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
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教育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而教育家则是教育事业的核心驱动力。
他们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对于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几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并分析它们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一、康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康德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智力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人格的完善,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
康德主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注重自主性和自我发展,教师则应该充当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杜威是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活动来学习,而不是仅仅通过被动接受知识来实现学习目标。
杜威主张学校应该创设具有真实社会情境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积极的影响。
三、维果茨基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维果茨基是20世纪初的俄国心理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实现的。
维果茨基主张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鼓励学生与他人互动和合作。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四、弗洛伊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弗洛伊德是20世纪初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意识的培养。
他认为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关怀。
弗洛伊德主张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导师,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
他的教育理念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自我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综上所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对于教育改革和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
. 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理性与启蒙:论康德的教育思想体系建构林 凌(华东师范大学 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上海 200062)摘 要:该文重点探讨在教育思想中康德如何从人性论(善恶共居)过渡到人的本质规定(道德),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途径(自然性的教育和实践性的教育)将之实现。
该文试图探索康德贯穿在教育思想中的隐微支柱:理性(理性的彻底性,一方面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另一方面也使得教育必定要寻求自身的终极目标,也即完备性与普世性)与启蒙(使人具有使用自身理智的勇气和决心),整体地呈现出康德关于“自由行动者”的培养何以可能的设想与规划。
关键词:理性;启蒙;康德;教育思想体系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5.01.001收稿日期:2014-11-10作者简介:林凌,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E-mail:**************①1774年,哥尼斯堡大学根据普鲁士政府的专门命令,开设了教育学公开讲座,规定由哲学教授主讲,每周两个小时。
1776-1777冬季学期是康德首次主讲(八位教授轮流讲授结束后则开启下一轮,当某教授去世时便有后任教授接替主讲;此外,也有暂停授课的情况),前后共四次。
康德采用巴泽多(Basedow, 1723~1790)的《献给各家庭之父母及民众之父母的教育方法手册》为教材,1780夏季讲授时则改用博克(F. S. Bock, 1716~1785)的《耶稣教徒的父母和年轻教师使用的教育艺术教科书》,但“教科书不仅是用来做复述的蓝本,也不仅是用来使材料系统化的依据,而且还是争论的对象”,康德的授课都是超越固定教材的。
[详见:[苏]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90.] 之后,接替康德主讲的是赫尔巴特(Herbart, 1776~1841),他将轮流讲课改成了由一人主讲。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是德国哲学家、教育家之一,他的思想体系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同时也对教育领域具有重大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括自由、普及、启蒙和传统教育。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自由、独立思考及有创造力的公民,进而构建一个自由而和谐的社会。
一、自由教育思想康德主张自由教育,他认为个人应当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自由和独立思考的公民。
教育应该是一个让学生自由地探索,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考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教育。
康德认为,自由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他主张让学生思考与实践对生活的贡献,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工具。
二、普及教育思想康德主张普及教育,他认为所有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康德的普及教育思想是基于平等的教育机会,让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力。
康德认为,教育是一种公共责任。
他主张政府应该为普遍接受教育的人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确保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等的教育。
三、启蒙教育思想康德提倡启蒙教育,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理性和自由的过程。
康德认为,通过反思和自由的思考,个人具备了处理现实世界的理性能力。
康德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学生提供自由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索现实世界,评估并理解各种现象和事件。
启蒙教育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使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观察能力,发现和理解世界的不同层面。
四、传统教育思想康德对传统教育持负面态度,他认为传统教育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
他强调自由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
康德批评传统教育的机械化教学方法和对现成知识的只是理解,而非真正的理解。
他主张教育不能仅仅是填鸭式的知识积累,而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
他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主张学生应该掌握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被激进地引导去探索新的领域和发现创新的思考方式。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伊曼努尔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
康德作为18世纪德国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其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康德的伦理学背景,强调其道德哲学的核心原则,即道德行为的自律性和义务论。
随后,文章将重点分析康德的德性理论,包括善良意志、德性作为道德行为的动力以及德性与义务的关系。
在深入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阐述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分析其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和实践这些德性。
文章最后将讨论康德的这些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指出其在培养具有道德自律和责任感的个体方面的价值。
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讨论,本文旨在为理解康德的伦理学思想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并为其在当代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2. 康德的德性理论每个子标题下,我们将详细探讨康德的德性理论,并分析其对道德教育的影响。
这一部分的内容将基于康德的伦理学著作,特别是他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以及相关的历史和当代评论。
这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康德的德性理论,并探讨其在道德教育中的应用和意义。
3. 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深受其德性理论的影响,他坚信道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和自由。
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的存在,有能力认识道德法则,并据此指导自己的行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人的理性,使其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自我立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他强调,人应该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自主地建立起自己的道德法则,并坚定地践行之。
这种自我立法的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的自由,也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康德主张道德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使其能够在面对各种道德困境时,能够做出符合道德法则的抉择。
康德还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与情感教育相结合。
他认为,虽然道德法则的遵守需要理性的指导,但情感的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
康德的教育哲学
康德的研究:
以1770年为标志,康德的一生可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阶段。在前期他主要研究自然科学, 重点是数学、天文学和化学,主要成就有正 负数理论和星云学说,在其他学科方面也深 有造诣;后期他则主要研究哲学,还涉及宗 教、逻辑学和人类学等领域。
.
康德的著作:
在其三十多年的研究生涯中,留下了三部划时代的 杰作:
.
自由意志与善的意志的关系
自由必然意味着善么?自由就是有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
亚当和夏娃如果不摘苹果,就不会犯罪,但也没有自由意 志,他们是上帝决定的动物。追求自由的目的不在于善, 而是要把人从动物提升上来。赋予人以高贵性,把人当作 有尊严的生物。
有尊严,可善可恶。恶棍也可能是高贵的,因为他是有自 由意志的,自由意志坚持一贯,敢作敢当,他也可以保持 人格上的高贵,当然我们在道德上要谴责他。我们追求的 是这样的自由,并不是说有了自由一切都好了。恰好相反, 有了自由一个人通常首先做坏事。但只要有自由,他在做 坏事中就可能会慢慢做起好事来。他会发现真正要自由得 到满足的还是做好事。做坏事是一时的,接下来就是不自 由了。
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任讲师。1770年康德 被评为教授,1786年升任校长。在校期间他先后当选 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和科恩科学院的院士。
1797年康德辞去大学的教学工作。1804年2月12日康 德逝世。
.
康德的生活:
一位传记家赞叹道:“康德的一生就像是 一个最规则的动词。”
道德律何以可能?
.
康德的答案
自由意志
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所做的行为负责。 为什么自由是最终的根据?自由是不可认识的,
可认识的就不是自由。所谓自由就是不可决定。 如果能够为自由找到根据、原因,它就不是自 由了,它就被纳入机械因果性的链条中了。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大哲学家康德:教育是为了引导儿童自己思维,最终走向人类之善
大哲学家康德:教育是为了引导儿童自己思维,最终走向人类之善康德在西方知识界是一位中心人物,通过他影响巨大的哲学著作而对教育思想有重要影响。
按照康德的意见,教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是形成道德品质。
他主张,儿童既不是天生的性善,也不是天生的性恶,而是天生非理性的,因而也是天生非道德的。
儿童生命开始时并不具有理性自主的能力,因此必须通过教育来引导他发展这种能力。
这就意味着,教育不能简单地包括养成某种习惯(例如死记硬背),因为习惯性的行动不合乎道德的行为。
一切教育的目的必须是最终引导儿童自己思维,成为能够合乎道德的独立自主的人。
但对于教育孩子,康德认为,适当的强制是必要的,因为孩子生来处于自然状态,是野性的,训练必须包括强制,但因为强制是与自由相反的,而自由构成人的价值,训练的强制必须在应用于年轻人时保持他们的自由。
这就意味着必须允许儿童有足以与他自己的安全和别人的自由相一致的最大限度的自由,所以公共教育优于家庭教育,在学校中,儿童有更多机会与别人交流,学会尊重别人的主张。
康德特别看重教育过重孩子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也就是强调发现所学的意义,这样做目的是为了孩子最终过上独立自主的成年生活。
为了达到这种目的,康德审慎地主张运用苏格拉底式问答法进行教育。
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崇高的愿景,而不单单是为了教育一个人成长。
康德写道:“但愿教育是按正确的方针构想出来的,但愿天赋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但愿根据道德原理养成性格。
总有一天,这样做的影响甚至会延伸到政治中心。
”事实上,康德认为从婴儿的自然状态到成年人的自主状态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的发展相类似的。
他把历史看作是人类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不断完善的故事——从野蛮状态到文明状态,最后在遥远的将来的某一点上,达到真正道德社会和完美政治组织的状态。
因而,教育的重大任务就不仅是为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也是为了整个人类的完善。
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总结康德的教育思想篇一:康德的道德哲学三原则康德总结了三条先验的道德原则:1、“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
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
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2、“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
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
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
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3、“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
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
故而,人是自由的。
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
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
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康德伦理学中的道德法则TheLawofmoralityinKantsethics第一条公式: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这条“绝对命令”,常常被后人引述,事实上也正是康德的核心思想所在。
第二条公式则是尊重人的原则。
康德说: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而在第三条公式里,康德强调: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对自然王国那样。
神存在的意义,已不再仅仅是涉及功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了人的信仰,而且这与现代民主宪政制度密切相关。
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总是以一定的理性为价值趋向的,道德的最高理想是至善,为了让至善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理想,仅仅靠绝对命令是不够的,还需要辅以“道德公设”;康德将“道德公设”的内容分为三条:“意志自由”、“灵魂不灭”、“上帝存在”。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康德的《论教育学》是一部启发性的教育学思想著作,以教育者的
角度深入探讨了教育的概念、原则与职业要求,及其对后人哲学思想
的重要性。
康德认为,教育是熏陶和培养身心,是发展智力、社会归属感和礼仪
习惯的过程。
他坚持认为,只有在恰到好处的礼仪和法律要求下,学
生只能形成良好的社会习惯,从而为社会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康德还强调,教育者亦是学习者,他们应当从不断的反省深处学习与
熟悉,引导教育者从规则出发,以道德原则做为思考的基础,引领学
生沿着道德原则的路径发展个人的智力和能力。
重申教育者的责任,康德认为教育者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在教学的
过程中,必须克服一切阻碍,让学生感到教育既平等又尊重,为学生
提供有效的、生活实用的教育资源。
康德教育学思想的核心是,要将道德原则和法律规定融入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根据全新的道德价值观来评估自己的行为;要培养学生能够
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与分析思维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
自卫、抵抗负面的影响,增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正确的思维及行
为技能。
康德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康德是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学实践也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康德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
二、康德的教学理念1. 教育是提升人类理性的过程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类理性。
在他看来,人类理性的提升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摆脱愚昧无知,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性个体。
2. 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康德强调教育应遵循人的自然发展规律,即教育应从儿童的天赋能力出发,逐步引导他们发展。
他认为,教育不能过早地强迫儿童学习超出他们认知范围的知识,而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适时地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培养道德品质康德认为,教育不仅要关注知识传授,还要注重培养道德品质。
在他看来,道德品质是人的内在品质,是决定人的一生的重要因素。
因此,教育应将道德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三、康德的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康德主张启发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
2. 实践教学康德强调实践教学,即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3. 个性化教学康德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教学。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四、康德的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康德认为,教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立足。
2. 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康德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3. 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等方面都要得到培养。
五、结论康德的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教育领域,康德的教育思想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康德教育学的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康德的教育思想以“人”为中心,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对康德教育思想核心的几点体会:1. 教育应关注人的德性培养。
康德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所在,教育应该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人在行为上遵循道德规范。
他强调,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2. 教育应关注人的智慧培养。
康德认为,智慧是人的理性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判断力和创造力。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使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3. 教育应关注人的身体健康。
康德认为,身体健康是人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保持健康的体魄。
4. 教育应关注人的审美能力。
康德认为,审美是人的情感所在,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美的存在。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特点1. 哲学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他强调教育应该遵循人的自然本性,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这种哲学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2. 实践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他主张,教育者应该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教育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 全面性。
康德的教育思想关注人的德性、智慧、身体健康和审美能力,具有全面性。
这种全面性使得康德的教育思想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4. 自主性。
康德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使他们能够在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做出判断。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启示
康德是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杰出的实用哲学思想家。
他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关于道德要求,推动人们追求更高的目标,尊重
他人的权利以及社会和和谐的某种伦理思维。
首先,他重视个人自由,强调道德原则作为人们行动的准则,尊
重他人权利,教导人们尊重及保护自然与环境。
他认为个人的实现来
自于公共的权利和义务,公正是一致性的遵循所有道德要求的问题,
它强调各种行为的共识性,也把善良和恶劣定位在这种共识性之上。
公平是社会维持和谐最重要的原则,它能够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此外,他强调以理智选择最佳行动,通过探究内心道德体现,探
求有价值的境界。
康德提出,人们在行动前必须仔细思考,尊重合理性,决定是否做出相应的行动,在不妨碍和伤害他人的情况下,尽量
发挥最大的独立能力和意志力,以期获得自身的完善。
基于上述分析,康德的哲学思想启示人们要求个人食用道德,表
达谅解和尊重,积极促进社会维持和谐,尊重他人的权利,秉持公正
和公平的原则,并且始终保持理性的判断,努力追求最大的独立能力,坚持促进自我完善。
康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
康德教育学知识点总结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康德哲学大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影响。
康德的教育思想包含了众多的理论和原则,其中包括他对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价值观等方面的思考。
本文将针对康德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总结。
一、教育目的在康德看来,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人的理性。
他认为,人的理性是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也是人最重要的特性。
康德主张教育应该使人获得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提高心智水平。
康德认为,只有理性得到发展,人才能成为自由和独立的个体。
另外,康德还主张教育应该培养道德品质。
他认为,人在道德上的行为准则应该是自由的和理性的。
因此,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道德品质高尚的人。
二、教育方法康德强调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康德强调学生要以主动的态度去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他主张教育要求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
此外,康德主张教育要求注重教育过程,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教育结果。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引导和启发,而不是简单地灌输和记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三、教育的价值观康德的价值观主张人的尊严和自由。
他认为,人是有尊严的主体,应该被尊重和珍惜。
因此,教育的价值应该是人本身。
此外,康德认为,教育的价值在于使人成为自由的个体。
他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的独立性和自由能力,使人成为能够自主选择和创造的主体。
康德认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只有自由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综上所述,康德的教育思想对于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康德提出的教育目的、方法和价值观深刻地反映了他对于教育的深刻思考和丰富经验。
我们应该认真学习康德的教育思想,借鉴其中的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
浅谈康德道德教育思想[摘要]人需要道德教育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但是教育如何成人,这是一个难题。
对此康德基于其批判哲学,提出一个系统的道德教育理念,把道德教育看作是教育的最高阶段和目的。
道德教育面临着教育的强制和教育者的自由的矛盾,这是道德教育所面临的难题。
康德提出榜样的作用,试图解决这一冲突。
但是康德的解决方式引起学界的批评,这些批评忽视了康德道德教育中的“榜样引导—思维建构—自由选择—自由的确立”的多层次的逻辑进路及其价值。
[关键词]道德教育;榜样;自由;强制康德哲学关注的问题是“人是什么”。
学界通常关注的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从知、情和意这三个角度来论述这个问题。
批判哲学从先验的角度来讨论这些问题,揭示出人的知、情和意这三种心灵能力都有先天的原则,以及各自的立法的范围和界限。
然而,康德哲学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即经验人类学的维度。
康德需要讨论,处于具体社会情境中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如何能够持续进步,二是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道德的人。
前者是历史哲学的问题,后者是教育学的问题。
教育学关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如何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它涉及对人的理解以及对教育的目的的理解。
在康德看来,人需要教育才可以成为真正的人,人具有善的禀赋,这给教育提供了可能性;人只有通过教育才可以实现他的这些禀赋;通过教育,人培养了技能,成为一个在社会中文明的人,更重要的是,人成为一个道德的人,尊重自己和他人的人格,意识到他在这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中的责任。
当然,康德也面临如何从强制培养自由的道德教育的难题。
笔者认为,他所强调的榜样的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难题。
学界一般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关注比较多,对康德的教育学研究比较少。
近几年国内外开始关注康德的教育学,国外学界在2012年出版一部关于康德教育学的论文集,主要涉及如下一些问题:第一,康德和卢梭的关系问题(下文会提到);第二,对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的探讨,其中苏尔普瑞南特(ChrisW.Surprenant)指出康德的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由的人,这是对教育学的贡献,虽然康德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不完善的[1](P10);第三,康德教育学在体系中的作用问题,其中赫伯特(GaryB.Herbert)指出,康德的体系类似于感性形式,使得道德的先验原则能够运用于经验之中[2](P81-93)。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
康德教育思想考点总结报告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哲学家,被誉为现代哲学的伟人之一。
他对教育的思考和贡献也为后世教育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下面将从康德教育思想的重要性、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教育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首先,康德教育思想在哲学和教育理论上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康德展示了教育的自主性与合理性,并主张培养人的理性能力以实现自由和道德成长。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体完善的关键力量,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的自主性与理性能力。
他主张通过教育使人们从非成年人的状态逐渐变成能够自主思考和行动的成年人。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需要充分发展自己的理性能力,并根据普遍的道德规律来选择和行动。
康德认为,只有自主和理性的个体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并追求真理。
康德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对教育方法提出了要求。
他主张教育应该是一个相互合作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也主张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充分发展他们的感性和理性,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
最后,康德教育思想中的价值观在现代教育中仍具有重要意义。
他强调通过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自主性,从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进步。
他认为教育应该引导人们追求真理和善良,并时刻关注人的人性尊严。
这些价值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的本质和作用。
综上所述,康德教育思想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理性能力,指导我们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康德教育思想中强调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借鉴康德教育思想,不断探索和完善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
论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读后感教育读后感。
《论教育》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康德。
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在这本书中,康德首先提出了教育的定义和目的。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格和道德。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成为一个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一个有知识和技能的机器。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者和家长往往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品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导致了许多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丧失了道德底线,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而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另外,康德还在书中探讨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自由的、启发性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强迫的、机械的过程。
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这种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教育实践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往往过分强调考试和竞争,导致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了压抑。
因此,康德的观点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强迫和机械地灌输知识。
总的来说,《论教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籍,它深刻地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意义,对于教育者和家长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这本书提醒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品格和道德,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学习和思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读康德论教育学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在阅读康德的《论教育学》一书后,我深感康德对教育学的深刻见解和独到思考。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教育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使我对自己未来的教育事业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康德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康德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的理性。
他强调,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人们思考,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在康德看来,理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2. 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康德主张,教育应遵循自然法则,即顺应人的天性。
他认为,人的身心发展有其内在规律,教育者应充分了解和尊重这些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和个性特点进行教育。
3.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强调,教育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
在康德看来,道德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保障。
4. 教育应注重个性发展康德主张,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才能和兴趣,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我价值。
二、康德教育思想的启示1.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康德的教育思想启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时刻牢记教育的根本目的,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具有理性、道德和个性的人才而努力。
2. 教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康德强调理性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
3. 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康德主张尊重学生的个性,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发展。
4. 教育应注重道德教育康德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启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
论康德《论教育学》思想摘要: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的教育教学观对我国现今教育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康德;《论教育学》伊曼努尔・康德是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去世后由他的学生林可对其讲课笔记进行整理成《论教育学》,对随后教育学的确立与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一、康德重视教育目的及价值康德受卢梭自然教育观的影响较大,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也成于“教育”――培养成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故而《论教育学》开篇就指出“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被造物;规训或训戒把动物性转变为人性等”,指出教育的目在于使用自然教育法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将人育之为“人”。
从这点出发,康德特别注重对儿童早期教育,即从襁褓中就应开始对一个孩子进行教育,这将直接影响孩子随后的发展。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主张:首先,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一般培养。
它与对个别能力相区别,它与技能和完善有关。
其次,对心灵各种能力的个别培养。
这是指对认知、感官、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及机智等能力的培养。
康德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向学生传授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
二、康德对不同阶段孩子的教育内容进行了论述康德首先指出教育指的是保育、规训及塑造在内的一切教导。
人要依次经历婴儿、儿童和学生这几个成长阶段。
还指出“天意希望人自己从自身中把善产生出来,因此对人说‘到世界中去吧,我已经给你配备了达至“善”的所有禀赋,现在要由你自己把它实现出来,因此你能否幸福就取决你自己了’。
”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康德教育观的核心就是围绕自然教育而展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康德的教育思想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作为一代思想泰斗,他提出的“三大批判”构成其伟大哲学体系。
其实,他在教育学上,不仅以哲学家的身份经常开展讲坛,还给后人留下了一部《康德论教育》的专著。
本文将试探康德的教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一、康德教育学观点(一)重视教育的目的以及价值。
在整体上,康德接受了卢梭关于教育价值的看法,认为人只有通过接受教育才能成其为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
”人性的崇高和人类的伟大是由于教育造成的。
教育是养成人的一种活动。
因此,康德特别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这在当时实属卓见。
在教育目的上,康德除了主张教育要培养人的一般本性(普遍理性)、以人类的大同理想为目的以外,他还特别强调道德教育,认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不是知识的传授和智力的发达,乃是道德的完善。
这一点可联想起了赫尔巴特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的教育目的论,说明康德的观点至少是他的思想来源之一。
(二)明确了教育的方向在于超越现实、满足未来。
康德针对历史上关于教育的争论,尤其是对于教育是为了现实社会生活还是为将来做准备这一点,给予了明确的答复。
康德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教育是为了现在,即把青少年培养成能适应现在的社会生活的人,不管现实社会是多么的险恶,只要儿童能够应付这种现成的社会环境就可以了。
不仅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抱着这种目的,许多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也只是着眼于现在,把现在的国家利益当作目的。
康德认为,这是一种缺乏远见、苟安于现状的表现,与人类的崇高使命和教育的真谛是背道而驰的。
他认为,真正的教育应以人类的理想为目的,并主张把这作为一条原则确立起来,以便证明教育具有独立性和超越性。
(三)把道德教育提到教育目的的高度来认识。
康德看重道德教育,绝不仅仅是从教育的构成或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考虑,而是从他的批判哲学出发,试图通过教育建立一种主体性的道德原则,让人们服从“绝对命令”,教育使人的发展达到了这一步,人便成为具有普遍理性的人了。
这就是个人发展的境界和人类要追求的目标。
达到这一目标,道德教育必须由“他律”向“自律”过度。
在康德的视野里,人的自由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
自由的人是不需要管束的,因为他的行为与绝对命令融于一体,只有那些受动物的本能所支配而不明白做人的目的的人才需要管束。
如果说道德是某种约束的话,那么,从小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帮助他解除身上的约束,便是形成自由人的必要环节。
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康德不同意卢梭的观点,即所谓“自然后果教育法”,而是主张对儿童进行必要的引导。
陶冶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因为道德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信仰,是以理性为基础去指导思想和行为,故陶冶是一种以高尚的情感去规范、引导物性和感性,并达于知性和理性的良好教育手段。
(四)肯定了智育的重要性。
康德从与道德教育的对比中,说明了智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智育是使人聪明的教育,要使人聪明,就必须注意在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去训练儿童,他称之为“心理训练”。
值得注意的是,康德不仅注重儿童思维的培养,而且还特别强调遵循自然的原则。
这一点,康德与其前人一样,认为一切与自然相冲突的人为的办法都是有害的。
要形成儿童的各种心理能力,首先必须让儿童在自然状态下成为一个自由人,然后才能赋予他各种能力的教育。
在智育方法上,康德特别推崇苏格拉底方法,以训练儿童的推理能力。
他认为,不要先把知识或结论教给儿童,而是要他们从推理中作出他们自己的判断,得出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给一个青年引证一条普遍的原则,我们既可以让他从历史上找出违反这一原则的事例,又可让他找出证明这一条原则的事例,这样,他不仅理解了这一条原则,也训练了他的记忆能力,还帮助他扩展了知识体系。
(五)康德对体育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康德教育学可分为两大部分,即关于身体方面的和关于道德方面的。
身体方面即包括体育和心育两类。
体育的目的是指导身体自然生长,使身体强壮有力;心育的目的是发展心智,训练思维。
在体育的方法上,康德推崇游戏,认为“游戏不应以游戏为目的,应另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使身体增强,健康进步,更可以使他不至于有放纵的恶果”。
我们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关于教育目的和价值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
即使是论道德教育,也是服从于他对教育目的的认识,即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应该说,这是与他的批判哲学联系得最为密切的部分,也是他与以前的教育学家所不同的地方。
在这部分内容中,他所表达的教育理念,后来成为支配欧洲教育的基本思想。
此外,关于道德教育,是康德教育思想中篇幅最长,也是论述最精细的部分,他不仅对道德教育的意义作了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试图摆脱他的批判哲学思维方式,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作了许多明确具体的论述。
在体育上,他继承了洛克的思想,从实现教育目的,培养真正身体和精神统一的“完人”的角度来论体育,其眼光更高一筹。
二、思想来源康德的教育学说与洛克、卢梭不同,倒是与泛爱派的教育主张有些相近,他在讲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多是在方法的层面对教育发表见解,这就导致了后人对康德教育学的一个基本评价,即康德的教育学与他的批判哲学没有多大的关系。
如福培特(K.Vopt)说,康德的教育学说,一部分是从他对人类学的兴趣出发,阐明他对教育目的、身心保育及道德教育诸方面的意见;另一部分是受教育思想史特别是洛克和卢梭的思想的启发,对教育方法所发表的见解。
这两部分都不是他的批判哲学的总结或超越。
然而,本人对此却有不同看法。
第一:康德的教育思想不可能不受其批判哲学观的影响。
康德毕生从事教育事业,《论教育》一书是康德逝世后不久由他的学生经手出版的,他成了康的论述教育思想的独立之作。
康德先是做了近十年的家庭教师,1755 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做教师,直到1797年他73岁时退休,从事了十余年的教师事业,可谓是鞠躬尽瘁。
他讲授教育学期间,正是他潜心研究批判哲学时期,本来无暇顾及教育学,可能是由于他认识到教育学的重要性,才在没有人讲授的情况下承担起这门课的讲授任务。
通过研究他的教育目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及道德教育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他是在自己的哲学思想导向下研究教育,并试图通过教育研究来反映他的人生观和哲学信念。
格罗舍在其《精神的再认与发展:教育的合法性关注》中认为,康德关于自律的道德主体的构建这一哲学思想成为他论述教育学的基本精神。
第二:康德的教育学主要来源于虔信派伦理学和卢梭的《爱弥儿》。
同时还应加上洛克和泛爱派两种教育思想以及他自己的哲学观。
从《爱弥儿》那里,康德吸收了三个方面的思想,即对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予以足够的重视,对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的评价(如自由人、完人等观点),以及对教育在培养人的过程中的作用的认识。
从他自己的哲学中,他提炼出了三个思想运用于教育:一是关于主体建构的哲学观念,二是关于先验主义伦理学,三是关于社会历史的观念。
对于第一点,康德运用于分析教育目的,提出教育对于培养一个具有和谐发展、具有高度的信心和责任心的人的重要性;对于第二点,康德在道德教育中加以具体化,并运用他所习惯的“二律背反”表达方式,分析了道德教育的诸多方法利弊相互依存的矛盾关系;对于第三点,康德将其转化为对教育价值的认识,并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上升过程,从教育方面去解决这个矛盾,就应倾向于为社会的未来发展去选择相应的教育。
康德除了应用自己的哲学观去研究教育以外,也把自己思考哲学的方法论运用于分析教育,比如康德哲学中的“二律背反”思维方式充满着辩证法思想,对后来德国的唯心主主义辩证法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贡献及影响康德作为哲学家,造就了一批后来者,他的两个最直接的受益者是赫尔巴特和费希特。
赫尔巴特是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哲学讲座职位的第一个继承者,他从康德哲学中发掘出了“统觉”心理学思想,并把它作为建立教育学的基础;又从康德教育思想中吸取了最根本的内容:研究教育的哲学思维方式和道德(或伦理学)范畴的教育目的论,从而实现了对原有的教育学理论的彻底改造,建构了一种无论在理论体系上还是在观点上或是在实际应用价值上,都臻于完备的教育学体系。
费希特则是从多方面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他将康德的批判哲学方法运用于研究自己的哲学,曾受到康德的赞赏。
在教育思想上,费希特将康德的教育价值论运用于解决当时德国的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在柏林科学院的十四次讲演,唤醒了当时德国民众的教育意识和民族意识,为日后德国教育走向国家主义、极权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康德除了直接影响上述二人外,恐怕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教育学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即哲学教育学时代。
这不管是从历史事实上来看,还是从教育理论本身的发展逻辑来看,我们都必须承认这一点。
在教育学发展上,裴斯泰洛齐为自然主义教育理论最终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几乎所有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理想,都在他的实验学校中得到了检验和证明。
他的成功也向后人昭示了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在自然主义的研究方向下,人们要想超越历史几乎是不可能的。
于是,后来的教育学家们纷纷转向康德拓通的道路,从哲学的角度对教育学做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使得教育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新的进展。
康德以后的教育学家几乎花了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用思辨的方式去探讨哲学教育学,并在人类教育思想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从思想源头上看,这不能不是康德的教育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
一种思想对后世的影响不在或者主要不是在具体的内容,因为这些具体的内容基于当时的历史环境,随着时代的变迁终将失去现实的意义,而在于它解决问题的特殊方式,正是这种特殊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可以选择它也可以超越它另寻他途。
以康德为例,他的部分观点放在如今来看不一定合适,但其提出的道德教育、教育的超越性对当今社会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Welcome !!!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