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 辩太阴病证并治(1)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https://img.taocdn.com/s3/m/95950a7c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9e.png)
热多欲饮水者:
病偏于表 发烧 —表邪不解,正邪相争。
渴欲饮水—表邪入里,气化失 职,
津不上承。 吐利 —水饮内停,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五苓散主之 —分利水湿,通阳化气解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0页
寒多不用水者:
病偏于里 吐利 —寒湿内盛,脾胃升降失常。 口不渴 —寒湿内聚,里无热邪。
(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 慢性痢疾等属于本证病机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7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 气弱,易动故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提要】胃弱者,当慎用苦寒攻伐之品。
【释义】
太阴病,脉弱 —阳虚鼓动无力。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2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方药加减:
脐上築 :水气冲动 —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肾降冲。 吐多 :胃寒气逆 —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降逆。 下利甚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仍用白术健脾祛湿。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 渴欲饮水: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重用白术助脾运化。 腹中痛 :中虚气滞 —加大人参用量补虚益气。 寒甚者 :表现为腹中冷痛不解 —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腹满者 :寒凝气滞 —去术之壅滞,加附子通阳祛寒。
脉阳微 阴涩
风邪将去 脾虚挟湿滞,脉气不畅
转长
正气来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3页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①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精品资料).doc](https://img.taocdn.com/s3/m/db8e1f7358f5f61fb636661c.png)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主表例如:浮脉主热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112方第15篇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水执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c68f0321b7360b4c2e3f64bc.png)
【原文分析】
“以为不可下也, …求之”
寒湿在里,脾阳不运而发黄,属于阴黄,乃本 虚标实之证。脾阳虚宜温补,温邪郁宜宣泄, 故不能用攻下之法,宜于“寒湿在里中求治” ,当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临证意义】
1)本条寒湿发黄,仅指出“以为不可下 也,于寒湿中求之”的禁忌及治则,并无具 体的方药。但根据治疗大法,后世多用茵陈 五苓散,茵陈术附汤治之,或理中汤加茵陈, 甚至可用四逆汤加茵陈,以温中散寒除湿为 法。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但头汗出,身热心 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
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 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等。
治疗上阳黄应清热利湿退黄,阴黄应温中 散寒,除湿退黄。
第四章 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发黄证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 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59)
【提要】论太阴寒湿发黄的证治。
【原文分析】
“伤寒发汗已, …故也”
湿热发黄,当无汗或但头汗出,今汗后续发 黄疸,则非湿热发黄可知。究其原因,是“ 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寒湿在里,脾阳不运 ,及用发汗法后,阳气更虚,寒湿郁而不化 ,影响肝胆之疏泄,胆汁溢于肌肤,故“身 目为黄”。
【临证意义】
3)景岳全书摘录
“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 ,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 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 阴黄之病,何以致然?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 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 色,自见于外。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 暗而畏明,凡神思困பைடு நூலகம்,言语轻微,或怔仲眩 晕,畏寒食少,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 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学习备忘之太阴病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学习备忘之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ebc04f0e58f5f61fb73666f1.png)
郝万山老师讲伤寒论学习备忘之太阴病大厚生2020年12月整理太阴病概述病位:脾经,脾脏,四肢成因:(1)外感直中太阴(2)邪由他经传来: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少阳之邪可传太阴;阳明泻下过度,导致脾阳脾气被伤生理: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络胃属脾脏: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湿;主升清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证候(1)太阴脏虚寒证:273,277条;治疗,当温之。
宜四逆辈(2)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失和,出现腹满时痛;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经脉气滞血瘀的,用桂枝加芍药汤加大黄(3)四肢烦疼证:也叫太阴中风证;没有发热,用桂枝汤治疗预后(1)邪传少阴(2)外薄(迫)阳明(3)太阴病的自愈证:太阴中风自愈;太阴湿浊内盛,脾阳回复后,可自愈太阳病证治:一、太阴脏虚寒证(273、277)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二、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279、280)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疏通经脉,和里缓急这个证候如果往虚的方向发展,气血两虚,筋脉失养,可导致腹中急痛,用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加饴糖)这个证候往实的方向发展,气滞血瘀,出现大实痛,腹痛,拒按;治疗用桂枝加大黄汤;用大黄活血化瘀,化瘀止痛。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c7723952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8.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完整文字版郝万山讲《伤寒论》全文文字版《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经典医学著作,被誉为中医经典之首。
其中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以郝万山的讲解为基础,全文文字版呈现《伤寒论》的内容。
《伤寒论》由四篇组成,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风痹论》和《杂证论》。
其中,《伤寒论》是最早成书的一篇,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篇,被誉为中医的经典之一。
《伤寒论》首先介绍了伤寒病的病因,认为伤寒病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所致。
外邪使人体正气受损,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发疾病。
其次,《伤寒论》详细叙述了伤寒病的病机,即病因引发的病理变化。
张仲景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总结出了伤寒病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在伤寒病的辨证过程中,张仲景提出了“表里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情的表现,判断病邪所在的部位。
根据病情的轻重、发展的速度、病人的体质等因素,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他还提出了“寒热辨证”的理论,即根据病人的体温、舌苔、脉象等进行辨证,判断病人体内的寒热状况,以便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根据伤寒病的病机和辨证结果,张仲景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他强调了药物的使用方法和剂量,提出了“三部曲”的治疗原则,即先解表、后攻里、再调和。
他还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方剂,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等。
这些方剂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伤寒论》还包括了一些与伤寒病相关的其他内容,如伤寒病的预防措施、病后调养、饮食禁忌等。
这些内容丰富了《伤寒论》的内容,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伤寒病提供了指导。
总的来说,《伤寒论》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伤寒病的医学著作,它详细记录了伤寒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和治疗方法。
它不仅在古代医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对后世的医学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郝万山通过讲解《伤寒论》,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这部经典之作,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bfdd94e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a.png)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
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
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
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
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
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
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
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个(味酸温)细辛六两(辛热)干姜十两(辛热)黄连一斤(苦寒)当归四两(辛温)附子六两(炮,辛热)蜀椒四两(去汗,辛热)桂枝六两(辛热)人参六两(甘温)黄蘖六两(苦寒)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https://img.taocdn.com/s3/m/c598c418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3.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很难解释得通。
)johnney908按:(厥阴少阳太阳是阳仪,研究伤寒离开五运六气是解释不通的,如果单纯讲传经而与自然界六气联系起来,很难解释得通,陆渊雷先生的思考方向不一定是对的。
其实六经病各篇是没有提纲的,“厥阴之为病”是指厥阴为客气加临六气的病,不是统纲;厥阴病是六气为客气加临主气的病;学者当深思。
)第六章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概说–P1六经病各篇的特色–P4第一节厥阴病辨证纲要–P7第二节厥阴病证–P9第三节辨厥热胜复(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诸证)-P19第四节辨厥逆证–P24第五节辨呕哕下利证–P33概说一、厥阴病的病变部位–P1二、厥阴病的成因–P1三、厥阴的生理–P1四、厥阴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P21、“邪由少阴传来”- 厥阴危重证和死证 -“脏厥证”。
-P22、厥阴寒证–P2(1)“外寒伤厥阴之经”----“血虚经寒证”。
(2)“外寒伤厥阴之脏”----“厥阴脏寒证”。
(3)厥阴经脏两寒证。
3、寒邪郁遏厥阴相火证–P2(1)“阳复阴退,自愈” ---- 厥阴自愈证(2)“阳复太过” --- 厥阴热证(3)阳气时进时退 --- 厥阴热胜复证。
(4)厥阴寒热错杂证。
4、“厥阴病篇”所涉及的“厥证”-P45、厥阴病篇还有“呕哕下利”的证候–P46、六经病各篇的特色–P4概说小结–P9一、厥阴病的病变部位:应当涉及到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涉及到肝经。
但在赵开美翻刻宋版《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他附了一句话,“厥利呕哕附”。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说,在厥阴病篇附入了关于杂病的“厥证、下利证、呕吐证、哕逆证”等这样一部分内容。
如果我们去读《伤寒论》的话,我们发现直接谈厥阴病这三个字的,也就是那么四条,剩下的那些证候,“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虚实兼见”,似乎有的根本和厥阴病沾不着边。
这是怎么回事?这是因为是王叔和还是后人在整理《伤寒论》的时候,把“厥利呕哕(yǔe)”另外一篇的内容,附于厥阴病篇,所以就使厥阴病篇的内容看起来错综复杂。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https://img.taocdn.com/s3/m/25928c7b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90.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主要讲到的是水气病,由于水气病,我们还有一个方证没有讲完,所以我们水气病的最后小结,我们等谈到肾阳虚,阳虚水泛证的真武汤证的时候,我们再给大家做归纳、作总结,下面我们就谈一组脾虚的证侯,先看第66条“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这条讲的是什么证侯呢?讲的是脾虚气滞腹满证,这个证侯,它本身最初的时候,是由于脾气脾阳不足,那当然它就运化失司,运化失司以后导致水湿内留,湿聚为痰。
已经产生了有形的痰湿之邪,所以痰湿阻滞,气机不畅,这样就导致了腹满,大家想一想这个腹满是属于虚证哪还是实证?有说虚症,哎!虚实夹杂!因为病本以虚,脾气虚、脾阳虚,可是当它运化失司,水湿内留,湿聚为痰以后,有形的痰湿之邪阻滞,导致了腹满,所以这种腹满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证侯,对于虚证的腹满,腹满这个证侯,从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上来看,虚症的是喜温喜按,得温得按则缓解,喜温喜按,时满时减,有时候胀,有时候不胀,在什么时候可以缓解呢?得温得按后缓解,得温按后可以缓解,如果一个肚子胀的病人,拿热水带捂一捂,很快缓解了,趴在床上肚子下垫一个枕头,压一压很快缓解了,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性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这种虚性的腹满,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哪?用理中汤一类的方子,温中补虚。
实证的腹满它是什么特点?是“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就是腹胀满24小时持续存在,医生一定要问他,难道你24小时就没有减轻的时候吗?他说即使偶尔有一点减轻,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那可能是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电视的故事情节太吸引人了,我暂时没有留意我的腹满,似乎有点减轻,但是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个特点就是按之痛,这就象《金贵要略》里所说的,“腹满按之痛为实,按之不痛为虚”,虚中夹实的腹满,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厚姜半甘参汤适应证的腹满,它的特征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一般是上午轻下午重,上午轻下午重这符合什么呢?这符合时满时减的虚证的特征,它和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实证的特点是不一样的,可是重的时候,到了下午肚子胀的时候,不喜温按,拿热水袋捂一捂不管用,趴在枕头上趴一会,更胀了,甚至往枕头上一趴,他感到肚子痛,所以这又符合实证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把这种证侯,叫做虚中夹实的腹胀满,对于腹满这个症状来说,有虚有实,虚和实就是对偶统一的,在这里又提出来一种中间状态,虚中夹实,所以可见临床上的疾病是复杂的,实证的腹满,在《伤寒论》中“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我们将在阳明篇讲到,虚证的腹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我们将在太阴病篇里讨论,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它具备有上午比较轻,下午重,尤其是傍晚前后比较重,到了傍晚前后,肚子胀满,叩之如鼓,甚至晚饭都吃不下去,第二天睡一宿觉,早晨起来肚子又瘪瘪的,这就是虚中夹实的腹满,那么为什么这种证侯,大都是上午轻,下午重,因为脾虚运化机能低下,起码夜间人们都不吃饭,脾阳、脾气得到了一点修复,而且早晨吃得一般比较少,对脾的负担不重,而且自然界上午的阳气开始逐渐生发,所以脾阳得到自然界阳气的这种支持,所以上午没有问题,中午又吃了一顿饭,到了下午随着自然界阳气的衰退,脾阳、脾气得不到自然界阳气的资助,尤其是到了傍晚前后,阴气逐渐转盛,而人又经过了白天的一天的操劳,所以这个时候,运化失司,痰湿内阻,气机雍滞的症状就更加突出,到了傍晚前后,腹部胀满,叩之如鼓,饮食不下,这正是虚中夹实的这种腹满的临床特征,舌象一般来说,舌比较胖,边有齿痕,这是脾阳虚、脾气虚的一种特征,舌也比较淡,苔比较厚腻,在《伤寒论》中讲舌苔的地方不是太多,我们从临床观察来说,这种病人苔比较厚腻,这正提示了痰湿内盛、壅滞气机的一种表现,治疗的方子是: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我们简称是厚姜半甘参汤,看它的药物组成: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升,甘草二两,人参一两,以水一斗,就是2000毫升,煮取三升,留下600毫升,每次服一升就是每次喝200毫升,日三服,因此上述的量是三次治疗量,这样的话,我们折算一下,张仲景的每味药的一次治疗量是多少?厚朴是40克(半斤不是125克吗)分三次一次是40克,厚朴一次量是40g,生姜一次量是40克半夏,我们拿100毫升(它是半升嘛)100毫升的半夏称完了,然后除以三,我在这里写的是20克,甘草一次量是10克,人参一次量只有5克,以前我在我们附属医院做住院医生的时候,我管的一个病人,这个病本身是比较少见的病,它叫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这种病人本身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到了一定年龄发病的时候,这个细胞膜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它就自然破坏,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以后,这个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就释放入血液中,所以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这个病人她自己看到眼睛怎么黄了,脸也黄了?撒出的尿象酱油汤子一样,所以她就认为是得了急性黄疸型肝炎,首先到我们医院急诊室看,我们急诊室的医生一看说;“老太太,你是肝炎,你不用在我们这看,你赶快到第一传染病医院”就是我们现在的地坛医院,她就到地坛医院去了,地坛医院的急诊科也是年轻医生,一看她是黄疸,说你先住院吧,住完院以后咱们再化验,没想到住了院,第二天化验结果出来了,她不是黄疸性肝炎,肝功能正常,而是个溶血性黄疸,就把她诊断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他的机理我刚才说过了,这种人天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有生理缺陷,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发病,在血液内酸度增高的时候,红细胞的细胞膜破坏,血红素释放入血液,就出现这种溶血性黄疸的表现,什么情况下血液内的酸度会高呢?特别在睡眠状态下,血液的二氧化碳增高,当然她的酸度就会增高,所以她睡觉以后第二天早晨起来,发现全身黄染,尿象酱油汤子一样,等化验结果出来了,这个人当时有四十多岁,不到50岁,一个女同志,她特别热心,因为她觉的别的黄疸性肝炎的病人或者呕吐,或者恶心,或者乏力。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https://img.taocdn.com/s3/m/241454f2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75.png)
郝万山教授讲《伤寒论》笔记——太阴病、少阴病17-19太阴病一、病位:脾经、脾脏、四肢(太阴中风)二、成因:1.外邪直中太阴(外邪不经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由于内脏阳气素虚,病情重:腹痛腹满腹泻)2.邪由他经传来: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少阳之邪可传太阴(小阳抗邪不利)(阳明泻下过度)三、生理:经:从足走腹,脾主大腹,凡腹部疼痛胀满,若不属于阳明则属于太阴。
脏:运化水谷精微、水湿。
主升清,而下利。
(主统血)主管阴液最多:三阴四、证候特点与分类:太阴病:证候:1.太阴脏虚寒证: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
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273,277)(此为太阴主证)2.太阴经脉受邪:行血气,营阴阳。
经脉气血失和。
腹满时痛(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和),用桂枝加芍药汤。
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若气滞血瘀加大黄(少量)化瘀止痛。
3.四肢烦疼证:太阴中风证。
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四肢剧烈疼痛。
无全身发热,不能是阳证,没有头项强痛、额头疼痛、无偏头疼。
故归于太阴中风。
用桂枝汤。
五、太阴病预后:1.邪传少阴:脾虚寒,下利重,转为肾阳虚2.外薄(迫)阳明:太阴湿浊不化,日久从阳明燥化3.太阴病自愈证。
四肢烦疼证:邪在四肢末梢,邪伤表浅,人体阳气可自行祛邪外出。
湿浊内盛:当脾阳脾气恢复,可驱逐湿浊外泄。
但太阴脏虚寒证不可自愈。
太阴病提纲:1.太阴脏虚寒证,太阴脏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脏结:内脏阳衰,阴寒内凝,正衰邪实,攻补两难,预后不良)。
(273)(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表现)1. 腹满、食不下、时腹自痛: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导致寒湿阻滞,气机不畅。
疼痛特点:时轻时痛,隐隐作痛,喜温喜按。
故它是寒证,虚证,得温按则缓解。
此为虚证(仅为寒湿之气),此外腹痛还有两种:厚姜半甘参汤(虚中夹实证,上午轻喜按下午重拒按,水湿内流,已经写成有形的痰浊阻滞)、腹痛不减减不足言(实证:24小时持续腹满腹痛拒按)2. 吐和自利益甚,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下利越来越重。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343fa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2.png)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及译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作者:张仲景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译文太阴病的主要症候特征是,腹部胀满,呕吐,吃不进饮食,腹泻特别厉害,腹部时时疼痛。
如果误用攻下,就会导致胃脘部痞结胀硬。
太阴感受风邪,四肢疼痛而烦扰不安,脉象浮取见微,沉取见涩而转长的,为邪去正气来复的征象,疾病将要痊愈。
太阴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多在21时到3时之间。
太阴病,脉象浮的,是外兼表证未解,可以用发汗法治疗,宜用桂枝汤。
腹泻而口不渴的,是属于太阴病。
因为脾虚有寒,应当用温补的方法治疗,可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外感病,脉象浮而缓,手足自然温暖的,是病属太阴。
太阴寒湿内郁,应当出现身体发黄,如果小便通畅的,则湿能下泄,不能形成发黄证。
到了七八天,病人突然出现心烦、一日腹泻十多次,这是脾阳恢复,胃肠机能恢复正常,推荡腐秽积滞之物从下而去所致,因此,其腹泻一定会自行停止。
本来是太阳表证,医生反而用攻下法治疗,出现腹部胀满时作疼痛的,这是误下伤脾,邪陷太阴,用桂枝加芍药汤主治;如果出现腹满硬痛、大便不通,是实邪内阻,用桂枝加大黄汤主治。
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生姜三两,切片以上五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分三次温服。
旧本说:现用桂枝汤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去皮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开以上六味药,用水七升,煎煮成三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一日服三次。
伤寒论(5.8)--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习题)
![伤寒论(5.8)--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6162a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7e.png)
伤寒论(5.8)--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习题)伤寒论第五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一、选择题(一)A1型题1.引起太阴病的主要病机是:A.脾阳亏虚饮食内停B.脾气下陷阴血不足C.湿邪内盛脾胃不和D.脾运失职清阳不升E.中阳不足寒湿内盛2.太阴病本证的治疗大法是:A.温中祛寒,健脾燥湿B.升举脾阳,祛散寒湿C.补中益气,温胃散寒D.健脾和胃,利水祛湿 E.温中散寒,消积导滞3.“脾家实”是指:A脾虚水停 B.宿食内阻 C.脾阳恢复 D. 实热壅脾 E.燥屎内结4.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 B.腹满而痛 C.下腹部疼痛 D.上腹部疼痛 E.下利腹痛5.阳明中寒证与太阴病的鉴别在于:A.前者为实证,后者为虚证B.前者虚寒较轻,后者虚寒较甚C.前者仅见不能食,后者还有下利腹痛等D.前者为胃中虚冷,复感寒邪,后者为脾虚不运,寒湿中阻E.前者为小便不利,后者为小便利6.太阴中风出现四肢烦疼的机理是:A.风寒束表,营阴郁滞B. 太阴里虚,营血不足,肢节失养C.太阴病兼表,湿邪留着D.脾阳素虚,感受风邪,脾阳与风邪相博E.脾虚气血生化乏源,肢节失养7.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中,“不渴”是因为:A.脾虚失运,寒湿弥漫B.太阴虚寒,里有寒饮C.里无热邪,津液未伤D.脾肾阳虚,水湿内生 E.下利后饮水过多8. 桂枝加芍药汤证中“腹满时痛”的机理是:A.误下邪陷,寒痰结于胸膈,波及腹部B.邪陷阳明,腑气不通C.脾虚湿阻,气机不利,阳气时通时闭D.误下伤脾,运化失职,气机壅滞,血脉不和,经络不通E.太阴脾虚,饮食停积9.太阴病发黄,其治法为:A.温阳散寒,健脾燥湿B.温补肾阳,利水退黄C.当温之,宜服四逆辈D.温中散寒,利湿退黄E.健脾和胃,行气利水10.桂枝加大黄汤的药物组成是:A.桂枝汤中芍药加量,再加大黄B.桂枝汤原方加大黄C.桂枝汤去芍药,加大黄D.桂枝汤加桂枝再加大黄E. 桂枝汤去生姜大枣加大黄(二)A2型题1.患者,男,56岁,平素体弱,饮食不当则极易腹泻,饭后腹胀,前天感受风寒,今恶寒发热,汗出恶风,二便正常,舌淡脉浮缓。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dd35d70029bd64783e2c81.png)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 辩太阴病证并治(1)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 辩太阴病证并治(1)](https://img.taocdn.com/s3/m/c57d93655ef7ba0d4b733b7d.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前一段时间我们讲完了三阳病的辨证论治,我们在讲少阳病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如果少阳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从阳入阴,从少阳而传入太阴。
所以下面我们就讲太阴病。
太阴病是阴症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我们把它叫做概说。
太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涉及到了脾经,就是足太阴脾经,涉及到了脾脏,我们说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三阳病涉及到的内脏都是腑证。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症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关于太阴病的成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直中这个词,我们在讲伤寒概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你看,还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的,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症候,我们也说过,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第二种情况是邪由他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象我们一会儿要提到的太阴病篇,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那就是一个原本是个太阳病,误用下法之后,出现了腹满时痛,这就是太阳之邪误治之后,邪传太阴的例子。
第二种情况是少阳之邪可传太阴,我们说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少阳阳气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由阳入阴,由少阳而传入太阴。
郝万山《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
![郝万山《伤寒论》背诵条文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87b9164cc7931b765ce1572.png)
郝万山《傷寒論》背誦條文內容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
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13、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16、(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16.(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
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25、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
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26、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27、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3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32、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33、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34、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
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35、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
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9df4173a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7ee1443.png)
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第四节、太阴病兼证一、太阴中风的证治:原文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解词:阳微阴涩——阴阳此处作浮沉解,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提要:太阴中风的脉证、治法。
成因:风邪侵袭四肢末稍。
分析:四肢烦痛(烦犹剧也,四肢烦痛,即四肢剧烈疼痛)——风寒邪气侵袭四肢,四肢气血失和,筋脉拘挛所致。
郝万山说:此证无头项强痛和发热恶寒,故不能诊为太阳病;无偏头痛和寒热往来,不能诊为少阳病;无额头痛,缘缘面赤、目痛鼻干,不能诊为阳明病。
脾主四肢,四肢为太阴之表,因而仲景把风寒邪气侵袭四肢之证称作太阴中风,我这里称其为太阴表证。
太阴表证的预后:脉阳微阴涩而长——即脉轻取由浮转微,提示在四肢末稍的风寒邪气已衰;沉取由涩而转长,说明里气已恢复。
此为邪退正复,这是太阴中风将要自愈的表现。
太阴表证的治法:如果太阴表证,四肢烦痛,不能自愈,即“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脉见浮象,说明里气不虚,正气抗邪于外,治用桂枝汤疏通经脉,以祛四末之风寒邪气。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郝万山用桂枝汤治疗痹证的肢节烦痛、不安腿综合征的下肢酸痛疗效很好。
案例70——不安腿综合征卢某,女,27岁,卢氏县人,2012年7月20日诊。
患者每于入睡前两侧小腿部出现似疼非痛、似痒非痒、似酸非酸、似困非困,莫可名状难受之感,特就诊于本所。
查:诊脉沉弱无力,舌淡嫩苔少,患者诉全身酸困乏力。
诊断:不安腿综合征。
辩证:肝血虚筋脉失养,风入经络,营卫不和。
治宜:补血养肝,解肌祛风。
方药:补肝汤合桂枝汤。
当归身15g,赤、白芍各15g,熟地30g,川芎12g,酸枣仁15g,炙甘草12g,木瓜15g,桂枝15g,生姜18g,大枣7枚,鸡血藤30g,川牛膝15g,黄芪30g。
水煎服,4剂。
患者未来复诊,1月后其母因病来诊,言其女4剂药用完,病已痊愈。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
![(完整word版)郝万山伤寒论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d198398d15abe23482f4ddc.png)
郝万山伤寒论讲义目录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 (2)第二讲《伤寒论》用方思路与方法 (3)第三讲汉代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的换算 (4)第四讲柴胡剂群的临床应用 (4)第五讲伤寒论中泻下诸方的临床应用 (11)第六讲桂枝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14)第七讲白虎汤类方(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 (19)第八讲治水诸方的临床应用 (20)第九讲治痞诸方的应用 (23)第十讲四逆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26)第十一讲关于六经辨证 (29)第一讲《伤寒论》内容概述伤寒目前三方面研究: 文献、辨证论治方法、方剂临床应用。
一、伤寒论内容:398条112方、十卷、22篇。
第1篇辨脉篇、第2篇平脉篇为仲景脉学集中体现,介于《内经》~《脉经》、《濒湖脉学》之间过渡阶段 主表例如: 浮脉 主热 轻即取得,重取滑数有力: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共五处。
迟脉 主阳虚主阴虚血少: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迟中迟者,此营血不足…沉主里,迟为营血虚少。
∴+芍养血,生姜引药达表。
应当学习此首二篇,以了解仲景脉学。
第3篇伤寒例:外感病成因、分类、命名、防治法、护理方法――韵文,汉以前用,故非后人(如王叔和加入)系仲景原文。
《文心雕龙》:论也者,弥纶群言而讣理者也。
第4篇:痉湿暍,只有脉证,无治法方药。
一般398条不包括前四篇,第5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6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7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8篇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9篇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10篇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11篇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12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13篇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14篇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十篇――398条 112方第15篇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简称《可汗篇》) 例: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执水执水然,一时间许…一时间(2小时,一昼夜12段)第16篇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17篇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 例太阳病,七八日,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同本以互证,别本以见例。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
![(完整版)郝万山讲《伤寒论》](https://img.taocdn.com/s3/m/ee96d39302020740bf1e9b42.png)
(2)郝万山讲《伤寒论》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一】概说一、太阳病的成因二、太阳病的病位三、太阳病的生理太阳病概说小结四、太阳病的证候分类和治法一、太阳病的成因比较简单,常见的是风寒外袭,风寒之邪侵袭肌表,于是导致了太阳病的发生,这是常见的情况。
另外还有一种少见的情况,是少阴病,寒盛伤阳,正气抗邪,阳气就有恢复的这种倾向,阳气恢复后,祛邪达表,于是乎出现了脏邪还腑,阴病出阳的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 如果是因为阴寒邪气太过强大,那么人体是可以直接出现少阴病的情况的。
如果这股邪气被遏制,那么人体的阳气恢复,就会抗击邪气,将少阴病传经为太阳病,叫“驱邪达表”。
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利用阳气,将邪气赶回体表。
这个在中医里被称作脏邪还腑,(少阴心、肾为脏,太阳膀胱为腑)也叫做阴病出阳。
当然,不是所有少阴病都有转化为太阳病的可能,一般少阴病都是因为心肾真气衰退造成的,这种心肾真气衰退的少阴病,基本是不可能转化为太阳病的。
这里讲的比较简单,实际这种情况在出现时会比较复杂。
首先说少阴病的寒化证有两类证候,一个是以真阳衰微为主的,正气虚衰为主的,它不大可能出现脏邪还腑的问题。
另外一类是以寒盛伤阳为主,这个病证的主要矛盾方面是寒邪太盛伤了少阴的阳气。
当机体阳气来抗邪的时候,阳气恢复以后,可以把一部分邪气驱逐到太阳,让它回到太阳,这叫“驱邪达表”,这个表不是指的体表,是指的太阳,因为太阳和少阴相表里,太阳为表,少阴为里,驱邪达表的“表”是指的太阳膀胱,然后再现脏邪阴病还腑出阳的情况,出现了膀胱有热的尿血。
这种情况虽然少见,但是,对于太阳病的成因来说,它是太阳病的成因之一,所以我们在这里作简单介绍,到后面少阴病篇遇到这个原文的时候,再给大家详细讲解它的病机和临床表现。
]二、太阳病的病位主要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以及肺部的病变,没有涉及到: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的病变。
在《黄帝内经》里,虽然用太阳来命名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腑,用太阳来命名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腑。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https://img.taocdn.com/s3/m/61568444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f.png)
郝万山讲伤寒论(电子稿)第01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02 讲《伤寒论》成书背景和流传第03讲《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第04讲关于六经辨证的若干问题第05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6讲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和要求第07讲太阳病提纲第08讲太阳病的分类提纲第09讲太阳病病程的时间规律第10讲太阳中风证治第11讲桂枝汤的适应证第12讲桂枝汤的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用第13讲桂枝汤的加减应用(2)第14讲太阳伤寒与麻黄汤的适应证第15讲麻黄汤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第16讲伤寒兼证(1)第17讲伤寒兼证(2)第18讲汉代的度量衡制第19讲表郁轻证、太阳蓄水证(1)第20讲太阳蓄水证(2)第21讲太阳蓄血证(1)第22讲太阳蓄血证(2)第23讲表里先后治则、虚烦证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第25讲心阳虚证第26讲水气病第27讲脾虚证第28讲肾阳虚证第29讲阴阳两虚证第30讲结胸证第31讲结胸证(2)第32讲结胸证(3)、脏结证第33讲心下痞证(1)第34讲心下痞证(2)第35讲痞证及其类证第36讲痞证类证、火逆证、太阳病欲愈候第37讲太阳病类证、太阳病篇小结第38讲阳明病概说第39讲阳明病纲第40讲阳明热证第41讲阳明腑实证(1)第42讲阳明腑实证(2)第43讲阳明腑实证(3)、脾约证第44讲津亏便结证、下法辨证和禁例第45讲阳明湿热发黄证第46讲阳明发黄证、血热证、阳明病辨证第47讲少阳病概说第48讲少阳病纲要、小柴胡汤的适应证(1)第49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2)第50讲小柴胡汤的适应证(3)第51讲少阳兼证(2)第52讲少阳兼证(3)第53讲热入血室证、少阳病篇小结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5讲辨太阴病证并治(2)第56讲少阴病概要、少阴病纲要第57讲少阴寒化证(1)第58讲少阴寒化证(2)第59讲少阴寒化证(3)第60讲少阴寒化证预后、少阴热化证、太少两化证第61讲少阴急下证、阴郁证、伤津动血证、少阴咽痛证第62讲少阴咽痛证(2)、少阴病篇小结、辨厥阴病证并治概说第63讲厥阴病第64讲厥阴上热下寒证(2)第65讲厥逆证第66讲辨下利、辨呕吐第67讲辨呕吐、辨预后、厥阴病篇小结第68讲辨霍乱病证并治第69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1)第70讲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01 讲《伤寒杂病论》的作者张仲景和曹操、刘备、华佗都是同时代的人物,这正是东汉末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郝万山讲伤寒论文字版——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第54讲辩太阴病证并治(1)前一段时间我们讲完了三阳病的辨证论治,我们在讲少阳病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如果少阳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从阳入阴,从少阳而传入太阴。
所以下面我们就讲太阴病。
太阴病是阴症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我们把它叫做概说。
太阴病的病变部位,主要涉及到了脾经,就是足太阴脾经,涉及到了脾脏,我们说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三阳病涉及到的内脏都是腑证。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症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关于太阴病的成因,也有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直中这个词,我们在讲伤寒概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你看,还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的,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症候,我们也说过,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第二种情况是邪由他经传来,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象我们一会儿要提到的太阴病篇,说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那就是一个原本是个太阳病,误用下法之后,出现了腹满时痛,这就是太阳之邪误治之后,邪传太阴的例子。
第二种情况是少阳之邪可传太阴,我们说少阳是个小阳,是个弱阳,少阳阳气抗邪不利,邪气就有可能由阳入阴,由少阳而传入太阴。
在难经里面,在金匮要略里面,都有这样的话,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我们这里虽然不是肝病,而是少阳胆病,同样胆病也容易影响脾,虽然在伤寒论的原文中,没有一条直接表述少阳之邪不解,内传太阴的这样的例子,但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小柴胡汤里,有人参、甘草、大枣三个补气的药,三个健脾的药,就提示了少阳病容易传太阴。
所以在治疗少阳病的时候,要先补太阴脾气,防止少阳之邪内传。
邪由他经传来的,主要是这么两种情况。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阳明泻下过度。
阳明里热里实证,本应当用泻下的方法,如果泻下过度,结果导致脾阳脾气被伤,阳明的湿热邪气排出了体外,随后表现了一个下利不止、腹胀满的太阴脾虚的症候,这虽然在伤寒论中没有原文做支持,但是在临床上是存在的。
我们在讲概论的关于六经辨证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讲到关于太阴和阳明之间关系的时候,就曾经讲到过这个问题。
说太阴之邪,当太阴阳气恢复以后,脏邪还腑,阴病出阳,太阴病可以出阳明。
而阳明过用下法以后,阳明燥热虽去,伤了脾阳脾气,那就可以转成为太阴病,但是这种情况在伤寒论原文里头没有具体的条文,所以我用一个虚线来表示。
太阴的生理,首先我们谈一谈足太阴脾经。
从足走腹,正因为它从足走腹,所以我们说脾主大腹,凡是腹部的疼痛胀满的症候,如果不属于阳明病的话,那就都归属于太阴。
为什么归属于太阴呢?因为太阴经脉行于腹部,当太阴经脉有邪的时候,气不利则满,血不利则痛,所以腹满腹痛不属于阳明病,那就属于太阴病。
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足太阴脾经络胃属脾,由于经络的相互联络,加上脏腑的衣膜相连,就沟通了阳明和太阴的表里关系,我们在讲阳明病的时候,提到了阳明主受纳,太阴主运化,二者纳化相依;提到了阳明主燥,太阴主湿,二者燥湿相济;提到了阳明主降,太阴主升,提到了二者升降相依。
我们在讲太阴病的时候,也同样要谈一谈,太阴和阳明的关系。
第二点,我们要谈一谈脏,太阴脾脏,它主运化,运化什么,一个是运化水谷精微,一个是运化水湿,这是在伤寒论中涉及到太阴病的很重要的一个生理功能。
当脾阳虚脾气虚的时候,运化失司,它就导致了水湿不运,寒湿内盛,太阴脾主升清,所以太阴病也出现了升清功能的失调,不能够升清,于是乎脾气下陷,出现了下利的症候。
脾还主统血,但是在伤寒论中,伤寒论中的太阴病篇没有涉及到脾主统血的症候,所以我们在这里就不再复习关于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
生理我们就介绍这么多,我们在这里不再谈阳气的问题,那么要不要谈阴气呢?从生理的角度来说,太阴是主运化的,运化水谷精微,运化水液,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你想想所有的水谷精微、所有的水液都要靠脾所来运化,所以它所主管的阴液的量是最大的,因此黄帝内经把它叫做三阴,而少阴呢它是主水的,你看少阴它是主水的,它也主藏精,但是水液的量是仅次于脾所主的水谷精微和水湿,少阴它所管的阴液的量属于二等,因此它是二阴。
厥阴是主藏血的,血是人体阴液中最精华的部分,所以厥阴是一阴。
三阴、二阴、一阴,是根据五脏中它主管阴液的量的多少来划分的。
但是我们这里的讲的是伤寒病,伤寒病是寒邪伤人阳气为主的。
所以我们在三阳病中强调了阳气和邪气作斗争的这种状况。
因为它不是伤阴液为主,所以我们在三阴病中不强调阴液和邪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再谈它的阳气或阴气的问题了。
对三阴病来说,都是阳气偏虚,而阴寒内盛的症候,不过太阴病是仅仅脾阳的虚衰,而少阴病呢涉及到心肾真阳的虚衰,阳虚就更加严重,至于厥阴病的情况更为特殊一些,我们到厥阴病篇再谈。
太阴病的症候特点与分类,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太阴病的症候特点的话,我们可以说,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症候。
这是我们讲它的主要症候。
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因为他本身阳虚,外来的邪气它不会化热,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症候。
这是我们从总体角度来讲太阴病的特点。
所以太阴病的症候:第一点就是太阴脏虚寒证,太阴脏虚寒证的基本病机也就是我们上面写的这句话: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紊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
见于我们伤寒论的原文273条,277条。
273条,也就是太阴病的提纲证,277条,是讲到了太阴脏虚寒证的具体治疗原则,因为它是脾阳虚,脾气虚,对于太阴脏虚寒症来说,那我们在治疗上,就象277条所说,当温之,应当用温补的方法,用什么方子呢?宜服四逆辈,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子,也就是说四逆辈应当包括哪些方子呢?一会我们讲原文时再讲。
第二组症候,是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是行血气,营阴阳的,这是黄帝内经的话,行血气,营阴阳。
所以当太阴经脉受邪的时候,经脉气血失和,就会出现腹满时痛,肚子胀,肚子一阵阵疼,因为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肚子胀,肚子疼,这个时候用桂枝加芍药汤,用桂枝加芍药汤来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你看邪在经脉,他不再用理中四逆这类的方子,而是用桂枝加芍药汤来疏通经脉,和里缓急。
如果气血不和,进一步发展到气滞血瘀的程度,那就在桂枝芍药汤疏通经脉和里缓急的基础上,再加一味大黄,大黄的量不要用的太多,加大黄在这里干什么呢?是为了化淤止痛。
也就是说,太阴经脉受邪之后,经脉气血失和的用桂枝加芍药汤,太阴经脉气滞血瘀的,用桂枝加大黄汤,桂枝加大黄汤就是枝加芍药汤再加一味大黄。
第三个症候,是四肢烦疼证,这个症候在伤寒论中也叫太阴中风证,它指的是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表现了四肢剧烈的疼痛。
这个症候没有全身性的发热,你不能把它归结为阳证。
它没有发烧,你不能把它归属为阳证,没有头项强痛,你不能说是为太阳病,没有额头疼,你不能说是阳明病,没有头疼、目赤,偏头疼,你不能说是少阳病。
四肢谁所主啊,太阴所主,又没有全身的发热,所以张仲景把四肢为风寒邪气所伤表现的剧烈疼痛归属为太阴中风,应当是最合理的一种分类,这种情况用什么方子来治疗啊?用桂枝汤来治疗。
太阴病就这三种症候,其中以太阴脏虚寒症为太阴病的主证。
概说的第五个问题,我们谈谈太阴病的预后。
太阴病的预后有这么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邪传少阴,太阴脾虚寒,下利越来越重,因为越拉,脾阳越虚,脾气越虚。
最后由单纯的脾阳虚导致了肾阳的虚衰,最后发展到脾肾两虚,就由太阴病发展成少阴病,这是一种情况。
第二种情况,是外薄阳明,什么样的症候可以外薄阳明呢?这里薄作迫讲,就是外迫阳明。
什么样的症候可以外薄阳明呢?就是脏虚寒证,腹满时痛,下利越来越重,过了几天就发展成不大便了,不是这个情况。
而是太阴湿浊不化,湿浊在肠道淤积过久以后,太阴脾阳也逐渐逐渐恢复了,然后湿浊不运,日久从阳明燥化出现了大便干燥,这就叫太阴外薄阳明证,不是脏虚寒证外薄阳明,而是湿浊不化外薄阳明。
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没有理解的话,我讲原文的时候我们再进一步讲解。
第三种情况是太阴病的自愈证。
什么情况可以自愈,两种情况,一个是邪在四肢末梢的四肢烦疼证,一种是邪在四肢末梢,仲景把它叫做太阴中风,这个病可以自愈,因为邪伤的比较表浅,人体的阳气驱邪外出的时候,把四肢末梢的风寒邪气驱除出体外,可以自愈。
还有一种是太阴湿浊内盛,当人体脾阳脾气恢复的时候,驱除湿浊之邪,湿浊之邪外泻可以自愈。
而这种太阴脏虚寒证是不能自愈的,必须治疗。
我们在讲三阳病的时候,没有专门讲预后这一项,而讲到三阴证的时候,就开始讲预后了。
因为三阴证,特别是少阴病,它有预后不良的问题,我们就要讲它的预后了,这样的话,我们就把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就谈完了。
现在我们就看伤寒论的原文。
先看273条,273条是太阴病的提纲。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这条作为太阴病的提纲,它以太阴脏虚寒证的临床表现,来说明太阴病的主要症候是太阴脏虚寒证。
症状虽多,我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腹满,食不下,和时腹自痛,这组症状它提示了脾阳脾气虚,运化失司。
运化失司以后,就会导致寒湿阻滞,气机不畅,所以,它既可以有肚子胀,也可以有肚子痛。
但是这种腹满和腹痛,它的特点是时轻时重,隐隐作痛。
疼痛也罢,胀满也罢,有时候轻,有时候重,这种疼痛呢,只是隐隐作痛,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这证明它是寒证,是虚证,得温得按以后,胀满和疼痛可以得到缓解,得温得按则缓解。
我们前面学过厚姜半甘参汤证,原文是说,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干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那是一个虚中夹实的腹满。
我们在阳明病篇,也学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服大承气汤,那是一个纯实症的腹满。
这三种腹满,严格的说,它都可以看成是杂病的范畴。
太阴病也可以看成是杂病的范畴,它以脾阳虚,脾气虚为主,这不就是个杂病吗?这三种腹满在鉴别上,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对于实证的腹满,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这种腹满腹痛,而且呢是拒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