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简帛本及传世本异文探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

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与分析摘要:本文着重研究了三种不同版本的《老子》——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并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
通过对各个版本的文字、形式、内容等进行分析,发现不同版本的《老子》存在颇多差异。
其中,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本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上下篇内容未必区分明确。
而王弼本《老子》则更侧重于阐明《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注重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
综合比较三个版本,不难发现,《老子》已经成为了今天的中国文化宝库之一,而不同版本的差异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关键词: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王弼本《老子》、版本、比较、分析“道法自然”,《老子》中这样一句话,虽然已经历经千年沧桑,却依然在如今的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思想之中,《老子》可以算得上最为重要的一本书,它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但是,在不同版本的《老子》之中,究竟存在哪些重要区别呢?郭店楚简作为早期版本的《老子》,其文字碑刻的案例也完全不同于其他版本。
郭店楚简之中,各篇章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割,上下篇的关系也没有强制要求。
同时,由于版本历史悠久,因此在书写和存储过程中也有较大的损失和变形。
所以,在本版本中,一些重要的原文或是作者的名字都没有出现。
然而,正是因为存在这些不确定性和疏漏,使得郭店楚简在当今的学术界中保持了很高的研究价值,许多专家学者可以借助这个版本探讨《老子》的原始传承与原貌。
而马王堆帛书则出现在了汉代,也就比郭店楚简晚了一些年代。
相较于郭店楚简,马王堆帛书在篇章的区分上更加清晰,同时文字也较为完整。
同时,马王堆帛书还采用了三段式结构,即以“句斋”为副本,将中间段放在首尾两段之间。
因此,这个版本的《老子》可以很好地阐释《道德经》的重要思想,并指导人们如何应用这些思想于实际生活之中。
王弼本的《老子》则是宋代的版本,它在前两个版本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
《老子》郭店简本与今本、帛本的关系

种是“ 来源说” 认为今本和 帛书本《 , 老子》 是 以郭店简本《 老子》 为基础为来源发展而来的 ;
一
文本。 “ ” 修正整理郭店楚简本之后形成的东西
才 是马 王堆 帛书 本 及 诸 通 行 本 ” 保 存 着 古 。“ 朴 自然 性的郭 店楚 简 本 , 是现 存 最古 的《 老子 》 文本 , 而马王 堆 帛书本 、 诸通行 本 是 以古 文本 为 基 础 , 以修 正整 理之 后形成 的文 本 ” 加 ⑧。
绝学无忧四字在王弼本傅奕本河上郭店老子有相当于今本老子第十九公本等诸本中皆置于第二十章之首但自唐以章全部我们称之为绝智弁辩章和第二十来众多学者对其位置深表怀疑认为该四字当章上段我们称之为唯与呵章的内容
《 老子》 郭店简本 与今本 、 帛本 的关 郭店 简本与今 本 、 帛书本 的关 系, 学界观点主要 有“ 来源说 ” 摘抄说” 摘 与“ 。“
可能 这样少 ⑨。
王博认为郭店《 老子》 摘抄本 ” 其理 由 是“ , 是 :1 竹简《 () 老子》 的每一本都有 自己的主题 ,
因为主 题集 中 , 以各 段 之 间的联 系非 常 紧凑 , 所
这应该是编者有意而为 的。( ) 2 一些在战国中 后期 被 引用 的老 子语 句并 不见 于这 三本 中。如 《 战国策 ・ 齐策》 严周 以“ 老子 日” 称引 的见于 今本 第 三 十 九 章 的 “ 贵 , 以贱 为 本 ; 高 , 虽 必 虽
墓竹简》 内所收《 老子》 甲本 、 乙本 、 丙本并非后
试论《老子》文本的几个问题

在秦汉时期,《老子》开始有不 同的版本出现,主要是简略本和
繁复本两种。
简略本强调“无为而治”,适合 于当时法家学派的思想;繁复本 则强调“道”的观念和宇宙本原
,更符合道家学派的观点。
帛书《老子》与传世本的关系
帛书《老子》是在汉代发现的,其内容与传世本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文字、词句 和思想上。
入思考才能领会其真实含义。
这些特点也使得《老子》的文本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不同的
03
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03
《老子》文本的内容与思 想
主要内容
《老子》文本主要论述了“道”的概念和特点 ,以及如何通过“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理社 会和人类。
文本中强调了“道”的至上性、自然性、无为 性以及返璞归真的特点,认为这些特点与“道 ”的本质相符合。
修辞手法
比喻
老子善于运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如“上善若水”等。
象征
老子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如“道”象征宇宙 的本原等。
对偶
老子的语言中常出现对偶的句式,如“天之道损有余 而补不足,人之道则反”等。
语言与修辞对理解的影响
01
语言的简洁明快和朴素无华使得《老子》的文本易于背诵和理 解。
02
语言的含蓄深远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加了理解的难度,需要深
文本中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认为只 有遵循“道”的本质,才能达到真正的治理效 果。
思想内涵
《老子》文本的思想内涵包括“道”的至上性、自然 性、无为性以及返璞归真的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了老子对于社会和人类治理的理想和追 求,即通过无为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的自然和谐和人类
的自由发展。
文本中还体现了老子对于礼乐文化的批判,认为 礼乐文化违背了“道”的本质,因此应该被抛弃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复原本

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简体复原本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史记》:“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老子》至今有三个版本源头:一个是相传从河上公传下来,魏晋人王弼注释的版本,是现代通行本的祖宗。
一个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两个版本,还有一个是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残编。
根据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抄本与1979年郭店出土的楚简本《老子》残篇得知,现传世之《道德经》并非是老子书的原貌。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有甲、乙两种版本。
两版本的书体有些不同,但都属于隶书。
乙本避刘邦讳,可以断定它是汉朝的抄写本无疑。
甲本由于不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因此可推断它当抄写于刘邦称帝之前。
过去多以为隶书出现在秦篆之后,是“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
从1975年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一千一百余枚隶书秦简和1980年又在四川青川郝家坪出土两件隶书战国木牍的情况来看,隶书的出现与流行应早于秦篆。
现代大量考古发掘证明,隶书在战国时期就已广泛使用于以竹木为书写材料的简牍上。
甲本帛书很有可能是直接从战国时期的竹简上转抄过来的,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保存最为完整、最接近原貌的古本《老子》版本。
三国时魏人王弼注《道德经》则是现存传世本中的最早版本。
帛书本不分篇章,传世本《老子》则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
文字也多所不同。
以下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的简体字复原文本。
帛书《老子》甲、乙本合校及文字复原【上篇·德经】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老子》通行本与帛书异文研究

第一章《老子》与作者考1.1 老子其人“老子”原名李耳(约前575~?),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
西周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出生地现有争议,有河南鹿邑和安徽亳州市涡阳县的不同说法。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①按:老子为苦县人,今当河南鹿邑。
其地本属陈国。
陈为楚灭,恰当孔子之卒年(公元前479年),故老子出生于苦县时,尚属陈国所有,故当为陈人。
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既现址太清宫镇,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长孔子20余岁。
孔子数次问礼于老子,言老子“犹龙”。
1.2 《老子》成书关于《老子》成书,《史记·老庄申韩列传第三》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②后世一般认为《老子》是我国第一部私人著作,并认为《老子》成书早于《论语》。
然而近代文献学者的研究逐步证明《老子》一书应晚于《论语》、《墨子》,大约与《孟子》同时期。
《老子》的用语、句式带有明显的战国时代的特征,如《老子》中常用“王侯”、“王公”、“万乘之君”、“取天下”等词语,均是战国时代开始频繁使用的词。
而《老子》中惯用的“夫唯……,是以……”、“以其……,故能……”之类的句式以及自称“吾”、“我”表明《老子》应是一人所著,在此之前的《论语》与《墨子》均是后人辑成的言行录,因此《老子》一书应为后世某道家假托老子之名所著的一部个人思想著作。
《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多为韵文,分《道经》和《德经》两部分。
①《新编小四库二十五史百衲本》181页②《老子》一书后世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版本。
现在可以看到的最初的版本,是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但郭店楚简损毁严重,仅作为校对参考用途。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把《德经》放在《道经》之前,由于马王堆帛书保存较好,现已成为研究《老子》的重要版本。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是对古代经典文献《老子》的一次全面修订和校对的结果。
《老子》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深受广大读者的关注和研究。
然而,由于历史的演变和文本的传承,现存的《老子》文本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争议。
因此,本次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全本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概括而言,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旨在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校对工作,还原《老子》原始文本的真实面貌,尽可能地修正和消除传世文本中的各类错误和疑点。
通过对古代帛书的勘误与补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和解读《老子》这一重要著作,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哲学的智慧。
此外,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全本考虑了多种版本和文献资料,以较为客观的方式进行修订,力求还原原始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这一过程中,研究人员对每个字、每个词进行了严格的对比和分析,对照各种版本的异同之处,从而尽可能地恢复文本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总而言之,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的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该修订工作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老子》这一经典文献的全面修订和校对,我们有望获得一份更加准确和真实的《老子》文本,进而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哲学的宝贵智慧。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一篇长文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理解全文的逻辑框架和内容安排。
在本文中,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系统地介绍帛书本《老子》点校全本的相关信息。
以下是本文的文章结构:2. 正文2.1 帛书本《老子》的背景在这一部分,将对帛书本《老子》的出土背景进行详细介绍。
可以包括该版本在何时、何地、以及何种情况下被发现,以及与其他版本的关系等内容。
同时还可以介绍该版本的文献传世情况以及其在学术研究中的地位。
2.2 帛书本《老子》的点校内容本部分将以帛书本《老子》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点校方面的内容。
可以从文字校勘、语义校勘、逻辑校勘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分析其中的变异、异文,比对其他版本的差异,并且详细介绍点校的方法和原则。
试谈《老子》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部分差异

246试谈《老子》帛书本与传世本之部分差异潘园园 通化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的大力展开,大量出土文献逐渐面世,其中不乏有一些较高研究价值的竹简和帛书,这些简帛的出土,不仅可以让我们读到与传世本不同的一些古文献,而且还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这对我们在文献学上的校勘、辨伪及语言学、史学等方面都将会有很大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老子》;帛书本;传世本《老子》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典籍之一,历代传本众多,对其研究也众说纷纭。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老子》,其中将《老子》分为甲、乙本;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又出土了竹简《老子》,其中将《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是目前最早的《老子》传抄本。
这两种简帛的相继问世,轰动世界,引来了学术界几次国际性研讨会议,学者们对其的分析研究也一度成为热潮。
其中,对于简帛本同传世本的差异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这些差异,不仅可以使我们在研究传世本《老子》中遇到了问题得到解决,而且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研究材料,在学术研究史上都有深远的意义。
本文拟以帛书本和传世本相比较,从中找出其部分差异,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关于帛书《老子》从时间上看,甲本字体介于篆书和隶书之间,加之因其不避刘邦的名讳,故以此推算抄写的年代,至晚在汉高祖时期,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乙本字体是隶书,其中又将“邦”字改为“国”字,故其抄写年代可能在惠帝时期,约公元前194年至公元前180年间。
帛书本在文字符号、文本排序等方面都不同程度上的与传世本出现差异,本文仅就帛书本与传世本中出现的部分内容差异进行探讨,从中表达出自己的一点见解。
二、《老子》帛书本与传世本部分差异帛书本的出土,学者们自然都自觉不自觉地拿传世本与之进行对比、参照阅读,至于以谁为蓝本,学者们则各持己见。
有人因帛书本为出土本,且年代较传世本早,故主张一切应以帛书本为参照本,用帛书本校勘今本,判别今本的正与误;用帛书本研读今本,审定旧注的是与非。
帛书《老子》史料类型

帛书《老子》史料类型国学典籍《老子》,又名《道德经》,其版本共可分为三类:竹简本、帛书本、通行本(又名传世本、今本)。
帛书本一般指马王堆出土的帛书甲、乙本,通行本一般指河上公或王弼的注本,市面上大都是通行本。
本文所说的竹简本,是指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故又称楚简本,它是目前最为古老的《老子》,我认为此本最为接近老子原意。
一、楚简出土楚简本《老子》在1993年10月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墓主人是士一级的楚国贵族,根据陪葬品中刻有“东宫之杯”(东宫指太子)字样的漆耳杯,推断墓主人是太子之师或太子的重要门客,一般认为该墓下葬年代约为公元前4世纪中期~公元前3世纪初期(战国中晚期),根据考古技术和战国历史进一步分析,推断下葬年代约在公元前300年左右,距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
楚简本《老子》内容的形成则更早,可追溯到春秋末期。
楚简本《老子》的出土,标志着《老子》全书内容形成于秦汉之际的疑古观点的失败。
二、楚简制式楚简本《老子》所用竹简有三种制式,根据竹简长短分为甲、乙、丙三本。
甲本共39枚竹简,长约32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3厘米;乙本共18枚竹简,长约30厘米,宽约0.6厘米,线距约13厘米;丙本共14枚竹简,长约26厘米,宽约0.5厘米,线距约10厘米。
三种竹简各自独立,由长到短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一般来说,出土竹简越长,所书内容越重要,所以三本重要程度依次是甲本、乙本、丙本。
值得一提的是,一同出土了一篇与丙本竹简制式相同的佚文《太一生水》,一般认为该文独立成篇,是道家文献但不属于《老子》一书。
三、所书文字简上文字是由专业抄手用毛笔所写的楚文字,字体恣意隽美,奇姿逸态,是研究楚文字的重要资料,也是精美绝伦的书法作品。
甲、乙、丙三本可能出自不同抄手之笔,也有学者根据书法特征推断甲、乙本是同一人所抄,丙本是另一人所抄。
古文字与今文字有着很大不同,简上文字的识别,是用训诂、比对等方法进行隶定(将古文字转换成现代字体),然后写成释文。
简帛《老子》校读札记

簡帛《老子》校讀劄記魏宜輝出土文獻中的《老子》,從馬王堆帛書到郭店楚簡,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
2012年底,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公佈了北大所藏的西漢竹簡本《老子》,這是繼馬王堆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老子》之後出土的第四種《老子》古抄本,對於《老子》一書的整理、校勘和古代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具有極高的價值。
1對於簡帛《老子》,學者們已經做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但其中仍有個別地方尚有進一步探討的餘地,本文就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想法,就教于方家。
(一)王弼本《老子》第二十章:“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其中的“察察”,馬王堆甲本作“蔡蔡”,傅奕本作“詧詧”,北大簡本作“計計”,馬王堆乙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作“察察”。
2王弼本《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其中的“察察”,傅奕本作“詧詧”,北大簡本作“計計”,馬王堆甲、乙本、河上公本同王弼本作“察察”。
對於這兩章中的“察察”,各本用字情況是差不多的。
考察這些不同版本中的異文,不難發現“蔡蔡”、“詧詧”與“察察”屬於音近通假的關係,唯獨北大簡本的“計計”情況有些特殊。
竹簡整理者認為“計”、“察”音義皆近可通,“計”應讀爲“察”。
3實際上這二字在讀音上關係並不近。
“計”古音爲見母質部字,“察”爲清母月部字,二者的聲紐關係較遠,且無相關的通假辭例。
“計”字從言從十,結合秦漢簡牘中的隸書寫法來看,“十”旁一般都是寫作橫筆較短而豎筆較長。
我們發現北大簡這兩處所謂“計”字形體有些特殊,其右旁所謂“十”字的橫筆明顯長於豎筆,更象是“七”字。
王弼本《老子》第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爲一。
”其中“詰”字,馬王堆帛書、北大簡本皆作“計”。
“計”、“詰”音近可通。
4北大簡《老子》中此處的“計”寫作“”,此“十”旁寫法明顯與用作“察”的“”、“”的右旁不同。
通過比較,我們認為“”、“”並非“計”字,而應隸定作“”,是一個從言、七聲的形聲字。
《老子》异文考三则-精品文档

《老子》异文考三则先秦道家著作《老子》版本众多,且不同版本间在字词组成和篇章结构上都存在较大区别。
学者蒙文通曾感叹:“我国旧籍之讹误紊乱,无过于《老子》”①。
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从汉字的形、音、义方面入手,对不同版本中《老子》中字词的相异情况进行再考察,使异文之间的关系和异文产生原因清晰可晓。
一、“治”《老子》第十章“爱国治民②”一句中的“治”在王弼本中均为“治”;河上本则为“活”;在帛书甲本中,该句残缺;帛书乙本中为“栝”;另外,郭店楚简中不见此句。
由此,“治”、“栝”与“活”构成异文。
关于此处异文,学术界亦存在分歧。
清李翘在《老子古注》中否定“活”字,并认为“栝”应读为“治”,但并未就为何“活”字有误及为何“栝”读为“治”给出具体的解释;帛书研究组将“栝”读为“活”,认为“栝国”即“活国”,但同样仅就不同版本的异文情况进行简单罗列与概括,并未讲明原因;高明先生赞同李翘的说法,在《帛书老子校注》中从音韵学的角度对“栝”与“治”进行考究,他认为“栝”读音与“治”相近,因而构成通假关系。
但“栝”有两个读音。
高明仅取前者而未做解释的做法欠妥。
“栝”在上古时期的两个读音相差较大,若想研究“栝”是否与“治”存在通假的关系,则必须首先探究此处“栝”的读音。
通过对字形的对比可知,“栝”为从木舌声的形声字,其形旁“舌”的讹变正是导致“栝”字两读的原因。
“●”从口,?省声,下刮切。
现有的“刮”、“鸹”、“?”均为从“●”得声的形声字。
然而,“●”(●)的字形与舌(●)较为接近,故“●”讹变为“舌”。
直接的证据是《广韵》中所记载的“舌”有“下刮切”与“食列切”两个读音,“下刮切”的读音与“●”相同,这说明“●”字讹变而产生的音保留至“舌”在近代汉语的读音中。
“刮”(月部、见纽)、“鸹”(月部、见纽)、“?”(月部、匣纽)与“●”相近,且《说文解字》中所记载的小篆字形的声符均为“●”。
可见该类字本从“●”,后从“舌”也是受该字讹变的影响。
帛书、楚简《老子》合校

帛书、楚简《老子》合校说明简帛《老子》合校本(专为“太极企业博览会”制作),摘自《帛书老子通解》一书。
合校本以郭店楚墓竹简、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老子》校定。
合校本分为上、下篇(“德经”,“道经”),参照通行本《老子》划分章节(个别章节有所改动,仍为八十一章),章节后注明通行本原章次。
对于网上无法显示的古体字、异体字在合校本“[ ]”内以组合字表示,极少量古字参考其它版本直接以今字代替。
《帛书老子通解》中的注释、译文、章旨,附录“老子思想的探索与发现”此处不转载,友情支持《帛书老子通解》的朋友可联系本人,或到孔夫子旧书网购买最新版。
张骏龙2017年3月25日上篇德经第一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第三十八章)第二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亓致之也。
天毋已清将恐莲,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霝将恐歇,浴毋已盈将恐渴,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亓贱之本与?非也。
故致数与无与。
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硌硌若石。
(通行本第三十九章)第三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于亓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孛,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揄,质真如愉,大方无禺,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襃无名。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通行本第四十一章)第四章返也者,道之动也。
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

从简、帛、通行本比较的角度论《老子》文本演变的观念、过程和规律丁四新(430072中国武汉武汉大学哲学系)上个世纪最后25年的时间里,学者们讨论较为热烈的一个话题是马王堆帛书《老子》和通行本《老子》的关系问题,这包括篇次、章次、文字、文句和思想的异同等几个方面。
其总体倾向是以帛书《老子》甲、乙本为绝对标准,来裁判《老子》诸本的是非。
在这样一种研究心态之下,难免盲目和短视,或者执一以害道,或者看不清《老子》文本发生、发展的内在观念、规律和方向,因而不能不说产生了许多错误的看法和痛快一时的观点。
几年前,郭店竹简《老子》发表了,而研究的总体态势依然没有多少改变,绝大多数学者仍然以“逆时性”为研究的绝佳向度,以“复古”为无上的学问信仰,因而再一次造成了研究著作在同一观念上的大肆泛滥。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老子》文本的具体考察,尤其是通过简本、帛书本和王弼本的比较、分析,力求揭示《老子》文本演变的基本观念、法则和规律——即《老子》文本演变的内在之“道”;同时对于那些妨碍对《老子》进行深入研究的所谓学问“信仰”或“先见”,也作一次深度的思想清理和学术批评。
一、竹简《老子》三组的历时性差异及非同本略论通过其他学者和我的考察,可以肯定在战国中期,乃至更前,《老子》的存在状况当远较郭店简本三组的总和为多。
从竹简性质来看,应该把三者分析开来研究。
实际上竹简性质的不同,可能还暗含着更多的信息:《老子》的原生形态是否是分散流行,其后才有一部集结成五千言的《老子》书的?甲、乙、丙三组的文本来源是否有所不同?文本的主题或内容是否有所区别、侧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应当回答的。
简本《老子》分为三组,仅仅是依据它们竹简性质的不同。
除此之外,三组的书法笔迹也不一样,这说明甲、乙、丙三组分别是由三个抄手抄写的。
但是这一点很难说明文本在时间上的差异,因为书法水平受到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大。
甲组和乙组简有一些类同而微异的句子,许多学者都已指出。
从简本《老子》的文字内容看《老子》的版本源流

从简本《老字》硇文字内窨看《老子》硇版本源流口商丘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何涛围绕《老子》成书问题的争论向来很多,自郭店楚简本《老子》出土,由于只有约两千字。
其内容文字与七十年代发现的帛书本《老子》以及今本相异甚大。
由此争论变得更加激烈。
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意见:第一。
简本《老子》两千言是属于形成期《老子>的一种缺损的传本,由老聃所作,今本五千言则是由太史儋改造过的定本。
简本甲、乙篇是原始的《老子》上、下篇。
而丙篇则是附录部分。
此说以尹振环先生为代表,以其著作《楚简老子辨析》一书为证【11(鲫。
第二,认定简本(老子》是一种节录本。
其中有人认为是墓主人根据某种要求或者个人喜好进行的节录。
如程水金先生在《郭店简书<老子>的性质及其学术定位》一文中指出:“郭店简书<老子》为分类摘抄,大致是不错的”田(p499一㈣;黄钊先生则认为简本《老子》是稷下道家的一个《老子》摘抄本嘲(p‘鞠一蚴;另一种意见认为简本《老子》是“东宫之师”“为了教育年轻的太子节录《老子》而成的临时教材”。
这一意见是唐明邦先生提出的,他进一步认为简本《老子》甲、乙、丙三篇当是<老子》五千言的三种节录本嘲(咿)。
第三,针对越来越多的争论,学术界的意见日益趋向调和。
认为简本《老子>是先秦时期多种《老子>传本中的一种。
丁原植先生认为先秦时代的《老子》传本经过各种方式传抄或解释,在各种地域思想环境中有过不同的写本或辑本16](印--41)。
谷中信一先生则提出甲、乙、丙三篇并存传世说,认为“当时还不存在具有今本《老子>这样体裁的文献,而具有类似思想的三种本子(或三种以上)并存被读”研(p阻)。
笔者认为可以把上述众多的意见大致归并为三类:一、是一个属于形成期的<老子>流传本,由老聃作;二、是一个出于某种要求的节录本;三、简本<老子>是当时众多<老子>传本中的一种。
《老子》简帛本及传世本异文探源

张 艳
( 郑州大学文学院, 河南 郑I ・ I I ' 4 5 0 0 0 0 )
摘 要: 《 老子》 简帛本及传世本异文多由词语 同义换用造成。本文通过对所有该类异文分析研 究以探 求其根 源 , 结论 为词 语 同义换 用原 因在 于词 义 演 变、 两词 本 可替 用、 社会发 展 、 语 言运 用的要 求等 。 关键词 : 《 老子》 ; 帛书本 ; 简本 ; 王弼本 ; 异文
一
、
词 义 演变
古汉 语 同义词 主要 是 由词 义 演变 形成 的 , 是 随 着词 汇史 的发 展 而变化 的 , 有很 强 的 时代特 色 。此 时可解 的词 , 到了彼时意义却 已发生改变 , 不再符 合要求 , 于是 就根据 实 际情 况换 用 一个 义近 而 为彼 时所 常用 的词 。如 : “ 杀一 死 ” , “ [ 若 民恒 且不 畏 死 ] , 奈 何 以杀 恩 之 也? ” ( B甲 3 9 W7 4 ) “ 若 民恒 且畏 不 畏死 , 若 何 以杀 ? 之 也 ?” ( B乙 3 9 W7 4 ) “ 民不畏 死 , 奈 何 以死惧 之 ?”
《 老子》 帛书 、 楚 简 以及 传 世 本 异 文颇 多 , 其 中 因词 语 同义换 用 造成 的情 况最 为 常见 , 而换 用 原 因 则 比较 复杂 。 内部 因素 , 主要 是词 义 演变 , 其它 如 书
写当时两词可以替用 、 词 的形式 尚未固定等等也都 是成因。 外部因素 , 如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语言运 用的实际要求 , 以及方言本身存在的差别等等。以 下 分别 述之 。【 1 ’
( 王本 ) “ 杀” , 世 传 今 本 均 同王 本 作 “ 死” 。上 古 “ 杀” 、
从楚简本 、帛书本 、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

从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及今本看《老子》的编纂徐莹【摘要】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在我国学术史上,中古时期甚至更早,文本编辑就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道家经典著作《老子》的编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近年来,《老子》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简本的相继出土和北大汉简本的问世,为我们研究《老子》文本的编纂过程提供了可能.对比楚简本、帛书本、北大汉简本和传世的王弼本《老子》可知,从战国到两汉以至魏晋,《老子》的编辑者们对文本的编纂与修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锤炼、校订文字;其二,补充、修改文意;其三,调整语序和篇章结构.这些富有创造性的编辑活动蕴含着古老而永恒的编辑理念:强调文本的逻辑性、追求文本的统一性.梳理此间编者们付出的努力和智慧,无疑能为中国早期的编辑史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例证.【期刊名称】《文史哲》【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9页(P67-75)【关键词】楚简本《老子》;帛书本《老子》;北大汉简本《老子》;王弼本《老子》;编辑加工;编辑史【作者】徐莹【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史学月刊》编辑部河南开封475001【正文语种】中文Althoughredactology is only an emerging disciplin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cademics, the text editing had reached a fairly high level in the middle ages and even earlier than that,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Taoist classic Laozi could be a good example. In recent years, the sequential excavation of Laozi editions of silk manuscript from the Han Dynasty tomb at Mawangdui and the Chu bamboo slips at Guodian,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of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Han Dynasty at Beijing University, provide the probability for us to probe into the compiling process of Laozi.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above several editions and the extant edition annotated by Wang Bi, it can be known that from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o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compilation and revision by the text editors mainly show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first is to polishing and revising words; second, supplementing and amending the meaning; and third, adjusting word order and discourse structure. Those creative editing acts contain ancient and eternal editing idea of emphasizing the logicality and pursuing the unity of the text. Such efforts and wisdom paid by the editors is undoubtedly a tangible example in the early Chinese editorial history.编辑学虽然是一门新兴学科,但中国编辑人物的历史,却可以追溯至上古时期。
汉简《老子》中的“异文”和“义旨”示例及考辨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示例 和 考 辨之 一 : 有 关 字 宙观 方 面 的
老子思想的基础性构造是“ 道” 与“ 万物” 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 中, 相对 于“ 万物” 的根本之“ 道” , 既是
万物 的创生者 , 又是万物的所 以然 、 所当然的根据 。 前者是 老子 的宇宙生成论 , 后者是老子 的宇宙本根 论。 在《 老子》 中, 有关道如何创生万物 的言论较少 , 大量的言论都是有关道的本性 、 道如何善待它创造的 万物以及万物如何守道 、 复归于道的内容 。 汉简本《 老子》 与传世本和 出土的其他老子抄本在这方面的异
! : !
汉简《 老子》 中的“ 异文” 和“ 义 旨” 示例及考辨
王 中 江
( 北京大学 哲学系 ,北京 1 0 0 8 7 1 )
[ 摘
要] 汉 简《 老子 》 是 继 帛书《 老子》 甲乙本 、 郭店简《 老子》 之后 的又一 个 出土 的《 老子 》 传抄 本 , 将 它同其
2 0 1 4年 1 月
湖北 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 科学版 )
J a n . , 2 0 1 4
第4 1 卷第1 期
J o u n r a l o f H u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 P h i 卫 n d 璺 0 c 墨 !
文与义 旨, 可举 出的例子有“ 道 恒无 为” 与“ 道恒无名” ( 第3 7 章) 、 “ 道褒无名 ” ( 或“ 道始无名 ” ) 与“ 道隐无
名” ( 第4 1 章) 、 “ 善贷且成 ” 与“ 善始且成” ( 第4 1 章) 、 “ 玄之又玄” 与“ 玄之又玄之” ( 第1 章) 、 “ 万物之主” 与“ 万 物之奥 ” ( 第6 2 章) 、 “ 天象” 与“ 大象 ” ( 第4 l 章) 等。
《老子》演变中的趋同现象——从简帛本到通行本(上)

《老子》演变中的趋同现象——从简帛本到通行本(上)《老子》演变中的趋同现象——从简帛本到通行本[1]刘笑敢内容提要:《老子》不同版本之间的差异早已引起注意,并成为《老子》版本研究的重点问题。
本文则揭示潜藏在《老子》各种版本演变过程中的共同倾向,即“语言趋同”和“思想聚焦”两种现象。
这两种趋同的倾向需要对比较多的版本才能显现出来。
本文主要比较了五种版本:郭店竹简甲、乙、丙三组;马王堆帛书甲本和乙本;《道藏》定名为《道德经古本》的傅奕本;河上公本和王弼本,同时参以其他出土文献例如〈缁衣〉、〈五行〉和〈性自命出〉等等,以为佐证。
关键词:版本流传,语言趋同,思想聚焦,《老子》,竹简本,帛书本作者简介:刘笑敢,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的一座楚墓里发掘出一批竹简,内容涉及《老子》和另外15种典籍。
新发现唤起了极大的研究热情。
1998年简本《老子》公布以来,正式发表的书籍、论文、随笔和访谈已逾百篇。
不少文章以简本对照帛书本和通行本,指点其间的异同长短,并讨论郭店简本在《老子》成书过程中的作用。
本文将另辟蹊径,来把握《老子》各本的演变和传承。
简本问世之前,很难揭示潜藏在各本中的共同倾向。
现在,竹简本、马王堆帛书本连同其他古本和通行本一道创造了一个机会,使我们得以考察这些传本的复杂成书过程和流传过程。
这是一个独特的“天然实验”,[2]从中可以看到《老子》在两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发生了什么,这种试验是不能够人为设计的。
《老子》各版本之间存在着差异,早为世人所知,是传统版本研究的重点。
版本的差异可能因传抄、校勘和编辑而起,大多数是孤立的和个别的情况,只与某字、某句或者某个章节有关,并不影响全书的一般风格和基本思想。
而本文要探讨的是各本所表现出来的两个共同的倾向,即“语言趋同”和“思想聚焦”。
所谓“语言趋同”,是指《老子》各本编者的某种共同倾向,他们根据自己对《老子》思想风格的理解,用一些相同的字词和句式来替换某些字词、句子和段落。
讀簡帛本《老子》札記四則

讀簡帛本《老子》札記四則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史學研究所李銳山翠翠内容提要目前《老子》的古本和今本對讀,解决了不少問題,但也引出了很多新探索、新解釋,需要認真辨識,本文討論了相關的四個問題。
傳世本《老子》第13章的“寵辱若驚”,裘錫圭先生據郭店本讀為“寵辱若榮”,龐光華先生對此説提出了反對意見,我們也不同意這種釋讀,仍然贊同傳統的文本,并對之作了解釋。
第78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强者莫之能勝”之“勝”字,傅奕本、嚴遵本均作“先”,北大漢簡本作“失”,認為乃“先”之訛,我們認為“失”可以讀通,不必認為是訛字。
第80章“使民重死而不遠徙”,帛書甲本、帛書乙本、北大漢簡本均作“使民重死而遠徙”,我們認為兩者意思相同,帛書等“而”字之義為與。
第81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帛書乙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甲本殘。
我們認為,“辯”可讀為“變”,而“多”當讀為“移”,“移”有變義,“變”“移”義近。
關鍵詞老子郭店簡北大簡馬王堆帛書《老子》一書雖纔五千餘言,但流傳已有兩千多年,异文衆多,很多文意不明確,而且思想性强,素稱難解。
近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本,郭店楚墓竹簡本,北京大學漢簡本《老子》,爲我們提供了時代較早的本子,解决了不少問題。
這些本子又帶出了很多异文,時代或早或晚的這些异文之間,很多是通假或義近的關係,已經有不少學者進行了解釋。
但是*基金項目:本文寫作得到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自選項目“新出簡帛與百家争鳴的重要論題研究"(12CZS013)、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文獻與古代中國哲學新發現綜合研究”(11&ZD086)、霍英東教育基金會第十四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師基金基礎性研究課題“新出戰國簡與先秦人性論研究”(141101)的資助。
還有不少异文問題,一時不容易分辨,因此有學者提出了一些意見。
這些意見中有不少可取者,但是或不圓滿,或有可商。
下面選取幾則,以就教於學界同好,希不吝賜教。
美国简帛《老子》研究述评

美国简帛《老子》研究述评83 | 美国简帛《老子》研究述评*□ 李真真摘 要:美国汉学家关于简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译、文献学及文字学研究三个方面。
本文通过对美国简帛《老子》研究的相关论著的整理分析发现,美国汉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国内考古发现,尤其是出土《老子》的相关动态。
积极开展与中国学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
研究的角度多样化,研究领域也从单纯的文本翻译拓展到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方面。
关键词:《老子》 简帛 美国汉学中图分类号:B223.1 doi: 10.19326/ki.2095-9257.2021.01.013* 本文系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西方简帛学史研究”(项目编号:20YJCZH082)的阶段性成果。
(1) Riegel Jeffrey, “Summary of Some Recent Wenwu and Kaogu Articles on Mawangdui Tombs Two and Three,” Early China 1(1975): 10—15.(2) Donald Harper and Riegel Jeffrey,“Mawangdui Tomb Three Documents,” Early China 2 (1976): 68—72.(3) Jan Yin-hua, “A Short Bibliography of the Silk Manuscript,”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Religions Newsletter 1 (1976): 4—7.(4) Din Cheuk Lau, Chinese Classics: Tao Te Ching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82.引 言美国的汉学研究起步于19世纪后期,发展到现在,美国汉学涉及历史、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
利用出土文字材料考辨《老子》中的一处异文

利用出土文字材料考辨《老子》中的一处异文俞绍宏【摘要】《老子》第二章有“万物作而不辭”,考察包括敦煌本、简帛本在内的《老子》诸本,其中的“辭”又有异文“始”、辤、搴.考察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文字材料中“嗣”、“辭”、“嗣”、“司”、“治”、“始”,以及“厶”、“司”双声符字的使用情况,可知此处的“辭”在《老子》中本应作“嗣”;战国时期“嗣”字消亡,在传抄过程中“嗣”被“厶”、“司”双声符字取代;秦、汉文字系统中“厶”、“司”双声符字消亡,又被转写作“辭”或“始”.其应读“司”,义为掌控、支配、控制;训、读为“治”也通.【期刊名称】《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5页(P131-135)【关键词】老子;始;辞;考辨【作者】俞绍宏【作者单位】大连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6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06《老子》第二章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辭,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其中“万物作而不辭”的“辭”字传本中有异文作“始”。
关于《老子》此处“辭”、“始”二字之间的关系及训解,自古以来有多人研究。
一、既有的几种说解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作“万物作焉而不辭”,注:“各自动作,不辭谢而逆止。
”王卡注:“‘动作’,影宋本原作‘动也’,治要、顾本及道藏本皆作‘动作’,与经文‘万物作焉’相应,今据改。
”[1]7、9此处的“辭”,或解为“言辭”[2]155,或解为“治”[3]184-185。
或以为本作“始”,解为“开始”[4]404;或以为本作“辭”,“始”为“辭”之假,解为“拒绝”[5]671-672。
于省吾读“辭”为“司”,解为“主也”:河上公注“各自动也。
不辭谢而逆止。
恃,待也。
万物皆恃道而生,道不辭谢而逆止也”;王注“万物皆有道而生,既生而不知其所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