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阳病篇

合集下载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疼而恶寒。

太阳病脉必浮,发热恶寒,头疼,项强。

否则非太阳病。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自发汗,皆用桂枝汤。

解肌法。

太阳病脉浮发热恶寒无发汗,皆用麻黄汤。

发汗法。

太阳病误吐法治疗,伤害胃气,则造成发热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或发热不欲近衣而心烦。

太阳病误下法治疗,则因伤害胃肠机能而造成下利清谷,心下痞硬,协热而利及结胸等。

太阳病若过发汗,亡津液,胃肠干燥则转化阳明;若太阳大汗亡阳则转少阴。

太阳失治或误治伤津则转变少阳。

太阳误下伤害胃气则下利清谷而转入太阴
太阳病发热恶寒;阳明病发热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

少阴病恶寒四肢逆冷;太阴病手足冷;厥阴病厥热胜复。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

《伤寒论》--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

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14、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5、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17、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18、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9、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1、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2、若微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

《伤寒论》太阳证详解篇《伤寒论》中明确了六经辨证的中医辨证理论基础。

论言:太阳病证,其症以发热,头疼、恶寒、咳嗽等症状为主。

少阳病证,其症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恶心、没有食欲等症状为主。

阳明病证,其症以口渴、高热、大汗出、便秘等症状为主。

太阴病证,其症以腹满、乏力、大便溏稀等症状为主。

少阴病证,其症以严重腹泻、晕眩发热、恶寒等症状为主。

厥阴病证,其症以咽痛,往来寒热、腹泻等症状为主。

传染性疾病(外感类疾病)进入体内的一般规律(即《伤寒论》六经传变的变化):病毒首先进入太阳经(体表),肺主皮毛,所以有咳嗽、头疼、发热等症状。

表证失治,病毒进入身体,有两条路线,一是进入阳明经(即胃肠消化系统),病毒进入阳明,则停留于此,不再深入。

二是进入少阳经(即中医之三焦系统、西医之淋巴系统),病毒在少阳失治,则进入太阴经(脾脏)。

太阴失治,进入少阴经(肾脏)。

少阴失治,则进入厥阴经(肝脏)。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百分之五十的的条辨论述了病在太阳阶段的各种表现症状和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希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尽量将病邪抵挡在“阳”的部分,尽量别进入到阴证。

中医所有疾病的病因都是正邪相争,打个比方:当初日本侵略中国,日本军队如同邪气,中国军队即战力如同人体的正气。

仲师的思路是尽量把邪气在太阳证的阶段排出体外,当时的沈阳战役好比伤寒论的太阳证阶段,沈阳的战场是正邪相争的地方,伤寒论的核心观念就是把正邪相争的“战场”尽量保持在太阳证阶段。

当时张学良如能坚持抵抗,就是相当于在第一道防线上挡住了敌人,阻止邪气进一步深入到体内。

沈阳失守,代表邪气突破太阳证的防线,进一步深入了。

日本从沈阳向吉林、黑龙江方面入侵,占领了东三省,暂时盘踞,短时间内对中国整体的影响不会再扩大,这相当于邪气进入到伤寒论中的阳明证阶段。

邪气进入阳明阶段,是“万物所归,无所复传”的状态,疾病短时间内不会进一步地恶化(具体内容详见《中医与兵法1》链接如下:中医与兵法(一):慢性疾病都是病邪瞒天过海侵入人体的结果。

伤寒论-太阳病-PPT

伤寒论-太阳病-PPT

桂枝汤证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 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 桂枝汤主之。(12)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 邪风者,宜桂枝汤。(95)
阳浮:卫强,风寒束表,卫气浮于外,与邪气抗争而发热。 故“阳浮者,热自发”。 阴弱:荣弱,因卫气浮于外,不能固守,营阴外泄而汗 出。在加上风邪开泄,腠理不固。故“阴弱者,汗自 出”。
• 主症:发热,恶风,无汗;喘;头痛,身疼,腰痛,骨节 疼痛(麻黄八证),脉浮紧。
• 病机:风寒外束,卫强营郁,肺气失宣 •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方药:麻黄汤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使:炙甘草 • 调护法:温覆取微汗,不需啜热粥,以防发汗太过。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 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 37、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
煎煮时要注意:先煮大黄,去药渣后纳入芒硝,最后 入甘遂末。
现代用于治疗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 特发性腹膜炎、局限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所引起的 腹膜炎、胸膜炎、腹水、水肿等。
• 3)太阳病,经治疗(发汗或误下)后,仍有表证,宜用桂 枝汤解表。(有喘的兼症,加厚朴、杏子)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 53、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 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 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4)营卫不和的自汗,用桂枝汤。
桂枝汤的灵活应用
太阳病的基本表现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
风寒外袭
卫气受遏 经气不利
恶寒 头项强痛
正Hale Waihona Puke 奋起抗邪 邪正抗争于体表发热 脉浮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

《伤寒论》太阳病篇总结,干货太阳病篇总结1、太阳本证包括太阳经证(太阳中风、太阳伤寒、表郁轻证)、太阳腑证(太阳蓄水、太阳蓄血);2、太阳变证:3、太阳类似证分述如下:1、太阳病症(1)太阳经证1)太阳中风(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临床表现;以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为基本病机。

2)太阳伤寒(麻黄汤—发汗散寒宣肺平喘)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全身疼痛、脉浮紧为临床表现;以寒邪袭表、卫病营郁为基本病机。

3)表郁轻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小发其汗。

而表有小邪不解,里有轻度郁热而兼见烦躁者,则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小发其汗,兼清郁热)以发热恶寒、阵发发作如疟状、身痒、面赤为主要临床表现;以表证日久、表有小邪闭郁不解,且营卫之气已经不足为基本病机。

(2)太阳腑证1)五苓散(外疏内利表里两解)病在气分,太阳膀胱气化不利而水邪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水证,以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少腹苦里急且伴有表证为表现。

2)核桃承气汤(泄热化瘀)抵当汤(丸)(破血逐瘀)病在血分,表邪循经入里化热,热和血结于下焦而血热内蓄,一般称为太阳蓄血证,以如狂或发狂,少腹急结或硬满为主要临床表现。

2、太阳病变证:失治或误治后,新的病证不具备六经病的特征,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

或寒或热、或虚或实、或寒热错杂、或虚实兼见、变化多端,并无固定程式所循,如:热郁胸膈的虚烦证、邪热壅肺的咳喘证、里热夹表邪的下利证、内脏阳虚证、阳虚兼水气证、以及阴阳气血两虚证、邪气与痰水互结的结胸证、气机壅滞升降失调之心下痞证等症候的辨证论治。

a.【热证】——病位不同《上焦热证》无形邪热留扰胸膈用栀子豉汤类。

邪热壅肺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中焦热证》热入阳明,津气两伤用白虎加人参汤。

《中下焦热证》热迫肠道用葛根芩连汤。

b.【虚寒证】——所伤脏腑不同,病情轻重兼挟不同《心阳虚证》心阳虚心悸用桂枝甘草汤。

心阳虚烦躁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伤寒论通解》二十五课太阳病篇汗法禁忌一ppt课件
➢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廯之疾也。益指 大脓、大血、痈疽、溃疡、马刀侠瘿之属 也”
➢ 证候: ➢ 1.少阴体质——多见 ➢ 津血亏损较 ➢ 2.阳明湿热 ➢ 3.太阴水饮
➢ 治疗相当困难。
➢ “虽身疼痛”——脉象也会有浮 ➢ “虽”——“即使”,表示假设。 ➢ 病机:不通则痛 ➢ 1.津血亏损,瘀血内阻, ➢ 2.湿热 ➢ 3.寒饮内阻
➢ 真武汤,或者五苓散之类证候。
➢ 3.少阴病营卫不足证候。
➢ 主要是人参黄芪汤证候。
➢ 疲倦,脉虚弱。

列入“不可发汗”
➢ “发汗必便血”: ➢ “必”——“可能”的意思 ➢ 不一定。 ➢ “便血”————尿
血?????????? ➢ 肉眼血尿 ➢ 1.多从下焦与津血着手。 ➢ 2.本涉及“水府”——气化失常。 ➢ 过度发汗,病势深入,而津液大伤,病入
“燥,焦也。”,
➢ 阳明病:恶热、贪凉喜冷、小便黄。
➢ “不可发汗”——阳热证候 ➢ 伤津液——津血
➢ 误用: ➢ 1.更伤津液与营血 ➢ 2.增加邪热 ➢ “热热”之戒。
➢ 如何治疗?
➢ 总宗旨:“清”——断其病源。 ➢ 辨证原则:分证候 ➢ 白虎加桂枝汤; ➢ 黄连阿胶汤证候; ➢ 承气汤类方。
血分
➢ “便血”如何解决?——猪苓汤 ➢ 1.发汗,伤津液,生邪热 ➢ 存在:阳明证候 ➢ 2.本有水饮证候。
➢ 最终:水热互结证候 ➢ 清热、渗湿、止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 则痓。(宋85)
➢ 此条讲“疮家”“不可发汗”的情况。
➢ “疮家”: ➢ “疮”——“疡科” ➢ 特点: ➢ 1.皮肤上肿烂溃疡——渗液 ➢ 2.长期的,反复发作。
➢ 此条讲“淋家”禁用汗法的情况,而且言 明“发汗必便血”。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根汤主之。

(14)桂枝加根汤方: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

我们一起学《伤寒论》之太阳病篇(一)(1)太阳病之注释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此条文为太阳病之纲领,意为不论何种病症,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的症状,得之则为太阳病,那什么是太阳呢?太阳者,为机能亢进发于体表,为什么出现脉浮?这是血液充盈在浅表动脉导致。

那为什么会出现头项强痛呢?这是因为人体头部,项部的血液相比其他部位,血液充盈度更强,气血在此凝滞导致的。

恶寒,则是将发热而又不能发热的体征。

所以呢,太阳病,是病邪集中在人体的上半身,且集中在上半身的体表,那么治疗的话,就是用发汗解表药,通过汗腺发汗把病邪排出体外,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故处方亦有不同。

人的体质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皮肤腠理粗糙弛缓,比如老年人,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则予桂枝汤。

一类呢,是皮肤腠理致密紧张者,比如年轻强壮男子,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且紧,无汗的症状,则予麻黄汤。

(2)桂枝汤之注释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伤寒论》)此条文中,太阳,为太阳病的简称,中风,不是我们现代医学中的中风,而是感受风邪之意,也就是现在的感冒,故太阳中风者,就是现在意义上的感冒,表现症状就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阳浮而阴弱,阳浮的阳为外之意,阴弱的阴为内之意,阳浮而阴弱的意思就是脉浮于外但是弱于内之状,那我们联想到第一句条文中出现的,第一种体质的人,皮肤腠理粗糙弛缓,若患太阳病,一般表现出脉浮弱,自汗出的症状。

贴合条文中的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阳浮则发热,阴弱则汗自出,由脉状预断热与汗出症状,恶寒与恶风,何为恶寒,何为恶风,北京中医药大学郝万山教授是这样说的:那么怕冷到什么程度我们在病历上写恶寒,深居密室,把门窗都关起来,加衣覆被,穿很厚的衣服,盖很厚的被子,仍然怕冷不减的,我们一般都写恶寒。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张仲景原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

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

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

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已,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惷若游魂。

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

下此以往,未之闻也。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

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髣髴;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

多闻博识,知之次也。

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节太阳病纲要一.太阳病脉证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太阳病分类【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

《伤寒论》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卷第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1,头项强痛2而恶寒3。

【注释】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

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1、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评析】本条是太阳病的辨证提纲。

太阳病就是太阳经脉受病。

脉浮,为外邪袭表,卫气向外抗邪在脉象方面的反应,提示病位在表。

头项强痛,指头痛连及项部牵强疼痛,由于太阳经脉上额交巅还出别下项,太阳受邪,经脉阻遏不利,所以头项强痛。

头为诸阳之会,少阳病、阳明病也会出现头痛,但是没有项强,这可从疼痛的部位上来作出鉴别。

恶寒即厌恶寒冷,因卫阳被外邪所遏,所以感觉厌恶寒冷。

恶寒俗称怕冷,大多释恶为怕,实际厌恶与惧怕的含义有别,是不能等同的。

恶寒应包括恶风在内,恶寒者必然恶风,恶风是当风始恶,不当风则无感觉,所以恶寒与恶风,只是程度的轻重罢了。

恶寒是太阳表症必见的症状,而且贯穿在太阳病的始终,因此,前人有“有一分恶寒未罢,即有一分表邪未尽”的说法。

但也不是绝对的,还应辨证地看待。

太阳病恶寒,往往与发热并见,本条未提发热,因为卫阳被郁,尚未伸展,可以暂时不见发热,卫阳伸展之后,必然伴有发热。

恶寒与发热相较,恶寒尤为紧要,所以强调恶寒而未提发热。

2、【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2。

【注释】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

”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

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评析】本条讲太阳中风症的主症、主脉。

3、【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1者,名为伤寒2。

【注释】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伤寒杂病论太阳篇

• 另外酒家(有喝酒嗜好旳人)湿热较重,不能发汗。
太 阳
• 太阳病伤寒是指感受寒邪,在太阳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旳脉证上更
伤 寒
见无汗而喘,头疼、身疼、腰痛、骨 节疼痛脉紧等证”旳又一种太阳表实 症,称麻黄汤证。

• (按)太阳经证:

• a、感受风邪,汗出肌疏旳表虚证, 治当袪邪风解肌调和营卫,方用桂枝
麻黄汤加减证(三)
• 葛根汤证,太阳表实项背强痛证。

“46、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
汤主之”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比较,后者是有汗而
经输不利表虚证,前者是无汗而经输不利旳表实证,虽
多一味麻黄治则完全不同。
方 葛根汤 名
桂枝葛根汤
主 太 阳 病 , 项 背 强 几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
• 若太阳中风经输不利严重时,可出现较重旳连及背部以 致俯仰受困旳项背强几几证状,此时就需用葛根汤治疗, 即桂枝汤加葛根12,桂枝汤解肌驱风,葛根疏通经脉。
桂枝汤兼证(一)
• C、“桂枝汤加附子汤证”,治太阳中风兼表阳虚证。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恶风小便难,四肢微 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治法:经证(表证)用汗法解表 ;腑证(里证)分为蓄水用利水、蓄血 用袪瘀。 太阳病根据其证候特点可分为经证和腑 证两大类。经证是指邪侵袭太阳经表而 未聚结于太阳之府所体现旳证候,因为 经与腑有表里之分,所以太阳经证就是 表证,太阳腑证就里证,太阳经证临床 上分为太阳中风表虚证、太阳伤寒表实 证二类。
• 太阳病以发汗为主,但汗之不当,因而汗漏不止,必致 表不解而阴阳俱伤,证见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而难以 屈伸等证,以桂枝汤解外加附子10以温经固表扶阳摄阴。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和,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

【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太阳病,因为《伤寒论》作者张仲景认为输布于体表的阳⽓是由太阳所疏布的,所以体表的阳⽓被寒邪所伤,⽽发⽣的浅表的证候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涉及到了表证,涉及到了太阳经脉⽓⾎不利的症候,涉及到膀胱腑的证候。

从太阳表证来讲,风寒邪⽓伤⼈体体表的阳⽓,体表的阳⽓被伤,它的温煦肌表的功能,它的调节汗孔开合的功能,它的防御外邪的功能失调,因此在它的临床症候上就出现了两⼤类:⼀类是汗孔只开不合的,有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中风证。

⼀类是汗孔只关⽽不能开的,⽆汗的,我们把它叫做伤寒。

由于中风本⾝这个证候有汗出,汗出就要伤营,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虚证”;⽽伤寒这个证候呢,没有汗出,不存在营阴外泄的问题,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太阳中风表实证”。

表虚、表实是相对⽽⾔的,并不是说太阳中风表虚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表虚证,不是说它是⼀个虚证,在治疗上我们不是以补正为主,⽽是祛邪为主。

治疗“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我们⽤桂枝汤;治疗“太阳中风表实证”我们⽤⿇黄汤。

随后《伤寒论》中⼜谈到桂枝汤的其他适应证,桂枝汤的使⽤禁忌证,桂枝汤的加减应⽤举例;谈到了⿇黄汤的其他适应证,⿇黄汤的使⽤禁忌证,和⿇黄汤的加减运⽤举例,这⼀⼤部分内容是太阳表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太阳病有汗的应当⽤桂枝汤,禁⽤⿇黄汤;太阳病⽆汗的应⽤⿇黄汤,禁⽤桂枝汤。

可是我们在临床上,却会遇到⼀种中间的状态:病⼈是没有汗,但是寒邪闭表,这个寒邪并不重,病程已经长了,营卫之⽓已经不⾜,你说这个时候⽤桂枝汤,它不能够发越在表的闭郁的寒邪,⽤⿇黄汤呢,⼜怕它发汗太过,更伤营卫之⽓。

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就把两个⽅⼦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在太阳表证最后谈到的那三个⼩汗⽅:桂⿇各半汤、桂⼆⿇⼀汤、和桂⼆越⼀汤。

别看这三个⽅⼦我们今天在临床上⽤的机会并不多,但是这种合起来,合⽅治疗疑难的这种思路,特别值得我们今天学习。

所以今天在临床上常常不是单独⽤⼀个⽅⼦,经⽅和后世的时⽅相混合、两个经⽅或者三个以上经⽅相混⽤,这些思路都来于《伤寒论》,可以提⾼临床疗效。

伤寒必背100条原文

伤寒必背100条原文

伤寒必背100条原⽂《伤寒论》背诵条⽂(100条版)太阳病篇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2.太阳中风,阳浮⽽阴弱。

阳浮者,热⾃发,阴弱者,汗⾃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95.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

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53.病常⾃汗出者,此为荣⽓和,荣⽓和者,外不谐,以卫⽓不共荣⽓谐和故尔。

以荣⾏脉中,卫⾏脉外。

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

宜桂枝汤。

54.病⼈脏⽆他病,时发热,⾃汗出,⽽不愈者,此卫⽓不和也。

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16.太阳病三⽇,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

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其⼈恶风,⼩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疼腰痛,⾻节疼痛,恶风⽆汗⽽喘者,⿇黄汤主之。

37.太阳病,⼗⽇以去,脉浮细⽽嗜卧者,外已解也。

设胸满胁痛者,与⼩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黄汤。

31.太阳病,项背强⼏⼏,⽆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疼痛,不汗出⽽烦躁者,⼤青龙汤主之。

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

服之则厥逆,筋惕⾁瞤,此为逆也。

39.伤寒,脉浮缓,⾝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少阴证者,⼤青龙汤发之。

40.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1.伤寒,⼼下有⽔⽓,咳有微喘、发热不渴。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与,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与,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伤寒论讲义太阳病篇
清热涤痰开结,用小陷胸汤
寒实结胸
阴寒实证
寒与痰水相结
有类似于大结胸之胸胁心下硬满而痛的症状,但无热象
沉紧
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与三物白散
结胸与脏结鉴别表
病名
病机
病性
症状表现
脉象
舌象
预后
结胸(热实结胸)
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
阳、热、实
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伴见燥热证
寸浮关沉
舌苔黄燥
三两
十二枚
二两
二两
三两
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侧重辛开
只煎一次,取上痞,呕而肠鸣下利
寒热错杂而痞结
半升
三两
三两
十二枚
三两
一两
三两
和中降逆,化痰消痞,侧重苦降
去滓再煎,取其药性和合,取三升
每日三服,每服一升
教学资料
资料仅供参考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发作欲死,复还止
平冲降逆
桂枝加桂汤,重用桂枝以平冲降逆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与五苓散证比较表
证型
病机
症状表现
治法
方药
取效




途径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证
水停太阳之腑,影响经气不利,水气上逆
小便不利
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
利水通阳
茯苓、白术
芍药、甘草、大枣、生姜
小便利则愈
三两
三两
一两
十二枚
四两
生姜为君
甘草泻心汤证
反复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
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干呕,心烦不得安
补中和胃消痞
一两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

《伤寒论》太阳篇小结太阳篇小结太阳主表,总统营卫,为六经之藩篱。

外邪侵袭人体,太阳首当其冲,风寒外束,卫外失职,营卫失和,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经气不利,故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等脉症。

太阳病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其病位在表,病性属阳,故又称表证。

太阳病篇主要内容包括太阳病本证、太阳病兼变证以及太阳病类似证三大部分。

太阳病本证可以分为经证与证两大类型,而以经证为主。

太阳病经证之病位在表,故又称太阳表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不同,感邪轻重之异,太阳经证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以及表郁轻证三型。

太阳中风证的基本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营卫不和,以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点,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主方为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的基本病机为风寒袭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潘,经气不利,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治宜发汗散寒,解表宣肺,主方为麻黄汤。

太阳病表郁轻证的基本病机是表有微邪,营卫郁滑,以寒热如疟,一日数发为特点,治宜小发其汗或微发其汗,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伤寒与太阳中风皆有兼证。

太阳中风兼经脉不舒而见项背强几几者,用桂枝加葛根汤治之;兼肺气不利而喘者,用桂技加厚朴杏子汤治之;兼阳虚漏汗者用桂核加附子汤治之;兼胸阳受损而见胸满,甚或微恶寒者,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之;兼营气不足身疼痛者,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治之。

太阳伤寒兼经脉不利而项背强几几者,用葛根汤治之;兼内热烦躁者用大青龙汤治之;兼心下有水气者则用小青龙汤治之。

太阳在表之邪,可随经入,形成太阳病证,因其病位在太阳之賠,故亦称太阳里证。

太阳里证可分为蓄水证与蓄血证两种类型。

蓄水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随经入腑,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便不利,口渴能饮,甚或水入则吐,本证亦可兼有表邪,而见发热脉浮数,治宜化气利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菱散。

蓄血证的基本病机是表邪化热,随经人,与療血结于下焦,其主要脉症为小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脉象沉数或沉结,治宜逐瘀污热,根据病变轻重缓急的不同,可分别选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或抵当丸。

伤寒论-太阳病

伤寒论-太阳病
【提要】
论汗下先后的治疗原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本 而 此复 为发下 逆汗之也。表先证行当攻用 下汗 ,法 是, 为而 误反 治。
若先发汗, 治不为逆。
本先下之 而反汗之
表里同病,里证急重, 宜先攻下,若先发汗, 若先下之, 更伤津液,也属误治。 治不为逆。
为逆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示: 表里同病应辨其轻重缓急,从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胆、抑菌、镇 静、镇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代谢、增强子宫收缩及 增加胃肠节律性蠕动等作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临床应用】
治疗黄疸、伤寒、冠心 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菌痢、 脱肛、疝气、子宫脱垂及某些 胃肠疾病。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原文】(80)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 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原文】(34)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 ①。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 芩黄连汤主之。
【词解】
利遂不止:下利因而不止。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提要】
论里热挟表邪下利的证治。
【释义】 下利 ——热迫大肠。 脉促 ——正气抗邪外出。 喘 ——里热壅盛,上蒸于肺。 汗出 ——热迫津泄。
复杂,难以六经证候命其名者。
③不中:不可、不宜。
【提要】
论太阳病变证的概念及治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释义】
太阳病三日—— 表证经过三日(约略之辞)。 已发汗—— 汗不得法,病未尽解。 若吐、若下、若温针——反复误治。 结局:形成坏病。 坏病特征:
1、原始证候已不复存在。 2、不属传经之变,所变证候不属于六经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届六安中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实习生
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有感
姓名:郭杰
专业: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级:12级中西医临床
时间:2016年6月11日
正文:《伤寒论》出自东汉医圣张仲景之手,是一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又以太阳病篇的论述最多。

太阳病篇主要是论述外感病的传变与转归,以及失治误治之后的各类兼证、变证和疑似证等。

因此有丰富的临床研究价值和指导意义。

从《伤寒论》“太阳病篇”原文来看,太阳病的病变部位涉及到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太阳膀胱腑,也涉及到太阳所主的肌表营卫。

由于
太阳主表,而肺主皮毛,所以当体表的阳气受邪时,往往会导致肺气宣发肃降的功能失调而出现咳嗽或气喘。

因此,手太阴肺经的病证也在“太阳病篇”中体现出来。

当然,《黄帝内经》中用“太阳”命名小肠经和小肠腑,即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阳小肠腑。

但是根据临床实际情况的判断,在外感病的早期阶段,《伤寒论》中并没有涉及到关于小肠经、腑的相关病变特征,这也是值得现代临床考究的一个方面。

从太阳病的提纲证来看,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三者必须兼备,方可辨为太阳病,不可独为一证。

太阳病往后又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

太阳中风为外感风寒卫强营弱,以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特征,又称太阳中风表虚证,治以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证。

若兼项背强几几,太阳经气不利,方用桂枝加葛根汤。

兼气息喘急者,是风寒迫肺,肺气不利,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兼汗漏不止,甚则小便不利,四肢拘急者,是表扬虚弱为主,方用桂枝加附子汤。

兼胸闷脉促者,是外邪欲陷胸阳不展,方用桂枝去芍药汤。

若胸闷恶寒甚,脉微而不促者,是外邪已陷胸中,胸阳受损,然表邪还在,方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兼身痛不休,脉沉而迟者,是表邪未解而气营两亏,方用桂枝新加汤。

太阳伤寒证为风寒外束,卫闭营郁,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点,又称太阳伤寒表实证。

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用麻黄汤。

因寒主收引,经气不利,故常伴身疼腰痛等证。

若经气闭郁,项背强
几几显著者,方用葛根汤。

气逆不降而呕逆者,方用葛根加半夏汤。

若表寒闭郁而内热烦躁者,方用大青龙汤。

兼寒饮内婷而见呕逆喘息者,或兼呕利者,方用小青龙汤。

太阳温病讨论较少,为表证恶寒轻发热重为特点,伴有口渴、脉浮数等辨证要点,治宜辛凉解表。

太阳表证还有一种表郁轻症,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一日二、三度发、无汗、面赤、身痒为特征。

病程较长而病势不重,治以辛温小发其汗。

其病邪略重者,方用桂枝各半汤。

病邪略轻者,方用桂二麻一汤。

兼里热者,方用桂二越一汤。

伤寒外感病,若表邪传里、热郁胸膈者,以心烦懊恼为特点,方用栀子豉汤。

兼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兼呕吐,方用栀子生姜豉汤。

肺热壅盛、汗出喘息,治宜麻杏石甘汤。

此二证病位便于上焦。

太阳表证,失治误治,在久虚之人或阴盛之体,多致虚证变证,而与三阴密切相关。

若心阳虚损、心悸喜按者,方用桂枝甘草汤。

兼下焦饮动、欲发奔豚这,治宜桂枝甘枣汤,兼心烦不宁烦躁者,治宜桂甘龙牡汤。

兼痰扰惊狂者,治以桂枝救逆汤。

兼下焦阴寒上冲发为奔豚者,治以桂枝加桂汤。

若失治误治而为中焦虚寒变证者,因其临床表现不一,而有不同的证治。

汗后脾气虚损而气滞腹满者,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若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而见腹中急痛等,可与小建中汤,若表证误下,脾土受损,治变证不解、邪热而利者,治以桂枝人参汤。

素有痰饮之人,或误治之后,三焦功能失常,进而饮生,可形成
阳虚饮停诸证。

若汗下后致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者,方用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吐下后脾阳虚弱,饮停于内,方用苓桂术甘汤。

胃虚水停者,方用茯苓甘草汤。

肾阳虚而见水气泛者,治以真武汤。

体虚之人感受外邪,而汗下失序,致阳气暴虚,见昼烦夜静脉沉微者,主以干姜附子汤证。

汗下失宜致阴阳两虚而阳衰为主者,方用茯苓四逆汤。

若阴阳两虚相对均衡,而以脚挛急、恶寒肢厥为特点者,方用芍药甘草附子汤。

而心阴阳两虚致脉结代、心动悸者,方用炙甘草汤。

后复其阴,治以芍药甘草汤。

若中阳虚累及少阴而见厥逆者,治以四逆汤。

有外邪不解,使邪入下焦,膀胱气化传导失司,而致水蓄下焦,以口渴欲饮、小便不利,甚则吐者,治以五苓散化气利水。

有外邪深入下焦血分,血热互结,证见如狂发狂、脉沉、少腹急节胀痛等。

其轻者,治以桃核承气汤;其重而急者,治以抵当汤,其重而缓者,治以抵当丸。

有外邪陷入心胸部,与痰涎水饮之邪搏结,而致心胸窒痛,结硬者,为结胸证。

寒实结胸者,为外邪入里与寒痰水饮相结于心胸部位,治以三物小白散;热实结胸者,为邪热与痰饮相结于心胸部,其中水热互结,病理程度重而范围广,心下痛,按之石硬者甚或心下致少腹硬满而痛为大结胸证,方用大陷胸汤;而痰热互结与心下,按之痛,脉浮滑者,为小结胸证,治以小陷胸汤。

若有形邪热聚于心下,气滞而痞者,是谓热痞,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若兼阳虚者,方用附子泻心汤。

若无形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而致
痞证者,谓之寒热错杂之痞证。

方用半夏泻心汤。

兼水饮食滞而伴有干噫食臭者,治以生姜泻心汤。

若兼微虚痞利严重者,方用甘草泻心汤。

有饮停胸胁之悬饮,方用十枣汤。

胃虚痰阻之噫气不除证,治以旋覆代赭汤。

太阳表邪不解,或失治误治,邪气可以传其他经。

既能传阳明,也能传少阳,至于先传阳明还是先传少阳,或成并病,并无固定的模式。

太阳病甚则可以直传三阴经,其中以传入少阴者为多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是六七天,但如果可以及时治疗,就能够截断病程,使汗出表解而早日痊愈。

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表里同病或多经同病的证候。

仲景也对此作出了条文的罗列。

如表里同病者,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重证宜先,轻证宜后。

具体而言,表里同病,若里证属虚寒性质且重者,宜先里后表,先扶其正后祛其邪;相反,若里证属热属实,一般先解表后攻里;但若里证重且急,虽里证为实,宜先攻里,后再言表;更有甚者,表里同病而无明显轻重之别,审时度势,活法圆机,是辨证论治的特别之处,亦是如此,才能有临床数剂而愈的神奇疗效。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