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作品赏析魏彦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

“竹屋”,根据传统建筑,

首先要做“三通一平”,“七

通一平”,但这座建筑是建

在一条山沟上,充分地利用

地形建造,下面一层在山沟

的底下,上面一层在山沟的

上面。这座建筑的外表都

用用竹子包起来,隈研吾认

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

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

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在

长城边上建这样一座建筑是很有意义的,长城又是农业文明和牧业文明的分水岭,为了避免两个文明的冲突所以建立起了长城。

本案的灵感来自中国的长城。材料采用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的竹子,视竹

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

分割。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放置一个竹

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

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

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

文化。

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

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

筑形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便是最好的体现了,当然还有其他的代表作,如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

统并从,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另

人惊奇。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

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化,这种力

量在日本是没有的。可以说,他在中

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

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

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

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时孤

立事物的事实吸引。对我们而言它是

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论。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

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

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

一层竹子。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

但竹子墙将不止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

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莲屋

一个临近水,在深山的房子。他在

房子和河流中间注入清水,种上莲花。

从而使得这个居所借由莲花表达它的存

在,通向河流,并继续通向河流对岸的

森林。建筑物本身基本上由支撑组成。

它被分成两部分,中间是洞型露台,用

来连接房子背后的森林和河对岸的树

林。墙面被设计为布满坑洞。他希望一

厚重的材料,石头,来创造一面灵动的

墙,风可以从中吹过。他制作“洞”的

部件是:薄薄的石灰华板,20厘米*60

厘米大小,30毫米厚,再加上直径8*16毫米的不锈钢栏杆,这些布满孔的外墙看起来像是西洋棋棋盘。轻型多孔墙面的想法来自于我之前在“石屋”(2000)中采用石制结构的经验。这一次,借由不锈钢管,他得到了更轻的材料。他希望利用石头来承托莲花花瓣的轻盈。

关注过建筑师隈研吾的“莨.茶室”,那是他为北京798的深圳梁子服饰做的展品。对于

他的最有特色的杰作之一“莲花屋”,结合日本古典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独特的垂直相交式楼层的特点和房屋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还有那种通过结构和色彩的搭配,使房屋本身和自然之间被完美打造的那种平衡感。石灰材质和明暗交错的纹理给整套房屋内部提供了一个独一无二的绝妙环境。随着时间和季节的变化,不同强度的阳光和风又给这套“莲花屋”提供了一种如诗般的景象。

他认为,21世纪是一个让他感到寂寞的时代。

多样的场所,多彩的自然,在钢筋混凝土的单一技术

之下,遭到破坏。我们在失去自然的多样性时,甚至

连建筑的多样性都没有了。“建筑=钢筋混凝土+贴

面材”几乎成了建筑在人们脑中可悲的公式。钢筋混

凝土不怕火灾,不怕虫咬,不挑地点,还能适应各种

成本预算。但由于材质的相似性,城市变得越来越单

一。他追求的“自然的建筑”,并非只是用自然材料

造成的建筑,更不是在钢筋混凝土上贴上一层自然材

料。他要探寻的是人类真正的充实,为此,他将着眼

点放到如何建筑上,将大地、场所作为材料,根据适合这个场所的方法来建筑。所谓场所也并非指单独的自然景观,场所包含了各种材料的活用,以材料为中心展开的生活本身。通过

建筑这种行为将材料、生活、表象连成一串就诞生了“自然的建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