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的两属现象──兼说贵霜史的一个问题

合集下载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中国金融史 第三章 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金融
权分裂而大大缩小,没有一种货币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流 通。魏蜀吴三国使用各自铸币;十六国时,凉州地区流 通汉魏五铢,河北流通丰货钱,四川流通汉兴钱,其他 地区流通各种古钱;南北朝时,南朝铸币仅限南方流通, 而北朝铸币只在北方流通。
2.缺乏连贯性:政权更替频繁,铸币短命,缺乏长期
稳定的流通手段,并随着王朝的频繁更迭就被废止,或 是改换其他货币。
(四)布帛等实物所具有的货币作用 1.价值尺度:表示商品交易额、财产等的多少,并用于赏赐、悬赏、
信贷、赎身、施舍、赋税和俸禄。官府和民间均以布帛、谷粟来计价 量值,绢布与铸币有一定兑换比例,成为衡量商品价值的重要尺度。
2.流通手段:交换媒介
3.贮藏手段: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国库与富贵人家私库均有
三、贵金属金银渐趋消失
(一)形状种类:方孔圆形钱、圆饼状、铤形 (二)金银货币职能的发挥 流通量大大减少,多用于贮藏,其货币职能并未减弱, 特别是白银的货币职能甚至更加明显。
刘备赏赐诸葛亮、张飞、关羽各金五百斤,银千万等。 西晋末年有地方用银计价
在某些对外贸易的特殊地区,金银是唯一的通货,具备 购买支付手段:一是南方的海上贸易中心:广州和交趾; 二是北方的陆地贸易中心:河西。流通有拜占庭金币和 波斯隐蔽及南海诸国的金银。
(四)北朝时期的铸币流通(431-589年) 以谷帛为主要流通手段,各朝虽铸造货币但未能流通全境
1.北魏
(1)495年“太和五铢”(铜精炼,民久不用钱专用谷帛,只在京城附近流通) (2)510年“永平五铢”(目的:统一币制)
(3)529年“永安五铢”(目的:平抑物价;为配合铸钱,低价抛售绢帛
(二)谷帛等实物再次充当货币的原因 1.历朝历代始终没有一个全面系统、切实可行的货币政策 2.铸币形制变动频繁,币值波动不已,铸币不再适合充当 流通手段和价值尺度,而谷帛等实物货币的价值更为稳定

新课标中国古代史部分高考题(选择题——教师版)

新课标中国古代史部分高考题(选择题——教师版)

1、炎帝是我国传说时代的英雄,又称神农氏。

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了耒、耜等生产工具。

这些传说A.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可以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C.是一种没有史料价值的想象 D.证明了炎帝的真实存在2、据《史记》记载,周公旦灭古国唐国,成王得到消息后用刀削下一片桐叶,与弟弟叔虞开玩笑说:“用此桐叶作为珪(象征爵位的玉器)赏你”。

史官因此请成王择日封赏礼。

遂封叔虞于唐。

此则故事反映出A.成王分封时授予爵位B.成王分封时以桐叶为封国之名(1分)C.成王分封时要举行仪式(1分) D.成王分封时是整国授予的(3分)3、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4、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5、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A.《春秋》 B.《孟子》 C.《荀子》D.《离骚》6、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所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D.《离骚》7、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8、“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A.《孟子》 B.《庄子》 C.《韩非子》 D.《道德经》9、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10、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11、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拔高训练第八十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拔高训练第八十四篇

2019-2020学年度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2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拔高训练第八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鲜卑族本身,尽管因此而不再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存在,但在另一个民族大家庭中得到了永生。

”使鲜卑族“得到了永生”的历史事件是( )A、管仲改革B、商鞅变法C、戊戌变法D、孝文帝改革【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

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A、废分封兴县制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C、废旧俗兴汉化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B、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C、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D、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成迁到( )A、长安B、许都C、洛阳D、殷【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对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现象的解释,说法正确的有( )①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在生活习俗上相互影响②说明民族交融成为一种历史趋势③北魏孝文帝改革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④那里的人们行为怪异,喜穿其他民族的服装,吃其他民族的食物A、①②B、①②④C、①②③D、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说明,魏孝文帝( )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敕勒歌》是南北朝的一首优美和谐广为传诵的民歌,它产生在( )A、匈奴族B、羌族C、柔然族D、鲜卑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中国古代,“衣服有制”.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 )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答案】:【解析】:第9题【判断题】判断题:请你根据题目表述的内容判断正误,“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是北魏孝文帝采取的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之一。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的两属现象──兼说贵霜史的一个问题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的两属现象──兼说贵霜史的一个问题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的两属现象──兼说贵霜史的一个问题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役属中原王朝,便是役属塞北游牧政权或帕米尔以西的强国。

只有在以上各种势力都鞭长莫及之际,绿洲诸国才有事实上的独立;卽使在这种情况下,占多数的绿洲小国往往还得役属少数绿洲大国。

本文所谓“两属”乃指绿洲国同时役属于两个强大势力的现象。

根据现有资料,“两属”现象可大别为三类,以下分别举例说明之。

第一类:绿洲国同时役属中原王朝和塞北游牧政权。

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武帝时的楼兰国。

据《汉书·西域传》,武帝卽位之初,包括楼兰在内的南北道绿洲国均属匈奴。

楼兰国当南道,“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元封三年,武帝命将击破楼兰,掳其王。

“楼兰旣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

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从此,楼兰从完全役属匈奴变成同时役属匈奴与西汉。

“两属”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遣子质匈奴的同时,又遣子质西汉。

“两属”的楼兰其实很难保持不偏不倚,据《汉书·西域传》,当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于太初三年凯旋时,“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卽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

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

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愿徙国入居汉地。

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

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

“不两属无以自安”道出了楼兰国“两属”匈奴、西汉的原因。

然而事实表明,“两属”仍难以自安,这真是小国的悲哀。

楼兰“两属”匈奴与西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昭帝元凤四年。

在这一年,据《汉书·西域传》,汉遣将刺杀了事实上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立亲汉的尉屠耆为王,并驻兵该国以“填抚之”。

由于在当时的西域西汉的影响占了绝对优势,楼兰终于完全属汉。

由此可见,“两属”现象往往出现在两个强国势均力敌的地方,一旦这种均势打破,“两属”现象便随之消失。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

两汉时期新疆的经济开发【内容提要】本文依据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两汉时期西域诸城郭国人口、城镇和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以及两汉政权一系列开发西域具体措施的论述,揭示这一时期新疆经济开发的概貌和成就,并认为这是新疆历史上第一次开发高潮。

【正文】一公元前2世纪后,中国史籍对西域的记载越来越多,也较为翔实。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8年,西汉武帝为了抗击北边的强敌匈奴,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乌孙,共抗匈奴。

张骞出使结果之一,是正式开辟了与西域的交通,即后世所称的“丝绸之路”。

同时,汉武帝还遣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郡。

公元前104年,武帝又遣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今中亚费尔干纳)。

此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注:《汉书》卷96《西域传》。

)但是,当时西域诸国仍在匈奴的统治之下。

在漠北草原建国的匈奴,自公元前207年冒顿单于即位后,日益强盛,不断攻掠汉朝北边。

公元前177年左右,匈奴击走了在敦煌、祁连间的大月氏,西域的“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已为匈奴”。

(注:《汉书》卷94《匈奴传》。

)以后,“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常居焉耆、危须、尉黎间,赋税诸国,取富给焉”。

(注:《汉书》卷96《西域传》。

)因此,当汉朝开通西域交通、据河西走廊后,与匈奴争夺西域的斗争更为激烈。

双方经过60多年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降汉,罢僮仆都尉;汉以郑吉为都护,设立都护治下一整套管理机构,诸国“自译长、君、监、吏、大禄、百长、千长、都尉、且渠、当户、将、相至侯、王,皆佩汉印绶,几三百七十六人”。

(注:《汉书》卷96《西域传》。

)在西汉的有效管理下,西域的开发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下面我们先从中国史籍《汉书》、《后汉书》的《西域传》所记西域诸国情况,看两汉时期新疆开发总的概况。

班固撰《汉书・西域传》大致所记是在“自宣、平”(公元前73年―前33年)后,西域“土地山川王侯户数道里远近翔实”的情况。

2019-2020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19-2020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19-2020人教版(新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题(解析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检测题一、选择题1.(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对于诏令内容理解准确的是()A.在朝廷必须说汉语,违反者免其官职B.采用汉族的法律,惩治违法的官员C.朝廷令所有的鲜卑人都说汉语D.朝廷有权惩处违法官员2.有关内迁的各少数民族的说法,错误的有()A.东汉、魏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加速了民族融合B.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历史上称为“五胡”C.内迁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互相影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融合D.西晋向内迁的少数民族征收重税,激化了民族矛盾3.独创楷书书法的书法家是A.钟繇 B.胡昭 C.王羲之 D.李斯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中的“壮心”指()A.打败袁绍 B.消灭东汉 C.南下统一全国 D.赢赤壁之战5.请你根据以下条件判断这位古代书法家是谁()①东晋人②吸取前人书法精华③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④后人尊称他为“书圣”A.顾恺之 B.祖冲之 C.裴楷 D.王羲之6.他是我国北朝时期的一个太守,一生却致力于农业研究,还亲自种植农作物,并总结前人经验编写了农学著作,这个人是()A.郦道元 B.贾思勰 C.华佗 D.张仲景7.“东望夏口,西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叹()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8.体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高艺术水平的是()A.雕塑艺术 B.书法艺术 C.石窟艺术 D.绘画艺术9.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客观原因是()A.江南的社会环境相对稳定B.北方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入南方C.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D.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10.关于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创造了条件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C.为北魏统一全国打下了基础D.平息了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11.官渡之战和巨鹿之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A.以少胜多 B.战术上采用偷袭C.以多胜少 D.战术上采用火攻12.“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闯入并扎根于农耕文化圈的游牧民族来说,接受同化是他们的终极命运”。

材料解析题

材料解析题

1材料解析题材料一三国和西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

匈奴人灭西晋为序幕,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

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了南迁浪潮。

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水稻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提高。

……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材料三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十二月,革衣服之制。

十九年下诏“不得以北俗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九月庚午,六宫及文武尽迁洛阳……十二月,引见群臣……班赐冠服(按官位不同赐给汉官服装)材料四北魏时期,出现了“胡人汉服”和“汉人胡食”的现象。

(1)材料一中“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与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有着怎样联系?材料二中“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2)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内容是什么?(3)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材料三、四之间有什么联系?(4)材料四中的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例子很多,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

材料二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

……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

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资治通鉴》(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其反映了怎样的变法内容?(2)公元前350年,秦国平民张三,因斩一敌国甲士,获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

张三受益于上述哪项改革措施?(3)以上改革,取得了怎样成效?(4)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其主要改革内容是什么?(5)材料二的改革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3.公元207年,53岁的曹操写了一首诗《龟虽寿》,其中有几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

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

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外人员的往来据近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普遍都加强了。

这所谓“西域”,按习惯的用法,系指葱岭东西极为广大的地区。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域,是指葱岭以西,不包含葱岭以东的新疆在内。

专就中国同葱岭以西诸国的关系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较以前发展。

三国时期,魏鱼豢所著《魏略》,有《西域传》,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大秦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人对大秦的了解。

孙权于黄武五年(226)派遣朱应、康泰等人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开辟了中国与南海的交通。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大月氏王波调遣使通魏,魏以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见《三国志·魏明帝纪》)齐王芳景初三年(239)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见《三国志·齐王芳纪》)大月氏王波调即贵霜王朝国王韦苏特婆二世(Vasudeva Ⅱ)。

《三国志》对大月氏无专传,《南州异物志》称:“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数十万匹,城郭宫室与大秦国同。

人民赤白,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这可补《三国志》的不足。

朱应、康泰出使之后,南海各国纷纷与孙吴通使。

扶南、占城、堂明诸王,于黄武中各遣使奉贡。

扶南王范旃千赤乌六年(243)遣使献乐人及方物。

(《三国志·孙权传》)康泰诸人的足迹,大约已经到了马来半岛的南端,对于印度支那半岛、爪哇、苏门答腊,乃至天竺和大秦,都有一定的了解。

国考行测历史常识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国考行测历史常识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2019年国考行测历史常识——两汉魏晋人文考点国考行测常识判断题中的必考点人文知识,其涉及面之广,种类之繁杂,是提到就让很多考生头疼的部分,但是只要考生们能够切入到国考常识判断题的考试点,就能够较轻松地备战国考行测考试。

国考常识判断人文知识部分考察的都是非常基础的内容,考生只需要把基本的文学脉络理清楚,例如:我国古代文学部分,大体可以分成这样几个时期:先秦诸子散文思想——秦汉文——魏晋南北朝小说、文学批评——隋唐诗歌——两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抓住脉络上面的阶段性特征与重点知识,并将这些文学知识与一定程度上的法律、政治、地理、科技、经济等知识结合,融会贯通,考生定会在国考行测常识判断的复习中受益匪浅。

国考行测人文知识的考察角度,通常来讲有这么几个方面:1.考察基本的文化认知。

像古代的四书五经、成语知识、传统节日与诗词等文化现象。

2.考察作家、朝代、作品、思想等对应关系。

在本文中,我们将主要为大家介绍两汉魏晋人文考点。

一、指鹿为马秦末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把鹿说成是马,后来把反对他的人都害死了。

“指鹿为马”现比喻一个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

二、背水一战楚汉之争时,刘邦命韩信领兵攻打赵国。

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打败了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

“背水一战”现指最后决一死战。

三、楚河汉界楚汉之争时,刘邦与项羽双方讲和,以鸿沟为界划分土地,以西归汉,以东归楚,这就是象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源。

四、四面楚歌、霸王别姬楚汉之争中,刘邦围困项羽于垓下,项羽夜不能寐,忽听四面楚歌,军心动摇,项羽大恸,自知将败,慷慨悲歌,虞姬和歌而舞。

五、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本为项羽下属,后因不被重用投奔刘邦,岂料仍默默无闻,便连夜奔走,萧何月下追韩信,并把他推荐给刘邦,使其得以重用,成为刘邦重臣;后韩信封王列侯遭刘邦忌惮,萧何又把韩信骗至宫中导致韩信被杀。

此典故现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2019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冀教版复习特训第六十三篇

2019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冀教版复习特训第六十三篇

2019年初中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1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冀教版复习特训第六十三篇➢第1题【单选题】“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其年三十已(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突然)革。

三十已下,见(现)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材料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是( )A、改穿汉服B、改用汉姓C、学说汉话D、学习汉礼【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我国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其中至今还存在的少数民族是( )A、匈奴B、羌族C、鲜卑族D、氐族【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北方统一的实现B、封建化的完成C、阶级矛盾的激化D、北方民族的融合【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北魏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 )A、汉族B、氐族C、匈奴D、鲜卑【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面食的营养价值高B、民族融合的影响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南方人口增多【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 )A、分封诸侯B、建立县制C、实施汉化D、设立行省【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B、李悝变法C、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北魏一朝自孝文帝以后,皇帝逝世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武帝”和“孝明帝”。

这与孝文帝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学习汉语C、该穿汉服,与汉人通婚D、学习汉族风俗文化,以孝治国【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目的是( )A、摆脱鲜卑贵族的控制B、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C、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D、解除对匈奴族的威胁【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农圣”贾思勰的《齐民耍术》既总结了汉族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又记录了鲜卑族的畜牧经验。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辅导练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辅导练

2019-2020学年度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18课南方经济的发展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七篇第1题【单选题】□﹣战国﹣□﹣西汉﹣□﹣三国﹣□﹣东晋﹣□,框中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秦、春秋、西晋、南北朝、东汉B、春秋、秦、南北朝、西晋、东汉C、春秋、秦、东汉、西晋、南北朝D、春秋、秦、东汉、南北朝、西晋【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不包括( )A、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成良田B、江南种植水稻,稻田使用绿肥C、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D、福建、广东等地还未得到开发【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这材料反映的是( )A、江南经济落后B、江南政治稳定C、北方的经济发展D、江南经济发展【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开发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的生产工具先进B、北方农民大量南迁C、南朝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自然条件较好【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从下面的“人口迁徙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南方自然条件优越B、南方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C、中原人民大量迁往江南D、北方民族大量迁住中原【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日益落后。

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我国古代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流动高峰始于( )A、秦朝时期B、西汉初年C、东汉末年D、三国时期【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大陆与台湾友好交往是从下列哪个时代开始的( )A、春秋B、战国C、汉朝D、三国【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面古今地名对照错误的是( )A、京口——镇江B、建康——杭州C、建业——南京D、会稽——绍兴【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结束三国鼎立局面,重新统一中国的王朝是( )A、曹魏B、东晋C、西晋D、前秦【答案】:【解析】:第11题【填空题】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中心在______。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山东省淄博实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训练历史试题含解析
A.汉初实施郡国并行的合理性B.郡县制不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C.秦汉由分裂到统一的必然性D.分封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14.桑弘羊曾向汉武帝提出一个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一)将煮盐、冶铁业之事均归政府管理,所得收入,以补充赋税。(二)“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三)“收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据此可知,这一计划的执行
A.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B.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C.根源于井田制的瓦解D.促进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 )
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图1图2
A.审美观念世俗化B.尊神事鬼的消亡C.生产方式的变化D.人文意识的增强
4.据《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记载,厉王虐,国人谤王。王怒,得卫巫(卫国的巫师),使(巫师)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曰:“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王不听,三年,乃流王于彘(地名)。这说明当时( )
淄博实验中学2024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诊断训练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A.已杜绝察举制弊病B.选官权力收归中央
C 选官考试面向社会D.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23.下图为汉唐时期的经济政策示意图。据此可知,两者( )
A.反映了朝廷赋税制度的调整B.有利于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精选全文完整版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秘书工作精选全文完整版

用印制度——以纸制作公文后,改用朱印。朱印简便
易行,印迹清晰易辨,不易消褪。
23
骑缝、押缝制度—— 骑缝:两张黏连的公文处加盖印章。押缝:两 张黏连的公文处签名或公文末尾签名。“魏晋以来法书,梁御府所藏 皆是,朱异、唐怀克、沈炽文、姚怀珍等题名于首尾纸缝间,故或谓 之押缝,或谓之押尾。後人花押盖沿于此。”[ 《日知录》。]可以有 效防止公文伪造,以保证公文的真实性。

用纸制度——桓玄诏令公文须用纸写,并规定重要的
书 公文须用加染的黄纸书写,既可以防虫蛀,又便于分辨公
制 文类别。 “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
作 皆以黄纸代之。”

卷轴制度——初期的纸写书的形式,完全是模仿帛书
度 的。纸被大量应用后,从抄写到制卷,逐渐改进、发展,
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卷轴制度。
重要原因。
对于秘书人才,诸葛亮除了要求忠于职 守外,还注重听取他们的意见。
16
文笔之分与文书档案工作
文笔之分与文书工作的发展
文笔之分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重要理
论问题,“文笔”概念出现于汉朝,而文笔
的理论探讨却是南北朝声律产生之后的事情,
它开启中国文体研究的先河,对于后世的文
章编选和各文体文学创作都产生了极为深远
录事参军——刺史的主要属官和秘书官,总领将军府中的秘书 事务。
咨议参军——相当于军事参谋,掌参谋军事,辅助长官决策。 记室参军——负责将军府中的公文书信。
14
秘书的选拔及与主官的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拔官吏(包括各级秘书官吏)

的基本制度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央政府的一种官员选拔制度,用于代替始于汉武

高二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8

高二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8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二零二零—二零二壹上学期12月月考高二语文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阐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历史上农耕文化对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农耕文化开展较早,其体系也较为成熟和完好,对北方的游牧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农耕文化向长城地带各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扩散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在向中原会聚,使得中原文化在开展中也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和智慧,而且衣、食、住、行无所不包,塑造了长城地带文化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据考证,从赵武灵王提倡胡服到清代的旗袍、马褂,古代中原民族上衣下裳、宽领褒袖的笨重服饰有了重大的转变。

伴随魏晋时期大批北方游牧民族从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或者蒙古草原进入长城地带或者其以南的中原腹地,“胡床〞带入农耕地区并改变了中原民族席地而坐的习惯。

小麦、大麦以及磨面方法从西域和其他民族地区的传入,改变了中原汉族以五谷为饭的膳食种类。

家用畜力中的马,主要是从蒙古高原引入长城以南,汉代极为有名的汗血宝马传入中原方备受珍惜。

此外,在HY阿拉沟、直儿沟等地西周至战国末期的墓葬中发现的骡子骨骼,经鉴定其最早应该是蒙古高原地区的游牧者培育出来的。

而在艺术文化方面诸如笛、琵琶、箜篌、胡琴等乐器以及音乐音律、歌舞杂技等自南北朝时传入中原后,对中原的戏剧、宋词、元曲均产生了极大影响;云岗等石窟艺术以及的璧画艺术等,都是长城地带各民族乃至世界艺术的会聚。

民族交融发生、开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开展的过程。

不管是农业民族政权还是游牧民族政权,当他们主导中原后,自觉不自觉地都希望可以统一中国,这种思想的形成是长期以来民族交融最好的也是必然的趋势。

尤其是游牧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想要稳定和谐开展就必须与农业民族的思想文化进展交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与汉民族契合,这正是农业民族与各民族不断交融最后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重要过程。

虽然长城地带各民族的起源地域各异,但在几千年互相打交道的过程中,通过交流与学习所进展的“民族交融〞已不再是简单的“汉化〞或者者“胡化〞,而是更深层次的诸如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深度交融。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略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最尖锐、最复杂的时期,同是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时期。

自永嘉之乱以后,汉族封建地主政权衰落,北方各少数民族统治者逐鹿中原,力图在斗争中建立政权,取得统治地位,彼此之间进行了残酷的厮杀,使民族矛盾白热化。

如刘曙攻破洛阳时,“害诸王公及百官以下三万余人。

”进攻长安时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弄得“长安城中,户不盈百,墙宇颓毁,蒿棘成林。

”石虎“于降城陷垒,不复断别善恶,坑斩士女,少有遗类。

”可见民族矛盾斗争的激烈。

范文澜先生说:“民族斗争是民族融合的必经过程,归根还是民族融合。

”本文拟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进行一些分析,试图探索民族融合的过程和规律。

一、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的区别在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民族融合还是民族同化呢?史学家历来有不同的看法。

以范文澜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融合,以翦伯赞先生为代表的主张民族同化。

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只有民族同化,没有民族融合”,“如果把封建社会的民族关系也说成是民族融合,那就混淆了阶级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的本质上的差异。

”1984年11月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学术讨论会》上的意见,基本也与上面两种意见相同,一种意见认为“真正严格科学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在古代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民族同化。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中国历史上有些现象不同于民族同化,也可以称之为民族融合。

”可见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一个争论的课题。

我认为在我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关系是复杂的,既有融合,也有同化,两者同时存在,而以融合为主。

到底融合和同化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理解是:所谓民族融合,就是指各民族平等相处、经济文化交流、生活习惯互相感染、生产方式逐渐趋于一致,不一定使一个民族丧失本民族原有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仍旧保留原有民族的特征。

当然也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渐渐消失本民族的特征,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

2021国考行测模考解析课副省级卷言语差异题 (讲义+笔记) (6)

2021国考行测模考解析课副省级卷言语差异题  (讲义+笔记) (6)

【第 6 季-差异题】副省级卷言语差异题(讲义)篇章阅读解题思路第一步:标记段落序号 第二步:读题目(确定解题顺序)(1) 判定题型:逻辑填空题、语句填空题、词语理解题(先做)全文中心理解题(标题填入题)、全文细节判断题(后做)(2) 关键信息:人名、地名、数字、时间双引号“”、书名号《》第三步:读文段(1) 首尾句、首尾段(2) 关联词(3) 主题词1.智商 IQ 和情商 EQ 早已为人们所熟知,近年来又流行一个新概念 AQ ,它是“Adversity Quotient”的缩写,指人们面对逆境的反应能力,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通常译为“挫折商”或“逆(境)商”。

IQ 、EQ 和AQ 并称 3Q ,成为人们获取成功必备的丌二法宝。

有专家甚至断言:100%的成功等于20%的 IQ 加80%的 EQ 和AQ 。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

2.逆商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情商的一部分,但由于它在人生事业成功中的特殊地位,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了“逆商”这一概念。

他认为逆商包括四部分:控制感、起因和责任归属、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

3.“控制感”指人们对周围环境的主观控制能力。

面对逆境,控制感强的人会尽力改变环境,努力扭转自身境遇,控制感弱的人则叧会 。

“起因和责任归属”指造成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

高逆商者往往能够清楚地认识到使自己陷入逆境的原因,并愿意承担一切责任,积极采取有效行动, ,在跌倒处尽快爬起来。

“影响范围”指困境的负面影响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面有多大。

高逆商者通常能够将某方面逆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降至最小程度,他们不会因为工作中的逆境而影响家庭生活。

“持续时间”指我们主观上认为逆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持续的时间。

高逆商者往往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很快就会过去;低逆商者则会认为逆境将长时间持续,他们甚至会因此丧失努力改变的希望。

4.例如,被领导批评恐怕每个职场人都会遇到,对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种挫折。

河南省【独家特供】联盟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独家特供】联盟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河南省【独家特供】联盟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河南省【独家特供】联盟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王朝国家〞视角阐释中国疆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史学界传统的研究方法.尽管尚未有学者对“王朝国家〞概念作出明确的学理阐释,但从具体使用看,王朝国家主要用于指称清朝及其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

考察东亚尤其是中华大地上存在的历代王朝疆域,可以看出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观念的影响下,王朝国家基本都以中原地区为核心区域,“有疆无界〞,且疆域盈缩无常,是其突出的特点。

历代王朝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众多古代通史和断代史类的论著对这些王朝国家的历史有大量记载,史料丰富。

这也是众多疆域史著作选择以历代王朝疆域为中国疆域形成与发展叙述体系的主要原因。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对清末的国家建构理论产生了较大影响.值得深入思考的是,在我国学界尽管有学者提出了“民族国家〞是理想还是现实的疑问,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大家对“民族国家〞概念的广泛讨论.对于“民族国家〞,我国学界的分歧并非“民族国家〞概念的本身,而是在“民族国家〞理论中“民族〞概念的界定上.学界关于此问题的大讨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迄今仍存在较大分歧。

受“民族国家〞理论的影响,《中国疆域沿革史》就是从“汉族〞视角切入,将“民族国家〞中的“民族〞与“汉族〞对应。

但历代王朝的建立者并非都源自“汉族〞,这已是学界的共识.所以,从“民族国家〞的视角审视中国历代王朝疆域的形成和发展不可能得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

也有的学者为了规避对“民族国家〞之“民族〞认识上的严重分歧,提出了“国族〞概念,认为“国族是民族国家的根基。

但国族并非民族群体自然演进的结果,而是政治构建的产物〞。

国内学界关于“民族国家〞概念的讨论中,有两种观点值得商榷。

一是尽管不少学者将“民族国家〞理论的源头上溯到了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但同时期在欧洲大陆已经建立了主权国家。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分析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的绿洲大国称霸现象有助于理解这一时期的西域形势,已往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及此,故略陈己见如次。

《汉书·西域传》载:“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杅弥,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

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卽将赖丹入至京师。

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杅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军,田轮台,轮台与渠犂地皆相连也。

龟兹贵人姑翼谓其王曰: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汉印绶来,迫吾国而田,必为害。

王卽杀赖丹,而上书谢汉,汉未能征”。

这是有关西域南北道绿洲大国称霸现象的最早记录。

据《汉书·西域传》,龟兹国有“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

于此相对,杅弥国仅有“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五百四十人”。

虽然这是宣、元时代的资料,但看来早在武帝太初以前,两国强弱之势已判。

北道的龟兹得以役使南道的杅弥,也许是由于两国有道直通。

传文称杅弥“东北与龟兹”接,或可为证。

李广利责龟兹之言:“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表明在汉人看来,属国的地位是平等的,以强凌弱,以大欺小是不能容忍的。

当然,坚持这一点不全是观念问题,也是出于稳定西域局势的实际需要。

龟兹摄于军威,不得不听任李广利“将赖丹入至京师”,而且随着汉在西域势力的增强,役使近傍小国再无可能,但视杅弥为臣属的观念却根深蒂固,终于导致赖丹被杀事件的发生。

赖丹被杀,昭帝因故未能征讨,直至宣帝本始四年,据《汉书·常惠传》,才由常惠“发龟兹东国二万人,乌孙兵七千人”,伐龟兹,斩姑翼而还。

这次讨伐固然是因为龟兹杀害汉使者,客观上也是对龟兹霸权的打击。

常惠伐龟兹之后五年,有万年事件。

据《汉书·冯奉世传》,奉世送大宛客至伊循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幷杀汉使者奚充国。

时匈奴又发兵攻莎车城,不能下而去。

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畔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鲁教版习题精选【含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鲁教版习题精选【含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鲁教版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六十九第1题【单选题】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贡献的是( )A、王昭君B、卫青C、霍去病D、文成公主【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对中国古代史的有关史实表述不正确的是( )A、老子是道家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昭君出塞,密切西汉与西藏少数民族的关系。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汉姓、穿汉服、学汉语、通汉婚等改革根本目的是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

D、唐朝统治者创立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 )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下列与“汉武”有关的历史事件有( )①派蒙恬出使西域②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③大规模反击匈奴④实行“推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有学者认为,匈奴曾是北方各游牧民族部落联盟的总称。

秦汉之际,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使匈奴成为横跨大漠数万里的草原主人,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杰出首领是( )A、铁木真B、松赞干布C、冒顿单于D、呼韩邪单于【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秦汉时期中原与匈奴接触的方式有( )①对匈奴用兵②使臣出使③实行“和亲” ④边境贸易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蒙古风光好,游牧在草原。

历史上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A、鲜卑族B、匈奴族C、氐族D、女真族【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态度强硬B、汉武帝时期的国力强盛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D、汉武帝时匈奴实力衰弱【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面是昭君出塞图,请你判断此事件发生于( )A、公元前1世纪中期B、公元1世纪中期C、公元前2世纪中期D、公元2世纪中期【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秦始皇、汉武帝都是我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们采取的共同统治措施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在长安设太学C、抵御匈奴,巩固边防D、统一度量衡【答案】:【解析】:第11题【单选题】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A、西汉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B、匈奴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答案】:【解析】:第12题【材料分析题】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役属中原王朝,便是役属塞北游牧政权或帕米尔以西的强国。

祇有在以上各种势力都鞭长莫及之际,绿洲诸国才有事实上的独立;卽使在这种情况下,占多数的绿洲小国往往还得役属少数绿洲大国。

[1]本文所谓“两属”乃指绿洲国同时役属于两个强大势力的现象。

根据现有资料,“两属”现象可大别为三类,以下分别举例说明之。

第一类:绿洲国同时役属中原王朝和塞北游牧政权。

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武帝时的楼兰国。

据《汉书·西域传》,武帝卽位之初,包括楼兰在内的南北道绿洲国均属匈奴。

楼兰国当南道,“数为匈奴耳目,令其兵遮汉使”。

元封三年(前108年),武帝命将击破楼兰,掳其王。

“楼兰旣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

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

从此,楼兰从完全役属匈奴变成同时役属匈奴与西汉。

“两属”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遣子质匈奴的同时,又遣子质西汉。

“两属”的楼兰其实很难保持不偏不倚,据《汉书·西域传》,当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于太初三年(前102年)凯旋时,“匈奴欲遮之,贰师兵盛不敢当,卽遣骑因楼兰候汉使后过者,欲绝勿通。

时汉军正任文将兵屯玉门关,为贰师后距,捕得生口,知状以闻。

上诏文便道引兵捕楼兰王。

将诣阙,簿责王,对曰:小国在大国间,不两属无以自安。

愿徙国入居汉地。

上直其言,遣归国,亦因使候司匈奴。

匈奴自是不甚亲信楼兰”。

“不两属无以自安”道出了楼兰国“两属”匈奴、西汉的原因。

然而事实表明,“两属”仍难以自安,这真是小国的悲哀。

楼兰“两属”匈奴与西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

在这一年,据《汉书·西域传》,汉遣将刺杀了事实上亲匈奴的楼兰王安归,立亲汉的尉屠耆为王,并驻兵该国以“填抚之”。

由于在当时的西域西汉的影响占了绝对优势,楼兰终于完全属汉。

由此可见,“两属”现象往往出现在两个强国势均力敌的地方,一旦这种均势打破,“两属”现象便随之消失。

北魏世祖太延年间焉耆、鄯善、龟兹等国在役属柔然的同时也朝贡北魏,[2]应该说也是可以归入本类的“两属”现象。

祇是与楼兰有别,焉耆等国的行为与其说是为了自身安全,不如说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

第二类:绿洲小国同时役属于绿洲大国与塞北或天山以北的游牧政权。

典型的例子是西汉时的杅弥国。

据《汉书·西域传》,李广利大宛凯旋时,途径杅弥国,发现“杅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

李广利于是遣使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杅弥质”?并“将赖丹入至京师”。

所谓“外国皆臣属于汉”的局面在李广利伐宛后刚开始形成,此前包括龟兹、杅弥在内的南北道绿洲诸国均系匈奴属国。

由此可见,杅弥在太初三年以前曾同时役属于匈奴和龟兹。

又如:《汉书·西域传》载:“宣帝时,乌孙公主小子万年,莎车王爱之。

莎车王无子死,死时万年在汉。

莎车国人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卽上书请万年为莎车王。

汉许之,遣使者奚充国送万年。

万年初立,暴恶,国人不说。

莎车王弟呼屠征杀万年,幷杀汉使者,自立为王,约诸国背汉。

会卫候冯奉世使送大宛客,卽以便宜发诸国兵击杀之,更立它昆弟子为莎车王。

还,拜奉世为光禄大夫。

是岁,元康元年也”。

“计欲自托于汉,又欲得乌孙心”表明莎车这个位于汉和天山以北的游牧政权乌孙之间的小国的处境。

第三类:绿洲国同时役属于中原王朝和帕米尔以西的强国。

典型的例子是若干绿洲国在役属嚈哒的同时称臣于北魏。

[3]由于当时北魏势力未能伸入西域,绿洲国役属嚈哒是名副其实的,称臣北魏祇是名义上的。

这和役属柔然的绿洲国朝贡北魏的情况颇为相似。

总之,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诸国“两属”现象的出现是诸国本身的经济、政治特点、地理位置以及中亚内外的形势决定的。

[4]绿洲国同时役属的两个强大势力可能是彼此敌对的,也可能并不是敌对的。

绿洲国“两属”之,有时是为了安全,有时是为了经济利益;有时是被迫的,有时可以说是自愿的。

(二)
认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南北道绿洲国的“两属”现象及其形成的条件,似乎有助于我们解决贵霜史上一个长期困扰学术界的问题,卽迦腻色迦在位期间贵霜的曾否征服葱
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迦腻色迦曾经征服葱岭以东说的主要依据是《大唐西域记》卷一“迦毕试国条”的一则记载:[5]
大城东三四里,北山下有大伽蓝,僧徒三百余人,并学小乘法教。

闻诸先志曰:昔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

迦腻色迦王旣得质子,特加礼命,寒暑改馆,冬居印度诸国,夏还迦毕试国,春秋止健驮逻国。

故质子三时住处,各建伽蓝。

今此伽蓝,卽夏居之所建也。

故诸屋壁图画质子,容貌服饰,颇同中夏。

其后得还本国,心存故居,虽阻山川,不替供养。

故今僧众每至入安居、解安居,大兴法会,为诸质子祈福树善,相继不绝,以至于今。

这里所说“威被邻国,化洽远方”的“健驮逻国迦腻色迦王”,一般认为便是钱币、铭文所见kanishka,而所说“畏威送质”的“河西蕃维”便是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

诸国送子为质,自然是迦腻色迦进兵葱岭以东的结果。

[6] 可是,迦腻色迦征服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送子为质之事完全不见载于中国正史,而且有充分证据表明,迦腻色迦在位期间,东汉一直维持着对西域的统治。

因此,有人认为,迦腻色迦决无可能征服葱岭以东的地方。

[7] 今案:后说似有未安。

迦腻色迦进兵葱岭以东,南北道绿洲诸国送子为质于贵霜,玄奘言之凿凿,且有质子伽蓝为物证,恐怕不容率而否定。

何况,迦腻色迦在位期间,绿洲诸国在称臣于东汉的同时,送质于贵霜客观上是可能的。

换言之,前述绿洲国的“两属”现象在这一时期出现的条件是具备的。

贵霜王朝的年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迦腻色迦的在位年代尤其聚讼纷纭,而据我的考证,第二贵霜王朝创始的年代不会早于公元133年(东汉顺帝阳嘉二年),这一年应为迦腻色迦卽位年代的上限。

[8]至于据认为迦腻色迦创立的纪元卽所谓迦腻色迦纪元的元年,现有诸说中以公元144年说最有说服力,这一年似可视为迦腻色迦卽位年代的下限。

[9]已知迦腻色迦使用这一纪年至少23年,则其去位之年的上限应为公元166年(桓帝延熹九年)。

一般认为,在迦腻色迦治世,贵霜王朝文治武功臻于极盛。

另一方面,东汉自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第三次开展西域经营,虽未能恢复与葱岭以西诸国的关系,但塔里木盆地周围绿洲诸国大都重新归汉。

祇是好景不长,如《后汉书·西域传》序所说,“自阳嘉以后,朝威稍损,诸国骄放,转相陵伐。

元嘉二年,长史王敬为于𥧑所没。

永兴元年,车师后王复反攻屯营。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

连近塞的叛乱也无力惩革,遑论于阗以远。

东汉的西域经营显然已趋衰落。

尽管至灵帝建宁三年(170年)又见凉州刺史发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兵攻疏勒,熹平四年(175年)复有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发兵辅立拘弥侍子为王等举措,说明东汉一直维持着西域的统治,但这并不能说明灵帝卽位后东汉的西域经营有了起色,更不能说明桓帝时代,特别在王敬死后,西域诸国不可能在称臣东汉的同时,送质于贵霜,尤其当迦腻色迦的军队越过葱岭东来之际。

《后汉书》不载迦腻色迦事迹,不仅不能说明迦腻色迦远征葱岭以东、绿洲诸国臣服贵霜并无其事,而且恰恰相反,可以看作迦腻色迦东征、绿洲诸国臣服贵霜确有其事的左证。

盖迦腻色迦的崛起在当时的西域无疑是一件大事,《后汉书》所据原始资料中完全不见踪迹,祇能说明在迦腻色迦在位乃至以后一段时间内,东汉的西域经营懈怠到了何等程度,这种松弛的控制正使绿洲诸国在称臣东汉的同时役属贵霜成为可能。

[10] 另外,自安帝元初元年(114年)罢都护后,东汉再也没有设都护和副校尉,而在经营西域时,以长史行都护之职。

长史地位相当于郡丞,故往往禀命于敦煌太守,所领西域各国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敦煌太守的辖区。

尤其在班勇之后,屡见敦煌太守直接处理西域事务的例子。

从这个意义上看,《大唐西域记》称内属诸国为“河西蕃维”十分确切。

这似乎也表明玄奘所记并非无根之谈。

更何况,玄奘所谓“治兵广地,至葱岭东”,卽使并不意味着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国曾被越过葱岭东来的贵霜军队逐一征服,也不能否定绿洲诸国曾向贵霜纳质的可能性。

盖诸国纳质于贵霜完全可能仅仅是受其威慑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