并立即采取措施加以排除。
第六条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
第七条生产过程中,应当严格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生产成本。
第八条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产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生产人员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素质。
第九条生产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生产环境的管理,确保生产环境清洁整洁。
第十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行为,将按照公司相关规定给予处理。
第十一条本规章制度自颁布之日起生效。
生产车间5s管理规定(4篇)
生产车间5s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生产车间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保障职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管理规定。
第二条本管理规定适用于本公司生产车间的5S管理。
第三条生产车间5S管理的目标是:整理、整顿、清洁,从而达到事事有位、件件有所属、物物得所在、人人知所措、时时察所需的管理理念。
第四条 5S管理是全体职工的责任,司机、部门主管、生产管理人员、各班组长和职工必须认真执行。
第五条职工在车间内必须遵守5S原则,要形成良好的5S管理习惯。
第二章 5S管理具体内容第六条整理:对车间内各种工具、设备、材料等物品进行归类整理,去除无用和多余物品。
第七条整顿:调整车间内各种设备、工具、材料的摆放位置,使其达到最合理的利用效益。
第八条清洁:保持车间内的清洁和卫生,定期进行大扫除和保洁工作。
第九条清验:进行设备和工具的巡检和保养,发现问题及时修理或更换。
第十条自律:遵守车间的规章制度,遵守工作纪律。
第三章 5S管理责任和要求第十一条司机要做好扫地、罩布、除尘等保洁工作,保持车间内的整洁和干净。
第十二条部门主管负责组织和指导本部门的5S管理工作,保证车间的整理、整顿、清洁工作的实施。
第十三条生产管理人员要经常检查车间的5S管理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十四条班组长要对本班组进行5S管理的培训和指导,组织班组成员进行5S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职工要遵守5S原则,保持车间的整洁和卫生,使用工具设备等、后及时放回原位。
第十六条对于不能按照5S原则进行管理的人员,将给予相应的通报批评和纪律处分。
第四章 5S管理实施第十七条 5S管理从制度的制定、培训、实施、监督和总结等方面进行。
第十八条 5S管理要有相应的考核,将5S管理作为年度绩效的重要指标。
第十九条车间进行5S管理需要制定工作计划、制定标准化作业流程和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第二十条依据车间实际情况,定期进行5S现场管理的专项检查和培训。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一条本管理规定的解释权归于本公司的管理部门。
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指标【最新版】
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指标科学管理的最初目的是提高工人的作业效率,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人的待遇,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管理融合其他学科和知识演变成为现在的工业工程,它追求提高系统的效率与收益。
虽然工业工程的研究对象变得更广泛,工业工程运用的知识与工具变得更繁杂,但是工业工程的目标一直未变,那就是研究如何提高研究对象的效率,无论这个研究对象是工人,流水线,车间或者企业,这些研究对象统称为一个系统。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工业工程简化为如何提高系统效率的一类方法或知识。
关于如何提高一个系统的效率问题,我们需要认清系统的分类与效率的定义。
一个企业的生产系统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离散型制造系统,流程型制造系统,重入离散型制造系统与制造服务型系统等。
离散型制造系统,是指以一个个单独的零部件组成最终成品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机械加工、仪表仪器、汽车电子、服装、家具、五金、医疗设备、玩具生产等行业。
流程型制造系统,是指通过对一些原材料的加工,使其形状或化学属性发生变化,最终形成新形状或新材料的生产方式,主要包括石油、化工企业等。
重入离散型制造系统,是指产品或零件在制造过程中被某些机械重复加工两次以上的制造过程,主要包括半导体芯片制造、印刷电路板制造企业等。
制造服务型系统,是指以提供服务为中心来组织生产或运作,产品或服务需要让顾客满意,包括银行、医院、学校、零售、餐饮等。
这里主要介绍一下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指标,主要分类与定义如下:1.1流水线平衡率(LB)LB = 产品生产周期/ (瓶颈工时x 工位数)1.2人员作业效率(OPE)OPE = 标准工时x 良品/ (生产线直接人员x 时间)1.3设备综合效率(OEE)OEE = 时间开动率x 性能开动率x 合格品率2.1场地利用率场地利用率= 月度平均使用场地面积/ 工厂生产可使用面积2.2物流平衡率物流平衡率= 各工序平均单位计划产出/ 各工序中最大的单位计划产出2.3物流量距物流量距= 工序间搬运当量物流量(如一箱/栈板)x 工序间的搬运距离3.1整机订单履行周期整机订单履行周期= 物料采购周期+ 订单制造周期3.2部件任务执行周期部件任务执行周期= 物料采购周期+ 任务制造周期3.3计划波动率计划波动率= 月度生产计划变动次数/ 月度生产计划总次数4.1标准工时降低率标准工时降低率= (原标准工时-现标准工时) / 原标准工时4.2计划准确率计划准确率= 1 - |计划需求量-实际需求量| / 实际需求量4.3工艺路线准确率工艺路线准确率= 产品加工工艺顺序准确率x各工艺加工时间准确率5.1月度库存周转率月度库存周转率= 月销售量/ 月平均库存水平广义的生产效率定义为:效率= 产出/ 投入但是企业工厂在生产中对效率进行管控的时候一般进行单生产要素效率的管控,这就涉及到上述提到的各类效率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效率管理规定
一、目的:
通过对生产效率及用工标准的考核,进一步挖掘设备潜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设备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二、职责:
1、生产车间负责加强设备检修和生产锭位管理,准确统计设备生产工时、计划检修工时、非计划停机工时等,及时掌握各生产线(机台)日产量,出现异常及时报告生产部并跟踪处理。
2、生产部负责监督生产过程中的设备检修及锭位管理,生产效率异常时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解决,审核设备生产工时、计划检修工时、非计划停机工时等数据并报企管考核。
三、管理规定:
1、公司根据设备、生产品种特点定出各品种具体的生产效率、日产量定额和用工标准(见考核指标),并依此对车间进行考核。
2、生产车间加强生产过程的锭位管理,每天关注各机台的日产量,若某机台连续3天日产量均低于定额指标,车间应报告生产部并跟踪查找原因,直至问题解决。
3、公司根据设备计划检修情况定出各类设备利用率(见附表1),车间实施设备计划检修时应尽量集中人力在计划时间内完成,避免停机过夜现象,检修完毕应及时通知操作工恢复生产,并做好检修时间记录。
4、发生非计划停机时,车间必须通知调度并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检修,同时做好检修工时记录。
5、新产品试制严格按试制方案执行,试制完毕应及时恢复生产并做好相关工时记录。
6、对组件、品种超计划更换、技术改造、停外电、断料等因素造成的停机时间,生产车间和调度均必须做好详细记录。
7、机台收尾时,最后一批产量及相应的工时不考核。
8、长时间停机后重新开机生产时,生产部应制订详细的开机计划和开机费用,确定恢复正常生产时间,月底报送企管考核。
9、生产车间每月底准确统计各生产线(机台)产量工时记录表(见表2),同时将需要核减产量和工时的因素报告生产部,经生产部审核后报送企管考核。
四、考核:
1、生产效率考核:
计划生产效率=品种实际产量
品种计划效率品种实际产量∑⨯∑)
(
实际生产效率=品种实际产量
品种实际效率品种实际产量∑⨯∑)
(
某品种实际效率=理论日产量生产工时实际产量
⨯÷24
某品种生产工时=该品种工时实际总工时
计划总工时
⨯
计划总工时=生产天数×24×设备台数-计划停机工时
实际生产效率每比计划生产效率低1%,则扣车间1000元;实际生产效率每比计划生产效率高1%,则奖车间500元。
2、车间生产需要人数考核(见经济责任考核方案)。
注: 若当月未安排DTY机保养, 计算生产效率时则不核减该项时间。
审核:制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