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阴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不下,或食欲减退
下利
寒主收引,筋脉拘急
腹痛(时痛,时止,喜暧喜按)
湿浊上泛
苔白滑有津
阳虚无力鼓动血脉
脉迟缓或沉缓
5

(三)病性:里虚寒证(脾虚寒证)为主。
(四)病机:脾气虚弱,寒湿中阻。

6

(五)证候类型
太阴病虚证 理中汤、四逆汤
桂枝加芍药汤证 太阴病 太阴病实证 桂枝加大黄汤证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阳病
厥阴病
10


(九)转归预后:
1、痊愈; 2、邪传阳明;3、寒湿发黄证。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邪下无出路,与寒湿搏结 于中焦,影响肝胆疏泄,使胆汁外溢,渍于肌肤而 为身黄,即为寒湿发黄证。
腹满
脾阳不足
呕吐
腹痛
口淡不渴苔白厚腻或水滑
脉濡弱或迟缓
不能养神则神疲乏力
14

【病因病机】寒邪直中、饮食所伤或误治 伤脾而致中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 气机不畅,升降失常。 【诊断要点】腹满而吐,食不下,下利, 口不渴,时腹自痛。

15

【鉴别诊断】
燥屎内结,腑气不通
病机

阳明病

【鉴别诊断】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病机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太阳中风证
发热恶寒
太阴兼表证
汗出,头项强痛 症状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浮即可辨为有表证。 2、次辨外感属性:是风寒还是风热。 3、再辨有无脾肺气虚:脾肺气虚,如纳差, 便溏,神疲乏力等证即可。
【临床表现】腹满时痛,或大实痛,小便如常, 脉象沉紧,舌质或暗,舌苔白或薄微黄。

19
• 证候分析
太阳病误下伤脾
腹满(气机阻滞) 腹时痛(气滞络瘀轻) 大实痛即疼痛严重(气滞络瘀重)
脾伤气滞络瘀
小便如常(中焦尚能运化水湿) 脉沉紧(气机阻滞,络脉不通)
舌质暗(络瘀气血不能上荣) 舌苔白(脾伤有寒),薄微黄(腑有邪滞)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阳误用攻下,中阳损伤而表邪不解的证候。

2、临床特点:既有中阳不足的特点,又有 表邪未解的表现。
25

3、治疗原则: 如果表邪不解,中阳损伤的症状不明显, 可选用桂枝汤治疗; 如果表邪不解,中阳已伤而出现利下不止, 心下痞硬者可选用桂枝人参汤温中解表并 用。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20

【病因病机】邪陷太阴,气滞络 瘀。

【诊断要点】腹满时痛,或大实 痛。
21

【鉴别诊断】
燥实内停,腑气不通 太阴脾伤,气滞络瘀 脾阳不足,寒湿中阻
病机
阳明实证
拒按,绕脐痛,不大便,潮热,汗出,苔黄燥
太阴实证
腹 痛
兼证
时痛时止,或大实痛拒按,或伴便秘苔不燥 喜温喜按,口不渴,呕吐,下利清稀


26

【临床表现】脉浮,微发热,恶 风寒,纳差、便溏,四肢倦怠, 神疲乏力,甚或下利不止,心下 痞硬,舌淡体胖,脉弱缓。
27
• 证候分析
中阳不足,感受风寒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本太阳病,攻下伤中
脉浮(卫阳外出抗邪) 微发热(卫阳与邪相争) 恶风寒(卫失温煦,阳虚不达)
下利不止(脾虚气陷,水湿不化)
桂枝汤证 太阴病兼表证 桂枝人参汤证
7

(六)治疗原则: 温补中焦,散寒除湿。
8

(七)禁忌:太阴病属脾寒证,故治太阴 病禁用吐下之法。 若因寒积停滞者,需用攻下者,当扶正祛 邪同用,不可单用攻下法。


太阴病禁用下法为其常,兼有积滞而用温 下为其变。
9
• (八)传变
太阳病
少阴病
中阳损伤,运化失职,寒湿不化,气机壅滞
腹满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绕脐痛,拒按,不大便
症状

太阴病
腹满时减,复如故,时轻时重,喜暖喜按
16

【辨证思路】



1、首辨病位是否在太阴:本证病位在脾,因 中阳损伤,寒湿内阻,脾胃升降失常所致,吐、 利、腹满为临床主要表现。 2、次辨病性属虚属寒:如神疲乏力,舌淡腹 满时痛时止,喜暖喜按等虚寒表现。 3、再辨疾病特征为湿: 脾胃虚寒易致寒湿侵 袭,寒湿停滞又可损伤中阳,两者互为因果, 以至寒湿内阻,气机不畅,升降反作,临证可 见舌苔白厚腻或水滑,口淡不渴等寒湿弥漫之 证。



第四节 太阴病辨证 【概述】 一、太阴病概念: 凡属中焦虚寒,寒湿内阻,脾胃功能紊乱,出 现以呕吐、下利、腹满疼痛、食欲减退、舌苔 白腻、脉沉缓为主要脉证的病证,称为太阴病。
1

二、太阴生理:

(一)阴气:阴气多,又称三阴,主里。 (二)脏腑:脾肺。
1、脾:主运化,主升清,主四肢,为仓禀之官,以升为健,同时 又代胃行津液使胃气不燥。
纳差(脾失建运) 便溏(脾失运化,水湿下趋) 四肢倦怠乏力(脾虚无力外达)
心下痞硬(脾虚气机阻滞) 舌淡体胖(脾虚水湿上泛)
脉弱缓(脾虚无力鼓动血脉)
神疲(脾虚不能养神)
28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11

一、太阴病虚证


【概述】 1、概念:即太阴病本证,是由中阳不足,运 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常所致的以腹满时 痛,呕吐,下利,食不下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 的疾病。
12wenku.baidu.com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或水滑,脉濡 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
不能化谷 运化失职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清气下陷 下利 升降失常 寒湿内生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鼓动无力 胃气上逆 水湿中阻 食不下
2、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而主治节, 为相傅之官,以降为顺。


2



(三)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邪不解入里
传 经
病在三阳失治误治 致中焦阳虚
中阳虚损 运化失职 寒湿内阻 升降反常
直 中
素体中阳不足,外感风寒,过食生冷
4
• (二)证候分析
气机壅滞 腹满
胃失和降、浊阴上泛
呕吐
脾虚不运,胃虚不纳 中阳虚损 运化失职 寒湿内阻 升降反常 清阳不升,寒湿不化,下趋大肠
17


【治疗措施】太阴病为里虚寒证,或称 为脾虚寒证,其治疗原则“当温之”, 即温中健脾,祛寒除湿。 方用理中汤丸、病重者或病程长者用四 逆汤一类的方剂。
【治疗禁忌】禁苦寒攻下及酸寒敛阴。
18


二、太阴病实证

【概述】指太阳病误下后,邪陷太阴所致的腹 痛证。太阳病下后表邪内陷太阴,损伤脾气, 致太阴经络不和,络脉瘀阻,形成本证。
太阴虚证
攻下腑实 活血化瘀,理气导滞
治法
温补中焦,散寒除湿
22



【辨证思路】 1、首辨病位为邪在太阴经络:一则有误下的治疗失 误,二则外无表证恶寒发热,足太阴脾经过腹,故腹 痛必涉太阴。 2、次辨病性为虚中夹实:“太阴实证”,为虚中夹 实,其病机为表证误下,邪陷太阴,络脉阻滞不通, 内无虚寒呕吐下利,其轻者腹痛时发时止,重者疼痛 难忍,腹满时痛与大实痛相对而言,故而出现腹满时 痛,甚或大实痛。 3、最后辨与阳明腹满和太阴虚寒腹满的区别:病机 不同,兼证不同。

31
【治疗措施】 1、中阳损伤不重:治宜辛温发散风寒,用桂 枝汤。


该方不仅能够发散风寒,调和营卫,且能够补中健脾, 故有桂枝汤“外证得之,解肌散风寒;内证得之,补 中调阴阳”的说法。

2、中阳损伤较重,表邪不解:治宜温中散寒 为主,佐以解表,方用桂枝人参汤。
3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