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形象的典型意义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戏剧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戏剧描述了一个年轻男子哈姆雷特的心理和矛盾冲突,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困境。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的典型意义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悲剧性:哈姆雷特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在故事中经历了巨大的心理和生理痛苦,最终病逝。
这种悲剧性的结局反映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不可预测性。
2. 复杂性: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复杂的情感。
他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这使得他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困惑。
3. 道德困境:哈姆雷特的故事反映了道德困境的出现。
他面临着选择,既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良心,又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
这种困境使得哈姆雷特的行为和决策充满了矛盾和争议。
4. 反抗精神: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
他在故事中展现了对封建道德和权力秩序的强烈反抗,寻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哈姆雷特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冲突,反映了道德困境和反抗精神,成为人类文化和心理研究中的重要对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解析
五、《哈姆莱特》解读(一)主要角色与剧情介绍(略)(二)思想意义:《哈姆雷特》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与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在新旧交替时期的黑暗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尖锐斗争,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的社会弊病。
展示了文艺复兴后期迷惘失望的社会心态,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人世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的人性与未来的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肯定了人文主义这些理想在道义上的合理性。
同时提出了一个社会必须改造的重大问题。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下面提供几种解读方式,供参考:诠释1(最为普遍的和基本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
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浅析哈姆莱特的悲剧形象
其次,现实的丑恶和严酷打破了他昔日的梦幻,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破灭了。剧本一开始,世界便已“颠倒混乱,”人们噩梦连绵,惶惶不可终日。当亡父的鬼魂告诉他他的叔父是弑君篡位的凶犯时,他再一次受到极大的震动。现实使哈姆莱特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负载万物的大地,这座美好的框架,只不过是一个不毛的荒岬;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结合。”至于人,“在我看来,这个泥塑的生命算得了什么?人类不能使我产生兴趣,虽然我从你现在的微笑中,我可以看到你这样想。”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哈姆莱特的结局是和敌人同归于尽,他未能完成“重整乾坤”的重任,因此他作为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受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影响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在与强大的邪恶势力的斗争中是失败了。客观上是历史条件的限制,那个时代封建势力还相当强大,主观上则是人文主义者本身的局限性。哈姆莱特始终把复仇的艰巨事业当作个人的任务,他当然不可能依靠群众,他还害怕群众,他对于当时主客观的情势也有自我意识,因而模糊地感到自身悲剧的必然命运,他说“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说明他缺乏胜利的信心,他又把成败归之于宿命:“可见随我们怎样琢磨来琢磨去,结果还是靠天意”。恩格斯指出哈姆莱特的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哈姆莱特的悲剧具有重大意义,它反映了时代精神,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罪恶,提出了现实世界不合理,必须改革的根本问题,而主人公本身也由于其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性格,成了莎士比亚人物塑造上的不朽典型。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是莎士比亚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角色之一。
他是丹麦王子,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和人生经历,是一个备受苦难、充满矛盾、思想深刻的人物形象。
首先,哈姆莱特形象的复杂性在于他的深情与冷静的矛盾性格。
他既有温情,又有使命感;既有勇敢,又有惧怕;既有热忱,又有怀疑。
他几乎成为了所有复杂角色的代表,他的个性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欧洲文学中这一人物类型的塑造。
最后,哈姆莱特形象的内在痛苦也成为了他典型意义另一方面。
哈姆莱特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他在认真地思考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意义,是一位深刻思想家。
他冷酷无情的话,“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变成了他复杂性格的又一反映。
他不仅是一个人物形象,更是无数人共鸣的心灵寄托。
因此,哈姆莱特的形象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是有名的复杂人物与道德战士的代表,也是一个引人深思、具有广泛共鸣的心灵寄托。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创作第二时期即悲剧时期的力作,英国此时已由伊丽莎白时代的外表繁荣转化为整个社会日益剧烈的动乱不安。
莎士比亚早先对人文主义理想的歌颂变为了对现实的严峻批判。
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形象就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形象对社会现实及由社会环境决定的人文主义思潮作了高度浓缩和提炼,因而这一形象又上升为了那个时代的精神的结晶,对这个形象的分析,不仅能帮助我们认识当时的英国社会的现实,而且能让我们在考察特定历史阶段的人的精神之花时,发现植根于现实的“人学〞对现实的启迪和警策。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哈姆莱特形象的典型性就在于它深刻地描写了早期人文主义者对现实的批判和基于批判的疑心以及伴随而来的幻灭和绝望,而哈姆莱特的绝望正是对那个时代的控诉,也是对那个时代的反叛。
他的绝望虽然打着人文主义者固有的阶级弱点的烙印,但正是这种绝望显示了处于萌芽状态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理想人物的局限,所以也从而批判了决定这个人物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本文正试图从这点入手,从社会分析,性格分析,哲理分析的不同角度写出自己关于哈姆莱特形象的粗浅意见,并殷切希望我们仍要与“这一个〞哈姆莱特辞别,因为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
〔一〕“丹麦王宫〞中的王子哈姆莱特最先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地方是在“丹麦的王宫〞中,他此时是从人文主义思想中心之一的威登堡奔丧回家,而他的第一句台词就是:“超乎寻常的亲族,莫不相干的路人〞。
矛盾的话语显示了他矛盾的心情,而且随着情节的开展,这种情绪成为了哈姆莱特性格的基调,理解哈姆莱特的形象必须从产生这种矛盾心情的时代与人物的自身矛盾入手。
正如赫尔德在谈到哈姆莱特时说的那样:“你把这个人所在的地点、时间和他个人的情况去掉,你就去掉了他的气息和灵魂,它就成了这活人的画像了。
〞剧中的哈姆莱特活动在中世纪的丹麦,而哈姆莱特却是应该生活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英国,莎士比亚是从当时的现实出来提炼出这一形象的。
《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众所周知,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莎士比亚在剧中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使其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
这位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优美丰富的语言、高超娴熟的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的众多读者。
《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的传世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而正是哈姆雷特的这种人文主义理想与现实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人生悲剧的必然。
其主人翁哈姆莱特的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的焦点。
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的那样,说不尽的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的形象,冲动犹豫的性格,善恶兼备的道德取向等等。
哈姆莱特一生的经历折射出他内心的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的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的二重结合。
哈姆雷特说: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恶毒的秀草”,世界“是一所很大的牢狱”。
这些意象象征性地告诉我们,上帝失落了,而魔鬼却活着,世界变成冷酷的世界,变成一个颠倒的时代。
这样一个时代的哈姆雷特却是一个处于理想于现实中的矛盾人物形象,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这些观点和众多学者是一致的,我以为哈姆雷特作为一个悲剧人物,更有其自身的特点。
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现实和理想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曾经对天地万物、人与社会都充满了美好的希冀。
但是现实的严酷与丑恶打破了他的美好理想,他的人文主义的信念破灭了。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在复仇道路上的犹豫,显示了他所代表的人文主义与封建势力的悬殊。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演示教学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哈姆雷特这一角色被认为是文学史上最复杂且最具象征意义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象和角色所承载的象征意义是多维且深远的。
在本文中,我将探讨哈姆雷特形象的象征意义,并解释他在戏剧中的各种角色,以及他所代表的主题和价值观。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位深思熟虑的人物,富有智慧和洞察力。
他经常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探索存在的真相。
这使他成为了哲学家和文学形象的象征。
他对人性的深度观察,在表演中体现了一种对自我认知和自我理解的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人类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
通过哈姆雷特的思考和对话,莎士比亚探讨了宇宙的本质、道德的问题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其次,哈姆雷特作为一个复仇者的形象,提供了关于复仇和正义的深入思考。
他通过对克劳迪斯国王的复仇来维护家族的名誉和正义。
然而,在他的追求过程中,他陷入了复杂的思考和内心的痛苦,这表明复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行为,更是一种伦理和道德的问题。
哈姆雷特的形象象征着正义的追求和复仇行为带来的后果。
他的经历使观众对复仇的道德性和伦理性提出质疑,并探讨了人性中正义和恶的复杂关系。
哈姆雷特也是一个失去信仰的形象,他对此的挣扎和内心的冲突反映了他的存在主义困境。
在剧中,哈姆雷特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并试图通过自我毁灭来解决他的痛苦。
这表明他对虚无主义和绝望的思考。
哈姆雷特的形象代表了人类对生命的无解性问题和追求意义的无止境的挣扎。
通过揭示哈姆雷特的内心世界,莎士比亚探索了悲剧中存在主义的主题,并引发了观众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深入思考。
此外,哈姆雷特还是一个被分裂的形象,他的行为和选择揭示了他内心矛盾和道德困境。
他一方面渴望为父亲复仇,另一方面又因为复仇行为引发的暴力和血腥感到恐惧和犹豫。
这种内心的分裂影响了他的决策和行为,也象征了他对现实世界和个人责任之间的冲突。
哈姆雷特的形象揭示了人类困于选择和以行动面对现实的复杂性。
从这个角度上看,哈姆雷特在象征上代表了人类在道德冲突中的困境和挣扎。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2篇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2篇【第一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它的剧情,还有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在这些角色中,哈姆雷特无疑是最为经典和复杂的一个。
在这篇论文中,本人将对哈姆雷特这一角色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受折磨的灵魂。
他的父亲被谋杀,母亲与他的叔叔迅速结婚,而且他的好友奥菲利亚也因为他的行为而深受伤害。
所有这些遭遇让哈姆雷特变得痛苦和困惑,他开始从一开始的拒绝接受到最终的疯狂。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
他的舌头和思想都锋利无比,经常为了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和不公正进行辩护和挑战,这使得哈姆雷特成为全剧中最让人心悦诚服的角色之一。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著名独白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哈姆雷特也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
他在爱和恨、勇气和懦弱、正义和仇恨之间不断犹豫,他的内心常常矛盾和不确定。
例如,在考虑复仇的时候,哈姆雷特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行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可能面临的后果。
他的矛盾和不确定使他更加动人和令人心疼。
第四,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
他的性格和情感经常变化,从情绪激动到冷静思考再到暴力行动。
他喜欢通过戏剧、讽刺和吟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这同时也是掩盖他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方法。
这种复杂性让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魅力的角色。
最后,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角色。
他的思想和行动直接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相连。
他的问题和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问题。
哈姆雷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文化和历史中,成为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魅力的角色,他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历史。
他的感受和思想所表达的精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永恒之光。
哈姆雷特的形象分析
五、"哈姆莱特"解读〔一〕主要角色与剧情介绍〔略〕〔二〕思想意义:"哈姆雷特"通过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及其帮凶的冲突与斗争,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英国在新旧交替时期的黑暗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提醒了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的锋利斗争,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的痼疾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的社会弊病。
展示了文艺复兴后期迷惘失望的社会心态,肯定了人的尊严、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人的力量和人世间的生活,以及对美好的人性与未来的和谐的世界的向往;肯定了人文主义这些理想在道义上的合理性。
同时提出了一个社会必须改造的重大问题。
〔三〕哈姆莱特形象分析"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下面提供几种解读方式,供参考:诠释1〔最为普遍的和根本的〕: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悲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
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开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场〕——"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承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便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背叛,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最为著名的戏剧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故事。
这部戏中的每个角色都深入人心,展现了丰富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哈姆雷特及其他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
首先是主角哈姆雷特。
他是一个富有哲思和才华的年轻人,同时也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角色。
哈姆雷特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为追求真相而苦苦挣扎的人。
他对自己父亲的死产生了深深的怀疑,这导致了他的内心困扰和痛苦。
哈姆雷特通过独白和独白来传达他的内心世界,他的言辞充满了智慧和哲学思考。
尽管他看似犹豫不决,但他内心的矛盾却让他成为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形象。
哈姆雷特的形象与他的好友霍雷肖相对照。
霍雷肖是一个忠诚和勇敢的人,他对哈姆雷特有着深厚的友谊。
他是哈姆雷特最值得信赖的人之一,哈姆雷特经常和他分享他的痛苦和困惑。
虽然霍雷肖并没有哈姆雷特那么复杂和深沉,但他的形象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平衡和相对稳定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哈姆雷特的母亲格特鲁德。
格特鲁德是一个复杂的女性角色,她是丹麦国王的王后,也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格特鲁德的形象经常受到批评,认为她在家庭和政治事务中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然而,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格特鲁德表达出她对哈姆雷特的爱和对他的痛苦感到无助的情感。
她在王位上的位置使她受到了严格的约束,这也导致了她无法完全自主的处境。
因此,格特鲁德的形象呈现出深深的人性和复杂的情感。
另一个重要的人物是克劳狄斯,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也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弟弟。
克劳狄斯是一个阴险和权力欲的角色,他为了夺取王位而谋害了哈姆雷特的父亲。
他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无情和不可信的人。
克劳狄斯的形象也暗示了权力的腐败和人性的黑暗面。
最后,我们来看看奥菲利娅,她是哈姆雷特的心上人。
奥菲利娅的形象被描绘成一个纯洁善良的女性。
然而,她因为哈姆雷特的矛盾和痛苦而失去了理智,最终走向了悲剧的结局。
奥菲利娅的形象是一个代表了无辜女性悲剧的角色。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导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刻画深入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角哈姆莱特。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富思想、矛盾复杂的角色。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哲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真相充满了质疑。
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感知力,但同时也深陷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情绪之中。
行为表现哈姆莱特的行为表现凸显了他的复杂性。
他设下了“装疯”的计划,以便揭露克劳狄斯和杰勒特对他父亲的谋杀。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让人猜测他是真的发狂还是假装发疯。
此外,哈姆莱特还将决心和犹豫不决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对克劳狄斯心怀复仇之情,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行动后果的担忧而犹豫不决。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哈姆莱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形象对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的想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的决心和犹豫不决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此外,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和发展。
克劳狄斯性格特点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整个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和善和富有魅力,但实际上却虚伪和冷血。
他的人格魅力隐藏着黑暗的目的和执着的谋划。
行为表现克劳狄斯的行为表现显示了他的狡诈和权谋心机。
他利用政治手段将哈姆莱特流亡,并与杰勒特密谋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
他还设下圈套试图诱使哈姆莱特露出破绽。
克劳狄斯的行为一方面展现出他的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克劳狄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阴谋和行动导致了剧情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哈姆莱特的内心痛苦和复仇之心。
在整个故事中,克劳狄斯的角色扮演了主要的反派角色,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奥菲利亚性格特点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的女友,也是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
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解读简介《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戏剧作品之一,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与他的家族和周围人物之间发生的复杂故事。
在这部戏剧中,各种角色形象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多层次的性格特征。
1.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作为主角,在戏剧中扮演一个复杂而深沉的形象。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内向矛盾:哈姆雷特是一个性格内向、善于思考问题的人。
他倾向于用推理和分析来应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这使得他经常陷入自我质问和犹豫不决。
•苦恼与激情:哈姆雷特对于他父王被杀以及母亲与兄弟克劳迪斯结婚感到极度悲伤与愤怒。
他深陷情感纠结中,同时还受到父亲鬼魂显灵要求复仇的压力,这使得他时常表现出情绪化和冲动的一面。
•思辨与疯癫:哈姆雷特经常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他对生死、存在意义等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这种过度思考也导致了他被认为是疯子,故事后期他逐渐展现出偏执和疑神疑鬼的行为。
2. 奥菲利娅奥菲利娅是哈姆雷特的女友,她的形象也非常复杂。
以下是对她人物形象的解读:•纯真无邪:奥菲利娅一开始展现出天真纯洁的一面,她深爱着哈姆雷特并相信他对她的爱也是真诚的。
然而,在戏剧发展过程中,她被迫参与到政治阴谋之中,使得她逐渐失去了童真。
•受害者与背叛者:在戏剧中,奥菲利娅遭受了来自家人和哈姆雷特的背叛。
她被1uieye母亲命令监视哈姆雷特,并且因此成为弄虚作假政治游戏中的牺牲品。
这些经历造成了她的精神崩溃和最终的悲剧结局。
•社会角色:奥菲利娅也代表了女性在那个时代的社会地位和束缚。
她没有自主权,被家庭和政治力量所控制,这使她无法保护自己并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3. 克劳迪斯克劳迪斯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兼继父,他也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以下是对他人物形象的解读:•欺骗者:克劳迪斯杀死了哈姆雷特的父亲,并与哈姆雷特的母亲不忠。
他为了获取王位和权力愿意不择手段,善于用谎言和阴谋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矛盾与内疚:尽管克劳迪斯表面上看起来咄咄逼人、坚定不移,但他内心深处却存在着强烈的内疚感。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从小受人尊敬且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无忧无虑的生活使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单纯善良的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者。
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的,他不知道世界的黑暗和丑陋面,他相信生活的真善美并且向往这种生活。
然而当他的父亲死亡、母亲又马上嫁给叔父,再加上父亲托梦告诉哈姆雷特是克劳迪斯害死了他。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他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中,他的人生观发生了改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复杂和多疑,同时又有满腔仇恨不能发泄。
重大的变故也使哈姆雷特看到了社会的现实和黑暗,他开始对亲情和爱情产生了疑问,变得彷徨和绝望,他开始变得偏激,离众人越来越远。
父亲死后的这段时间的经历,哈姆雷特的思想有了重要的转变,他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变得很坚定,他打算奋起反抗,哪怕以生命为代价。
他对生活开始有了真正的思考“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即使充满了复仇的怒火,他也不滥用暴力。
他对生活由充满信心到迷茫到再次坚定,在磨炼的过程中他通过亲身的经历和自己的思考来提升自己。
在磨炼中他变得坚强,变得不再犹豫,做事果断,他要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变命运。
最终他虽然为父亲报了仇,但还是为了正义被奸人所害,他的愿想也就落空了。
他是为正义而死,死得伟大,但是也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
克劳狄斯丹麦现任国王。
他是哈姆雷特的叔父,在哥哥死后继任了王位。
老国王的鬼魂告诉哈姆雷特,他正是谋杀自己的凶手。
他罪有应得,最后死在侄子复仇的毒剑下。
克劳狄斯是莎士比亚刻画的一个丑恶的人物形象。
为了权力,他害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娶了嫂子为妻,夺得了君主的位置;同时为了隐瞒自己的罪行,他设计杀害哈姆雷特,同时还要让舆论有利于自己。
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也是一个阴谋家。
在他认为哈姆雷特不知道真相之前,他不是没有打算将哈姆雷特杀害,他只是想通过哈姆雷特父亲死亡和母亲改嫁的打击使哈姆雷特变得消沉,使他离人们越来越远,失去他的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
分析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其典型意义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地结合体——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四百多年前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如突兀异峰崛起于英国文坛.这位伟大地诗人和剧作家,以其深刻地思想、广泛地内容、优美丰富地语言、高超娴熟地艺术技巧,征服了当时和后世地众多读者.《哈姆莱特》作为莎士比亚地传世剧作,其主人翁哈姆莱特地经典形象,无疑是世人所关注地焦点.或许正如别林斯基所惊叹地那样,说不尽地哈姆莱特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年轻朝气地形象,冲动犹豫地性格,善恶兼备地道德取向等等.哈姆莱特一生地经历折射出他内心地凄厉和壮烈,同时也体现了哈姆莱特地矛盾性——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地二重结合.\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地冲突哈姆莱特地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地爱情,属于上流社会地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地情人奥菲利娅地话来说,他是“朝臣地眼睛,学者地辨舌,军人地利剑,国家所瞩望地一朵娇花;时流地明镜,人伦地雅范,举世注目地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地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地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地杰作!”是“宇宙地精华!万物地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地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地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地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地封建关系.这时地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地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地骄傲和未来地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地是鲜花着锦地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地现实变故,他地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地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地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地命运发生戏剧性地逆转.父亲地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地欢乐.紧接着是母亲地迅速改嫁,自己地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地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地打击.他用一身“墨黑地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地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地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地人伦秩序,家地存在随着父亲地去世和母亲地改嫁而瓦解.他地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地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而作为王子,哈姆莱特理所当然地继承权也遭到了剥夺,新国王克劳狄斯以堂皇地言辞对王位世袭进行了质疑,现实地篡改意味着对于哈姆莱特以前所拥有地一切权利地剥夺.作为爱人,哈姆莱特怀疑奥菲利娅爱情地纯洁性,认为她是奸王派来地暗探,于是就绝然地斩断情丝.这时地哈姆莱特面临着一切常人都可能要面临地人生困境.家地解体,母亲地背弃,王位地丧失,爱情地失落.他不再是以前快乐地王子,而是象凡夫俗子一样背负着难以言说地各种人生苦恼.回顾后目睹地各种丑恶现象使他认识到现实并不如想象那样美好,坚贞地爱情、忠诚地友谊、和谐地社会关系,这些曾被视为珍宝地生活理想,如今都已化为泡影.年轻地哈姆莱特陷入了沉思之中,他沉思着亲缘地关系,沉思着被否定地亲情,沉思着被篡夺地王位,沉思着被轻蔑地爱情.这一系列地沉思始终伴随着哈姆莱特走向未来地成长旅途之中,促使他变得忧郁和怀疑.当哈姆莱特从父亲地亡魂那里得知整个事件地真相时,更加深了他心中地疑惑,从此开始了他漫长地复仇之路.哈姆莱特命运地悲剧性逆转不仅使他看清了现实与理想地冲突,而且还进一步看清了把罪恶掩盖起来地伪善.他完成了由高高在上地王子向凡夫俗子地转变,开始了严肃、忧郁地沉思.二、忧郁、沉思地性格哈姆莱特在威登堡大学求学时聪明机智、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父亲地不明猝死,母后地迅速改嫁,叔叔地篡位这三道冲击波,使一向无忧无虑地哈姆莱特变得忧郁、沉思起来.然而,忧郁、沉思并不是哈姆莱特地天性.从表层上看哈姆莱特地忧郁来自父亲地死亡,来自母亲地背弃,来自爱情地失落.他从威登堡匆匆返回丹麦为父奔丧,流露忧伤地情绪是人之常情.儿子哀悼父亲地死亡,以至于产生郁结情绪,谁也不会惊异.也正体现了他作为凡夫俗子地一面,具有常人地正常情感.但随着时间地推移,忧伤之情会逐渐淡化.然而,哈姆莱特却并没有从忧伤中解脱出来.其母亲乔特鲁特认为活着地人都要死去,从生活踏入永久地安宁,她要求哈姆莱特把“高贵地父亲”地死当做一件很平常地事情,抛开“阴郁地神气”.其叔父克劳狄斯却先从表面上肯定王子地“孝思不匮”是“天性中纯笃过人之处”,随后认为哈姆莱特“固执不变地哀伤,却是一种逆天悖理地愚行,不是堂堂男子所应有地举动”,[2]要求哈姆莱特承认既在事实.而御前大臣波洛涅斯认为,哈姆莱特地忧郁是因为向他女儿奥菲利娅求爱遭到拒绝.因此,他们认为,哈姆莱特地忧郁来自于父亲地死亡,爱情地失落.然而,哈姆莱特之所以忧郁不仅是因为克劳狄斯杀兄霸嫂、篡夺王位,而是他目光尖锐,从个别人地罪恶中看到了当时地社会罪恶.他看到宫廷腐化堕落,阴谋重重,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腾沸,社会动荡不安,邻邦挪威蠢蠢欲动.原先代表他高贵出生地丹麦王室,现在却成了“世界是一所很大地牢狱,丹麦是其中最坏地一间”[3].在哈姆莱特看来,克劳狄斯地罪行只是世界上存在地全部罪恶中地一桩,问题在于整个时代颠倒混乱,与理想相背,“原以为美好地大自然,只是一片荒岬,一大堆污浊地瘴气地集合.原来理想地天神一般地人类,现在看来,不过是泥土塑成地生命.”[4]所以哈姆莱特意识到,他地责任不是单纯地为父报仇,杀死一个奸王那么简单,而是要负起重振乾坤地责任,要把个人复仇同改造社会结合起来.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地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地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地沉思之中.“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地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地暴虐地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地无涯地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5]充分体现了他地内心沉思地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地斗争,他地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地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地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地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地思想而存在.三、身不由己地行动现实要求哈姆莱特地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从哈姆莱特地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地理由.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地亡魂那里找到答案.哈姆莱特地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地启发和驱使.两方面地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地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地.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地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地丑恶,理想地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地东西,他感叹“人世间地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地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地花园,长满了恶毒地莠草”[6].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地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采取行动地倾向和逃避行动地倾向互相抗衡着.但因为有父亲鬼魂地命令,才促使着他地复仇行动地发展.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地罪恶所作出地结论.于是突然放弃了他地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地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地质疑.具有完美倾向地哈姆莱特,他希望他地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地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地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哈姆莱特在为父报仇地行动中始终处于被动地地位,父亲被害时他不在现场,所有事实地真相由其父亲鬼魂转述,缺少直接证据.至于母亲与叔父地婚礼更是仓促,根本不容他反对.在身不由己地情况之下,哈姆莱特拿出了“装疯”地杀手锏,来侦察事件地真相.但直到后来才真相大白,是他地叔父杀兄篡位.其叔父正站在权力地颠峰,对于整个世界公正与合法制秩序作出挑战,正是他扮演了哈姆莱特地对手.可他发现家庭中地不幸只是万恶之中地一件,现实与他想象中地更为残酷,他还需要不断地去了解他身边地人和社会,不敢轻举妄动.哈姆莱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因此,此时地个人复仇任务变成了社会责任,这样地想法驱使着哈姆莱特地进一步行动,承担起艰巨而严酷地现实重负.由此,哈姆莱特在行动上体现了凡夫俗子和乾坤巨人矛盾结合.四、对女性地误解哈姆莱特在身不由己地行动过程中,感受到了周围世界地冷寂和孤独.母亲地改嫁使他怀疑亲情,朋友地背弃使他不信友情,情人地刺探使他远离爱情,严酷地现实遭遇让他变成了一个孤军奋战地斗士.这一切销蚀了哈姆莱特原有地对“人”地美好理想,给他以致命地打击.哈姆莱特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理想化倾向地理想主义者,他执着地把自己关于人、人生、以及善与美地理想,集中体现在女性身上.年轻地哈姆莱特本该享受到青春爱情地单纯美好,然而经过一系列地变故打击之后,却完全颠覆了他对女性地美好认识.哈姆莱特对女性地偏见主要来自于母亲对他地伤害,年轻地哈姆莱特开始时对女性带有唯美地幻想色彩,贞洁、善良、真诚.因为母亲对家庭地背离,父亲刚死了两个月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因此,“哈姆莱特以激烈地言辞表达着内心深处地无助和依恋,母亲背叛自己地这一决绝行为,让哈姆莱特在情感上极度震惊和痛苦,他无法阻止事态地发展,越是怀疑就越陷入困境,越是陷入困境就越以一种尖锐地方式祈望再次得到母亲地爱和关注.可是哈姆莱特却意识到,他地母亲作为女人,早已成为了生活中一种最为可疑地变数.”[7]哈姆莱特似乎绝望地洞悉了女人地全部秘密,意识到母亲是受情欲地摆布,“迫不及待地钻进乱伦地衾被”,成为“生活在汗臭垢腻地眠床上,让淫邪熏没地心窍,在污秽地猪圈里调情弄爱”地那个人,他发出了至今仍被一些人赞同地话语:“脆弱啊,你地名字就是女人!”[8]这对于哈姆莱特是一种刻骨铭心地伤害,“可以说哈姆莱特在一瞬间丧失了童年记忆中所有地母亲形象,而获得对女性地重新评价”.[9]此时地哈姆莱特完全按他地理想和道德标准来要求其母亲,“对母亲地矛盾心理使得哈姆莱特对于女性既鄙视又亲近,既暴戾又哀伤.”[10]可怜地奥菲莉娅,理所当然成为哈姆莱特对女性误解地祭品.别林斯基这样地评说过哈姆莱特:“他对于爱情地现实性,对于女性地尊严也不相信了;象个疯子一样,他把感情践踏在脚下,用无情地手撕毁了他和那纯洁、美丽地女子间地神圣关系,而那女子曾是全心全意地、天真地把一切交给了他,他呢,也曾深深地、温存地爱过她.他无情而粗暴地侮辱她这样一个柔顺、温和,象是稀薄地空气、光线和和谐地音乐所造成地女性,好象他要赶快抛弃世界上使他想起幸福和善良地一切.”[11]只因为奥菲利娅在王权斗争中无意之中被充当了权力之争地棋子,她轻易地被人利用了,充当了刺探.于是,奥菲利从哈姆莱特心中地女神,“那天仙化人地,我地灵魂地偶像,最艳丽地奥菲利娅”变成了另外一种可怕地形象,“我也知道你们会怎样涂脂抹粉,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地生物乱取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地风骚.”[12]而他对女人地嘲弄更充满了真正地惨痛,“……进尼姑庵去吧……或者要是你必须嫁人地话,就嫁给一个傻瓜吧;因为聪明人都会明白你们会叫他们变成怎样地怪物,进尼姑庵去吧,去,越快越好.再会!”[13]哈姆莱特以偏执地立场,将纯洁女神奥菲利娅作为了嘲弄地对象,以狂暴地语言伤害她,间接导致了奥菲利娅地死亡.哈姆莱特没有意识到她们也处在被杀戮和被损害地位置,都是权力争夺地牺牲品.他没能充分地理解他身边地女性,没有透彻地理解她们地爱和意志.哈姆莱特对女性地爱和恨,显得荒谬而又悲哀,一般女人地美质在她地观念中毁灭了.在这一点上,是哈姆莱特在乾坤巨人向凡夫俗子地倒退.五、善恶兼备地道德取向陷入忧郁、沉思地哈姆莱特戏要明确要不要复仇地问题,又要选择复仇地方式,是正大光明地复仇还是不择手段只求目地复仇?这就使得他地良心天平在善恶两极地道德法码上左右彷徨.“他既看到现实人类地天性地伟大、崇高,也看到了人地渺小,人性地恶劣、自私和狭隘.……既把人誉为‘宇宙地精华,万物地灵长’,又把人贬为从‘泥土提炼出来地玩意儿’”.[14]他对叔父地篡位,母后地乱伦,情人被迫地背信弃义所表现出来地是极度地厌恶和反感,对流血复仇却又是本能地道德顾忌.因此,他犹豫,拖延复仇行动.哈姆莱特把周围发生地一切都置于他地道德显微镜之下,作为他思想和行动地出发点.哈姆莱特有其善和正义地一面,立誓重整乾坤,为父报仇,杀死篡位之王叔父是伸张正义,惩恶扬善地行为.但为了目地而不择手段则暴露出恶地本性.他对于自己挚爱地奥菲利娅绝情地伤害和误刺其父亲波洛纽斯后地冷漠表现,以及为了给自己复仇扫清道路,把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送上死路.站在哈姆莱特地立场上,二人地确该死,因为二人是罪恶之首克劳狄斯地帮凶.但对于哈姆莱特对人性地追求以及自我求证,还有期待树立一个堂堂正正地未来地王形象而存在,就显得恶劣、自私和狭隘.哈姆莱特为父复仇,重整乾坤,愤怒地喊道:“这是一个颠倒混乱地时代唉,倒霉地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地责任!”[15]这是他道德取向善地一面,表明哈姆莱特地注意力已经从个人地不幸、家庭地问题转向社会上普遍存在地罪恶,和克劳狄斯为首地统治丹麦地罪恶势力作斗争,以拯救人民大众为己任,把个人地苦难转化为人民大众地苦难,也是哈姆莱特作为乾坤巨人地证明.他斥责政客是“偷天换日地好手”;揭露律师地手段是“玩弄刀笔,颠倒黑白”;认为地主“比牲口聪明不了多少”;嘲笑罗森格兰兹这类弄臣是“吸收君王地恩宠、利禄和官爵地海绵”;讥刺波洛涅斯这类奸臣为“鱼贩子”、“水苍蝇”;他列举活在这种世上地痛苦有:“压迫者地凌辱,傲慢者地冷眼,被轻蔑地爱情地惨痛,法律地迁延,官吏地横暴,小人地鄙视”. [16] 哈姆莱特对现实地批判,证明了他地美善同情及正义.总之,哈姆莱特这一人物形象蕴含着无尽地意义,其一生都伴随着成长地痛楚.理想与现实地冲突,背离地亲情和无望地爱情,重整乾坤地责任与薄弱地意志等等,把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地矛盾两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姆莱特始终没有满足于个人地复仇,以他那好问地头脑,在与社会邪恶和自身人性弱点地斗争中,追求社会正义地实现和自身人性地完美.最后,莎士比亚让他在比剑中结束他悲壮地一生,圆满地完成了他复杂而完整性格描绘地最后也是最悲壮地一笔.但哈姆莱特没有白白地倒下,身后留下了一个如何不与罪恶妥协地榜样.从此,乾坤巨人与凡夫俗子地结合体——哈姆莱特,在不同地读者心中获得新地生命!参考文献:<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下)<2)《性格悲剧·崇高·人》,<《外国文学研究》,1985.3)<3)《世界文学中悲剧性格地两极和两座高峰》,<《外国文学研究》,1991.1)(4>《关注人地命运·探索人地奥秘》,<《莎士比亚研究》)<5)《向上帝要回思想地巨人》,<《外国文学研究》,1996.3)。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
《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
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
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的动荡不安。
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形象分析《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
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
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的典型形象。
剧作通过描写他与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和他在复仇过程中的犹豫彷徨、忧伤苦闷及其惨遭失败的悲剧结局,深刻地体现出人文主义者要求冲破封建势力束缚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揭示出英国早期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与该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哈姆雷特是具有新型世界观的文武全才,如果登上王位,自然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在他身上,寄托着国家与民族复兴的希望,体现出资产阶级对统一国家的理想。
哈姆雷特性格特征:最突出的特点是忧郁,一系列伤天害理的事变突然发生,打破了他关于人生、世界、爱情、友谊、前途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幻想,他以哲学家的深刻洞察力,解剖现实,深揭被掩盖着的社会罪恶,使其忧郁积重难返,从他穿着丧服登场,到古堡待父,到破相装疯,到戏中作戏,到后宫劝母,到海上窥奸,到墓场葬礼,到宫庭比武,一直到他最后毁灭,忧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
其次是犹豫,姆雷特中著名独白tobeornottobe可以看出哈姆雷特的矛盾心理,他知已知彼,正确的估计了敌我力量的对比过于悬殊,整个时代已经颠倒混乱,而拯救者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倒霉的我!"寄全部希望于自己,这样,以一人之力对抗整个社会,他深知这场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危险性,导致他行动的犹豫,他既要为父报仇,又要扭转乾坤,一身二任。
这种独扭乾坤的重任与势孤力单的矛盾,只能产生"难扭乾坤"的哀叹:一个任务尚且力不从心,何况两个?这就带来他行动的双重犹豫,然而他是哲学家而不是实干家,他敏于思索而拙于行动,他在没有切实可行、十拿九稳的办法之前,只会冥思苦想,他从思考到行动需要一个比常人更为复杂的过程,等待时机,而时机不来,一旦到来,又坐失良机;幻想行动,却一拖再拖,空有报国之心,而无匡世的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形象及其典型意义哈姆莱特是一个理想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他的性格是鲜明的、丰富的,也是发展的。
哈姆莱特是丹麦一个年轻的王子、乐观的青年,生活是闲逸的、舒适的,为追求知识,他来到了人文主义的中心——德国的威登堡大学读书,在那儿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对人生和世界充满了美好的理想。
在他的心目中,父王是一个“堂堂的男子”、“理想的君王”、“人”的典范;他的情人奥菲利娅是纯洁、美丽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一片光明。
这时他还完全生活在脱离现实的幻想之中,是一个快乐的王子。
然而,当他从德国回到丹麦后,母后匆匆改嫁,叔父克劳迪斯娶了母后,篡夺了王位。
这一下便使他从美丽的幻想的云端跌入了无底的痛苦的深渊。
他悲伤、苦闷,对人生和世界感到失望和厌倦,对一切都失去了兴趣。
接着先王的鬼魂向他揭露了克劳迪斯的阴谋,这像晴天霹雳一样使他震惊。
他精神上经受不了这一沉重打击,失去了自持力,于是便趁势装疯,但理智还是清醒的。
他看到周围的世界原来是充满了恶德败行的罪恶的世界。
他在忧郁中开始了深沉的思考,在装疯中以荒诞的行为使克劳迪斯惶惶不安。
就在他观察、思考周围世界的时候,一连串罪恶的事实又发生在他身边:他的同学、朋友一个个卖身投靠奸王,充当克劳迪斯的密探;奥菲利娅也被奸王利用作工具……现实世界处处是邪恶和背叛,他认识到自己的任务不仅仅是报父仇,而是要担当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苦苦思索,探求扭转乾坤、恢复正义的途径和手段,又“把后果考虑得过分周密”,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犹豫彷徨、烦闷不安、自谴自责,精神上痛苦到了极点,甚至想到“活下去还是不活”的问题。
忧郁,是哈姆莱特理想破灭后精神状态的一个显著特征。
他回国后一系列意外事故的出现,打破了他的幻想,人文主义者视若珍宝的生活理想化为泡影,使他变得忧郁、苦闷:“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但忧郁不是哈姆莱特的天性,而是理想与现实矛盾,理想破灭产生的一种精神状态。
哈姆莱特的另一性格特点是延宕。
他把报父仇同拯救国家结合起来,“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他不但要报父仇,而且要消灭一切罪恶,按照人文主义的理想来改造现实。
然而在强大的邪恶势力面前,尽管他不断探索寻找途径,却始终在决心行动而不知如何行动的矛盾之中,这就形成了他行动的犹豫延宕。
形成哈姆莱特悲剧的原因,从客观上看是反动势力过于强大。
哈姆莱特是封建社会内部出现的少数先进人物的代表,他与克劳迪斯的斗争,反映了先进人物同社会恶势力抗争,必然导致悲剧结局。
这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他同情人民的苦难,人民对他有好感;但他即不相信暴力,又不相信群众,孤军奋战,而且不能摆脱宿命论等旧思想的残余。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莎士比亚通过哈姆莱特的形象概括了新旧交替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的思想面貌,写出了人文主义者同黑暗现实的矛盾和斗争,写出了他们探求真理的历程,也写出了他们的悲剧命运。
哈姆莱特形象的巨大力量不在于解决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于提出现实世界是丑恶的、不合理的,必须进行改革这一根本问题。
这也是哈姆莱特所以能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典型的重要原因。
哈姆莱特形象的象征意义哈姆莱特身上有着为人文主义者所赞赏的种种美德。
他爱好哲学和艺术,热衷于深邃的思考,对世界和人类抱有美好的期望,他说:“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是道德的典范、国家的希望。
奥菲莉娅曾把他描述为“朝臣的眼晴、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他身为王子,却能体察民间疾苦,为人民所爱戴,他曾十分感慨地说道:“谁愿意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庭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他还是一个忠于爱情的王子,他给奥菲利娅写过这样感情炽烈的情书:“你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你可以疑心太阳会移转;你可以疑心真理是谎话;可是我的爱永没有改变。
”除此之外,莎士比亚还赋予了他很多其他的优点,他拥有强健英武的体魄,他一向光明磊落、诚恳待人,等等。
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青年,在出场时却显得郁郁寡欢,满面愁容。
先王的死和王后的再嫁使他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本来在他的心目中,老哈姆莱特是人类最完美的代表,他的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人类最和谐的关系。
这梦幻般的美好景象怎么会突然就变得如此龌龊不堪呢?他感到自己难以承受了,以至于希望“这一个太坚实的肉体会融解,消散,化成一堆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自杀的律法”。
人世间的一切在他看来也只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但是失望并不意味着消沉。
当哈姆莱特从父亲亡魂那里得知了真相后,便决心要复仇了。
然而对手的强大、世态的炎凉又使他预感到力不从心,前途难料,他发出了这样的慨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为了不让对手看出破绽,他不得不假扮疯癫,闪烁其词地与其周旋。
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哈姆莱特实施复仇的过程是迟缓的,举棋不定的。
他时常为自己的犹豫和彷徨感到痛苦不堪。
他在听了一个伶人声泪俱下地念了关于一个老国王被杀的故事后,深受触动,觉得自己连那伶人都不如,只不过是“一个糊涂颟顸的家伙”,“只会用空言发发牢骚”。
民间剧团来宫廷演出给他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然而任务的艰巨又迫使他不得不做一些冷静的思考。
在演出之前他开始权衡起生死的利弊来:“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人文主义思想的薰陶赋予了哈姆莱特敏锐而深邃的洞察力。
他从家庭和宫廷的变故中看出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大悲剧,他意识到了自己所承担的责任有多么重大。
他不仅要为屈死的父王向篡位的叔父复仇,更要为维护其人文主义理想而改造现实。
同时他还意识到正是“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懦夫,决心的赤热的光彩,被审慎的思维盖上了一层灰色,伟大的事业在这种考虑之下,也会逆流而退,失去了行动的意义。
”他在告诫自己顾虑太多只能使自己踌躇不前而贻误大事。
可是当一切正按照他的预料向前发展的时候,他却突然改变了念头。
他不愿在国王洗涤灵魂的时刻结果其性命,他要等待一个更残酷的机会,“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
”这就是哈姆莱特,他复仇的愿望不可谓不强烈,他“重整乾坤”的抱负不可谓不远大,可是他那思想的包袱是如此的沉重,他那行动的步履又是如此的艰难,一个唾手可得的机会就这样被他轻易地错过了。
为了不使自己复仇的行为变为“以恩报怨”,他要让他的对手先去尝尽道义的谴责,似乎这样才能让其死得其所。
于是他又去竭力劝说王后疏远国王。
如果说在此之前哈姆莱特所有的犹豫和迟延还可以被理解为审慎的话,他接下来的行为就只能被理解为鲁莽了。
他竟然出于一时的激愤而把躲在幕后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当成国王给杀了!终于,在这场激烈的交锋中,国王取得了主动。
应该说,此时的哈姆莱特复仇的愿望依然是强烈的。
他在去往英国的途中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告诫自己不能高谈阔论、瞻前顾后,而要“屏除一切的疑虑妄念,把流血的思想充满在脑际”。
可以设想,当国王借刀杀人的阴谋被揭穿之后,被逼上绝路的哈姆莱特必定要再次着手实施其复仇的计划。
可是雷欧提斯的出现分散了他的注意力。
他先是为自己在奥菲莉娅墓前与其发生争执而懊悔不已,又为了求得雷欧提斯的原谅而把自己的所做所为全说成是“在疯狂中犯下的过失”。
就这样,“一向厚道”的哈姆莱特于不知不觉之中又一次上了对手的圈套。
要不是雷欧提斯临死之前道出了真相,致使暗中得意的国王也命归西天,那么,哈姆莱特的艰难的复仇就会变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黑色幽默”了!真是应了哈姆莱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一切都是上天预先注定的”。
至此,哈姆莱特的家仇总算是报了。
可是他那“重整乾坤”的人文主义理想并没有因为一个暴君的覆灭而实现,因为这现实依然是“冷酷的人间”。
这就是哈姆莱特的悲剧,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的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的希望与失望,他的理想与困惑,他的壮志与踌躇,正是他所生存的那个时代所能赋予他的全部的精神特征。
那是一个无时无刻不让人感受到剧烈变动的时代。
朝廷的腐朽,群臣的谄媚,民众的愤怒,无一不在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具有着对于人与社会的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同时他又敏锐地观察到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矛盾。
他充满激情地要改变这世界,要“重整这乾坤”。
然而问题如此繁杂,黑暗如此沉重,他又感到力不从心。
他太沉迷于思考了,他太专注于道德的完善了。
他总想把事情处理得周详再周详,公正再公正。
这种极富激情却又极为幼稚的思想最终把他引上了任由命运摆布的不归路。
这就是那个时代打在人文主义者身上的烙印。
其实,只要是大变革的时代,这种印记就会在知识分子群体身上显现出来。
理想的生成与幻灭被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体验着,品尝着,味如橄榄,苦涩与甘甜俱有,辛酸与欣慰并存,犹如虔诚的信徒,虽九死而不悔。
毕竟,时代的车轮是在不停地向前转动的。
也许这正是这部奇迹般的作品给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的知识分子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