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篇.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9d7c8aa30c22590102029dd9.png)
《伤寒论》太阴病辨治【摘要】《伤寒论》太阴病篇是六经病篇中内容最少的一篇。
篇中阐述了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
辨明虚实变化,方能掌握太阴病的实质。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不以一法一方为据,而以脉证为凭,辨证论治。
【关键词】《伤寒论》 ; 太阴病; 辨治《伤寒论》太阴病篇仅有8条原文,是六经病篇中最少的一篇。
所述内容仅是足太阴脾病,缺乏手太阴肺病;主要论述了里虚寒证,缺乏里热实证。
太阴病的治疗散见于《伤寒论》各篇。
兹就有关内容。
谈些个人看法。
1 辨明虚实,掌握太阴病的实质太阴为病,多因脾阳不足,不能运化水湿(或水谷精微)所致,也有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脾胃受损而转为太阴病的。
所以,273条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脾虚不运,湿阻气滞,故腹满;脾气不升,浊阴上逆,故吐出物多为清涎;脾虚不运,故食不下,多食则满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虽食不下,也会自利益甚;阳虚寒凝,临床上,既可见阵发性腹痛,也可见腹痛隐隐,阵发性加重。
因中阳不足,若误用攻下,胃气更伤,客气上逆,故胸下结硬。
有学者据278条和阳明篇187条,认为太阴病也有实(湿)热证。
278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187条:“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太阴与阳明同居中土,《张氏医通》云:“胃之土,体阳而用阴;脾之土,体阴而用阳”。
[1]脾主湿,胃主燥;脾病多里寒,胃病多里热。
然燥湿寒热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着相反的方面转化。
278条提示了太阴寒湿发黄证的病因病机及其预后转归。
脾阳素虚,水湿内停,当见小便不利。
复中寒邪,寒湿郁滞,影响肝胆疏泄,出现身目俱黄,黄色晦暗。
若小便自利,湿有去路,则不能发黄。
4 太阴病篇
![4 太阴病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79a65abe1e650e52ea9993.png)
效不显者。 2.服药后腹中未热,可加大药量,“益至三四丸” 3.药后食顷,饮热粥一升许,温养中气以祛寒。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1.桂枝人参汤证
【原文】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 ① ,利下不止,心下痞硬② ,表里不解者,桂 枝人参汤主之。(163) 【词解】 ①协热而利: 伴有表证发热的下利。 ②心下痞硬: 指胃脘部痞塞硬满。
先煎四味,后入桂,日二夜一服。
2.桂枝加芍药汤证及桂枝加大黄汤证 【原文】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 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
大黄汤主之。(279)
【提要】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释义】 本太阳病 —邪气在表。 医反下之 —徒虚其里。
属太阴也 腹满时痛 —误下伤脾,气机阻滞,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 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277) 霍乱 ,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 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 【提要】太阴里虚寒证的证治。
【释义】 腹满 —脾虚气滞 —胃寒气逆
呕吐
主证
食不下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自利 —脾胃阳虚,寒凝气滞 腹痛
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
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①,腐秽②当去故 也。(278) 【词解】 ①脾家实:脾阳恢复之义。 ②腐秽:指肠中腐败秽浊之物。
【提要】 论太阴病转愈的临床表现及机理。 【释义】
脉浮而缓
系在太阴 手足自温 ——脾阳尚能布于四肢。
(此非太阳中风,而是系在太阴。若为中风,
三、证候分类: 本 证:即太阴病脉证提纲证。 兼变证 太阴兼表证。 太阴腹痛证。 五、治则: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六、代表方:理中丸(汤)。 七、禁忌:汗、吐、下等攻伐之法。 1、阳复病愈。 八、预后与传变 2、转出阳明。 3、病邪内传。
太阴病_精品文档
![太阴病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e4e2f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2.png)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47c6afee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6.png)
《伤寒论小结之四》太阴病篇总结,干货,赶紧收藏一、太阴病提纲:原文《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结硬。
病机:伤寒失治误治,外邪入阴的首站,为中焦阳气虚衰,脾胃机能减退,寒湿不运所表现的证候。
寒湿内阻,损及脾阳,或寒邪直犯脾经,损及脾胃都会影响水谷的消化和排泄,寒湿邪阻运化,故时腹自痛。
寒湿犯胃故呕吐。
胃气呆滞故食不下。
寒湿不化,脾气不升,故见自利。
二、太阴病治疗原则1.太阴病正治法“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1)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2)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三、太阴病本证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277)本条论述太阴里虚寒证的主症、病机与治法。
自利是太阴病主症之一,由脾阳虚弱,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清气不升所致。
不渴是本条辨证的要点,因太阴主湿,寒湿内停,故以不渴揭示太阴为病的特征。
“脏有寒”是太阴里虚寒证病机的总概括。
在治疗上,仲景提出“当温之”,即温阳散寒,健脾燥湿之义。
原文中未列具体方药,而曰“宜服四逆辈”,即根据虚寒的轻重程度,选用四逆汤、理中汤一类的方剂。
如病情单一,脾胃虚寒,宜投理中汤;若病情复杂,伴肾阳虚者,宜用四逆汤。
四、太阴病兼变证1、太阴病兼表证第276条: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太阴兼里实证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279条)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芍药炙甘草大枣生姜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大黄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本条论述太阴腹痛的辨治。
太阳病当治以汗法,禁用攻下,今不当下而下之,故曰“反”。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https://img.taocdn.com/s3/m/7d57c0f7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df.png)
《伤寒论》太阴病篇学习摘要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太阴叫做始阴,少阴是阴之中,厥阴是阴之尽,阴的尽头,刚开始进到少阴,到了厥阴还没治好就危险了,中医就是想尽办法让三阴不受邪,刚开始都是太阴,开处方时,不管病进入少阴、厥阴,随时都顾虑到太阴的问题,始受病在太阴。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来说是胃弱掉的人,中医的观念脾胃相表里,脾胃是后天之主,后天好的人脾胃就很好,免疫系统就是在这里,所以免疫系统始萌在脾胃,吃到食物下来到胃里面,脾脏开始蠕动,胃一撑满把脾脏压小了,脾脏一压小,脾脏的血就跑到胃下方的甜肉,就是胰脏,胰脏一充血时,血就跑到胃的下方,胃就开始蠕动,一蠕动产生热能,胃热起来就开始消化食物,然后把食物灌到四肢为身体所受用,这胃也包括小肠。
有一天胃太弱了,消化力不好,微弱的原因就是脾脏跑到胃下方的血热度不够了,动能不够,食物在胃里面蒸化腐化掉了,可是并没有完全吸收,谷物盖起来发酵后成白白的津液,是人能吸收的津液,如果滤过性病毒跑到脾脏里,食物磨碎没有完全消化,旧的食物停着,新的食物下不去,胃口就不好,脾在横膈膜的中间,脾脏在右边,肝脏在左边,病毒进入三焦淋巴系统还没有好时,就进入脾脏,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又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越积越多,累积起来,脾湿就越来越大,脾脏就越来越大,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越来越小,胃被剂小了,所以脾脏大的人会恶心,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下利也是湿的、溏的,就是津液没有办法消化,就是西医讲的高蛋白,所以腹水的水都是营养液,因为功能丧失掉了,吸收不了,这功能丧失是日积月累下来的,十几二十年得病还没有死,把这津液排出去,就是治脾的观念,排津液的同时,要把胃加强起来,胃弱会让脾脏的功能变的不好,脾脏肿大会让胃弱,这是恶性循环,肇事就是先病在少阳没有治好,让它进来,所以平常胃不好的人就要调理好,刚开始就用小建中汤调理,不要等到脾肿大才去治疗。
二百八十七、「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鞕,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https://img.taocdn.com/s3/m/2d572ff7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5.png)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27太阴病篇127-137条主讲时间 2015.3.21 第29讲主讲老师俞坤琴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127、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金匮)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血痹,顾名思义,就是血液痹阻而流通不利。
其实就是太阴中风的重症。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这句话就说明了血痹的症状。
什么外证?太阴外证,中风证。
说太阴外证叫中湿证也可以。
为了和六纲概念相统一,我们就叫太阴中风证。
便于理解。
太阴中风,必有水湿参与。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
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金匮)”还不是表阳虚而受风了?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
他讲养尊处优者,“骨弱肌肤盛”,这不是说他强壮,“肌肤盛”是说白白胖胖,虚胖的那种,吃得胖胖的,还不锻炼的。
干点活,做点事,疲劳汗出,躺在床上,开个空调,凉快一下,风寒就进去了,就得了“血痹”。
脉阴阳俱微,是指的浮沉都无力,寸口和关上,也都无力,虚的厉害。
进一步了,尺中细小而紧,是下焦还有阳气抗衡的表现。
这种情况,有些病人是极度恶风的,你在身边向他吹口气他都害怕。
身体不仁如风痹,就是麻木不仁,如蚁行,麻酥酥的。
四肢也会烦疼的!他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桂枝汤祛风和营卫,黄芪补虚祛风。
方子不错,白芍加倍就对了。
他这个方,加大了生姜的用量,重在解表祛湿。
黄芪,对于汗出,伴有严重的恶风症状,疗效很好。
可以用到90-120克,甚至更多。
黄芪,在临床上的经验,用量大些效果奇佳。
128、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
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
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78fb92b770bf78a64295479.png)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太阴病篇》幻灯片
![《太阴病篇》幻灯片](https://img.taocdn.com/s3/m/ae1377ae2e3f5727a4e96202.png)
二、太阴的病理
〔一〕太阴病成因
1. 脾阳素虚,寒湿直中
虚弱
病因 2.三阳病误治、失治 化失职 太阴病
寒湿内盛
3.肝肾疾病,累及脾土
脾阳 运
肝病传脾
〔二〕太阴病的性质——里〔脾〕虚寒证。 邪入太阴,其病变多表现为脾阳缺乏,寒湿内聚之证
其机理是什么? 4.试述太阴寒湿发黄的病机和治疗原那么。
第四节 太阴病预后 一.太阴中风欲愈候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4〕
提要: 太阴中风的主证及愈候。
1主证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脾主四肢,风
淫末疾
阳微〔浮微〕—邪微
2主脉 —欲愈。
转长—正复
阴涩〔沉涩〕—里虚
讨论: 1.何为太阴中风?
自利不渴—脾阳下陷,寒湿内聚—太阴病下利特点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作为辨证的依据,有别于其它诸下利证
太阳病下利—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发汗解表,升清止 泻—葛根汤
下利 汤
辨证
少阳病下利—胆热干肠—清热坚阴止利—黄芩汤; 邪热迫肠,肠热下利—清热止利—葛根芩连
阳明病下利 热结旁流—攻下里实—承气汤;
也〞。 假设果真属虚,芍药又为补虚而用,280条为何又有“太阴为病 ,脉弱,其人 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禁例。芍药果能补虚,何 以与大黄 并提,此实以芍药通血痹〔通脾络〕,为虚中挟实。
6.关于证之寒热 芍药用量虽然偏重,性味虽然酸苦微寒,但是方中其它四味药皆是
冉雪峰:
“各家见有桂枝,即扯向太阳,见有大黄 ,即扯向阳明,经论旨意毫无领略。……本太 阳病四字,已成追溯过去的名词……桂枝为群 方之魁,泛应曲当,可以和外,可以和内,究 之温煦暖营,是为温法,加芍药、大黄,是为 寓下法于温法之中,适合太阴下而不下,不下 而下意者。总上以观,此是太阴的温法,不是 其它的温法,太阴的下法,不是其它的下法。 桂枝而纳入大黄,定法中又有活法,大黄而融 入桂枝,活法中又有定法,反不失正,变不乖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https://img.taocdn.com/s3/m/de0a88eb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b2.png)
【汉传中医基础理论系列】《伤寒论类编补遗》太阴病篇118太阴病篇118-126条主讲时间 2015.3.21 第28讲主讲老师关霖杨主办方中华汉传中医促进会今天进入了三阴病的讲解,而三阴病呢,很零散,叙述的也简陋。
系属病也最多。
三阳病从太阳病开始,三阴病,从太阴病开始。
为什么这样?因为从整体阴阳来说,阳在外,阴在内。
阳从表开始,阴就从里开始。
没什么特殊意义,不要瞎猜乱解。
太阴的位置,是三阴之里,和三阳之里的阳明,是相对的。
阳明病,是胃家实。
太阴病呢,当然也是胃家的事情,是什么?是胃家虚寒,两者的病正好相反。
《伤寒》书中,对太阴病讲述的很模糊。
除了叫太阴病以外,还有个称呼,叫“中寒”,叫阳明中寒。
在阴阳表里寒热凡例那篇里曾简单介绍过。
之所以这么叫,意在和阳明病进行区分,提示你这是阳明病的对立面,就是太阴病。
我们看看下面几个条文。
1、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2、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词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3、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者,气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
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4、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发热色和者,善嚏。
《金匮要略》5、中寒其人下利,以里虚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金匮要略》6、食谷欲呕,属阳明也(注:胃虚寒),吴茱萸汤主之。
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欲呕,属阳明”,属阳明,说的是属阳明中寒,属太阴也!有人看到这些就乱解,说阳明也有虚寒。
因此,有隐身为少阴也有实热,不合乎规矩啊!因此,我们有必要澄清这个问题,要在心里加上一条太阴提纲病:“太阴病,阳明中寒,胃家虚是也。
”这样一来,诸多的疑惑,自然就解开了。
太阴病,就是胃中有虚寒水饮,津液不化。
阳明病,一派实热伤津。
太阴病,是一派虚寒水饮。
阳明大便硬,太阴是便溏腹泻。
阳明神昏谵语,太阴是头痛眩晕。
阳明外证发热汗出,太阴表证则是汗出恶寒。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https://img.taocdn.com/s3/m/dac6a6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1.png)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今天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条为太阴病提纲,亦即太阴病的病理界说。
提纲中证状的综合反映正是伤寒胃肠病的阴性病理过程。
本条作为太阴病的界说以与六经病及其他病种相区别。
凡具此证状的即为太阴病。
关于太阴病的病理已于太阴病概说中述及。
脉经与千金翼本条无“若下之必”四字。
玉函本条中“结硬”作“痞硬”,均是。
因胃肠虚寒之病,本自有痞硬,并非误下而有。
同时,作为太阴病的界说,决不能用误下后的表现来认识。
所以“若下之必”四字应刪去,此四字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的。
此条提纲,作为太阴病理界说,确能反映出太阴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透过证状的综合反映,确实看得出胃肠虚寒的病理趋势。
从与阳明病看其病位的同一性与病性的相对性;从与太阳病看其病位表里的相对性与病性阴阳的相对性;从与少阴病看其病性的同一性与病位的表里相对性;从少阳与厥阴看其病位与病性的异同,太阴提纲确能概栝它的病理特性,是完全可以作为本经病的病理界说的。
因它确是以它单独具冇的病理特征来与他经相区别的。
但陆渊雷先生则怀疑太阴病为杂病而不是伤寒,并认为仲景是拘牵内经中六经之名数而削足适履。
陆先生在少阳病提纲下说:“六经病篇之首,各有之为病一条,说者相承,以为本经病之提纲。
今复考之,唯太阳、太阴二条足以概括本经病状,堪当提纲之名。
其余四经,颇不然矣,阳明之提纲胃家实,是但举承气腑病遗却白虎经病也。
少阴之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亦不足尽少阴之病状。
观本篇及论中用姜附诸证可以见也。
厥阴病自分两种,其一上热下寒,其一寒热胜复,提纲亦举其一遗其一。
本条少阳之提纲,则举其近似之细者,遗其正证之大者,于诸提纲中尤为无理。
”先生于六经提纲是以能否概括本经病状为准则来衡量其可不可为本经提纲,而不是从病理特征来认识六经提纲。
所以先生不能认识六经病是以病性与病位相区别的伤寒病理发展过程的六个特殊的阶段。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三章:太阴病阳虚里寒病势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三章:太阴病阳虚里寒病势](https://img.taocdn.com/s3/m/e48f2828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a2.png)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三章:太阴病阳虚里寒病势1、“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本条冠以太阴病,即概括下利腹疼脉弱等证。
但脉不弱而浮,然而“太阴病脉浮缓者虽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若下利止而脉浮发热的用桂枝汤解表。
条文中“脉浮者”三字即概发热。
若无表热便无病可治。
仲景文中多用脉浮概表证而言,因表证脉必浮。
本条必须注意:非桂枝汤能治太阴病,而是太阴下利止后而脉浮发热的方可桂枝汤。
因仲景文中有“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
”仲景又有:“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从病理上看,先治里后治表是符合人体生态规律的。
因发汗祛邪法必须建立在机体内动力强盛的基础上才可成功。
若内有下利清谷,气血内趋,津液下夺,反而以桂枝攻表是必不能成功的。
所以必须待内动力恢复,亦即利止而清便自调,方可有祛邪出表的基础。
从仲景六经证治的理法看,本条桂技汤并非是治太阴下利,乃是治太阴利止后的脉浮发热身疼。
但医宗金鉴却说:“即有吐利腹满时疼一二证,其脉不沉而浮,便可以桂枝汤发汗,先解其外;俟外解已,再调其内可也。
”金鉴这一说法是与仲景六经理法相违背的。
这种顺文作注,不解仲景文字的互相阐发的体例,是难免要出现这类错误的。
2、“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
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此条是误下太阳而转变太阴。
下利清谷而身疼不去,成为太阳与太阴并病,脉若不浮不得为太阳太阴并病。
因脉沉或弱身不发热而疼痛为少阴表寒。
在临床上,脉浮与发热是并行的;病理上脉浮发热是一致的。
本条若下利清谷身疼而脉沉恶寒无热,是太阴少阴并病,以四逆汤助阳温里。
利止而身疼不去脉沉恶寒无热的,当以附子汤助阳温经以治身疼。
若脉浮发热而身疼痛则须以桂枝汤解表,附子汤四逆汤则不中用。
若身热脉浮而下利清谷则不得为太阴下利,而是阳性病理过程,当于葛根汤、葛根芩连汤等证中求治。
中医入门之太阴病(一)
![中医入门之太阴病(一)](https://img.taocdn.com/s3/m/6a36c7d0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30.png)
中医入门之太阴病(一)今天开始学习太阴病。
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益甚;若下之,心下结硬"——27字,熟背它。
通过前期的学习,不再赘述。
太阴病表现为:肚子胀满、或伴有呕吐,不想吃东西,偶尔会肚子痛,平日拉肚子,肚子痛时会拉得更厉害,如果误用寒凉药物(包括辛甘酸苦咸淡六味,尤其苦寒),会出现上脘部痞硬。
上述,其实就五个字:呕、哕、满、痛、利。
细致地区别一下这里的这五个字。
呕、哕具体体现在"上焦"。
呕,是指呕吐未完全消化的食物,而且伴有食欲不振、无饥饿感。
当然,要与吃得太饱的伤食有个鉴别,伤食的呕吐,有伤食史;也要与少阳病的“喜呕”鉴别,少阳病的呕,是吐而无物、或是苦味淡黄色的涎水;还要与阳明病的"愠愠欲吐"鉴别,阳明病的欲吐是吐后即舒服。
综合兼症,应该不难鉴别。
日常生活中,孕妇生理性呕吐常见;坐车晕车者,大多具此太阴病体质。
哕,是指想吐水。
轻的是泛酸水,重的不喜欢喝水、却时时自觉有寒凉的水要吐,并时时吐涎沫。
这种人就算强行喝水也不多,而且必须是很温热的水。
满、痛具体体现在"中焦"。
满,是指肚子胀满、没有饥饿感、不想吃东西、也吃不下、吃了会更不舒服、吐出来,口泛酸腐气;特别是上脘部,自感有物但按之无物、按或不按均胀满不适。
痛,是指平日腹部绵绵作痛、按之缓解,偶尔重度发作、按之无效、可伴拉肚子后缓解。
利或小便不利具体在"下焦"。
利,大多数是指拉肚子,或可关联小便失禁。
长时间大便溏稀、拉出来的是未经腐熟的食物、肛门无灼热及坠胀不适感。
相对而言,单纯的小便失禁固然是虚证、寒证,因津液仍有源,不算重危证,但若手撒与厥或"绝汗"同见即是危重证。
由此可见,太阴病之呕、哕、满、痛、利均与寒相关,也可以直接理解为太阴病的本质就是寒,并且可因寒致津虚、或津虚不固。
那么,该条文没有讲到厥。
太阴病(10)
![太阴病(10)](https://img.taocdn.com/s3/m/6b6b3f79f01dc281e53af0de.png)
理中汤治疗脾阳虚泄泻案例
王某,男,39岁。腹泻已逾一年,经常肠鸣,大便稀溏 ,日下八九次,食欲欠佳,完谷不化,曾经数十医诊治而少效 。予诊时,患者面色苍白无华,精神疲乏,腹部稍胀而喜按, 舌苔浮有一层黄色厚腻之苔,脉细迟。此是脾虚泄泻,法宜补 中益土,方用仲景理中汤。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黑干 姜7.5克,炙甘草6克。连服6剂后,病情大有好转,继用前方6 剂,药尽即瘥。(谢俊明.袁文裴医案.江西医药)
小便自利——阳气回复,脾尚健运 ——湿从下泄,邪有出路——不能发黄
太阴病篇 34
(278)太阴寒湿发黄
暴烦下利日十余行——正邪剧争,驱邪于外
清阳得升,阳气伸展 脾阳恢复
“脾家实” 浊阴得降,推荡积滞
正复邪去 利必自止
太阴病篇 35
(187)太阴转属阳明机理
太阴病
寒湿久郁化热
过用温燥
阳明病——大便硬
其他:小儿慢惊风、多寐、泄泻属脾气虚寒者。
太阴病篇 17
理中汤治疗脾阳虚泄泻案例
崔某,男,5岁。呕吐,泻泄,高热来势凶猛,延诊。热退 吐止,仍泻,有轻中度脱水,建议转诊,治疗7日,脱水纠正, 但泻泄仍作,到某医院治疗14日,泻泄未瘥。出院延余诊。症 见神疲体倦,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口不渴,大便清稀,舌淡 ,苔白,脉沉弱迟。辨证为脾胃虚寒,治宜温中祛寒,补益脾 胃,拟理中汤加味。处方:人参5g、炒白术10g、炮干姜5g、炙 甘草3g、炮附子5g、肉桂3g(另包)、砂仁3g、茯苓10g,日1 剂水煎服,连服2剂而愈。(崔兆兰.理中丸的临床应用.河北 中医,2000,22(9):686)
太阴病篇 19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兼表证(276) 太阴腹痛证(279)(280) 太阴发黄证(259)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38f9491eb91a37f1115ca5.png)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时272腹97“3自腹腹痛满满,时痛”机尽理相不同“里里大虚虚实不并痛甚有”兼下有利气气—滞滞四瘀郁逆阻滞辈脾脾络络
2020/3/7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1 。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20手20/3足/7 自温(要点) 伤寒论
14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日十余行必自止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3/7
伤寒论
2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
也。
❖ 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2020/3/7
伤寒论
15
❖ 分析: 大便硬者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
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
余外内容同278条
2020/3/7
伤寒论
16
太阴病篇太阴病82.太阴之为病,腹满,或...
![太阴病篇太阴病82.太阴之为病,腹满,或...](https://img.taocdn.com/s3/m/951fe57c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5d.png)
太阴病篇太阴病82.太阴之为病,腹满,或...太阴病篇太阴病82.太阴之为病,腹满,或吐,或利,或时腹⾃痛。
83.太阴病,理中汤、丸主之。
84.太阴病,⾷⾕欲呕吐者,吴茱萸汤主之。
太阴病,⼲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亦主之。
85.太阴病,脉浮⽽迟,表热⾥寒,下利清⾕者,四逆汤主之。
86.太阴病,既吐且利,⼩便复利⽽⼤汗出,下利清⾕,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87.太阴病,腹胀者,厚朴⽣姜半夏⽢草⼈参汤主之。
88.太阴病,⼼下痞硬,噫⽓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
89.太阴病,⼼下悸,⼩便不利者,茯苓⽢草汤主之。
90.太阴病,⼼下逆满,⽓上冲胸,起则头弦,脉沉紧者,苓桂术⽢汤主之。
91.太阴病,⼩便不利,脐下悸,欲作奔豚者,茯苓桂枝⽢草⼤枣汤主之。
92.太阴病,下利便脓⾎者,桃花汤主之。
93.腹中寒⽓,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者,附⼦粳⽶汤主之。
94.⼼胸中⼤寒痛,呕不能饮⾷,腹中寒,上冲⽪起,出见有头⾜,上下痛⽽不可触近,⼤建中汤主之。
95.太阴病,呕吐者,⼩半夏汤主之。
前证悉具,眩悸,⼩便不利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96.太阴病,⾷不得下,呕吐者,⼤半夏汤主之。
97.太阴病,脉沉弦,绕脐痛,及胁痛⾥急者,当归⽣姜⽺⾁汤主之。
兼主妇⼈⽣产后,腹中疼痛。
98.太阴病,⼲呕,渴欲饮⽔,⽔⼊即吐,⼩便不利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99.太阴病,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中愦愦然⽆奈者,⽣姜半夏汤主之。
100.太阴病,⼲呕,吐逆,吐涎沫,半夏⼲姜散主之。
101.太阴病,⼲呕,吐涎沫,遗尿者,宜⽢草⼲姜汤。
102.太阴病,哕逆者,橘⽪⽵茹汤主之。
103.太阴病,⼩便不利,⾝⽬黄者,茵陈五苓散主之。
104.太阴病,⾝⽬黄,久不愈者,硝⽯矾⽯散主之。
太阴杂病105.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106.喘息咳唾,胸背痛,短⽓,脉沉迟,栝楼薤⽩⽩酒汤主之。
前证悉具,吐⽽不得卧者,栝楼薤⽩半夏汤主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耿建国
概说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包括手太阴肺和足太阴脾。本 论太阴病篇所述不包括手太阴肺,因肺主皮毛,主卫,其 病变已见于太阳病篇。
一、太阴的生理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缘, 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入腹, 属脾络胃,构成太阴与阳明的表里关系。故有“脾主大腹
发生的变证,如利下更甚而导致少阴病。
本条为太阴病的审证提纲,无论外感、杂病,只要具 有上述证候,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讨论: 1. 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
太阴病
时减,复如故,寒湿郁滞,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
腹满
阳明病
不减,减不足言,燥屎阻结,大便利则腹满除
2.误下胸下结硬与寒实结胸的鉴别
胸下结硬
寒实结胸——寒邪与痰水互结胸中,有胸胁心下硬 满而痛,无下利
1.太阴脾虚寒证 (五)证候类型 2.太阴经脉气血不和证
3.太阴表证
三、太阴病的治法——“当温之” “当服四逆辈”
温中祛寒,健脾燥湿。
太阴病虽禁汗、吐、下之法,然而因其证亦常有兼挟 ,所以治法上还有兼而行之者,要在具体分析,随证施治。
四、太阴病的预后
太阴表证,四肢烦疼—可自愈
证候不同
正虚为主,易陷少阴
脾虚湿困,若下之 ↓
太阴病 食不下——脾虚不运(多食则满甚)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时腹自痛——阳虚寒凝
胃气更伤 客气上逆
↓ 胸下结硬
证候特点: 自利益甚,是与食不下相较而言,时腹自痛乃是太阴虚
寒腹痛的特点,其势必绵绵而作。
治禁及误治变证: 此仅视作举例,“必”字亦仅为可能,当不排出其它 可能
误下胸下结硬——脾阳虚衰,寒湿阻滞,气机不通, 其证虽胸下结硬,但不疼痛,或疼 痛不甚,并以下利为主
程郊倩: “阳邪也有下利腹痛,得利而痛随利减者,今下利而时腹自痛,则利
为 寒利,痛为寒痛也”
复习思考题: 1.试述太阴病提纲证的意义。 2.试述太阴病的成因、主要脉症、病机。 2.太阴病误下后会出现什么变证?其机理如何?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词解 1.脏有寒 指脾脏虚寒。 2.四逆辈 指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提要 :太阴虚寒下利的病机、辨证要点和治则
自利不渴—脾阳下陷,寒湿内聚—太阴病下利特点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作为辨证的依据,有别于其它诸下利证
太阳病下利—表邪内迫,大肠传导失职—发汗解表,升清止泻—葛根汤
预后不同 脾虚寒证 邪实为主,脾阳恢复—自愈
邪实为主,阳复太过—阳明病
第一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阴病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273)
词解: 1 自利 不因攻下而自泻利。 2 胸下结硬 胃脘部痞结胀硬。
提要 太阴病脾虚寒证的提要及治禁。
腹满——脾虚不运,湿阻气滞 吐——浊阴上逆
概之。
3.为何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
桂枝汤: “调和营卫,无论内伤外感;扶正祛邪,无
论有汗无汗;调和脾胃,无论有邪无邪。 ”
二、太阴腹痛证(桂枝加芍药汤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 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提要: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复习思考题: 1.太阴病下利的特点是什么?其机理如何? 2.试述太阴病本证的病机和治疗原则。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桂枝汤证)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提要: 太阴病兼表证的证治。
讨论: 1.本条叙证简略,仅举脉浮以作为辨证论治 的依据。
2.此处仅举脉象而不言症状,乃省文之笔。虽云太 阴病,而治从表解,可知太阴证必不重,或为素来 脾虚之人,复感外邪所致。仲景以“可”和“宜”
温脾建中 活络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芍药汤加大黄——温阳活血,导滞通络 (大实痛)
讨论: 1.本方与小建中汤比较
桂枝加芍药汤 小建中汤
无饴糖—以缓急舒挛为主 芍药重用
有饴糖—以补虚为主。
柯琴:“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 调
胃之方”。
2.既为太阴病,何不以理中治之? 太阴病多里虚寒证,然本证虽亦属太阴,兼有气机壅滞,脾络不
和,是虚中挟实,虚而不甚,故治疗亦当兼而治之。 理中汤(丸)—太阴虚寒,脾失健运—温中运脾
鉴别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脾虚气滞-腹满—消补兼施 桂枝加芍药汤—脾气散而不收,脾络不和——温阳和络
3.关于证之兼表 据条文“本太阳病……属太阴也”,说明先是太阳,现不属于太
本太阳病——治当解表(汗法)
↓
医反下之——不当下而下曰反
↓邪陷入里
时痛 因而腹满
脾气阻滞,络脉不和—温阳 和络—桂枝加芍药汤
属太阴
大实痛
脾气阻滞,络脉不和兼阳明 腑实—温阳和络泻实— 桂枝加 大 黄汤
病机:脾虚气滞,络脉不和 治法:温阳和络泻实 方药:1 桂枝加芍药汤
2 桂枝加大黄汤 方义:
生姜—温阳行气通滞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 大枣、甘草—温脾建中 (腹满时痛) 芍药———活络缓急止痛
病因 2.三阳病误治、失治
3.肝肾疾病,累及脾土
。
脾阳虚弱 运化失职 太阴病 肝病传脾 寒湿内盛 升降紊乱 肾不煖土
(二)太阴病的性质——里(脾)虚寒证。 邪入太阴,其病变多表现为脾阳不足,寒湿内聚之证
,故太阴病的性质主要是里虚寒证(亦有虚中挟实之证)。
(三)太阴病的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困滞。
(四)太阴病的病位 足太阴脾脏、足太阴脾经和四肢
下利 辨证
少阳病下利—胆热干肠—清热坚阴止利—黄芩汤;
邪热迫肠,肠热下利—清热止利—葛根芩连汤
阳明病下利
热结旁流—攻下里实—承气汤;
少阴病下利—阴盛阳衰—回阳破阴—四逆汤;
寒热错杂—清上温下,寒热并调—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厥阴病下利
麻黄升麻汤
肝热下迫—清热燥湿止利—白头翁汤
病机:藏有寒——脾阳虚弱。 治则:当温之。温阳健脾,散寒除湿。 方药:宜服四逆辈。 何为四逆辈?临床意义?
” 之说。
脾与胃相表里,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水谷精微物质 则赖脾的运化转输以供应全身,即所谓脾主运化,升清阳 ,为胃行其津液。脾以升为常,胃以降为顺,脾与胃的功 能相协调,则升降有常,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精微四布 ,水液运行,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二、太阴的病理
(一)太阴病成因
1. 脾阳素虚,寒湿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