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人教版古代史第二章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PPT课件
鉴于此,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分析,透过现象揭示其本质,明 确给予肯定和否定。
(一)与匈奴的关系
秦
攻守 兼顾
攻 守
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 修长城
① 汉初和亲---国力衰弱
关 西 时战 ②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
系 汉 时和 病三败匈奴 ,匈奴分裂
西域社会
物质生活
进步
班超
BC60年
西域都护
西南夷
汉武帝
九郡
百越
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认识
1、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 的。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 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其他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作
的贡献。因此,看待民族关系,不能站在一个民族的立场上,而应
2010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两汉的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 各族的发展和民族关系
江西泰和二中李文华整制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境内有哪些少数民族?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戎.南有越等.
秦朝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北方有匈奴和东胡.西方有月氏和羌.南 有越等. 两汉时期我国境内又有哪些?
,
为葱两 西岭汉 域以时 。东期
也, 就人 是们 现把 在今 新天 疆甘 地肃 区玉 和门 更关 西和 的阳 地关 方以 ,西 称,
1回答下列有关两汉对外关系发展的问题:
(1)西汉武帝使,(甲)曾两次出使西域。 (甲)是 谁?这个人出使西域,开辟孔道,在我国历史上称为什 么?
( 2 )试从与西域建立联系、发展国际交通与促进中西 经济文化交流方面,说明(甲)通西域的贡献。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营西域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掌握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及影响。
2.秦汉对外关系的特点及原因。
教学难点:1.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秦汉对外关系的复杂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回顾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两汉时期我国对西域的经营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两汉经营西域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秦汉时期的对外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原因。
三、课堂讲解1.两汉经营西域(2)过程: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汉武帝设立西域都护,加强对西域的统治。
(3)影响: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
2.秦汉对外关系(1)特点:以和亲、通关、互市为主要形式,与周边国家保持友好往来。
四、课堂讨论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两汉经营西域对后世有哪些影响?五、课后作业1.结合教材,分析两汉经营西域的历史意义。
2.思考:秦汉对外关系对我国历史发展有哪些启示?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了解了这方面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为我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课堂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今后教学中加强引导。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补充T(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汉武帝要派张骞出使西域吗?”S(学生):“因为想要开辟丝绸之路,加强和西域的联系。
归纳秦汉到唐宋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归纳秦汉到唐宋历朝治理边疆的措施
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朝代对边疆的治理措施各有
独特。
从秦汉时期开始,边疆治理措施便演变成
一整套完善的体制,推动了多个朝代的统一繁荣。
秦汉时期,秦国采取极为严厉的政策,以保证
西域地区的治安和统一。
两汉时期,政府为土司
分配蓄积财富,支持军事活动,吸引西域各地的
游牧民族。
同时,汉朝政府采取了软硬兼施的方法,把控大量的西域边疆地区。
随着两晋金台分立,各朝代的边疆治理政策逐
渐形成,在隋唐时期尤其有特色。
文武双方采取
了多种手段调节边疆关系,例如派遣外交使节前
去洽谈,建立各种外交关系,对西域社会进行仪
式性视察,从而加强安全防护;另外也开展扫荡、定监等军事行动,以此来止息边疆的动乱。
宋朝在边疆政策方面更是了不起。
面对不同的
外族,宋朝政府提出“以友代憎”的原则,充分
采用当时最流行的经贸外交方式,集中发挥宋朝
在金银贸易、经济管理以及宪法秩序规则方面的
优势,加强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促进地区之间的
繁荣。
到了元朝,边疆政策也更加外向。
成立酒泉监,根据当地民族自身习惯建立财政,实行政信管理,因地制宜地设置县、社、店等部门来维护西域的
秩序;另外,还重视民间外交,开展宗教文化的
施教活动,促进西域地区的文明与繁荣。
通过以上几个朝代的边疆政策,可以看出:从
秦汉以来,边疆治理政策经历了逐步演进,从强
制手段转向调节手段,比如宗教文化的施教活动,以及外交贸易等,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地统一西域,稳定西域的边疆安宁,为整个中国的历史发
展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05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的影响
对中国的影响
1 2 3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发展,使得中国与周边国家 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得以加强,丰富了中华文化的 内涵。
推动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 经济交流,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 力。
提升国际地位
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拓展,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 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中心。
03
两汉时期与南洋的关系
与东南亚的关系
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关系,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商品交换, 包括丝绸、瓷器、铁器等。
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也是文化交流的活跃期,中国的儒学、佛教和道教等文化元素对东南亚产生了 深远影响,同时东南亚的文化也为中国带来了新的元素。
移民与侨民
促进文化交流
两汉时期,政府重视文化交流,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 互派留学生等方式,促进了中华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与 融合。
推动贸易往来
两汉时期,政府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 通过设立关市、互派商使等途径,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经济 发展。
文化交流政策
01 02
传播中华文化
两汉时期,中华文化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之一,对周边国家和 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政府通过派遣使者、学者访问等方式,向周边 国家和地区传播中华文化。
02
两汉时期与西域的关系
张骞出使西域
总结词
张骞出使西域是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重要事件,他两次出使 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 易打下了基础。
详细描述
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26年,他两次出 使,穿越河西走廊,深入西域各地,与当地政权和民众进行 交流,建立了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同时也引进了西域的文 化、物产和军事技术。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完整版pt
7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完整版pt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8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联成一体
D使中原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拓展
完整版pt
19
7、图 5 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 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
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完整版pt
20
8、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 涉及长安民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3、西南夷 两汉:汉武帝时,派唐蒙经略西域,并先后在西 南夷地区设郡。两汉在西南夷地区,既任命郡太 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
完整版pt
11
4、西域各族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路线:
A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D 出塞自有幽怨在,北地茫茫夜夜心
完整版pt
18
6、下列有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尽快将西域各族纳入
西汉版图
B 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西域之行称为“凿空” C 第二次西域之行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
初中历史之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知识点秦汉时期秦汉时期:中国空前强大,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突破了东亚范围,远及欧洲和非洲。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仅限于朝鲜、日本、越南等近邻。
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直接往来。
史实:(1)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及人员往来(2)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3)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4)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时,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遣使通汉。
这是中国和欧洲直接交往的最早记载。
特点:以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有官方、民间等途径,官方是主要参与者;以陆路为主。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政治稳定,封建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长安、洛阳成为国际大都会,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任官,和中国人通婚。
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远远超过以往各代。
史实:(1)朝鲜:留学生、商旅,学习唐文化、手工技术(2)日本:遣唐使,留学生,重要人物(吉备真备、鉴真),政治制度(大化改新),京都建筑,文字,生活(3)印度:以佛教为纽带,遣使,十进位计数法传到天竺,玄奘和义净(4)西亚:波斯,遣使、国王和商人来华。
大食,唐高宗时与中国通使,造纸术传到大食。
特点:第一,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逐步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四:双向交流,宋元时期史实:(1)北宋:海外贸易超过前代;政府在广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奴合为一家”,“边城晏闲,牛马布野,三世无 吠之警,黎庶无干戈役。”为此,王昭君受到各 族人民的爱戴。 读昭君墓图及图说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简要 说明,从汉高祖、汉武帝到汉元帝,汉匈关系发 生了怎样的重大变化?(4分)“昭君出塞”的历 史意义如何?
秦汉时期 的民族关系 和对外关系
石家庄学院元氏分院 李彦朴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一、认识: 1、中华文明、中国历史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 造的。 2、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兄弟民族之 间矛盾的表现,它与反对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 战争性质完全不同。战争只是暂时的,统一、 和平、共同发展才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3、随社会进步、生产发展、交通发达,各民 族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经济文化交流也不断加 强,中央的力量也逐渐深入边疆。这些情况促 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3)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 南匈奴向汉称臣,内迁到河套地区与汉人杂居, 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进攻东汉, 威胁中原和西域。73年和89年,东汉政府派大 将窦固和窦宪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北匈 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知识结构: 匈奴 西域各族 西南夷 百越
秦
西 汉
北击 匈奴 和亲 战争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时设 汉武帝时设 设西域都护 郡 南海等九郡
东 汉
战争 杂居
班超经营西 域
三、秦汉时期的边疆各族
第六节 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五、认识
1.经济文化输出或输入取决于先进经济文化的 吸引力 2.只有不断学习,互通有无,才能使自身发展 起来 3.不同文明在不断的碰撞中相融、互相促进, 共同发展
三、秦汉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政治: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经济:经济发达、国力强盛
3. 文化:科技文化进步、发达
4.政策: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对外开放政策
5.交通:中外交通发达(陆上、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
①张骞通西域;②西汉丝织业发达; 条件: ③西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 化发达;④西域都护的设置 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或阳关→分南北 两道至疏勒→葱岭 西南:大月氏、安息、大秦 北:大宛、康居
中国
(四)与西亚、欧洲的往来 ①利用陆上丝绸之路与汉频繁交往 1.西亚安息: ②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与大秦之间 进行丝绸转手贸易 2.欧洲大秦: 使者往来: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而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到达东汉
经济交流:通过海上间接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
二、秦汉对外交往的特点
1.交往以陆路为主 2.方式多样,以商贸为主,丝织品占比重大 3.具有单向性,输出多,输入少 4.开始关系.
一、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二、秦汉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
三、秦汉时期对外交流频繁的原因
四、秦汉时期对外交流产生的影响
一、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概况
(一)与朝鲜的交往 ①秦汉之际: (1)使者往来: (二)与日本的交往 ②两汉:三韩多次派人赴汉 (2)文化交流: 辰韩引进中国先进文化 , 人称“秦韩” (三)与越南的交往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
秦汉时期的中外交往汉皇朝是空前统一的大国,国力强盛,有力量对外发展,积极对周边民族和国家进行政治、军事活动,开展经济、文化交流。
当时汉皇朝的外交活动,通过陆路和海路,几乎遍及亚洲,影响远达欧、非。
同时,汉皇朝也吸收了有关各族和各国经济、文化的优秀成果,从而丰富了我国当时的经济、文化。
汉与朝鲜、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与我国东北地区相邻的朝鲜半岛,秦汉时期为高句丽、、马韩、辰韩、弁韩等部落分立。
各部基本上从事农业。
人“知种麻、养蚕,作绵布。
晓候星宿,豫知年岁丰约。
”“马韩人知田、蚕,作绵。
出大栗如犁,有长尾鸡,尾长五尺。
”辰韩“土地肥美,宜五谷,知蚕桑,作缣布,乘驾牛马。
”当时,朝鲜诸部大约处在私有制和阶级刚刚发生时期。
如“无大君长,其官有侯、邑君、三老”①。
“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罚,责生口牛马。
”“杀人者偿死。
少寇盗。
”朝鲜各部之间社会发展不大平衡。
如马韩“邑落杂居,亦无城郭”。
“不知跪拜,无长幼男女之别。
不贵金宝锦罽,不知骑乘牛马,唯重璎珠,以缀衣为饰。
”辰韩已有手工业并发生了最初的交易。
“有城栅屋室、诸小别邑,各有渠帅。
”“国出铁,、倭、马韩并从市之。
凡诸贸易,皆以铁为货。
”②西汉初年,朝鲜诸部已与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了经济交换关系。
《史记·货殖列传》称燕“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秦汉之际,我国北方人民因避乱迁往朝鲜的不少。
史称:“燕、齐、赵人往避地者数万口。
”③这些迁往朝鲜的华夏之民,给当地经济、文化以积极的影响。
如“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马韩割东界地与之。
”其言语称谓“有似秦语,故或名之为秦韩”④。
由于其经济水平较高,故在当地“嫁娶以礼”,并用当地产的铁与其他部落进行交易⑤,引进中原的先进文化,推动了朝鲜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末汉初,燕人卫满率领一千多人渡浿水(今朝鲜清川江),“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于王险城(今朝鲜平壤市南),统治朝鲜半岛西北部。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
04
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的 评价
政治评价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两汉时期,通过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有效维护 了国家的领土完整,扩大了疆域。
巩固边防安全
与西域诸国的交往和合作,有助于巩固边防安全, 减少外部威胁。
提升国际地位
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往,展示了国家的实力和影 响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丰富了中华文化
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形成 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对中国文化传播
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
两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宗教、哲学、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与西域和外部世界的交流,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播到更远的地方,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文 化圈。
两汉时期还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加强了政治和文化的交流。西域 诸国也派遣使者来华,带来了各自地区的特产和文化。
与南亚、中亚的交往与贸易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相对较少,主要是通过陆路交通进行贸易往 来。
通过陆路交通,两汉与南亚、中亚开展了丝绸、铁器、漆器等商品的贸易。 这些地区也向中国出口了象牙、宝石等珍贵物品。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两汉时期与匈奴的交往频繁,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西域各国对抗匈奴。虽然张骞被匈奴 俘虏,但他最终逃脱并完成了使命,为后来的丝绸之路贸易奠定了基础。
两汉时期与匈奴的战争多发生在边境地区,如河西走廊、辽东等地区。战争的结果 往往是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来说,两汉在战争中占据一定的优势。
两汉时期与南亚、中亚的交往还涉及到文化交流,如佛教的传入和影响等。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时间-原因-结果-- 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
束缚和奴役,西域和内 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投笔从戎
三、西南夷和百越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 汉和朝鲜、 1、汉和朝鲜的 友好交往 铸铜、制漆技 术铁制生产工具 传到朝鲜 檀弓、果下马输 入中国
2、汉和日本的友好 交往 铸铜、冶铁技术、 丝帛传到日本
联络大月氏东 原因- 西夹击匈奴
路线- 结果-
结果: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 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
1、获得西域的资料,传播了西汉的声威 获得西域的资料, 2、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促进了西域 开通了与西域的交通,称为“凿空” 的进步 3、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促进当时世界上几 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频繁往来, 大文明的汇聚 4、中原与西域关系日益密切
3、汉和越南的友好交往 铁犁牛耕和水利技术传到越南 象牙、犀牛、 象牙、犀牛、珍珠不断输入中国
五、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丝绸之路(陆上和海上)
概念: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从长安往西, 概念 : 中国的丝和纺织品 , 从长安往西 , 经 过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运到西亚, 过河西走廊 , 今新疆境内 , 运到西亚 , 再由 西亚转运到欧洲, 西亚转运到欧洲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 之路。 之路。 意义: 意义: 1、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 、中国与中亚、西亚、 济文化交流。 济文化交流。 2、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造纸术传出。佛教传入。
一、与匈奴的关系
1、匈奴概况 、 2、西汉初年 、 3、汉武帝时 、 4、汉元帝时 、 5、东汉时期 、
汉朝的中外交流
长安
公元前60年(即汉宣帝时)在西域 设立西域都护,从此今新疆地区开 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 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你知道成语 “投笔从戎”的含 义和来历吗?
班超
班超,东汉名将,字仲升,扶风安陵人。 班固弟。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从窦固击 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 他攻杀匈奴派驻鄯善的人员,又废亲附匈奴 的疏勒王,巩固了汉在西域的统治。他在西 域活动达三十年,曾遣部下甘英出使大秦(罗马 帝国),至条支的西海(今波斯湾)而还。 这是中国和欧洲国家的首次直接往来。
佛塔
雕 塑 的 佛 像
世界
觉醒
境界
一尘不染
大千世界
天花乱坠
清规戒律
日 常 用 语
三、佛教东来
1、发源地: 古印度 2、传入时间: 两汉之际 3、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 白马寺
汉朝中外交流
经济交流 文化交流
可见:汉朝时对外交流既丰富又活跃, 呈现一种开放的态势,不仅大方地输 出,而且大量地引进、吸纳,中外文 化互相碰撞、交融,大大丰富了中华 文明和世界文化。
1、西汉把 阳关 和 玉门关 以西, 葱岭 以东, 今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统称为西域。 2、西汉时, 张 骞 出使西域。
东汉时, 班 超 出使西域。
3、丝绸之路:
长安— 河西走廊 —今新疆境内— 安息 —
西亚—大秦
佛教传入图
课堂练习
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所经地点的先后顺序 是 B ①西亚②河西走廊③欧洲④今新疆境内 A.①②③④ B. ②④ ①③ C.③④①② D. ④②①③
第13课
一、对内关系
1、张骞出使西域
2、对西域的管辖 3、班超经营西域
二、对外关系
秦汉外交知识点总结
秦汉外交知识点总结一、秦朝的外交政策秦朝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外交政策主要是以统一天下为目标。
秦始皇采取了以德服人和以武服人相结合的外交政策。
在对外交往方面,秦朝主要通过向外国使者展示中国的强大实力来取悦外国,使其不敢有侵犯中国的念头。
在处理邻国关系上,秦朝通过威慑和收编的方式来维护边疆的安全。
而在对外贸易方面,秦朝也采取了积极的政策,通过海上和陆地两条线路开展对外贸易,将中国的商品和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此外,秦朝还在对外交往上设置了严格的规定,外国使者必须按照中国的礼仪和规矩来,否则会遭受到惩罚。
二、秦朝的外交手段在外交手段上,秦朝主要采取了武力威慑和政治统战相结合的手段。
在处理与匈奴、南越、楚国等国家的关系时,秦朝采取了先武力威慑后政治统战的策略。
在武力上,秦朝主要通过派遣大军侵入对方领土,打击对方的力量来达到威慑的效果。
在政治上,秦朝通过亲信投降、用贡赂收买等手段,使对方国家对秦朝产生依附之心。
在外交关系上,秦朝主要采取了邦交制度,即以秦国为中心,向各个国家派遣使者,展示自己的强大实力,同时也接纳对方的使者,维护边疆的安全。
此外,秦朝还在对外交往上设置了门槛,外国使者必须按照秦国的礼仪和规矩来,否则会遭受到惩罚。
三、汉朝的外交政策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外交政策更加多元和灵活。
汉朝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以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为基本原则,同时也注重与邻国的和睦关系和对外贸易。
在对外交往上,汉朝主要通过和亲婚姻联姻、结盟缔约和贸易往来等手段来维护与邻国的关系。
通过与匈奴的联姻,汉朝使匈奴的侵略行为减少了一定程度,同时也通过贸易往来来拉拢匈奴的部分人民。
此外,汉朝还通过派遣使者、互市贸易、颁发丝绸、茶叶等特产等手段,与西域国家保持着稳定的贸易往来。
在处理与外国使者的关系上,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传统,外国使者必须按照中国的礼仪和规矩来,否则会受到惩罚。
同时,汉朝还设有对外贸易管制,外国商人必须在中国的指定贸易口岸进行贸易活动。
16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
随后,汉朝廷又命令平等超为汉使,继续向西到达于阗(在挂图上指出位 置之不置),他又争取了阗五,使他主动攻击杀匈奴贵族派在那里的使者。之 后,班超又进抵疏勒、龟兹(指图讲述)那时侯,西域的龟兹国五得到匈奴支 持,伏势欺负疏勒国,派人把疏勒国王杀死,另立龟兹人为王。这些行动,使 班超在西域获得很高威望。经过班超的努力,西域大部分地区与东汉重新建立 起友好关系。和汉朝断绝了60多年的西域之路,又重新打通了。 班超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东汉政府任命他为西域都护。 从公元76至于02年,班超一直留在遥远的西域,班超返回都城洛阳时已是71 岁高龄了。班超在西域前后经过了整整30个年头,以坚毅不拔的精神,恢复了 西域汉长期以来存在的友好关系,加强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他的精神。远 值得我们学习。 (板书)四、秦汉和朝鲜、日本和友好交往 1.秦汉和朝鲜 中朝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邦,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相邻。中朝两人民早在 3000年前就有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文化交流加 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请同学 读课文113页小字)。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 新课导入 (请学生齐读引言。)丝绸之路是名闻世界的东西交通要道。张骞和班超大 超通西域,成为古代历史上的壮举。西域右何方?张骞,班超经营西域遇到了 哪些艰难险阻?两汉时期和我国交往的究竟有哪些国家和地区呢?今天这一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板书课题)
2.讲授新课 (板书)一、张骞出使西域 1.西域的含义 两汉时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 方,称为西域,但就狭义来说,西域主要是指天山南北和葱岭(帕米尔),巴尔喀 什湖以东的广大地区。西域以天山为界分南北两部分。南部为塔里木盆地,北部为 准噶尔盆地(边讲指图) 西汉初年,西域共有36国,绝大部分分布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边缘绿洲上面。 这些国家人口很少,般只有几千人到两三万人,龟兹(今新疆库车)有8万人口,人 口最多的乌孙(今伊梨河和伊塞湖一带)也只有63万,最小的只有几百人。但大多 筑在城郭,国王以下设有简单的官职和占有人口比重很大的士兵。西域各国大部分 人事农业生产,一部分以畜牧为主。特产丰富,盛产稻麦,葡萄等农产品,还产良 马和玉石。 公元前期世纪初,匈奴贵族势力伸展到西域并统治这些国家。匈奴在西域把当地 人民当奴隶一样对待,经常掠夺各国的牲畜和粮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经营西域和秦汉对外关系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教堂,学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张骞通西域、班超经营西域;丝绸之路对中外交往的作用;汉与日本朝鲜交往的史实。
通过观察书中的《张骞通西域路线示意图》、《丝绸之路示意图》,在看图中引导学生注意图例的运用、识别地理方位、线路走向等,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的技能。
通过学生设计汉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诏书、结合《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情景对话、比较张骞班超共同点等活动锻炼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整理、归纳技能和运用材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张骞、班超的经历可以看出有作为的人都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的顽强斗志。
教育学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过秦汉中外交往的史实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我们应该为辉煌的中华文明骄傲自豪。
教学建议地位分析:在本课中反映出的张骞、班固等人的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表现出对外来物质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气度,反过来,积极的对外交往又促使汉王朝更加强大。
通过西域,世界东方的古老中国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正是由于与其他文明区域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东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地交流,使中华民族不仅吸收了其他区域文明的许多精华,同时向世界展示了华夏文明的灿烂辉煌。
两汉对西域的长期经营扩大了汉朝的疆域和统一。
辽阔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播,如第18课中佛教的传播就是经过西域地区;其次有利于地区的开发;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
这为后边教材的北方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高潮的出现埋下伏笔。
重点分析:张骞通西域、班固经营西域从汉朝的初衷来讲主要是对抗匈奴。
汉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始终和匈奴斗争的成败紧密联系。
不过,从历史影响看,对西域开发和经营其历史功绩远远超出了当时人们的想象。
张骞通西域,以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汉与西域和中亚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随丝绸之路的扩大这种联系越来越密切。
汉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确立,对形成中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从汉武帝到东汉末,经过350年的战争、和平,经过经济文化交往,不仅使汉族统治者认识到西域是汉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当成汉朝的一部分。
西域都护的设立标志今日x疆在历史上划入中国版图。
从此以后,x疆的命运便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难点分析: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史上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会取名“丝绸之路”,说明什么?学生肯定会有疑问。
丝绸之路的线路也比较复杂,况且本课还有一条《张骞通西域》线路示意图更容易混淆。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鼓励学生课前搜集与本课人物事件有关的历史资料,如新编历史剧的剧照、历史人物的图片、遗迹,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课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学习的难度。
.教师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
.讲张骞时,可让学生拟写汉武帝招募人员自愿赴大月氏的诏书,包括目的、人才的条件、会遇到的危险等。
还可结合书上“张骞出使西域图”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丝绸之路,可放映相关的影视资料或结合地图设计一条“丝绸之路旅游线路”.讲班超时,鼓励学生讲他的故事。
然后,将张骞与班超进行比较。
课内探究活动设计.学生分组以丝绸之路为内容设计旅游线路。
.学生以政府的名义拟写表彰张骞、班超功绩的诏书。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丝绸之路教学难点:丝绸之路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汉初疆域》〈汉强大时的疆域〉让学生比较两副图在领土范围上的不同。
为什么到汉朝中期西汉疆域扩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
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内容。
讲授新课:一、张骞出使西域.汉初的西域汉朝玉门关、阳关往西,今天x疆以及和x疆相邻的中亚各国,统称为西域。
这里有三十六国之多。
这些国家大多人数很少,最多的乌孙人口是36万。
这里的居民有的经营农业,有的从事畜牧业、各国语言不同、各自独立。
西汉初年,匈奴势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国。
.张骞出使西域提问匈奴是如何统治西域各国的?举例说明。
西汉初年西汉政权与匈奴关系如何?匈按控制西域对西汉有什么影响?西汉与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匈奴贵族在征服西域的过程中,对待当地人民十分残暴。
匈奴贵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强烈憎恨。
西汉初年经济尚未恢复,国力不足,白登之围后被迫对匈采取和亲政策,以避免匈奴的骚扰。
匈奴控制西域并以此为据点进攻西汉使西汉边疆不得安宁。
匈奴成为西域和西汉共同的威胁。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文景之治,西汉在武帝统治时国力雄厚,进入鼎盛时期。
汉武帝决定放弃和亲政策用武力战胜匈奴。
他了解到月氏人对匈奴统治者无比痛恨的情况就决定派人联络大月氏,并和它结盟东西突击匈奴。
可是派谁去呢?汉武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决定下诏书招募。
在这种情况下,张骞应聘。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看书中《张骞出使西域图》老师进行讲解,然后要求学生发挥设计一段汉武帝与张骞的对话。
张骞率领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余年。
虽经历了种种困难,但他从未丢弃汉朝的"节"。
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奴,找到大月氏。
十多年来,大月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无意东还,再与匈奴为敌。
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归国。
在归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
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脱身回到长安。
张骞这次出行历时十三年,受尽磨难,但未能完成使命。
张骞是不是白去了?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
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组成的使团,访问诸国,西域各族政权派人跟随汉使到汉朝答谢,汉朝同西域各国终于建立了友好关系。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进了汉朝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域督护府的建立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
这是西汉派驻西域的总监护,是进行军事、行政管理的长官,其职责是管理西域事务,保护往来的商旅。
这说明我国x疆和x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汉时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说明x疆已纳入中国的版图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请同学们谈谈你如何评价张骞?答案提示:个人品格--具有探险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强烈的责任感等。
第二:历史影响--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域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
二、丝绸之路利用多媒体介绍丝绸之路的路线。
提问:为什么这条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有哪些影响?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中国的丝织品迄今仍是中国奉献给世界人民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
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中西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区域建立了联系,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
三、班超经营西域到了东汉,西域的形势发生了变化。
汉初匈奴分裂成南、北匈奴。
南匈奴归顺了东汉。
北匈奴贵族则经常率领骑兵南下掠夺,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国勒索繁重的赋税,切断了西域和东汉的交往。
为了恢复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复对西域的管辖,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教师形象的讲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学生补充。
.甘英到达波斯弯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到达波斯后,安息人由于担心中国与大秦直接通商道路开辟后会影响他们传统的商业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夸大海道的险恶,甘英因而没有再往前走。
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风土人情,为后来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同我国直接友好交往的开始,这是中西交往史上的一件大事。
提问:在张骞和班超两个杰出的历史人物身上有没有共同的地方?答案提示: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矢志不移的顽强斗志。
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来,东汉时期,朝鲜半岛上的各国同我国关系密切,文化交流加强,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物产也传到中国。
从很早的时候起,中日两国人民就驾小舟飘洋过海,互相往来。
两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有30多个和汉朝有往来。
东汉光武帝时,日本倭奴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给一枚"汉倭奴国王"金印。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也在这时传到日本,日本还发现了两汉时期的铜镜。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张骞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俩坚韧不拔勇敢无畏的精神。
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畅通,一方面加强了x疆同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使中国丝织品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大大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
我国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对东方各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板书设计:一、张骞出使西域.汉初的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二、丝绸之路三、班超经营西域四、汉和朝鲜、日本的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