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文化资料(整理后)
寻找南江文化资源,开展短途研学活动
寻找南江文化资源,开展短途研学活动发布时间:2022-09-25T08:46:07.213Z 来源:《时代教育》2022年10期作者:苏志承[导读] 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对当地过去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的研究,苏志承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连滩中学摘要: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对当地过去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我们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参观、了解、研究,通过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的研学,激发学生对南江文化研究的兴趣,传承南江文化。
关键词:研学传承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历史价值新版部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是《身边的文化遗产》,教材的内容是这样说的:我们身边有很多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民间技艺、艺术形式、民俗活动、节庆礼仪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的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国务院决定自2006年起。
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①。
综合看来,我们身边的文化遗产,是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历史价值;地方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对当地过去的民风民俗、建筑风格等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寻找身边的文化遗产(包括自然遗产),也就是寻找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资源。
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我们南江流域的文化资源参观、了解、研究,通过这些优秀文化遗产资源的研学,激发学生对南江文化研究的兴趣,传承好南江文化。
“研学”是研究性学习的简称,研究性学习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小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型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形式。
②上一次对学校旁边的张公庙进行课外研学活动后,学生的研学情绪被激发出来,都纷纷寻问,下一次我们要到哪里参观,研究哪个内容等。
所以,寻找身边的优秀文化遗产,让学生传承好当地优秀的文化,既是教材的要求,也是拓展学生课外活动的重要途径。
[整理]荆州水文化——荆江
荆州水文化--荆江(巍巍荆江)(文白超美图许宏雷)“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长江浩浩西来,汇细流,纳巨川,逶迤万里,亘古不息。
其三峡以上河段,激涌奔腾之势为诸山所束而敛;出峡口,决荆门,破虎门,雄视沃野,进入江流壮阔、平野无边的两湖平原。
诗仙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诗句即是对此景此状壮美的描述。
“水之为德大矣哉”(北魏郦道元《水经》)。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了世代炎黄子孙,书写了悠久灿烂的华夏文明史。
长江又是水患频繁的河流。
相传早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尧舜时,即发生过全流域大洪水,孟子曰:“当尧之时洪水泛滥于天下……”。
禹曾受命平治水土,疏导江河。
长江出峡口从枝城进入荆江河段,汪洋恣肆,桀骜不驯。
荆江河段上起湖北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
其间以藕池口为界,按河型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称上荆江,长167公里;下段称下荆江,长170公里。
旧时以其流经地属荆州,故该江段通称荆江。
其北岸有沮漳河、玛瑙河入汇;南岸有松滋、虎渡、藕池、调弦(已封堵)四口分泄荆江洪水南注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于城陵矶复注长江。
上荆江为微弯形河段,河道自上而下由江口、沙市、郝穴三个北向河湾段和洋溪、涴市、阧湖堤三个南向河湾段组成。
下荆江为典型的蜿蜒型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由碾子湾、调关、中洲子、荆江门等弯曲段组成。
荆江河道浅滩变化复杂,董市、太平口、碾子湾、监利等处浅滩每年枯水季节有20-88天不能保证标准航深2.9米,是长江中游航运条件较差的河段。
荆江径流主要来自宜昌以上长江干流。
宜昌站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480亿立方米;下泄途中有清江(年均径流量132亿立方米)、沮漳河(年均径流量16.4亿立方米)入汇。
南岸四口分泄入洞庭湖的年径流量因泥沙淤积等因素影响逐年递减,至1994年减至697亿立方米。
宜昌年均输沙量5.19亿吨,清江和沮漳河年均输沙量为0.089亿吨和0.021亿吨。
南江县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出版
书生等) “引导——发现”教学模式(邱学华和林桐绰等)
“情境——陶冶” 教学模式(李吉林、王敏勤等) “目标——导控”教学模式(上海青浦、山东泰 安等)
④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些研究者聚焦于课堂之内;
一些研究者则课堂外的制度问题;
一些研究者关注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简析]
好教师上好课
必须用一生备课, 这是真理。
[简析]
“ 我数十年耕耘杏坛 ,近20年
来一直从事“化学反应工程”教学,
深知讲课难,讲好课更难。对每一
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
课。”
——房鼎业
(全国第二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
[简析]
“三年一大备,
年年必小备, 每课必新备。”
用一生备课,是精益 求精所求,是敬业爱业 所求,是师德高尚所求。
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立足于平衡的教学生态
③有效教学的模式和过程(国外)
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
布鲁纳的“结构——发现”教学模式
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实验模式
布卢姆的掌握学习模式
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 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模式 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模式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等。
③有效教学的模式和过程(国内)
在教育学意义上, 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就是培育、提高全体受教育者
综合素质的教育。它以促进人、社会、自
然的和谐发展为价值取向,以德智体美劳 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培养目标,以全面 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途径,以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显著标志。
我们在素质教育的概念理解和政策安排上
也有意或无意地存在着忽视“教学”的倾向, 或是在“教学”之外寻找素质教育的路径,这 种误解和错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素质教育改革 的成效,事实上,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实施素质 教育的核心。 因此,要在新时期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必 须坚持以教学改革为核心、关注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
罗定人文化特质和精英人物述略
罗定人文化特质和精英人物述略陈大远关于南江文化,因为是个新课题,很多研究都不够深入,地域界定不清,内容不统一,有些还单看表象和选材各取所需的做法进行研究,往往表述较为混乱。
首先,我们对“南江文化”要有空间的界定。
“南江文化”是区域文化,是指一个盛行一定文化特征的地区。
一个文化区拥有各种各样的行为系统,如较为明显的居住形式,特殊的语言,一定的经济体系,特定的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和仪式等。
这里面牵涉到地理环境、气候生态、栽培作物、种族和民族、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语言、水陆交通、文化传承与结构、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
相对来说,罗定是南江文化的核心区,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扩大而影响到周边地区,因此也有人称之谓“泷江文化圈”和“三罗文化圈”。
我们对南江文化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南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原因。
要借助考古学和民族学,研究当地民族的演变历史,中原汉文化传入后所带来的影响,各个时期盛衰变化的原因。
(2)南江文化在岭南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及互相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共性和个性。
(3)南江文化特例的深入剖析,如南江青铜文化,南江古民居建筑,南江习俗文化,信仰文化,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南江农耕文化,重武尚文文化思想,祠堂文化与宗族文化的影响等。
(4)深入研究南江人的文化特征与特质。
在《南江文化析疑》中我曾对南江流域的青铜文化、民族、方言、地名、民间信仰、重大历史事件、经济文化活动等进行过一些粗略的探讨,同时对南江地理、禾楼舞、南江山歌、南江民居这些特例进行举析,未有对南江文化特质进行研究,提出了“南江是孕育岭南早期文化的脐带,它曾经给岭南带来文明的曙光,对岭南文化的发展举足轻重,。
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南江文化是百越文化的活化石。
”的看法。
南江文化是最有古百越文化特色,最先接受中原礼制文化,最早进行民族融合,而又最后完成岭南民族融合的一个特殊文化区域,在频繁的文化交流活动中,如“海上丝绸之路”的链接,客家文化的南迁,广府文化的西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南江文化童谣与幼儿园课程的融合初探
些贴近幼儿生活实 际 、 内容丰富的南江 民间童谣 , 以更好地促进他们语 言能力 的发展 ,丰富他 们的想
童 谣
象力 。 ②根据 幼儿的生活环境 ,选择语言 习惯相近 的
、
南 江 儿歌 童谣 的文 化 价 值
南江儿歌歌谣作 为民间文化 的主要类型 ,是一 种富于生命力 的口头创 作 ,其优秀作 品具有高度的 文化价值 。主要表现为 :
( 融 入 游 戏 活动 之 中
南江民间童谣是在极其漫长的岁 月长河 中不断 积累和发展的 , 是一个较为庞杂 的系统 , 其 间精武并 存。我们应根据幼儿 的生活经历和身心发展特点选 择贴近幼儿生 活实际的 , 融知识性 、 趣味性 、 审美性 于一体的童谣。 具体说来 , 我们在选择南江民间童谣 时 应 考 虑 以下 几点 。 ①根据幼儿的 身心发展特 点。选择幼儿感兴趣
③ 家园沟通的桥 梁 南江民间童谣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 ,给各个年 代的幼儿带来了欢乐 , 许多家长小时候都读过 。 在南 江 民间童谣的收集与开展过程 中,家长积极参 与收
南 江 文化 的流 传 。
4 . 南 江 文 化 儿 歌 童 谣 是 一 面 镜 子
幼儿好动 、 爱玩 、 喜欢用 自己的作 品反映童年的 生活 , 用 自己的作品反 映对客观世界 、 自身生活 的认 识, 用 自己的作品表达 自己的情感 。 南 江儿歌童谣利 用这一特 点可满足幼儿需要 ,潜 移默化地为幼儿营 造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 ,而且南江儿歌童谣不仅可 让幼儿相互 了解本土的南江文化 ,同时也可让父母 和老师了解 到幼儿 的真实想法。 把健康 向上 、易学易唱的南 江儿歌童谣引入到 幼儿园课程 中 ,这也是对思想道德教育 的一种探索 囝 教 材 新 探源自 谣与幼儿园 课程的 融合
南江古民居旅游开发浅议
( ) 1 转变观念 ,扩 大旅游宣传 。南江地域 拥有众 多历史文化景 观和 自然 文化 景观 。但一 直未 能 被人熟 知 ,长 期处 于封 闭状 态 。 1 8 年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 E民族 英雄 99 抗 l 蔡廷锴故居 故 居为三进院落式布局 , “ 富”字形结构 ,内外墙 青砖 包泥砖 .瓦木结构 ,具有粤西典型农户带有客家特 色大屋 ;  ̄} 2 6 X 被评 为广东最美乡村的西坝村有规模宏大 ,保存完好的光二 大屋;属 于省 级 文物 保护单位的大湾古民居建筑群 ,规模较大 ,设计独特 ,具有浓 郁的的粤西地方特 色和民俗 风格。南江流域 古民居 不胜枚举 .遗 留下 来的古 建筑 ,具有不可再生和不可替代性 , 代表的历史价值不可估 所 量 ,对整 个南 江流域 文化研 究起 着很好 的支撑作 用 当地政府部门必 须 重新 认识古 民居 的价值 ,真正把 它当傲 一种宝贵 的资源保 护 、 J : 发 ,将 民居的资源优 势转化 为旅游经济优势 ,使之 为粤西地区经济
一
煌 ,光彩 夺 目” 。雕刻 图案工 艺精细 ,景 物活灵 活现 ,人物 栩栩 如 生 ,色彩经 久不变 。分散在 民问的古 民居犹如一 颗颗珍珠 ,褶褶生
热带季风 海洋性 气候特点 , 回归线横 穿岭 南中部 ,高温多雨为主要 北 气候特征。岭南地貌 多地壳运动 ,受褶皱 、 裂和岩 浆活 动的影响 , 断 形 成了i地 、 j I 丘陵 、台地 、 平原 交错 ,且山地较 多,岩石性质 差别较 大 ,地貌类 型复杂 多样的特点 。岭南河流众 多,具有 流量大 ,含沙量 少 ,汛期长 ,径流量丰富等特点 。岭南最大的河流珠江 ,是 中国 第五 长河 , 流量仅次于长江 ,居全国第二位。
2 地 理 为 岭南 建筑 文 化 形 成 和 发 展 创 造 了 前 提 条 件
南江县的习俗作文
南江县特色文化有南江疍民风俗、滑竿、火塘、打三朝、说春等。
1、南江疍民风俗:疍户是广东最早的一个以“舟楫为家,捕鱼为业”的居民群落。
疍民本是南江最早的居民之一,因所居住的渔船外形极像蛋壳,故被称为“蛋家”。
有人考证,蛋即疍,原为河坦、岸的意思。
2、滑竿:滑竿这种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只不过乘滑竿是山区人的一种时髦,也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抬滑竿的人报路象在表演对口相声,如见前面有两位姑娘,必须小心让路,前面抬夫报:“路边两朵花”,后同抬夫回答:“过路莫挨她”。
3、火塘:大巴山有三件宝:“家家火塘常年烧,青丝白帕缠脑壳,过冬棕片裹双脚”,这一民谣形象地道出了昔日大巴山的民间风俗习惯,而其中的火塘却与山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4、打三朝: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凡农村姑娘结婚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第三天以后举行的一种仪式。
参加仪式的主客为外婆。
外婆给外孙准备的衣物和给女儿的营养食品。
5、说春:说春,凡每年十月小阳春过后到来年立春之前,春官手执春牛(小木雕),杵根孝春棒(又名十三把),肩上搭根“二九”(口袋),走进民家的堂屋门口,根据主人的职业,吟诵与之有关的吉令。
论南江文化的重商性及其现实意义
广府 文化既 相互联 系又有 明确区 隔的文化 系统 ,从而成 为珠 江文化 的一个子 系统 。这种 以贯通 海陆丝 绸之路 、 融合 汉越文化 为 内涵 ,独具 神秘魅 力的文 化形 态 ,就是 南 江文 化 。司徒 尚纪 教授 认 为 :南江 文化 既 渊 源 于本
土 ,更接纳岭 北 、中原乃 至海外 ,由 多种 地域 文化整合
里,铺户居民一千余家 ,市厘贸易 ,水陆交通,为附近 州县著名富饶之区 , 多盖藏,米粮尤足 ,圩内增建新 家
街 ,还 在石淇 湾 、水摆等设 立街市 。各地 乡村设 立的圩 埠 ,有 围底圩 、素龙圩 、万 包圩 、苹塘 圩 、罗平圩 、沙 圩 、开 阳 ( 今船 步 ) 、塘圩 、分 界圩 、太 平圩 、石笋 圩
二 、非常重视 集市交 易 ,为行 商从贾提供 交 易
的场所
南 江 流域 的 先 民 非常 注 重 集市 交 易 ,商业 氛 围浓 厚 。据 《 罗定州志 》 ( 万历版 ) 记载 ,明万历五年 (57 17 年 ),罗定帅lJ 冈刚成立 ,便招募民工修葺城墙 ; I 到了万历 二 十九年 ( 61 ),更大规模修筑城池 、 10年 城楼等 ,用去 公帑42两 ,城内街巷四通八 达 , 38 共有十八条街道 ;城外
而成 ,具有 多元性 文化风 格 ,它 有着 多元 性 、 放性 、 开 兼容 性 、亲 水性 、山水性 等特质 【 。本文通过 多方面 考 l j 证 ,认为南江文化同样具有珠江文化 的重 商性特 质。
一
、
南江 流域 自古与欧洲 、亚洲地 区有 贸易往
也开始拓建街道 , 石桥头的南征圩 , 素龙的素龙圩都是这
个时期新开的圩场 , 农村圩市也 日 渐繁荣 。
来 ,互通有无
南江古属巴国
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两汉就有政区建置。
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始建难江县(取江水难涉之意),距今1480年,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改难江县为南江县(江水绕城南而名)至今。
“红四门”及其城墙位于南江县南江镇。
“红四门”地处县城中心通往上河街及南江中学等单位的东出要道,是一座昼夜开放的天然展厅。
1991年4月,“红四门”及城墙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1933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南江城墙东门入城,解放了县城并建立了县苏维埃政府,红军总政委陈昌浩应县苏维埃政府的邀请,亲笔题写了“红四门”三字,由錾字队将“迎晖门”门额换刻成红四门作为红军解放南江的永久纪念,红军各政治部先后在门洞内外錾刻宣传标语15条。
红四门居城东要道,过往行人日以万计,是一处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原系四川省南江县城东门——迎晖门。
初建于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清嘉庆初遭毁,嘉庆十五年(1810年)修复,城墙全长1300多米,现存700米左右,是川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墙城门建筑之一。
红四门洞外城墙顶距地百约5米,内拱高3.8米、宽3.6米、深9米余。
全用青石条砌成,其两侧城墙向南北延伸。
至今,门洞内外壁上尚留存当年红军刻下的“庆祝红军伟大胜利”等标语口号共17条,颇受来往行人的注目。
南江断渠南江断渠,根据出土的生物化石考证,系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侏罗纪晚期四川造山运动时形成的旷世奇观,断渠三面环水,背靠龙山。
长达十余里的前、中、后三条渠谷,全部掩映在一片茫茫林海之中,其间,渠谷纵横交错,渠洞相连,怪石倚迭,拟人奖物,似禽如兽,鬼斧神工千姿百态,藤萝蔹址。
身临其境,石的海洋宛若雕塑群。
这里既有原始人曾经茹毛饮血,穴居野外的洞穴和磨石制工具的作坊遗址,又是二战时期红军伤病员的休息养疗这地,它更是历代南江人民用来躲避匪患、防御侵扰,藏身隐居的石头城。
70年代末80年代初,断渠陆续发现了原始人的砺石场和生物化石,同时还出土了一大批石锄、石斧等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陶片。
南江县历史论文写作
南江县历史论文写作南江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南江县就是川东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历史上曾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南江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当时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江县的历史逐渐展开了层层叠叠的故事,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南江县曾是巴蜀地区的一部分,属于古蜀国管辖。
在秦朝时期,南江县隶属于巴郡。
汉朝时期,南江县成为交通要道,商业繁荣,文化发达,是古代川东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隋唐时期,南江县成为川东地区的行省之一,拥有着丰富的物产和繁荣的商业贸易。
唐代诗人杜甫曾在南江县居住,留下了不少诗篇。
南江县的历史亦见证了川东地区的战争和变迁。
在历史上,南江县曾多次成为战争的焦点和军事行动的重要地段。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南江县的人民为了国家的解放和民族的独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许多英雄的事迹。
如今,南江县已成为一个美丽的山水小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为这里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南江县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南江县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迹将成为我们永恒的宝贵财富。
愿南江县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永远绚烂!南江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南江县历史上曾是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文化氛围浓厚,历史遗迹众多。
南江县境内有着许多名胜古迹,如鱼嘴洞、狮子山、双龙寺等,这些都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南江县悠久灿烂的历史。
鱼嘴洞是南江县最为著名的地质奇观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喀斯特溶洞之一,被誉为“岷江魅影”。
洞内有着数不清的钟乳石、石笋和石柱,形态各异。
洞内曲折多变,深不可测,令人叹为观止。
双龙寺是南江县的重要寺庙之一,历史悠久,建筑宏伟,佛教文化在这里得到了良好的传承。
双龙寺是南江县的一颗佛教明珠,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
同时,南江县的历史文化也体现在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中。
广东旅游出版社有限公司_企业报告(供应商版)
企业基本信息
企业名称: 营业范围:
广东旅游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本省开放城市导游图、著名风景点的导游资料;有地方特色的风光明信片、小画册和旅 游知识性读物(含挂历、年画)、本版图书、期刊的发行;出版物批发及零售、出版物互联 网销售。利用该社正式出版的书籍、图片、明信片、画册,设计、制作、发布国内外广告; 旅游产业研究,旅游产品研发;旅游项目规划设计;利用互联网发布旅游信息;旅游文化传 播,设计、制作旅游相关动画片;市场营销策划,企业管理咨询;旅游用品,工艺品,皮革 制品,五金工具,箱包鞋帽,文化办公用品,体育用品、针纺织品,服装服饰及辅料等设计、 制作、销售;预包装食品(不含熟食卤味、冷冻冷藏)、饮料销售。(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 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业绩表现 .................................................................................................................................1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职业技 术学校
\
7
《佛山年鉴(2022)》(简本)出版 服务项目采购结果公告
佛山年鉴社
\
公告时间 2022-09-28 2022-10-26 2022-08-31 2022-08-05 2022-06-08 2022-04-26 2022-09-09
论南江文化
上郡 均在 漠 阳江流 域 内 。但 是 余 下 的 海 昌 ( 电 白 的 罗 坑 、 沙 今 琅 、观珠 西部 、麻 岗山 区 、树 仔 至 电城 、博 贺 、 爵 山一带 ),电 白 ( 高州 长 坡 以南 至今 电 白的 今 那 霍 、 黄 岭 ,西 至 今 高 州 谢 鸡 镇 、曹 江镇 东 )、南 巴 ( 电 白 今 麻 岗圩 东 至茂 港 区及 吴川 梅 菜 以 东 一 带 ) ,连 江 ( 电 自 的 马 今 踏 、岭 门 、观珠 山 区部 分 、望夫 及 阳西 边 缘地 带 )、还应 包 括高 兴 ( 高 州 西南 、茂 南 区 、吴川 今 带 )、 石龙 ( 化 州 ),从 地 今 域来 看 ,海 昌 、电 白 、南 巴、连 江 、高 兴 、石 龙等 郡 应属 于鉴 江 流 域 ,鉴 江 发 源 于 信 宜 的朱 砂 镇 ,还 有 罗 江 、 小 东 江 、 沙 琅 江 、袂 花河 等 支流 ,与漠 阳江长 度差不多 ,所 以,漠 阳江不能代 表鉴 江 ,准确 的说 法南 江 应是 漠 阳江和鉴江 流域 。 1 . 3罗定江不是史 书所说 的南 江 ,而 是属 于 西 江水 系 。罗定 江 被人 们称 作 的南 江 只 是 因它 的方 位在 西 江 之南 的缘 故 ,郁 南有 个
带是俚 人 的居住 区 。梁 王朝 多 次 对俚 区用兵 围剿 ,都未 能征 服 俚 人 ,广 州刺史 萧励 以南 江危 险 , 向朝廷 上奏 表 ,请 求 在高 凉设 立 高州 ,作 为监察 性 军 事机 构 ,因 此 ,南 江即高 凉一带地域 。 1 . 2当代的专家 学者对南 江 的 论 断 。广东 民族研 究 所 主任 、研 究 员练 铭 志在 《 论 广东 俚 汉 民 浅 族 关 系 》一文 中说 : “ 置 郡县 析 是南 北 朝 时期 的普 遍 现象 ,这 与 当时 的政 治 、经 济 和军事 有 关 , 但 与对 少 数 民族地 区的控 制 和统 治 亦不 无关 系 。比如南 、西 二江 ( 江 系 指漠 阳江 流 域 阳春 、 阳 南 江 、高 州 和 电 白等 县 一带 ,西江 系指高 要 至封 开等 县 沿 江两 岸一 带 )是 俚人 聚 居之 所 ,析 置郡 县 就 特别 多 。从 晋至 萧 梁 ,南 江一 带就 析 置 了高 凉 、宋康 、杜 陵 、 永 宁 、 齐 安 、海 昌 、 电 白 、 南 巴、连 江等9 ,下辖 高凉 、广化 郡 等 3 县 ( 《中 国 民 族 关 系 论 1 见 集 》 )。练 铭 志先 生 是个 资深 的 民族 学 专家 ,他 对 粤 西历史 上 的 民族史 ,尤 其是 对俚 人 的社 会 状 况 和郡 县地 域状 况有 较 深刻 的研 究 。他 在论 文里 明确指 出 ,南 江 系指 漠 阳江 流域 ,但 从 他所 列 的 古 今 郡 县 来 看 ,说 得 还 不 够 全 面 、准 确 。因为 ,今 高州 、 电白 等 县市 不 是在 漠 阳江 流域 ,而是 属 鉴江 流 域 。且看 萧 梁 时的 粤西 的郡 情 况 :高 凉 ( 阳东 、江域 今 大 部 )、杜 陵 ( 当于 阳西 的程 相
南江县情简介
南江县情简介一、基本县情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西汉就有政区建制,迄今已有1480多年的建县历史。
南江县位于四川东北边缘,辖48个乡镇、522个村、86个社区,幅员面积3383平方公里,总人口70.9万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国地震重灾县、四川省扩权强县试点县、时代先锋王瑛生前工作县、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挂包帮联系点。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55.91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9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06元。
南江是一片红色土地。
南江,地处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李先念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战斗两年多,有2.2万名南江儿女参加红军,1.6万多人为中国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红四门、禹王宫等革命遗址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江是一座资源宝库。
全县森林覆盖率65.59%,绿化率98.5%;有195种野生动物,46种珍稀植物,60多万亩原始森林,3万亩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冈。
有煤、铁等矿产资源50余种。
是中国南江黄羊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富硒茶之乡。
南江是一处旅游胜地。
全县有830平方公里原生态旅游景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光雾山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光雾山国家地质公园和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四个“国”字品牌,是中国生态旅游大县、中国最具原生态旅游资源大县、中国红叶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大县、中国绿色名县。
二、投资环境(一)南江拥有投资兴业的好条件。
南江,坐拥成都、西安、重庆三大中心城市黄金三角之位,被关天、成渝两大经济圈完全覆盖;省道101、202线贯穿境内,广(元)巴(中)高速、乐(坝)巴(中)铁路相继建成,随着正在建设的巴(中)陕(陕西汉中)高速建成通车,便捷的交通网络即将形成,在三年内将实现与成都、重庆、西安三大中心城市4小时通达,与汉中、达州、广元、南充周边城市实现1—2小时通达。
南江简介··
南江历史沿革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两汉就有政区建置。
有几水,因水难涉,古名难江,粱因置难江县。
难江一名南屯河,亦谓之南江,意谓在巴山之南。
自县治南与巴江合,明因改名。
南江古属巴国,后为集州,先秦两汉就有政区建置。
南北朝时期的梁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始建难江县(取江水难涉之意),距今1480年,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改难江县为南江县(江水绕城南而名)至今。
1993年从达县地区划入巴中地区。
现属巴中市。
1997年,南江县面积3417平方千米,人口57.5万,辖11镇68乡:南江镇、沙河镇、乐坝镇、长赤镇、正直镇、大河镇、光雾山镇、东榆镇、下两镇、赶场镇、杨坝镇、小河乡、石矿乡、水洞乡、桥坝乡、赤溪乡、八庙乡、燕山乡、金盆乡、高塔乡、团结乡、红光乡、付家乡、红顶乡、红四乡、竹岭乡、红五乡、天池乡、侯家乡、九顶乡、双桂乡、凤仪乡、朱公乡、花桥乡、黑潭乡、和平乡、双流乡、菩船乡、下两乡、元潭乡、凉水乡、东垭乡、高桥乡、平岗乡、长征乡、仁和乡、石滩乡、关门乡、兴马乡、瓦池乡、白院乡、北极乡、赶场乡、关路乡、关田乡、红岩乡、旭光乡、桥亭乡、沙滩乡、贵民乡、沙坝乡、西清乡、柳湾乡、新立乡、红星乡、汇滩乡、上两乡、关坝乡、寨坡乡、光明乡、玉泉乡、桃园乡、槐树乡、杨坝乡、坪河乡、流坝乡、甘溪乡、新民乡、碾盘乡。
县政府驻南江镇。
2000年,南江县辖7个镇、6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93720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南江镇46207 、沙河镇 18593、乐坝镇 6949 、长赤镇21620、正直镇18843、大河镇 18647、桃园镇3377 、小河乡 12582、石矿乡 6610、碾盘乡 8532、水洞乡 4224、桥坝乡 2705、赤溪乡14150 、燕山乡7865 、八庙乡 9971、金盆乡 5393、高塔乡8277、团结乡8193、红光乡16981、傅家乡9266 、红顶乡 8608、红四乡8095、竹岭乡 4376、红五乡 6071、天池乡8575、侯家乡6555、九顶乡 7139、双桂乡6984、凤仪乡12399、朱公乡11128、花桥乡 6388、黑潭乡11223、和平乡 14389、双流乡 8926 、菩船乡 8115、下两乡 13536、元潭乡 8464 、凉水乡 7892、东垭乡 8023、高桥乡8191、平岗乡6815、长征乡 7168、仁和乡7754、石滩乡13295、关门乡12352、兴马乡9917、瓦池乡 5029、白院乡 7037、北极乡4986、赶场乡 15423、关路乡8828、关田乡3862、红岩乡3105 、旭光乡 1301、桥亭乡3508 、沙滩乡 3067、贵民乡1658、沙坝乡3843、西清乡 2417、柳湾乡2954、新立乡 3179、红星乡 879 、汇滩乡3555 、上两乡 3915 、关坝乡5649、寨坡乡2358 、光明乡 1291、玉泉乡 888 、杨坝乡 5031 、坪河乡9569、流坝乡3564、甘溪乡 2816、新民乡 2643。
整合历史文化资源 打造“南江文化”品牌
整 历 文 资 打 南 文 ” 牌 合 史 化 源 造“ 江 化 品
口 向 梅 芳
我 们都 知 道珠 江 有 西江 、东 江 和 北 江 ,没 听 说 过 有 南 江 。 “ 江 ”在 哪 儿 ? 它跟 山城信 宜 南 有什 么关系 ? 近 年 来 , 围绕 着如 何 解 决粤 西 一 带 长 期 以来 因 为 没有 一个 明 确 的、 统 一 的文 化 定位 ,而 导致 该 地 带 的 文化 建 设 长 期 以来 各 自 为政 ,经 济社 会 发 展 也 因文 化滞 后 而 相 对落 后 的 问题 ,珠 江 文化 研 究会 的 家们 从 文 献 资料 、 民 俗 民风 和地 下 考 古 发 现等 多 角度 证 明 了水 系产 生相 应 的文 化 带 的 定 律 , 继 而 科 学 地 提 出 了 打 造 “ 南江 文 化 带 ”的学 术概 念 。其 根 本 目的 ,就 是要 利 用 “ 江 文 南 化 ”的概 念 来 打造 粤 西 文化 带 , 并将 这 一 概 念 有针 对 性 的归 入 珠 江文化体 系的范畴之 中。 众所 周知 ,广 东 一 直 以来 , 在 江河 域 名 上 有东 江 、西江 和 北 江 ,且每 条 江 都有 自己 自然 形 成 的 文 化 带 。 东 江 文 化 带 包 括 河 源 、惠 州 、东 莞 、香 港 等 地域 文 化 , 北 江 文 化 带 覆 盖 韶 关 、清 远 ,西 江 文化 带则涵 盖肇 庆 、佛 山一 带 等等 。唯独 不见 有 “ 南 江 ” ,而 粤西 一带 又 正好 没 有 一 个 江能 统 辖 文 化带 。按照 阴阳对 称 ,有 东 必 有 西 ,有 上必 有 下 的 理 论原 则 ,既 然有 北 江 ,那 就 一 定 会相 应 地 存 在有 南 江 ,但 南 江 在那 里 ?带 着 这些 疑 问,广 东 省 珠 江研 究会 的专 家们 进 行 了 多年 研 究 和考 察 发 现 ,其 实 这广 东的 “ 江 ”就 在 信 宜 ,它 发源 于信 南 宜 市 合 水 镇 海 拔 1 8 米 的 鸡 笼 20 顶 ,流 经信 宜 的合水 、新 宝 ,称
南江风俗文化作文形式
南江风俗文化作文形式在四川的东北部,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南江。
这里不仅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独特而丰富多彩的风俗文化,就像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在岁月的长河中徐徐展开。
说起南江的风俗,首先映入我脑海的就是那热闹非凡的春节。
每到腊月,南江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般,整个城市都沉浸在浓浓的年味儿里。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为迎接新年做着各种准备。
腊月二十三,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灶台上摆上糖果、糕点等供品,恭恭敬敬地送灶王爷上天,希望他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几句,保佑一家人来年丰衣足食。
我还记得小时候,奶奶总会一边摆供品,一边念叨着:“灶王爷啊,您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保佑我们这一家子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的。
”那认真的模样,至今想起来都觉得有趣。
到了腊月二十八,就该打糍粑了。
这可是个力气活,需要几个壮劳力轮流上阵。
把蒸熟的糯米放进石臼里,然后用大木槌使劲地捶打。
糯米在木槌的敲打下渐渐变得软糯有粘性,空气中弥漫着糯米的香气。
打好的糍粑还要趁热揪成小块,裹上黄豆粉或者红糖,咬上一口,香甜软糯,那滋味儿,简直绝了!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守在一旁,刚打好一块就赶紧拿在手里,烫得左手换右手,却怎么也舍不得放下。
大年三十那天,一家人早早地就起来了。
男人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准备年夜饭。
年夜饭那可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顿饭,桌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菜肴。
有象征着年年有余的红烧鱼,有寓意着团团圆圆的糯米丸子,还有香喷喷的红烧肉、鲜嫩的炒时蔬……每一道菜都饱含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
到了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年夜饭,一边看着春节联欢晚会。
孩子们则兴奋地在院子里放着烟花,烟花在空中绽放出绚丽的色彩,照亮了整个夜空。
当新年的钟声敲响,鞭炮声顿时响彻云霄,整个南江仿佛都沸腾了起来。
除了春节,南江的婚俗也很有特色。
在南江,结婚可是一件大事,有着繁琐而又充满仪式感的流程。
从订婚开始,双方家庭就会开始忙碌起来。
磨刀山遗址
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01 历史沿革
03 文物遗存
目录
02 遗址特点 04 研究价值
05 保护措施
07 旅游信息
目录
06 历史文化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距现代河床约500米,为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年代 距今约50—70万年。
磨刀山遗址发现于2013年1月,考古发掘出土各类石制品300余件,石制品种类丰富,有石料、石核、石片、 石器、断块与碎屑等,石器类型有手斧、手镐、砍砸器与刮削器等。磨刀山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旧石器考古广东 区域的空白,将广东人类活动史从“马坝人”时代推至“北京人”时代。
研究价值
磨刀山遗址是广东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空白,将最早有人类 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大幅提前至数十万年前,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大突破。磨刀山遗址考古发掘出了中 更新世时期遗址群,比广东曲江的马坝猿人早数十万年,与北京猿人同期。
磨刀山遗址在低纬度地区全面揭露出石制品平面分布、古人类活动区域、石器生产操作链及古人类适应行为 等各方面信息,以此反映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早期古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活动与适应模式,显示出亚热带与热带 地区、华南北部与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与区别。
南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既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进展,为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 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 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十分重要的新契机。
保护措施
2015年4月9日,磨刀山遗址被国家文物局列为“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15年12月10日,磨刀山遗址被广东省文化厅列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6月17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和北京大学等单位的18位文物、考古、旅游、教育专 家对磨刀山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专题论证。 2019年10月7日,磨刀山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江文化资料(整理后)
广东不仅有东江、西江、北江,而且还有一条南江。
04-07-18南方日报这条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不知何时被称为罗定江,而历史上是称为南江。
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这是以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教授为团长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专家考察团日前在云浮市罗定、郁南等地进行考察和论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
在当代广东地图上,有东江、西江、北江,惟独没有南江。
“是什么缘故呢?是本来就不存在,还是被忽视或遗忘了?”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地理学界人士。
本月上旬,省政府参事黄伟宗、司徒尚纪、洪三泰、罗康宁、谭元亨、戴胜德、邓国伟、司芳等专家学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学者研究考证结果,专程赴粤西罗定、郁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召集数十名当地官员学者,在罗定市召开南江文化学术论证会,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论证。
南江称谓古已有之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
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
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
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
叩问远古的回响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记
叩问远古的回响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考古记文 图/刘锁强远古有多远?只有考古发现能回答这个问题。
说到考古发现,可以华美绝伦,闪耀巧夺天工的光芒,铭刻钟鸣鼎食的堂皇;也可以铅华洗尽,唤醒岁月尘封的记忆,留驻时光凝固的瞬息。
旧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多是最不起眼的石块,却记录着遥远蛮荒的远古时代,更能改写人类“童年”的历史,磨刀山遗址的发现正是如此。
寻找早期遗存半个多世纪以来,广东地区历史年表的起始点一直停留在距今13万年左右。
1958年6月,粤北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洞穴内,当地村民挖岩泥时发现了早期智人头骨化石,被古人类学家命名为“马坝人”,根据伴生古脊椎动物化石铀系法测年,年代为距今12.9 万年。
之后数十年,封开垌中岩、云浮蟠龙洞等阿拉沟地形地貌地点发现零星古人类化石,还有英德青塘、封开黄岩洞、阳春独石仔及英德牛栏洞等多个旧、新石器过渡阶段洞穴遗址,但可以明确认定为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材料与旷野遗址却鲜有发现,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更是长期处于空白状态。
目前地球上考古发现的古人类化石与石器材料已将人类历史追溯至三百多万年前。
河北泥河湾盆地的马圈沟遗址年代在距今150万年或更早,广西百色盆地最早的遗存年代则在距今80万年左右。
由此可见,“马坝人”化石与其他地区的旧石器早期遗存相比,无论年代还是进化阶段上都比较靠后。
广东旧石器时代遗存与相关线索分布(截至2010年)可能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自然环境来看,广东地区也具备适宜古人类生存的资源环境。
华南近邻地区如广西、湖南有大量旧石器时代重要考古发现。
综合上述因素,广东理应有年代较早、数量较多旧石器遗存的发现。
问题随之而来。
远古先民究竟最早何时踏足广东?何处能寻找到最早的“广东人”?最早的“广东人”是什么样的“人”?解答这些疑问,是广东史前考古一项至关重要的学术任务,也凝聚着几代广东考古人的期望与努力。
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考古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考古理念从2010年开始,配合基建项目对以往的旧石器遗址或遗存线索进行复查,尤其是针对出土古人类化石的洞穴进行复查,寻找与之相关的打制石器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不仅有东江、西江、北江,而且还有一条南江。
04-07-18南方日报这条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不知何时被称为罗定江,而历史上是称为南江。
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这是以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教授为团长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专家考察团日前在云浮市罗定、郁南等地进行考察和论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
在当代广东地图上,有东江、西江、北江,惟独没有南江。
“是什么缘故呢?是本来就不存在,还是被忽视或遗忘了?”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地理学界人士。
本月上旬,省政府参事黄伟宗、司徒尚纪、洪三泰、罗康宁、谭元亨、戴胜德、邓国伟、司芳等专家学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学者研究考证结果,专程赴粤西罗定、郁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召集数十名当地官员学者,在罗定市召开南江文化学术论证会,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论证。
南江称谓古已有之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
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
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
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
因而,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是原名。
而且,至今在郁南等地,民间仍惯称之为南江。
百越文化保存完整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们经研究考证后认为,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南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在秦汉以前,古越族已经开始了南江流域的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
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如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
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说明,在当时,南江地区已经出现了越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而且很多具有鲜明南越地方特色,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说明它们是当地自制而非中原传入。
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
如当地发现的汉代铜鼓,与广西北流铜鼓特征一致。
当时越族文化很发达,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秦汉至南北朝,这里的州县建制最多。
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
此外,在明朝以前,罗定一带也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虽然后来瑶族数量减少,但文化影响至今还在。
南江流域与广西毗邻,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如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都是源自壮语,用汉语就无法理解。
海陆丝路对接通道专家指出,从地理上看,南江是沟通西江与雷州半岛的第一河流。
因而,它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界证明,早在先秦时代,北面的楚人便南拓百越,远至南海之滨。
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先秦文化遗存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
如南江流域罗定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
专家推论,南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
同时,南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因此,南江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
考古部门此前在罗定市罗镜镇水摆村一处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镯等,其纹饰呈鲜明的西亚风格,说明在当时,南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
担任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的黄伟宗,更将南江定位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之一。
文化遗存丰富多样历史地理学家表示,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岭南州县建制最多之地,就是有力的证明。
辉煌的历史,造就并留存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当地学者介绍,在罗定、郁南、信宜等地,古老山歌流传至今,仅整理出来的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
由于古代当地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南江流域也保存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精致美观。
在南江流域中,中游的罗镜平原到罗定红盆地段,即今罗定市一带,地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开发较早,为南江人文发展中心地区。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罗定,也是广东省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古文化遗址。
如萍塘的唐代“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
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开元寺,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等古建筑,规模宏伟,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罗定市内、南江岸边的文塔建于明代,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
市内发现多处战国、南朝墓葬,出土的青铜鉴、金手镯等,为国家一级文物。
专家说法开发南江文化先为南江正名黄伟宗:珠江水系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多条江河共同构成,具有开放、兼容、多元的形象和特点。
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发现,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
南江流域与广南地区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而今的楚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战国时代的地域概念,因此,我们也应该确认本地祖宗所创造的百越文化。
南江的发现,也明确了从肇庆封开的古广信到南海的通道,即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
这进一步说明,海陆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对接的。
南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南江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黄金水道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实现南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现实对接。
因此,建议为南江正名,并确立、研究、整合、开发南江水系的经济文化,并进行以南江水系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带跨境合作,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具体化、实体化、地域化。
司徒尚纪:在当代的地图上,南江、罗定江名称不统一,有的称罗定江,有的称南江,有的更将二者重复使用,相当混乱。
建议将其统一称为南江。
为南江文化正名南方日报2005-04-11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溪壑之间。
深埋在山区里的不同类别与指向的文化遗产如此之多,分布得又如此之散,光是探访和作初步的表述已经如此困难,推出统一的旅游品牌,究竟该如何操作?谁知云浮市的赖斌副书记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采用学术界刚刚推出的‘南江文化’概念,并沿着这条线索打造云浮的‘南江文化’品牌。
”在没有“南江文化”概念之前,文化景点、旅游资源散点分布一直是困扰云浮市文化和旅游开发部门的一大难题,连一个响亮、简明扼要的统一品牌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具体来说,云浮市内分散的文化亮点有: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姐遗迹、文塔、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而难以割舍,但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单独树立品牌的号召力。
这是云浮曾经面临的两难之境。
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一年之前,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就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似乎可行的线索和思路。
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南江文化”论证已经步步深入。
“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诸位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从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现在的罗定江即南江,而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
如何整合开发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
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方便了对外宣传,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也许不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关于南江名称的一些争论珠江水系难道真有南江?就是罗定江?珠江水系在广东除了东江、西江、北江之外还有一条“南江”,这是日前,广东省文化、考古、地理界等学者在罗定、郁南等地考察时发现的。
这条“南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
然而这个提法受到广东省水利厅专家们的质疑。
水利专家认为,这条“南江”,从治水角度来说称为罗定江更加科学。
争议一:地理位置能否成改名原因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南江称谓古已有之。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
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
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而且,清代学者曾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也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