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忧思伤脾 中阳不足
饮食劳倦所伤 先天不足,脏气虚弱
三阳病失治误治,损伤 中阳,脾胃受损
6
二、太阴病病机
邪犯太阴,脾阳虚损,寒 湿内盛,升降失常。
7
三、太阴病主要脉症
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 益甚,时腹自痛,口不渴, 脉弱。
8
四、太阴病性质
里 虚 寒 证 , 主 要 为 脾 虚 寒 证。
9
五、太阴病证候类型
证即可诊断为太阴病。
13
阳明腑实证与太阴病 皆见腹满疼痛,鉴别如下:
14
病证
阳明病
太阴病
性质
里实热证
里虚寒证
邪入阳明,胃肠燥
病机
热亢盛,燥热之邪 与肠中糟粕互结成
中阳不足,寒湿内 盛,气机不畅
实,腑气通降失顺
症状 特点
满痛不减,减不足 言,大便秘结,下 之则大便得通,腹 满疼痛即减,余症 也随之减轻或解除
本证则为脾阳素虚,又复感外邪, 但里虚不甚,以表证为主,故治以 桂枝汤。
25
二、太阴腹痛证(279、280条)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
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 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
26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不和则 气机壅滞而腹满,血不和则经脉拘 急而腹痛。
腹满时减,复如故, 伴腹痛、吐利,虽 见吐利而腹满痛不 减,余症也不减轻
1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 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 逆辈。
16
本条论述太阴虚寒下利的辨证要点、 病机、治则和方例。
“四逆辈”指理中汤、四逆汤一类 的方剂。
中焦下利单纯脾胃虚寒,可服理中 汤(丸)。若利久不愈,由脾及肾, 伴肾阳虚者宜四逆汤。
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1
概论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讨论太阴 病的临床表现、证候类型及 其治疗方法。
2
太阴包括手、足太阴二经和 肺、脾二脏。
但从太阴篇来看,主要是论 述足太阴脾的病变,而手太 阴肺的病证大多于太阳病篇 论及。
3
太阴的生理功能特点可概括为:
1.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互为表里; 2. 脾胃位居中焦,胃司纳而脾司运,
方药:桂枝加大黄汤(桂枝 大黄 芍药 生姜 甘草 大枣)
29
桂枝加芍药汤与桂枝汤 两方药物组成相同,但剂量不一,
故方义不同。
30
桂枝汤以等量桂枝与芍药配伍,是祛风 解肌,调和营卫之剂,主治太阳中风证。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 方以桂枝合甘草,辛甘通阳;生姜、大 枣合甘草,健脾和胃,补益中气;倍用 芍药,与甘草为伍,既能酸甘益阴,又 能和脾通络,缓急止痛。诸药合用,通 阳益脾,和中缓急,用于太阴腹满时痛。
22
证候:发热恶寒、头痛、四肢烦疼, 脉浮而缓,伴脘腹冷痛胀满、纳呆 少食。
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 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药:桂枝汤。
23
本条与太阳篇163条桂枝人参汤 证同为太阴兼表证,鉴别如下:
24
桂枝人参汤证为太阳病不解,屡用 误下,表邪不去反伤脾阳所致协热 下利,证属太阴兼表,以太阴里虚 寒为主,症见下利不止,心下痞硬, 发热恶寒,脉必不浮,故治宜温中 解表,双解两经之邪,方用桂枝人 参汤,表里同治,以温中为主。
至于大实痛,乃腐秽壅滞较甚,故加小 量大黄以化瘀导滞。
31
桂枝加芍药汤证 与273条太阴提纲证 均有腹满时痛,但两者病机、 症状表现不同,鉴别如下:
32
病证 太阴病提纲证
桂枝加芍药汤证
太阴病本证 太阴病证候类型
太阴病兼变证
兼表证 兼腹痛证
寒湿发黄证
10
六、太阴病治法、治禁
1. 治法: 本证:温中祛寒,健脾燥湿。(当温之) 兼表证:里虚不甚,表证为主宜调和营卫。 兼腹痛证:通阳益脾,活络止痛或通阳益脾,
化瘀通络。 寒湿发黄:温阳散寒,除湿退黄。 2. 治禁:禁用苦寒攻下。
17
证候:自利不渴,利下溏泄,有不消 化食物,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 自痛,苔白腻,脉缓弱。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弱,寒湿内 盛,升降失常。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方药:轻者用理中汤,重者用四逆汤。
18Biblioteka Baidu
“自利”鉴别
“自利”一症,太阴、阳明均可 见,临床当注意鉴别。
19
太阴下利
11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 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 之,必胸下结硬。
12
证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 腹自痛。
病机:中阳不足,寒湿内盛,气机不畅。 治法:温中健脾,祛寒燥湿。 方药:理中丸(汤)(人参 干姜 炙甘
草 白术) 治禁:禁苦寒攻下。 意义:此为太阴病的基本脉证,凡具备此
虽病在太阴,但非阳虚寒湿之证, 故无吐利、食不下。
若脾气不和,气滞络瘀较重,兼腐 秽壅滞,轻度里实者,则可见“大 实痛”,属脾气不和,气滞络瘀兼 挟积滞的虚中挟实证。
27
1. 桂枝加芍药汤证
证候:腹满时痛,喜温喜按,无食不 下、呕吐、下利。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伤 气滞络瘀。
病机: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 湿内盛,升降失司。
特点:利下溏泄,有不消化食物, 伴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 喜温喜按,口淡乏味而不渴,舌 苔白腻,脉弱(迟软或濡弱)。
2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二、太阴腹痛证
21
一、太阴兼表证(276条)—— 太阴兼表的证治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 (276)
胃主燥而脾主湿; 3. 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
升而胃主降; 4. 脾与胃燥湿相济,升降协调,相辅
相成,共同完成对水谷受纳,运化、吸 收及输布的任务。
4
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由 中阳不足,寒湿内盛而引起的 疾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5
一、太阴病成因
外感风寒或内伤生冷
太阴病成因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 方药:桂枝加芍药汤(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28
2. 桂枝加大黄汤证
证候:大实痛(腹满痛较甚,有拒 按现象,且持续不止),伴有大便 不爽或便秘,舌苔白腻。
病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脾 伤气滞络瘀,或兼腐秽壅滞。
治法:通阳益脾,和络止痛,化瘀 导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