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二)熟悉:胸肌三角肌三角;胸膜下界和肺下界;肺段的定义和肺段划分;肺的血供、淋马巴回流和神经支配;胸膜的神经支配;食管的分段、血供、淋巴回流和神经支配。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三局部腹部(一)掌握:腹壁层次(9层);腹股沟管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腹股沟三角的位置、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肝、胃的位置、毗邻、韧带、血供、淋巴回流、神经支配;第一肝门、第二肝门;肝外胆道、胆总管分段及各段毗邻;胆囊三角;胰腺的毗邻;肝门静脉的组成、位置、主要属支及肝门静脉与腔静脉的吻合途径;腹腔干分支;网膜囊组成;网膜孔境界;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分支。

(二)熟悉:膈下间隙的划分;左、右肠系膜窦;十二指肠分部及各部毗邻;Treitz 韧带;Mcburney点;腹后壁神经、血管;肾的位置和毗邻;腹膜后隙的概念。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引言局部解剖学是医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它主要研究人体各个局部的组织结构、形态特征以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局部解剖学,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人体的结构和功能,为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围绕局部解剖学课程的教学大纲展开讨论。

二、课程目标1. 理解人体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结构和形态特征;2. 掌握各个局部的解剖学功能和相互关系;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剖学结构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1. 上肢解剖学本部分主要包括上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掌握上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了解其与上肢功能的关系。

2. 下肢解剖学下肢解剖学部分将涵盖下肢骨骼、肌肉、神经、血管等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深入了解下肢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下肢功能的关系。

3. 躯干解剖学躯干解剖学部分将包括胸部、腹部和骨盆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躯干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理解其与躯干功能的关系。

4. 头颈解剖学头颈解剖学部分将涉及头部和颈部的解剖学结构和特征。

学生将通过解剖实验和解剖模型的观察,全面了解头颈各个局部的解剖学知识,并掌握其与头颈功能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解剖实验通过解剖实验,学生将亲自操作解剖刀和解剖工具,进行人体局部的解剖,观察和分析各个局部的结构和特征。

2. 解剖模型使用解剖模型,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和理解人体局部的解剖学结构,有助于加深对解剖学知识的理解。

3. 讨论和小组合作学生将被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一些解剖学问题。

这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五、评估方式1. 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验学生对局部解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一份实验报告,详细描述和分析解剖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本大纲以全国高等医学教材教学内容为主,参考全国专科教材教学内容要求,并结合民办学校的教学实际而编写,供我院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使用,本大纲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绪论一、理解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二、掌握学习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头部第一节概论一、了解头部境界与分区二、掌握体表标志如眉弓、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翼点、颧弓、乳突、枕外隆凸三、理解头部主要结构的体表投影第二节颅部一、颅顶(一)掌握额顶枕区的境界、层次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二)理解颞区境界及层次结构二、颅底内面(一)理解颅前窝的境界及通邻关系(二)掌握颅中窝的境界、蝶鞍区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三)掌握海绵窦的组成及结构(四)理解颅后窝的境界、结构特点第二章颈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颈部的境界及分区二、掌握颈部主要标志如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颈内结节、胸锁乳突肌、胸骨上窝、锁骨上窝等三、理解颈部主要血管、神经、胸膜顶、体表投影第二节颈部层次结构一、掌握浅层结构:皮肤、颈浅筋膜、浅静脉及神经二、掌握颈筋膜及筋膜间隙、颈筋膜浅层、中层、深层的结构特点,颈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通邻关系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肌三角一、掌握肌三角的境界二、掌握甲状腺的形态位置及毗邻和被膜三、掌握甲状软骨的血管与伴随神经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及临床意义五、掌握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关系及特点、切开部位第三章胸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胸部境界及分区二、理解胸部体表标志、颈静脉切迹、胸骨角、剑突、锁骨、肋、和肋间隙、肋弓、乳头第二节胸壁一、掌握胸壁浅层结构特点二、掌握乳房的位置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三、掌握深层结构特点及胸腔积液穿刺的层次第四章腹部第一节概述一、掌握腹部境界与分区二、理解腹部体表标志:耻骨联合,耻骨结节、髂嵴、脐、半月线三、掌握腹腔主要器官在腹前壁体表投影第二节腹前外侧壁一、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皮肤、浅筋膜的分层级血管,肌层腹横筋膜,腹膜外组织、壁腹膜的结构特点二、理解腹前外侧壁深层血管和神经三、理解腹直肌鞘的组成四、理解腹白线的构成及特点五、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及四个壁两个口的结构特点及临床意义六、掌握腹股沟三角的组成及临床意义七、理解睾丸下降与腹股沟疝的关系第五章会阴一、掌握会阴的概念(广义、狭义)及境界、分区。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前言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人体各局部区域结构和器官的位置、毗邻以及层次关系,并适当联系临床应用的科学。

医学生学习局部解剖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学习临床课之前,通过实地解剖而牢固掌握解剖学基本知识,培养动手操作以及观察分析的能力,为临床主要课程–内、外、妇、儿以及有关手术科室打下比较坚实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教学方式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用理论操作一贯制,即教师重点讲授,学生自行操作,教师适当指导。

本大纲所规定的理论知识分“掌握”和“了解”二个层次,凡属“掌握”内容,均标以横线,要求学生必须解剖好,显露清楚;凡属“了解”内容,要求学生在系解知识基础上,通过解剖操作进一步观察认识,达到一般理解。

其中,需掌握的内容中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重点,重点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难点,详细讲授;标记下划线为“”的,表示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其余一般讲授。

本门课程学时数为64学时,理论20学时,操作实习44学时,讲课与实习比为1:2.2。

适用于临床医学及麻醉等专业五年制本科。

理论课学时分配理论与操作内容与要求第一小节绪论、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臀区、股后区和腘窝【目的要求】1、熟悉局部解剖学的概念;在医学教学计划中设置的目的和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和联系。

2、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和骨筋膜鞘的构成。

3、臀区、股后区和腘窝各局部区域血管、神经的行程和毗邻关系。

【教学内容】理论3学时;操作5学时一、绪论1、局部解剖学定义,设置本课程的目的、任务、与系统解剖学的关系。

2、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或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基本规律。

3、本门课程的重点和特点:重点学习表面解剖、层次解剖、毗邻关系、血管及神经的分布并适当联系它们的临床意义。

二、脊柱区、肩胛区和三角肌区1、项、背、腰部及三角肌后缘中部的皮神经及分布。

2、项、背、腰部的浅、深层肌群及其神经血管。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教 学 内 容 与 学 时 安 排 表操作操作 内 容 课时课时一 胸壁胸壁3 二 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颈浅层及甲状腺周围3 三 颈根颈根 3 四 腋窝腋窝 3 五 上肢前面上肢前面 3 六手掌手掌3七 上肢后面上肢后面3 八 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腹壁及股前内侧区浅层 3 九 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腹股沟区及股前内侧区深层3 十 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小腿前外侧区和足背 3 十一十一 臀部及股后区臀部及股后区 3 十二十二 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小腿后区、踝后区和足底 3 十三十三 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胸腔(肺、胸膜及上纵隔)3 十四十四 结肠上区结肠上区 3 十五十五结肠下区结肠下区3十六十六 腹后壁及后纵隔腹后壁及后纵隔36、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1.实验考:占总分30%。

(PPT 形式,多为实物图,40张图片,满分100分,成绩≥60才能参加理论考试)2.平时作业及考勤情况:占总分10%。

3.理论考:占总分60%,期末笔试考试题型:选择,填空,判断二、教学内容纲要本大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为5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个局部:颈部、胸部、腹部、上肢和下肢。

第一局部 颈部(一)掌握:甲状腺的位置和毗邻;甲状腺的血管来源和喉神经的位置关系;迷走神经及其颈部各分支的名称和行程;膈神经的行程;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毗邻;颈部各三角的围成及内容;气管颈段前方的毗邻;颈深筋膜的分部,各部所形成的重要结构,筋膜间隙及其内容。

及其内容。

(二)熟悉:颈袢的组成及支配对象;颈丛组成及各皮支名称和行程;舌下神经和副神经行程;臂丛根的组成、位置、及根部主要分支;颈交感干的位置;斜角肌间隙的组成和内容。

容。

(三)了解:表面解剖第二局部 胸部(一)掌握:乳房淋巴回流;胸壁层次结构;锁胸筋膜的位置及其穿行结构;肺根的毗邻;肺根内部结构的排列关系;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临床意义;纵隔的定义和划分;上纵隔内容的结构排列;动脉导管三角;食管上三角;心包窦;后纵隔的内容;胸导管主要行程。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目录第一章头部 (1)一、概述 (1)二、面部 (1)三、颅部 (1)第二章颈部 (2)一、概述 (2)二、颈部浅层结构 (2)三、颈前区 (2)四、胸锁乳突肌区和颈根部 (3)五、颈外侧区 (3)六、颈部淋巴结 (3)第三章上肢 (3)一、上肢前面结构 (3)二、上肢后面结构 (4)三、腕和手 (4)第四章下肢 (5)一、下肢前面结构 (5)二、下肢后面结构 (6)第五章胸部 (7)一、概述 (7)二、胸壁 (7)三、胸膜腔及肺 (7)四、纵隔 (7)第六章腹部 (8)一、概述 (8)二、腹前外侧壁 (8)三、腹膜腔 (9)(一)结肠上区 (9)(二)结肠下区 (10)(三)腹膜后隙 (10)第七章脊柱区 (11)一、概述 (11)第八章盆会阴BU (11)一、盆部 (11)二、会阴BU (12)(一)肛区 (12)(二)尿生殖区 (12)1第一章头部一、概述1、了解头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头部重要的骨性标志。

了解脑膜中动脉、大脑半球主要沟、回的体表投影。

二、面部1、了解面部皮肤和浅筋膜的特点。

2、了解面动脉、面静脉的行程及面静脉其与海绵窦的交通。

了解三叉神经和面神经的分布。

3、了解腮腺的位置和毗邻,腮腺鞘的结构特点。

掌握腮腺管的行程和开口部位。

掌握穿经腮腺的结构。

4、了解面部的间隙名称、位置及交通关系。

三、颅部1、了解颅顶的分区。

2、掌握额顶枕区的层次结构特点。

了解颞区的层次结构特点;了解额顶枕区和颞区血管、神经的来源与分布。

3、掌握垂体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4、掌握海绵窦的位置及穿经结构。

5、了解颅内、外静脉的交通途经。

第 1 页共 12 页第二章颈部一、概述1、了解颈部的境界与分区。

2、掌握颈部的体表标志。

了解颈部神经、血管的体表投影。

二、颈部浅层结构1、了解颈部皮肤、浅筋膜的特点、浅静脉的走行,皮神经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2、掌握颈筋膜的层次。

3、了解颈筋膜间隙的位置及其交通关系。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的性质与任务局部解剖学实验是一门重要的康复治疗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性强。

本实验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在系统解剖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表面标志的摸认、器官体表投影的度量、脏器位置毗邻的观察、血管及神经走向的辨认,进一步熟悉掌握人体局部的配布规律,使康复治疗学学生的技能专门化。

通过对本学科的学习,突出“三基”要求,培养辩证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独立自学能力。

达到理解基础理论,加深巩固基本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目的。

为学习相关课程以及临床主要课程打下一定的局部解剖学基础。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局部解剖学实验是《局部解剖学》课程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解剖操作和具体实践,达到以下目的和要求:1.通过实验课落实和巩固课堂讲授的理论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的科学作风。

2.通过学生自己解剖操作,认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人体各部结构的层次关系、毗邻关系以及变异,认识其结构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应用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实验项目设置情况备注:根据专业性质及课程要求,结合实验室条件,灵活调整实验项目。

四、各实验项目教学内容实验项目一:头部解剖2学时(一)实验目的要求1.掌握颅顶的层次及结构特点。

2.掌握海绵窦的位置、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3.掌握面神经分支和分布,掌握三叉神经的终末支(眶上神经、眶下神经、颏神经)的出孔位置及分布。

4.熟悉穿过腮腺的神经、血管以及腮腺导管投影和开口。

(二)实验材料和仪器设备各种解剖器械、教学尸体、教学模型、教学挂图、标本陈列台、多媒体、数字人解剖系统等。

(三)实验内容1.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课注意事项;局部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要求及学习方法。

2.摸认头部体表标志。

3.剥去浅筋膜后,显露表情肌,观查其纤维方向,并联想其功能及神经支配。

4.在眶上、下缘查找眶上神经、动脉及眶下神经。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大课为主教材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大课为主教材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一、头部(一)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

(二)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

(三)掌握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

颅底内面蝶鞍区的形态结构,垂体毗邻及临床意义。

(四)掌握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五)了解面部软组织间隙(六)头部断层影像解剖1.掌握经第三脑室上部横断层面:基底核、背侧丘脑、内囊三部分,第三脑室。

2.掌握经内囊后脚及大脑脚冠状断层面:基底核,内囊,侧脑室中央部,第三脑室,胼胝体,穹隆,海马。

3.掌握脑正中矢状断面:胼胝体,第三、四脑室,小脑延髓池。

4.掌握侧脑室、第三、四脑室的位置、形态、分部及其断面表现;掌握脚间池、环池、鞍上池的位置及断层表现。

5.掌握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在横断面上的形态和位置。

6.掌握鼻旁窦的位置及毗邻(冠状切面)二、颈部(一)了解颈部重要体表标志:舌骨、甲状软骨、环状软骨、胸锁乳突肌、第七颈椎棘突、锁骨上大窝。

(二)掌握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

了解颈部分区及各区的主要结构。

(三)掌握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

掌握甲状旁腺的位置。

了解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

(四)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

(五)掌握颈根部的界域;重要结构的位置、毗邻、特点及临床意义。

(六)了解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七)掌握第四颈椎横断面。

三、胸部(一)了解胸部的境界和主要标志线。

(二)掌握女性乳房的构造、血供、淋巴回流以及与乳癌的关系。

(三)掌握胸壁的层次、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

(四)掌握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走行的排列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五)掌握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

(六)掌握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的毗邻关系。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第七版)(供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利用)前言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是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是临床医学,专门是外科学、妇产科学等手术学科和影像诊断学科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人体解剖学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意义。

其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层次关系、位置关系、正常形态与变异关系及临床应用特点。

在系统解剖学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的独立自学的能力,达到明白得基础理论,加固大体知识和常握大体技术的目的。

本大纲适用于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

要紧有前言、学时安排、各章节的要紧内容和要求(目的要求、教学难点、教学内容)、温习试探题、参考书籍和经常使用网址五个部份组成。

“教学内容”中的下划线部份为重点把握内容,是“目的要求”中“把握内容”的细化或补充。

依照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教学打算要求,本课程学分为学分,总学时为60学时。

理论教学采纳多媒体辅助的教学方式为主,学习时应结合插图、自体、生活实际和临床进行明白得经历、对照比较经历、反复经历等方式;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理论内容开设验证性实验,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看和识别,把握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及其层次和毗邻关系,并依如实际内容结合临床开展病案教学讨论,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试方式及成绩组成:理论考试为闭卷,题型多样化,要紧出名词说明、填空、单项选择、多项选择、简答、表达等,占总成绩的70%;实验成绩占30%,要紧包括考勤、平常考核和课后作业考核等方面。

理论与实验课学时分派表绪论【目的要求】把握局部解剖学的概念。

了解解剖器械的预备和利用,了解各类结构的解剖要领。

【教学内容】1.局部解剖学的概念,它在医学教学中的目的和任务,它与系统解剖学的分工和联系。

遵义医学院《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遵义医学院《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专业使用)Ⅰ前言《局部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各局部的结构、层次和毗邻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解剖学科,是临床医学、口腔等本科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亲自进行实地尸体解剖,通过解剖操作,进一步了解人体各器官结构的相互关系,培养遵循一定的解剖程序进行操作的能力,有利于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大纲是对医学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讲课、尸体解剖操作、局部标本观察、活体观察与触摸、多媒体,以及自学等方式进行教学。

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使用。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掌握内容下划实线,熟悉内容下划虚线,了解内容不划线)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掌握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熟悉内容和介绍了解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时数为56学时,理论与实验之比为1:3,即理论14学时,实验42学时。

四教材:《局部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彭裕文,6版,2005年。

Ⅱ正文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和缝皮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二教学要求(一)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二)掌握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熟悉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

熟悉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三)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内容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学习目的。

解剖器械的准备和使用。

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

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章头部一教学目的 1学习颅顶各层解剖学特点;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二教学要求(一)了解头部重要体表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

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学》教学大纲An Outline of human Anatomy P.U.M.C.学时数:144 专业:临床医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人体解剖学是阐述人体正常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展的科学。

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是使医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学结构特征,及人体各部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只有在掌握了正常的人体解剖学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的理解人体的生理机能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从而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以及对某些疾病进行深入研究。

协和医科大学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继承了老协和以局解为核心的临床应用性解剖学,并结合国际先进的课程组合,增加了运动系统的系统解剖学内容、使学生既有对人体全貌的了解,又有对各局部结构的深入理解。

原版的英文教科书不仅与国际接轨,而且为学生打下良好的人体解剖学英文专业基础。

使学生在专业理论、解剖操作及专业英文诸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人体结构的全貌,理解各系统的主要器官、结构及位置关系。

掌握人体各局部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各重要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和相关局部解剖学特点及临床应用要点,并掌握人体解剖学的英文专业名词。

三、课程教学内容第一章头部一.概述(一)掌握头部重要结构的英文名称;(二)了解头部的境界及面部与颅部的划分;(三)了解头部重要体表及骨性标志:枕外隆凸、乳突、颧弓、眶上孔、眶下孔、颏孔、下颌角、翼点等。

二.面部(一)了解面部的层次及其结构特点,面部血管和神经的行程、分布、交通及特点;(二)掌握腮腺的形态、位置、毗邻、分部,以及穿过腮腺的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了解面侧深区及面部间隙。

三.颅部(一)掌握颅顶部软组织的层次及其结构特征。

了解进入颅顶部的神经、动脉的位置及行径特点;(二)了解垂体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掌握海绵窦位置、构成、穿经结构及交通关系。

局部解剖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五年制本科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总学时:103 学时(理论课30学时;实验课73学时)学分:6学分适用对象:临床医学局部解剖学是按照人体各局部分区,研究各区域的层次结构及其内器官、结构的位置、毗邻关系和临床应用的科学。

是在学习了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课堂讲授、标本观察,尤其是实地解剖操作教学手段,进一步验证和巩固系统解剖学知识,充分发挥本门课程的桥梁作用,从而为学习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通过课堂讲授和自学,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二)通过操作课,对基本内容进行实地解剖或标本观察,并密切结合活体熟悉各部的表面解剖,能写出解剖记录,画出必要的简图,能进行分析、综合,以达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

(三)通过实地解剖操作,学会正确使用基本的解剖器械,达到能在尸体上进行切割、剥离、解剖等基本技能训练的目的。

绪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人体各部的层次和基本结构。

二、熟悉:1、人体各部的区分。

2、解剖器械及其使用。

3、解剖操作基本技术。

4、解剖操作注意事项。

教学安排:理论课:2 学时实验课:2 学时教学内容:基本概念及关键词:筋膜、皮神经、浅静脉、血管神经鞘、骨筋膜鞘主要内容:1、局部解剖学的大意及在医学课中的地位。

2、人体的基本结构:(1)皮肤。

(2)浅筋膜。

(3)深筋膜。

(4)肌,血管,神经,淋巴管和淋巴结。

3、解剖器械及其使用:解剖到,镊子,剪,血管钳。

4、解剖操作基本技术:(1)解剖皮肤。

(2)解剖浅筋膜。

(3)解剖深筋膜。

(4)解剖血管、神经。

(5)解剖肌肉。

(6)解剖脏器。

第一章头部目的要求一、掌握:1、腮腺的位置、形态、分部、腮腺鞘和穿行腮腺的结构。

2、颅顶软组织的层次及其结构特点。

3、海绵窦的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和穿行结构。

4、面浅部血管的行程、分布及其特点。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

《局部解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局部解剖学/Regional Anatomy课程总学时:36实验总学时:32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适用专业:七年制各专业、中医骨伤专业、针灸推拿学专业承担实验室(或教研室):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一、课程实验教学简介局部解剖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人体各局部组成结构、形态特点、层次和毗邻关系的解剖学。

本课程实验,力求通过以学生实际操作解剖尸体或观察尸体标本为手段,以人体局部层次、形态结构、器官毗邻的描述为主线,以解剖方法、临床要点为辅助,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为学生获得其他相关医学知识和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实验教学的目的和基本要求1.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划分,各器官间的关系;2.了解人整体结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整体性概念;3.了解人体器官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4.为其他医学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

三、学生应掌握的实验技术和基本技能通过学生实际解剖操作,掌握人体各部局部层次、形态结构、器官毗邻,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技能和方法的训练。

四、实验项目名称、性质和学时分配五、各单项实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包括实验分组人数要求):(一)实验名称:股前部及膝前部实验内容:股前部及膝前部局部解剖操作实验目的:一、浅层结构1.寻找大隐静脉主干及属支并掌握大隐静脉主干汇入深静脉的部位。

2.寻找闭孔神经皮支、股前皮神经、股外侧皮神经并观察其分布。

3.清理腹股沟浅淋巴结并观察各结间淋巴管的连接。

4.观察并记录,髀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五里各穴周围半厘米内有哪些浅层结构。

二、深层结构1.确认并掌握股三角的位置。

2.寻找股动脉及其分支并掌握其分支的分布。

3.寻找并观察股静脉及大隐静脉汇入该静脉的位置。

4.寻找到股神经的主干并观察和掌握股神经的肌支、皮支的分布。

5.寻找闭孔神经及血管观察其分布范围。

6.观察并记录,髀关、伏兔、血海、梁丘、足五里各穴穿过哪些及周围半厘米内有哪些深层结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部解剖学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22102英文名称:Regional Anatomy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后续课程:外科学、内科学、诊断学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时数:80学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 80学时;上机学时:课外实践:其他学时:考核性质:考试;学分:4.5学分;一、课程简介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局部解剖学有了较大的发展。

所以在讲授和指导操作中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要充分反映本学科新的学科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人体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人体局部结构的位置、层次和毗邻关系的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人体各局部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层次;掌握各个局部主要器官的位置和毗邻关系;熟悉各局部结构与临床的联系;培养独力解剖操作技能和观察方法。

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后期学习其它基础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形态学基础。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本课程在学院教务处和基础医学院统一组织下实施,任课教师按照制定的教学大纲和进度要求,组织安排教学活动。

教师每次课前讲清目的、方法和要求,课间指导操作,及时解决的发现问题,每次课结束前进行提问、讨论和总结。

阶段性总结并进行辅导、答疑、批改绘图作业等,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独立操作、观察和分析能力。

根据局部解剖学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特点,全部安排在实验室分组进行,采取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记录,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学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内容及要求四、实践教学实验一股前内侧区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局部解剖学的学习方法;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股部内侧区的境界2.熟悉:局部解剖学的定义和意义3.掌握:器械的使用方法;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腹股沟淋巴结群的位置、分群收集范围;下肢皮神经的分布范围【实验讲授】1.局部解剖学的定义2.常用解剖器械的的准备和使用方法3.各种结构的解剖要领和解剖方法4.解剖操作的具体要求5.局部解剖学的基本学习方法6.腹股沟浅淋巴结7.股前内侧皮神经8.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腹股沟浅淋巴结2.观察股前内侧皮神经3.观察大隐静脉的走行及属支【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股前内侧区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股部内侧区深层肌肉的层次关系2.熟悉: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3.掌握:股前群肌和内侧群肌;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股动脉分支类型【实验讲授】1.大隐静脉的起止、行程、交通关系;属支类型及其临床意义2.股三角的境界、位置、构成、交通关系及其内容的毗邻3.股腔隙与血管腔隙,股鞘与股管,股管的构成及内容4.闭孔血管和神经【实验方法】1.观察股三角的构成及主要内容的毗邻2.观察股动脉的主要分支3.观察股鞘与股管4.闭孔血管和神经的行程与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三膝前区、小腿前外侧区、踝和足背【目的要求】1.了解:足底的皮肤与浅筋膜;足底深筋膜的特点及筋膜鞘,足底肌分群、足底内外侧血管神经的位置、足底动脉弓的构成;踝区动脉网的构成及其应用意义2.熟悉:膝关节动脉网构成及其应用意义;小腿部前外侧区、后区浅层结构,前及外侧骨筋膜鞘构成及肌肉;踝前、后区与足背皮肤、浅筋膜特点,浅静脉与皮神经分布3.掌握: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瓣膜、交通关系;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足背动脉的位置、分支、分布及其与腓深神经的关系;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讲授】1.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3.踝管的构成及内容的排列关系【实验方法】1.观察小隐静脉的起止、行程2.观察腘窝的境界、位置构成及其内容的毗邻;膝关节结构特点3.观察胫前血管、腓总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及分布4.观察胫后血管和胫神经的起止、行程、分支和分布5.观察踝管内的肌肉、神经和血管的排列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四臀部【目的要求】1.了解:臀部境界、分部、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臀筋膜的分布、形态结构机形成物3.掌握:通过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血管和神经;髋关节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梨状肌上、下孔及坐骨小孔的组成,通过的血管和神经及临床意义2.坐骨神经和梨状肌的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臀部的层次结构2.解剖观察臀上神经血管、臀下神经血管和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五下肢后部和足底【目的要求】1.了解:股后皮神经的分布: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2.熟悉:股后部肌肉配布、神经支配;大、小隐静脉的位置,走行及回流;踝关节的韧带;足底的血管神经配布3.掌握: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分布、走行及伴行结构;腘窝的境界和内容;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股后部肌肉配布2.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3.腘窝的境界和内容4.膝关节的韧带和动脉网5.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股后皮神经2.观察股后部肌肉配布3.观察坐骨神经在股后区的走行4.观察腘窝的境界和内容5.解剖观察小腿后群肌配布、血供及神经支配6.踝管的构成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六腋窝【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的境界与分区,各局部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2.熟悉:肩关节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上肢的体表标志和动脉、神经的体表投影;腋腔的构成及内容、腋淋巴结的分群、位置、收集范围及淋巴回流【实验讲授】1.三边孔、四边空的境界及穿行的结构2.腋淋巴结分群、淋巴回流,乳腺癌根治术时为什么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扫荡”,清除淋巴结时,应避免损伤哪些结构3.肩胛动脉网的构成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头静脉穿深筋膜的部位及锁胸筋膜2.观察腋窝的构成及三边孔、四边空的构成及穿行的结构3.观察腋窝的内容,臂丛神经及主要分支、腋动脉及主要分支、腋静脉、腋淋巴结4.观察肩胛动脉网的构成【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七上臂和肘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上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肱二头肌内侧沟及肘窝的构成及其穿经结构;上肢浅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肘前区的血管神经配布【实验讲授】1.肘窝的构成及内容2.臂前群肌的配布及神经分布3.肘关节周围动脉网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正中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及肱动静脉在臂肘部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肘窝的境界和内容3.观察肘关节动脉网4.观察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八前臂前面【目的要求】1.了解:前臂的境界2.熟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起始、行程、回流和交通及其临床意义;前臂前群肌的层次;桡、尺骨及骨间膜的形态特征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前臂前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讲授】1.前臂的境界2.前臂前群肌的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肌皮神经、桡动脉、尺动脉、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尺动脉和静脉、桡动脉和静脉在前臂的位置与走行2.观察前臂屈肌后间隙的位置与交通3.观察前臂的肌肉配布及骨间膜【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九手掌【目的要求】1.了解: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熟悉: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腕部深筋膜形成韧带及通过腕横韧带浅面及腕管结构,腕管神经束经过,正中神经体表投影;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手功能位置的解剖学基础2.碗管的结构、内容及临床意义3.手指皮肤及皮下组织的特点,指腱鞘及伸、屈指肌腱的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4.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的特点;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深、浅支的分支及分布;手掌的滑膜囊、间隙的构成与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碗管的构成和内容2.观察手掌的层次,手掌的深筋膜及筋膜鞘3.观察掌浅、深弓的构成、位置和分支4.观察手掌部的神经分布【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上肢后面和手背面【目的要求】1.了解:上肢后面、手背面的表面解剖及层次结构特点2.熟悉:上肢后面的肌肉配布、血管及神经的起止、走行与分布;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掌握: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讲授】1.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2.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及临床意义3.手背部的神经分布【实验方法】1.观察上肢后面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肌肉配布2.观察手背静脉网及手背部的神经分布3.观察肱深动脉、桡神经及桡神经深支的行程与分布4.探查手背部的骨间背侧筋膜及筋膜间隙【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一背部【目的要求】1.了解:脊柱区的境界、分区、层次及一些结构的体表标志和体表投影,其深筋膜解剖特点;椎内、外静脉丛的组成与交通2.熟悉:脊柱区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3.掌握:枕下三角、腰上三角的构成及内容;腰上、下三角的界域及临床意义;椎管的组成及特点,椎管壁的构成、毗邻及临床意义;硬脊膜、蛛网膜、软脊膜的解剖特点,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枕下三角及其内容;听诊三角的位置及构成及临床意义2.腰上、下三角的位置、构成及其神经血管临床意义3.硬脊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的范围与内容及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背部的层次特点2.观察腰上三角、腰下三角及胸腰筋膜3.观察枕下三角4.观察椎管的内容物【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二胸壁【目的要求】1.了解: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及胸部标志线2.熟悉:胸部皮神经分布的节段性和重叠性及其意义3.掌握:女性乳房位置、构造及淋巴回流;胸壁的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的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女性乳房的构造、淋巴回流及临床意义2.胸壁层次结构及其特点,肋间隙结构及神经、血管排列关系、走行及其临床意义3.胸膜腔穿刺部位及解剖学依据【实验方法】1.观察胸壁的层次、肋间隙的结构特点2.观察乳腺的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三腹壁【实验目的】1.了解:腹部的境界、分区、体表标志和主要脏器的体表投影2.熟悉:腹部不同切口位置的选择、层次3.掌握: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主要腹腔脏器的体表投影2.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形成结构和临床意义以及腹壁神经的走行【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腹部浅筋膜(Camper氏筋膜、Scarpa氏筋膜)2.解剖观察腹前外侧壁的层次结构特点;观察腹直肌鞘及白线3.解剖观察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四腹股沟区【实验目的】1.了解:腹股沟区的位置2.熟悉:腹股沟区的特点3.掌握: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及其体表投影,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实验讲授】1.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2.腹股沟管与腹股沟疝形成的关系;腹股沟斜疝与直疝的解剖学鉴别要点3.窝间韧带在腹股沟斜疝修补时的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股沟韧带2.解剖探查腹股沟管的结构及内容3.解剖观察腔隙韧带(陷窝韧带)、耻骨梳韧带【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五头面部【目的要求】1.了解:头部的境界、分部及重要体表标志;面部软组织间隙2.熟悉:面部的浅层结构3.掌握: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颅顶软组织层次及各层解剖学特点及临床意义2.颅顶血管、神经的分布规律、颅内外静脉交通途径3.腮腺咬肌区的位置、结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额、顶、枕、颞部软组织的层次结构特点及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2.观察面部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3.观察腮腺区的局部关系4.观察颌面部各间隙的位置、内容及交通【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六颈部浅层【目的要求】1.了解: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各区的主要结构和重要体表标志;颈部淋巴分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2.熟悉:颈部皮神经及分布;颈阔肌的位置、形态和肌纤维排列方向3.掌握: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讲授】1.气管颈段的毗邻关系及气管切开术的解剖要点2.甲状腺形态、位置、毗邻、血供及与神经支配的关系;甲状旁腺的位置;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解剖要点【实验方法】1.观察颈部重要体表标志及颈部分区和各三角的构成2.解剖观察甲状腺的位置、被膜及血管与周围结构的关系;观察甲状旁腺【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七颈部深层【目的要求】1.了解:颏下三角、下颌下三角的位置、境界2.熟悉: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位置、境界、层次、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3.掌握:颈部筋膜间隙的位置与连通情况;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实验讲授】1.颈动脉三角、肌三角的内容及各结构的毗邻关系2.第四颈椎横断面的结构3.颈部筋膜分层及筋膜间隙【实验方法】1.辨认颈部各层筋膜及筋膜间隙的构成2.解剖观察颈动脉鞘及毗邻3.观察面动脉、面静脉、舌动脉、舌下腺与下颌下腺的关系4.观察胸膜顶及颈部淋巴结【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八胸腔【目的要求】1.了解:胸腔、胸膜腔、胸腔脏器2.熟悉: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3.掌握: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胸膜腔的构成,胸膜顶、胸膜窦以及胸膜的体表投影;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与肺根的定义,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心包和心包腔概念,心包横窦、斜窦的位置、毗邻【实验讲授】1.纵隔的概念、境界、位置、分部和内容2.上纵隔和后纵隔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3.动脉导管三角的境界和内容4.肺的形态、分叶分段,肺门结构的排列、肺根与周围结构的毗邻关系【实验方法】1.解剖观察左、右肺和肺门的结构及毗邻2.观察胸膜的区分、胸膜隐窝的位置及下胸膜间区3.观察心包及心包窦的位置4.解剖观察纵隔的构成、内容,注意膈神经、迷走神经、上腔静脉、奇静脉、主动脉及分支、动脉导管索、气管、支气管、胸主动脉、食管、胸导管、心脏的毗邻关系5.解剖观察动脉导管三角【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十九腹腔【实验目的】1.了解:胆囊、胆囊管及胆囊动脉的异常情况;脾脏的位置、毗邻以及副脾的存在情况;腹膜后间隙的位置和境界、主要脏器以及对腹膜外手术的意义;胰腺的位置、分部和各部的毗邻,特别是与十二指肠和大血管的位置关系,以及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意义2.熟悉:各局部层次结构特点;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腹膜形成物的名称、位置、重要间隙及其临床意义;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格利森系统和肝段概念及其临床意义3.掌握:胃的形态、位置、毗邻、神经分布及血供;十二指肠的位置、形态结构、分部和毗邻,十二指肠悬韧带的位置和临床意义;肝的位置、体表投影及毗邻,肝蒂的组成及重要结构的排列关系和临床意义;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总管的分段及各段的主要毗邻;空、回肠动脉分布的特点、以及对肠切除吻合术的意义;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结肠的动脉供应,特别注意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门静脉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的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的意义;肾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输尿管的行程、狭窄部位以及与输尿管结石的关系【实验讲授】1.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阑尾的位置,寻找阑尾的方法2.中结肠动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3.门静的特点、组成及其主要属支,与腔静脉间吻合情况以及在门静脉高压症时意义4.胆囊三角(Calot三角)在寻找胆囊动脉时的实用意义5.格利森系统和肝段,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腹膜腔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2.观察腹前壁的皱襞和陷窝3.观察腹膜形成的结构(网膜、韧带、系膜和皱襞)4.观察腹膜腔的区分及形成的间隙5.以胃、十二指肠为中心观察上腹部局解,重点观察其毗邻关系、周围韧带、血管及神经的分布6.观察肝门的结构及胆囊、胆道的位置和胆囊动脉的走行7.观察十二指肠、胰头与胆总管的关系8.观察十二指肠空肠曲的位置,小肠系膜根的走行,空、回肠动脉的分布特点9.观察回盲部和阑尾的位置及血管的分布情况10.观察结肠的分布、毗邻及血管来源、走行和分布11.观察肝门静脉的组成、属支和毗邻12.观察腹膜后间隙的范围和内容【计划学时】4学时实验二十盆腔与会阴【目的要求】1.了解:盆部及会阴的境界、分区及体表标志;卵巢与输卵管的血供和淋巴回流2.熟悉:尿生殖三角和肛门三角组成;盆壁构成、盆底肌配布,盆内脏器相互位置关系及其临床意义;盆部及会阴血管神经位置、行程、分支及分布,盆腔淋巴结名称、位置、流注;尿生殖膈形成;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局部解剖关系3.掌握:盆膈的概念与组成;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膀胱、前列腺、子宫的位置毗邻、血管、交通及固定结构,子宫动脉的行径与输尿管的位置关系;卵巢、输卵管的位置和子宫阔韧带的关系;直肠、肛管的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以及神经、血管、淋巴的配布特点和引流规律;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讲授】1.会阴浅、深袋的组成与男性尿道破裂尿外渗的局部解剖关系2.盆筋膜的配布、移行情况,筋膜间隙的名称、位置、交通及其临床意义3.肛门外括约肌对肛门直肠环的形成的重要性4.坐骨直肠窝的境界(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实验方法】1.观察腹膜在盆腔形成的结构以及盆筋膜间隙2.观察盆膈的层次、结构及内容3.观察肛门三角、坐骨直肠窝的构成、内容和毗邻关系4.观察盆腔脏器的血管及走行5.观察子宫的毗邻、固定装置及血液供应6.观察膀胱、前列腺的位置和毗邻7.观察精索和睾丸的层次结构【计划学时】4学时五、课程考核性质、形式及方式本课程为考试学科,课程结束时进行考核,考试时间为100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