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人口
人口与体育人口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课程名称: 社会体育学课次:10 班级: 人数: 117 任课教师:冯晓丽授课内容: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教学目标:1、人口与体育运动的发展关系。
2、体育人口的基本状态。
教学重点:体育人口教学难点:体育人口教法手段:讲授法、启发式、多媒体教学内容与设计教法提示(旁注)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第一节人口问题概述一、人口的数量(一)近代人口的骤增(二)人口数量的控制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下问题:(1)资源过度消耗,引起资源争夺,甚至爆发战乱。
(2)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城市过分拥护,人们生存环境恶化。
(4)社会机会减少,各种社会问题丛生。
(5)人们的劳动报酬递减,造成社会贫困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6)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最终造成人口质量下降。
教法设计及策略:回忆相关先行知识09800301 09800302 09800303(三)人口数量与体育的关系体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关照,因此人口的数量对体育的发展,以及人的体育需求的满足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适度的人口数量是体育提以发展的良好前提。
二、人口的质量(一)人口质量的评价人口质量――是人类具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从微观讲,人口质量指的是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而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
从宏观讲,人口质量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综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人类自身的条件和能力。
可用群体的受教育的程度、文盲率、入学率以及各种身体素质的指标来测量。
1、人口质量的直接指标(1)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一项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人的健康水平的综合性指标。
(2)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密切有关的指标就是人口的疾病死亡谱。
(3)残疾人所占的比重。
(4)青少年生长发育指标。
(5)教育水平指标。
(6)体育水平指标。
2、人口质量的间接指标(1)医疗卫生和保健的程度(2)人口食物构成和营养状况指标(3)人均住房面积。
体育人口结构职业结构
原因
• (1)城市生活的拥挤和人口的广泛流动造成流行疾病的蔓 延: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集中到城市里来 ,人口密度很大,一旦发生急性传染病,蔓延速度极快 ,2003年,SARS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爆发就是一个 典型案例。
• (2)生产方式的一致性造成职业性疾病的普遍存在:在机 器大生产的条件下,人们的一切生产活动服从于机器, 机器给人造成的片面发展,乃至畸形,往往会影响同一 职业人群。而白领阶层远离体力活动,所形成的身心问 题也是“通病”。
二、体质概述
• (一)体质的概念 • 体质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工作能力的物质基础。简
要地说,体质是指人的有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的 基础上形成的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 稳定的特征。体质既反映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的水平, 也反映着人体的身体运动的水平。
体质和健康的区别
• “体质”的概念,和“健康”的概念是不完全相同的,体 质具有长期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具有短期和易变的特征, 同样处在健康状态的人,基本体质状况可能千差万别;同 样体质状况的人,在短期内可能由于疾病的影响出现健康 方面的不同表现。同时,体质还包括了对人的生活能力、 劳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评价。
内容安排
• 绪论
• 社会体育概述
• 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 我国社会体育的目的、任务、 地位、功能
• 社会体育参与
•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 社会体育活动的原则、内 容、方法
• 社会体育活动分类指导
• 社会体育管理
• 社会体育机构
绪论
一、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兴起的大众体育热潮,
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一、生产方式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
体育社会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孔德:孔德是社会学史上最早对社会学的对象、方法和理论提出基本构想的,他的社会学以实证主义为思想基础,以进化主义和自然主义为基本研究方法。
然而他推导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
2. 结构功能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帕森斯和默顿。
主要观点是认为社会中的各个组织、各个职业、各个机构以及社会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依赖的,对共同具有的价值的意见一致是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
3. 冲突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科泽尔。
主要观点是社会处处是矛盾、竞争和争权夺利,一部分人得势就意味着另一部分人遭受压抑。
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级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4. 体育社会学:是介于体育科学和社会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既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又是体育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它是一门把体育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整体,在外部研究体育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内部研究体育与人的社会行为、社会观念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结构、功能、发展动力和制约因素,用以推动体育和社会合理发展的综合性的科学。
5. 体育社会科学:是有关体育的社会科学群的总称,它包含着众多的学科,如体育经济学、体育法学、体育伦理学、体育美学等,体育社会学也是其中的一门学科。
6. 社会体育学/群众体育学:是关于职工、农民、居民体育活动原理与方法的一门学科,与体育社会学在研究对象和领域上明显不同。
7. 社会变迁:指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
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
8. 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
我国当今的社团除了具备互益性和同类相聚性外,还具有民间性和非赢利性。
9. 社区:指一定地域内,按一定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生活共同体。
10. 社区体育:指以基层(微型)社区为区域范围,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
论体育人口的性质及功能
2012年第·9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4期Sep2012[摘要]论文应用文献、逻辑等方法,在分析评述既有观点基础上,揭示出我国“体育人口”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性质问题,并从人口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对“体育人口”性质进行了界定,旨在为“体育人口”理论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体育人口;性质;功能[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9-0088-02论“体育人口”的性质及功能黄炜(山西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体育人口”是体育社会学领域一个长期存在争议的重要概念,近年来,“体育人口”理论与调查实践研究不断发展,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理论解读。
一种认为,“体育人口”是衡量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并将其进一步操作化,应用于群众体育调查统计领域;而另一种则认为,“体育人口”不能作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的测量指标,相反,“体育人口”是一个范式性概念,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评价方式,是对公民体育权的强调和确认,而不仅仅是一种关于群众体育的效益计算。
两种理论相互质疑与对立,体现了”体育人口“现象自身的复杂性,实质上则是对体育社会学研究提出了如下突出问题,即“体育人口”究竟是一个范式性概念,还是“一个操作性极强的群众体育专项统计指标”?其本质属性到底如何?究竟是一个具有怎样性质和功能的系统?论文试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一、“体育人口”概念“体育人口”概念是体育现象进入人口学理论视野后的一个新概念,人口是“体育人口”的上位概念,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特定地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
一切社会活动(包括“体育”这种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都同人口发展过程相关。
因此,凡有某种特征的群体都可以称之为一个人口(亚人口或分人口)。
依据人口的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结构特征,可以把人口划分成各类亚人口,如经济人口、教育人口、城市人口等。
关于体育人口的调查与分析PPT(19张)
商 业 人 员
教 科 人 员
待 工 业 人 人 员
4 2 2 1
7
从表中可看出退休人员参 与体育锻炼的人数最多, 这和他们的闲暇时间多, 健康需求强烈的现实相符 的. 从居住区域来看,城镇居 民体育参与率最高,农村 体育参与率低,这不能不 引起全社会的注意要建设 和偕.文明的小康社会, 必须重视农村的体育工作 经济收入也是决定体育参 与的一个重要因素.
1人 5% 19人 95%
6
2.体育参与者的情况分析
体育参与者结构 男子参与体育活动的随意 性明显高于女子,女子对 体育的参与具有更大的稳 定性,特别是在中老妇女 中尤为明显. 从学历来看,体育参与率 随着教育程度呈上升的趋 势. 从职业来看,体育人口的 参与情况如右表
职业 离 管 退理 休人 人员 员 人数 7 3
16
1.建议
1)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并重 2)加大体育立法力度 3)加大全民健身的宣传力度 4)开放体育场馆 5)争取多渠道融资 6)增加社会体育指导员 7)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比赛
8)重视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 开展
17
参考文献
1)仇军 中国体育人口的理 论探索与实证研究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 02 2)杨桦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北京 2006第7期 3)湖北体育科技 武汉 2006 湖北体育科技编 辑部 4)西安体育学院 陕西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10
4.体育参与者的锻炼项目选择
项目 步行 健身器 门球 篮球 太 极 1
人数
15
9
1
1
11
从总的趋势来看,体育项目的选 择多数为有氧运动,剧烈运动较少, 健身性.娱乐性较多.竞技性较 少.另外,选择多为比较经济.设备 简单,简便易行的体育锻炼项目.
人口与体育人口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
要数据公报(第1号)
一、 全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 普查登记的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339724852人。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为7097600人。 澳门特别行政区人口为552300人。 台湾地区人口为23162123人。
体育人口判定标准
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每周参与一次身体 活动的人群 三元定性判定标准:每周参与身体活动频 度3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 次活动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 三元等级判定标准:从身体活动频度、时 间、强度三个方面将体育人口分为四个等 级,达到相应等级判定为相应的体育人口
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
性别结构中,男女比例107即为国际 认可的警戒线,而我国高达116(如果 一个物种中,雄性个体的数量过多, 最终这一物种还可能因此而走向灭绝 ) 年龄结构,65岁和65岁以上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14岁和14岁以下人口占 总人口的比例
体育人口
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 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 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 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 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具有亲身 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
三、性别构成 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 的人口中,男性人口为686852572人,占 51.27%;女性人口为652872280人,占 48.73%。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 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 人口普查的106.74下降为105.20。
人口数量对体育的影响
体育社会学 第05章 人口与体育人口
第五章人口与体育人口本章要点人口与体育运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造成许多难以克服的问题,人口的发展必须控制。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人口的分布与结构都从不同角度对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
体育人口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参数。
50年来我国的体育人口数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大大高于经济水平相当的其他国家。
我国的非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还十分艰巨。
第一节人口问题概述人口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人口学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
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数,人口数量的增减和质量的优劣本身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口的数量与质量也与一个社会体育运动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一、人口的数量(-)近代人口的骤增(参考人口资料)据统计,1930年世界人口达到 20 .28亿人, 1960年全球人口超过 30亿,1974年达到40亿,1987年超过50亿,目前已超过60亿就是说,世界人口从10亿人增加到20亿人经过了 100年的时间,而以后每增加 10亿人口的时间从20世纪初的35年缩短到目前的13年。
中国长期以来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人口的增长大体上与世界人口的增长相平行,增长速率基本相当。
居住在一定区域内或一个单位内的人的总称(二)人口数量的控制2为什么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发展?人口数量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给经济与社会发展带来了如下问题:—资源过度消耗,引起资源争夺,甚至爆发战乱;—生态环境破坏,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过分拥挤;人们生存环境恶化;—社会机会减少,各种社会问题丛生;—人们的劳动报酬递减,造成社会贫困化,犯罪率不断上升。
—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最终造成人口质量的严重下降。
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世界人口将达82亿,2050年将达94亿,2100年将增加到104亿。
西方新马尔萨斯主义(亦称罗马俱乐部)认为,到2100年地球将无法承受人口压力,人类社会终将崩溃。
第三章 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体育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理论 二、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第四节 体育人口
一、体育人口的概念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二、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体育社会学》—— 第三章 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 体育社会学》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体育的行政机构 二、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 三、体育的社会团体 四、社 区 五、家 庭
• 社会团体具有以下的功能:
1. 参政议政; 2. 作为政府的助手; 3. 经济参与; 4. 维护成员权益; 5. 成员发展。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体育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理论 二、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第二节 体育的社会分层
一、社会分层理论 二、体育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理论 二、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第四节 体育人口
一、体育人口的概念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二、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体育社会学》—— 第三章 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 体育社会学》
14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三节 体育的社会流动
一、社会流动理论 二、体育社会流动的方式
第四节 体育人口
一、体育人口的概念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二、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状况
《体育社会学》—— 第三章 体育的内部社会结构 体育社会学》
9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第一节 体育的社会组织结构
一、体育的行政机构 二、体育的事业、企业机构 三、体育的社会团体 四、社 区 五、家 庭
体育人口
什么是体育人口?“体育人口”和“国民体质测定与监测”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前者主要用来评价群众体育的参与程度,后者则用来检验群众体育的实际效果。
什么是体育人口?所谓体育人口,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里,经常从事身体锻炼、身体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的、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要素的一种特定类型的亚人口。
按照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可以将人群分为体育人口、准体育人口和非体育人口三类。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也反映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体育人口是随着全球性大众体育热潮兴起,而被采用的一个新概念,一般用以研究国家的人口质量和社会生活质量。
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体育人口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1997年我国提出了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就可以算得一个体育人口: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无论在研究或实际工作中,体育人口必须制定出量化的、可操作的判定标准,以便科学准确地测度、统计、研究和进行国际比较。
全国体育人口是如何统计的?因为各个国家总人口数量不同,因此经常用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率来表达。
体育人口这项百分率的指标决定了它的量值不仅与群众体育参与情况有关,而且与人口总数有关,前者作为分子,后者作为分母。
在我国,体育人口由两部分人组成的:一部分称为“当然体育人口”,包括武装力量人员、在校学生和从事体育工作专业人员;另一部分称为“或然体育人口”,就是指70岁以下的成年人中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这类体育人口往往要通过精确的抽样,进行入户调查才能统计出来。
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如何呢?根据《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课题提供的数据,2000年在我国16岁至70岁的成年人中,体育人口达到了18.3%(约1.58亿),比1996年增长了2.8%,约增加1800万;若把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在7岁至70岁的人口总数中占33.93%(3.63亿),比1996年提高2.53%。
第六章 亚健康和体育人口
对第一种人应加强运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 低于20分钟,否则就难达健身强心效果。运动应是有氧
运动,不可进行过分剧烈的无氧运动。运动能提高心血 管系统功能、耐性与柔韧性,如可选球类、跳绳、做操、 打拳、慢跑、登楼、游泳等;运动后要能睡眠良好,故 可因人而异选择运动种类。对第二种人应注意劳逸结合,
放松情绪,确保睡眠时间,不违背生物钟。
二、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
亚健康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 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 未达到明显病理反应的程度。从生理学角 度来讲就是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尚 未引起器质性损伤。据报道,导致亚健康 状态的因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类。
(一)社会因素
人的身体总是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系统中,过度疲 劳易造成机体平衡失调,精力、体力透支。因工作和 生活的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用脑过度, 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出现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 极度疲劳为主要特征的征候群。研究表明,疲劳已成 为发达国家严重的社会问题:有60%的人感觉非常疲 劳,因紧张而造成机体身心疲劳,表现为精力不足、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睡眠质量不佳。
身体上有许多病变因子(或第三状态), 难以检查出来,这种状态往往是各种疾病 的患病因素,可以潜伏几年至几十年,它 们是健康与疾病的交接地带,是健康与疾 病相互转化的“中介点”,通过健身锻炼, 平衡饮食及心理调节则可延缓这种状态的 出现,将处于非病态的隐性因子消除,如 神经衰弱等,以增进健康和长寿。
(三)生物学因素
即使是健康的人,在某特定的时期也可能处于 亚健康状态,如夏末和秋季下肢骨脱位发生率较高, 胫膝骨和股骨骨折却多发生在2月份。人的体力、精 力和情绪都有一定的生物节律,有高潮,也有低潮, 脑力和体力都有较大的反差,在低潮时期,就会表 现为亚健康状态。
对我国体育人口概念的再辨析
第27卷第5期2005年10月辽宁体育科技UAONINGSPORTSCIENCEANDTECHNOLOGYV01.27No.50ct.2005·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对我国体育人口概念的再辨析张宁-,韩军生z(1.山东省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淄博255100;2.jB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4)摘要:通过对我国现有体育人口概念的研究来分析体育人口概念存在的目的和科争陛,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新主张,对体育人口概念进行合理的分层,旨在指导大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健身运动。
关键词:体育人口;界定;辨析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204(2005)05--0001-02Re-discussionontheConceptionofChineseSportPopulationZHANGNin91,HANJun-shen92(1.ZiboTeachersSchoolShandong,Ziboshandong255100;2.GraduateInstiuteBeijingSportuniversity,Beijing100084)Abstract:Throughtheresearchofpresentconceptionofsportpopulationinchina,thispaperanalyzestheaimandseien—tifcionofexistingofsportpopulationconception,furthermore,accordingtobasingtherealityofchina,itclassesthecon—ceptionofsportpopulationreasonably,sotooffersomeadvicetoinstructthemasstotakepartinexercisescientifily.Keywords:sportpopulation;defmtion;discussion随着近代体育的发展,“体育人口”概念逐渐产生,国外对体育人口的界定也相继被广泛介绍和引用,但体育人口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一直以来就争议颇多,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对体育人口进行诠释,以使体育人口理论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
第四章 体育人口 体育社会学课件PPT
第二节 老年人体育
四、老年人体育的意义
• 老年人体育对老年人群身体健康、智力保 持、社会交往的价值,老年人体育对社会 医疗保障的价值。
五、老年人体育的特点
• 1、体育参与积极性较高 • 2、体育参与组织化程度较高 • 3、体育参与项目比较多样,一般是运动节
奏比较慢的项目 • 4、主要是在公共场合进行。
九、讨论:发展体育人口的具体方法
• 1、引子 • 发展体育人口规模的价值以及目前存在的
问题。 • 2、分组讨论 • 各组组长负责记录学生的发言,并整理,
以备简短发言。 • 3、各组组长发言 • 4、教师评论
三、中国体育人口发展现状
• 1、增长比较缓慢2000年参加过体育活动的 人比1996年增加了0.65%,实际只有560万。
• 2、结构不合理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 结构、学历结构、经济地位结构等方面都 存在失衡。
• 3、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为体育人口的增长奠定了基础。
• 4、数量低于国外发达国家
第三节 体育生活方式
六要价值和功能。 体育生活方式指围绕体育运动形成的生活 方式。
七、体育休闲的价值
• (1)个体价值压力释放、身体锻炼、社会 交往
• (2)社会价值。繁荣经济、增进和谐
八、体育消费的价值
• (1)促进经济发展 • (2)优化经济结构 • (3)提高生活质量 • (4)丰富消费形式。
一、体育人口的定义
• 体育人口指符合特点体育锻炼标准的人口。
二、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
• 1、国际标准 • (1)分析单一粗放式判定标准每周参与一次体育活动。
(2)三元定性判定标准每周参与体育3次以上,每次活动 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活动主观运动强度中等以上。(3) 三元等级判定标准从频度、时间、强度三个方面将体育人 口分为四个等级。 • 2、国内标准 • (1)每周身体活动品读3次以上(2)每次身体活动时间 30分钟以上(3)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强度以上 • 3、体育人口标准设定的考虑因素 • (1)目的体育人口标准含有特定的价值和目的。不同的 目的和价值就会有不同的标准。(2)实际情况体育人口 的发展实际情况也会影响体育人口的标准制定。(3)国 外相关的经验体育人口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因此国外的经 验可以提供参考。
人口与体育人口
男女对体育活动的偏好和参与度存在差异,人口性别结构的 变化会影响针对不同性别的体育项目的发展。
人口分布对体育人口的影响
城市与农村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体育参与程度和偏好存在差异,人口的城乡分布会影响体育产业的地域发展重 点。
区域差异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和文化背景等因素会影响当地居民的体育活动习惯和偏好,人口的地区分布会 影响体育项目的地方特色发展。
05
我国体育人口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体育人口的规模与分布
规模
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庞大,近年来呈现稳 步增长趋势。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 数据,截至2022年底,我国体育人口已 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30%以上。
VS
分布
我国体育人口分布广泛,城市和乡村地区 均有较高比例的体育人口。其中,年轻人 和中年人是体育人口的主力军,学生和上 班族是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群体。
03
人口与体育人口的关系
人口数量对体育人口的影响
人口数量增加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们对体育活动的需求也相应增加,从而推动体育产业的 发展。
体育设施需求
更多的人口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体育设施来满足人们的锻炼需求,这有助于扩大体 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人口结构对体育人口的影响
年龄结构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有不同的体育需求,因此,人口年龄结构 的变化会影响体育市场的细分领域的发展。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对体育人口的 规模也有影响,例如北欧国家的户外运动 传统和美国的职业体育文化。
政府政策
国际合作与交流
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支持和鼓励政策对提高 体育人口比例有积极作用,例如东亚国家 近年来加大对体育产业的投入。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发达国家在体 育设施建设、赛事组织等方面的经验,有 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体育人口比例。
2022体育人口文献综述
2022体育人口文献综述
以第一次和第三次全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的组织开展为时间节
点分三个阶段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体育人口研究进行文献综述,并系统梳理每个阶段的体育人口研究特点与不足。
认为我国未来的体育人口研究具有四个方面的趋势。
一是将我国体育人口与其他国家体育人口进行横向比较的研究
将进一步增多,而且比较的维度将更为丰富,这也要求我国在体育人口判定标准上要进一步与世界接轨。
二是针对我国人口结构改变所导致的体育人口结构呈现出的新
特点新趋势的探讨将是未来体育人口研究的热点。
三是未来的体育人口研究将从功能论研究范式向互动论研究范
式转变。
四是未来的体育人口研究将更多地吸纳其他学科的理论,且更加注重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
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体育人口”指标的统计分析.docx
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体育人口”指标的统计分析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74-061 前言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可以用来衡量、监测和评价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还可以用来度量我国体育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水平,为科学制定体育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藉以推动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现代化等方面的协调发展。
因此,可以说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我国体育现代化得以实现的基础和核心。
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是由许多有内在关联的单项指标组合而成,在构建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时,既要从整体上全面考虑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所应包含的内容及其框架体系,也要逐一考虑各个单项指标的涵义、口径及计算方法等。
在确定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各个单项指标的名称和涵义时,主要应依据相应的科学概念,更要考虑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因此,必须根据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制的要求,对各个单项指标存在的合理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
目前在我国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制过程中都将“体育人口”作为一项主要指标,然而,“体育人口”作为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一项主要指标是否合理国内尚无学者对其进行论证,作者试图通过对我国体育人口研究概念的疏理、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分析以及江苏体育现代化试点市(县、区)体育局管理者的深度访谈及文本深描,对“体育人口”作为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一项主要指标的合理性进行科学的论证。
2 “体育人口”已经成为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中的一项主要指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人对健康生活有着越来越多的追求,集中体现在健康生活理念以及健康生活方式的改善方面,大众健身的普及度越高,劳动者的基础素质也就越高,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和亲和程度变得越来越高。
因此,“体育人口”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近年来,在我国有关省(市)的体育现代化指标体系研制过程中都将“体育人口”作为一项主要指标。
也谈体育人口概念
sotpate A on] ̄ cnetiia t r n nhta a a o ae w i ant er alda I rei d pr r i . sanra z ocp, li e a ads t i l vl t npt m h hcn o b gne s j 1 cir na s cc l i ts ln g l y ec e u i t c e a g t o n
1 “ 育 人 口” 念再 次 引起 关 注 的原 因 体 概 “ 育 人 口” 念 引进 和 运用 活跃 的年代 是 上世 体 概 纪 8 代 中后 期 。 年来 再 度成 为体 育 学 术 圈 中 的 0年 近 议题 , 我认 为有 几 方 面 的原 因 。一 是 19 9 5年 “ 民 全 健 身 计划 ” 传 和 实施 后形 成 的社 会 效应 。随着 “ 宣 双 休 日” 度 的执 行 , 暇 时间增 多 , 时地 提 出 “ 民 制 余 适 全 健身” 口号 , 力 于让 每个 人参 与 除竞 技 比赛 外 的健 致 身活 动 , 不管 年 少或 年 老 , 不管 贫 穷或 富 裕 。运 动体 育随 人们 当代生 活 方式 的发展 而 逐 步形成 。二 是城 市居 民生 活 中社 区观 念 的形 成 , 区体 育 随余 暇 消 社 费的社 区经 济 的发 展 而 初 步 形 成 , 育 运 动 已 吸 引 体 了越 来越 多 的 参 与 者 。 第 三 , 国家 社 会 科 学 基 金 资
L u Xu bn / e ig
( aj g F r t nv sy 阿 10 6 C i N n n o syU i rt , i er ei g 20 3 , hn a)
我国人民体育状况调查报告
我国人民体育状况调查报告自1995年6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到2000年底,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已经结束。
为了检验全民健身计划一期工程实施效果,推动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体育总局在1997年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于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
主要调查结果如下:一、关于我国体育人口(一)我国参加体育活动总人数2000年,我国16岁以上城乡居民有35%的人参加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比1996年提高0.65%;65%的人在这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
(二)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的基本情况根据1997年规定的我国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即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不低于3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强度者),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我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比例数。
将7岁至15岁的在校学生和武装力量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我国的体育人口占可统计的7至70岁总人口的33.9%,比1996年提高了2.5%。
性别分布:男性占56.6%,女性占43.4%,我国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
比1996年分别提高了3.3%和2.2%。
年龄分布:年龄段为16-2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33.4%;年龄段为26-3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4.4%;年龄段为36-4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2.8%;年龄段为46-5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15.3%;年龄段为56-65岁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1.7%;年龄段为65岁以上的体育人口数量,占该年龄段总数的22.2%。
我国体育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马鞍型”分布。
文化程度分布:我国体育人口有与文化程度基本成正比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育人口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
意义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
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及亲和程度,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制定社会体育发展规划与进行体育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
分类体育人口可以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等几类。
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
非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人群。
当然体育人口,是指从事专业体育工作或职业从事体育训练以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了国家法定的体育标准者,其中包括业余体校以上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院校的教师、学生、学校体育教师、现役军人、武装警察、人民警察,以及一年内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成年人等。
或然体育人口,是指经过体育教育和社会体育的感召而形成的体育人口。
发展体育人口的主要工作应集中于或然体育人口,也就是要将那些可能成为体育人口的人群,经过社会努力、社会控制,转化为真正的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在总体育人口中所含比例极少,但他们是体育工作的骨干队伍,也是转化或然体育人口的实际工作者,应发展这部分人的数量。
终身体育人口,是指那些自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以来,坚持至今,并能持续到老龄的体育人群。
间接体育人口,是指社会成员离开体育教育后,因种种原因离开了体育活动,中年或老年后又恢复参加活动的体育人群。
主动体育人口,是指树立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对体育运动和身体娱乐产生了浓厚兴趣,自觉主动坚持体育活动的人群,被动体育人口,是指出于某种社会压力被迫进入或在特定环境下被卷入体育中来的参加者。
基本特征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
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
在本书中所界定的体育人口,即指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学校体育、武装力量体育和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参与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稳定性,这些体育人口的群体与相应的总群体区别不大,可视为当然体育人口。
而社会体育中,体育人口与总群体之间的差异存在着管理学和社会学意义,即对社会体育管理水平和制约人们体育参与的社会因素的评价,也存在着对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体育价值观念的判断,因此,世界大多数国家在确定体育人口时主要在社会体育领域内进行。
体育人口相关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
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社会体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在研究体育人口时不能忽略和排斥他们的存在。
由于条件的限制,在本研究中没有展开对这部分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讨论。
体育运动的教学、科研、新闻、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但是其中也确有一部分人不是实质性体育人口。
但这部分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大,对他们的忽略不影响统计结果。
下棋、打牌、钓鱼等类活动中,被采用的体育手段不多,身体活动性不明显,增强体质的作用尚待进一步探讨,因此在本研究中暂不将仅以这类活动作为体育参与的人列为实质性体育人口。
由于决定体育人口的参数比较多,如参与者自身的初始健康状况、年龄性别、选择活动的方式、活动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每次活动时间、活动时的负荷强度、活动后的实际健身效果等等,因此制定一个客观、科学又便于操作、统计的统一判定标准非常困难。
评判标准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
体育人口中的主动体育人口、实质性体育人口和终身体育人口也呈增加的趋势。
发展社会体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增加体育人口、增加自觉参与、不间断参与和终身参与的高质量的体育人口。
基本数据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
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
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调研的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认识当前中国体育人口现状及趋势,对公司的产品将来可能的用户做群体画像。
调研的方式与局限性本期调研的主要方式为:文献资料对比本文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机构发布的调研报告不对外公布。
有关权威部门发布的报告较少,且实质内容不全面,可直接利用的数据源也不多,很多数据都是要通过关键词检索的办法获得。
文中引用了部分民间的调研结果。
此外由于时间和成本的约束,在当前无其他更有效方法的情况下,一些小类数据利用了部分省市的相关数据和系数进行测算,因此,测算数据与真实数据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体育人口的定义体育人口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健身娱乐,接受体育教育、参加运动训练和竞赛,以及其他与体育事业有密切关系的、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种社会群体。
它是以体育为重要特征并具备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空间分布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人口可以分为实质性体育人口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当然体育人口与或然体育人口、终身体育人口与间接体育人口、主动体育人口与被动体育人口等几类。
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亲自参与各种体育活动的人,他们不仅有较好的体育态度、锻炼身体的习惯,并掌握了体育的基本技术和知识,它是体育人口的主体。
非实质性体育人口(亦称间接体育人口),是指那些热爱体育运动,对竞技体育饶有兴趣,但不直接参与其间,只做体育比赛观众、看客、读者的人群。
直接参加各种身体活动,即具有亲身体育实践,是体育人口的基本特征,他们通过采取某种特定的身体练习方法,达到体育的目的,即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改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完善发展。
这部分人口可称实质性体育人口。
我们强调体育人口对体育的直接参与性,然而事实上存在着大量的不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但十分热衷高水平竞技体育比赛表演的观赏者和体育传媒的视听者。
这一人群与体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且数量相当大,他们是体育市场的主要消费者群体之一,也是体育社会实践的重要支配群体之一,他们与体育的亲和程度很高,具有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向实质性体育人口转化的基本条件,做好他们向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转化工作,是体育从业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评判标准国际上判定体育人口的标准差异较大,在确定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时,我们认为提出以下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是符合我国多数居民实际情况的,是可行的:*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含3次)以上;*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
(下文中提到的“经常锻炼”人群如此标准相同等于体育人口)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体育人口的发展呈日益增加的趋势。
基本数据(1996年数据因年代久远不具备较大参考意义,未详细列举)本次调查得到如下关于体育人口和体育参与情况的基本数据:*1996年我国有33.26%的16岁以上的人参加了至少一次体育活动,66.74%的成年人一次体育活动都没有参加。
*以上参加体育活动者中有部分人参加了体育比赛和表演,占成年人总数的23.05%。
参加次数以1至3次者居多。
*在1996年33.26%的体育活动参加者中,参加活动的频度是比较高的,有84.46%的人每周至少有一次活动,其中49.54%的人达到了体育人口的评价标准。
*在每次锻炼达到30分钟以上的占96.01%,且每周3次以上者中,锻炼的运动负荷强度在中等以上者为15.46%。
因此可以认为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体育人口的概况体育人口的总数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人口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
2000年我国16岁以上的体育人口达到18.3%,比1996年的15.5%增长了2.8个百分点。
约为1.5亿人。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在我国人口总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增长的比例数。
2007年全国“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比2000年的18.3%增长了10个百分点。
根据资料分析,2015年中国体育人口人数将超过30%,约4亿人。
进入21世纪后,中国体育人口增速明显,这与中国综合国力高速增长密不可分,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但是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中国这一比例任然比较偏低。
根据调查,2007年全国有3.4亿的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其中,男性是1.94亿,女性是1.46亿。
城镇居民中有2.18亿的人参加过体育锻炼,乡村居民为1.22亿。
其中,16周岁及以上的城乡居民中达到“经常锻炼”标准的人数,占全国16周岁及以上总人口的8.3%;男性“经常锻炼”的人数比例是9.0%,女性是7.5%;城镇居民有13.1%达到“经常锻炼”的标准,乡村居民为4.1%,城乡差异较大。
体育人口的性别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测算全国体育人口性别分布情况如下:2000年男性占56.6%,女性占43.4%,2007年男性占57%,女性占43%其中我国男性体育人口占男性总人口的20.2%,女性体育人口占女性总人口的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