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4~105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六1~3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五一”小长假就要到了,老师想去我们邹城市周边游玩,因此也对我市某旅游景点4月23日~29日每天的最高气温进行了统计。
请仔细观察这幅统计表(课件出示),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某旅游景点2017年4月23日~29日最高气温统计表生:4月23日的最高气温最低,是18度;4月29日的最高气温最高,是26度;4月24日、25日、27日的最高气温相同,都是21度。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的准确、声音响亮,其中还利用了数据比较的方法。
为了更加清晰、直观地看出这些数据的情况,我们可以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
(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师:除此之外,要想看出这些数据的升降变化情况,我们就必须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二、比较异同,整体感知1.读懂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生:23日的温度是18度,24日的温度是21度……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具体地说一说吗?生:先找到18度,在横轴上对着23日,纵轴上对着18度。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发现,通过观察横轴和纵轴上各自的数据,知道了每日的最高气温。
看来,条形统计图能够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2.用手势描绘条形统计图中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几日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请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比划这种变化,好吗?师:(用手比划)23日-24日上升,24日-25日不变,25日-26日下降……真的挺有意思,如果把我们刚才用手比划过的线路画下来,又是什么样子的?大家想看吗?(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3.比较两幅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样就形成了一幅新的统计图,仔细观察它与原来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生:都有纵轴、横轴。
师:横轴表示的是什么?纵轴呢?生:横轴表示的是日期,纵轴表示的是气温。
《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河南省驻马店市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108--109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认识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2、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和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1、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2、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
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难点:1、弄清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2、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以及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五一节”假日已过,你的家长带你到哪里游玩了?生:去鸡公山了。
(去游玩简单介绍一下)生:哪也没去。
师:同学们,我也去游玩了,给大家带来一些照片与大家分享,你们仔细观察看一看是哪里的风光。
(课件出示)生:嵖岈山,真漂亮。
师:近几年,由于嵖岈山旅游业的发展,来我们市嵖岈山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1998-2003年来嵖岈山旅游的人数统计表)。
(出示课件)师:下面就让我们根据已学的知识来制作一张条形统计图吧。
【设计意图:我选用生活中的素材(来我们驻马店市嵖岈山1998--2003年旅游人数),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让学生从中分析,观察,交流绘制条形统计图引出还有别的方法?---折线统计图来表示,引出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使数学课上得更生动、更活泼、让学生在轻轻松松之中迈进数学王国的大门。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折线统计图实录
《折线统计图》课堂教学实录威海市古寨小学于玲玲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四年级下册120页教学目标: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4张习题纸教学过程:一、师生谈话,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去过威海吗?生:(很兴奋)去过。
师:那你能谈谈威海给你留下哪些深刻的印象?生1:威海有美丽的大海,丰富的海鲜。
生2:威海环境优美,城市干净整洁。
生3:威海被评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师:的确,威海市一座美丽的城市。
老师在网上搜集到了一些有关威海的图片,咱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吗?生:(期待地)好。
(课件演示威海图片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师配音:威海,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也是“国家园林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这里依山傍海,气候宜人,城市建筑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山在城中、城在海中、人在绿中。
2003年威海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师:威海美不美?生:(由衷地)美。
师:由此也可以看出威海在市区环保建设方面做得不错。
老师搜集到了有关威海市区环保建设的相关资料,咱们一起来看。
课件显示:师:仔细观察,通过这张统计表你都能获得哪些信息?生1:我能知道排水管道每一年是多少米。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
……师:也就是说,我们既能知道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有变化,是吗?生齐:是。
师: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看看从98年到02年数量是怎样变化的?课件显示: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2007年10月指标名称单位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吨300230230400415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威海市1998-2002年市区环保建设情况统计表生:98年到99年数量减少了,99年到2000年没变,到2001年又增加了,到2002年还是增加。
折线统计图上课实录
折线统计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老师先和大家做个猜数游戏(50、100、60、90、15),并示范:如果数据50用这样一个点来表示,这个点将表示多少呢?生:100师:猜的真准,那接下来这个呢?生1:55生2:150师:同意吗?这个点有没有范围?生:有,在50和100之间这个点呢?生:90师:如果是15?它在哪里?生:在右边下面一点师:现在请伸出你的右手食指,连续比划一下这些数。
师:在同学们比划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幅图,课件动态出示折线。
师:你看,这是一条什么?生:弯弯曲曲的直线,师生共同发现:像这样的线我们叫做折线。
(板书:折线)提问:这条折线是由什么组成的?生1:线生2:点师板书:点线教师:由点和线组成的折线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认识折线统计图(1)师:最近气温多变,气象员小张记录了我市4月14日白天的室外气温情况课件出示数据共同读:7时 12℃ 9时 13℃学生自读其他气温情况。
问:小张要整理描述这些数据,可以用什么形式?学生交流(同时课件呈现相应的图表)。
生1:统计师追问:用什么形式进行整理生2:排序生3:可以用统计表生4:条形统计图预设一: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这些数据。
预设二:学生没有想到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
教师:这些数据也能用折线统计图来描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都能用来整理描述统计信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方式,谁能猜到?折线统计图(板书完整课题:折线统计图)(2)课件呈现例题折线图,教师:请你说说,从图上你能知道些什么?生1:竖着的叫竖线横着的叫横线生2:竖着的叫纵轴,横着的叫横轴生3:日期生4:单位是℃生5:纵轴一格表示2℃生6:横轴表示的是时间,2小时一次。
追问:你能指一指表示7时的线吗?纵轴呢?生7:纵轴表示温度。
共同发现纵轴表示温度,单位是摄氏度,每小格表示2摄氏度。
2.学习制作折线(1)问:你知道7时的12℃在图中该怎么表示?——横轴7时对准纵轴的12。
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空港实验小学发全【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条形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2.读懂折线统计图所反映的数据信息及其变化规律,并对图中所反映的现象做出简单的分析,能进行初步的判断与预测。
3.在六疑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其必要性,理解折线统计图最明显的特点,并能够运用特点分析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
2.难点: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征,体会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白板、平板和题单。
【课堂实录】课前播放关于雪博会的视频。
一、引疑、生疑1.观看雪博会图片,获取信息。
课件展示:2008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24万人,2009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18万人,2010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30万人,2011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36万人,2012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36万人,2013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58万人,2014年参观雪博会人数为60万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课前请仔细看一起欣赏了雪博会的美景,这是老师搜集的近几年参加雪博会人数数据统计,请仔细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利用智慧教室随机点名)生1:我发现这些年参观雪博会的人数不断在增长。
生2:从2012年到2013年参观人数增长了二十几万人,说明了它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
师:你能具体说一说吗?生:从2008年到2009年参观人数减少了6万人,2009年到2010年增长了12万人,2010年到2011年增长了6万人,2011年2012年人数没变,2012年到2013年增长了22万人,2013年到2014年增长了2万人。
从2008年到2014年,说明有很多人知道有这个地方了,觉得这个地方很好玩,都想到这个地方去。
2.根据信息出示参观雪博会人数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师:好,他说了这么长一段话,我们感觉信息很多,看起这些的数据,读起这些数据都挺麻烦,如果把它整理更清晰一些,你想采用什么方式?生:可以采用统计图的方式。
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杨承石人和街小学导入:师:我们都知道昆明四季如春,而重庆一春四季,你是怎样理解“一春四季的”。
(以此引入对气温的统计,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知识入手)生:春天感受到四个季节师:你是怎么感受的,是字面理解还是切身感受?生:都有师:那需要用数据说话,老师这里从气象局获得了重庆的气温数据。
(出示统计表)师:除了统计表,我们还有哪种整理信息的方法。
生: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师:看条形统计图,你发现了什么?生:更直观师:条形统计图是怎么做到直观的,怎么表现出来的?生:可视化(学生的水平比较高,如果放我们那里,学生很难回答得出,不过老师的思路很好)生:从条形的高低看气温的变化师:那我们再看看折线统计图。
——师板书生读,师问“你们在生活中哪里看到过折线统计图?”生:股票、心脏等(这个回答是结合生源的,在后面的评课和说课环节,老师做过课前预测,通过对 200 个学生的调查发现,全部学生都知道折线统计图,也见过,但对于我们农村的孩子可能也就少部分见过了!)师:根据信息画出你心中的折线统计图?如果不能,可参考课本105 页。
(第一个练习,学习单)选取学生的作业单展示(在后面的说课中,老师想找一个在原点开始画的作业,这个班学生的水平比较高没有找到,同样找了有错误的作业,只描点连线,没写数据),并请讲解作图过程。
师生共同归纳出折线统计图的两个要素:点线师并板书师:点表示什么?(在这里我特别赞赏的教学,将知识点一步步落实到实处,细处,并且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生:表示数的多少师:那已经知道数的多少了,还连什么线呢?生:看出变化的趋势师:反应出哪些趋势?(老师不停的发问,环环相扣,都是有目的的开展,为目标服务,这堂课的重点就是读懂折线统计图。
充分体现了学生会的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也不教,只教学生不懂但能学会的,教学以学情为起点)生:增加减少师:在统计图中描一描数量增加的线?请生上台表示师:增加的数量一样吗?生上台说师:你怎么知道的?生:算的师:除了算以外,还可不可以看出来?生:线段越长,温差越大,上升的数量多师总结:用长短来看生:可以用数格子的办法请生上台说明,实际也是看长短师:还可以怎么看生:线段的斜度、坡度陡师:哪些线可以看出数量减少生:长短上台说明师:谁用坡度来说一说生:陡变化多生:我要补充一下,可以看角(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班上学生的习惯特别好,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都在认真听,这是特别重要的)请生上台说明师:有一条线没描,为什么没描?生:数量没变师总结板书,上坡线表示数量增加下坡线表示数量减少上坡下坡表示数量变化的趋势(都是用线板书的,力求板书简洁清晰)师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诊就隐藏在点和线当中师:刚才我们用条形,折线表示了温度的变化,你们觉得哪个更适合,老师来统计一下?师:你们觉得哪种情况下使用条形统计图,哪种情况下使用折线统计图?生畅所欲言生:各有各的优点师:我这里有两个统计表 A B(都是奥运会金牌的数量, A 为几个项目 B 为一个项目)师展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师:条形统计图用PPT调换条形,问可以吗?(可以)师:折线统计图可以交换数据吗?(不可以)(后面评课时张巧辉老师点出这里老师缺乏了总结,为何条形可以,折线不可以)师:(通过这样的引导)问什么时候用条形统计图,什么时候用折线。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
---------------------------------------------------------------最新资料推荐------------------------------------------------------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统统计折线统计图【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9495 页的内容【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学习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累积了一定的统计活动经验,认识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学习折线统计图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统计图奠定基础。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学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简单的折线统计图的基本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读统计图、画统计图、分析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愿意积极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感受到统计与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在日常生活里的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 / 10【情境说明】本课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了贴近他们生活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学习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
瞧!?(播放短片:飞虎气象台的队员们对白天室外气温进行了定时测量,搜集了一些数据。
师出示数据:)师:你从这张统计表中了解到那些信息?生 1:我知道了七时的气温是 12 摄氏度。
生 2:我知道 13 时气温是 24 摄氏度。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师:折线,把它们这个什么啊? 生:点。 师:连起来。你们看, 4 伸到哪里啊? 生: 5,上升到 5. 师:看得出来吗? 生:看得出来。 师:你们看,什么连什么。 生: 5 连到上升 6. 师:你来说。这里呢? 生: 3 上升到 6。 师:你们看,同意吗? 生:同意。 师:再来一个。一样吗? 生:一样。 师:一样的吧。好,继续。你说。 生: 6 上升了 5 万。 师:同不同意? 生:同意。 师:你回答得非常好。 生: 12 万升到 13 万。 师:那么这个过程中你看到了那些地方上升?那些地方下降呢?是上升还是 下降,你从哪里看出来。 生:他那条线是往上升的。
《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课堂实录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 7 单元
教学过程:
师:同学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国的骄傲。同学们都喜欢看科
技展,根据参展人数,制成了统计图,我们先来看一看统计图,这个是
2003
年到 2010 年的统计图,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叫什么名字吗?
生:条形统计图。
师:我们来复习一下。知道这个是什么轴吗?
4
2
生:同意。 师:这样那么计算多少?还增加了多少? 生: 2007 年-2008 年,增加了 6 万。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不计算,从直观看出来。行不行啊? 生:行。 师:来看一下。变化了什么啊? 生:变成了点。 师:多少? 生: 4 万人。 师:看,还是可以表示出数量的什么啊? 生:多少。 师:现在变化了什么啊? 生:折线。 师:现在的年表示什么啊?好,比上一次多了多少啊? 生: 4 万、 5 万、 6 万、 3 万、 6 万、 6 万、 11 万、 12 万、13 万。 师:这样子,也可以表示什么啊?表示人数,是吧? 生:是。 师:告诉我,它是用什么来表示人数的? 生:线段。 师:用折线,用线来连,同不同意? 生:同意。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
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总10页)-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根据所给的数据绘制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分析数据的能力,发展统计观念,渗透统计思想。
3、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作用,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制作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统计图纸、刻度尺、铅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了解机器人吗听说过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吗如果想了解近几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情况,可以怎样做(预设:调查、统计)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一)探究折线统计图的画法1、这里是2006-2012年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的统计情况。
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表时间/年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参赛队伍/支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2、我们已经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制成了统计表,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将这些数据怎样做(预设:制作成统计图。
)3.出示条形统计图1,并说说根据这个条形统计图能发现哪些信息。
名称,横轴,纵轴,每一年的参赛队伍的多少。
小结:条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4.提问:从2006年到2012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谁能用手势比划你同意吗?5.追问:你是从哪看出来的(预设:直条的高低。
)如果我挡住条形统计图的一部分,你还能看出这一情况吗(预设:可以。
)6.过渡:这说明“分析增减的变化情况”和“直条的完整度”没有关系。
如果我们只想分析变化情况,你觉得可以怎样绘制统计图更简单呢?自己动手在下图上试一试。
7、学生独立绘制,教师巡视指导,收集学生资源。
8.汇报交流。
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
《单式折线统计图》课堂实录温秀芬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1. 在读统计图、分析、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
2.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能用统计图表示数据。
3.主动参与观察、交流活动,体会折线统计图在描述和交流数据中的作用,激发学习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征,能用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
教学难点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表示数据的不同意义。
教学设计—、谈话导入1.师生谈话。
师: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之际,可是我们张家口的天气却乍暖还寒,冬爷爷留下的寒气却迟迟不愿离去,这是老师搜集的本月11日—17日的每天最高气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2.让学生读图,交流从图中得到的数学信息。
师:这是一幅什么统计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生齐答:这是一幅条形统计图。
生1:从图中我了解到了14日的最高气温最高,17日的最高气温最低。
生2:从图中我了解到了11日的最高气温是17摄氏度,12日的最高气温是18摄氏度。
17日的最高气温是16摄氏度。
3.揭示课题。
师:这幅条形统计图用直条的长短很直观的为我们表示出了11日---17日的每日气温情况。
其实,每日的气温除了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表,同学们请看。
出示折线统计图。
师: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生:折线统计图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因为老师课件上课题写的《折线统计图》,还因为它是由线组成的。
师:你真是个留心的孩子,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从这幅图的形状上看就是一条折线所以它叫折线统计图。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师:因为只有一条折线所以它又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补充板书:单式〕二、认识折线统计图1.认识折线统计图。
出示:仔细观察上图讨论:〔4人1小组派代表发言〕⑴4月11日—17日每天的最高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⑵相邻的哪两天气温变化最大?⑶纵观这一周的最高气温是怎么变化的?2、汇报交流。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回顾旧知视频导入:费县美景师:这些风景都是咱们费县的一些著名景点。
每年它都吸引了数以万计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即便是春节假期也不例外,特别是今年的春节游客人数更是爆满。
(边说边出示ppt)要是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想要预测明年前来观光的人数。
你觉得他该怎么办呢?指生回答,引出要收集数据,进行统计。
教师:这个同学和工作人员想到了一块儿。
(边说边呈现工作人员收集的凌乱数据数据。
)师:那怎么样整理才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晰一些呢?学生:条形统计图,统计表。
师:(ppt出示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相对于统计表这个条形统计图,他有什么优点呢?指生回答:可以一眼看出哪一年的游客人数最多,哪一年的游客人数最少。
师:你是怎么看的?生:可以从条形统计图的长短来看。
长条最长的就是人数最多的,最短的就是人数最少的。
师:是呀,这正是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灵活应用统计图可以更方便我们的统计生活。
今天我们就继续走进统计图的世界。
(板书:统计图)(二)探索新知1.认识折线统计图师:从这个条形统计图上咱们可以看出人数有多有少(边说边比划课件多少)。
说明这里的人数,他是在不断的――变化着。
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一、创设情境。
1、观看录像师:请看屏幕,(课件放映:南京科技馆录像)知道这是哪儿吗?生:南京科技馆。
(因学生在前不久刚参观过南京科技馆)师:看到这些画面,你想说点什么?生1:科技真好玩,里面高科技的产品真多。
生2:人类太伟大了,创造出这么多的新鲜玩意,真想天天都去那儿。
生3:现在人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了,你看参观科技馆的人真多。
2、由统计表提出问题师:是啊,参观的人真得很多。
为了使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和分析这几年参观科技馆人数的情况,你认为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表示参观人数呢?生1:统计表。
生2:条形统计图。
师:课前我已收集了近几年来参观南京科技馆的人数,并把它制成了这样一张统计表。
参观科技展人数统计表师:仔细观察,你能从统计表中知道些什么?生1:我知道了每年的参观人数,2000年有24万人,2001年有18万人,2002年有30万人,2003年有36万人,2004年有36万人,2005年有54万人,2006年有60万人。
师:很有耐心的孩子,一口气说出这么多信息。
生2:我知道了2003年和2004年参观科技展的人数一样多,都是36万人。
生3:我知道了2001年参观的人数最少,是18万人;2006年参观的人数最多,是60万人。
师:能从观察比较中找到最多和最少的,真是个有心的孩子。
师:老师这儿还带来了一个问题。
请看,在相邻的两个年份中,()年到()年参观人数增加最快(课件出示)。
生1:2001年到2002年人数增加最快。
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是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
生3:我也认为是2004到2005增加最快。
师:答案不一样了,动笔算算吧。
学生动笔计算。
师:谁来说一说。
生:是2004年到2005年人数增加最快。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生齐说:同意。
(课件出示结果)师:同学们,现在我关心的不是这个,我关心的是你怎么得到这个答案的?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生:我是用减法来计算的,用2005年的54万人减去2004年的36万人,得18万人。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
折线统计图教学实录与反思一、引言折线统计图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工具,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趋势和变化规律。
在教学中,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绘制和解读方法。
本文将记录一次折线统计图教学的实录,并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反思和总结。
二、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我准备了以下教学资源:1.PowerPoint幻灯片:介绍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和使用场景;2.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的详细讲解文档;3.数据集:包含多个时间点的数据,用于实际操作;4.案例分析:提供真实的数据场景,帮助学生练习折线统计图的解读;5.课堂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1. 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在第一部分,我通过使用PowerPoint幻灯片,向学生介绍了折线统计图的基本概念。
我解释了折线统计图的定义、用途和特点,并对一些常见的应用场景进行了示例说明。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续的实际操作做好了铺垫。
2. 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在第二部分,我详细讲解了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
我通过文字说明和示例演示,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适合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数据格式,以及如何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刻度范围。
同时,我还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线条颜色和标记样式,以及如何添加图例和数据标签。
通过这一部分的讲解,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流程有了清晰的认识。
3. 案例分析:折线统计图的解读在第三部分,我选取了一个真实的数据案例,与学生一起进行折线统计图的解读分析。
我通过对数据的趋势、波动和关联关系进行解释,引导学生思考数据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折线统计图作为一种数据可视化工具的价值和应用。
4. 课堂练习在最后一部分,我设计了一些与折线统计图相关的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折线统计图的掌握程度。
我设置了不同难度的题目,从基本的绘制图形到更复杂的数据分析,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第一课时课堂实录城郊小学:文强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大家见过机器人吗?(出示图片)请看图片,喜欢机器人吗?这里在举行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我们去看看这里产生了什么数学问题。
在2006年时,参赛队伍是426支;到2007年,参赛队伍有394支。
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
2008年468支,2009年454支,2010年489支,2011年499支.(教师边说,边出示原始数据)二.自主探究,建构模型。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这些数据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观察原始数据,回答)生1:2011年最多。
师:多少支?生1:499支。
生2: 2007年最少,394支。
生3: 2007年减少了,2008年又增加了。
生4: 2008年后每年都在增加。
生5:不对,到2009年有点下降,以后每年都增加。
......教师:刚才大家都说的很好,发现了哪年多,哪年少,哪年增加了,哪年减少了,老师有一个问题,你们是明显的看出哪年队伍多,哪年少?还是在心里想了一下,才发现哪年多,哪年少的?(师板书:明显)生1:明显看出。
生2:不能明显看出,在我脑袋里要比较一下,394比426少,所以2007年减少了。
师:你们赞同谁的想法?生齐:赞同第二位同学,不能明显的看出。
生4:我认为不能明显的看出,刚才我就看错了,2009年454支,比前一年下降了一些,以后才是每年增加。
师:你知道为什么看错了吗?生4:就是因为不能明显的看出,需要在脑袋里比较一下,我来不及仔细比较。
师:你是个很棒的孩子,出现了错误能及时改正,并且能自己总结错误的原因,相信你以后的学习会越来越好。
师:刚才大家说了,哪年多,哪年少这些信息不能明显的看出来,大家想想,有没有办法把这些数据整理一下,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用在脑袋里比较。
生3:可以制成统计表。
生4:可以制成统计图。
师追问:什么统计图?生4补充:条形统计图生5:可以把它们竖着排列看的更清楚。
(教师听完几个学生回答,从中选择想要的方案,体现并联收集原则)【设计意图】: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怎样才能“明显”的看出多少,然后并联的收集资源,对比,得出最优化整理数据的方法。
2.老师:根据刚才大家的提议,我们把数据整理成这3种情况:竖着排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并联的出示)师:这三种方法,你觉着那种最合适?生1:条形统计图师:为什么条形统计图最合适?生1:可以看出哪年队伍多,哪年少。
生2:补充一下,可以明显看出哪年队伍多,哪年少。
师追问:为什么能说明显的看出?生2:很明显,哪年的长方形更长,哪年队伍就多。
师追问:还需要在脑袋里比较吗?生2 :不用了。
师:很好。
生3:还可以看出哪年队伍增加了,哪年减少了。
师:另外两种统计方法呢?生4:竖着排列只是把数位对齐了,方便我们比较,但也不能明显的看出。
生5:统计表也不能明显的看出。
生6:还是条形统计图明显。
师:所以,条形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数量的多少,大家同意吗?生:同意。
板书:条形统计图能明显的看出数量的多少。
(“明显”这2个字刚才已经写过了)【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理解“能看出”,和“明显能看出”的区别。
3.老师顺势引导重点观察条形统计图,感受特点,根据数量增减变化情况,谈谈自己的感想,为自然引入折线统计图埋下伏笔。
(1.)(课件放大条形统计图)教师:现在我们重点观察条形统计图,你还能发现哪些信息?(2.)生1: 11年最多,07年最少。
生2:有的年增加了,有的减少了。
生3:07年最少,08年增多,09年减少一些,后面两年越来越多。
师:刚才大家说的“增多”可以简称为:增(板书),减少可以简称为“减”(板书)。
板书完整:也能看出增减变化情况。
师:是明显看出的吗?生4:是。
生5:不是。
师:究竟是不是明显看出,我们待会儿再研究。
(3.)教师: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条形统计图里面其他的信息,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生6:横轴表示哪一年,纵轴表示有多少支队伍。
师:很好,纵轴最下面的一格不直表示什么意思?生7:最下面一格和其他的数据不一样。
生8:最下面一格是390支,其余每格10支。
师:很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认识折线统计图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条形统计图是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现在我们来学习新知识,老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看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教师: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生: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件先回到条形统计图,每个直条依次向上缩小成一个点,然后出现横格和竖格,教师介绍各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课件演示)【设计意图】经过前面条形统计图的引入,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得到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和方法,为后面独立绘制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3.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1)师:观察折线统计图,你能看出什么?生1:能明显的看出哪年多,哪年少。
师:为什么是“明显”的看出?生1:哪个点的位置高,哪年就多啊。
不用在脑袋里比较。
师:很好。
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明显的表示数量的多少。
(2)教师:你还能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生1:有很多线连接了起来。
生2:有的线在上升,有的在降低。
生3:这些线长度不同,倾斜角度也不同。
生4:我发现07年到08年这条线最长,也最陡。
师:恩,还有吗?生5: 10年到11年上升的线最平缓师:首先纠正一下,应该叫做线段,因为每一条两端都是有端点的。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了有的线在上升,有的在降低,上升表示什么?下降表示什么?生3:向上升表示增加,下降表示减少。
师:同意吗?生:同意。
师:有些线段较陡,有些线段较平,这是为什么呢?生4:陡的表示数量变化大,平的表示变化小。
师:07年到08年这条线最长,也最陡,说明了什么?生4:2008年,比2007年增加的最多。
师:刚才有同学说到10年到11年上升的线最平缓,说明了什么?生5:这两年增长的最少。
师:所以说,折线统计图还有什么特点?生: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板书:也能(空格)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对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课件出示两种对比)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先说说有什么相同点。
生1:它们都有标题,统计图的下边都是年份,左边都是数量。
生2:每一格都表示10支,最下面一格都是309支。
生3:都可以明显的看出数量的多少,也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师:说的很好,那有什么不同点呢?生4:条形统计图是用一个个长方形表示数量的,而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和线来表示数量的。
生5:不对,折线统计图是用点表示数量,而用线来表示增减变化。
师:补充的很好,刚才的同学也回答的不错,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表示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却是用点来表示数量的。
生6:折线统计图看起来要复杂一些。
师:怎么个复杂?生6:条形统计图只有直条,而折线统计图既有横格,又有竖格。
师:这些横格,竖格起什么作用呢?生7:可以把每个数字更好的确定在合适的位置。
师:说的真好,折线统计图虽然复杂一些,但可以更好的定位,并且用线段把各点连接了起来,这也是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
(边在屏幕上面比划边说,并顺势引到下一点)师:刚才有同学总结到了两类统计图都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但是哪一种更能明显的看出增减变化呢?生1:条形统计图。
生2: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看看,你们是“明显”的看出还是“想了一下”才发现的?生3:我认为是折线统计图,因为它用线段把各点连接了起来,线段的上升或是下降一下子就能看出来。
师:你们认为他说的怎样?生齐:很好。
师:还能明显看出什么吗?生:(无人回答)师:增长的多不多,能不能明显的看出?生1:能明显的看出增长最多的,或最少的。
生2:看线段越陡就明显是增长最多,越平缓的就是增长最少。
生3:也能明显的看出减少最多和最少的。
师:大家都说的非常好,来,我们一起举起手来,用手势比划来感受折线的增减变化。
师: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重要作用,它能通过折线的起伏(教师做手势,学生齐做)明显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在刚才的板书里添上两个字:也能明显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最新版本教师用书要求:本环节要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衔接和对比,以知识迁移的方式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通过对比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9.预测数量变化情况。
教师:请继续观察折线,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你能说说这几年参赛队伍的数量发生着怎么样的变化吗?学生:2007年数量减少,2008年数量增多,2009年数量稍微减少,2009年至2011年逐年增加。
教师:你有什么感想?生1:有的年增多,有的年减少。
师:你们认为应该多一些合适还是少一些合适呢?生2:多一些合适,大家应该多参加这些科学比赛,增长知识。
教师追问:总体情况怎么样呢,增长还是减少?学生:这几年参赛队伍数量呈上升趋势。
教师:根据总体情况来看,你预测2012年参赛队伍数量会有多少支呢?你是怎么想的?生1:上升,530支。
生2:下降,470支。
生3:持平,499支。
师:根据前几年数量,最后三年逐渐上升,所以最大可能是缓慢增加,公布结果:2012年519支。
生1:耶,答对啦。
师:所以折线统计图还有一个特点,根据折线的变化情况,我们能预测以后数量的发展趋势。
(在课件里面出示最后一组数据:2012年的点和线段)板书:还能看出数量变化的趋势【设计意图】教师用书要求,重视统计学习的现实意义和核心思想,学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合理地进行预测,增强数据分析观念。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四.情境练习,综合运用。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5页“做一做”。
师: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1)陈东哪一年长得最快?长了多少厘米?(2)根据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解决问题:(1)全班读题,请学生说说该题统计的是什么。
生1:陈东的身高。
生2:补充一下,陈东0至10岁的身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绘制的折线统计图。
(4)回答第一个小问题,追问:你是怎样判断出来的?生:看哪根线段上升的最陡,就是哪年长得最快。
(5)师:预测一下,陈东11岁时,身高多少厘米?生:根据前几年的趋势,前两年各增长了5和6厘米,那就很有可能是7厘米,148厘米。
【设计意图】应用新知、巩固新知,让学生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再次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该题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再一次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