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伤寒论》太阳病篇谈咽干症的治法-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咽干咽痛小妙招

咽干咽痛小妙招

家窿 巾 药
j 见病 防治 2 0 1 7年 5月第 5期
属 金 。取 法 : 在 拇 指 桡 侧 ,去 指 甲角 0 。 1 寸 处 取 穴 。本 穴有 泄 热 开 窍 、 回 阳 救 逆 、利 咽 镇 痉 之功 效 ,是 急 救 穴位 之 一 。 具体 方法 : 大拇指少 商穴 ( 如上图 ) 处 先 用 手揉 搓 几 下 以 充 盈 其 血 气 ,然 后 用 酒 精
血迹 。
解 溪 穴
笔 者 有 位 朋 友 因 外 感 风 寒 引 起 咽 部 痛
甚 ,去私人诊所进行少商穴放血治疗 ,但 效
果 一 般 。 我 对 朋 友 的病 隋进 行 诊 断 之 后 ,发 现 诊 所 治 疗 的思 路 没 问题 ,便 对 其 进 行 了第 二 次 少 商 穴 放 血 。 采 用上 述 方 法 治 疗 后 ,朋 友 的 咽 部 疼 痛 十 去 其 九 。 后 来跟 他聊 天 才 发 现 ,私 人诊 所 所 采 取 的 少 商 穴 放 血 只 针 刺 了
2 0 1 7 年 5月第 5 期 鹰] 见病防治

咽 干 I ■ Ⅲ 0 _ I / 0
. . 1
北京/ 半 夏
咽喉一词 ,最 早见于 《 黄帝 内经 ) ) 。《 素
问 ・ 太 阴阳 明论 》中有 言 : “ 喉主 天气 ,咽 主地气。 ”《 灵枢 ・ 忧恚无言 》说 : “ 咽喉者 ,
间。
痛 没有得到 丝毫缓解 ,不知为何。
我 仔 细 询 问 后 发 现 她 并 没 有 任 何 外 感 的症 状 ,所 以并 不 能 归 属 于 外 感 咽 痛 ,而 属
内庭 穴 ,属足 阳明胃经 。是足 阳明 胃经 的荥穴 ,在 足背 当第 2 、3跖骨 结合部 前方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

伤寒论条文整理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其中关于太阳病的内容。

太阳病的主要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和恶寒。

太阳病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类型。

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和脉缓为主要表现;伤寒则以发热或未发热、恶寒、体痛、呕逆和脉阴阳俱紧为主要症状;温病则以发热而渴、不恶寒为主要特征。

太阳病的自然病程和辨寒热的真假也是中医非常重要的诊断方法。

例如,头痛七天以上自愈的病人说明病程已经结束,而病人身体太热反而想穿衣服,说明热在皮肤,寒在骨髓。

针对太阳中风,可以使用桂枝汤治疗。

桂枝汤能够调和荣卫气,治疗中风的症状,例如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等。

同时,桂枝汤也可以用于治疗其他太阳病,例如头痛、汗出、恶风等。

在应用桂枝汤时,也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加减。

例如,对于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患者,可以加入葛根;对于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患者,可以去芍药;对于微寒的患者,可以加入附子等。

1.太阳病中的方剂应用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进行治疗。

(43)发汗后身痛,脉沉迟者,可用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进行治疗。

(6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可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进行治疗。

(112)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可用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再加桂二两进行治疗。

(117)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进行治疗。

(118)2.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58)3.表郁轻证的证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进行治疗。

(23)服桂枝汤,大汗出者,脉洪大者,可再用桂枝汤进行治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用桂枝二麻黄一汤。

张锡纯:咽喉病证及验案(咽痛、温疹、白喉、梅核气等)

张锡纯:咽喉病证及验案(咽痛、温疹、白喉、梅核气等)

张锡纯:咽喉病证及验案(咽痛、温疹、白喉、梅核气等)张锡纯(1860—1933),字寿甫,河北盐山人。

是近代中国医学史上一位值得称道的临床大家。

先生从医数十载,内外妇儿皮肤五官诸科皆有涉猎。

注重临床实效,尊古而不泥古,学术颇多创新。

开中医实验医学一代风气。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影响深远。

论咽喉证治法咽喉之证,有内伤外感,或凉或热,或虚或实,或有传染或无传染之殊。

今试逐条详论之于下。

伤寒病恒兼有咽喉之证。

《伤寒论》阳明篇第二十节云︰“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

若不咳者,咽亦不痛。

”按此节但言咽痛,未言治法。

乃细审其文义,是由太阳初传阳明,胃腑之热犹未实(是以能食),其热兼弥漫于胸中(胸中属太阳当为阳明病连太阳),上熏肺脏,所以作咳,更因咳而其热上窜,所以咽痛。

拟治以白虎汤去甘草加连翘、川贝母。

少阴篇第三节,“病患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

”此节亦未列治法。

按少阴脉微细,此则阴阳俱紧,原为少阴之变脉。

紧脉原不能出汗,因其不当出汗者而反自汗,所以知其亡阳。

其咽痛者,无根之阳上窜也。

拟用大剂八味地黄汤,以芍药易丹皮,再加苏子、牛膝,收敛元阳归根以止汗,而咽痛自愈也。

加减八味地黄汤大怀熟地(一两)净萸肉(一两)生怀山药(八钱)生杭芍(三钱)大云苓片(二钱)泽泻(钱半)乌附子(二钱)肉桂(二钱去粗皮后入)怀牛膝(三钱)苏子(二钱研炒)煎汤盅半,分两次温服。

少阴篇第三十节云︰“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按此证乃少阴之热弥漫于三焦也。

是以在上与中,则为咽痛烦满,因肾中真阴不能上升与阳分相济,所以多生燥热也;在下,则为下利,因脏病移热于腑,其膀胱瘀滞,致水归大肠而下利也。

至治以猪肤汤者,以猪为水蓄,其肤可熬胶,汁液尤胜,原能助肾阴上升与心阳调剂以化燥热。

而又伍以白蜜之凉润,小粉之冲和,熬之如粥,服后能留恋于肠胃,不致随下利泻出,自能徐徐敷布其气化,以清三焦弥漫之热也。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题库及答案完整版

山东国医通18-19中医选修《伤寒论》答案几乎90%的题目全有,最后,祝好运。

1、下列可用于表里同病,但不属于表里同治的方剂是(d)A、麻黄附子甘草汤。

B、大青龙汤。

C、麻黄细辛附子汤。

D、抵当汤。

E、桂枝人参汤。

2、以下除哪项外,均可见喘症?bA、麻黄汤证B、桂枝汤证C、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E、小青龙汤证3、太阴病下利可兼见下列(c) 症状?A、手足厥冷B、下利清谷C、手足自温D、脉微细E、利下臭秽4、霍乱病病程中出现"吐利止"表现,下列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a) 。

A、既有病向愈,亦有气阴耗竭者B、为阳气耗竭,无驱邪外出之力C、为阳气来复,病向愈者D、为阴血耗伤,无物可下E、为阳气耗伤,阴凝阻中5、运用牡蛎泽泻散治疗的差后水肿证属(e) 。

A、脾虚水停B、肾阳虚水停C、脾肾阳虚水停D、寒湿停聚下焦E、湿热壅阻6、太阳伤寒表实证的病机是(b)A、风寒袭表、营卫失调、营阴外泄B、风寒袭表、卫气被遏、营阴郁滞C、风寒袭表、邪入经俞、经气不利D、风寒袭表、卫气被遏、阳郁内热7、下后胸满用桂枝去芍药汤或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其针对的病机属性是D 。

A、肺阳虚B、肾阳虚C、心阳虚D、心胸阳虚E、心阴虚8、小青龙汤证中咳、喘、呕主要与D 有关。

风寒郁闭B、表证不解C、卫气闭郁D、饮邪内停E、营阴凝滞9、栀子豉汤禁忌,是下列哪项(D )A、其外有热B、手足温C、饥不能食D、旧微溏9、10、以下除哪项外,均是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证之一?EA、心下痞B、肠鸣C、呕吐D、下利E、噫气不除11、少阴病篇论及的少阴病咽痛包括( C)。

A、以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B、以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C、少阴阴虚为主的病证和少阴阳虚为主的病证均论及D、风热证E、风寒证12、下列方证除哪一项外,均可出现厥逆(B )A、乌梅丸证B、柴胡桂枝干姜汤证C、瓜蒂散证D、白虎汤证13、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的发热热型是(C) 。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伤寒论咽痛条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在中医学领域中,伤寒论作为一部重要的医学著作,被广泛阅读和研究。

其中,咽痛条文作为伤寒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咽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伴随着咽部的疼痛、灼热感以及不适感,在生活中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困扰。

因此,深入探讨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将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治疗相关疾病。

本文将通过对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内容解读,以及其意义和影响的分析,来系统地评述伤寒论咽痛条文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将介绍伤寒论作为一部古代医书的背景和作者张仲景。

随后,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关于咽痛的条文,包括相关症状描述、病因分析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在此基础上,还将探讨伤寒论咽痛条文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和影响,如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深入了解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涵和特点,进一步探索中医学中与咽痛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

最后,我们将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提炼出对其启示和应用,同时也展望伤寒论咽痛条文未来的研究方向。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1.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背景介绍:本部分将对《伤寒论》及其咽痛条文的起源、作者和历史背景进行介绍,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2.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内容解读:本部分将详细解读《伤寒论》中相关的咽痛条文,包括具体描述、病因分析、症状特征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

通过对条文的逐条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咽痛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和治疗方法。

3. 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影响:本部分将探讨《伤寒论》中咽痛条文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将分析条文的理论贡献,以及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这一经典医学著作的重要性。

4. 总结伤寒论咽痛条文的要点:本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归纳出伤寒论咽痛条文的核心要点和特点,为读者提供一个简明的概括。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

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原文一、太阳病辨证论治1. 太阳中风证(桂枝汤证)- 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

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 此条文阐述了太阳中风证的脉证特点及治法。

阳浮阴弱是脉象,同时有发热、自汗、恶风恶寒、鼻鸣干呕等症状,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服法上强调药后啜热粥、温覆取微汗等注意事项。

2. 太阳伤寒证(麻黄汤证)- 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这里指出太阳伤寒证的主要症状为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等,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与桂枝汤证不同之处在于有无汗出,麻黄汤证无汗,且不需要啜粥辅助发汗。

二、阳明病辨证论治1. 阳明经证(白虎汤证)- 第176条:“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炙),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对于伤寒病中出现脉浮滑,表有热里有寒(此处“里有寒”多认为是里有热邪,为传抄之误)的情况,用白虎汤清热生津。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

伤寒论》总结伤寒论》总结一、太阳病一)提纲太阳病的特征是脉浮,头项强痛且伴随恶寒。

(1)太阳中风证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

(2)太阳伤寒证的特征是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

(3)太阳温病的特征是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

(6)二)太阳病本证1、桂枝汤证桂枝汤适用于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的患者。

阳浮导致自发热,阴弱导致自出汗,患者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

桂枝汤的治疗原则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组成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服用时,须在服药后喝热稀粥,直到全身微微有汗为止。

如果病情较重,可以每天服用一次,一周后观察病情。

(12)适应证:1)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的患者。

2)初服桂枝汤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以先刺风池、风府,再服用桂枝汤。

3)伤寒发汗后,半日内病情再次加重,脉浮数的患者。

4)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的患者。

5)病人常自汗出,这是荣气和的表现。

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XXX。

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再次出汗则XXX,病情得以缓解。

6)患者脏器无其他疾病,时常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这是卫气不和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先让患者发汗,病情会得到缓解。

2、麻黄汤证麻黄汤适用于太阳病,头痛、发热,身体和骨骼疼痛,恶风,无汗而喘的患者。

麻黄汤的治疗原则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

服用时,先煮麻黄,再温服八合,等待微微出汗后再停止服用。

(35)3、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适用于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体疼痛,不出汗而烦躁的患者。

如果患者脉微弱,汗出恶风,则不适合服用大青龙汤。

服用后会出现厥逆、筋惕肉?等逆症。

治疗原则是辛温解表,内清郁热。

组成为麻黄、桂枝、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

服用时,先煮麻黄,等待微微出汗后停止服用。

(38)4、小青龙汤证小青龙汤适用于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的患者。

伤寒论关于咽痛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咽痛的条文

伤寒论关于咽痛的条文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是中国医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其中关于咽痛的条文被认为是治疗咽痛的重要参考,下面就来详细剖析《伤寒论》关于咽痛的相关内容。

伤寒论在咽痛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做出了许多深入的探讨。

在《伤寒杂病论》中,咽痛属于“伤寒五日”之症,主要病机为外感风寒,攻于太阳经。

咽痛是由于风寒侵入体表,导致表邪不解,膈下火郁所致。

在治疗方面,伤寒论强调以发散风寒、宣解热毒为主,常用药方有桂枝汤、麻黄汤等。

在《伤寒论》中还提到了一些与咽痛相关的症状特征。

在《伤寒论》中提到,“咽喉肿痛,声不出者,柴胡桂枝人参汤主之”;“咽喉肿痛,不能息者,乌梅丸主之”;“咽喉肿痛,汗出而喘者,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这些条文都对不同病情的咽痛给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伤寒论》对于咽痛的诊断与治疗都做出了系统而细致的论述,为后世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们可以结合《伤寒论》的相关内容,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特征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本文的分享能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珍惜这部经典著作,不断学习和总结其中的医学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0字】第二篇示例:《伤寒论》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全书分为六十篇,系统地总结了当时医学界对于伤寒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咽痛的部分,是医生在日常临床中经常会遇到的症状之一。

在《伤寒论》中,对于咽痛的治疗方法有许多提及,以下是一些相关条文:1.《伤寒论》第五条:伤寒六七日,热结在里,咽中干热而渴,本是结在胃中,以热结在咽,故渴而渴,此本实热结在胃中也。

此以调胃气化,舌本干。

这一条文提到了咽喉疼痛的症状,认为这是因为热气结聚在胃中而导致的。

在治疗时,需要调理胃气,以解除喉咙的干热感觉。

2.《伤寒论》第八条:伤寒八九日,胸胁满而痛者,今自利则胸下有坚坚痛如结绳者,此为结在咽喉。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汉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著作详细阐述了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疗方法,并系统地介绍了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以下是《伤寒论》全文阅读和注解。

一、太阳病太阳病是指外感风寒之邪引起的表证,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流涕等。

太阳病的治疗原则是解表散寒,常用桂枝汤、麻黄汤等药物。

二、阳明病阳明病是指热邪在阳明经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高热、汗出、口渴、便秘等。

阳明病的治疗原则是清泄阳明,常用白虎汤、承气汤等药物。

三、少阳病少阳病是指邪在少阳,表现为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等症状。

少阳病的治疗原则是和解少阳,常用小柴胡汤等药物。

四、太阴病太阴病是指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腹泻等。

太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常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药物。

五、少阴病少阴病是指心肾阳虚所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畏寒肢冷、心悸、腰膝酸软等。

少阴病的治疗原则是温补肾阳,常用四逆汤、附子汤等药物。

六、厥阴病厥阴病是指邪在厥阴,表现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等症状。

厥阴病的治疗原则是调和厥阴,常用乌梅丸等药物。

七、霍乱病霍乱病是一种急性腹泻呕吐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剧烈呕吐、腹泻、口渴等。

霍乱病的治疗原则是止呕止泻,补充体液,常用四逆散等药物。

八、阴阳易差后劳复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是指疾病愈后因劳累过度而复发,主要症状包括乏力、气短、心悸等。

阴阳易差后劳复病的治疗原则是补益气血,常用归脾汤等药物。

九、辨脉法辨脉法是《伤寒论》中介绍脉象的内容,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预后情况。

对于不同的脉象有不同的治法,需结合实际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之,《伤寒论》作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伤寒论》的学习和阅读,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中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

伤寒论太阳病方剂总结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其中太阳病方剂是治疗伤寒病的重要组成部分。

太阳病方剂根据伤寒病的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以达到解表散寒、发汗解肌的疗效。

本文将对伤寒论太阳病方剂进行总结,以便医学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方剂。

1. 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此方剂主要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寒热往来、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

麻黄具有发散寒邪的作用,桂枝能温经散寒,杏仁能平喘化痰,甘草则有调和药性的作用。

2. 桂枝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汗出不解、肢体疼痛等症状。

桂枝具有发散寒邪、温经散寒的作用,芍药能活血化瘀,甘草调和药性,生姜能温中散寒,大枣则有养血安神的作用。

3. 防己黄芩黄连汤:防己、黄芩、黄连、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口渴、汗出不解、尿黄等症状。

防己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黄芩能清热解毒,黄连有清热燥湿的作用,甘草调和药性。

4. 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等症状。

柴胡能解表宣肝,黄芩清热解毒,半夏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人参补益气血,甘草调和药性。

5. 小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人参、甘草、干姜、黄柏。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小柴胡汤在柴胡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干姜和黄柏,干姜能温中散寒,黄柏能燥湿止泻。

6. 茵陈蒿汤:茵陈、蒿草、柴胡、生姜、大枣、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心烦不宁、胁肋胀痛等症状。

茵陈和蒿草具有祛湿解表的作用,柴胡宣肝解郁,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甘草调和药性。

7. 栀子豉汤:栀子、生姜、大枣、豆豉、甘草。

此方剂适用于伤寒病初起,表现为恶寒发热、胸胁胀痛、呕吐、泄泻等症状。

栀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生姜温中散寒,大枣养血安神,豆豉解毒,甘草调和药性。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

《伤寒论》部分重点方剂归纳和总结第一章——太阳病辨证论治1、桂枝加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中风兼经气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和,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症: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

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汤加葛根)2、葛根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的证治。

病机:风寒之邪束表,太阳经输不利。

主症:恶寒(风),发热,头痛,无汗,项背拘急不舒,脉浮紧。

治法:发汗解表,升津舒筋。

方药:葛根汤(桂枝汤减轻桂芍用量,加葛根、麻黄)3、桃核承气汤证提要:蓄血轻证的证治。

病机:血热互结于下焦。

主症:少腹急结,小便自利,其人如狂,或发热,以午后或夜间为甚,舌红苔黄或有瘀斑,脉沉涩。

治法:泻下瘀热。

方药:桃核承气汤(桃仁、大黄、芒硝、桂枝、甘草)4、蓄水证证提要:蓄水证的证治。

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兼有表证未除。

主症:少腹硬满,小便不利,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苔白滑。

治法:通阳化气利水,兼以解表。

方药:五苓散(泽泻、桂枝、白术、猪苓、茯苓)5、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提要:里热协表邪下利的证治。

病机:热迫大肠,兼表证不解。

主症:下利不止,肛门灼热、大便臭恶稠粘,小便黄赤,喘而汗出,或兼表证。

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方药:葛根芩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6、桂枝人参汤提要:脾虚下利而表邪不解的证治。

病机:脾阳不足,兼有表邪。

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

治法:温中解表。

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7、大陷胸汤证提要:大结胸的证治。

病机:水热互结于心下胸胁。

主症:心下硬痛拒按,伴见心烦,潮热,口渴,头汗出,不大便等,脉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峻下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8、小青龙汤证提要: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的证治。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症状: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背部拘紧不柔和,不能自如俯仰,且无汗畏风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太阳经脉不利表实的症治。

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①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注释】①合病:两经或三经症候同时出现,谓之合病。

【译文】太阳与阳明两经同时感受外邪而发病,出现发热、畏寒、头痛无汗等表症,又见腹泻的,用葛根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而致下利的治法。

太阳为表症,阳明为里症,表里症同时出现,因名二阳合病。

一般把阳明病专属于胃肠燥实症,是片面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所谓阳明病,就是胃与大肠病,热实症为阳明病,虚寒症也是阳明病。

本条二阳合病的阳明病就是指下利症而言,而不是肠腑燥实症。

这种下利,是因感受风寒之邪内迫阳明大肠所致,所以治宜葛根汤解肌发表,表邪外解则利自可止。

这一治利方法,后世称为“逆流挽舟。

”【原文】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译文】太阳与阳明合病,没有下利,但有呕吐的,用葛根加半夏汤主治。

【评析】本条讲因风寒表邪犯胃致呕的治法。

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王晋三:葛根汤,升剂也。

半夏辛滑,芍药收阴,降药也。

太阳阳明两经皆病,开阖失机,故以升降法治之。

麻、葛、姜、桂其性皆升,惟其升极即有降理寓于其中,又有芍药、甘草垫安中焦,再加半夏以通阴阳,而气遂下,呕亦止,是先升后降之制也。

伤寒论(伤寒论)

伤寒论(伤寒论)

伤寒论(傷寒論)<目录><篇名>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属性: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螈;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8.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9.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1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方一。

桂枝(去皮,三两)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方二。

(用前第一方。

)14.太阳病,项背强KT KT ,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伤寒论里治疗咽喉痛的经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甘草汤

伤寒论里治疗咽喉痛的经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甘草汤

伤寒论里治疗咽喉痛的经方:猪肤汤甘草汤桔梗甘草汤310.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各令相得,温分六服。

漫谈猪肤汤猪肤汤是《伤寒论》中少阴病中的方子:少阴病,下利咽痛,胸烦心满者,猪肤汤主之。

组成是猪肤一斤,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温分六服。

这是个药食同源的方子。

黄元御在《伤寒悬解》中讲白粉是铅粉,用来止泄断利,这一点不敢苟同。

铅粉味甘辛,性寒有毒,可消积杀虫、解毒生肌、燥湿止痒。

以外用为主,内服量小,且多入丸散剂,不可入煎剂。

而且黄元御在解释该证病机也提到:“寒水侮土,肝脾郁陷,而为下利”,而脾胃虚寒者是忌服铅粉的。

最简单的解释:就算是用猪肤加白蜜,再加上铅粉也断然熬不香吧?所以这里的白粉还是应该选择主流思想,是米粉。

主要谈谈方子的君药:猪肤。

皮与肤多相并称,猪肤即猪皮。

但历代对用猪皮的哪一部分多有争议,现在多采用喻嘉言的说法:猪肤与用黑驴皮之意颇同,若以猪皮外毛根薄肤,则劣无力,且与熬香之说不符。

但用外皮,去其内层之肥白为是。

就是用猪皮熬煮出来像阿胶的意思,如果只用表皮层,就力量太弱了,喻氏认为只要把皮下脂肪刮去就可以了。

但现在很火的台湾讲伤寒论的JT叔叔认为:肤指的恰恰是猪皮下的那层脂肪,入三焦油网。

悉心分析,我认为猪肤指的肯定不只是皮下肥油,那样就不必叫猪肤汤了,可以叫猪膏汤啊,《金匮要略》里也有用到猪膏的地方:猪膏发煎,也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之所以要用到猪外皮,是因为“肺金清凉而司皮毛”,猪皮入手太阴肺经,加上白蜜,通过“虚则补其母”来滋肾阴而清虚热。

所以外皮是肯定要用的,但脂肪要不要刮干净呢?我认为可以留一些。

猪膏本身是偏滑利的,如果病患下利之势明显,那么最好少用;如果但是咽痛胸烦心满,那么白油不妨多留一点,以加强滋阴的作用。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认可JT叔叔“胆固醇滋阴”的说法的。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

伤寒论主要症治归纳表翕翕发热,可能是表邪入侵导致的。

邪气在肌表,营卫不和,导致头痛发热。

有时可能会出现发热汗出的情况,这是寒邪束表的表现。

如果表邪未解,可能会导致邪气怫郁,甚至进一步影响内部的水饮,导致内停水饮的表现。

风寒束表也会导致心下有水的情况。

如果阳虚感寒,表邪未解,水湿不化,邪热结胸,热入血室,热郁表里,就可能会出现热郁胸中的症状。

如果瘀热在里,身体就会发黄,伤寒身黄发热就是这样的情况。

如果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等症状,可以使用调和营卫桂枝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有些症状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了实证,比如大肠燥结导致的发热;有些则可能是因为身体内部出现了虚证,比如阳虚水泛、虚阳浮越等。

如果表热未解,可以使用清热解郁的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胃肠结热的情况,可以使用栀子豉汤等中药进行治疗。

如果出现发热谵语、日晡所发热等症状,可以使用消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总之,不同的症状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使用中药治疗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可能是感冒或其他疾病的症状。

若伴随着微恶寒、热结在里、啬啬恶寒等症状,则表明表未解。

若症状类似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可能是热邪入侵。

此时,可以采用清下荡热、泻结清热、攻下泻热等方剂治疗。

若病情较重,可考虑使用真武汤等强效方剂。

在治疗过程中,需注意调和营卫,避免卫阳不足导致病情加重。

同时,也要注意防止邪热入里,导致里有水饮、邪热结滞等症状。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小柴胡汤、大陷胸汤等方剂解表化饮、清下邪热。

若病情较重,也可以使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桂枝麻黄各半汤等强效方剂。

若病情出现恶风寒、腠理疏松等症状,需注意防止XXX 外袭。

同时,也要注意调和营卫,避免阳虚阴脱等情况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采用清热益气生津、敛汗温阳、回阳救逆等方剂治疗。

疏风解肌、温阳固表、温经去湿、发汗解表都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

在治疗恶寒、虚证、表证、热证等病症时,可以使用白虎加人参汤、芍药甘草附子汤、附子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甘草附子汤、葛根汤、麻黄汤等方剂。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伤寒论之太阳病篇

一、太阳病经证:(一)中风表虚证:桂枝汤及其兼证桂枝汤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桂枝汤主之。

(13)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2)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95)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

(服以须臾,可啜热粥以助药力。

忌生冷、酒酪、五辛、粘滑、肉类等。

)桂枝加葛根汤证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14)桂枝加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风寒外束,营卫不与,经输不利,筋脉失养。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

治法:解肌祛风,调与营卫,升津舒经。

(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

(43) 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18)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病机:风寒在表,营卫不与,肺气上逆。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

桂枝加附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20)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病机:表证未除,阳气虚弱,阴亦不足。

主症:发热,恶风,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不适,小便不利等。

治法:扶阳解表。

桂枝去芍药汤证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21)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病机:表邪未解,胸阳不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