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ppt

合集下载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专家讲座

热多欲饮水者:
病偏于表 发烧 —表邪不解,正邪相争。
渴欲饮水—表邪入里,气化失 职,
津不上承。 吐利 —水饮内停,脾胃升降失常。
治法:五苓散主之 —分利水湿,通阳化气解表。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0页
寒多不用水者:
病偏于里 吐利 —寒湿内盛,脾胃升降失常。 口不渴 —寒湿内聚,里无热邪。
(伴腹中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等)
本方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溃疡病、 慢性痢疾等属于本证病机者。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7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80)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 气弱,易动故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38页
【提要】胃弱者,当慎用苦寒攻伐之品。
【释义】
太阴病,脉弱 —阳虚鼓动无力。
4.加盖衣被,助药力以温阳散寒。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22页
辩太阴病脉证并治
方药加减:
脐上築 :水气冲动 —去术之壅滞加桂枝温肾降冲。 吐多 :胃寒气逆 —去白术之壅滞加生姜温胃降逆。 下利甚 :脾虚气陷,寒湿下注 —仍用白术健脾祛湿。 心下悸 :水气凌心 —加茯苓淡渗利水、宁心安神。 渴欲饮水:脾不散精,水津不布 —重用白术助脾运化。 腹中痛 :中虚气滞 —加大人参用量补虚益气。 寒甚者 :表现为腹中冷痛不解 —重用干姜温中祛寒。 腹满者 :寒凝气滞 —去术之壅滞,加附子通阳祛寒。
脉阳微 阴涩
风邪将去 脾虚挟湿滞,脉气不畅
转长
正气来复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13页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①故也,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② 。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精品课件:太阴病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1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 枝汤。(276) P16
8
❖ 提出太阴病兼表证的治法之一。
❖ 本证为太阴兼表证的一种情况,也称太阴中 风证。
❖ 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四肢烦疼(脾主 四肢),脉浮,所以用桂枝汤和解。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9
原文解析
自利不渴,属太阴——强调太阴病的辨证 要点就是自利而口不渴。
(脾阳虚则自利,湿邪内停则不渴) 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太阴虚寒正治法。 四逆辈——即四逆汤一类的方剂。 ❖ 脾虚寒以下利为主;胃虚寒以呕吐为主。
2020/7/14Fra bibliotek《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0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2020/7/14
7
提要 提出了太阴病的主证及误治后的
变证。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6
原文解析
腹满——经气不利,脾运失职,湿阻气滞。 注意太阴腹满与阳明腹满的鉴别(详见阳明病篇) 吐,食不下——升降失常,运化失司。 自利益甚——脾虚气陷,湿渗肠间。 时腹自痛(腹部隐痛阵作喜温喜按)——阳虚寒凝 胸下结硬——脏气内虚,阴寒内凝。
12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 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279) P168
提要 讨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痛的证 治。
2020/7/14
《伤寒论选读》—太阴病
13
原文解析
太阳病,医反下之——太阳误下,邪陷
太阴经脉
腹满时痛(腹痛阵作)——太阴经脉受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
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 提要:述太陰病的證治
❖ 分析: 脾氣不升寒濕下注 故“屬太陰”前後
自利不渴 言寒濕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陰
互應文法—症狀
示裏虛寒證
以其髒有寒故也— 脾虛失運,寒濕阻滯—病機 當溫之—溫中散寒,健脾燥濕—治則 四逆輩—理中、四逆、真武湯等—方藥
❖ 討論: 為何不直接具體方藥而以“四逆輩”? 從病機:脾陽與寒濕消長。
身、目、溲黃 溫中散寒
黃如晦暗
化濕退黃
切忌攻下
此即“寒濕在裏不解故也”
第四節太陰病預後
原文278: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緊在太 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 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 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 提要:太陰陽複的機理與表現 ❖ 分析: 傷寒脈浮而緩 辨表證不在太陽而在太陰 手足自溫(要點)
二、太陰腹痛證
原文279: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 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 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 提要:太陰誤下,邪陷太陰的證治
❖ 分析:
腹滿時痛—太陰誤下,中焦脾胃氣機不和氣滯 瘀阻脾絡
大實痛—腹滿時痛的重證
❖ 治法:
腹滿時痛—通泄濕熱以安脾絡—桂枝加芍藥湯
大實痛—泄熱消滯—桂枝加大黃湯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
概說
一、太陰生理
❖ 太陰之氣:脾胃及其經脈功能綜合體現。
胃主受納腐熟,脾主運化。胃之腐熟是脾主運化 之基礎,脾的運化又促進胃之受納腐熟,可見脾 胃關係甚為密切。脾主運化精微與水濕又須賴肺 的肅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並行,此即經曰: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 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行並 行。可見脾胃肺功能關係密切。此外,肺之肅降 尚須大腸傳導功能配合,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經脈互相溝通,共同完成水穀精微四布,水液運 行。

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病脉证并治

【原文分析】
“以为不可下也, …求之”
寒湿在里,脾阳不运而发黄,属于阴黄,乃本 虚标实之证。脾阳虚宜温补,温邪郁宜宣泄, 故不能用攻下之法,宜于“寒湿在里中求治” ,当温中散寒除湿退黄。
【临证意义】
1)本条寒湿发黄,仅指出“以为不可下 也,于寒湿中求之”的禁忌及治则,并无具 体的方药。但根据治疗大法,后世多用茵陈 五苓散,茵陈术附汤治之,或理中汤加茵陈, 甚至可用四逆汤加茵陈,以温中散寒除湿为 法。
黄色鲜明如橘子色,无汗或但头汗出,身热心 烦,口渴欲饮,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不利, 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阴黄多由寒湿中阻或脾虚内生寒湿,以致
寒湿内停,进而影响肝胆疏泄功能所致,其证 黄色晦暗,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大便稀溏,舌 淡苔白腻,脉沉缓等。
治疗上阳黄应清热利湿退黄,阴黄应温中 散寒,除湿退黄。
第四章 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发黄证
【原文】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 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259)
【提要】论太阴寒湿发黄的证治。
【原文分析】
“伤寒发汗已, …故也”
湿热发黄,当无汗或但头汗出,今汗后续发 黄疸,则非湿热发黄可知。究其原因,是“ 寒湿在里不解故也”,寒湿在里,脾阳不运 ,及用发汗法后,阳气更虚,寒湿郁而不化 ,影响肝胆之疏泄,胆汁溢于肌肤,故“身 目为黄”。
【临证意义】
3)景岳全书摘录
“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 ,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 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 阴黄之病,何以致然?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 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 色,自见于外。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 暗而畏明,凡神思困பைடு நூலகம்,言语轻微,或怔仲眩 晕,畏寒食少,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 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辨治法

01
春季养生
顺应春季阳气生发,注意保暖, 避免过早减衣,以防寒邪入侵。
02
03
04
秋季润燥
秋季干燥,应养阴润燥,多食用 梨、藕等滋阴食物,保持室内湿 度。
饮食起居调整建议
饮食调整
01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避免过食生冷、油腻、辛辣
之品。
起居有常
0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以免耗伤正气。
03
辨治法详解
药物治疗方案选择与实施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如腹满、呕吐、食不下 等,选用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药物配伍
依据中医药理论,合理搭配药物,以增强疗 效,如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等。
药物剂量与用法
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轻重,确定药物的剂量 和用法,确保安全有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01
02
延误治疗时机
误诊误治会导致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 机,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引发变证
误治还可能引发其他变证,增加治疗 难度和患者痛苦。
损伤正气
误用寒凉药物或过度使用攻伐之法, 会损伤患者正气,导致病情加重或缠 绵难愈。
提高诊断准确率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
医生应加强对太阴病理论的学习,掌握其病 因、病机和临床表现,提高诊断水平。
误诊原因分析
症状相似度高
太阴病与其他一些疾病在 症状上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如腹泻、腹痛等,容易 导致误诊。
病史采集不全
医生在诊断时未能详细询 问患者病史,忽略了太阴 病的特异性表现,从而导 致误诊。
体征观察不细
医生脉象等,也容易导致误 诊。
误治后果评估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太阴病_精品文档

太阴病_精品文档
28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概说 -P1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2、太阴病的成因3、太阴的生理4、太阴病的证候特点与分类5、太阴病的预后。

一、太阴病辨证纲要 -P4二、太阴脏虚寒证(太阴病本证) -P5三、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太阴病兼变证--太阴病腹痛证)-P7四、太阴中风证(太阴病欲愈候--太阴四肢烦疼证)-P 9五、太阴病的预后–P11(一)太阴病转愈–P111、太阴中风,可以自愈。

2、太阴下利自愈证(太阴腐浊不化证)。

(二)太阴病转属阳明的辨证(太阴外薄阳明证)。

-P13(三)邪传少阴–P13概说太阴病是阴证的初期阶段,我们在讲原文之前,我们先对太阴病的大概情况做一个介绍。

1、太阴病的病变部位:脾经、脾脏、四肢主要涉及到足太阴脾经,涉及到脾脏。

三阳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是“腑证”。

三阳病涉及到脏腑的时候,我们讲的是太阳膀胱腑,阳明胃肠腑,少阳胆腑、三焦腑。

三阴病涉及到内脏的病都叫“脏证”。

因为三阴经脉和五脏相联系。

另外在太阴病篇,还涉及到四肢被风寒邪气所伤的证候,《伤寒论》把它称为太阴中风。

由于脾主四肢,所以我们在太阴病的病位上把四肢也列进太阴病,可见太阴病涉及到脾经、涉及到脾脏、涉及到四肢,这就是太阴病的病变部位。

2、关于太阴病的成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寒直中太阴”。

“直中”这个词,我们在《伤寒概论》里提到过,就是外邪不经过三阳,直接侵犯三阴之脏(不是经),直接侵犯三阴之脏而发病,我们把它叫做直中。

之所以发生直中,是和内脏阳气素虚有关。

由于内脏阳气虚,所以外邪就可以直接侵犯三阴,而这种证候,病情一般比较重,尤其是少阴直中,那就更重一些。

对于“太阴直中”来说,它只不过涉及到外寒直接伤脾阳,出现了腹痛、腹满和腹泻的这种临床表现。

这是太阴病成因的一个方面,外寒直中太阴。

※另一方面是“邪由他经传来”。

哪一经的邪气容易传太阴:◎首先是太阳病,太阳之邪可传太阴,当然有的是自然传经入里的,也有的是误治以后,伤了太阴的脾阳,伤了太阴的脾气,然后太阳表邪入里。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时272腹97“3自腹腹痛满满,时痛”机尽理相不同“里里大虚虚实不并痛甚有”兼下有利气气—滞滞四瘀郁逆阻滞辈脾脾络络
2020/3/7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1 。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20手20/3足/7 自温(要点) 伤寒论
14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日十余行必自止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3/7
伤寒论
2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
也。
❖ 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2020/3/7
伤寒论
15
❖ 分析: 大便硬者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
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
余外内容同278条
2020/3/7
伤寒论
16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603)【伤寒】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鞕。

(273)【词解】①食不下,指食欲不振或不能进食。

此由脾虚邪陷,中阳不足,受讷无权,腐熟无力,运化失职,故食不下。

②自利:未经用药泻下而自行腹泻。

③时腹自痛:此为脾虚湿滞,气机不畅,故时而腹部作痛。

④胸下结鞕:胸脘部痞结胀硬。

【要点】本条论述太阴病的典型症状与误下变证。

【今译】太阴病一开始发生的症状,腹部胀满而且呕吐,饮食不下,腹泻却很厉害,一阵一阵腹部疼痛。

如果误用泻下法,势必导致胸脘部痞结胀硬。

【释析】本条首揭太阴病一开始得病的特点,以作为太阴病的诊断依据,太阴属土主湿,在脏为脾,脾主升清与运化转输水谷精微、津液。

当其外受寒邪或内伤生冷而发病时,脾阳被寒邪所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胃肠气机阻滞不行则腹满;寒湿内盛,气机阻滞,升降失常,导致胃气不降,浊阴上逆则吐;中焦虚寒,脾不健运,胃不受纳,因此食不下;脾虚气陷,清阳不升,水湿不化,则下利益甚,即自利乃脾家自伤,自发性下利,并不是邪气内陷而被迫下利;腑气以通为用,寒湿而聚,气机时有凝滞,时有暂通,所以时腹自痛。

可见“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是太阴病的辨证眼目,连发两个“自”字,则形象地描绘出太阴病因本身虚寒而引起的下利腹痛。

“自利益甚”不但反映出脾阳随着病情的发展越来越虚,而且说明“腹满而吐,食不下”等都是最早期的症状。

“时腹自痛”,指腹痛隐隐,时时发作。

即腹痛非持续性,和阳明腑实的腹满痛始终不减,或减不足言迥然有别,这是因为其腹痛由寒湿阻滞经脉,经气不畅所致,故可得温则减,或随着一日中阳气的盛衰变化而有缓解之时。

太阴脾、阳明胃同主胃肠疾患,阳明多为里热实证,而太阴多为里虚寒证,故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

太阴虚寒证与阳明腑实证都有腹满,但两者的性质则截然不同,太阴腹满属虚寒,腹满喜温喜按,局部柔软,为脾阳虚而寒湿郁滞,其特点为“腹满时减,复如故”,虽下利而腹满仍不除;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属实热,腹部硬满,胀痛拒按,为肠间燥屎阻结,其特点为“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得大便通利则腹满可除。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课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课件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7
本证的特征性表现为: 舌尽红赤、厥冷 脉微、渴甚。为阴阳俱虚体质基础上出现 的寒热并见证。非单纯的阴虚火旺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8
厥阴病本证
• 寒证
• 寒厥证:当归四逆汤 • 寒呕证:吴茱萸汤证
• 热证
• 热厥证: • 热利证:白头翁汤证
• 厥热胜复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9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遂与麻黄升麻汤,服一剂,肢体微汗,手足温暖,
自利即止。明日诊之,脉亦向和,嗣后与异功、生脉合
服数剂而安。(《古今医案按》)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6
厥的病理与特征
• 厥的病理:“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
便为厥。”
• 厥的特征:“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337)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7
热厥证
•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 (350)
• ①直中 ②转属 • 病机:阳气升降出入紊乱于厥阴枢机之位。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4
确立本证的基本原则:
• 反映本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特征。 • 反映本经所属阴阳气化的生理病理特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5
厥阴病本证:
• 厥阴提纲证 • 厥与厥热胜复证 • 厥阴热利证 • 厥阴寒呕证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2
• 功能:
• 厥阴与阴阳气的交替转化有密切关系。 • 主论足厥阴肝:为血脏,体阴而用阳,性喜条
达,功主疏泄,主要体现于脾胃的受纳运化及 对情志的调节。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3
二、厥阴病:
• 定义:肝的生理功能失常,具有阴尽阳生,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课件
详细描述
太阴病的病因主要包括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情绪失调等。
总结词
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油腻食物等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寒湿内生。劳累过度则耗伤气血,影响脾胃运化功能。情绪失调如忧思、抑郁等也会影响脾胃气机,进而引发太阴病。
详细描述
总结词
太阴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脾胃阳气虚弱,寒湿内生,气机升降失调等。
太阴病时,脉象也可能出现弦紧的情况,这是由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所致。
03
02
01
太阴病时,脾胃气虚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
脾胃气虚证
太阴病时,寒湿困脾也是常见的证候。患者可能出现肢体困重、乏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寒湿困脾证
太阴病时,痰湿中阻也可能出现。患者可能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等症状。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的典型案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总结词:成功治愈
详细描述:患者李某,女,45岁,因长期脾胃虚弱,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诊断为太阴病。经过中医辨症治疗,采用健脾和胃、温中散寒的中药方剂,同时配合饮食调理和运动,患者病情逐渐好转,最终治愈。
总结词:有效预防
详细描述:王某,男,32岁,为避免太阴病的发病,采取了积极的预防措施。他注重饮食卫生,避免过度进食生冷食物,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同时,他学习了一些中医保健知识,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通过这些措施,王某有效地预防了太阴病的发生。
如干姜、附子等,适用于太阴病的寒证。
温中散寒药
如党参、白术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气虚证。
健脾益气药
如黄连、黄芩等,适用于太阴病的湿热证。
清热利湿药
如陈皮、丹参等,适用于太阴病的血瘀证。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辨解第一节概论一、太阴含义在六经中医,太阴有经藏两层意义。

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

太阴藏则包括足太阴脾藏与手太阴肺藏。

太阴与六气之湿土对应。

足太阴脾又与五行之己土相配,手太阴肺则与辛金相配。

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相表里,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相表里,胃与大肠分离。

二、太阴病含义在《伤寒》里,太阴病指足太阴脾病,未包括手太阴肺病。

足太阴病,也被分为所谓经病与藏病。

脉浮,四肢烦痛,身痛这些用桂枝汤治疗者,称为经证。

腹胀,腹痛,自利不渴这些要用四逆理中治疗者,称为藏证。

实际上,将一些阳明病证也收入了太阴病。

三、太阴病治方医学辨解六经中医将脾胃放在中央湿土,因此,其太阴病理从湿土立论,胃虽然配戊土,其病理却从燥金立论。

可见,六经中医将脾胃置于燥与湿对立之状态,自相矛盾,且违背藏腑表里自和之生理。

在治方医学里,脾藏复归东方木位,其数八;胃腑与大小肠重回一家,且复归东方正風之位,其数三。

脾藏与胃腑处于同一时象,脾藏地八之木为太极本体,胃腑天三之風气为之用,两者构成一个太极阴阳之生命小系统。

因此,治方医学之脾胃生理与病理,皆确定从五行之風木立论,脾与胃之关系乃是体用间相互依存之关系,绝非矛盾双方,阴阳之对立关系。

治方医学讲脾主肌腠筋肉,故治方医学之脾胃病,属于次表之病,与六经中医之太阳病有密切之联系。

太阳伤寒中風,治疗均不离桂枝,以其治在胃腑与脉腑,即治在次表与中枢。

《伤寒》谓桂枝本为解肌,可见太阳病不仅治在肺焦之表,亦治脾胃之次表,以及表里之中枢。

可见,治方医学将脾胃复归东方風木,与《伤寒》之临床经验完全吻合,与后世医家之临床经验亦完全吻合。

总体而言,太阴病有表热里寒的特征,即表病热,里病寒,即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脾之用腑病寒。

脾主之肌腠筋肉病热,此与太阳病身疼病寒之区别;脾之用腑病寒,此与阳明病胃腑燥热之区别。

若以六经中医之语言,可谓太阴经表病热,阳明胃腑病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