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辨证论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阴病预后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
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 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 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278)
【原文】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
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 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 病也。(187)
太阴病辨证论治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第五章太阴病辨证论治 概论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兼变证 太阴病预后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病位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肺、脾二脏

成因:•外寒直中太阴

太阴病是中阳不足,寒湿内盛的证候。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中阳而转为太阴 •内伤劳倦,损伤脾胃而运化失职 生理: 足太阴脾经从足走腹 脾主大腹 络胃属脾 沟通脾胃之间的表里关系 1.胃与脾同居中州,以膜相连,互为表里 2.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以升为健;胃主 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降为顺
二者纳化相依,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共 同完成饮食物的受纳、腐熟、转疏和吸收
证候特点:
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盛,升降紊乱 治法:温补(四逆辈) 痊愈 转归: 转出阳明 邪传少阴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 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鞕。(273) 脉证分析:
三、太阴发黄证(阴黄)
【原文】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
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 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259)
成因:伤寒过汗,损伤脾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寒湿发黄: 寒湿阻滞气机,肝胆疏泄失职,胆汁 不循常道,外溢肌肤 治法:温中散寒除湿
方药:茵陈五苓散、茵陈理中汤、茵陈四逆汤
第四节
单纯脾胃虚寒:理中汤
由脾及肾,脾肾两虚者: 附子理中汤或四逆汤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 可发汗,宜桂枝汤。(276)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 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 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 之。(279)
成因: 太阳病误下,邪气内陷太阴脾经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 太阴病因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升降紊乱,寒湿下注 下利
自利不渴
除外热利 热盛津伤而渴 除外少阴下利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
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脏虚寒 当温之:治当温补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脾肾两虚 四逆辈:太阴脾虚寒证宜涉及少阴
“自利而渴者,属少阴”(282)
少阴下利: 少阴肾阳虚衰,火不暖土,腐熟无权
下利清谷,完谷不化 渴: 肾阳虚,气化失司,津液不能化生和输布 口渴喜热饮,不多饮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原文】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5)
亥时 戌时 酉时 申时 未时 午时 巳时 子时 丑时 寅时 卯时 辰时
主症: 腹满时痛: 脾经气血失和,气不利则满, 血不和则痛。 腹满时痛的同时不伴吐利等脾脏虚寒的证候。 病机:脾经气血失和
治法: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甘草: 辛甘通阳 生姜、大枣: 补脾和胃 芍药、甘草: 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气滞血瘀 大实痛 桂枝加大黄汤:疏通经脉,化瘀止痛
【原文】大阴为病,脉弱,其人续 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 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280)
腹满、时腹自痛: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 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时作时止、喜温喜按 吐、食不下、自利益甚: 脾阳不足,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升降紊乱
舌脉: 舌淡嫩胖大,边有齿痕 脉缓弱无力 苔白水滑或厚腻 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里虚寒证,误 用苦寒泻下 中阳更伤 寒湿更甚 气机壅滞
胸下结硬
太阴脾虚寒证禁用汗、吐、下法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反映了 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盛,升降失常的太 阴病本质,故作为太阴病提纲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