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少阳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
《伤寒论》六经辨证简介伤寒论六经辨证由东汉张仲景所创的一种独特的辨证方法,它将疾病按照不同的病位和病因分为六个体系,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
一、太阳病主要脉证有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
由于患者的体质有强弱之别,故太阳病有表虚、表实之分。
表虚证为正气虚,卫气受邪所伤,卫气不固,以自汗出,脉浮缓为辨证要点;表实证属邪气盛,卫气受寒邪抑制,以无汗,脉浮紧为辨证要点。
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
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二、阳明病阳明主里热实证。
根据体质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一般把阳明病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两大类。
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
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三、少阳病主要脉证有往来寒热,胸胁痞满,神情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苔白或薄黄,脉弦等。
三、太阴病太阴主里虚寒湿。
主要由脾阳素虚,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所引起。
太阴病的主要表现包括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等。
太阴病的特点是脾阳虚衰,升降功能不好,同时还有寒湿之邪不解。
太阴病的治疗方法包括用桂枝汤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脾胃,用理中汤或四逆汤治疗中焦虚寒等。
太阴病需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寒凉食物,同时也要注意保暖。
五、少阴病少阴属心肾,为水火之脏,是人身的根本,心肾机能衰减,抗病力量薄弱,为少阴病变的特点。
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之一,也是最危重的阶段,多出现精神极度衰惫、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迷状态。
少阴病是邪在心肾的病变,分寒化热化二种。
六、厥阴病它是病变的较后阶段,此时正气和病邪相争于内,病变的表现极为错综复杂。
足厥阴经属肝络胆而挟胃,故其病变多显示肝、胆和胃的证候。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饮而不欲食、食则吐蛔等。
少阳病辨证论治
少阳病辨证论治一、A1型题1.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应先与A.小柴胡汤B.桂枝加芍药汤C.大建中汤D.小建中汤E.桂枝加大黄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2.根据原文,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A.渴而不呕B.小便不利C.但头汗出D.胸胁满微痛E.烦躁不得眠∙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3.哪项不属于少阳病96条所述的主证A.往来寒热B.口苦咽干C.胸胁苦满D.心烦喜呕E.嘿嘿不欲饮食∙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4.柴胡桂枝汤的组成是A.小柴胡汤加桂枝B.桂枝汤加柴胡C.小柴胡汤与桂枝汤各取半量合方D.柴胡与桂枝组成E.以上均不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二、A2型题5.患者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剧烈疼痛,微呕,胸胁心下微满,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弦,治宜A.麻黄汤B.柴胡桂枝汤C.小柴胡汤D.桂枝汤E.附子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B6.患者往来寒热,心烦,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大便溏薄,口渴,但头汗出,治宜A.麻黄汤B.桂枝汤C.小柴胡汤D.柴胡桂枝干姜汤E.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D三、A3/A4型题(7-9题共用题干)李某,女,50岁。
一周前右胁疼痛,旁及胃脘,痛势剧烈难忍,口苦泛恶,不能饮食,午后发热,大便四五日未解,小便黄赤涩痛。
舌体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有力。
7.其病机属于A.水热互结B.痰热互结C.阳明腑实D.少阳不和兼阳明里实E.以上均不是8.其治法是A.和解少阳,通下里实B.清热涤痰C.泄热通腑D.泄热逐水E.以上均不是9.治疗应首选A.大陷胸汤B.小陷胸汤C.大柴胡汤D.大承气汤E.以上均不是∙显示答案∙收藏本题∙错题反馈正确答案:7.D;8.A;9.C。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刘绍武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中医知识:张仲景六经辩证中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东汉张仲景于公元三世纪初撰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
该书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
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其间张氏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六经为川,肠胃为海。
”《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
”六经各分手足,分之即为十二经。
一、太阳病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 太阳伤寒, 以及太阳温病等。
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
疾病传变里传有两种, 一是入阳明, 一是入少阳。
二、阳明病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 病人会产生燥热, 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 全部是热症, 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 全身热,且便秘, 大便排不出来。
表症如果传入阳明的话, 病毒就不会再往里走, 到此为止。
分两种情况:一虽然发热出汗,面目通红但是大便不干结,这时就用白虎汤。
在胃的下方有东西堵着的时候, 便秘, 肚子痛, 病人呈现的症状是朝食暮吐,说明这个东西堵在胃里面,这时候用大黄甘草汤。
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 就进入阴经。
阳是指是外面,属于腑,阴是里面指脏, 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了。
三、少阳病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
在太阳的时候, 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
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 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有这些症状我们就知道病人得了少阳病。
有两种汤剂可以治疗,小柴胡汤及大柴胡汤。
少阳病
35
大柴胡汤证辨证要点
证候: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
烦,呕不止,心下急或痞硬,大便难 或下利不畅,伴小便色黄,苔黄少津, 脉弦数。 病机:邪郁少阳,兼阳明化燥成实。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芍药 半夏 生姜 枳实 大枣 大黄)
36
大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 证名 邪入少阳,胆火内郁,枢机不运 病 同 机 异 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胆热内郁,影响脾胃 同 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 呕不止,郁郁微烦,心 证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 候 异 下急或痞硬,不大便或 饮食,心烦喜呕,舌 下利不爽,苔黄少津, 上白苔,脉弦细 脉弦数 和解少阳 治 同 法 异 兼通下里实 扶正祛邪,调达枢机 同 柴、芩、夏、姜、枣 方 药 异 加大黄、枳实、芍药, 加人参、炙甘草,补 轻下热实,缓急止痛 益胃气,扶正祛邪 37
小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胆 火内郁,枢机不利
证见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脉弦, 治宜和解少阳,疏利气机;
38
柴胡桂枝汤证为邪犯少阳, 表邪未解
证见发热,微恶寒,支节烦
疼,微呕,心下支结, 治宜和解少阳,兼散表邪;
39
大柴胡汤证为邪犯少阳, 兼有里实
21
96条与263条均属少阳病,都 为少阳主症
263条是少阳本经自发, 96条是从太阳病发展来的,是传经之邪; 从病变部位看,96条口苦、咽干、目眩病变主 要在少阳经络及其络属苗窍,主要在经络;
小柴胡汤证病变既在少阳经又在少阳之腑胆和 三焦,并且影响了心、肝和脾胃,主要在脏腑。
中医诊断学第七章第二节六经辨证
名称
《素问· 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腹满而嗌干 口燥,舌干而渴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 自痛。 寒化:脉微细,恶寒蜷卧,下利,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三)影响因素: 六经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方 面的因素:即 ①正气的盛衰; ②感邪的轻重; ③治疗的当否。
(四)六经病的发病方式
由于人体体质的差异和感邪的轻重不同, 其发病有直中、合病、并病之不同。
直中:指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 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主要 由于正气内虚,无力抗邪引起。
• 3.表热证——温邪袭表,肺卫失宣→辛凉解表→越婢 汤或麻杏甘石汤(银翘散、桑菊饮)。
4.蓄水证
蓄水证――膀胱气化不利——温阳化气行 水——五苓散
5.蓄血证
• 蓄血证——邪热瘀血搏结下焦 • • 轻证----桃核承气汤 治疗:攻下瘀血 • 重证 缓证----抵当丸 急证----抵当汤
6.太阳病兼证
• 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太阳病六七日,表 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 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 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 如脾肾阳虚证兼表证:“伤寒,医下之,续得 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 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 救表宜桂枝汤。 ”
(二)证候类型与治法
1.表寒证
表 寒 证
辛 温 解 表
汗出表虚证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桂枝汤
无汗表实证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内科急症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六经辨证法作为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治疗内科急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六经辨证法源自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种类型。
每一经的病症特点、病机变化和治疗原则都有所不同。
在治疗内科急症时,首先要准确判断病位和病性。
比如,太阳病多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此时,若患者体质较强,正邪交争激烈,出现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等,称为太阳伤寒证,治疗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若患者体质较弱,或汗出恶风、脉浮缓,则为太阳中风证,应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阳明病多属里热实证,表现为高热、大汗、口渴、脉洪大等阳明经证,治疗常用白虎汤清热生津;若出现腹满、便秘、潮热、谵语等阳明腑实证,则以承气汤类方剂通腑泻热。
少阳病位于半表半里之间,症状有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剂,具有和解少阳的作用。
太阴病以脾阳虚衰、寒湿内阻为主要病机,常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等症状,治疗以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理中汤为常用方剂。
少阴病分为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
少阴寒化证表现为无热恶寒、脉微细、但欲寐、四肢厥冷等,可用四逆汤回阳救逆;少阴热化证则有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红等,黄连阿胶汤是其治疗主方。
厥阴病病情较为复杂,多为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常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等症状,乌梅丸是常用的治疗方剂。
在实际应用六经辨证法治疗内科急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全面收集病情资料,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综合判断所属六经。
二是要灵活运用经方,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化裁。
比如,对于太阳病兼见咳嗽、气喘等肺气不宣症状时,可在麻黄汤或桂枝汤的基础上加用杏仁、厚朴等宣肺平喘之品。
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
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伤寒论原文-少阳病篇伤寒学派源自中国古代医药学术体系,其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就是《伤寒论》。
这本经典是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全书分为六篇,分别讨论不同类型的伤寒病。
其中,《伤寒论》第五篇名为“少阳病篇”。
《少阳病篇》是《伤寒论》中的重要篇章,探讨了少阳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辨证治疗等内容。
下面我们将对《少阳病篇》进行详细解读。
少阳病是一种外感疾病,主要是指阳气与阴气之间的失调所致。
根据《少阳病篇》的记载,这种病症主要表现为发热、寒热往来、头痛、眩晕、口苦、呕吐、胁肋胀痛等症状。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苔脓、舌质暗红、脉象浮紧等体征。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后,张仲景总结出了两个重要的治疗原则:一是“不可攻其表,当解其肌”,即不可直接攻击表面的症状,应优先调理肌肉;二是“不可多攻其脉,当调其营卫”,即不可过度调节脉搏,而应调节营卫之气。
根据不同的病情,张仲景提出了“阳病三阳”的理论。
所谓“阳病三阳”,指的是少阳、太阳、阳明三种病症的表现。
在《少阳病篇》中,张仲景详细阐述了少阳病与其他两种阳病的区别,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对于少阳病患者,张仲景推荐了一些草药和治疗方法。
在草药方面,他建议使用黄芩、柴胡、半夏等药物,以清热、降逆、解表的方式治疗病症。
此外,他还对于针灸疗法有着独到的见解,并将其作为治疗少阳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少阳病篇》还对少阳病的并发症和预后进行了讨论。
张仲景明确指出,少阳病患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很容易转化为更严重的太阳病或阳明病。
因此,对于少阳病的治疗需要早期干预,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张仲景的《少阳病篇》为后世医家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经典文献,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医者对于少阳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还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为当今医学实践提供参考。
虽然这本经典问世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其价值依旧不减。
《少阳病篇》中所述的种种病症与治疗原则,对于今天的医学研究和实践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中医六经辨证
中医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一、太阳病证包括太阳经证与太阳腑证。
1.太阳经证太阳经证,是指太阳经受外邪侵袭、邪在肌表,经气不利而出现的临床证候。
可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
(1)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证,是指风邪袭于肌表,卫气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出现的一种临床证候。
临床上亦称之为表虚证。
临床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头痛,脉浮缓,有时可见鼻鸣干呕。
桂枝汤主之。
(2)太阳伤寒证太阳伤寒证,是指寒邪袭表,太阳经气不利,卫阳被束,营阴郁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头项强痛,体痛,无汗而喘,脉浮紧。
麻黄汤主之。
2.太阳腑证太阳腑证,是指太阳经邪不解,内传入腑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包括太阳蓄水证与太阳蓄血证。
(1)太阳蓄水证太阳蓄水证,是指外邪不解,内舍于太阳膀胱之腑,膀胱气化失司,水道不利而致蓄水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小腹胀满,发热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脉浮或浮数。
五苓散主之。
(2)太阳蓄血证太阳蓄血证,是指外邪入里化热,随经深入下焦,邪热与瘀血相互搏结于膀胱少腹部位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临床表现为少腹急结,硬满疼痛,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或不利,或大便色黑,舌紫或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结。
桃核承气汤主之。
二、阳明病证阳明病证,是指太阳病未愈,病邪逐渐亢盛入里,内传阳明或本经自病而起邪热炽盛,伤津成实所表现出的临床证候。
为外感病的极期阶段,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基本特征。
病位主要在肠胃,病性属里、热、实。
根据邪热入里是否与肠中积滞互结,而分为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
沈明宗伤寒六经辨证
沈明宗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六经辨证》是伤寒方面的重要专著之一。
该书提出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强调在治疗伤寒病时,必须结合疾病的证候和病程,综合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沈明宗在《伤寒六经辨证》中提出了六经辨证的理论,分别是:
1. 太阳病辨:太阳病以发热为主要表现,配合头痛、身痛、恶寒等症状,辨证依据是表证。
治疗要以汗为主,并注重防止“表里不分”和“误伤正气”。
2. 少阳病辨:少阳病以黄疸为主要表现,配合胁痛、呕恶等症状,辨证依据是中证。
治疗时以清解少阳、利胆为主,兼顾导致少阳病的心理因素。
3. 足阳明病辨:足阳明病以里急后重、口渴等胃肠症状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里证。
治疗时应以泻下为主,还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
4. 少阴病辨:少阴病以高热、盗汗等肾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较深的里证。
治疗时主要以滋养阴液为主,兼顾调节
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
5. 太阴病辨:太阴病以腹痛、腹泻等寒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里寒证。
治疗时应以温里祛寒为主,还应注意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6. 厥阴病辨:厥阴病以心悸、胁痛等心血证为主要表现,辨证依据为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失调。
治疗时应以调节心理和生活方式为主,兼顾药物治疗。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
【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病】【并病】【两感】六经辨证是东汉医家张机(即张仲景)根据外感热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总结出的一种辨证方法。
六经辨证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的临床表现,以阴阳为纲,划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种病证。
六经病证反映了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的病理变化。
六经辨证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病邪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将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从而确定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经辨证不但适用于外感热病,也可应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论治。
太阳病太阳病证是外感热病的初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卫气营气受邪产生一系列病理变化,其病位主要在体表,主要临床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以及人体体质的差异,太阳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太阳伤寒证【收藏】--------------------------------------------------------------------------------本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寒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证。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脉浮紧,或头痛项强,骨节酸楚,或咳,或喘,舌苔薄白。
病机分析:本证以风寒之邪侵袭人体体表为特征。
风寒之邪侵袭,卫气郁遏,奋起抗邪故发热;风寒之邪外侵,卫气被遏,则恶寒或恶风;寒主收引,人体腠理致密,营阴郁滞故无汗;病在表故脉浮,紧脉表示感受寒邪较重,由于发热还可见数脉;寒邪主收引,经脉不利测头痛项强度节酸楚;风寒之邪影响到肺,肺气不利则咳喘,苔薄白为感受风寒之象。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的区别见太阳中风证。
本证还当与太阳中风证相辨别,两者均属表寒证,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主要区别在于太阳中风证还表现为汗出,脉浮缓,本证则表现为无汗,脉浮紧。
阳明病辨证论治
茯苓、猪苓、泽泻 滑石 阿胶
王某,男,36岁,建筑工人。
辨证为暑天炎热,在外作业,暑热内迫,燔灼阳 明,闭窍耗液。
故投白虎加人参汤以清暑泄热,益气生津。处方: 西洋参10g,生石膏(先煎)80g,肥知母15g,粳米 30g,甘草6g,水煎服。
另灌服安宫牛黄丸1粒。1剂后身凉、脉静、汗止、 神清,然频欲饮水,原方再投1剂而愈。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三、阳明病脉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条]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讲析]
胃家:胃与小肠、大肠
胃家实 实:邪气盛实
实热证(阳明热证)
腑实证(阳明实证)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热邪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一、阳明病提纲
(三)栀子豉汤证
[原文] 221条: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 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 主之。 228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2.阳明自病:素体阳盛,或有宿食,或为燥热所感
三、阳明病分类
阳明病本证
阳明热证 阳明实证 阳明寒证 阳明虚证Leabharlann 阳明病 发黄证 变证 血热证
三、阳明病分类
辛寒清热
无形之邪热 弥漫充斥全身
阳明热证 白虎汤证
逐渐内敛聚于胃肠 热与肠中之糟粕相结 阳明实证
承气汤证
苦寒泄热 (通腑)
《伤寒论》重点方剂
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伤寒论——阳明病辨证论治
白虎汤禁忌症
• 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 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 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 邪气内陷等变证。
• 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 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 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 证要精,用药需准
●病机——无形泄热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方解:
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
寒生津止渴
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
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170)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 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 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
(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 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证变寒万人无一” 的经验。
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
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 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 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 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 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 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舌淡苔白滑为特征 ●阳明发黄证——热邪与湿相合,或胃阳不足、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
【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热证者,是燥热之邪尚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只是无形之邪与肠中之糟粕相结,形成燥屎而阻于肠道,以不大便、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脉沉实有力为主症。
然而无论是热证,还是实证,均属燥热实证,故以“胃家实”统括之。
【188】伤寒转属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名词解释】
脾约:脾之转输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以致肠燥便结者。
不更衣:即不大便。
汗出濈濈然: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白虎汤证——阳明病热证】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
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名词解释】
口不仁:口中感觉失常,食不知味,语言不利。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汗出,口渴,甚或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
病机:无形邪热炽热。
治法:辛寒清热
【证候分析】
①脉
浮——热盛于外,表里俱热
滑——热炽于里
②身热——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③汗自出——里热炽盛,迫津外越
④口渴——高热汗出伤津;里热盛,欲饮冷水,以折其热
⑤心烦——热扰神明
⑥舌质偏红,苔黄较燥——内热津伤之象
【方药】白虎汤:生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白虎加人参汤证】
【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猪苓汤证】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注意:汗出多而渴者,不可用猪苓汤。
【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名词解释】
蒸蒸发热:形容发热由内达外,如蒸笼中热气蒸腾之状。
【辩证提要】
辨证要点: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
病机:燥热内盛,腹实初结,气滞不甚。
治法:泻热合胃,润燥软坚。
【大承气汤证——阳明病实证】
【220】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三急下】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名词解释】
目中不了了:视物不清。
【麻子仁丸证】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大便硬,小便数,腹无所苦
病机:胃热肠燥津亏
治法:泻热润肠通便
【方药】麻子仁丸: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
第四章少阳病辨证论治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
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
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小柴胡汤】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欬者,小柴胡汤主之。
少阳八症: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
【名词解释】
往来寒热:即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
胸胁苦满:病人苦于胸胁满闷不适。
嘿嘿:表情沉默,不欲言语。
【柴胡桂枝汤证——少阳变证】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名词解释】
肢节烦疼:四肢关节剧烈疼痛。
【辩证提要】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微呕、胸胁心下微满,伴有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邪犯少阳,表证未解
治法:和解少阳,兼以解表
【方药】柴胡桂枝汤:桂枝、黄芩、人参、炙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