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

核医学汇总1、核医学的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即应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或生物制品进行疾病诊治和生物医学研究。

在反映脏器或组织的血流、受体密度和活性、代谢、功能变化方面有独特的优势。

2、核医学的分类:实验核医学和临床核医学3、实验核医学:利用核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的本质和物质变化规律,其内容主要包括核衰变测量、标记、示踪、体外放射分析、活化分析和放射自显影等。

4、临床核医学:是利用开放型放射性核素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床医学学科,由诊断和治疗两部分组成。

5、临床核医学分类:诊断核医学和治疗核医学6、诊断核医学:包括以脏器显像和功能测定为主要内容的体内(in vivo)诊断法和以体外放射分析为主要内容的体外(in vitro)诊断法。

7、治疗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射的核射线对病变进行高度集中照射治疗。

8、核医学的特点:1、安全、无创2、分子功能现象3、超敏感和特异性强4、定量分析5、同时提供形态解剖和功能代谢信息。

9、分子功能影像:核医学功能代谢显像是现代医学影像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其显像原理与X线、B超、计算机体层摄影(CT)和核磁共振(MR)等检查截然不同,它通过探测接收并记录引入体内靶组织或器官的放射性示踪物发射的γ射线,并以影像的方式显示出来,这不仅可以显示脏器或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等解剖学结构,更重要的是可以同时提供有关脏器和病变的血流、功能、代谢甚至是分子水平的化学信息,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SPECT)和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PET)10、锝-99m(99mTc)特点:核性能优良,为纯γ光子发射体,能量140keV,T1/2为6.02h,99mT c是现象检查中最常用的放射性核素。

11、氟[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是目前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正电子放射性药物。

131I是治疗甲状腺疾病最常用的放射性药物12、放射核素发生器是从长半衰期的核素(称为母体)中分离短半衰期的核素(称为子体)的装置。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核医学复习重点总结

第一章总论核医学定义:是一门研究核素和核射线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用核技术进行诊断、治疗和疾病研究。

核医学三要素:研究对象放射性药物核医学设备一、核物理基础(一)基本概念: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核素---质子数、中子数、质量数及核能态均相同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放射性核素----能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变化,同时从核内放出某种射线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这种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具有放射性和放出射线)稳定性核素----能够稳定地存在,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

不具有放射性的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无放射性)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相同),但质量数(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为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 核内质子数、中子数相同,但处在不同核能态的一类核素互为同质异能素。

(质量数相同,能量不同,如99mTc和99Tc)(二)核衰变类型四种类型五种形式α衰变释放出α粒子的衰变过程,并伴有能量释放。

β衰变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1,质量数不变。

•β-衰变•β+衰变•电子俘获(EC)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或高能态向基态或低能态跃迁时,放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γ衰变后子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核素的能态发生改变。

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不稳定,随时间发生衰变,衰变是按指数规律发生的。

随时间延长,放射性核素的原子核数呈指数规律递减。

N=N0e-λtN0:t=0时原子核数N:t时间后原子核数e:自然对数的底(e≈2.718)λ:衰变常数(λ=0.693/T1/2)物理半衰期(T1/2)生物半衰期(Tb)有效半衰期(Te)1/Te=1/T1/2+1/ Tb放射性活度描述放射性核素衰变强度的物理量。

用单位时间内核衰变数表示,国际制单位:贝可(Becquerel,Bq)定义为每秒1次衰变(s-1),旧制单位:居里(Ci)、毫居里(mCi)、微居里(μCi)换算关系:1Ci=3.7×1010Bq比活度单位质量物质内所含的放射性活度。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核医学是一门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及其他核素的医学科学,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疾病。

核医学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且不断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一些核医学的知识点,帮助读者了解这一领域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技术。

1. 放射性同位素的选择:核医学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锶-89、钴-60等。

对于不同的疾病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同位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同的同位素在体内的荷尔蒙分布和衰变速率是不相同的。

2. 放射性同位素的标记:为了将放射性同位素与目标物质结合,常用的方法是标记。

标记方法包括直接标记和间接标记。

直接标记是将同位素直接连接到目标物质上,而间接标记是通过某种化合物或螯合剂将同位素与目标物质结合。

3. 核素的荷尔蒙分布:通过核医学技术,医生可以观察放射性同位素在人体内的荷尔蒙分布情况。

这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不同的器官和组织对于特定的同位素会有不同的吸收率和代谢速度。

4.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这是一种常用的核医学技术,用于三维图像重建。

SPECT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单个光子进行扫描,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得到图像。

它广泛应用于心脏病、肿瘤和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PET是一种高级的核医学技术,能够提供非常详细而准确的图像。

PET扫描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发射的正电子进行扫描,然后通过测量正电子与电子湮灭产生的两个光子来生成图像。

PET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和治疗以及脑功能研究等领域。

6. 核医学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核医学技术在癌症治疗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放射性同位素可以用于治疗癌细胞,例如碘-131可以用于治疗甲状腺癌,锶-89可以用于治疗骨转移瘤。

此外,放射性同位素还可以与放射治疗结合使用,提高治疗效果。

7. 核医学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核医学技术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也有很大的价值。

例如,脑PET扫描可以用于评估脑功能,诊断脑瘤和神经系统疾病。

核医学基础考点总结

核医学基础考点总结

核医学基础考点总结
一、概述
(一)基本原理
利用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引入人体后,以特异性或非特异方式浓聚于特定的正常脏器组织或病变组织。

(二)常用药物和检查方法
放射性药物分

结构和用途放射性核素标记化合物和示踪剂
使用目的诊断用(也叫显像剂)和治疗用药物
放射性核素显
像类型
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平面显像和断层显
像、早期显像和延迟显像、阳性显像和阴性显像以及静息显像和
负荷显像
二、临床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与头颈部
甲状腺与甲状旁腺显像已经普遍应用,为其功能判断和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帮助。

(二)胸部
主要用于肺栓塞的诊断与疗效判断;也能评价冠状动脉的灌注功能,诊断心梗;99m Tc -MIBI肿瘤显像对于乳腺肿瘤有一定价值。

(三)腹部
肝脏动态显像的应用逐渐增多,另外肿瘤阳性显像、肝血池显像等仍有一定的价值。

(四)肌骨系统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关节系统的疾病诊断中具有优势,其特点是可获得骨骼的形态、血供和代谢的信息。

该方法敏感性高,广泛应用于骨的良、恶性疾病和非肿瘤性骨疾患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观察。

核医学要点总结

核医学要点总结

核医学要点总结核医学要点总结1、放射性核衰变:原子核只有在中子和质子的数目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时才稳定。

当原子核中质子数过多或过少,或者中子数过少或过多,原子核便不稳定。

这时的原子核就会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成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

这个过程称~或蜕变(简称核衰变)。

2、核衰变的类型:(1)α衰变: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α粒子而变成另一个核素的过程称~(2)β衰变:放射性核素的核内放射出β粒子的衰变。

(3)β+衰变(正电子衰变):β+衰变主要发生在中子相对不足的核素。

可以看做是β衰变相反的过程,即核中一个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释出一个正电子及一个中微子,故核子总数也不变,原子序数减少1而原子质量数不变。

(4)电子俘获衰变:(5)γ衰变:即γ跃迁/同质异能跃迁,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通过发射γ光子释放过剩能量的过程。

3、韧致辐射:快速电子通过物质时,在原子核电场作用下,急剧减低速度,电子的一部分货全部动能转化为连续能量的某射线发射出来,称~。

韧致辐射释放的能量与所通过介质的原子序数的平方成正比,与带电粒子的质量成反比,并且随带电粒子的能量增大而增大。

4、电离辐射的作用机制:(1)电离辐射的原发作用:①直接作用:指放射线直接作用于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使其发生电离、激发或化学键的断裂而造成分子结构和性质的改变,从而引起功能和代谢的障碍。

②间接作用:指放射线作用于体液中的水分子,引起水分子的电离和激发,形成化学性质活泼的产物自由基,继而作用于生物大分子引起损伤。

(2)电离辐射的继发作用:5、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1)时间防护:缩短受照时间,时间与剂量成正比。

应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辐射场逗留。

(2)距离防护:增大与辐射源的距离,距离与剂量成反比。

(3)屏蔽保护:人与源之间设置防护屏障。

根据辐射源种类,采用不同的屏蔽材料。

6、γ闪烁探测器的工作原理:注入人体的放射性核素发射出γ射线,经过准直器准直进入NaI晶体,使晶体分子受激发产生荧光光子,后入射到光电倍增管,通过光电效应产生光电子,光电倍增管有多个联极可以倍增光电子,光电子聚集在阳极产生电位差,随之阳极电压又恢复到原来水平,不断重复形成一系列脉冲讯号经前置器放大,再经计算机处理还原成图像或数据。

核医学总结汇总

核医学总结汇总

一、核医学基础知识同位素:同一元素中,有些原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则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如上例各种碘互为碘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如果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但是核的能级状态不同,那么它们互为同质异能素。

核素:把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核能级处于同一状态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核衰变:放射性核素发生核内结构或能级的变化,同时自发地放出而变为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而转变成另一种核素的过程为“核衰变”。

1、5种衰变方式: α、β─、β╋、k、γα衰变:AZX--A-4Z-2Y+42He+Qα粒子特性:←α粒子实质上是He原子核,←α衰变发生在原子序数大于82的重元素核素←α粒子的速度约为光速的1/10,即2万km/s,2s绕地球1周。

←在空气中的射程约为3-8cm,在水中或机体内为0.06-0.16mm。

←因其质量大,射程短,穿透力弱,一张纸即可阻挡←但α粒子的电离能力很强。

β衰变:←核衰变时放射出β粒子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

←β衰变后核素的原子序数可增加或减少但质量数不变。

←分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类型。

←β粒子的速度为20万km/s。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负电子;←衰变后质量数不变,原子序数加1。

←能量分布具有连续能谱,穿透力比a粒子大←电离能量比a粒子弱,能被铝和机体吸收,←β-粒子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为厘米水平。

β+粒子的特性:←β+粒子实质是正电子;←衰变后子核质量数不变,但质子数减1.←β+也为连续能谱;←天然核素不发生β+衰变,只有人工核素才发生。

电子俘获(electron capture,EC):核衰变时原子核从内层轨道(K)俘获一个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化为一个中子。

它是核内中子数相对不足所致。

γ衰变: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放出γ射线的过程也称为γ跃迁(γtransition);γ衰变后子核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均不变,只是能量改变。

γ射线特性:←γ射线为光子流,不带电,穿透力强,电离能力弱;←γ射线在真空中速度为30万km/s。

核医学知识总结

核医学知识总结

核医学知识总结一、核医学基本概念核医学是一门利用核技术来研究生物和医学问题的科学。

它涉及到核辐射、放射性核素、核素标记化合物以及相关的仪器和测量技术。

核医学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科研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核辐射与防护核辐射是指原子核在发生衰变时释放出的能量。

核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类。

在核医学中,主要涉及的是电离辐射,它可以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

因此,在核医学实践中,必须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确保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三、放射性核素与标记化合物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元素,它们能够自发地释放出射线。

在核医学中,放射性核素可以用于显像、功能研究、体外分析和治疗等多种应用。

标记化合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化合物上,使其具有放射性,以便进行测量和分析。

四、核医学成像技术核医学成像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发出的射线,通过相应的仪器和测量技术,获得生物体内的图像。

目前常用的核医学成像技术包括SPECT、PET和PET/CT等。

这些技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进行无创、无痛、无损的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核素显像与功能研究核素显像是核医学中的一种重要应用,它可以用于显示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显像剂,利用相应的成像技术,可以获得器官或组织的图像,进而了解其功能状态。

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神经、肿瘤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六、体外分析技术体外分析技术是指利用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通过测量其放射性强度,来分析生物体内的成分或生理过程。

体外分析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和定量准确等优点。

常用的体外分析技术包括放射免疫分析、受体结合试验等,它们在临床诊断和科研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七、放射性药物与治疗放射性药物是指将放射性核素标记到特定的药物上,使其具有治疗作用。

放射性药物可以用于治疗肿瘤等疾病,通过射线的作用,破坏病变组织或抑制其生长。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核医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我国核医学分为临床核医学和实验核医学。

核素(nuclide):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中子数和核能态的一类原子同位素(isotope):是表示核素间相互关系的名称,凡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质子数)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或称为该元素的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具有相同质子数和中子数,处于不同核能态的核素互称为同质异能素。

稳定性核素(stable nuclide):原子核极为稳定而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或者变化的几率极小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不稳定,会自发地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的变化,而转变为另一种核素,同时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核衰变(nuclear decay):放射性核素自发地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变为另一种核素的过程,核衰变实质上就是放射性核素趋于稳定的过程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α粒子的电离能力极强,故重点防护内照射。

β-粒子的射程较短,穿透力较弱,而电离能力较强,因此不能用来作显像,但可用作核素内照射治疗。

γ衰变(γdecay):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发射出γ射线的衰变过程,也称为γ跃迁。

γ衰变只是能量状态改变,γ射线的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

电子俘获衰变:一个质子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

电子俘获时,因核外内层轨道缺少了电子,外层电子跃迁到内层去补充,外层电子比内层电子的能量大,跃迁中将多余的能量,以光子形式放出,称其为特征x射线,若不放出特征x射线,而把多余的能量传给更外层的电子,使其成为自由电子放出,此电子称为俄歇电子内转换(internal conversation)核素由激发态向基态或由高能态向低能态跃迁时,除发射γ射线外也可将多余的能量直接传给核外电子(主要是K层电子),使轨道电子获得足够能量后脱离轨道成为自由电子,此过程称为内转换,这种自由电子叫做内转换电子衰变公式:Nt=No e衰变常数:某种放射性核素的核在单位时间内自发衰变的几率它反映该核素衰变的速度和特性;λ值大衰变快,小则衰变慢,不受任何影响不同的放射性核素有不同的λ一定量的放射性核素在一很短的时间间隔内发生核衰变数除以该时间间隔,即单位时间的核衰变次数;A=dN/dt放射性活度是指放射性元素或同位素每秒衰变的原子数,目前放射性活度的国际单位为贝克(Bq),也就是每秒有一个原子衰变,一克的镭放射性活度有3.7×1010Bq。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汇总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绪论+第一章核物理知识1、湮灭辐射:18F、11C、13N、15O等正电子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发射(产生)正电子,正电子与原子核周围的轨道电子(负电子)发生结合,同时释放两个能量相等方向相反的γ光子(511kev),这种现象就叫正电子湮灭辐射现象。

2、物理半衰期(T1/2):指放射性核素数目因衰变减少到原来的一半所需的时间,如131碘的半衰期是8.04天。

3、临床核医学:是将核技术应用于临床领域的学科,是用利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学科。

4、核素:指具有特定的质子数、中子数及特定能态的一类原子。

5、放射性衰变的定义:放射性核素的原子由于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6、放射性活度:表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单位为Ci(居里),1Ci=3.7x1010Bq7、放射性核素发射器:从长半衰期的母体分离短半衰期的子体的装置,又称为“母牛”。

8、个人剂量监测仪:是从事放射性工作人员用来测量个人接受外照射剂量的仪器,射线探测器部分体积较小,可佩戴在身体的适当部位。

9、放射性核素示踪原理:是以放射性核素或其标记化合物作为示踪剂,应用射线探测仪器来检测其行踪,借此研究示踪剂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及其变化规律的技术。

10、阳性显像(posi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增高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由于病灶放射性高于正常脏器、组织,故又称“热区”显像(hot spot imaging)如放射免疫显像、急性心肌梗死灶显像、肝血管瘤血池显像等。

11阴性显像(negative imaging)是以病灶对显像剂摄取减低为异常的显像方法。

正常的脏器、组织因摄取显像剂而显影,其中的病变组织因失去正常功能不能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减少而呈现放射性缺损或减低,故又称“冷区”显像(cold spot imaging)12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药物。

核医学重点

核医学重点

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研究核技术在医学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素(nucli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3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4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5放射性衰变类型;a衰变;B衰变;正电子衰变;电子俘获;r衰变.6a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a射线的衰变;B衰变:原子核释放出B射线而发生的衰变称为B``衰变(B``衰变放射出的射线分为B`` B`+射线);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B+射线)的衰变方式.7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8核探测仪器的基本原理;电子作用,荧光作用,感光作用9放射性探测仪器按探测原理可分为电离探测仪和闪烁探测仪两类10r照相机基本结构:准直器,晶体,光电倍增管,脉冲幅度分析器,信号分析和数据处理系统.11图像融合技术:是将来自相同或不同成像方式的图像进行一定的变化处理,使其之间的空间位置,空间坐标达到匹配的一种技术。

12放射性药物(radio 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用于机体内进行医学诊断或治疗的含放射性核素标记的化合物或生物制剂。

13放射性药物具有的特点:具有放射性;具有特定的物理半衰期和有效期;计量单位和使用量;脱标及辐射自分解.14放射化学纯度:是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15化学纯度:是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某物质的质量占总质量的比例,与放射性无关。

16辐射生物效应(电离辐射作用于机体后,其传递的能量对机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所造成的形态和(或)功能方面的后果):确定性效应和随机性效应17确定性效应;是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呈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核医学》知识要点和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核医学》知识要点和重点

临床医学专业《核医学》内容要点
一、核医学总论
1.元素:凡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称为一种元素。

2.同位素:凡原子核具有相同的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元素互为同位素。

3.同质异能素: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都相同,但能量状态不同的核素彼此称
为同质异能素。

4.核素: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均相同的原子属
于同一种核素。

-稳定性核素:指原子核不会自发地发生核变化的核素。

-放射性核素:是一类不稳定的核素,具有放射性衰变的特性。

5.核衰变的类型:α衰变、β-/β+衰变、核外电子俘获、γ衰变。

6.核衰变的规律:自发性、随机性、时间性。

物理半衰期、生物半衰期、有效半衰期
7.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单位:秒-1、国际单位:贝
克勒尔
8.放射性药物:指含有放射性核素,能直接用于人体临床诊断、治疗和科学
研究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

(利用放射素的物理特性而非本身的药物效应。


①诊断用放射性药物:
SPECT: 99m Tc(锝)及其标记化合物(如99m Tc-MIBI);
PET:18F标记化合物,如18F-FDG
《核医学》第 1 页共22 页。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

核医学知识点笔记复习整理第一章中枢神经系统1.脑血流灌注显像及负荷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结果判断和临床应用。

2.脑脊液间隙显像的原理、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第二章骨骼系统1.骨显像原理,骨显像的放射性药物,骨显像的方法以及适应证。

2.影像分析要点正常影像,异常影像。

3.骨显像的临床应用第三章泌尿系统1.肾图的原理、适应症、检查方法、正常肾图及其分析指标、异常肾图及临床意义。

2.肾动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3.介入试验巯甲丙脯酸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结果分析;利尿剂介入试验的原理、适应症、方法、及曲线结果分析与临床意义。

4.肾有效血浆流量与肾小球滤过率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剂、方法、影像分析与临床价值。

5.肾静态显像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正常影像、异常影像及临床意义。

6.膀胱输尿管返流测定的原理、适应症、显像方法及结果分析。

7.生殖器官显像阴囊及睾丸显像的原理;放射性核素子宫输尿管造影术的方法及影像解释第四章消化系统1.胃肠道出血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2.异位胃粘膜显像的原理、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3.唾液腺显像的原理、方法、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4.放射性核素肝胆动态显像的原理、显像剂、方法、适应症、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5.肝血流灌注和肝血池显像的概述、原理、显像技术、适应证、影像分析和临床应用。

6.胃幽门螺杆菌检测的原理、方法、适应证、结果分析和临床应用第五章内分泌系统1.甲状腺摄131碘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判定、影响因素和临床意义;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的原理、正常值、影响因素和临床应用;甲状腺功能测定的综合评价。

2.甲状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甲状腺结节的功能判断。

3.甲状旁腺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肾上腺髓质显像的原理、方法、正常影像和临床应用。

第六章血液、淋巴系统1.血液和淋巴显像的原理。

2.血液和淋巴显像的显像剂。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核医学要点归纳指南

绪论核医学:是一门研究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及其理论的学科,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科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第一章 核物理1.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2.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

3.同质异能素(isomer ):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所处的核能状态不同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激发态的原子和基态的原子互为同质异能素。

4.核衰变的类型:① α衰变:放射性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

这种衰变方式主要发生于原子序数大于82的核素中。

衰变后母核的质子数减少2,质量数减少4,在元素周期表中子核的位置比母核左移两位。

α射线实质上是由氦核组成,用衰变反应式可表示为: ② β衰变: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而发生的衰变。

β- 衰变时放射出的β- 射线分为β- 和β+ 射线。

β- 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发生β- 衰变后质子数增加1,原子序数增加1,原子的质量数不变,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β- 粒子和反中微子(ν),衰变反应式如下:③ 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 射线)的衰变方式。

正电子衰变发生在贫中子核素,原子核中的一个质子转变为中子。

衰变时发射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粒子(ν),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④ 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母核经电子俘获后,子核比母核中子数增加1,质子数减少1,质量数不变。

电子俘获衰变时原子核结构的变化与正电子衰变类似,发生在贫中子的原子核。

衰变反应式表示为:⑤ 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γ衰变。

这种激发态的原子核是在α衰变、β衰变或核反应之后形成的,衰变反应式为:各种衰变的比较5.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 ,A ):表示为单位时间内原子核的衰变数量。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核医学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名词解释1.核医学: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科目。

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但具有不同中子数,在化学元素排在同一位置。

3.核素:是原子核的属性,原子核的质子数、中子数和原子核所处的能量状态完全相同的原子集合成为核素。

稳定性核素:原子核中,当核内中子数和质子数保持一定比例时,核力与斥力平衡不致发生核内成分或能态变化,这类核素称为稳定性核素。

放射性核素:原子核内质子或中子过多,都会使原子核失去稳定性,称为不稳定核素,又称放射性核素。

核衰变:不稳定核素通过自发性内部结构或能态调整使其稳定的过程。

与此同时,它将释放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这种性质称为放射性。

4.α衰变:是核衰变时放出α离子的衰变,主要发生在Z>82的核素。

β衰变:是核衰变时释放出β射线或俘获轨道电子的衰变,包括β+衰变,β-衰变和电子俘获三种形式。

γ衰变:是指核素由高能态向低能态、或激发态向基态跃迁过程中放射出γ射线或称单光子的衰变。

5.衰变定律:衰变过程中初始母核数的减少遵循指数函数的规律,其表达式为N=No*e^-λt。

6.半衰期(物理半衰期):某一放射性核素在衰变过程中,原有的放射性活度减少至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T1/2。

放射性活度:单位时间内发生核衰变的次数,国际单位为贝可,定义为每秒发生一次核衰变。

生物半衰期:指进入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经由各种途径从体内排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b有效半衰期:指生物体内的放射性活度由从体内排出和物理衰变双重作用,在体内减少为原来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Teff7.SPECT: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8.放射免疫分析法:是建立在放射性分析的高度灵敏性和免疫反应的高度特异性的基础上,通过测定放射性标记抗原-抗体复合体的量来计算出待测抗原(样品)的量。

9.热结节:结节部位放射性分布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有时仅结节显影而正常组织不显影,多见于功能性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

核医学重点总结

核医学重点总结

第一张绪论核医学概念: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探索生命现象、研究疾病机制和诊断疾病的学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及其制品进行内照射治疗和近距离治疗的学科。

第二章核医学物理基础、设备和辐射防护衰变类型:α衰变(产生α粒子);β–衰变(产生β¯粒子(电子));β+衰变(正电子衰变)与电子不同的是带有正电荷;电子俘获;γ衰变。

韧致辐射带电粒子受到物质原子核电场的影响,运动方向和速度都发生变化,能量减低,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的形式辐射出来电子俘获:质子从核外取得电子变为中子。

由于外层电子与内层能量差,形成的新核素的不稳定常产生:特征性X射线-能量转化;俄歇电子:能量使电子脱离轨道。

衰变规律:放射性核素原子数随时间以指数规律减少。

指数衰减规律e-λtN = N(t = 0)时放射性原子核的数目N0:N: 经过t时间后未发生衰变的放射性原子核数目λ:放射性原子核衰变常数大小只与原子核本身性质有关,与外界条件无关; 数值越大衰变越快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电离作用、激发作用)γ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生成:辐射防护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之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最低水平。

非随机效应有阈值正相关;随机效应无阈值严重程度与剂量无关。

基本原则: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制。

外照射防护措施:1.时间2.距离3.屏蔽电离辐射生物学效应对机体变化:按效应出现的对象,分为躯体效应(somatic effect)及遗传效应(genetic effect)。

按效应出现的时间,分为近期效应(short-term effect)及远期效应( long-term effect)。

按效应发生的规律,分为随机效应(stochastic effect)及非随机效应( non-stochastic effect)。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一、前三章:1、基本概念:①核医学:是用放射性核素诊断、治疗疾病和进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②核素nuclide:指质子数和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③同位素isotope:具有相同质子数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和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核物理特性。

④同质异能素isomer: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处于不同核能状态的原子称为同质异能素。

⑤放射性活度radioactivity简称活度:单位时间内原子核衰变的数量。

⑥放射性药物(radiopharmaceutical)指含有放射性核素供医学诊断和治疗用的一类特殊药物。

⑦SPECT:即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是利用注入人体内的单光子放射性药物发出的γ射线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影像,构成断层影像。

⑧PET:即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利用发射正电子的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为显像剂,对脏器或组织进行功能、代谢成像的仪器。

⑨小PET:即经济型PET,也叫SPECT_PET_CT,是对SPECT 进行稍加工后,使其可行使PET的功能。

⑩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是指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

⑾放射性核素纯度:也称放射性纯度,指所指定的放射性核素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放射性纯度只与其放射性杂质的量有关;⑿放射化学纯度:指以特定化学形式存在的放射性活度占总放射性活度的百分比。

“闪烁现象(flarephenomenon):在肿瘤病人放疗或化疗后,临床表现有显着好转,骨影像表现为原有病灶的放射性聚集较治疗前更为明显,再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消失或改善,这种现象称为“闪烁”现象。

2、人工放射性核素的来源:加速器生产11C、13N、15O、18F、反应堆生产、从裂变产物中提取、放射性核素发生器淋洗99mTc3、核衰变的类型和用途:①α衰变:放射性核衰变时释放出α射线的衰变,射程短,穿透力弱,对局部的电离作用强,因此在放射性核素治疗方面有潜在优势;②β衰变:指原子核释放出β射线的衰变,穿透力弱,可用于治疗;③正电子衰变:原子核释放出正电子(β+射线)的衰变,可用于PET 显像;④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可能伴随放出多种射线,因此可用于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和放射性核素治疗;⑤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γ光子的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这一过程称为…,穿透力强,电离作用小,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1. 核医学的基本原理核医学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种方法。

放射性同位素是指原子核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子数或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核不稳定,会发出粒子或电磁辐射进行衰变,这种衰变过程是放射性同位素的特征。

核医学主要有三种应用方式:核医学诊断、核医学治疗和分子影像学。

核医学诊断主要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特点,来观察生物组织和器官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从而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核医学治疗则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的放射性衰变作用,直接破坏肿瘤细胞或者调节机体的生理代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分子影像学是指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生物分子,来研究生物体内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和病理生理学过程。

2. 核医学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应用核医学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钴-60、钴-57、镉-109等。

这些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碘-131广泛用于甲状腺诊断和治疗。

在甲状腺诊断中,碘-131被甲状腺摄取,通过放射性衰变产生γ射线,从而实现对甲状腺功能和结构的评估;在甲状腺治疗中,碘-131被甲状腺直接摄取,在体内发射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达到治疗目的。

钴-60是一种常用的放射源,广泛用于放射治疗、癌症治疗等。

钴-57可用于心肌灌注显像,可用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评估。

镉-109可用于骨矿物质密度测定,对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骨质疏松治疗效果的评估有重要意义。

3. 核医学的临床应用核医学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肿瘤的代谢活性和血液灌注情况等特征,对肿瘤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

例如,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技术(PET-CT)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准定位和评估,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2)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核医学可以通过心肌灌注显像和心脏功能评价等技术,对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辅助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医学知识点总结1.核医学(Nuclear medicine) :是用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物进行诊断、治疗疾病和医学研究的医学学科。

2.核医学常用设备:3.放射性药物含有放射性核素, 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一类特殊制剂。

放射性药品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文号的放射性药物4.核素(nuclide):是指质子数、中子数均相同,并且原子核处于相同能级状态的原子称为一种核素。

同位素(isotope):凡具有相同质子数但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同位素。

同质异能素:(isomer)是指质子数和中子数都相同,但原子核处于不同能态的原子放射性核素(radionuclide):原子核处于不稳定状态,需通过核内结构或能级调整才能趋于稳定的核素称为放射性核素。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核素自发的释放出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射线并转化为另一种原子的过程。

半衰期:放射性原子核数从N0衰变到N0的1/2所需的时间5.α衰变:α粒子含2个质子,2个中子,质量大,带电荷,故射程短,穿透力弱。

主要用于治疗β衰变: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主要发生于富中子的核素。

特点:穿透力弱,在软组织中的射程仅为厘米水平。

可用于治疗。

β+衰变:射线的本质是正电子,主要发生于贫中子的核素。

特点:正电子射程短. 在通常环境中不可能长时间稳定地存在,它碰到电子就会发生湮灭,产生一对能量为511kev、方向相反的γ光子。

主要用于正电子发射断层仪显像(PET)电子俘获原子核俘获一个核外轨道电子使核内一个质子转变成一个中子和放出一个中微子的过程。

电子俘获导致核结构的改变伴随放出多种射线。

如特征X射线、俄歇电子、γ射线、内转换电子。

应用:核医学显像、体外分析、放射性核素治疗γ衰变:原子核从激发态回复到基态时,以发射光子形式释放过剩的能量。

往往是继发于α衰变或β衰变后发生特点:本质是中性的光子流,不带电荷,运动速度快(光速),穿透力强。

适合放射性核素显像(radionuclide imaging)。

6.天然本底辐射: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多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

包括宇宙射线、宇宙射线感生放射性核素和地球辐射7.确定性效应:指辐射损伤的严重程度与所受剂量成正相关,有明显的阈值,剂量未超过阈值不会发生有害效应。

如辐射致眼晶体损伤引发白内障,辐射致皮肤反应(干性或湿性脱皮)、或血液系统疾病如再障等。

消化系统反应等。

随机性效应:指效应的发生机率(或发病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不存在阈值。

如辐射致癌、致畸变的效应。

这种效应多是远期效应。

8.辐射防护的目的: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限制随机效应的发生率,使之得到可以接受的水平。

总的是使一切具有正当理由的照射应保持在可以合理做到的水平。

辐射防护的原则:实践的正当化放射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9.外照射防护措施:时间距离屏蔽内照射防护措施:开放性放射源可能通过口、呼吸道、皮肤伤口进入人体。

内照射防护的关键是重在预防,尽一切可能防止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把放射性核素的年摄入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限值以内10.核素显像基本原理(简单了解):11.简单了解显像剂聚集的机制(课本22-23等,太多了,)12.甲状腺碘131试验13.甲状腺显像的临床应用:1异位甲状腺的诊断2甲状腺结节功能的判断和良恶性的鉴别3判断颈部肿块与甲状腺的关系4功能性甲状腺癌转移灶的诊断和定位5移植甲状腺的监测和甲状腺手术后残留甲状腺组织的观察6甲状腺大小和重量估计7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判断14.甲状腺结节的分类及意义:15.心肌灌注显像的原理:心肌细胞对某些放射性阳离子有选择性摄取能力。

因而可使心肌显影。

心肌每个部位聚集放射性的多少与该部位冠状动脉灌注血流量成正相关,因此这种显像称为心肌灌注显像。

如果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局部心肌缺血、细胞坏死或瘢痕形成则表现为轻度显影(稀疏)或不显影(缺损),通过影像可以判断冠状动脉血流状况和心肌细胞存活状况。

从而达到评价心肌血供和诊断心肌疾病的目的。

16.进行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的原因:心脏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即使冠状动脉管腔已有狭窄(如70~80%),由于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在静息状态下心肌缺血往往被掩盖,心肌灌注显像仍正常。

当患者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心脏增加做功。

以增加全身血流量和运送足够的能源物质和O2。

此时正常冠状动脉能自行扩张,血流量增加3—5倍。

然而已有病变的狭窄冠状动脉不能增加其血流量,以至该供血区心肌缺血充分呈现出来。

提高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诊断准确率增加。

17.靶心图的概念:以短轴断面为中心,把从心尖到心基底部的短轴影像以同心圆形式逐层由内向外排列,压缩成一帧二维的同心圆图像,并以不同颜色显示左室各壁显像剂分布的相对百分计数值,即为靶心图。

18.异常图像类型及解释:1、可逆性缺损:见于可逆性心肌缺血2、固定缺损:见于心肌梗死、心肌瘢痕、冬眠心肌3、部分可逆性缺损:心肌梗死伴缺血或侧支循环形成4、花斑形改变:心肌病、心肌炎5、反向再分布:负荷显像分布正常,静息或延迟现象分布稀疏或缺损。

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稳定型冠心病、心肌梗死接受溶栓治疗或经皮冠脉成形术后6、肺摄取指数:肺部像素平均计数除以左室壁像素平均计数,即肺/心比值。

若比值增加,提示左室功能降低。

在冠心病中多提示为多支冠脉病变或狭窄,是患者高危、预后不良的指标19.心肌灌注显像的临床应用: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的诊断心肌病变治疗后疗效观察心肌病的辅助诊断诊断室壁瘤预示心脏事件心肌细胞活力测定20.心肌代谢显像的原理:正常生理状况下,心肌细胞所需的能量主要从脂肪酸氧化获取,游离脂肪酸供应心脏所需能量的2/3,而葡萄糖仅约1/3,尤其当空腹、血糖浓度较低时,心肌的能量几乎全部来源于脂肪酸氧化,因此脂肪酸显像清晰。

但在碳水化合物饮食或葡萄糖负荷后,心肌细胞转以葡萄糖作为能量的主要来源,这种条件下心肌葡萄糖代谢显像清晰。

当心肌缺血、氧供应低下时,局部心肌细胞脂肪酸氧化代谢受抑制,主要以葡萄糖的无氧糖酵解产生能量。

心肌缺血灶中脂肪酸代谢的绝对减少、葡萄糖代谢的相对增加与坏死心肌无脂肪酸或无葡萄糖代谢的特征是心肌代谢显像鉴别心肌是否存活的理论依据。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18F-FDG为葡萄糖的类似物,在血液及组织中的转运与葡萄糖类似,进入心肌细胞后也被己糖激酶催化变成6-P-18F-FDG,但由于结构上的差异,不再参与进一步的葡萄糖代谢过程,同时由于其带负电荷,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加之心肌细胞内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低、作用微弱,因此6-P-18F-FDG滞留在心肌细胞内,其聚集程度反映心肌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活性。

临床应用:鉴别是否存活21.射血分数(EF):左或右心室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心室每搏量占心室舒张末容积的百分数。

静息状态下,左室EF ≥50%,右室EF ≥40%。

运动负荷后EF绝对值比静息状态值上升5%以上。

22.肺灌注显像的原理:肺毛细血管的内径平均为8μm,静脉注射直径为10-60μm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颗粒物质,如99mTc—MAA(大颗粒聚合人血清白蛋白)。

此颗粒随血流到达肺血管床,由于颗粒直径超过肺毛细血管内径,不能通过肺毛细血管床,一过性嵌顿在肺毛细血管内,放射性颗粒在肺部的分布量与肺动脉血流量成正比,用ECT等显像仪器在体外照相,即可得到反映局部肺血流灌注的影像。

应用:1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疗效判断2肺叶切除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后肺功能预测3 COPD患者肺减容手术适应症的选择、手术部位和范围确定4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以及先天性肺血管病变患者,了解肺血管受损程度及定量分析,药物与手术疗效的判断,手术适应症的选择。

5 ARDS和DOPD患者的肺血管受损程度与疗效判断6肺部肿瘤、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患者,观察其病变对肺血流的影响7先心病左向右分流及左向右分流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定量分析8全身性疾病(胶原病、大动脉炎)可累及肺血管者9原因不明的肺动脉高压或右心负荷增加23.18F-FDG肿瘤代谢显像原理:FDG为葡萄糖类似物,是葡萄糖代谢示踪剂。

进入细胞机制与葡萄糖相同,在细胞内通过己糖激酶的作用磷酸化生成6-磷酸脱氧葡萄糖。

它不像6-磷酸-葡萄糖继续进入葡萄糖代谢途径,而滞留于细胞内,它进入细胞的量与糖酵解速度成正比。

葡萄糖代谢增加是恶性细胞的一个特征。

因此,肿瘤细胞内集聚大量18F-FDG,经PET显像仪器可以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数量及肿瘤内的放射性分布。

肿瘤细胞的原发灶和转移灶具有相似的代谢特性,一次注射18F-FDG能方便地进行全身显像,这对于了解肿瘤的全身累及范围具有独特价值。

应用:1、寻找肿瘤原发灶。

2、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3、对恶性肿瘤进行分期4、复发、转移或残存疾病的诊断5、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生存期6、协助肿瘤手术治疗、放化疗决策7、颅内肿瘤的分级24. 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原理:静脉注射分子量小、不带电荷且脂溶性高的显像剂,它们能通过正常血脑屏障被脑细胞摄取,并滞留在脑组织内;显像剂进入脑细胞的量与局部脑血流(rCBF)量成正相关。

由于rCBF一般与局部脑功能代谢平行,故本检查在一定程度上亦能反映局部脑功能状态。

临床应用:一、脑血管疾病1、脑梗死2、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蛛网膜下腔出血4、脑动静脉畸形等二、癫痫三、阿尔茨海默病四、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五、脑肿瘤六、脑功能研究七、脑外伤八、脑死亡九、颅内感染疾病十、精神疾病1、精神分裂症2、抑郁症25.骨显像:原理:骨骼由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有机物包含骨细胞、细胞间质和胶原,占骨骼组成的1/3。

无机物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晶体,占骨骼组织干重2/3。

其表面积很大,全身骨骼如同一个巨大的离子交换柱,通过离子交换和化学吸附两种方式从体液中获得磷酸盐和其他元素来完成骨的代谢更新。

利用骨的这一特性,将放射性核素(如99mTc)标记在磷酸盐上,形成99mTc-MDP,经过静脉注射后,与骨的主要无机盐成分羟基磷灰石晶体发生离子交换、化学吸附以及与骨组织中的有机成分相结合而使带有放射性核素的化合物(99mTc-MDP)沉积于骨组织内,利用显像仪器获得放射性核素显像剂在骨骼内的分布情况而形成骨骼影像。

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主要与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成骨细胞活跃的程度有关。

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跃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像上就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集区(称为“热区”)。

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无机盐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发生溶骨时,骨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少,呈现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称为“冷区”)。

显像剂在骨骼的聚集的情况可反映骨骼的血流量、代谢更新、成骨和破骨的状态,从而可对病变进行定位、定量及定性的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