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
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及其应对措施作者:周平荣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19期前不久,我校初一几名学生在早上来校途中相约离家出走,班主任发现后,立即通知家长,经过一天寻找,最后在重庆机场附近找到了他们。
近年来,中学生离家出走现象呈上升趋势,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怎样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这是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中学生离家出走原因分析十三到十六岁的中学生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极不成熟,所以往往会感情用事,这是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最根本的原因。
离家出走实际是中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和反抗。
以下原因往往导致中学生离家出走。
(一)、人际关系紧张。
出走的中学生大多是因为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师生关系紧张以及与同学相处不融洽,造成了心理上的压抑,感到学校、家庭环境不能给他们带来快乐。
所以他们弃学离家出走、游荡,去结识“意气相投”的新伙伴,去开辟另一片“自由”的新天地。
(二)、学业负担过重。
社会对学校的升学压力越来越大,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教学质量,不断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留给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却很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产生,某种逆反心理也会形成。
有些学生便以逃学或出走的方式来解脱,去追求轻松、愉悦的、没有丝毫压力的游乐生活。
(三)、心理压力过重。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他们为孩子甘愿付出一切,这往往使孩子觉着必须为父母争口气,所以当他们考试失败或其他事情弄糟时,他们常感觉空对父母的一片苦心,如果这时再加上父母的不理解甚至打骂,他们很容易产生强烈的负疚感或强烈反抗的感情,对他们来讲逃避现实和反抗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离家出走。
(四)、心理不健康。
离家出走的中学生往往有这样那样的心理缺陷,要么性格内向,要么精神紧张,要么行为乖戾。
这种学生会对周围的人抱有敌意和戒备心理,类似的心理问题都会在不定的时间突然爆发出来。
(五)、义气行事。
中学生思想不够成熟,最讲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宁肯不服从父母和老师,也不愿违背伙伴的意愿。
小明出走教育法律案例(2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小明,男,15岁,某中学八年级学生。
因其父母离异,家庭关系紧张,小明在学校学习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导致学习成绩下滑,与同学关系紧张。
某日,小明因不满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学校的管理,离家出走,独自一人来到城市,寻找生活出路。
二、法律问题1. 小明的父母是否尽到监护责任?2. 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责任?3. 小明出走后,相关部门是否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三、案例分析1. 小明的父母是否尽到监护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条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在本案中,小明的父母因离异导致家庭关系紧张,未能及时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导致小明离家出走。
因此,小明的父母未能尽到监护责任。
2. 学校是否尽到教育管理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履行下列义务:(一)遵守法律、法规;(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执行国家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三)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他职工的合法权益;(四)以适当方式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业成绩及其他有关情况提供便利;(五)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六)依法接受监督。
在本案中,学校未能及时关注小明的心理状况,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小明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导致小明离家出走。
因此,学校未能尽到教育管理责任。
3. 小明出走后,相关部门是否及时采取救助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对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公安机关、民政部门、教育机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救助,并协助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将其找回。
在本案中,小明离家出走后,相关部门未能及时采取救助措施,导致小明在城市中面临生活困境。
因此,相关部门未能尽到救助责任。
四、法律后果1. 小明的父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依法赔偿小明的损失。
学生留书欲离家出走案例分析
学生留书欲离家出走案例分析【事件】:文静是一个有点惰性的小胖妞,经常欠交作业,与家长多次沟通也效果甚微,四年级下学期时还曾经留下家书说要离家出走,自己到外面赚钱养活自己。
虽然没走成,但已经把家长吓得两脚发软,立即向学校老师寻求帮助。
【原因分析】:文静来自离异家庭,她跟随父亲生活。
母亲忙于生计和重组家庭,所以母女两人甚少见面。
父亲是出租车司机,一天到晚奔波在外,而且已重组家庭并再生育一小孩,由于工作原因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与孩子缺少有效的情感沟通,甚少关心她的生活和学习。
文静哭诉妈妈已经不要她了,现在爸爸也是只爱妹妹不爱她了,既然爸爸妈妈一点都不爱自己,便决定一走了之。
【预防与对策】:1、改变孩子的错误认知。
人们的不良情绪有些确实是因为生活中的不利境遇所引起的,但也有些不良情绪是由于人们对事情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或认识有偏差而盲目地生长起来的。
同一事物,由于出发点和认识点的不同,心情就不同,以上事例正是如此。
由于文静未能全面合理地认识事物,而是单方面地、只从不利的悲观的一面看待问题,没有和父母好好沟通,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困扰与消极情绪,若从积极的角度理性地分析问题,就能获得愉快的体验。
先让文静认识到自己对于父母一点都不爱自己的错误认知,让她认识到父母是爱她的,回想过去父母对她的爱、温暖时的场景;也让她认识到自己对父母只关注金钱,没有关心过自己的错误认知;还让她了解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会因人而异这一点。
2、教孩子学会宣泄自己的情感。
孩子应该学会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不良情绪,不要压抑。
孩子与家长发生争执后,常常会感到愤怒、委屈、压抑、无奈,这些坏情绪容易让孩子失去理智。
这时家长应及时疏导孩子的坏情绪,是避免孩子离家出走的有效方法。
通过说理、劝导让孩子明白,父母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爱孩子的,但爱孩子并不等于无原则的迁就孩子。
另外,教育孩子遇到问题时,建议家长及时和学校老师沟通,寻求老师的帮助。
必要时,也可以向专业心理工作人员求助,帮助孩子解除心理压力。
案例分析(1)(1)
案例分析
案例人:王文岭及其儿子王健关系:父子
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有效和儿子沟通。
从他14岁那年在新乡十中上学期间离家出走了两个月说起,在社会上认识了很多从小辍学的社会小青年,学了很多不好的习惯,谈女朋友,吸烟,喝酒,打牌,离家出走回来后,依然打架不好好学习,到初二说什么都不上了,在家休学了一个月我又让他大伯来说说他,他说不在新乡上,我就问他,你想去哪里上,他说想去封丘县上,在那里上了一年后有一个礼拜天回来又说不上了,这一年在封丘打了两次架,其中一次嘴都打烂了,回来后在新乡又安排到三十中上学,还是不好好学习,最终辍学,沟通以后,孩子自己决定去外面闯闯,我为了锻炼孩子答应了,他独自一人到了北京,在北京的那两个月不但没赚一分钱而且还花了家里六千块钱,从北京回来后整天无所事事,又进行沟通后儿子答应在我的公司(融鑫再生资源有限责任公司)好好干,结果一个礼拜后就消极怠工,直至现在一直在社会上跑着玩,我现在是打不敢打骂不敢骂,希望小组给我支持。
从以上所诉我看到儿子王健的种种问题。
1.不懂得感恩,从来不体谅父母
2.懒惰,自控能力差,不上进
3.很自以为是。
【优质文档】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word范文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经常听到同事说这样一句话:“我做学生的时候,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听到或是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怎么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跑掉了?”的确,做老师的会发现,以前的学生似乎都循规蹈矩,而现如今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案例是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家长动员一切力量不分昼夜地寻找,班主任发动所有学生提供有利信息,家庭、学校为之提心吊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从教七年来,我已经送走了两届学生,现在带的是第三届,每一届都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发生,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具体如下:案例一:201X年11月13日(星期天)晚上十点多,班上学生N某(男)家长打电话给我说A某11日晚上因为上网与家长发生矛盾后离家,至今未回。
家长已经找了两天两夜了,本来不想麻烦老师,但考虑到明天要上课,所以才打电话给我,希望老师帮助家长尽快找到N某。
两天后的凌晨,家长在市府路一辆停在路边的三轮车上找到N某,看到冻饿得瑟瑟发抖的N某,家长心里是五味杂陈!案例二:201X年10月中下旬的一个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班上学生Y某(女)未到校,我打电话告知其家长,家长说Y某有点不舒服,请假半天。
两天后的早读期间,家长到校小声问我Y某有没有到校,生怕别人听见,原来Y某已经两天半未回家。
家长希望能从Y某最要好的同学那里获得有关孩子的消息。
后来警方在潜山县城某小宾馆将Y某解救出来,家长说Y某是嫌自己过于唠叨而找同年级的一个朋友的朋友诉苦,表示如果能离开这个家就好了,正好,这个朋友的一个小学同学(已经辍学)当时也在场,他说可以帮助Y某,结果直接包了一辆面包车将其带到潜山县城,差一点以5000元的价格将其卖掉。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成因及对策(梁红权)
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成因及对策马家寨中学三(一)班梁红权近年来,我校学生出走现象屡有发生,学校多次采取各种防范教育措施,多次开过针对性的各种会议,但从效果来看,总觉得收效甚微。
打开网络,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学生出走是一个困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话题。
现在本人结合亲身经历和处理的两次学生出走,对学生出走的成因作一些分析,并针对这些成因做出一些探索性的防范措施及建议。
一.事件回放:1.2008年11月9日,本人在担任2(1)班班主任时,以沈xx和涂xx为首的两个同学伙同本班另外3人及本校其他三个班级的学生共计11人出走。
他们利用周日晚自习返校的机会,集体出走到公安上网。
当天晚上及时给家长联系,家庭和学校集体寻找,直到周二下午约三点才找到。
这5个学生有4个最后因为各种原因自动退学或者转学,一个叫高X的学生虽然读完初中,但在校期间后期表现也大打折扣。
结果表明,我们对学生出走的原因完全不了解,出走之后的教育对策也是隔靴捎痒,完全没有成效。
2.2010年12月5日,本人所在的现在3(1)班,以赵XX为首的4位女生,也是利用周日返校之际,集体出走,在沙市红门路附近找旅社住下,并准备找工作打工挣钱。
所幸当时我们连夜将学生找回。
二.事件当事人的思想溯源1,据对二年级那起出走事件的调查,原因很简单,期中考试临近,沈XX很害怕考试,因为成绩很差。
觉得成绩考差了很没面子。
他与同年级平时在一起玩的另几个讲到这个想法,约他们一起去上网。
这几个学生一拍即合,形成当次出走的骨干力量。
另外有几个随行出走的学生则是因为这几个骨干约了他们,觉得不一起出走,对不起他们的“信任”,更怕他们觉得自己没意思。
2.今年三年级的女生出走,据学生交待主要由于文化成绩不好,平时在学校老师批评,在家里家长批评。
加之最近因为因为没完成作业受到老师较为严厉的批评。
他们觉得家长和老师都不爱自己,在老师和家长的眼中简直一无是处。
所以,想出去闯荡世界,证明自己的价值。
【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 中学生离家出走
《【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中学生离家出走》摘要:从学生身心理层面分析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逃避惩罚心理青少年尊心很强怕学面前丢面子“价”,当长知道真相学生精神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逃避“惩罚”便会产生离出走行如案例三X某,有学生直接跟长讲“你们要是再……我就不回了”以威胁长如案例某学生离出走案例分析常听到事说这样句话“我做学生候从学年级到学毕业从没有听到或是遇到学生离出走事怎么现学生动不动就跑了?”确做老师会发现以前学生似乎都循规蹈矩而现如今学生离出走案例是越越多已不再是别现象而是成种令人担忧社会问题虽然这些离出走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影响却很长动员切力量不分昼夜地寻班主任发动所有学生提供有利信息庭、学校提心吊胆不怕万就怕万从教七年我已送走了两届学生现带是三届每届都遇到学生离出走事件发生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具体如下案例005年月3日(星期天)晚上十多班上学生某(男)长打电话给我说某日晚上因上与长发生矛盾离至今回长已了两天两夜了不想麻烦老师但考虑到明天要上课所以才打电话给我希望老师助长尽快到某两天凌晨长市府路辆停路边三轮车上到某看到冻饿得瑟瑟发抖某长心里是五味杂陈案例二009年0月下旬星期五下午节课班上学生某(女)到校我打电话告知其长长说某有不舒请假半天两天早期长到校声问我某有没有到校生怕别人听见原某已两天半回长希望能从某要学那里获得有关孩子消息警方潜山县城某宾馆将某救出长说某是嫌己唠叨而年级朋友朋友诉苦表示如能离开这就了正这朋友学学(已辍学)当也场他说可以助某结直接包了辆面包车将其带到潜山县城差以5000元价格将其卖案例三今年四月我班接连两次发生学生几天不回事件X某(女)因下课看到长被我请到办公室放学便没有回(前我曾几次通X某告长校交流);某(男)因长学校门口顾及己面子而多天不回长终通公安局监锁定X某、某上地到孩子看了以上几案例我们不难理开头老师们什么会发出那样感叹但是作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除了发出感叹外还应深入分析产生这现象原因及寻问题方法从学生身心理层面分析我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逃避惩罚心理青少年尊心很强怕学面前丢面子“价”有学生旦校犯了错误生怕长知道所以能隐则隐能瞒就瞒当长知道真相学生精神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逃避“惩罚”便会产生离出走行如案例三X某二、有不想回逆反心理让学生产生有不想回心理庭主要有两类类是单亲型、重组型庭如案例三某另类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表现重压型或唠叨型庭如案例二某两类庭共是庭缺少关爱和温情前者由学生父母离异庭重组父、母、子女这种三角稳定性被打破父母各生活忽视了对孩子关爱或是只作生活上供给而不给以思想上、精神上指导导致孩子性格变异者父母分追分数成绩忽视了学生心理、人格等情感教育缺乏与子女情感沟通和交流开口分数闭口成绩别无话题父母与子女情感疏远庭失亲和力和向心力这两类庭孩子会产生厌逆反心理从心里渴望逃避庭监管以外出离方式寻脱三、威胁长心理有学生由某些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长逼迫学习紧而产生反感了恐吓或威胁长而出走有学生直接跟长讲“你们要是再……我就不回了”以威胁长如案例某有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学住几天制造种紧张气氛使长屈当老师长己出走而心急那躲暗处某生便窃笑不已心想看你们以还敢不敢‘逼’我尽管离出走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影响却很而且有增加趋势那么怎样预防学生离出走呢?、长要变教观念关孩子心灵现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庭生活多处心地位是“把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分疼爱捧手上怕摔了含嘴里怕化了容不得别人包括老师批评句从娇惯没有育其品行和习惯等到孩子了他们发现了问题严重性则束手无策不管吧难成人管吧是讲就崩孩子极逆反这长便是欲哭无泪外还有另种极端现象——分苛刻和啰嗦特别是作母亲成天絮絮不止令人“反感”如何正确对待子女教育工作?首先长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身素质;其次学校要以长学校形式请有关专和“人”(长)对长进行庭教育方面培训让长了孩子心理特、实际情况懂得怎样才是爱子女怎样对待孩子缺和错误怎样才是严格要等等从而用科学方法教育子女二、教师要变教育观念关爱每学生如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态生硬方法简单粗暴对学生讽刺挖苦或者将其赶出教室、停课检或者借助长威力慑学生……这些做法都会损伤学生尊心使他们产生对老师不满和不信任对缺乏生活验、得不到温暖、学校受到歧视学生说是很难承受这样压力摆脱这种环境是这类孩子普遍心理要采取离出走行动即是他们对环境反抗因我们每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变观念了学生、尊重学生、主动助学生排忧难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心理医生马克思说“爱就是阳光”教师对学生要有深切爱晓以理动以情关心体贴对学生缺和错误全面分析耐心说融化他们心冰霜这样就会让那些庭缺乏温暖学生产生温暖就会将学生吸引到己周围教师教育就会取得良效三、长、教师要努力培养孩子判断是非能力长和老师定要实事是地根据学生身素质条件、性特因势利导制订孩子发展目标这样目标顺应了孩子主观愿望和发展条件就会成种激励力量“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孩子都有成功潜能”其实每孩子都渴望成功只是方法不对方向不明孤立无援才屡屡受挫我们要善发现孩子天赋看到他们长处肯定他们闪光不断地引导、激励他们让孩子能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程追新更高目标这样孩子对理想追就会始终充满信心和热情促使己不断上进让学生正确理长、老师图明白长和老师对他们期望运用正确方法表达己见遇事冷静思考不要义气用事等班主任可以利用主题班会等科学地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这些方面教育提高他们明辨是非能力学会正确处理问题从而预防、避免学生离出走这类事件发生。
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案例-逃家少年:与其送我回家,不如让我去少管所吧!
社会工作生态系统理论案例-逃家少年:与其送我回家,不如让我去少管所吧!社工知“理”|逃家少年:与其送我回家,不如让我去少管所吧!俗话说得好:“只要案例看得多,不怕实务考不过!”今天我们就以一个案例,跟大家探讨,如何运用生态系统理观及相关理论来分析服务对象的问题。
PS:文末有张老师讲解关于“案例分析题”的答题小技巧,大家记得观看。
案例俊俊是个15岁的少年,与父母同住,自他有记忆以来,父亲便对母亲施暴。
父亲工作一直不顺,母亲患有抑郁症未外出就业,因此家中经济状况一直不好。
上初一时,平常照顾他的母亲,因病情加重入院疗养,家中仅剩俊俊和父亲同住。
父亲对俊俊相当严格,要求俊俊放学后只能直接回家,更经常以成绩不好为由,对俊俊严格体罚,有时候会用凳子砸俊俊。
失去母亲的关系保护,长期遭受挨打,到了初三,父亲因工作不稳定,要求俊俊外出打工赚钱,支付生活费,父子俩因此发生激烈的冲突,俊俊一气之下离家出走,投宿同学家。
隔日,父亲到校把俊俊带回家后,又是一场毒打。
自此展开了一打一逃、追回再跑的循环,为了不被父亲抓到,俊俊最后连学校也不去了,开始在公园、网吧和台球场里寻找伙伴。
某日,俊俊深夜在网吧打游戏时,被检查人员发现是未成年失踪人口,被带回警局,并通知父亲带回。
俊俊表示因经常被父亲打骂才不愿意回家,但警察表示:“如果你听话,爸爸怎么会打你?你这么爱玩,半夜还在外面游荡,爸爸打骂是管教你,为了你好。
”俊俊返校后,面对的是年级主任与同学的冷言冷语“终于知道回来读书了”、“玩够了啊”。
学校老师希望他不要来学校带坏别的同学,所以没有积极接纳他重返校园。
回家后,亲子冲突、父亲的打骂依旧,俊俊又开始离家与辍学的循环,两年中,早已不知离家、辍学了多少次。
被抓了多次后,俊俊再度进入少年法庭,俊俊对法官说:“与其让我回家,不如送我去少管所吧。
”而后,俊俊进入少管所,直至满18岁才能离开。
生态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专家Urie Bronfenbrenner在1979年所提出,当时被视为发展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
心理案例分析大赛优秀案例
心理案例分析大赛优秀案例【案例内容】:吴某是初二年级的一名男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属于中上水平,智力较好,对数学比较感兴趣。
但是性格倔强,个性倔强,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在家里,一旦父母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使性子,设置离家出走。
父母都从事旅游行业,经常在外,与之交流时间较少。
上学期一天早上,因洗头与母亲大吵一架。
吴某母亲认为早上时间太紧,因而要求吴某晚上再洗。
中午吴某便于同学喝酒,借此来气他母亲。
还有一次,放学路上与一群社会青年一同玩耍,其中有几人抽烟,邻居发现后告知家长。
在教育过程中,他趁机跑出家门,在外流浪两天后才回家。
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也很尖锐,每当老师批评他时,便眼睛直瞪老师,一脸不服气的样子,甚至因小事对老师大吼大叫。
【案例分析】:青少年时期包括了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
根据大多数学者认可的青少年阶段的年龄界限,我们把青少年阶段的年龄范围大致定在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即个体的中学时期。
吴某正是处于青春叛逆期。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在心里上也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种急剧的变化尤其反应在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深刻、丰富和复杂。
容易陷入情绪困扰。
吴某以上青春叛逆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一、父母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父母的教养观念和教养方式来实现。
吴某父母经常外出,对吴某交流、了解较少。
亲子间无更多的关心、体贴、温情。
不利于吴某的健康成长。
二、青少年青子关系特点与儿童时期相比,青少年在生理、认知能力以及自主性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这边变化导致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
塞尔曼认为,亲子关系由孩提时期的父母是儿童的“老板”,满足孩子的即使需要发展到父母成为儿童的看护人和帮助者、监督咨询员和需要满足着,到后来的父母和儿童之间互相容忍和尊敬;直至青少年阶段,亲子关系随环境、双方的能力和每个人的改变和需要而发生变化。
中学生离家出走心理案例分析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心理咨询实用技巧与个案分析》考查作业中学生离家出走心理案例分析姓名:*** 学号:***姓名:*** 学号: ***分工情况为了更好的完成《心理咨询实用技巧与个案分析》的考查作业,我们第四组作出了以下分工,以期最好的完成此次考查作业。
中学生离家出走心理案例分析一、来访者基本情况小畅,女,14岁,初二,身高,体重47kg。
二、来访者是否主动咨询小畅由父母带来咨询,非自愿。
三、咨询师了解到的情况厌学,与父母无法沟通,离家出走。
四、来访者家庭背景简介父亲在工地干活,母亲在大学外买外卖。
是和父母亲、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
其中6-10个月时母亲因工作原因到外地,和孩子分离几个月。
小时候因母亲经常出差,从4岁幼儿园大班时开始住校。
6岁开始和姥姥、姥爷生活在一起。
小学三年级开始与父母一同居住,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听孩子的诉求,不与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孩子所需要的是什么,以自己的需要来给孩子订目标,教育方式以打骂和说教为主,为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
五、事情经过一位叫小畅的14岁女孩离家出走了。
临走前,她留给妈妈—张纸条:“妈妈,我得不了‘双百’,我不上学了。
”原来,家长对小畅的期望值特高,但又没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父母花很多钱把她转入重点中学,又用高价请了两位家庭教师,自己却省吃俭用,受苦受累,连电视都不看,只求孩子学习成绩好,得“双百”,成人成材,为父母争口气。
孩子出走之前,因一次小考没考好,和父母无法进行良好的沟通,被妈妈打了一顿,还不让她出门,不让看电视,不让看课外读物,关在房间里整整做了一天数学题。
孩子不堪忍受,便决定一走了之。
六、对来访者问题的评估与诊断1、来访者问题评估:0―1岁这一阶段是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的最关键时期,而在此阶段,孩子和父母一起生活,但长达4个月和母亲的分离体验会使孩子产生分离焦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1-3岁是帮助孩子形成自主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小畅的母亲拥有一个稳定客观的态度,使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初期有个好的开始。
青少年情绪问题案例分析报告
青少年情绪问题案例分析报告一、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面临着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容易出现各种情绪问题。
这些情绪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可能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对青少年情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介绍(一)案例一_____,15 岁,初中三年级学生。
最近一段时间,他的情绪变得非常低落,经常独自一人发呆,对以前喜欢的活动也失去了兴趣。
在学校里,他的成绩明显下降,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也逐渐减少。
在家里,他经常与父母发生争吵,甚至出现了离家出走的想法。
(二)案例二_____,17 岁,高中二年级学生。
她一直是一个性格开朗的女孩,但最近却变得焦虑不安,经常担心自己的考试成绩和未来的发展。
她开始频繁地失眠,上课时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自己的外貌也变得过分在意,经常觉得自己不够漂亮。
(三)案例三_____,16 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他的情绪波动非常大,时而兴奋异常,时而又陷入极度的抑郁之中。
他在学校里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架。
在家里,他对父母的管教表现出强烈的抵触情绪,经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与家人交流。
三、案例分析(一)家庭因素1、案例一中,_____的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给他施加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每当他的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就会严厉地批评他,导致他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和逆反情绪。
2、案例二中,_____的父母长期关系不和,经常在家里吵架,这让她感到缺乏安全感和温暖,从而产生了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3、案例三中,_____的父母对他过于溺爱,从小就对他的要求有求必应,导致他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无法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学校因素1、案例一中,_____在学校里遭受了同学的欺凌,但老师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这让他感到无助和恐惧,情绪逐渐变得低落。
2、案例二中,_____所在的班级学习氛围过于紧张,老师的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这让她感到学习压力巨大,从而产生了焦虑情绪。
小明出走教育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背景小明,男,12岁,系某市一所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自入学以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明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逐渐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小明因成绩下滑严重,被老师批评,心理压力达到顶点。
一天晚上,小明偷偷离家出走,父母发现后四处寻找无果,遂向公安机关报案。
二、案情分析1. 小明出走的原因(1)学习压力:小明在学业上一直表现优秀,但面对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心理压力逐渐增大。
期末考试成绩下滑,被老师批评,导致心理压力达到顶点。
(2)家庭因素:小明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对小明的关心较少,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于严厉,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3)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过度重视,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关爱。
2. 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案例分析1. 学校在案件中的责任(1)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忽视:学校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针对小明的情况,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2)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小明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下滑,教师应给予关爱和鼓励,而非批评。
2. 家庭在案件中的责任(1)家庭关爱不足:小明父母工作繁忙,缺乏对小明的关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交流。
(2)教育方式不当:小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于严厉,导致小明产生逆反心理。
父母应改变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需求。
青少年叛逆真实案例
青少年叛逆真实案例以下是一个真实的青少年叛逆案例:案例:梁伟(化名)是一个十七岁的青少年,他在学校里表现出明显的叛逆行为。
他经常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旷课,并且与老师和同学产生冲突。
他对学业毫无兴趣,成绩一落千丈,甚至拒绝完成作业和参加考试。
梁伟还与不良朋友交往,经常参与吸烟、喝酒和违法活动。
家庭关系方面,梁伟与父母之间存在严重的冲突。
他经常与父母争吵,对他们的规定和限制表示不满。
梁伟常常离家出走,与家人失去了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他对父母的意见漠不关心,拒绝接受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这种叛逆行为的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
可能是家庭环境的问题,如家庭不和谐、缺乏亲子沟通或家庭暴力等。
另外,青少年期本身是个人身份和自我认同建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可能试图通过反抗和违反规则来表达自己的独立性和探索身份。
针对这种情况,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包括:1. 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父母应与梁伟建立开放、尊重和支持的沟通渠道,倾听他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的困惑和需求。
2. 寻求专业帮助:家长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或家庭治疗师的帮助,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家庭解决问题。
3. 提供积极的引导和角色模型:家长应该积极地参与梁伟的生活,提供积极的引导和身份认同,树立正面的行为和价值观的榜样。
4. 学校支持和辅导:学校可以提供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辅导和支持,包括心理咨询服务、学业辅导和社交技能培训等。
5. 鼓励参与兴趣爱好:为了减轻梁伟的叛逆情绪,家长可以鼓励他参与积极的兴趣爱好,如体育活动、艺术课程或志愿者工作,以帮助他建立积极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感。
这个案例显示了青少年叛逆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案例都具有独特的背景和原因,因此处理方式也应因人而异。
重要的是给予青少年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引导,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身份认同和健康的发展。
江西学生失踪案例分析报告
江西学生失踪案例分析报告1. 引言近年来,江西省发生了多起学生失踪案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社会关怀。
这些案件对于学生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冲击。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报告将对江西学生失踪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找到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2. 案例概述江西学生失踪案例主要发生在学生自行离家后的情况下。
这些学生可能是因为求学、外出旅行或追求其他梦想而离家,但却在途中失去了联系,没有再回到家中。
家长和亲友们非常担心和焦虑,但却无法找到确切的线索。
3. 影响因素分析3.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和教养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些失踪学生来自家庭矛盾、压力大或者缺乏亲子沟通的背景,这种环境可能导致学生逃离家庭寻求自由和独立。
3.2 学校因素: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关爱也对学生失踪问题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些学校可能存在教育资源不足、学生心理咨询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未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进而导致学生选择逃离学校。
3.3 社会因素:社会环境对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有很大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受到网络信息的引导,产生对自由、刺激和冒险生活的向往,以致选择离家。
同时,社会的道德风险也会埋下隐患,一些学生可能受到不法分子的引诱和侵害。
4. 影响和后果学生失踪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后果。
4.1 家庭影响:学生失踪对被留守的家庭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痛苦和心理压力。
父母和亲人们担忧和焦虑,无法安心工作和生活。
很多家庭陷入危机和困境,甚至导致了家庭破裂和离婚。
4.2 学校影响:学生失踪不仅对失踪学生所在的学校造成了负面影响,也使其他学生和教师们感到担忧和恐慌。
学校的声誉和安全形象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可能导致学生流失和教育资源减少。
4.3 社会影响:学生失踪问题也给社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人们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和社会的道德风险感到担忧,导致社会恐慌和不安定。
5. 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江西学生失踪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5.1 加强家庭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家长的教养水平和家庭沟通能力,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
离家出走的悲惨安案例
离家出走的悲惨安案例
高三的小梅离家出走了。
一个大家公认的优秀生、乖乖女,怎么会突然做出这样出格的事?平日里,小梅的父母对她要求就很严格,学习成绩永远不能掉出全班前五名。
爸爸做生意常年在外奔波,为了照顾女儿,妈妈很早就不工作了。
小梅进入高三,爸爸偶尔回家见她面色苍白、忧心忡忡,也只是买来些提神益脑的保健品。
小梅曾对是她好朋友的同桌说:“我爸妈对我非常关心,平时从不让我做家务。
可他们对我的学习成绩有量化标准,为了不让他们失望,我每天只有提心吊胆地好好学习。
”
在最近一次大考中,小梅的考试成绩排到全年级第13名,这在别人认为很不错的成绩,她自己心里却接受不了,回到家后就发脾气、砸东西,接下来的日子里是吃不好也睡不香,一天天消瘦下去。
当妈妈连珠炮似的质问小梅,为何成绩下滑这么多时,她终于忍无可忍,和妈妈大吵一架后就离家出走了……
心理分析:
像小梅这样的“优秀生”,自尊心都极强,一旦学习上抢不上“尖”,便感到无法承受。
他们过于理性,过早地成人化,生活中只以寻求超过他人为唯一目的。
而其他青少年时期应有的课余兴趣,甚至任性等非智力、非理性因素都没有得到正常的发展。
他们的家长恰恰关注的也只有孩子的成绩,与孩子很少有心灵的沟通,对孩子综合能力以及良好性格的培养更是少有关注。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案例分析【案例】新华视点:荆州几起中学生集体出走事件调查新华网武汉5月23日电(记者杨兴国) 2005年4月13日至19日短短一个星期里,位于江汉平原的湖北省荆州市发生4起中学生集体出走事件,沙市区实验中学、观音(土旁+当)中学和江陵县白马寺中学、西湖中学先后有33名中学生因不堪学业压力、迷恋网络游戏、内心苦闷而结伴出走。
后经家长、学校多方寻找和在公安机关的配合下,这些离家出走的中学生虽然陆续返回校园,但出走事件却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一、运用思想政治信息的获取方法来获得荆州中学生集体出走的信息1、因果预测法因果预测法,就是通过思想行为变化的因果关系预测思想动向的一种方法,也可称之为相关预测。
因果联系是客观世界普遍联系的形式之一,有因必有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
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也同样具有因果联系,因而我们可以由因推果,也可以由果推因。
因果预测法,常用语客观条件、因素变化时,预测人们将要出现的思想情况,以及人们的自身需要不能满足时可能产生的思想动向等。
在进行荆州几所中学生集体出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前就要认真搜罗导致这些中学生越轨行为的各种影响因素。
据调查了解到,首先沙市区实验中学德育处副主任李开斌和观音(土旁+当)中学校长许兴赋反映,校园周边网吧棋布,学生深受部分网络不良文化毒害,网瘾上身,通宵达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其次,激烈的社会竞争给家长带来巨大心理压力,家长对孩子的成材要求与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脱节;再次,在高考的指挥棒的鞭策下,学生的学业压力得不到缓解;最后,学生与家长和老师形成心理和感情上的隔阂等。
只有深入挖掘和了解上述所讲的社会环境因素、学业形势因素、情感交流不足等因素才能为解决中学生的思想疙瘩打下坚实的基础。
2、文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是间接收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第二手材料的方法。
比如查阅调查对象的档案材料和调查材料,了解调查对象过去情况和家庭情况,参考报刊、杂志有关思想、政治、道德方面调查资料,掌握思想发展的一般趋势;结合现实考察人们以往思想状况的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初中道法法律类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情简介小明(化名),男,14岁,某市初中二年级学生。
小明因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下滑,家庭关系紧张。
为了满足网络游戏中的消费需求,小明在未经父母同意的情况下,使用父母手机绑定支付账户,通过手机支付方式购买大量游戏道具和虚拟货币。
在短短一个月内,小明花费近万元,使得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父母发现后,与小明发生激烈争吵,小明情绪失控,离家出走。
父母报警后,警方介入调查,发现小明涉嫌网络诈骗,遂将小明带回。
二、案件分析1. 法律问题(1)未成年人保护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放任、教唆或者利用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本案中,小明在未满十八周岁的情况下,通过手机支付方式购买大量游戏道具和虚拟货币,涉嫌利用未成年人身份进行网络诈骗,其父母作为监护人,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存在失职行为。
(2)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案中,小明在短时间内花费近万元,涉嫌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
2. 道德问题(1)家庭教育缺失本案中,小明的父母未能履行监护职责,对小明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视而不见,导致小明在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下,误入歧途。
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小明沉迷网络游戏、涉嫌诈骗的重要原因。
(2)社会责任感缺失小明在游戏中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惜采取诈骗手段获取游戏道具和虚拟货币,体现出其社会责任感缺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行为不仅损害了他人利益,也对自己的成长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保护法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犯罪心里学案例分析杨新海案例
3 对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分析及画像
此人家在农村,经济条件较差;较早离家 出走,或因犯罪被判过刑;年龄应在25至 35岁之间;此人身材不高(170米左右); 偏瘦、结实;有过犯罪前科;善于从事体 力劳动,因为他作案多用锤子;应无女友, 无婚姻;为人内向,表现蔫;生活不规律, 昼伏夜出 。海在河北省沧州市被捉拿归案。 2004年2月1日,河南省漯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杨新海抢劫、故意杀人、 强奸故意伤害一案依法进行了审理。
从杨新海所犯的案件及还 有未举出的案件中,我们 可以看出杨新海已失去了 正常人的情感,他已经是 一个十足的杀人犯,强奸 犯,盗窃犯,抢劫犯,他 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嗜血的 魔鬼。
6 案件对我们的启示 我们要有效的控制,减少和预防 犯罪,关注自己的心里健康,调控自 己的情绪,远离犯罪,避免被犯罪侵 害。
1 杨新海的犯罪记录
杨新海,1970年出生, 高中肄业,原籍河南省 正阳县。高三时离家出 走之后,杨曾先后到过 山西、河北等地,在一 些煤矿、建筑队上打工, 期间因盗窃、强奸被2次 劳教,1次判刑。从 2000年9月起直至2003 年8月,杨新海曾横跨皖 豫鲁冀4省,疯狂作案26 起,杀死67人,伤10人, 强奸23人。
2 真实案例
河北邢台县祝村镇李道村, 孙胜军李树枝夫妇是当地农民,种地为生, 女儿孙圆圆和儿子孙红波在邢台县的西大树中学读书。2003年8月5日, 孙胜军、李树枝和15岁的女儿孙圆圆被杀,儿子孙洪波当时没跟父母妹 妹在一起,得以不死。他在当天早晨最早看到亲人的尸体。现场的情景惨 不忍睹,李树枝在床上,头朝里侧着,满头都是血,血已经凝在头发上, 干了。被子从床上搭到地上,进来的人们掀起被子,看到孙胜军蜷着趴在 地上,后脑流出了脑浆。将尸体扳过来,发现他的右眼处被砍,满脸是血。 另一间屋里,孙圆圆仰身躺在床上,下身没有衣服,两条腿半搭在床沿上。 杨新海被抓获后供认,那把用来砍人的斧子是当夜从本村一村民家偷 的。在案发当晚之前的一个晚上,杨新海曾骑着自行车从邢台市来到李道 村,进入孙家,并进屋摸了摸孙胜军的衣兜,见没有钱就走了。第二天, 杨又骑着自行车来到李道村,将自行车远远地放在村边,从田地里走进村 内,估计孙胜军一家人睡了,才进到院内。孙家院内一角搭有黄瓜架,杨 在黄瓜架下躲了大约50分钟,听到孙胜军打起了呼噜,才进屋下了毒手。 作案当晚,他也没翻到钱。他选择孙胜军一家下手,是因为这家有小姑娘。
14 岁少女为何离家出走?
案例:婧婧(化名)今年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长得亭亭玉立。
今年春节后,婧婧和女友在一起玩,说自己年后18岁了,想找个男朋友,女友就介绍许建(化名)和她认识。
许建22岁,长得很帅气。
婧婧和许建相处3天后,就要和他一起去苏州打工,许建让她先和父母说一声,她却说等到苏州再打电话回家。
就这样,许建和婧婧一起来到苏州。
婧婧母亲李秀兰以为婧婧去了外婆家,几天不见才知实情,找到许家,可人已走了。
几天后,婧婧打电话给家里说她在上海,叫爸妈放心。
李秀兰十分恼怒,几经周折查询到许建的手机号码,立即打电话给许建:“婧婧还未满14周岁,你带她离家出走是犯法的,你立即把婧婧送回家,否则我要向公安告你。
”许建知道实情后,要把婧婧送回家,可婧婧哭着拒绝回家,并叫许建换掉手机号码。
许建竟然听从了婧婧的意见。
女儿仍然没有回来,李秀兰心里更加恐慌,拿着户口本就到派出所报案,控告许建拐骗罪。
警方通过网上查询暂住人员登记信息,找到了许建的具体地址。
警方传讯后,许建当即就被刑事拘留。
婧婧也被父母从苏州强行带回家。
背景:婧婧家住在北方一个偏僻乡村,父母嫌弃她是个女孩,生下来就把她送给姑姑抚养,一直到上学了才把她带回来。
长期分离,亲子感情淡薄,李秀兰夫妇处处以儿子为中心,对女儿不怎么关心,也很少有感情上的沟通。
婧婧弟弟也经常欺负姐姐,可妈妈从不主持公道,不把女儿放在眼里。
婧婧父母的忽略和不当言行,使婧婧越来越压抑而自卑,性情愈来愈孤僻。
在学校,婧婧成绩不好,因此老师也常常忽视婧婧,没给她过多的关心和鼓励。
一天婧婧迟到了,老师当众指责:“人家都住得起校,你们家让你每天跑这么远,成绩跟不上也不管不问,你这成绩不上学也罢了。
”老师的数落引起同学的哄笑。
婧婧自尊心受到很大打击,精神压力很大,她无法改变妈妈的态度,也无法得到老师的认可。
她空虚、痛苦、郁闷,又无处排解。
于是她想找个男朋友,以此来寻找心理寄托与安慰,希望引起父母的关注。
分析:如果许建在知道婧婧的真实年龄后,立即送她回家也就不会发生刑事责任,许建作为成年人,明显缺乏是非辨别能力与控制能力,法制意识淡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
中学生离家出走案例分析
经常听到同事说这样一句话:“我做学生的时候,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毕业,从来没有听到或是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怎么现在的学生动不动就跑掉了?”的确,做老师的会发现,以前的学生似乎都循规蹈矩,而现如今中学生离家出走的案例是越来越多,已经不再是个别现象,而是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虽然这些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带来的影响却很大,家长动员一切力量不分昼夜地寻找,班主任发动所有学生提供有利信息,家庭、学校为之提心吊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从教七年来,我已经送走了两届学生,现在带的是第三届,每一届都遇到过学生离家出走的事件发生,并且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案例一:20XX年11月13日(星期天)晚上十点多,班上学生N某(男)家长打电话给我说A某11日晚上因为上网与家长发生矛盾后离家,至今未回。
家长已经找了两天两夜了,本来不想麻烦老师,但考虑到明天要上课,所以才打电话给我,希望老师帮助家长尽快找到N某。
两天后的凌晨,家长在市府路一辆停在路边的三轮车上找到N某,看到冻饿得瑟瑟发抖的N某,家长心里是五味杂陈!
案例二:20XX年10月中下旬的一个星期五下午第一节课,班上学生Y某(女)未到校,我打电话告知其家长,家长说Y某有点不舒服,请假半天。
两天后的早读期间,家长到校小声问我Y某有没有到校,生怕别人听见,原来Y某已经两天半未回家。
家长希望能从Y某最要好的同学那里获得有关孩子的消息。
后来警方在潜山县城某小宾馆将Y某解救出来,家长说Y某是嫌自己过于唠叨而找同年级的一个朋友的朋友诉苦,表示如果能离开这个家就好了,正好,这个朋友的一个小学同学(已经辍学)当时也在场,他说可以帮助Y某,结果直接包了一辆面包车将其带到潜山县城,差一点以5000元的价格将其卖掉。
案例三:今年四月,我班接连两次发生学生几天不回家事件,X某(女)因下课看到家长被我请到办公室,放学后便没有回家(此前,我曾几次通过X某转告家长来校交流未果);S某(男)因家长在学校门口未顾及自己面子而多天不回家,家长最终通过公安局网监锁定X某、S某上网时的IP地址找到孩子。
看了以上几个案例,我们不难理解本文开头老师们为什么会发出那样的感叹。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我们除了发出感叹外,还应深入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学生自身心理层面分析,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逃避惩罚心理
青少年自尊心很强,最怕在同学面前丢面子,“掉价”。
有的学生一旦在校犯了错误,生怕家长知道,所以能隐则隐,能瞒就瞒。
当家长知道真相时,学生的精神压力超出心理承受能力,为逃避“惩罚”,便会产生离家出走的行为,如案例三中的X某。
二、有家不想回的逆反心理
让学生产生有家不想回心理的家庭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单亲型、重组型家庭,如案例三中的S某,另一类是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表现的重压型或唠叨型家庭,如案例二中的Y某。
两类家庭的共同点是家庭缺少关爱和温情。
前者由于学生父母离异,家庭重组,父、母、子女这种三角稳定性被打破,父母在各为生活时忽视了对孩子的关爱,或是只作生活上的供给而不给以思想上的、精神上的指导,导致孩子性格变异。
后者在父母过分追求分数成绩时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人格等情感教育,缺乏与子女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开口分数闭口成绩,别无话题。
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疏远,家庭失去亲和力和向心力。
这两类家庭中的孩子均会产生厌家逆反心理,从心里渴望逃避家庭监管,以外出离家的方式来寻求解脱。
三、威胁家长心理
有的学生由于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对家长逼迫学习过紧而产生反感,为了恐吓或威胁家长而出走。
有的学生直接跟家长讲:“你们要是再……,我就不回家了”,以此威胁家长,如案例一中的N某。
有的学生并不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学家住几天,制造一种紧张气氛,使家长屈服。
当老师家长为自己的出走而心急之时,那躲在暗处的某生便窃笑不已,心想:看你们以后还敢不敢‘逼’我!
尽管离家出走的学生是极少数,可是影响却很大,而且有增加的趋势。
那么,怎样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呢?
一、家长要转变家教观念,关注孩子的心灵
现在的中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多处于中心地位,是家中“一把手”,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过分疼爱,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容不得别人,包括老师批评一句,从小娇惯,没有育其品行和习惯,等到孩子大了,他们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时则束手无策,不管吧难成人,管吧是一讲就崩,孩子极度逆反,这时的家长便是欲哭无泪。
此外,还有另一种极端现象——过分苛刻和啰嗦,特别是作母亲的,成天絮絮不止,令人“反感”。
如何正确对待子女的教育工作?首先,家长本身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其次学校要以家长学校的形式,请有关专家和“过来人”(家长)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实际情况,懂得怎样才是爱子女,怎样对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怎样才是严格要求等等,从而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