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曹魏经营西域
三国时期曹魏简介
三国时期曹魏简介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历史简介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
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
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
此时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
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
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
曹操封魏公,定邺为其治所,后又进封魏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操死,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国号魏。
次年,刘备也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一般称蜀或蜀汉。
公元229年,吴王孙权在建业称帝,国号吴一般称孙吴。
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魏在三国之中占据最大地区,都在中原,又有汉室禅让,向来称为正统王朝。
期间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令中国政治渐渐变成世统垄断。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
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
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
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制,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
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直到南北朝结束后才被废止。
三国时期战争不断,随着蜀汉国力日下,263年魏国司马氏展开攻蜀计划,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等等攻蜀,结果蜀主刘禅出降,蜀汉亡国。
后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于魏咸熙二年十二月壬戌公元266年2月4日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
定都洛阳,曹魏遂亡。
三国历史简介
三国历史简介篇一:三国皇帝列表及简介三国皇帝列表及简介三国曹魏(220年——266年)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曹魏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
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
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
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
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
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 ,文学成就不及操、丕。
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
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
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笔记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 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奠定了曹操基本统一北方的基础。
2. 赤壁之战: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3. 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建立魏国;221年,刘备建立蜀国;229年,孙权建立吴国。
二、三国时期经济的发展
1. 农业:南北方都注重兴修水利,北方出现芍陂、青龙渠等,南方出现�吴国的灌溉
工程,如永安渠等。
2. 手工业:蜀国的丝织业、吴国的造船业、魏国的制瓷业都很发达。
3. 商业:三国的统治者都采取措施限制商业发展,但官私贸易仍很活跃。
三、三国时期的民族关系
1. 北方的匈奴、鲜卑、羯、氐等族与中原王朝的矛盾一直存在,但与汉族的矛盾逐渐
上升。
2. 曹操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征讨”与“和亲”的策略;诸葛亮采取“和夷、抚贵”
政策;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
3. 三国时期对少数民族的征讨和“和亲”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
四、三国时期的对外关系
1. 与东亚、东南亚:孙权派兵支援辽东半岛的公孙渊;蜀国的诸葛亮南征,与当地少
数民族首领孟获结为朋友;吴国的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台湾)。
2. 与中亚、欧洲:曹魏的张骞出使西域,与中亚各国及欧洲的大秦(罗马帝国)进行
贸易。
以上是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6课《三国鼎立》的笔记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魏国
王睿
疆域图
基本资料
魏国又称曹魏(220年-266年)是中国汉朝末期三 国之中最强大的一个政权。曹操驾崩于洛阳后,公 元220年由魏文帝曹丕建立,定都洛阳,曹操虽未 称帝,但曹丕称帝后追封他为魏太祖(又称魏武 帝)。于公元265年被晋灭亡,计曹操共六帝。占 据北方。置司、豫、兖、青、 徐、凉、雍、冀、幽、 并、荆、扬等州。其中凉州领戊己校尉护西域;幽 州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 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是魏蜀吴三国中国力最强的。期间最重要的改革 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 影响。
曹叡继位后,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 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 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 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魏 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他重用曹真、张 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 寸之地。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 所减缓。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 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 北疆也得以安定。之后,魏明帝开始大兴土木,滥 用民力,临终又托孤失当,导致朝政动荡
司马懿
曹芳
灭亡
魏明帝曹睿为抵抗蜀汉诸葛亮的入侵,起用 司马懿。在曹睿在世期间,司马懿兢兢业业 为魏国效劳,挡住了蜀汉的进攻。曹睿死后, 由于继任者年少,加上曹氏成员不满司马懿 大权独揽,开始排挤司马懿。在这场政治斗 争中,司马懿取得了胜利,掌握了曹氏政权。 其后,司马懿之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掌握 曹氏政权。在邓艾等人灭蜀汉后,司马昭病 死,其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国号为“晋”, 史称西晋。魏国灭亡。
历史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
三国时期地图——图说古代三国时期中国版图三国时期疆域曹魏疆域曹魏的疆域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60];东至黄海。
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
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河西一带,以长安为重镇。
在立国后原有87郡及十二州,有: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并州、幽州、兖州、凉州、雍州、荆州、扬州。
曹魏于西域设置管辖海头的西域长史和管辖高昌的戊己校尉[60]。
221年孙权称藩后,曹魏让孙权领有荆州牧,将荆扬等孙权势力则定为荆州,曹魏原直辖的荆州北部改称为郢州。
双方决裂后曹魏复改郢州为荆州。
220年至226年,分陇右置秦州,最后并入雍州。
灭蜀汉后分益州置梁州,共增加两州。
蜀汉疆域蜀汉为刘备所建,他直到赤壁之战后才在诸葛亮协助下,由荆州南部开始发展。
其势力一度涵盖荆州、益州及汉中。
立国前后与孙吴发生多次战争并损失荆州,于诸葛亮南定南中后获得云南一带疆域,至此渐渐稳定。
疆域范围:北方与曹魏对峙于秦岭,汉中为重镇;东与孙吴相邻于三峡,巴西为重镇;西南至岷江、南中,与羌、氐及南蛮相邻。
蜀汉共有22郡、仅益州一州。
于益州下设庲降都督,治味县,专辖益州南部。
东吴疆域东吴的疆域拥有大部分的扬州。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陆续获得荆州西部、交州,并在击败关羽后获得整个荆州南部。
至孙权称帝后疆域方稳定下来。
孙吴北与曹魏对峙在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建业、江陵为重镇;西与蜀汉相邻于三峡,西陵为重镇;东及南至东海南海,其中南达现在越南的中部。
孙吴原有32郡及三州[63]:荆州、扬州、交州。
于226年设置广州,后并入交州。
至264年复设,共增加一州。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疆域
1、曹魏两晋的疆域:
(1)曹魏两晋的东北疆域及其从朝鲜半岛退 出势力
223年,曹魏灭掉公孙氏,带方、乐浪二郡为曹魏 所有。 西晋咸宁二年,平州领有辽东、昌黎、玄菟、带方、 乐浪四郡一国。但此后高句丽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平州 的辖境。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国内大乱,313年高句 丽占领了乐浪郡,与此同时韩濊攻陷了带方郡。从此, 中原王朝的势力退出朝鲜半岛,疆域内缩。从西汉置朝 鲜四郡至此时失去乐浪、带方二郡,中原王朝统治朝鲜 半岛达420年。
●
3、越南地区
• 西晋末年,林邑强大起来,不断侵犯边境, 南朝刘宋时,整个日南郡为林邑所占,中 原政府放弃了日南郡,中原政府最南边界 是日南郡北界,以横山与林邑国为界,从 北纬16度退至北纬18度,往内缩了400-500 公里。
昌黎、玄菟
乐浪、带方二郡
(2)曹魏西晋的北部疆域与乌桓、鲜卑的 内迁。
• 汉光武帝内迁乌桓,驻守北方十郡(辽东、辽西、右北平、 雁门、太原、渔阳、广阳、上谷、代郡、朔方)。建安12 年,曹操出兵攻打乌桓,解除了乌桓对北方的威胁,并把 乌桓内迁,身强力壮的编为骑兵,老弱成为编户,逐渐与 汉族融合。 • 鲜卑原南下西拉木伦河,又继续南下。和帝时,北匈奴往 西逃,蒙古高原成为一片空地。这时鲜卑往西迁到蒙古高 原,原居住在这里的10万匈奴人归附鲜卑,鲜卑力量强大。 桓帝时,鲜卑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成为东汉北边最强大 的国家。献帝时企图联合诸葛亮打曹操,曹操派人刺杀檀 石槐,诸部离散,骚扰边境,分为三部:慕容部、段部、 宇文部。 鲜卑的强大,使中原王朝在东北的疆域大大内缩,西 晋末只达到北京附近,一直维持到十六国。
前凉
后赵
前赵
成汉
(5)前燕:后赵石虎死后,前燕进军黄河流域,灭冉魏。 前燕最大的疆域东至辽东半岛,西至今山西北部和沁水流域 以东。 (6)前秦:前秦初期范围很小,到苻坚(357)继位平定关 中,又先后灭前凉、前燕和代,并在373年夺取勒晋梁、益 二州,占领勒了四川盆地。382年,苻坚派遣吕光进军西域, 两年后,吕光控制了西域都护的全部辖境,在龟兹(今新疆 库车)设置了西域校尉。淝水之战前(383)。前秦完全统 一了北方,石十六国中疆域最广的一个,淝水之战败后,前 秦瓦解,后燕、后秦、西燕、西秦、后凉等政权纷纷自立, 385年,苻坚撤离长安后被后秦俘杀。前秦残余势力在关中 西部和陇东一带维持到394年。灭于后秦。 (7)后秦:在灭前秦后,后秦的疆域大致有河套以南、今 陕西秦岭以北、山西西南部、宁夏大部和甘肃以东的部分。 后有从后燕和东晋夺取了黄河以南今河南大部。
七上历史第16课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16课知识点
七上历史第16课知识点主要围绕三国鼎立展开,以下是主要内容:
1. 官渡之战:公元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有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军事上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2.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赤壁之战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已实际形成。
曹操失败的原因有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曹操骄傲轻敌;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3. 三国鼎立的形成:魏国建立者曹丕,时间220年,都城洛阳;蜀国建立者刘备,时间221年,都城成都;吴国建立者孙权,时间229年,都城建业(建业是今天的南京)。
4. 思考:三国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进步方面:分裂中蕴含着统一;三国统治者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促进经济的发展。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教材或咨询老师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一、西域政治形势及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的争夺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飘摇欲坠的汉王朝土崩瓦解。
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的同时,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蒙古高原横冲直下,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是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之后,在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后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替换。
战争削弱了中原王朝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使得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期大为减弱。
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匈奴政权崩溃后,匈奴部众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以后融入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西迁中亚,留在蒙古高原的被后起的鲜卑部、拓跋部、高车部及突厥部兼并,匈奴之名不复存在。
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于是,西域地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起)、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比如,龟兹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等地区)。
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和北中国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
战争给西域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西域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各部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
最后,突厥兴起于金山,再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地,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鲜卑、柔然、高车和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国内各民族的战争又促成了各民族间的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流和交往。
历史趣谈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三国时期曹操魏国的疆域版图究竟有多大
导语: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
魏朝(220年12月10日—266年2月4日),中国正史称为魏朝,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于是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东汉末年,天下扰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由于曹魏在三国之中占据长江以北的广大中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实力远胜蜀汉和东吴,曹魏一朝,最重要的改革有陈群的九品中正制,对魏晋时代之政治产生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曹魏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
公元263年,灭蜀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魏朝疆域达到鼎盛,约为450万平方公里。
曹魏的疆域主要在曹操时即大幅发展,至曹丕称帝建国后定型,约占有整个华北地区。
大致上北至山西、河北及辽东,与南匈奴、鲜卑及高句丽相邻;东至黄海;东南与孙吴对峙于长江淮河一带及汉江长江一带,以寿春、襄阳为重镇;西至甘肃,与河西鲜卑、羌及氐相邻;西南与蜀汉对峙于秦岭、
生活常识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管理资料]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一、西域政治形势及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的争夺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飘摇欲坠的汉王朝土崩瓦解。
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的同时,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蒙古高原横冲直下,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是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之后,在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后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替换。
战争削弱了中原王朝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使得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期大为减弱。
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匈奴政权崩溃后,匈奴部众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以后融入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西迁中亚,留在蒙古高原的被后起的鲜卑部、拓跋部、高车部及突厥部兼并,匈奴之名不复存在。
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于是,西域地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起)、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比如,龟兹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等地区)。
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和北中国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
战争给西域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西域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各部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
最后,突厥兴起于金山,再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地,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鲜卑、柔然、高车和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国内各民族的战争又促成了各民族间的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流和交往。
三国皇帝年表
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曹魏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
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
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
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
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
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
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
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
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
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
同年,轲比能被曹魏派遣的刺客所杀,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北疆也得以安定。
三国皇帝列表
三国皇帝列表三国曹魏(220年——266年)魏国,又称曹魏,首都洛阳,始于魏文帝曹丕,灭亡于魏元帝曹奂,共5帝。
魏是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国家。
建安十八年,汉献帝以冀州十郡封曹操为“魏公”、在魏郡治所邺建宗庙,平定汉中后进爵“魏王”,曹丕代汉后便称“魏”。
以其皇室姓曹,历史上又称“曹魏”。
曹魏置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荆、扬等州,并且继承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设立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毋丘俭征伐高句丽后,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
北部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户六十六万余,人口四百四十余万。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220年—226年在位7年,年号:黄初(220年—226年)魏文帝曹丕,魏武帝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曹操去世,曹丕代汉称帝,定国号魏,改元黄初,并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魏文帝登基后,首先平定了武威三种胡的叛乱,不久派遣军队在河西一带大破羌胡联军,曹魏的势力得以进入河西之地,接着又遣使复通西域,恢复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控制权。
此外,曹魏多次击败鲜卑,巩固了北疆。
然而,魏文帝曾三次大举进兵孙吴,皆无功而返。
综合来看,魏文帝在位七年时间里,曹魏实力进一步增强。
葬首阳陵。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226年—239年在位14年,年号:太和(227年—233年)青龙(233年—237年)景初(237年—239年)魏明帝曹叡,字元仲,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操、丕。
曹魏大多时间是在与蜀汉、东吴的战事中度过,例如226年八月孙权攻江夏、襄阳,227年孟达反,231年,鲜卑与蜀汉联手进犯,到234年为止诸葛亮五次进攻曹魏,234年孙权攻合肥。
魏明帝成功地抵御了这些内外战争。
他重用曹真、张郃、司马懿等名将与诸葛亮作战,诸葛亮未能得尺寸之地。
235年诸葛亮死后,魏蜀边境上的情况有所减缓。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时期占据了江南地区,势 力范围包括今天的江苏、浙江、安徽、 江西以及福建等部分地区。吴国地处 鱼米之乡,经济实力较强,但军事实 力相对较弱。
详细描述
在赤壁之战后,刘备趁机占据了益州和荆州 的部分地区。他通过与孙权的联盟,成功地 保住了自己在荆州的领土,并且在益州地区 也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 他还进一步征服了西南的巴蜀地区,扩大了 蜀国的势力范围。
吴国势力范围
总结词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占据了扬州、交州和荆 州部分地区,形成了吴国的势力范围。
魏国的统治者曹氏家族通过推行屯田制、兴修水利、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等措施,使得魏国的经济得到 了迅速的发展。同时,魏国的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骑兵、步兵和弓箭手,是三国中实力最强 的国家。
蜀国势力范围
蜀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西南的四川盆地和汉 中地区,以及部分云南和贵州地区。蜀国的 领土面积虽然不大,但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有天险可守,而且蜀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 十分发达。
蜀国的统治者刘备家族通过发展农业、兴修 水利、提高手工业生产效率等措施,使得蜀 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蜀国的 军队也十分强大,拥有大量的山地兵和弓箭
手,是三国中实力较强的国家之一。
吴国势力范围
吴国在三国后期占据了南方的江苏、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区,以及部分广东和广西地区。吴国的领土面积虽然也不大,但 是地理位置优越,有长江天险可守,而且吴地的农业和手工业也十分发达。
三国各时期群雄割据地图
目录
三国鼎立时期各方势力如何经营地方政 权
三国鼎立时期各方势力如何经营地方政权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三方势力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在经营地方政权方面都采取了一系列独特而有效的策略。
曹魏政权占据了中原广大地区,其经营地方政权的重点在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经济生产。
曹操深知农业乃立国之本,因此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
他实行屯田制,将大量流民组织起来进行农业生产,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粮食供应问题,还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复苏。
同时,曹魏政权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修缮和新建了许多灌溉渠道,使得农业生产有了更好的保障。
在政治方面,曹魏政权推行九品中正制,试图选拔人才为其所用。
然而,这一制度后期逐渐被世家大族所操纵,成为他们垄断政治权力的工具。
但在初期,九品中正制的确为曹魏政权选拔了一些有才能的官员,对于地方治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法律方面,曹魏政权修订了法律,使其更加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
通过严格的法律制度,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蜀汉政权地处西南,面临着地理环境复杂、资源相对匮乏等诸多问题。
刘备和诸葛亮在经营地方政权时,着重加强了对内部的治理和民族关系的处理。
为了发展经济,蜀汉政权积极开展屯田和兴修水利。
同时,他们大力发展蜀锦等特色手工业,通过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在政治上,诸葛亮主张“依法治蜀”,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他以身作则,严格执法,使得蜀汉政权的政治较为清明。
在民族关系方面,蜀汉政权采取了安抚和融合的政策。
对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诸葛亮通过和抚的手段,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加强了对这些地区的管理和开发。
东吴政权位于江南地区,其经营地方政权的策略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东吴政权充分利用江南水乡的优势,发展水利灌溉和渔业,推动了农业和渔业的繁荣。
他们还积极开拓海外贸易,与东南亚等地进行经济交流,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在政治方面,东吴政权依靠江东大族的支持来巩固统治。
但同时,也注意平衡各方势力,防止大族权力过度膨胀。
在军事上,东吴重视水军的建设,凭借长江天险来抵御外敌。
方北辰三国志注译
方北辰三国志注译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壮举的年代。
《方北辰三国志》作为一部经典的历史文献,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方北辰三国志》进行注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第一章曹操的崛起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智慧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在《方北辰三国志》中,曹操的崛起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
他凭借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军事天赋,成功地统一了北方,并建立了魏国。
他的治国之道,不仅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也为后来的统治者树立了榜样。
第二章刘备的征战刘备是另一位备受称赞的三国时期英雄。
在《方北辰三国志》中,刘备的征战被描述得淋漓尽致。
他以其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众多江山的支持,逐渐从一个小县令成为了蜀国的创立者。
刘备的崇高品质和治国之道,使得蜀国在他的统治下繁荣昌盛,并为后来的统治者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第三章孙权的智勇孙权,三国时期东吴的建立者和领袖之一,在《方北辰三国志》中也被赋予了极高的评价。
孙权以其智勇双全的才干,在江东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与荆州刘备、北方曹操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
他的政治手腕和军事策略使得江东繁荣发展,为后来的吴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三国英雄的较量《方北辰三国志》还详细记录了三国时期各方英雄的较量。
从宛城之战到赤壁之战,这些战役无不展现了三国时期英雄们的智勇和胆识。
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捍卫着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也为后世的人们树立了榜样。
第五章三国文化的传承除了政治和军事,三国时期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方北辰三国志》中,各方英雄的言行举止都反映出了这一时期的文化风貌。
诗词文章、音乐舞蹈、礼仪制度等方方面面的文化传统在三国时期得到了充分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后来的文化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总结通过对《方北辰三国志》的注译,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了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一、西域政治形势及鲜卑、柔然、高车、厌哒在西域的争夺汉末董卓之乱,犹如一股强劲的旋风,使飘摇欲坠的汉王朝土崩瓦解。
与军阀割据、王室贵族自相杀戮的同时,北方游牧人如洪水一般从蒙古高原横冲直下,和农耕人争夺生存空间。
一场长达近四百年的战乱由此展开。
在全国范围内,先有魏、蜀、吴三国鼎立;继之而起的是短命的西晋王朝。
西晋之后,在北方,先有五胡十六国的割据政权,后有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替换。
战争削弱了中原王朝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使得这一时期中原王朝对西域的统辖力量较之两汉时期大为减弱。
西域的政治形势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首先是北匈奴作为一股政治势力退出了西域历史舞台。
匈奴政权崩溃后,匈奴部众一部分南下进入中原,以后融入汉民族之中,一部分西迁中亚,留在蒙古高原的被后起的鲜卑部、拓跋部、高车部及突厥部兼并,匈奴之名不复存在。
西域出现了暂时的权利真空,于是,西域地区原有的数十个大小政权相互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兼并,形成了七国对峙的局面。
天山以北有乌孙国和车师国;天山以南有焉耆(起)、龟兹、鄯善、于阗和疏勒五国(比如,龟兹国的领土包括了今天的库车、拜城、阿克苏、温宿、新和、乌什、沙雅等地区)。
这种政治格局给来自草原和北中国的鲜卑、柔然、高车、呀哒等民族势力进入西域争霸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导致其在西域地区进行了长时期的活动和战争。
战争给西域的人民造成了很大的痛苦,给西域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但是在客观上促进了西域地区各部族和民族之间的融合与同化。
最后,突厥兴起于金山,再次统一了大漠南北和西域各地,结束了300多年的纷乱割据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民族大融合的特点和意义。
特点:1,鲜卑、柔然、高车和厌哒等政权在西域进行的一个多世纪的争战,引起了这一地区政局的大动荡,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但是,国内各民族的战争又促成了各民族间的特殊环境和形式下的交流和交往。
【三国历史】曹魏手工业和商业
【三国历史】曹魏手工业和商业历史(1)手工业曹操对关系军国之用的煮盐冶铁手工业极为重视,他说:“先贤之论,多以盐铁之利,足赡军国之用”。
操刚起兵时,亲自“与工师共作卑手刀”。
见者曰:“当慕其大者,乃与工师共作刀邪?”操曰:“能小复能大,何苦!”后来操制成“百辟刀”五枚,谓之“百?利器”。
这种防身利器,只给太子曹丕及其他称意的儿子。
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时,“绍作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操乃为发石车,击绍楼,皆破”。
仅此一事,即说明操平日注意研制武器对克敌制胜的重要作用。
古时,人们认为担任军器制造的官职,没有出息。
操为此特地给司金中郎将王修写信,告以司金中郎将之职,虽低于军师,然而从建功立业观之,尚胜于军师。
后操物色韩暨为监冶谒者,“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谓熟铁一石,即120斤),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
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
史称“暨在职七年,器用充实,制书褒叹,就加司金都尉,班亚九卿”。
《三国志》卷15《张既传》言:“是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陇西、天水、南安民相恐动,扰扰不安,既假三郡人为将吏者休课,使治屋宅,作水碓,民心遂安”。
水排和水碓,东汉时已有人制作。
三国时又推广应用于边远地区,技术上也有所改进。
魏明帝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镇关中,曾“兴京兆、天水、南安监冶。
”曹操时铁尚不敷用,故“定甲子科,犯?左右趾者,易以木械。
”盐的官营,尚早于铁。
官渡战前,操使治书侍御史卫觊镇抚关中,时四方大有还民,关中诸将多引为部曲。
卫觊给尚书令荀?书,建议置盐官,施行盐业官卖政策,以积货购置犁牛,吸引农民归来。
荀?即以卫觊之议报告于操,操从之,于是遣谒者仆射监盐官,并今司隶校尉钟繇治弘农。
由此关中外出农民归者益多,而关中诸将亦服从。
此事前已引述。
又如《三国志》卷27《徐邈传》言凉州刺史徐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
《全三国文》卷35载卢毓《冀州论》,提到“河东大盐”,即今山西运城市解池生产的池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黄初五年,轲比能侵犯素利。田豫率轻骑牵制了轲比能的后部。轲 比能派部将琐奴抵御田豫,田豫出奇兵击退琐奴。 黄初六年,并州刺史梁习大破轲比能。青龙元年,轲比能诱使步度 根依附,让他背叛并州刺史,并和他结亲。又率兵万余人在陉北迎 接他的家口资产。并州刺史毕轨派苏尚、董弼等部阻击,轲比能派 兵在楼烦与苏尚会战,在战斗中杀死苏尚、董弼。魏明帝派遣秦朗 率领中军出讨轲比能和步度根,最终步度根及轲比能败走,步度根 部将泄归泥再度叛降。 青龙三年,王雄派勇士刺死轲比能,换立轲比能的弟弟为王。轲比 能死后,曹魏和鲜卑在西域发生零星的战斗。 正始二年六月,阿妙儿等入寇西域,敦煌太守王延发兵攻打,斩首 二千余级。正始三年,双方再战,又斩鲜卑大帅及千余级。
三国政治版图
曹魏版图
曹魏在籍户口有66万户、443万人。[1] 臵司、 豫、兖、青、 徐、,设立 西域长史府进行管理,在毌丘俭征伐高句丽后, 朝鲜半岛的一半地区也并入了曹魏版图。北部 幽州的地境达于辽东,南部诸州大致依秦岭、 淮河分别与汉、吴相接。公元263年,攻灭蜀 汉将益州和南中纳入版图,曹魏国土达约400 万。
曹 魏 对 于 西 域 地 区 的 控 制
三国时期曹魏任命了西域戊己校尉,驻防高昌,屯垦戍 边。同时还派出西域长史驻鄯善国的海头城[罗布泊边上], 下设西域校尉和宜禾校尉,分管军民政务。次年,鄯善、 求此、于阗遣使朝贡,“款塞内附”。魏文帝曹丕还派使 者赴西域“抚劳”,并册封了西域各国王。从此,龟兹、 于阗、疏勒、鄯善、车师、乌孙、月氏、康居等国,岁岁 朝贡,“略和汉氏故事。” 曹魏代汉后,西域南北道的形势如《魏略〃西戎传》所 载: 南道西行,且志国、小宛国、精绝国、楼兰国皆幷属鄯 善也。戎卢国、扞弥国、渠勒国、皮山国皆幷属于 寘。……中道西行尉犂国、危须国、山王国皆幷属焉耆, 姑墨国、温宿国、尉头国皆幷属龟兹也,桢中国、莎车国、 竭石国、渠莎国、西夜国、依耐国、满犂国、亿若国、楡 令国、捐毒国、休修国、琴国皆幷属疏勒。……北新道西 行,至东且弥国、西且弥国、单桓国、毕陆国、蒲陆国、 乌贪国,皆幷属车师后部王。
正一想历南功成定边边正局 是北却史北。发性思疆朔中 体方始时朝此展,想观自的 曹 现边终期和后有对与念居一 魏 在疆是,五,承中边和,个 虽 这策一但代中前国疆治并分 然 里略脉边辽国启传政边全裂 只 。的相疆宋虽后统策思盘政 是 深承观金然,治的想承权三 远的念夏经发边延,袭,国 历。和两历扬思续维了但鼎 史曹治大了光想性护前始立 意魏边分魏大的与了代终格 义统思裂晋之形稳治的以 ,
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乌桓乘汉末之乱,中原多事,故得擅漠南之地,辽东、辽西等地的乌桓大人趁乱 称王,三郡乌丸的首领辽西乌丸大王丘力居死后,因为儿子楼班尚小,由颇有武 略的侄子蹋顿代立,总摄三王部。 曹操平定河北之际,三郡乌桓出兵犷平,攻打攻鲜于辅,曹操率兵救援,乌桓逃 回塞北。为了彻底后患,曹操于建安十二年出兵远征乌桓,在郭嘉的建议下,率 轻骑千里奔袭,在当地名士田畴指导下。密出卢龙塞,直指单于庭,到达后曹操 迅速让张辽为前锋并且授予其令旗率军奔袭乌桓军,这一袭击打的乌桓军措手不 及,混战中,蹋顿当阵为张辽斩杀。乌桓群龙无首,最后终于被杀得七零八落, “死者被野”,三郡乌桓的主力骑兵在这场决战中开始全面崩溃,此战最终以曹 操军的大胜收场,斩蹋顿及名王以下十余人,同时将胡汉降者20余万人安臵到内 地。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桓反叛,鲜卑出兵相助,曹操操派遣曹彰及田豫率军平叛, 大破乌桓鲜卑联军,乘胜逐北.,追到了桑干,“斩首获生以千数”。黄初年间, 乌桓王骨进桀骜不驯,被田豫斩杀,并以骨进之弟统领其部众。
曹 魏 对 于 西 域 地 区 的 控 制
政 治 方 面
曹魏的西域政策既沿袭两汉传统,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 对西域实行羁縻怀柔政策,是内地政权统御西域的一贯做法, 曹魏也不例外。黄初三年(222年),鄯善、龟兹、于阗等西 域各国遣使来朝,文帝下诏遣使对他们厚加抚劳。(注: 《三国志》卷二《魏书〃文帝纪》。)曹魏厚抚西域来使的 做法,进一步刺激了西域各国与曹魏交往的愿望,西域各国 纷纷遣送质子,力图与曹魏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派遣的使 臣也越来越多。由于西域来使太多,接待费用太大,当时负 责此事的大鸿胪崔林“移书敦煌喻指,并录前世待遇诸国丰 约故事,使有恒常。”(注:《三国志》卷二十四《魏 书〃崔林传》。)但这恰好反映了曹魏对西域的羁縻政策。 这项政策收效十分显著。《三国志》卷三十《魏书乌丸鲜卑 东夷传》载: “魏兴,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 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 汉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