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文化资料(整理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不仅有东江、西江、北江,而且还有一条南江。
04-07-18南方日报
这条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云浮、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不知何时被称为罗定江,而历史上是称为南江。
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这是以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教授为团长的广东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和珠江文化研究会组织的专家考察团日前在云浮市罗定、郁南等地进行考察和论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
在当代广东地图上,有东江、西江、北江,惟独没有南江。
“是什么缘故呢?是本来就不存在,还是被忽视或遗忘了?”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化、地理学界人士。
本月上旬,省政府参事黄伟宗、司徒尚纪、洪三泰、罗康宁、谭元亨、戴胜德、邓国伟、司芳等专家学者,根据史料记载和当地学者研究考证结果,专程赴粤西罗定、郁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并召集数十名当地官员学者,在罗定市召开南江文化学术论证会,对相关课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论证。
南江称谓古已有之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
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
南江上游泷喉马埒石峻水急,故又被称为泷水或泷江,泷州也因此得名。
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清代学者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
因而,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是原名。
而且,至今在郁南等地,民间仍惯称之为南江。
百越文化保存完整
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们经研究考证后认为,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南江流域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流域内有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在秦汉以前,古越族已经开始了南江流域的开发,并建立了自己的奴隶制土邦。
在南江上游太平河与罗镜河地区发现多处先秦墓葬,出土了大量青铜器。
如1971年在罗定太平南门垌出土的战国初墓,共出土青铜器136件,其中多为礼器与兵器,如鼎、祭祀用的整套铜甬钟,有“王”字图象的青铜矛,以及人首柱形器等。
专家认为,这些青铜器说明,在当时,南江地区已经出现了越人自己建立起来的奴隶制国家,而且很多具有鲜明南越地方特色,有些青铜器的纹饰、工艺更为岭南所独有,说明它们是当地自制而非中原传入。
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
如当地发现的汉代铜鼓,与广西北流铜鼓特征一致。
当时越族文化很发达,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从秦汉至南北朝,这里的州县建制最多。
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
此外,在明朝以前,罗定一带也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虽然后来瑶族数量减少,但文化影响至今还在。
南江流域与广西毗邻,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如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都是源自壮语,用汉语就无法理解。
海陆丝路对接通道
专家指出,从地理上看,南江是沟通西江与雷州半岛的第一河流。
因而,它在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考古学界证明,早在先秦时代,北面的楚人便南拓百越,远至南海之滨。
湛江等沿海地区发现的大量先秦文化遗存中,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
如南江流域罗定等地出土的战国墓葬与青铜器,也具有楚文化特色。
专家推论,南江及其支流是楚人南下海岸的主要通道。
同时,南江也是此后中原汉人南迁岭南,以及中原到南海乃至海南岛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因此,南江是岭南与楚地以及中原地区经济文化沟通联系的一个重要通道。
考古部门此前在罗定市罗镜镇水摆村一处南朝墓葬中,出土陶器和金手镯等,其纹饰
呈鲜明的西亚风格,说明在当时,南江流域已经与海上丝绸之路有所联系。
担任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开发项目组组长的黄伟宗,更将南江定位为海陆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之一。
文化遗存丰富多样
历史地理学家表示,南江流域是古代岭南地区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从秦汉至南北朝,南江流域是岭南州县建制最多之地,就是有力的证明。
辉煌的历史,造就并留存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
当地学者介绍,在罗定、郁南、信宜等地,古老山歌流传至今,仅整理出来的就多达上万首,足见其文化之盛。
由于古代当地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南江流域也保存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规模宏大、精致美观。
在南江流域中,中游的罗镜平原到罗定红盆地段,即今罗定市一带,地理、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开发较早,为南江人文发展中心地区。
作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罗定,也是广东省文化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发现和出土了大量古文化遗址。
如萍塘的唐代“龙龛道场铭”摩崖石刻,人称“岭南第一唐刻”。
始建于唐代的龙龛道场(佛寺)、开元寺,建于清代的罗定学宫、青莪书院等古建筑,规模宏伟,至今保存相当完整,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罗定市内、南江岸边的文塔建于明代,高达13层,曾为泷州八景之一。
市内发现多处战国、南朝墓葬,出土的青铜鉴、金手镯等,为国家一级文物。
专家说法开发南江文化先为南江正名
黄伟宗:珠江水系是由来自四面八方的多条江河共同构成,具有开放、兼容、多元的形象和特点。
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发现,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
南江流域与广南地区是古百越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也是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地区。
而今的楚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都是沿用战国时代的地域概念,因此,我们也应该确认本地祖宗所创造的百越文化。
南江的发现,也明确了从肇庆封开的古广信到南海的通道,即是海陆两条丝绸之路的对接通道。
史志记载及考古发现证明,南江是楚人和中原汉人进入雷州半岛海港徐闻的要道。
这进一步说明,海陆丝绸之路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通的、对接的。
南江流域是泛珠三角区域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南江将成为泛珠三角区域黄金水道上的一条重要河流,实现南江及整个广南区域与泛珠三角经济文化的现实对接。
因此,建议为南江正名,并确立、研究、整合、开发南江水系的经济文化,并进行以南江水系为代表的南江文化带跨境合作,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进一步具体化、实体化、地域化。
司徒尚纪:在当代的地图上,南江、罗定江名称不统一,有的称罗定江,有的称南江,有的更将二者重复使用,相当混乱。
建议将其统一称为南江。
为南江文化正名南方日报2005-04-11
南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在它所流经的地域,有无数弥足珍贵的原生态文化深藏于十万大山之后、深岭溪壑之间。
深埋在山区里的不同类别与指向的文化遗产如此之多,分布得又如此之散,光是探访和作初步的表述已经如此困难,推出统一的旅游品牌,究竟该如何操作?
谁知云浮市的赖斌副书记用一句话就回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必要采用学术界刚刚推出的‘南江文化’概念,并沿着这条线索打造云浮的‘南江文化’品牌。
”
在没有“南江文化”概念之前,文化景点、旅游资源散点分布一直是困扰云浮市文化和旅游开发部门的一大难题,连一个响亮、简明扼要的统一品牌都没有,还谈什么宣传推广、招商引资、深度开发?
具体来说,云浮市内分散的文化亮点有:龙龛摩崖石刻、神滩庙遗址、学宫、文庙、光仪大屋、以大湾民居为主要代表的泷水民居、泷水民歌(特别是连滩山歌)、刘三姐遗迹、文塔、各种各样闻所未闻的奇特民俗、民间艺术、小吃、传说、风物、考古发现……多民族文化交织,物质遗产和口头文化遗产纠结,每一个都具有独特意义而难以割舍,但都还没有形成可以单独树立品牌的号召力。
这是云浮曾经面临的两难之境。
文化资源整合需要梳理,梳理就需要线索,一年之前,学术界“为南江文化正名”的呼吁,就为云浮梳理文化旅游资源提供了一条似乎可行的线索和思路。
以水系为线索,串起散在山区角落里的各种文化要素,用规模效应打品牌,这是云浮现在正在尝试走的路。
虽然在学术界依旧存在争议,“南江文化”论证已经步步深入。
“南江文化”已非空中楼阁,珠江文化研究会诸位专家和当地的研究人员,从文献资料、从民风民俗和地下考古发现等角度证明现在的罗定江即南江,而南江流域文化确实存在地域共同特征:南江水系的人,沟通语言和广州话基本相同,但与周围地区迥异;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同唱一种民歌,即连滩山歌;生活在南江水系的人,民居风格、生活习性相近,经济交往密切;南江流域的人同时崇拜盘古和天后,这种双重信仰,体现出南江文化独特的山地与海洋文化汇合的特征。
山区往往因为山岭阻隔等地理原因,历史文化遗产点比较多、比较独特,同时也比较分散。
如何整合开发是摆放在山区市县面前的现实问题。
云浮巧用“南江文化”之名,化学术概念为文化品牌,将散布于各县乡之间的文化亮点串起来,形成一个叫得响的统一品牌和形象,方便了对外宣传,方便了具体旅游线路的设置,也许不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开发思路。
关于南江名称的一些争论
珠江水系难道真有南江?就是罗定江?
珠江水系在广东除了东江、西江、北江之外还有一条“南江”,这是日前,广东省文化、考古、地理界等学者在罗定、郁南等地考察时发现的。
这条“南江”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在南江口镇注入西江。
然而这个提法受到广东省水利厅专家们的质疑。
水利专家认为,这条“南江”,从治水角度来说称为罗定江更加科学。
争议一:地理位置能否成改名原因
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南江称谓古已有之。
据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等人研究考证,今日的罗定江原名端溪,汉灭南越国后在今南江口北设端溪县。
由于它是珠江南岸最大的支流,古人又称之为南江。
明万历五年(1577年),明军平定罗定地区的“瑶族叛乱”后,将泷水县升格为罗定直隶州,南江流域几乎全部在罗定州辖地内,故后人也称之为罗定江。
而且,清代学者曾将南江列为广东“四江”之一,范端昂在《粤中见闻录》中称“西江水源最长,北江次之,东江又次之,南江独短”。
屈大均的《新语·水语》中也有“西江一道吞南北,南北双江总作西”的说法,并不因其汇入西江而排除其在“四江”中并列的位置。
主持编审《广东历史地图》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山大学教授司徒尚纪也指出:从古代至1949年以前,官版地图一直以南江为标准称谓,1949年以后的地图则以罗定江为标注。
因此罗定江只是今名,南江才是原名。
而且,在郁南等地,民间至今仍惯称之为南江。
水利专家:南江发源粤西并非广东南面。
广东省水利厅的水利专家们则有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固有的西江、北江、东江分别缘起于广东的邻省,进入广东境内后才以西、北、东方位命名的,例如西江从广西梧州以下到三水思贤窖208公里段叫西江;北江从韶关以下到三水思贤窖468公里一段叫北江;东江从河源龙川到东莞石龙380公里这段才叫东江,三江在邻省的上游则另有名称。
而罗定江(即新发现的“南江”)则是发源于粤西并非广东的南面。
水利专家称,广东地处珠江的最下游,珠江水系由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四大水系组成。
可以说,广东是有“南江”的,但不叫南江,而是叫“珠江三角洲”!而罗定江(即新发现南江)仅是汇入西江的珠江二级支流。
争议二:文化与治水哪个更重要
文化、考古、地理界学者:叫南江利于开发文化。
这些学者认为,在当代地图上,南江、罗定江名称不统一,有的称罗定江,有的称南江,有的更将二者重复使用,相当混乱,因此建议统一称之为南江。
据学者们介绍,南江流域为古越族的骆、瓯等多个分支交叉居住区域,具有瓯越的文化特征。
除了越族文化外,南江流域也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具有一定楚文化特色。
在明朝以前,罗定一带也是岭南瑶族的大本营,瑶族文化影响至今还在。
此外,南江流域与广西毗邻,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如当地地名很多都以“六”、“都”、“银”等字开头的地名,都是源自壮语。
学者认为,“南江”的存在和被再次发现,让珠江文化的形象和气质更加完整和明显,以南江为代表的广南地区的文化渊源与特质,更显示出珠江文化成分结
构的多元性和深远性。
水利专家:称罗定江利于治水。
省水利专家们则指出,目前,广东原有的“南江”也就是珠江三角洲的防洪抗灾任务日益艰巨,如此巨大的责任不是罗定江所能代替的。
专家们认为,历史文化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才有生命力,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人文,所以他们倾向于新发现的“南江”还是叫罗定江更加有利于科学兴水利、除水害。
来源:《信息时报》
本报讯(记者/王雨吟)近日,由省政府参事室、文史馆、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组成的粤西南江文化考察团完成了对阳江、湛江、茂名、云浮4市的专题考察。
考察过程中,省政府参事黄伟宗教授首度公开提出,用“南江文化”概念为线索串起粤西文化资源,4市合力打造共同的水域文化品牌的文化发展建议。
此建议得到了粤西4市行政决策层和文化界的热烈反响。
4市领导认为,此番考察初步开辟了4市文化合作的联系线路,同时取得了4个市各自发挥自身文化特性和优势,又共同打造粤西文化品牌的共识。
云浮市委副书记赖斌表示此举有利打破行政区隔,在粤西4市之间建立共同的文化品牌。
阳江市委书记林华景表示阳江将全力支持南江文化带研究。
湛江市市长徐少华认为,对粤西4市以南江文化带进行整合,可谓是“历史的回归”。
茂名市委书记周镇宏则提出,“南江文化”涵盖了冼夫人文化、石油文化等等的一系列文化概念。
珠江文化研究会的专家们认为,水系产生相应的文化带。
广东省自然形成的文化带有东江文化带:包括河源、惠州、东莞、香港,性质上属于客家文化带;北江文化带:覆盖韶关、清远,客家广府文化带;西江文化带:肇庆、佛山一带,是广府文化带;韩江流域,是福佬文化带。
相形之下,粤西一带没有一个江能统辖文化带,文化建设长期以来各自为政,没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文化定位,是粤西地区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
所以,用“南江文化”这一概念打造粤西文化带,将其归入珠江文化体系的范畴中,是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的
省政府参事、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伟宗:填补学术空白着眼区域合作
许多历史材料证明,罗定江即南江,自古被列为构成珠江水系的4条主干江川之一。
大约一年之前我们把这个尘封的江名重新挖掘出来,为南江正名,希望恢复它在珠江水系中与西、北、东江并列的地位。
但我们大张旗鼓为“南江”复名而呐喊,不是从现有的水流量大小、水流长度、水域宽窄等自然地理意义上而言的,而是从文化学尤其是水域文化学的理论,从珠江文化体系的完整性的角度而言的。
我认为发掘、整合南江文化,并打造“南江文化”品牌,至少具有这三方面的现实意义:一、从珠江水系的文化成分和结构上看,南江文化填补了岭南文化或广南文化的一个结构性空白。
二、从南江在古代交通、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上看,古代南江流域是中原直入岭南而又连接南海的一个经济文化走廊,是具有江、山、海共体特色的交叉性、中转性文化带,具有强烈的过渡特征。
三、从“泛珠三角”合作战略和地域发展的角度上看,为南江正名对于云浮、罗定、新兴、郁南及粤西地区而言,不啻架起了一条经济与文化齐头并进的黄金通道。
南江称罗定江,又称泷江,全长201公里,为西江一级支流,并以弯多著名。
沿河村寨古风盎然。
上游又称双床水,水流湍急,经过著名的泷喉马埒后,水势逐渐平缓。
流经建水古城河段,尤多弯曲,多处一边河岸峭壁如削,另一边河滩开阔,竹林与芦花丛中,村舍隐现。
古时,支流多水坝和水车,为独有奇景,主流顺水竹筏相逐,尤为壮观。
现在,泷江河已分级开发,溯江而上,要经过拦河大坝,游船由船闸托起随水起落平稳通过。
罗定市区一段河道水面平缓,河湾绕过古城墙,两岸竹林如海,往下则古木葱茏,叠翠衔江,乘竹排游览,别有一番情趣。
着力打造南江文化品牌(云浮新闻)
最近,我市召开了南江文化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们对保护和发掘南江文化提出许多建议。
按照市有关领导的要求,我市将加强宣传发动工作,着力打造南江文化品牌。
下一阶段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成立南江文化研究会。
由史志、文化、宣传、旅游等部门共同参与这项工作,聘请省有关专家担任南江文化研究会的名誉会长或顾问。
研究会定期组织专家学者进行实地调研和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组织出版有关论文集,并对打造南江文化品牌提出建议和方案,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开展南江文化资源普查工作。
摸清地方风俗习惯、崇拜物、山歌、舞蹈、语言、地名等南江文化载体及连滩光仪大屋、大湾古民居群落、罗定春秋战国墓葬群等相关的文物博物资源,在此基础上,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开发,在保护好南江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整合南江文化资源,对南江文化品牌进行整体的宣传、包装和策划,深层次发掘和创作反映南江文化的特色品牌项目,打造系列文化精品,如“禾楼舞”连滩山歌等。
同时,以南江文化为主题,包装旅游景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三、出版南江文化系列丛书。
着手策划编写出版反映南江文化的系列丛书,如南江一带的民间故事集、民歌山歌集、民俗风情集以及系列学术研究专著。
四、筹备民间艺术汇演活动。
拟举办一次反映南江特色文化的民间艺术汇演活动,引导更多的群众认识、弘扬南江文化瑰宝。
继续将六祖文化节、郁南连滩民间艺术节等办好,办出特色。
五、建立南江文化网站。
为宣传、推介南江文化提供平台,提高南江文化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南江文化的影响。
两大举措打造南江文化名城
举措一:选准切入点,发掘整合“南江文化”资源
近年来,郁南县委、县政府把发掘整理南江文化资源当作是贯彻省委九届二次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大省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
一是深入开展南江文化资源的大普查。
对南江流域的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历史文化古迹进行一次大规模的调查摸底;二是邀请省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对南江文化进行考察和论证。
去年,省政府参事黄传宗、司徒尚纪、洪三泰、罗康宁、谭元亨、戴胜德、邓国伟、司芳等专家学者到郁南对南江文化进行考察,对南江文化的发展进行把脉。
专家学者们在考察和论证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这条发源于信宜市鸡笼山、流经信宜、罗定、郁南,在郁南县南江口镇汇入西江的河流,历史上是称为南江,而且在郁南县至今仍沿用南江一名。
南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南江本身是海陆丝绸之路的重要对接通道,其相关流域也是广府文化与八桂文化的交接地带,也是古百越文化保存较完整的地区之一,构成了一条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南江文化带。
专家学者们的定位,为该县打造“南江文化名城”品牌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对丰富灿烂的南江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挽救和整理。
在挖掘中发现,生活在南江水系一带,同唱一种民谣,即连滩山歌。
郁南县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了整理,如今已有上万首之多。
历史上的南江流域,是古瑶族人聚居之地,后经迁徙和汉化,但瑶族的一些文化却承传下来,如丰收时节祭祀图腾的瑶族古舞禾楼舞也流传至今,该县对此进行了挽救和整理。
由于古代南江流域经济繁荣,南来北往的客商众多,南江流域也保养着大量风格独特的古村落、古民居,如郁南县大湾镇境内的大湾古寨,规模宏大,古建筑群上的书法、壁画、木雕、灰雕、石刻,精致美观,体现了独具粤西风情的艺术特色,被广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连滩镇的同样被广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光二大屋,有防水、防火、防盗三重功能,被人们称为广东第一大屋,专家们称之为最自然的大屋。
该县都进行了保护性开发。
举措二:创新载体,做大做强“南江文化”品牌
郁南县南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文化有着深厚的基础,都城、连滩、大湾、建城等古镇蕴藏着丰富的文物资源,很多尚未开发利用,很多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仍基本保存完好,民族特点和特色明显。
素有“山歌之乡”和“武术之乡”的连滩镇,在1999年被省评为“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后,2000年又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经过重新编排,挖掘整理的连滩民间古瑶族舞蹈“禾楼舞”在2001年参加广东省首届和第二届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荣获银奖。
连滩山歌《喜迎春》荣获广东省首届民间歌会铜奖。
连滩镇还在每年的正月十五至二十二举办一年一度的南江流域民间欢乐节。
根据这些有利条件,近年来,郁南县委、县政府将打造和创立一批文化品牌,作为郁南县建设文化大县的工作重点。
在打造南江文化品牌工作中,郁南县结合每年农历正月二十日举行的连滩南江流域民间欢乐节,努力创新,将民间艺术与时代特色和发展文化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将其推上更高的艺术层次,将南江流域群众自发组织的自娱自乐的民间欢乐节升格为政府主导的“南江文化民间艺术节”,使沉淀厚重的连滩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