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班主任管理案例——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爱打人的教育案例分享(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六年级学生。
自入学以来,小明一直以暴力行为著称,他经常无缘无故地打同学,甚至老师也有所耳闻。
小明在家里也经常与父母发生争执,动手打人。
学校和家长都十分担忧,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吵架,家庭氛围压抑。
这种家庭环境使小明缺乏安全感,导致他通过暴力行为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受到同学和老师的排斥,他感到自卑和孤立。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选择用暴力行为来表现自己。
3. 个人因素:小明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暴力行为不断。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首先,与小明的父母进行沟通,了解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影响。
建议父母改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同时,引导父母学会正确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2. 学校教育:学校方面,首先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同时,加强班级同学之间的沟通,让同学们了解小明的困境,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此外,开展相关活动,如团队建设、心理健康讲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 个人辅导:针对小明的个人特点,为他制定以下辅导措施:(1)情绪管理:教会小明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学会在情绪激动时冷静下来。
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法,帮助他调整情绪。
(2)沟通技巧:培养小明的沟通能力,让他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他的沟通技巧。
(3)自我认知: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树立自信心。
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以下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1. 家庭氛围改善:小明的父母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小明的影响,开始努力改善家庭氛围,给小明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2. 学校关系融洽:小明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他开始主动与同学交流,参与班级活动。
爱打架的孩子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今年10岁,就读于某小学四年级。
小明性格开朗,但自入学以来,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架。
他的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在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后,我们了解到,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父亲则因为工作原因,长期在外地,与小明接触较少。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小明逐渐养成了自我中心、冲动易怒的性格。
二、教育目标1. 帮助小明认识到打架行为的不良后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培养小明控制情绪的能力,学会以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
3. 增强小明的同理心,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
4. 改善小明的人际关系,使其融入集体,成为受欢迎的一员。
三、教育方法1. 心理疏导:(1)定期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倾听他的诉求,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尊重。
(2)运用心理辅导技巧,帮助小明分析打架的原因,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3)通过心理测试,评估小明的心理状态,制定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方案。
2. 行为矫正:(1)制定行为矫正计划,明确小明的行为目标,如减少打架次数、学会控制情绪等。
(2)设立奖励机制,对小明在行为矫正过程中的进步给予表扬和奖励,增强其自信心。
(3)组织小明参加集体活动,如兴趣小组、运动会等,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
3. 家校合作:(1)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及时了解其在家庭和学校的表现。
(2)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共同制定家庭行为矫正计划,确保小明在家庭和学校都能得到正确的引导。
4. 同伴教育:(1)组织同学开展互助活动,让小明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会与人相处。
(2)鼓励同学向小明展示友好的行为,引导他学习他人的优点。
(3)开展主题班会,引导同学们讨论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育过程1. 第一阶段:心理疏导通过与小明的谈心,了解到他打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缺乏自信,害怕被同学欺负。
爱打人孩子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就读于某小学二年级。
小明性格活泼开朗,但近一段时间,他的行为举止让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
在学校,小明经常和同学发生冲突,动不动就动手打人;在家里,小明也经常和父母争吵,动手打人。
这严重影响了小明的人际关系,也影响了他的学习和生活。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平时工作较忙,对小明的关注较少。
父母忙于工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导致小明在家庭中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引导。
此外,小明的父母在教育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过于严厉,使小明产生了逆反心理。
2. 学校因素小明的同学关系紧张,可能是由于小明在学校的某些行为引起的。
同时,学校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未能及时纠正小明的错误行为。
3. 自身因素小明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了一些挫折,导致他产生了攻击性行为。
此外,小明可能没有学会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在遇到问题时,选择了动手打人。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加强亲子沟通,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
父母要抽出时间陪伴小明,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2)改变教育方式,注重引导和鼓励。
父母要避免过于严厉的教育方式,多给予小明鼓励和表扬,培养他的自信心。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小明学会尊重他人。
父母要从小明身边的小事入手,教育他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2. 学校教育(1)加强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班主任要关注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和解决矛盾,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明学会调节情绪。
学校可以邀请心理专家为小明和其他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学校要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3. 个人成长(1)培养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
教育小明在遇到问题时,要冷静思考,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动手打人。
(2)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
聪明爱打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
小明聪明伶俐,学习成绩优秀,但在与人交往中,却表现出一种攻击性行为。
他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这让他的老师和家长十分担忧,担心这种行为会影响他的成长和人际关系。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都是高学历人才,工作繁忙,经常加班。
由于工作原因,父母对小明的关注和陪伴较少。
小明在家中的地位较高,被宠爱有加,导致他性格中的自私、任性等特点较为明显。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的同学之间关系较为紧张,部分同学存在嫉妒、攀比心理。
这导致小明在班级中感到孤立无援,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他选择了攻击性行为。
3. 个人因素小明聪明伶俐,但性格较为敏感、脆弱。
在与人交往中,他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产生情绪波动。
当遇到挫折或不满时,他无法正确处理,而是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父母应关注小明的成长,多陪伴他,了解他的内心世界,给予他关爱和支持。
(2)父母要教育小明学会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感受,培养他的同理心。
(3)父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过度宠爱,培养小明的独立性。
2. 学校教育(1)教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和谐、友爱的班级氛围,消除同学之间的矛盾。
(2)教师要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及时了解他的情绪变化,给予他心理疏导。
(3)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培养他的团队精神。
3. 社会教育(1)社会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
(2)社会要加强法律法规宣传,让家长、教师了解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避免过度惩罚。
四、案例启示1.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多陪伴、关爱孩子,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3. 社会要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家长、教师对儿童心理问题的认识。
爱动手打人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聪明伶俐的孩子,自入学以来,表现出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小明逐渐暴露出爱动手打人的问题,给班级带来了不少困扰。
二、案例经过1. 发现问题在一次午休时间,我发现小明与同桌发生争执,随后小明动手打了同桌。
我立刻制止了小明的行为,并询问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小明觉得同桌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声音太大,影响了他的学习,于是产生了不满。
2. 家校沟通为了深入了解小明爱动手打人的原因,我与小明的家长进行了沟通。
家长表示,小明在家中也经常与兄弟姐妹发生争执,动手打人的行为时有发生。
家长认为,小明的动手打人行为可能与家庭教育和环境有关。
3. 分析原因结合家校沟通和观察,我认为小明爱动手打人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教育方式:小明的家长教育方式较为严厉,对小明的要求较高。
在家庭中,小明得不到足够的关爱和尊重,导致他在与人交往中容易产生不满和愤怒。
(2)同伴关系:小明在学校中与同学关系较为紧张,缺乏良好的沟通技巧,容易因为一些小摩擦而动手打人。
(3)情绪调节能力:小明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容易通过动手打人来宣泄情绪。
4. 教育措施(1)家庭教育指导:我与小明的家长沟通,建议他们改变教育方式,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尊重,培养他的自信心和情绪调节能力。
(2)班级活动:组织班级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提高小明的社交能力。
例如,开展“我眼中的同学”主题活动,让同学们分享彼此的优点,增进了解。
(3)心理辅导:邀请专业心理老师为小明进行心理辅导,帮助他认识自己的问题,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4)制定班规:制定班级规章制度,明确学生行为规范,对小明的动手打人行为进行警示和纠正。
三、案例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问题。
2. 家校合作至关重要,家长与教师应共同努力,关注学生的成长。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沟通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惩戒教育班主任工作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某小学六年级学生。
小明自入学以来,表现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特点:性格孤僻,不善于与人交流;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作业拖拉,成绩较差;在家经常与父母发生矛盾,甚至动手打人。
面对这样的学生,班主任王老师深感困惑和无奈。
二、问题分析小明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和指导。
2. 学习态度不端正:小明对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学习是负担,导致成绩下滑。
3. 人际交往能力差:小明不善于与人沟通,导致他在班级中缺乏朋友,容易产生孤独感。
4. 情绪管理能力弱:小明遇到挫折时容易情绪失控,容易与同学发生冲突。
三、教育措施针对小明的问题,王老师采取了以下教育措施:1. 深入了解,关爱学生:王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小明谈心,了解他的家庭背景、兴趣爱好、心理状况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同时,王老师关心小明的日常生活,给予他生活上的帮助,让小明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2. 家校合作,共同教育:王老师与小明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同时,王老师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
3. 制定学习计划,激发学习兴趣:王老师根据小明的学习情况,为他制定了合适的学习计划,并鼓励他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4. 开展心理辅导,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王老师邀请心理老师对小明的心理状况进行辅导,帮助他学会与人沟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5. 加强惩戒教育,引导孩子走向正确道路:针对小明的问题,王老师采取了以下惩戒措施:a. 设立“惩戒日”:每周五下午,王老师组织一次“惩戒日”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学会承担责任。
b. 制定“惩戒规则”:王老师制定了详细的“惩戒规则”,包括违反规则的具体表现、相应的惩罚措施等,让小明明白违反规则会付出代价。
c. 开展“自我反省”活动:王老师要求小明每天晚上写一篇自我反省日记,反思自己一天的表现,找出自己的不足。
小学孩子打人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好动,但最近一段时间,他经常在学校里打人,这让老师和家长都非常头疼。
经过调查了解,小明之所以会打人,主要有以下原因:1.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
2. 同伴关系紧张:小明在班级里与同学关系紧张,常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3. 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小明在遇到挫折或不满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冲动行事。
二、教育过程1. 调查了解:首先,我与小明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了解他打人的原因和动机。
在谈话中,我得知小明在家庭和学校都存在一些问题,这让我对小明的情况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2. 家校合作:针对小明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我与他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成长,抽出时间陪伴孩子。
同时,我还向他们传授了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技巧。
3. 情绪管理教育:针对小明缺乏情绪管理能力的问题,我为他制定了一套情绪管理课程,帮助他学会在遇到挫折时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
4. 同伴关系教育:针对小明与同学关系紧张的问题,我组织了一次班级活动,让同学们共同参与,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5. 强化正面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关注小明的行为表现,对他的一些积极行为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正面的激励。
6. 定期反馈:在一段时间后,我对小明的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发现他在情绪管理和同伴关系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教育反思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家长应该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注他们的成长,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情绪管理教育的重要性: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学会情绪管理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引导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3.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教育孩子需要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通过家校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爱打人的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2岁,小学五年级学生。
小明性格开朗,活泼可爱,但经常在学校里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动手打人。
这让他的老师和家长十分头疼。
经过了解,小明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父亲忙于工作,母亲对他管教较为严格,导致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关爱,心理较为脆弱。
在学校,小明因为成绩不佳,常常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这让他感到自卑和愤怒,于是选择用暴力来宣泄自己的情绪。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家庭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父亲忙于工作,无法给予小明足够的关爱;母亲过于严格,让小明感到压抑。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小明缺乏安全感,心理较为脆弱,容易产生愤怒和攻击性。
2. 学校因素小明在学校成绩不佳,受到同学的嘲笑和排斥,这让他感到自卑和愤怒。
为了宣泄自己的情绪,小明选择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从而形成了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3. 社会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家长和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
这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压力时,无法正确应对,从而产生攻击性行为。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环境,指导家长如何关爱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指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关注小明的心理健康,培养其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2. 学校教育(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攻击性行为的危害,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2)开展团队活动,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让小明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如:a. 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表达。
b. 开展心理辅导,帮助小明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c. 安排小明担任班级干部,培养其责任感和领导能力。
3. 社会教育(1)加强社会宣传,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素养。
小学生暴躁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学习成绩优异,但性格暴躁,经常与同学发生矛盾。
在课堂上,小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与同学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老师和家长都十分担心小明的暴躁性格,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他改正。
二、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小明在家庭中缺乏关爱。
此外,父母对小明的期望过高,导致小明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环境下,小明学会了用暴躁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
2. 学校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紧张,部分同学对小明的暴躁性格产生了厌恶。
在课堂上,老师对小明的行为也缺乏足够的引导和纠正,使得小明的问题愈发严重。
3. 个性因素小明性格直率,缺乏耐心,容易冲动。
在遇到挫折时,他无法正确面对,而是选择用暴躁的方式发泄自己的情绪。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父母要关注小明的情感需求,多陪伴他,给予关爱和支持。
(2)父母要调整对小明的期望,避免给他过大的压力。
(3)家长要引导小明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感受。
2. 学校教育(1)老师要关注小明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3)加强班级管理,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
(4)组织亲子活动,让家长了解小明的成长状况,共同参与教育。
3. 个性培养(1)培养小明的耐心和毅力,让他学会面对挫折。
(2)鼓励小明参加各种兴趣班,丰富他的业余生活,提高他的综合素质。
(3)引导小明学会与人沟通,尊重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暴躁性格有了明显改善。
他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与同学相处融洽。
在课堂上,他能够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讨论。
老师和家长对他的进步感到欣慰。
五、反思1. 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引导他们学会控制情绪。
爱打人的孩子_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就读于小学二年级。
他聪明伶俐,但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却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手打人。
这让他的父母和老师感到非常头疼。
在班级中,小明也因为这种行为受到了同学们的排斥,人际关系变得紧张。
二、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
此外,父母在教育方式上过于严厉,使得小明在遇到问题时,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
(2)环境因素:小明所在的小区里,孩子们之间经常发生争执,有时还会出现暴力行为。
这种环境对小明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3)自身因素:小明性格冲动,缺乏耐心,遇到问题容易情绪失控。
2. 教育目标(1)帮助小明认识到打人行为的错误,培养他良好的道德品质。
(2)提高小明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学会与人友好相处。
(3)引导小明学会控制情绪,培养他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加强亲子沟通:小明父母要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2)调整教育方式:父母要改变严厉的教育方式,采用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引导他正确处理问题。
(3)树立榜样: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到言行一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课程,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控制情绪。
(2)组织班级活动:开展团队合作、友谊互助等活动,让小明在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
(3)加强家校沟通:老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及时调整教育策略。
3. 社会教育(1)宣传文明礼仪:通过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途径,提高社会对文明礼仪的重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开展志愿服务:鼓励小明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育过程1. 第一阶段:认识错误(1)与小明进行沟通,让他认识到打人行为的错误,明白这种行为会伤害他人。
(2)通过案例分析,让小明了解暴力行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爱打人的教育案例小学(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性格活泼开朗,但最近一段时间,他在学校里频繁与同学发生冲突,动不动就动手打人。
这让班主任和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担忧,纷纷向学校反映。
经过调查,发现小明之所以爱打人,与他的家庭教育、个人性格以及同伴关系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都是外来务工人员,为了生计,他们长时间忙碌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小明。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过于溺爱小明,对他的错误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纵容他打人。
这使得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
2. 个人性格因素小明性格急躁,容易冲动。
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会选择动手打人来发泄。
此外,小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与同伴的沟通技巧,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3. 同伴关系因素小明在学校里,与部分同学关系紧张。
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他无法正确处理,只会选择动手打人。
这导致他的同伴关系越来越差,甚至被同学们孤立。
三、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指导(1)与家长沟通,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包括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自我约束能力、沟通技巧等。
(3)鼓励家长多陪伴孩子,关心孩子的成长,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2. 学校教育策略(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小明了解自己的情绪,学会正确处理情绪。
(2)组织班级活动,增进小明与同学们的友谊,让他学会与同伴沟通、合作。
(3)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增进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4)设立“矛盾调解员”,让小明在遇到矛盾时,学会寻求帮助,而不是动手打人。
3. 个别辅导(1)针对小明的性格特点,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2)教授小明沟通技巧,让他学会与同伴沟通、解决问题。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行为有了明显改善。
教育案例之爱打架的孩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从小活泼好动,聪明伶俐,但性格冲动,容易与人发生争执。
在学校里,小明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动手打架。
老师、家长和同学们都对他感到担忧,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1. 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家长过于溺爱:小明的父母对他的要求很低,总是满足他的各种需求,导致小明在家庭中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
(2)缺乏沟通:家长与小明之间的沟通很少,不了解他的内心想法,无法给予他正确的引导。
(3)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当小明犯错时,家长往往采取打骂的方式教育他,使小明产生了逆反心理。
2. 学校教育因素(1)班级氛围:小明所在的班级同学之间关系紧张,容易发生矛盾。
(2)教师教育方式: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够,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小明产生了抵触情绪。
(3)校园欺凌现象:小明在校园中遭遇过欺凌,导致他学会了以暴制暴。
3. 社会环境因素(1)网络暴力:小明经常在网络上看到一些暴力、血腥的内容,使他对暴力行为产生了好奇心。
(2)不良影视作品:小明喜欢观看一些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导致他模仿其中的暴力行为。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
(2)家长要注重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
(3)家长要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避免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
2. 学校教育(1)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
(2)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关爱学生,避免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4)加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 社会环境(1)加强网络监管,净化网络环境,防止暴力、血腥内容的传播。
(2)加强对影视作品的管理,禁止播出暴力、血腥的影视作品。
四、教育效果通过以上措施,小明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共同努力下,逐渐改变了爱打架的习惯。
爱打架孩子教育案例(2篇)
第1篇一、背景介绍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自入学以来,就因为爱打架而在学校里小有名气。
他的学习成绩一般,但人际关系复杂,常常与同学发生冲突。
作为班主任,我深感责任重大,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帮助小明改正不良行为,让他重新融入集体。
二、问题分析1. 家庭因素:小明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工作繁忙,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
在小明心中,缺乏关爱,导致他通过打架来寻求关注和满足。
2. 个性因素:小明性格直爽,容易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在遇到挫折和不满时,他会选择用暴力解决问题。
3. 环境因素:小明所在班级同学关系紧张,部分同学有不良行为,对小明的行为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情况,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2)指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多陪伴、关爱孩子,给予适当的关注和鼓励。
(3)引导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家庭矛盾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2. 学校教育(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明认识自己的情绪,学会调节情绪。
(2)组织班级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培养小明的集体荣誉感。
(3)开展道德教育,引导小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
3. 个人辅导(1)与小明进行一对一谈话,了解他的想法和需求,建立信任关系。
(2)针对小明的个性特点,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帮助他克服冲动、缺乏自我控制等缺点。
(3)鼓励小明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的兴趣爱好,提高他的自信心。
四、实施过程及效果1. 家庭教育方面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家长开始关注小明的心理需求,给予他更多的关爱。
在家庭氛围的改善下,小明的情绪逐渐稳定,不再频繁地与同学发生冲突。
2. 学校教育方面在班级活动中,小明逐渐融入集体,与同学们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道德教育课程使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3. 个人辅导方面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明的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不再轻易冲动。
在遇到问题时,他能够冷静思考,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
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第一篇: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我成为老师快一年了,教的两个班上都发现有那么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
刚开始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
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还有其心理问题。
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进呢?通过咨询其他老师、查找资料,找到了一些的方法。
一、案例介绍班中有一个学生,人是挺聪明的,模样也不错,总之我的印象不错。
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打我。
”问他们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就打了,于是我就稍微提醒一下,也没这么严厉,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从他老师那得知,他父母离异,爸爸在外工作,爷爷奶奶十分宠他。
只能他动手弄别人,不许别人碰自己。
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还要他的爷爷奶奶的这种溺爱的行为有所改变才行。
二、案例分析从上述案例介绍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只要他有空,他就会找任何理由,甚至没有任何理由,随时随地打人,我想:或许他有一点攻击性的行为。
所谓攻击行为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
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
(二)爱惹事,自控力差。
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
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可以判断此生具有一点第三点的雏形,而不是一般的打闹行为,但是他随儿童的发展和有效的心理咨询教育是可以逐步改变的,能够改好的。
小学生打闹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是三年级一班的学生。
他在学校里人缘好,朋友多,但同时也因为好动、爱打闹而经常惹麻烦。
最近,他在课堂上与同桌小红发生了激烈的争吵,随后两人扭打在一起,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
班主任王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小明的打闹行为进行教育。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 小明在课堂上经常与同学打闹,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
- 小明在课间休息时间喜欢追逐打闹,导致校园安全隐患。
- 小明与同学发生争执时,容易情绪失控,动手打人。
2. 原因分析:- 家庭教育缺失: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导致他在情感上得不到满足,通过打闹来寻求关注。
- 自我控制能力差:小明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刺激而情绪失控。
- 同伴关系处理不当:小明在与人交往中,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妥善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
三、教育措施1. 心理辅导:- 王老师与小明进行一对一的谈话,了解他的内心想法,帮助他认识到打闹行为的危害。
- 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小明的家庭教育环境进行评估,为他的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2. 行为矫正:- 制定班级规则,明确打闹行为的后果,让小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被接受的。
- 在课堂上,王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课堂趣味性,减少学生打闹的机会。
- 在课间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引导学生将精力投入到有益的事情上。
3. 同伴教育:- 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友谊使者”活动,让同学们互相监督,共同维护班级秩序。
- 邀请优秀同学分享他们的交友经验,帮助小明学习与人相处的技巧。
4. 家校合作:- 王老师与小明的父母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小明在家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方案。
- 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孩子改正打闹行为。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打闹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在课堂上能够专心听讲,与同学友好相处。
在课间休息时间,他不再追逐打闹,而是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爱打人的教育故事案例(3篇)
第1篇在我国某所小学,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学生,他因为性格冲动,经常在课堂上和同学们发生争执,甚至动手打人。
这种现象引起了老师们的关注,也使得小明的家长感到十分困扰。
为了帮助小明改正这一不良行为,学校和家庭联手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一、问题的发现与分析小明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但他缺乏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在课堂上,他总是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当遇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就会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甚至动手打人。
这种行为不仅影响了小明自己的学习,也给其他同学带来了困扰。
经过调查了解,我们发现小明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他,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他们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这使得小明在遇到挫折时,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
2. 缺乏同伴交往。
小明在家庭中缺乏与同龄人的交往,导致他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技巧,不知道如何处理冲突。
3. 自我认知不足。
小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正确的认识,他认为自己打人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是一种正常的表达方式。
二、教育策略的实施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学校和家庭决定采取以下教育策略:1. 家庭教育指导。
学校为小明的父母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帮助他们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学会用正确的方式与孩子沟通。
2. 培养同伴关系。
学校组织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让小明有机会与其他同学互动,学会与人合作,增进彼此的了解。
3. 强化自我认知。
学校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小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他学会控制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4. 课堂管理。
教师在课堂上采取积极的课堂管理策略,鼓励小明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的耐心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明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1. 家庭关系改善。
在家庭教育指导下,小明的父母学会了如何与孩子沟通,家庭氛围变得更加和谐。
2. 同伴关系融洽。
通过课外活动,小明结识了许多新朋友,学会了与人相处,不再轻易动手打人。
小孩子打人的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一个活泼好动的小男孩,今年7岁。
他聪明伶俐,但最近,他的家长和老师发现他开始在学校和小区里打人。
每当和小伙伴们玩耍时,小明总会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手打人,让其他小朋友感到害怕和委屈。
家长和老师都为小明的这种行为感到担忧,希望找到合适的方法帮助他改正。
二、案例分析1. 行为原因分析(1)模仿学习:小明可能是在家庭或周围环境中模仿了打人的行为。
例如,他可能看到父母在争吵时动手,或者看到电视中的暴力场景。
(2)情绪控制能力不足:小明可能因为缺乏情绪管理能力,在遇到挫折或不满时,会选择用拳头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3)寻求关注:小明可能希望通过打人来吸引他人的注意,从而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2. 教育目标(1)帮助小明认识到打人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2)提高小明的情绪控制能力,使其在面对挫折时能够保持冷静。
(3)培养小明的同理心,使其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
三、教育措施1. 家庭教育(1)家长要以身作则,做到不争吵、不打架,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帮助孩子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
(3)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冲突的方法,如寻求帮助、沟通协商等。
2. 学校教育(1)教师可以通过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向学生宣传不打人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教师要对小明进行个别辅导,了解其打人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3)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团队游戏,培养小明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使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3. 心理辅导(1)学校可以邀请心理老师对小明的情绪进行评估,了解其心理需求。
(2)心理老师可以通过游戏、绘画等心理辅导方法,帮助小明学会情绪管理,提高其心理素质。
(3)心理老师可以定期对小明的情绪进行跟踪,确保其行为得到改善。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打人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学会了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不再轻易动手打人。
小学生暴力倾向教育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小学生暴力倾向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本案例讲述了一位名叫小明的六年级小学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逐渐表现出暴力倾向,最终在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下,逐步改善行为的故事。
二、案例描述1. 家庭背景小明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陪伴他。
父亲则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
小明从小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与同学关系紧张,容易产生矛盾。
2. 学校情况小明就读于某小学六年级,成绩中等,但与同学关系紧张,常因一些小事与同学发生争执。
由于性格原因,小明在处理矛盾时,往往选择暴力手段。
3. 暴力行为表现(1)言语攻击:小明经常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同学,使同学感到痛苦。
(2)身体攻击:小明有时会动手打同学,造成同学身体伤害。
(3)破坏公物:小明有时会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设施,如课桌椅、黑板等。
三、教育措施1. 心理辅导(1)个体咨询:学校心理老师对小明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发现他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心理老师为他制定了个体咨询方案,帮助他认识自我,调整心态。
(2)团体辅导:学校组织了团体辅导活动,让小明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学一起参加。
通过团体活动,小明学会了如何与他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情感,逐渐改善了人际关系。
2. 家校合作(1)家长培训:学校组织家长参加家庭教育讲座,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家校沟通:老师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状况,指导家长如何正确教育孩子。
3. 学校教育(1)课堂教育:老师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暴力行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活动教育: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让小明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强自信心。
四、教育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在各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善:1. 心理状况:小明的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得到缓解,性格逐渐开朗。
爱打人的教育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明,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
小明自入学以来,在班级中表现出了与其他同学不同的行为特点。
他性格活泼,但常常因为一些小事而动手打人,不仅影响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给教师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二、案例分析1. 问题表现小明爱打人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不懂得用言语沟通,而是直接动手打人。
(2)在课堂上,如果老师没有注意到他,他可能会动手打同学。
(3)在课间休息时,小明喜欢追逐打闹,有时会不小心伤害到其他同学。
2.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工作繁忙,平时很少陪伴他,导致他在家庭中缺乏关爱。
因此,小明可能在寻求关注和爱的过程中,选择了错误的方式——通过打人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2)心理因素:小明可能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导致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当他遇到困难时,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动手打人。
(3)环境影响:小明所在班级的同学之间可能存在一些不良的模仿行为,使得小明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这种行为。
3. 教育策略(1)加强家庭教育:教师应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小明的成长。
家长需要给予小明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心理辅导:针对小明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为他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学会正确处理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班级管理:教师应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小明的打人行为,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制止,并引导他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
(4)同伴教育:鼓励班级中的其他同学帮助小明改正错误,通过同伴的力量,让他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伤害。
三、具体实施步骤1. 与家长沟通教师与小明的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小明的家庭背景,共同探讨家庭教育对小明行为的影响。
2. 心理辅导为小明提供心理辅导,帮助他学会控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3. 班级管理教师加强班级管理,对小明的不良行为进行制止,并引导他学会用言语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年级孩子打人教育案例(2篇)
第1篇小明是一名二年级的学生,近期在学校里出现了打人的行为。
老师发现小明在课间休息时,无缘无故地推了其他同学一把,导致该同学摔倒受伤。
家长和老师都对此事表示担忧,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教育小明,帮助他改正不良行为。
案例处理过程:1. 了解情况首先,老师和家长与小明进行了沟通,了解他打人的原因。
小明表示,他并不是故意要伤害同学,只是因为自己情绪不好,或者看到别人做了让他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忍不住动手。
2. 分析原因通过与小明的沟通,老师和家长发现,小明打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情绪管理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 社交技能欠缺,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缺乏同理心,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3. 制定教育方案针对小明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以下教育方案:a. 情绪管理教育- 引导小明学习情绪管理的方法,如深呼吸、数数等;- 通过阅读绘本、观看教育视频等方式,让小明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学会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
b. 社交技能培训- 组织小明参加社交技能培训课程,学习如何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小明在模拟情境中练习社交技能。
c. 同理心培养- 鼓励小明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培养他的集体荣誉感;- 组织参与公益活动,让小明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他的同理心。
4. 实施教育方案- 在学校,老师将定期对小明的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和同理心进行观察和指导;- 家长积极配合,在家中监督小明的行为,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5. 效果评估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小明的打人行为得到了明显改善。
他学会了控制情绪,用合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并且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
老师和家长对小明的进步表示满意。
总结:通过针对小明具体情况制定的教育方案,我们成功地帮助他改正了不良行为。
这表明,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关键在于帮助他们学会情绪管理、社交技能和同理心,从而避免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分析
当过班主任很多年了,在管理班级时总会发现班里几个孩子,他们常常为一点小事打、骂、欺负同学,甚至无缘无故的就去打同学。
以前我总是苦口婆心地给他们讲道理,进行说服教育,但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孩子没有太大的改变。
通过观察了解才明白孩子具有这样的行为不仅是品德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习惯养成及其心理问题。
如何对这些孩子的打人行为改正呢?通过多年的思考、实践,我找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
一、典型案例介绍;今年班中又有一个学生,是新来的,开学没几天就有人频频来报告:“老师某某人(这位新来的)打我。
”问他们被打原因,好像没有什么大事,就是玩玩之中就被打了,于是我就找他教育了一番,可是接下来天天都是这样,难道是他就是有这个爱好?喜欢打人?怎么办呢?于是我和班主任找来了他的父母,了解一些情况令我惊讶的是,他父母告诉我:“老师,孩子不乖,你打好了,他就是这样,我们没有办法,只能打。
”看着他们,我想孩子喜好打人的毛病要改掉,除了老师的引导教育外,还要连同他的父母的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一起改掉。
这个孩子不笨,脑子还挺聪明的,就是喜欢打人。
于是我的心里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孩子改掉这坏毛病。
二、案例分析: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这位小同学有喜好打人的坏习惯,表现为他一有空,他就会找理由,想办法,随时随地去捉弄人,骂人甚至打人,我想:或许他还有一点认识上的无知,不过他的心理里应该带有一种所谓攻击性的心理,攻击性心理就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
有害于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
儿童攻击性心理常表现为:(一)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好捉弄人。
这类孩子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更见不得别人疏远自己。
事事好与人争第一,一旦同学在某个方面超过自己或者疏远自己他就会表现出反常行为,与人争执、打斗,发泄内心的不满.(二)爱惹事,自控力差。
这类孩子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课堂上坐不住,爱惹是生非,影响其他同学,课间常因自控力差而与同学发生摩擦,导致出现攻击性行为。
(三)情绪不稳定,好冲动,时常乱发脾气。
这类孩子往往在家中娇生惯养,家长拿他没办法,稍有不顺,便耍性子,自我中心意识强,容不得别人的批评。
综上所述该生行为不算攻击性强的行为,也要算爱打闹的不良行为,如果没有加以控制和教育,将来就可能走上歧途。
三、教育方式:针对此类学生的行为特点,需要老师和家长对他进行共同矫治,总结方法如下:1.作为班主任,不能讨厌、歧视这个学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和品德问题,粗暴地训斥、打骂、处罚,从而引起他的自卑心理,造成精神压力或情绪波动,引起反抗心理,甚至产生更大的攻击行为,班主任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通过调查,我认为案例中的孩子的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
父母经常在外,孩子托给爷爷姥姥管,爷爷姥姥比较溺爱,更容易纵容他攻击性行为的养成。
其父母没有尽到真正教育的责任,父母偶尔回家听到班主任“告状”,不是责骂就是棍棒相加。
针对他的情况,我和班主任实施了一些干预措施。
首先引导家长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我们同孩子父母进行了一次诚恳的谈心。
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
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
当
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鞭打的教育方式。
另外,我还要求他的家长禁止孩子在空闲时间看暴力影视片,家长要引导孩子进行一些学习活动或做一些有益身心的事情。
遇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家长要帮他分析,提高他辨别是非的能力,鼓励他多学习、模仿生活中的良好模范行为,鼓励孩子多做些好事,并给以表扬,同时和孩子一起批评攻击行为。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多次进行电话家访,了解孩子在家的活动情况,告诉家长孩子在校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制定方案促其养成好习惯。
3.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他,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他打人,被扣分了,我就开了一节小班队课,告诉他,他的行为影响了全班的荣誉。
也让他明白,不打骂,与同学团结友好的相处。
同时我也让全班同学都关心他,安排最好的学生与他同坐,一有进步就表扬,使他对自己有自信心,使他在大家的善意帮助下,在众多的榜样示范下,逐步向好的方面发展。
外国一位哲学家曾有一个木桶理论,用长短不一的木板箍成一个木桶,当你倒进水后,水会从最短的木板处流出来。
中国也有一句话“人生十指有长短,一母同胞有愚贤。
”是呀,一个班级中总有这样那样的人,只有我们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认真关心每一个孩子,相信任何问题都是有解决的方法的,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经过老师的努力,以及他父母的帮助,终于从一个问题孩子变成了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学习榜样,虽然他偶尔还会“手痒”,但是他真的变了,明显变好了。
低年级小学生喜欢打人案例
分析
作者:王清育
下房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