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合集下载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
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提要:述太陰病的證治
❖ 分析: 脾氣不升寒濕下注 故“屬太陰”前後
自利不渴 言寒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陰
互應文法—症狀
示裏虛寒證
以其髒有寒故也— 脾虛失運,寒濕阻滯—病機 當溫之—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治則 四逆輩—理中、四逆、真武湯等—方藥
❖ 討論: 為何不直接具體方藥而以“四逆輩”? 從病機:脾陽與寒濕消長。
身、目、溲黃 溫中散寒
黃如晦暗
化濕退黃
切忌攻下
此即“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第四節太陰病預後
原文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緊在太 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 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 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 提要:太陰陽複的機理與表現 ❖ 分析: 傷寒脈浮而緩 辨表證不在太陽而在太陰 手足自溫(要點)
二、太陰腹痛證
原文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 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 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 提要:太陰誤下,邪陷太陰的證治
❖ 分析:
腹滿時痛—太陰誤下,中焦脾胃氣機不和氣滯 瘀阻脾絡
大實痛—腹滿時痛的重證
❖ 治法:
腹滿時痛—通泄濕熱以安脾絡—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泄熱消滯—桂枝加大黃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一、太陰生理
❖ 太陰之氣:脾胃及其經脈功能綜合體現。
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胃之腐熟是脾主運化 之基礎,脾的運化又促進胃之受納腐熟,可見脾 胃關係甚為密切。脾主運化精微與水濕又須賴肺 的肅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並行,此即經曰: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 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行並 行。可見脾胃肺功能關係密切。此外,肺之肅降 尚須大腸傳導功能配合,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經脈互相溝通,共同完成水穀精微四布,水液運 行。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中医张力丰之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中医张力丰之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太陰病脈證并治中醫行者張力豐273.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病機:裏虛寒證,虛寒導致腹滿,胃有停飲則吐,脾胃不足則納呆,脾胃陽氣不足不能收澀則自利益甚,寒水時而刺激腸胃則胃部時而疼痛。

正確治法應該是溫法,如用下法,虛上加虛,寒飲上沖,結於胸下結硬。

274.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病機:太陽病傳到太陰,比較少。

四肢煩疼是代表太陽病癥候;病邪傳到太陰,陽微是指浮取微,說明表邪已經輕微,陰澀是指裏虛,血虛,太陰本裏虛,而長指的是雖然病邪入於太陰,脈澀,但是脈象長,表明胃氣將復,病愈解。

275.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276.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病機:多是本有脾陽不足,復又感受外邪,陽虛受寒,本應禁汗,不能用麻黃湯。

故與桂枝湯。

表證大於里虛用桂枝湯,里虛大於表證用理中湯,表裡俱病用桂枝加人參湯。

此條和274一起理解較好。

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理中、四逆輩。

病機:太陰病脾臟虛寒,當用四逆湯一類的方藥,比如四逆湯、理中湯、當歸四逆湯、真武湯等等。

因為病人脾胃虛寒則大便不成形而自利,寒濕內生而無熱,故而不渴。

如果是熱利定口渴,如果腎陽不足,浸液不化必定下利清谷,津液不布亦口渴。

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

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病機:太陰病者,運化失司,寒濕內生遇見小便自利證明邪有出路,濕邪從小便而走,寒濕不會發黃,“雖暴煩,下利日十余行。

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指的是預後,部分患者吃中藥或者太陰病七八天,突然出現轉機,患者突然躁擾不安,繼而大便下利十幾次,但是患者會手足自溫,食慾轉好,精神漸復,苔膩減輕等等。

這是脾胃功能恢復的跡象,驅邪外出而已。

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文厥阴之为病,消渴①,气上撞心②,心中疼热③,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④。

下之利不止。

【注释】①消渴:饮水多而渴仍不解。

②气上撞心:此处之心,泛指心胸部位。

病人自觉有气向心胸部冲逆。

③心中疼热:胃脘部疼痛,伴有灼热感。

④食则吐蛔:进食时吐出蛔虫。

【译文】厥阴上热下寒症的主要症候特征,是口渴能饮水,气逆上冲心胸,胃脘部灼热疼痛,腹中虽饥饿,但又不想进食,倘若进食就会出现呕吐或吐出蛔虫。

若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腹泻不止。

【评析】本条讲厥阴病上热下寒症提纲。

厥阴病是邪正交争的相持阶段,就其生理来说,厥阴为三阴之尽,盖阴之初尽,即阳之初生,且与少阳为表里,禀风木而内寄相火,下连寒水,为乙癸同源,是其本;下接君火,成子母相应,是其标。

可见,其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寒热俱备的经脏,所以厥阴病也大多寒热错杂。

然而它的症候,尽管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两大类型:一是厥与热交替发作,乃阴阳胜复,正邪消长的表现;二是上热下寒,因病邪深入,阴阳错乱,失却了正常的调节所致。

【原文】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译文】厥阴中风的病,脉见到微浮,这是好转的征兆;如果未见到脉浮,这是病还没有好转。

【评析】本条讲从脉象推断厥阴中风的预后。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

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

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

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的脉象,则是阴邪尚盛,阳气未复,当然不是愈候了。

三阴病的脉象,大多是沉迟细弱,假使转现微浮,乃是正气胜邪,阳气来复的征兆,所以为欲愈之候。

但临床还须综合全部症候来进行分析,方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①。

【注释】①从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时辰,约夜间二时至早晨六时之间。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伤寒论太阴、少阴、厥阴病篇精选期末总结复习学习资料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症并治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领一、太阴病纲领(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衰,寒湿困滞症状:腹满、吐、食不下、自利、腹痛治禁:下。

【剖析】中阳虚而浊阴上逆,故胸下结硬。

二、太阳病欲解时(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第二节太阴病证(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病机:脾脏虚寒。

主症:自利不渴。

治法:温中祛寒。

如四逆汤、理中丸。

【剖析】太阴自利,脾脏虚寒。

少阴自利,脾肾两虚。

阳明自利,热结旁流。

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病兼表证(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剖析】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故先解表,用桂枝汤。

(无汗亦可用桂枝。

)病机:太阴病里虚寒兼表证,里寒不甚。

治法:发汗,调停营卫、解肌祛风。

二、太阴病腹痛证( 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词解】腹满时痛:腹满难过时轻时重。

大实痛:腹满痛甚,或腹痛拒按,或大便不通。

【剖析】太阳病误下伤脾。

桂枝加芍药汤病机:脾虚失运,气滞络瘀。

主症:腹满时痛。

治法:通阳健脾,活络缓急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病机:脾伤气滞,络瘀兼实邪。

主症:大实痛。

治法:和络止痛,兼通实滞。

(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

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剖析】脾胃虚弱,慎用酸苦。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一、太阴中风欲愈候(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尊长,为欲愈。

【剖析】太阴中风,指脾阳素虚、寒湿内盛之人感风邪。

四肢烦疼:脾主四肢。

脉浮取微:邪气渐轻,外邪将解。

沉取涩:脾虚气弱夹湿邪。

二、太阴阳复自愈证(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够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

无忧山秘籍之太阴病脉证并治一太阴病脉证并治讲解录音整理(一)主讲人:圆光音频整理:郁玫缘起:《桂林古本伤寒论》条文的逐条讲解,这还是第一次。

茶季,有两位义工在山里跟我学中医,除了不做茶的日子里基本都在埋头啃医书,自己学的很费力。

茶季很辛苦,作为“回报”,我答应给他们两位单独把太阴篇的条文讲解一遍,当然,他们都已经参加过我的系统辨证法课程,有一定的基础。

讲太阴病一是篇章短,好讲,二是现在太阴病太常见,但误治的多。

讲了两天,而且还录了音,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就让郁玫根据录音整理文字,我自己阅读几遍后局部加以了修改,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文章。

本来理法都是不公开的,不是吝啬,而是还没到时候。

等村长出招的时候一定是出大招,目前先公开一小部分,抛砖引玉,希望大家从接下来文章中多思维经意,从以往的伤寒“套路”中走出来,去重新审视桂林古本的条文和方子。

中华民族要复兴,中医就要先行复兴,中医不复兴中华民族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复兴。

中医要复兴经方要复兴才行,中医的糟粕太多了,唯经方体系才是中医的“大乘正宗”。

而经方复兴《桂林古本伤寒论》就要复兴,否则,医家还是拿着残缺不全的半部宋本伤寒单腿摇晃,根本统一不了伤寒和温病、杂病的理法!至于汉唐后的中医著作,理法混乱者多,用药驳杂,胡乱组方合方,已失中医根本大道。

大道已废反而名医辈出,这真是千古奇谈,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文章总共两万字,分载四次完成。

以下为录音整理:首先,我们来看《伤寒论》中太阴病的提纲。

①“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太阴病到底是什么病?按照后世的说法,太阴病就是里病,那么与之对应的就是表病。

在表病的层面来讲,有太阳伤寒和少阴伤寒。

寒邪先侵犯人体的时候,一定是先侵犯这两条经,即要么是太阳经,要么是少阴经。

太阳经受病,说明人体有足够的能量去抵抗,如果是少阴经受病,说明寒气太重了,自己能量比较弱,直中少阴,脉就浮不起来了。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太阴、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太阴、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卷第五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伤寒论注》张仲景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

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伤寒论注》张仲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卷第六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伤寒论注》张仲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

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

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脉证

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脉证

六经辨证之太阴病脉证太阴为三阴之首,故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并入太阴,以脾阳虚弱,寒湿阻滞为主要特点。

太阴病的性质为里、虚、寒证。

太阴,包括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二经,及其所属的脾与肺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述足太阴脾病变,而手太阴肺的病变多在太阴病篇论及。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沿下肢内侧前缘上行,入腹,属脾络胃。

由于经脉络属关系,足太阴脾与足阳明为相表里,两者以膜相连,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

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胃主受纳,腐熟水谷,故脾胃合称后天之本。

脾主升,胃主降,脾以升为顺,胃以降为和,故脾胃也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水精四布,内养脏腑,外濡四肢。

若邪犯太阴,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留滞,升降失和,则形成太阴病。

太阴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外邪直中。

素体脾阳不足,感受六淫邪气,使寒湿之邪直犯中焦而发为太阴病。

二是杂病内生。

多因先天禀赋不足,内伤生冷,或忧思伤脾,或饮食劳倦所伤,导致脾阳虚弱,运化失司。

三是他经传来。

凡太阳病、阳明病误治,或少阳病失治,均可导致脾阳受损,邪如太阴。

太阴病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揭示了太阴病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温内盛,升降紊乱的病及特点。

此即太阴病的代表证,又称太阴本证。

太阴病除本证外,还有兼变证。

如风邪伤于太阴经表,证见脉浮、四肢烦疼等,则为太阴伤表征;脾主大腹,若脾家气血不和,出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者,则为太阴腹痛证;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闻之”的治疗大法,即治疗太阴本证当温中散寒,健脾燥湿,用理中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太阴兼表证,治以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脾胃;太阴脾之经脉气血不和证,则以桂枝加芍药汤或桂枝加大黄汤治之;太阴发黄证,当“于寒湿中求之”治宜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太阴病预后及传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阳复自愈。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医宗金鉴》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全篇厥阴者,阴尽阳生之藏,与少阳为表里者也。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

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消长,大伏危机。

兹以阴阳从化,厥热胜复之微旨,详发于篇中,俾临证者,诊治有要道焉。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此条总言厥阴为病之大纲也。

厥阴者,为阴尽阳生之藏,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也。

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乃厥阴热化而耗水也。

厥阴之脉,起足大指,循股内入阴中,环阴器抵少腹,贯心膈。

其注肺热邪,循经上逆膈中,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也。

饥而不欲食者,非不食也,因食则动蛔而吐,故虽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也。

夫消渴多饮,饥不能食,则胃中所有者,但水与热耳!若更以厥阴热气,挟蛔撞疼,误认为转属阳明之实痛而下之,则胃愈虚,必下利不止矣。

【集注】成无己曰: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至少阴则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则成消渴者,以势甚能消水故也。

又张卿子云;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能救,盖厥阴消渴,皆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可比也。

魏荔彤曰:此申解厥阴传经热邪为患,历举其证,以禁误下也。

伤寒之邪,传入少阴,为里中之里,乃自少阴传厥阴,又为三阴之极尽处矣。

阴尽处受邪,无所复传,却同少阳为升降之出路。

少阳无下法。

厥阴阴邪亦无下法,下之为误可知矣。

首标「消渴」二字,凡热必渴,而寒湿隔阻正气,亦有渴者,然其渴虽欲饮水,必不能多,未有渴而饮,饮而仍渴,随饮随消随渴。

若是者消渴为传经之热邪,传入厥阴无疑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是一种疾病。

腹部饱且呕吐。

它不能吃东西。

这对自己很有好处。

当它疼的时候,它会在胸前打结?。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脉浮,能出汗,应为桂枝汤。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牡丹、三两、甘草、两两(烤)、姜、三两(切)、十二个枣(分开)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一公升的麦片粥有助于药物的加热和覆盖汗液,不要再服用。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

伤寒是与太阴有关的,它的脉搏浮动缓慢,手足自暖。

太阴应该是黄色的。

如果你为了私利小便,你不可能是黄色的。

到了七八天,虽然暴力又烦人,下一天获利十几行。

它必须自我停止,以脾脏为基础,远离腐败。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正确的五种口味,七升水,煮沸三升水,去除废物,加热三份。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大黄、两两、牡丹、六两、甘草、两两(烤)、姜、三两(切)、十二个枣(分开)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太阴病脉搏微弱。

人们可以很方便地继续下去。

对于大黄和牡丹的修行者,应该减少服用。

这也是因为他们胃气虚弱,容易移动。

太阴病,大便反?,腹中胀满者,此脾气不转也,宜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若不胀满,反短气者,黄芪五物汤加干姜半夏主之。

白术枳实甘江白米汤白术三两枳实一两半干姜一两白蜜二两右四味,六公升水,先煮三味,去除废物,取三公升,放入白蜂蜜,关上并消除,加热一公升,一天三次。

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方黄芪、三两肉桂、三两牡丹、三两生姜、六两(切)十二枣(分)干姜、三两半夏和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再煎取三升,分温三服。

太阴病,口渴喝水,喝水是呕吐,这是横膈膜上的水,应半夏茯苓汤。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中医学《伤寒论选读》-各章自测题及答案

绪论一、单选题1、《伤寒杂病论》约成书于()时期。

①先秦②西汉末年③东汉末年④南北朝2、最早整理编次《伤寒杂病论》的是()①王叔和②林亿③庞安时④方有执二、填空题1、第一个校定《伤寒论》的人是。

第一本逐条注解《伤寒论》的书是的。

2、伤寒六经辨证体系以为纲,以为目。

3、三阳病的治疗以为主,三阴病的治疗以为主。

三、名词解释1、越经传2、直中3、两感4、并病四、问答题1、试述中医“伤寒”的广义和狭义概念。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一、单选题1、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的鉴别要点是()。

①发热与否②汗出与否③头痛与否④恶寒与否2、服桂枝汤,仍出现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当用()治疗。

①桂枝汤②桂枝加附子汤③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二、多选题(选择两项或两项以上正确答案)1、伤寒发生传变,出现的症状有()()()()()。

①脉数急②脉静③发热不恶寒④颇欲吐⑤躁烦2、病人身大寒,反不欲得衣,属于()()()()()。

①真热假寒②真寒假热③外寒内热④“热在皮肤,寒在骨髓”⑤“寒在皮肤,热在骨髓”3、太阳病治疗后,出现哪些症状仍可用桂枝汤治疗?()()()()()①漏汗不止②大汗出,脉洪大③气上冲④反烦不解⑤脉促胸满三、填空题1、太阳之为病,,头项强痛而。

2、太阳病,头痛,,,恶风,桂枝汤主之。

3、喘家作,桂枝汤加、佳。

4、坏病的治疗原则是。

5、服桂枝汤,大汗出后,,脉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四、名词解释1、坏病2、痸(瘛)瘲3、阳浮而阴弱五、问答题1、桂枝汤的煎服法和药后护理有哪些特点?2、三种太阳病轻证的症状和病机有何不同?如何治疗?第二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一、单选题1、太阳病,十日以去,脉但浮,与()。

①桂枝汤②麻黄汤③小青龙汤④小柴胡汤2、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小便清者,与()。

①承气汤②麻黄汤③桂枝汤④柴胡汤3、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厚朴与人参的用药比例为()。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详细描述
太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等。
总结词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食物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劳累过度则耗伤气血,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情绪失调如忧思、抑郁等也会影响脾胃气机,进而引发太阴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太阴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脾胃阳气虚弱,寒湿内生,气机升降失调等。
太阴病时,脉象也可能出现弦紧的情况,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03
02
01
太阴病时,脾胃气虚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脾胃气虚证
太阴病时,寒湿困脾也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寒湿困脾证
太阴病时,痰湿中阻也可能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典型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成功治愈
详细描述:患者李某,女,45岁,因长期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经过中医辨症治疗,采用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和运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治愈。
总结词:有效预防
详细描述:王某,男,32岁,为避免太阴病的发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他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他学习了一些中医保健知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王某有效地预防了太阴病的发生。
如干姜、附子等,适用于太阴病的寒证。
温中散寒药
如党参、白术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气虚证。
健脾益气药
如黄连、黄芩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湿热证。
清热利湿药
如陈皮、丹参等,适用于太阴病的血瘀证。

6太阴病辨证

6太阴病辨证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加大 黄汤是否为表里双解之剂?
文中明确指出,属太阴也。而文中未列 举太阳表证,只因有些注家拘泥于桂枝汤为 解表之剂。故认为本方为双解表里之剂,桂 枝汤虽能解表,但芍药用量倍于桂枝,桂枝 何以能透邪达表。而桂枝临床运用,并非解 表之品。桂枝能否解表关键在于药物的配伍, 如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均不属解表之 剂。
脾主大腹
足太阴脾经
运化水谷精微
食不下
主运化
运化津液 足太阴脾脏 主升清
脾阳虚,水湿不化 ,寒湿内盛 下利
腹 满
不能升清,脾气下陷
二、太阴的病理
(一)病因
直中
传经
太阳病 阳明病 少阳病
(二)病性:
里虚寒证。(脾虚寒证)
(三)病机:
脾阳受损
运化失职 寒湿内停 脾阳不振, 寒湿中阻
(四)治法: 温中健脾,散寒除湿。“当温之” (五)治禁: 禁吐下、慎用苦寒。
(二)辨证要点: 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三)病因病机: 脾气素虚,复感风寒 (四)治则方药: 温中散寒,佐以解表, 桂枝人参汤
理中汤
桂枝人参汤
桂枝
桂枝加大黄汤主治的大实痛,是否为阳明证?
如果属于阳明里热实经, 则应以三承气汤,而不必用 桂枝加大黄汤。
(一)病因病机:
邪陷太阴,气滞络瘀。
非脾阳虚证!
280条: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 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 故也。
受损
苦寒药用量过大,更伤脾阳
(二)临床表现
腹满时痛,或大实痛。
(三)治则方药:
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太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太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

太阴藏则包括足太阴脾藏与手太阴肺藏。

太阴与六气之湿土对应。

足太阴脾又与五行之己土相配,手太阴肺则与辛金相配。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相表里,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表里,胃与大肠分离。

二、太阴病含义在《伤寒》里,太阴病指足太阴脾病,未包括手太阴肺病。

足太阴病,也被分为所谓经病与藏病。

脉浮,四肢烦痛,身痛这些用桂枝汤治疗者,称为经证。

腹胀,腹痛,自利不渴这些要用四逆理中治疗者,称为藏证。

实际上,将一些阳明病证也收入了太阴病。

三、太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中医将脾胃放在中央湿土,因此,其太阴病理从湿土立论,胃虽然配戊土,其病理却从燥金立论。

可见,六经中医将脾胃置于燥与湿对立之状态,自相矛盾,且违背藏腑表里自和之生理。

在治方医学里,脾藏复归东方木位,其数八;胃腑与大小肠重回一家,且复归东方正風之位,其数三。

脾藏与胃腑处于同一时象,脾藏地八之木为太极本体,胃腑天三之風气为之用,两者构成一个太极阴阳之生命小系统。

因此,治方医学之脾胃生理与病理,皆确定从五行之風木立论,脾与胃之关系乃是体用间相互依存之关系,绝非矛盾双方,阴阳之对立关系。

治方医学讲脾主肌腠筋肉,故治方医学之脾胃病,属于次表之病,与六经中医之太阳病有密切之联系。

太阳伤寒中風,治疗均不离桂枝,以其治在胃腑与脉腑,即治在次表与中枢。

《伤寒》谓桂枝本为解肌,可见太阳病不仅治在肺焦之表,亦治脾胃之次表,以及表里之中枢。

可见,治方医学将脾胃复归东方風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与后世医家之临床经验亦完全吻合。

总体而言,太阴病有表热里寒的特征,即表病热,里病寒,即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脾之用腑病寒。

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此与太阳病身疼病寒之区别;脾之用腑病寒,此与阳明病胃腑燥热之区别。

若以六经中医之语言,可谓太阴经表病热,阳明胃腑病寒。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虚寒症的典型症候与误下后果。

太阴与阳明同主胃肠疾患,但临床表现却有所不同,阳明病多为里实热症,太阴病多为里虚寒症,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转化,阳明可转入太阴,太阴可转属阳明。

【原文】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注释】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译文】太阴中风,四肢疼痛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评析】本条讲太阴中风的主症及欲愈的脉症。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

脉浮取而微,是风邪不盛,沉取而涩,为里虚湿滞,此为邪入太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之病脉。

阳微虽为邪微,但阴涩为里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则欲解而不得。

欲愈关键全在由微涩脉转为长脉,涩脉转长为正气来复之征,正气复就有力驱邪外出,所以知为欲愈。

假使脉但微涩而不长,就不会是欲愈了。

【原文】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①。

【注释】①从亥至丑上:夜晚十时至深夜二时。

【译文】太阴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二时至深夜二时之间。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好转的大概时间。

《内经》:“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于亥、子、丑三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还之时。

太阴病多为脾虚中寒症,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除中寒,所以太阴病将愈也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太阴病,如果见到表症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评析】本条讲太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卷第六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①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④。

【注释】
①自利: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②胸下结硬:胃脘部痞结胀硬。

【译文】
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若误用攻下,则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虚寒症的典型症候与误下后果。

太阴与阳明同主胃肠疾患,但临床表现却有所不同,阳明病多为里实热症,太阴病多为里虚寒症,所以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阳明和太阴为表里,在病理上又可以互相转化,阳明可转入太阴,太阴可转属阳明。

【原文】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①而长者,为欲愈。

【注释】
①阳微阴涩:此处阴阳作浮沉释,即浮取而微,沉取而涩。

【译文】
太阴中风,四肢疼痛而烦扰无措,脉搏由微涩而转变为长脉的,这是将要向愈的征象。

【评析】
本条讲太阴中风的主症及欲愈的脉症。

太阴属脾,脾主四肢,太阴经感受风邪,所以四肢烦疼。

脉浮取而微,是风邪不盛,沉取而涩,为里虚湿滞,此为邪入太阴,太阴中风,四肢烦疼之病脉。

阳微虽为邪微,但阴涩为里不足,无力驱邪外出,则欲解而不得。

欲愈关键全在由微涩脉转为长脉,涩脉转长为正气来复之征,正气复就有力驱邪外出,所以知为欲愈。

假使脉但微涩而不长,就不会是欲愈了。

【原文】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①。

【注释】
①从亥至丑上:夜晚十时至深夜二时。

【译文】
太阴病即将解除的时间,大多在二十二时至深夜二时之间。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好转的大概时间。

《内经》:“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

”脾为阴中之至阴,主旺
于亥、子、丑三时,子时正值夜半,为阴极阳还之时。

太阴病多为脾虚中寒症,得此时阴消阳长,阳从内生之助,有利于消除中寒,所以太阴病将愈也在其本经当旺的时间。

【原文】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译文】
太阴病,如果见到表症而脉浮的,可用桂枝汤解肌发汗。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兼表症的治法。

本条仅举出脉浮,作为辨证施治的依据。

太阴病本属里症,以理推测当为沉脉,今脉不沉而见浮象,提示当兼表症,在表之邪未罢,故仍以桂枝汤解表。

本条乃举脉略症,不应理解为单纯据脉定症,然而太阴病兼表,何以不先里后表,却先治表,必然是太阴里虚寒尚不甚,若里虚寒较甚,则虽有表症,亦不可先治其表,而宜先温其里,后和其表,或温里为主,兼以和表,如桂枝人参汤即是其例。

“阳明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可与本条互参。

然而本症既用桂枝汤治疗,那么以药测症,自当有头痛、发热、恶风等见症,否则仅据脉浮即用桂枝汤,那是不够妥切的。

【原文】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①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注释】
①脏有寒:太阴脾脏虚寒。

②四逆辈:四逆汤一类的方药,应包括理中汤在内。

【译文】
腹泻而口不渴的,这是属于太阴病,因为脾脏虚寒的缘故,应当以温里法进行治疗,宜服用四逆汤一类的方药。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的主症、病机和治则。

自利不渴是太阴病虚寒下利的特点。

因太阴脾阳虚弱,病则从寒湿而化,寒湿之气弥漫所以不渴,但也不是绝对如此,如果腹泻日久或腹泻很是严重,津液外泄过甚,亦会产生口渴,不过渴并不甚,或渴喜热饮,所谓自利不渴,是指太阴初病,泻下程度并不严重而言。

另太阳阳明合病而下利的葛根汤症,口亦不渴,因此仅据下利不渴,不能即指为太阴病,还须从其他方面加以辨证。

仲景提出“藏有寒故也”一句,很有意义,凡是泻下清稀,舌苔白腻,脉形迟软等,都可从脏有寒施治,与葛根汤症下利不渴属于表邪不解而里气不和者,自是不同。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①;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②,腐秽③当去故也。

【注释】
①系在太阴:属于太阴。

②脾家实:此处“实”字非指邪实,乃是脾阳恢复的意思。

③腐秽:肠中腐败秽浊的物质。

【译文】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全身应显发黄,若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会形成发黄症。

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故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

【评析】
本条讲太阴病转愈的临床表现及其机制。

本条自“伤寒脉浮而缓”至“系在太阴”,是对太阳中风和太阴症的辨证鉴别。

太阳中风脉浮缓,必有发热、恶寒、头痛等表症。

今脉浮缓而手足自温,则知身体并不发热,当然亦无其他表症,所以脉浮缓为病不在太阳而在太阴,这是两者的区别。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译文】
本是太阳病,医生反用攻下药,因而引起腹中胀满,并时时腹痛的,这是
因误下邪陷太阴,当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假使肠中有积滞而大实痛的,当用桂枝加大黄汤治疗。

【评析】
本条讲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症治。

太阳病误下伤脾,邪陷太阴,脾伤气滞络淤,以致发生腹满疼痛等症,基于症情有轻重之别,论治又略有不同,轻者仅腹满时痛,治宜温阳和络,桂枝加芍药汤主之;重者则腹部大实痛,仅用温阳和络法,力难胜任,还当兼用泻实导滞,宜桂枝加大黄汤。

本症腹满时痛与太阴病提纲条所述的“腹满时痛”,其性质并不全相同。

提纲症不但腹满时痛,而且自利益甚,全属太阴虚寒,故治以温脾祛寒,可用理中汤。

本症不兼自利,因为脾伤气滞络淤,所以治用桂枝加芍药汤温阳和络。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生姜三两(切)。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原文】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①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注释】
①行:此处作“用”字解。

【译文】
太阴病,脉象弱,病人虽暂时没有腹泻,其后一定续发腹泻。

对于此类患者,若应当使用大黄、芍药的,也应当减量使用。

这是病人脾胃之气虚弱,容易受到损伤的缘故。

【评析】
本条举例说明中气虚弱之人用攻伐药必须注意用量。

本条举例说明临床用药,必须注意患者体质,体质弱的,攻伐药应慎用,或减轻用量。

太阴病,脉弱,为中气虚弱的现象,其人续自便利,是推测之词,因脾虚气陷而清阳不升,最易发生腹泻,暂时虽然便硬,其后大多会续自发生腹泻。

凡是寒性攻伐之药,均宜慎重使用,即使有腹满时痛或大实痛而需要使用大黄、芍药者,亦必须减轻其用量,因中气虚弱,则易致下利,否则必致更虚而下利不止。

由此可知,桂枝加芍药汤主治不同于一般虚症,桂枝加大黄汤主治也不同于阳明实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