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课件: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课件
[原文]: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 脓血也。(258)
THANKS!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其主证应有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但无里热实证(无腹满痛、便秘等)Biblioteka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下法辨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下法辨证
可攻证的辨证 禁攻证的辨证 其热不潮,若腹大满不通,则说明气滞而肠中燥
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窒塞, 邪无出路,故断为不治之侯。
寒湿发黄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 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郁滞三焦,气化失司
寒湿发黄证
病机:脾胃阳虚,寒湿郁滞 预断:水谷之湿,郁而不解——欲作谷瘅
(阴黄) 治禁:苦寒攻下。 治法(补充):温阳祛寒化湿。方用茵陈五
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治疗阳明发黄(湿热郁 蒸,热重于湿)证:
• 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THANKS!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261)
其主证应有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小便不利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但无里热实证(无腹满痛、便秘等)Biblioteka 湿热发黄证 - 栀子柏皮汤证
病机——湿热郁蒸,热重于湿 治则——清利湿热退黄
下法辨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 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 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 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 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 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8)
下法辨证
可攻证的辨证 禁攻证的辨证 其热不潮,若腹大满不通,则说明气滞而肠中燥
胃气已竭,三焦不复流通,气机窒塞, 邪无出路,故断为不治之侯。
寒湿发黄证
[原文]: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 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 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195)
郁滞三焦,气化失司
寒湿发黄证
病机:脾胃阳虚,寒湿郁滞 预断:水谷之湿,郁而不解——欲作谷瘅
(阴黄) 治禁:苦寒攻下。 治法(补充):温阳祛寒化湿。方用茵陈五
连翘、生梓白皮,赤小豆——清泄湿热 甘草、大枣——调和脾胃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清利湿热退黄的作用,治疗阳明发黄(湿热郁 蒸,热重于湿)证:
• 身黄如橘子色(身、目、尿黄,色泽鲜明); • 汗出不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 • 小便不利; • 热象偏重,渴引水浆
湿热发黄证 – 小结
伤寒论讲义课件:阳明病
吴茱萸汤证
•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 焦也。(243) • [病机]:阳明虚寒,寒浊上逆 • [病证]:食谷欲呕——胃家虚寒,腐化无权,寒浊上逆。 • • • • • [治则]:温中和胃,散寒止呕 [方药]:吴茱萸汤 吴茱萸——辛苦,大热,暖胃逐冷,降逆,散寒。 生姜——散寒,降逆,止呕。 参,枣——甘温益胃阳,降浊阴。
[提要]:论阳明病的分类及特点
三承气汤鉴别表
调胃承气汤证
•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 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 汤。(249) • [原文]: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207)
[病因]:(1)太阳病三日,用发汗法,病邪不能解除,邪气由表入里, 传变,转属到阳明。(2)伤寒病,误用吐法,耗伤胃中津液,邪气内陷, 化燥成实,腑气不通。 [症状]: 蒸蒸发热-----胃热炽盛,蒸腾于外 腹胀满------胃中燥热结聚,腑气不畅。 不吐不下------燥热结聚于胃,影响胃气通降 心烦------胃热炽盛,循经上扰心神 [病机]:燥热结聚,胃热不调 [治则]:泻热和胃(泻热下实,和胃软坚) [方药]: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升,大黄四两(清酒洗)
少阳阳明证
• • • • • • • [病机]:津亏便结 [治法]:润燥导下 [方药]:蜜煎方 土瓜根方 猪胆汁方 [方义]:外导外治法 1 白蜜甘平无毒,有润燥滑利之功,适用于肠中津亏 的便燥。 • 2 土瓜根味苦寒无毒,有宣气润燥之功,故宜腑气不 畅,气血不利之便秘。 • 3猪毛里求斯汁苦寒润燥,清肠中之热,故宜肠燥有 热之便秘。
241条,结合病史---------阳明里实,攻下之后,六七日又不大便,烦不解, 腹满痛,下后邪热未尽,宿食与燥热相搏,结为燥屎,故仍宜大承气汤 下之。
第0章阳明病辨证并治课件-文档资料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2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二、
阳明病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与来路(179)
1、三种成因: 太阳阳明、少阳阳明——误治伤津化燥 正阳阳明——邪盛直犯阳明
2、三种病情:脾约<大便难<胃家实 3、提示治法: 伤津致燥——滋润为主 热盛致燥——泄热攻下为主
转 属 阳 明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5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伤寒转系阳明的主要证候(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邪从燥化,大便硬结 病人 戢然微汗出——结聚胃肠之燥热,蒸腾已伤津液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脉大
11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热证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12
(一)栀子豉汤证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4、互文见义的写作方法
经筋医学是一部传自古老医学的智慧宝藏,探讨人体结构有别于现代医学,经筋医学以整体结构论局部病理变化。
3
~ 被遗忘的经筋医学~
辨太阳病误治转属为阳明病(181)
原发病:太阳病 若发汗——过汗,津液外泄 治疗 经过 患 者 若下——误下,津液下夺 若利小便——误利,津液下泄
机转: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不得大便(脾约) 证见 内实——内结成实(胃家实) 大便难——排便困难(润导法证) 诊断:此名阳明也——阳明病
伤寒论(3.1.3)--阳明病本证-阳明病热证
案例录像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三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阳
合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病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见
无表证者
阳明里热太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1 69 )
无大热——表邪内传,外无大热
主证 口燥渴——热盛津伤
心烦——热扰心神
伤
寒
背微恶寒——热炽伤气,汗多窍
疏
治疗:白虎加人参汤——清热益气生 津
讨论:阳明病恶寒特点与机理
特点
时间:热、渴、汗后 范围:不及全身 程度:一般较轻 特点:不能自罢
机理:热盛肌疏,气阴两伤,不胜风寒
猪苓汤的禁例( 224 )
证候:汗出多而渴——里热迫津,引水自救(小便 必少) 阳 明 治禁:不可以与汗猪多苓胃汤中—燥——虽—能多滋汗阴伤,津利,水胃力燥强渴饮 病 原因 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津液已亏,不能再
利
五苓散证
脉浮,微热,为太阳表证未解 小便不利,消渴,由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为寒,兼表,治以温阳化气,佐以解表
腹满——邪热内盛,热壅气滞 证见
身重,难转侧——热邪伤津耗气
三
口不仁,面垢——热势上蒸,津液被灼
阳
合
谵语,遗尿——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病
自汗出——邪重,但津未竭
病机:阳明胃热炽盛,无形邪热充斥内外
治疗:白虎汤主之——独清阳明里热
发汗则谵语(甚)——重伤津液,里热愈炽
误治后 果
下之 额上生汗——阴竭,阳气上越 手足逆冷——阳虚不达四肢
猪苓汤证
脉浮,发热,为热盛 渴欲饮水,为阴伤 小便不利,为水热互结 为热,兼阴伤,治以清热养阴利水
阳明热盛津伤的证治及禁例( 170 )
证见:脉浮、发热、无汗——伤寒表实证
治禁:不可与白虎汤——邪未入里,仍当解表
伤 寒
证
渴欲饮水
邪已入里,热炽津
见
无表证者
阳明病辩证纲要PPT课件
阳 明 病 辩 证 纲要
【目的要求】
1.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阳明病的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2
阳明涵义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
阳合明也。” 《灵枢·针灸篇》“阳明多血多气”。
阳明,即阳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
3
生理特征 手阳明经
阳明经 足阳明经
4
手阳明经
起于食指 循臂外侧前 缘上肩 下入缺旁,下循鼻 外,挟口环唇,下 交承浆; 循颊车,经耳前, 上发际至额颅; 支者,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入缺 盆; 直行者,缺盆下, 循胸腹而至足
6
下膈 属胃 络脾
理论来源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
《素问·经脉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灵枢·平人绝谷篇》
7
脏腑关系
升降相宜 润燥平衡
足阳明胃腑 (受纳)
手阳明大肠腑 (传导)
足太阴脾脏 (运化)
脏腑相济 化生气血
手太阴肺脏 (肃降)
8
生理特点
• 功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气机-升降通顺 • 津液-喜润恶燥 • 概括为“盛阳”、“燥化”、“传导”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就 是说包括了阳明之经。
2.实:邪气盛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鉴别点: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12
缘何为提纲
•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而胃 家之实,则与之相应,以热、燥、实,充分 反映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机特征。正因为如 此,所以,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病提纲。
【目的要求】
1.熟悉阳明生理功能,与其他脏腑的关系。 2.掌握阳明病的概念、分类、诊断、治则。
2
阳明涵义
《内经》“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
阳合明也。” 《灵枢·针灸篇》“阳明多血多气”。
阳明,即阳气极盛之意。又称盛阳。
3
生理特征 手阳明经
阳明经 足阳明经
4
手阳明经
起于食指 循臂外侧前 缘上肩 下入缺旁,下循鼻 外,挟口环唇,下 交承浆; 循颊车,经耳前, 上发际至额颅; 支者,大迎前下人 迎,循喉咙,入缺 盆; 直行者,缺盆下, 循胸腹而至足
6
下膈 属胃 络脾
理论来源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 也。
《素问·经脉别论》
“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 气得上下,五脏安定。”
《灵枢·平人绝谷篇》
7
脏腑关系
升降相宜 润燥平衡
足阳明胃腑 (受纳)
手阳明大肠腑 (传导)
足太阴脾脏 (运化)
脏腑相济 化生气血
手太阴肺脏 (肃降)
8
生理特点
• 功能-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气机-升降通顺 • 津液-喜润恶燥 • 概括为“盛阳”、“燥化”、“传导”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也就 是说包括了阳明之经。
2.实:邪气盛 《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 鉴别点:有形为实,无形为虚
12
缘何为提纲
• 阳明的生理特征是盛阳、燥化、传导,而胃 家之实,则与之相应,以热、燥、实,充分 反映概括了阳明为病的病机特征。正因为如 此,所以,仲景以“胃家实”为阳明病提纲。
阳明病(七)课件
阳明病 40
(207)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心烦——阳明燥实热盛,上扰神明
伴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腹痛、不大便
虚烦——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清宣 烦
实烦——有形实邪内阻肠胃——通下
2021/3/15
阳明病 41
调胃承气汤证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则】泄热和胃,润肠通便 【方药】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2021/3/15
阳明病 4
四、治疗:
2021/3/15
阳明病 37
五苓散证、猪苓汤证鉴别表
证 型
病因病机
证候
治 则 方 药 鉴别要点
五 苓 散 证
膀 胱
表邪入 腑,水蓄
下焦
气
猪 苓 汤 证
化 失 职
阳明病 下后伤 津,水热 结于下
焦
发 热 渴 小 便 不 利 脉 浮
烦渴,饮不 解渴,水入 即吐,兼有
表证
心烦不得 眠,咳而呕 渴,发热不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伤寒论课件: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 明
(二) 呕不能食——邪气内传入里,胃失和降
反汗出濈濈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转系阳明者, 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
论伤寒转系阳明的特征。
【释义】
伤寒转系阳明 ——邪离太阳,兼及阳明。 濈然微汗出 ——热迫津泄。 伤寒—无汗 转系即介于二者之间, 阳明—多汗 腠理始开——濈然微汗出。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 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 寒,反恶热也。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展中,邪
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 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成因: 1、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直接入里化热化燥。
-------正阳阳明 2、太阳病失治、误治,胃中干燥转属阳明。
-------太阳阳明 少阳病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少阳阳明 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三、阳明病的病变部位
1、从经络角度 -------足阳明胃经 2、从脏腑角度 -------足阳明胃腑
-------手阳明大肠腑 涉及小肠
四、阳明的生理
阳明
足阳明胃 —主受纳 手阳明大肠 —主传导
吸取营养、化生 精微,排除糟粕。
1、经脉的循行:从头至足,贯穿全身 2、脏腑的功能: 3、阳明阳气的作用部位: 4、阳气的功能:
热发于外——洪大滑数
特点: 热结于内——沉实而大
小结:
一、性质:胃家实 二、来路: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太阴转属阳明
汗、吐、利小便太过,伤津化燥 三、成因: 汗出不彻,邪热内传
阳气素盛 太阴病,阳复太过,邪从燥化 津液素亏 四、脉证: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内证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外证 濈然微汗出,始虽恶寒,大便硬, 脉大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课件——阳明病第三节
【提要】论阳明病误用火法致发黄证。
【释义】
阳明病 ——当治以清下。
被火 ——两阳相熏灼,热炽津伤, 出现下列症状: 额上微汗出 ——郁热上蒸。 小便不利 ——津伤化源不足。 发黄 ——燥热熏灼肝胆。
1.茵陈蒿汤证 【原文】(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 热越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引水浆②者,此为瘀热③在里,身 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湿邪内郁而成 谷疸。
小便难 ——湿郁而气化不利。
二、血热证 【原文】 ( 202 )
阳明病,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 咽者, 此必衄。
【提要】论阳明热在血分致衄证。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阳明病
口燥
邪热伤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热在血分,血被
热蒸,营气上潮
热伤血络 衄
【原文】(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 入血室①,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 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一、发黄证 (一)阳黄【原文】(199)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 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提要】论湿热发黄的成因与先兆。
【释义】
阳明病
无汗—— 热不得外越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湿热郁蒸
湿热郁蒸 心中懊侬 ——湿热上扰心神 身必发黄 ——湿热熏蒸肝胆
原文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渴引水浆 ——热盛津伤。
身必发黄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等证。)
病机:湿热郁蒸,里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栀子十四枚 ——清泄三焦而通利水道。 大黄二两 ——导热下行。
【释义】
阳明病 ——当治以清下。
被火 ——两阳相熏灼,热炽津伤, 出现下列症状: 额上微汗出 ——郁热上蒸。 小便不利 ——津伤化源不足。 发黄 ——燥热熏灼肝胆。
1.茵陈蒿汤证 【原文】(236)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 热越①,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 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 引水浆②者,此为瘀热③在里,身 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湿邪内郁而成 谷疸。
小便难 ——湿郁而气化不利。
二、血热证 【原文】 ( 202 )
阳明病, 口燥, 但欲漱水, 不欲 咽者, 此必衄。
【提要】论阳明热在血分致衄证。
辩阳明病脉证并治
【释义】
阳明病
口燥
邪热伤津
但欲漱水
不欲咽 ——热在血分,血被
热蒸,营气上潮
热伤血络 衄
【原文】(216)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 入血室①,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 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第三节 阳明病兼变证
一、发黄证 (一)阳黄【原文】(199)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 心中懊侬者,身必发黄。
【提要】论湿热发黄的成因与先兆。
【释义】
阳明病
无汗—— 热不得外越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湿热郁蒸
湿热郁蒸 心中懊侬 ——湿热上扰心神 身必发黄 ——湿热熏蒸肝胆
原文 200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 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小便不利 ——湿不得下泄。
渴引水浆 ——热盛津伤。
身必发黄 ——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等证。)
病机:湿热郁蒸,里气壅滞。
【治法】清热利湿退黄。
方药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 ——清热利湿,疏利肝胆。 栀子十四枚 ——清泄三焦而通利水道。 大黄二两 ——导热下行。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辨证纲要.pptx
导而通之 阳明寒证——温中和胃,降逆止呕——吴茱萸汤
第10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治疗
阳明变证 1.湿热熏蒸发黄——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 3.热入血分而衄血——清热凉血 4.热与血结(蓄血证)——破血逐瘀——抵当汤
第11页/共34页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第22页/共34页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转属阳明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一)
时短—乍出乍收 邪无出路
太
汗先出不彻 量少
阳 伤 寒
化热传里 转
未及全身
属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阳
(二)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明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第4页/共34页
阳明的阴阳涵义
二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两阳合明” 《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阳合于前” 《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为维”
第5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成因
一、他经传来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伤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转属阳明——太阳阳明; 2.少阳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病——少阳阳明; 3.三阴病阴寒之邪郁久,或少阴热化证伤津化燥,或寒化证阳复太过而转属
第15页/共34页
“实”的含义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实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第16页/共34页
二、阳明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 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第10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治疗
阳明变证 1.湿热熏蒸发黄——清热利湿——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寒湿发黄——“于寒湿中求之” 3.热入血分而衄血——清热凉血 4.热与血结(蓄血证)——破血逐瘀——抵当汤
第11页/共34页
(188)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第22页/共34页
太阳病汗出不彻及伤寒邪热亢盛转属阳明
初得病时发其汗—本为正治
(一)
时短—乍出乍收 邪无出路
太
汗先出不彻 量少
阳 伤 寒
化热传里 转
未及全身
属
发热无汗—寒邪束表,失汗
阳
(二) 呕不能食—胃阳偏旺,气机上逆
明
反汗出戢戢然—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第4页/共34页
阳明的阴阳涵义
二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两阳合明” 《灵枢·阴阳系日月》:“两阳合于前” 《素问·阴阳别论 》:“二阳为维”
第5页/共34页
阳明病的成因
一、他经传来 1.太阳病失治或误治,伤津耗液,以致胃中干燥而转属阳明——太阳阳明; 2.少阳误用发汗、利小便,伤津化燥而成阳明病——少阳阳明; 3.三阴病阴寒之邪郁久,或少阴热化证伤津化燥,或寒化证阳复太过而转属
第15页/共34页
“实”的含义
邪气盛
燥热亢极,充斥全身(热证) 燥热与胃肠宿滞相搏结为燥屎(实证)
实
阳明病所处阶段属实(外感病极期)
病根在胃肠“但实不虚”
第16页/共34页
二、阳明病因病机
(179)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 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 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 治法:清热利水,兼以滋阴 方药:猪苓汤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课件
反恶热——燥热炽盛的本质反映
PPT学习交流
2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2.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 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 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 3.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
习交流
2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PPT学习交流
2
概要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PPT学习交流
20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词解】 ①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②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③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 蒸发汗。 ⑤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 ⑥坐:此处可解为“责”或“归咎”。
【提要】阳明病的成因。
PPT学习交流
1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解析】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 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 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 ⑵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 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 ⑶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 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 谓之大便难。
PPT学习交流
24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2.本条所述四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反映了阳 明病里热炽盛,化燥化热的本质。无论阳明热证,还是阳明实 证,都必然具有此证候。 3.本条可作为阳明病提纲证的补充说明。
习交流
25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三)阳明病脉证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PPT学习交流
2
概要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PPT学习交流
20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词解】 ①二阳并病:太阳病未解、继而出现阳明病证。 ②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③怫郁:郁遏或抑郁之意。 ④解之熏之:解之,指对病人发汗以解表。熏之,指对病人用药物熏 蒸发汗。 ⑤不足言:不值得一提。此处意为发汗量之少,不值一提。 ⑥坐:此处可解为“责”或“归咎”。
【提要】阳明病的成因。
PPT学习交流
12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解析】1.阳明病的成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⑴太阳阳明:是由太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太阳病发汗太过,或误用吐、 下、利小便等法,损伤津液,外邪入里,化热化燥,胃肠燥热,约束 脾的转输功能,而致大便秘结的,称为脾约。 ⑵正阳阳明:是外邪入里,直犯阳明而形成。多因胃肠素有内热,或 挟有宿食,邪气入里,化燥成实,腑气不通者,名胃家实。 ⑶少阳阳明:由少阳病转变而来。多因少阳病误用发汗、吐下、利小 便等法,耗伤津液,以致邪归阳明,化燥成实,而大便坚涩难解者, 谓之大便难。
《阳明病篇七版》课件
案例分享
典型病例分析
通过一些典型病例的分析,展示不同类型的阳明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治疗方案讨论
针对不同的阳明病患者,提出医生们的治疗方案,并进行讨论和研究。
疗效评估
通过对治疗阳明病的效果进行评估,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总结
阳明病的要点回顾
回顾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证论治和预防措施的要点,加深对阳明病的认识。
《阳明病篇七版》PPT课 件
探索《阳明病篇七版》的精彩世界,深入了解阳明病的概述、临床表现、辨 证论治、预防阳明病、案例分享和总结。
阳明病的概述
什么是阳明病?
阳明病是中医学理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后所引起的病症。
阳明病的基本特点
阳明病具有热象明显、病情重、病程长、病情易反复等特点。
阳明病的分类
根据阳明病的病情表现,可分为少阳证、阳明证、厥阴证、少阴证和太阴证。
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阳明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质、环境因素和流行病学因素等有关。
阳明病的临床表现
阳明病的整体表现
阳明病表现为高热、口渴多饮、大便秘结等。
头面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头痛、面红、口唇干裂等症状。
胸腹部症状
阳明病患者可出现胸闷、腹胀、呃逆等症状。
推拿按摩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舒缓阳明病患者的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预防阳明病
生活习惯的调整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身体,注意心理调节,可以有效预防阳明病。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阳明病。
中药预防
中药可以在阳明病高发季节进行预防,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明病 29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妄发其汗——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三阳合病
——谵语更甚
热归阳明 妄用攻下——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阳明病 30
(168)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 治
伤寒表证
误用吐下,损伤津液,邪从燥化
外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表
热结在里,充斥于外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里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 论)
阳明病 1
一、成因:
传经:
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
直犯 : 胃阳素盛
内有蕴热
阳明病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阳明病 2
二、病理:
胃热炽盛,伤津化燥(“胃家实”) 病位:胃、大肠 性质:里实热证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阳明病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阳明病 14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阳明病 外证
阳明病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主
证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阳郁不伸,热势未盛——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燥热炽盛——身热,汗自出, 恶寒自罢,反恶热
阳明病 22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身重——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炽
辛寒清热
阳明病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发汗——津伤热炽,热扰心神——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治 温针——以火济热,心神被扰——怵惕、烦躁不得眠等
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阳明病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 21
一、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221)(228) ➢ 白虎汤证(176)(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69) ➢ 猪苓汤证(223)(224)
攻下——邪热乘虚内犯胸膈——心中懊憹 ,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阳明病 24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阳明病 25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不结胸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阳明病 9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下、利小便 伤津耗液,化燥成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0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胃肠干燥 阳明病
“不更衣”(脾约证) “内实”(胃家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1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表实)——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胃气上逆——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汗出濈濈然
阳明病 12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 明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家 实
阳明病 7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小便数
阳明病 8
(179)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182、183、184、186 )
阳明病 6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清气泄热 生津止渴
阳明病 28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阳明病 17
恶寒鉴别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 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轻
时间短暂 可以自罢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苔黄, 脉大等里热实见证
阳明病 8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阳明病 19
(186)阳明病的主脉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饥不能食 ——栀子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
阳明病 26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浮——热盛于外——“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热炽于里——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阳明病 27
白虎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阳明病 4
四、治疗:
治则:清下里热,保护津液 阳明热证——清热——白虎汤 阳明实证——攻下——承气汤
治禁:汗法、利小便法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妄发其汗——津液外泄,里热愈炽
三阳合病
——谵语更甚
热归阳明 妄用攻下——阴竭于下,阳浮上越
——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阳明病 30
(168)伤寒吐下后热结在里,热盛津伤的证 治
伤寒表证
误用吐下,损伤津液,邪从燥化
外热:里热蒸腾,迫津外泄
表
热结在里,充斥于外 ——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里
第三章 阳明病辨证论治
(概 论)
阳明病 1
一、成因:
传经:
太(少)阳病误治,伤津化燥成实
三阴病阳复太过,或寒湿久郁化热
直犯 : 胃阳素盛
内有蕴热
阳明病
外邪直接侵犯阳明
阳明病 2
二、病理:
胃热炽盛,伤津化燥(“胃家实”) 病位:胃、大肠 性质:里实热证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未治,素体胃阳亢盛 转属阳明
阳明病 13
(188)伤寒转属阳明的主要证候
伤寒(广义)—— 泛指外感疾病 邪气内犯,转系阳明
胃肠燥热蒸腾津液——濈然微汗出 伴:不恶寒、反恶热、 潮热、谵语、腹满硬痛、不大便、 脉沉实有力
阳明病 14
(182)阳明病外证
里热蒸腾于外——身 热 热盛迫津外泄——汗自出 表解里热独盛——不恶寒 阳明里热炽盛——反恶热
阳明病 外证
阳明病 15
发热汗出鉴别表
证型
主
证
太阳中风 阳明病
身热 汗出
翕翕发热,汗出不畅, 恶风寒,脉浮缓
蒸蒸发热,汗出连绵不 断,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病 16
(183)阳明初感外邪的见证与机理
阳明初起,阳郁不伸,热势未盛——不发热
时间短暂
而恶寒
邪热深入,燥热炽盛——身热,汗自出, 恶寒自罢,反恶热
阳明病 22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脉浮——里热炽盛,内外充斥 脉紧——为邪气实,正邪相搏 咽燥口苦——里热炽盛,津液损伤 腹满而喘——热邪内壅,气机阻滞 身重——内热炽盛,耗气伤津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阳明热炽
辛寒清热
阳明病 23
(221)阳明热证误下的变证
发汗——津伤热炽,热扰心神——躁,心愦愦,反谵语 误治 温针——以火济热,心神被扰——怵惕、烦躁不得眠等
脉大——邪热亢盛,气血沸腾,充盈脉道 阳明热证—— 邪热充斥内外,气血奔勇 —— 洪大而数 阳明实证—— 燥热聚结胃肠,实邪内阻 —— 沉实而大
阳明病 20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 阳明病热证 ➢ 阳明病实证 ➢ 阳明病寒证 ➢ 阳明病虚证
阳明病 21
一、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221)(228) ➢ 白虎汤证(176)(219) ➢ 白虎加人参汤证(168)(169) ➢ 猪苓汤证(223)(224)
攻下——邪热乘虚内犯胸膈——心中懊憹 ,舌上苔黄 清宣郁热 —— 栀子豉汤
阳明病 24
栀子豉汤证证治
【病机】邪热未尽,留扰胸膈
【治则】清热宣郁除烦
【方药】 清热解郁除烦 栀子 导火下行,热从小便出
宣散胸中郁结 香豉
和胃降气
阳明病 25
(228)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邪热散漫于外——手足温
阳明病 邪热未与水结——不结胸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胃阳素盛、宿食积滞 燥实内结,腑气不通 胃家实
阳明病 9
(179)阳明病的成因
“少阳阳明”—— 少阳转变而来 少阳病 误汗、下、利小便 伤津耗液,化燥成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0
(181)辨太阳病误治伤津转属阳明
太阳病 汗不如法,过汗 误下,妄利小便
津液损伤 胃肠干燥 阳明病
“不更衣”(脾约证) “内实”(胃家实) 大便难
阳明病 11
(185)太阳病转属阳明
太阳病(表实)——伤寒发热无汗 汗出不彻 胃阳素旺或素蕴内热
外邪入里化燥伤津 燥热炽盛,胃气上逆——呕不能食
阳明病 燥热迫津外泄——汗出濈濈然
阳明病 12
(179、181、185)太阳病转属阳 明
过汗、误下、妄利 太阳病 发汗不彻,外邪入里 津伤胃燥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家 实
阳明病 7
(179)阳明病的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太阳病 发汗太过 误吐下利 津伤胃肠干燥——大便硬
伤津化燥 脾 胃热肠燥 约
津液旁渗膀胱——小便数
阳明病 8
(179)阳明病的成因
阳明病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提纲
阳明病提纲(180) 阳明病病因病机(179、181、185) 阳明病脉证(182、183、184、186 )
阳明病 6
(180)阳明病的辨证提纲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生石膏、知母——清胃热,养胃津
炙草、粳米——益气、护津、和药
清气泄热 生津止渴
阳明病 28
(219)三阳合病,热归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三阳合病 胃气受阻,气机壅滞——腹满 邪热归 伤津耗气——身重难以转侧 并阳明 津液被灼——口不仁
阳明胃热炽盛 热浊之气熏蒸于上——面垢 热邪上扰神明——谵语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遗尿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自汗出
阳明病 17
恶寒鉴别表
证 型 恶 寒 持续时间
伴随症状
太阳病 重
持续不 能自罢
伴见太阳表证
阳明病
轻
时间短暂 可以自罢
身灼热,汗出,目赤 鼻干,口渴,苔黄, 脉大等里热实见证
阳明病 8
(184)阳明病恶寒自罢的原因
胃为阳土,燥化迅速 初病恶寒,随其燥化,迅速自罢 自汗出而恶热
阳明病 19
(186)阳明病的主脉
下后 邪热内扰心神——
清宣
热扰胃脘嘈杂——饥不能食 ——栀子豉汤
邪热蒸腾于上——但头汗出
阳明病 26
(176)辨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脉象与证治
浮——热盛于外——“表有热” 脉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
滑——热炽于里——里有热 舌苔黄燥、烦渴等
表里俱热
阳明病 27
白虎汤证
【病机】胃热炽盛,充斥内外 【治则】辛寒清热,生津止渴 【方药】白虎汤方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阳明病 4
四、治疗:
治则:清下里热,保护津液 阳明热证——清热——白虎汤 阳明实证——攻下——承气汤
治禁:汗法、利小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