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知识点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发展历程2.儒、道、佛的融合(1)魏晋南北朝时期①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并受到儒学的影响。
②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
(3)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其中禅宗的修行比较简便,易于传播,对后世影响最大。
3、反佛教斗争(1)佛教过渡的危害:①寺院广占田宅,聚敛劳动力和社会财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僧尼逃避赋税,不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官方灭佛:“三武一宗”②民间反佛:范缜,著有《神灭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4、儒学复兴运动(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2)时间、人物:唐朝中期、韩愈。
(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4)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5、三教并行(1)佛教本土化:以儒家传统价值观念解释佛教思想与戒律,渐趋本土化(2)魏晋玄学: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主张政治上“无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清谈”。
形成了寄情山林、纵酒清谈的社会风气知识点二、文学艺术1、文学表现:(1)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注重韵律与对仗)南北朝的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5万首诗。
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最高成就。
2、绘画艺术:(1)魏晋南北朝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
(2)隋唐时期: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物心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
吴道子被称为“画圣”。
3、书法(1)东汉末年:已成专供人欣赏的艺术(2)魏晋南北:隶草行楷等各书体均完备。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
2015年西大考古试题:一.名词解释: 1.后岗三叠层 2.盘龙城遗址 3.下川文化 4.反山墓地 5.三足瓮 6.祠堂 7.史君墓 8.石窟寺 9.唐僖宗陵 10.磁州窑二.简答题:1.简述考古资料的优缺点2.姜寨遗址文化分期的意义3.磨制石器的分类及意义 4.简牍的分类5.夏商周时期铁器发现的意义6.简述吐谷浑伏俟城概况7.唐代金银器的分类8.北宋帝陵特征三.论述题:1.3000—4000BC中国史前文化格局2.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2000年试题一名词解释1 下川文化2 印纹陶 3悬棺葬 4 居延汉简 5 龙泉窑 6 永宁寺碑二简答1 试述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布地域及其文化特征;2 简述汉魏洛阳城的沿革与主要遗迹的发现;3 概述唐代帝陵的基本格局。
三论述1 试论商代考古学文化分期框架的构建;2 试论考古类型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功用。
2001年1名词解释三体石经黄肠题凑克孜尔石窟夏商周年表海兽葡萄镜武官村大墓马王堆汉墓仰韶文化阿房宫遗址大明宫含元殿遗址 2简答题简述近年来中国早期稻作农业遗存的重要发现简述二里头文化的研究现状简述考古遗存断代的基本方法略述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 3论述:试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的关系魏晋南北朝都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有何作用和影响整理商周以来墓葬材料的方法与步骤2003年一名词解释手斧土墩墓编钟陶衣郫县古城失蜡法瓮棺封泥《考古图》喇家遗址二简答 1具有共存关系的遗物都是同时的吗?为什么?2解释人殉、人牲的区别,并用考古发现举例说明。
3简述秦汉简牍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意义。
4什么是唐三彩?简述唐三彩窑址的发现三论述1“一切文物皆有历史的价值”这一命题是否正确?试论述之。
2试述近年来中国新石器时代初期陶器的发现及其意义。
3如何利用文化因素分析法确定某一考古遗存的文化属性?2004年一、名词解释石片文化层利簋陶衣郑韩故城石楔镇墓俑公墓名旌《金石录》二、简答1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2简述中国细石核的分类 3简述商周时期的棺椁制度。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学生邢萌萌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学号************年级2005级专接本科专业历史学系别政史系唐山师范学院政史系2007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张连杰讲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关键词 (1)正文 (1)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 (1)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3)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特点和意义 (5)参考文献 (8)致谢 (10)外文页 (11)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丝绸之路邢萌萌摘要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之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的重要通道。
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主要有西北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条。
它具有由两汉到隋唐的过渡性、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南北两政权同时与西域频繁交往三方面的特点。
这一时期,中西之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
这种交流,在政治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在经济上,促进了双方之间经济贸易、生产技术的交流;在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佛教的兴盛和礼乐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丝绸之路是连接古代中国与西域等地的一条重要交通要道。
关于丝绸之路的研究,特别是关于汉、唐、元三个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研究,史学界相关的论文比较少,研究的内容很片面,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丰富人们对丝绸之路的认识。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的路线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三国鼎立、南北对峙,北方的中原王朝和南方的江南王朝均与西域的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流。
其交流的丝绸之路路线主要有三条,即西北丝绸之路(又叫绿洲丝绸之路或沙漠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又叫永昌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后来又叫瓷器之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文化高潮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一时期的文化演变和交流对中国的后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背景和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统一被彻底打破,南北朝各自独立。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主要是吸收并融合了前代文化的精华,大量的文人涌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智慧和才华。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流派魏晋南北朝时期有许多文化流派,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道家、墨家、法家、儒家和佛教等。
这些流派各自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它们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都保持了相对独立的发展。
其中,儒家思想是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发展出了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派。
儒家思想在当时的中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佛教思想则是最早由外来文化涌入到中国的,它对中国文化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道家思想则更注重灵性和自然,贯彻自然万物自生自灭的观点,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一个高度奔放、深邃的学派。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方兴未艾,书写、演奏、表演文学作品的门槛被打破,许多文学类别诞生,如散文、诗歌、小说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作品,除了“乐府诗”及民间歌谣的传承外,更加侧重个体的感受。
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很高的艺术性和特色,其特点是表达情感和个人思想,注重意境,刻画人物形象,其中“骈文”更是这时期的一大特色。
“骈文”,是指线条对称,句式相同或部分相同的文章,它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了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一。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不少科技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国历史后续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其中,农业领域表现优异,如推广水稻种植,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口日益增长的需求。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段历史时间虽然只有不到200年,但是这个时期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个时期的文化交融与多元发展,不仅仅影响了当时的中国,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文化交融带来多元化的文化形态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治处于动荡期,但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文化交融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上。
第一,南北文化的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这种交流不仅是地域上的,还表现在文化上的。
例如,南方的文化注重文学创作,而北方的文化则注重历史和哲学。
南北两方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的文化形态也呈现出了多元化。
第二,中外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诸如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这个时期逐渐流行起来。
同时,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朝鲜、日本、越南等地的文化,也在此期间与中国文化进行着交流。
这种中外文化的交融,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多彩的形态。
第三,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的交融。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及民族地区的上层文化和下层文化之间,也进行着交流,这种交流带来了劳动人民文化成果的文学化,如《诗经》内容被囊括进《乐府诗集》中,促进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
二、文化交融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融和多元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文化形态,也带来了创新性的发展。
在诗歌、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派别和新作品。
首先,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乐府诗和五言古诗,这两种诗歌形式的出现,拓展了诗歌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取得了重大的艺术创新。
其次,绘画方面,魏晋时期画家通过广泛接触先进文化,将东方水墨丽景与西方素描的内涵巧妙融合,从而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魏晋画派。
再次,雕塑方面,南北朝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时期。
石窟像造像像风格和技艺达到了高度的成熟和创新,艺术水平独领风骚。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第八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案➊教学目标一、能够从儒、佛、道三教并存竞争和相互影响的历史角度认识思想是为统治服务的,明确儒学主流地位虽受到冲击,但其主导地位最为巩固,培养唯物史观二、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及其特点,理解文艺及科技是时代特征的反应,培养正确的历史观三、了解三国至隋唐五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基本情况,认识国家开放政策是推动文化交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历史解释的能力➋教学过程设计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魏晋南北朝时期(1)魏晋玄学:魏晋之际,玄学家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他们主张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2)佛教(外来传入后本土化)、道教(本土宗教)兴起,儒学受到挑战注:佛教在这一时期传播并不一帆风顺。
由于佛教盛行,一方面广修寺庙耗费大量钱财,另一方面造成大量劳动力不从事生产,严重影响政府利益。
不断有人反佛,如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
反对佛教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先后两次灭佛2、隋唐至五代时期(1)佛教逐渐本土化,形成不同宗派,以禅宗影响最大(2)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荣先后两次灭佛(3)唐初道教盛行,奉老子为祖先,以道教为国教(4)“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吸收佛、道思想(5)唐中后期出现儒学复兴运动①韩愈“道统”思想:用儒家天命论和三纲五常反对佛教②李翱“性命之源”:主张人们言行都应以儒学为标准二、文学艺术1、魏晋南北朝时期(1)建安文学: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具有“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特征,又以建安文人开阔博大的胸襟、追求理想的远大抱负、积极通脱的人生态度,形成了其所特有的慷概悲凉的风貌(2)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3)南朝骈文:以偶句为主,常用四字句、六字句,讲究对仗和声律。
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词藻,意少词多,在表达思想内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仅作了解)(4)南北朝民歌:北方民歌《花木兰》(5)书法:书法成为一种艺术,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均已完备;南朝书法秀美,北朝书法雄健;东晋王羲之以行书、草书渐长,被称为书圣(6)绘画:文人画出现;出现知名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以形写神)(7)石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2、隋唐至五代时期(1)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诗仙·李白;诗圣·杜甫)(2)楷书和草书流行①楷书: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颜筋柳骨)②草书:怀素、张旭(颠张狂素)(3)绘画:吴道子被尊为“画圣”三、科技1、南朝祖冲之精确计算出圆周率2、北朝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4、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金刚经》)5、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6、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主持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7、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完成著作《千金方》8、唐高宗时期编修《唐本草》,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魏晋南北朝时期,陆续有印度、中亚高僧来华,传播佛教。
对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历史论述
对外交流有利于社会进步历史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需要巩固与发展,海上及陆路交通条件也有改善,相比秦汉时期,这四百年间与外国的文化交流更为发达,在这之中,佛教成为中国与周边诸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其中东晋高僧法显曾到印度求得经律回国,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其在65岁的高龄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天竺寻求戒律,游历30余国,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前后历时14年,其将佛教文化引入中国,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朝时期——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唐朝统治者对境内外各民数族采取兼容并包和开放政策,极为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627年唐太宗时期派玄奘大师西游,从长安出发,出玉门关独自西行,经过白天热风如火、夜晚寒风如刀的八百里流沙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于628年夏末到达天竺西北部,其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玄奘西游促进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
之后在公元724年,唐玄宗时期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先后6次东渡,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754年到达日本,带去了大量书籍文物并根据中国唐代寺院建筑的样式,为日本精心设计了唐招提寺的方案,经过两年,唐招提寺建成了成为日本著名的佛教建筑,为中日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元朝时期——马可波罗著《马可波罗游记》元代中外文化交流呈现出新局面,大蒙古国地跨欧亚,经过中亚通往波斯、阿拉伯各地的陆路交通得到恢复,来往比较频繁,在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外国商人。
其中马可·波罗最为有名,其将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著成了《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其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所见所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西方地理学家还根据书中的描述,绘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图”。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中外文化交流到了明代,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七次率船队下“西洋”,直抵非洲东岸,其比欧洲的新航路开辟早将近80多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是作为和平的使者,一方面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另一方面“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去,在航海的过程中将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到西方各国,而西方的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三县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十三县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得艺术成就是()[单选题] *A. 书法艺术B. 文学艺术C. 石窟艺术(正确答案)D. 绘画艺术2、74.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事件是()[单选题] *A.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B.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C.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正确答案)D.东汉明帝时,派班超出使西域3、42.汉武帝时期从思想方面巩固大一统局面的措施是()[单选题] * A.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正确答案)B.实行盐铁官营、专卖C.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D.把铸币权收归中央4、47.历代王朝的变革,都必须顺应时代需求。
汉武帝用惊人的“智慧”开创了大一统局面,在其多种“智慧”中,思想上推崇的是()[单选题] *A.儒家思想(正确答案)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D.墨家思想5、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景象的转折点是()[单选题] *A.开凿运河B.安史之乱(正确答案)C.黄巢起义D.靖康之变6、岳飞《满江红》中有词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词中的“胡虏”最有可能是指()[单选题] *A.契丹B.女真(正确答案)C.党项D.蒙古7、某同学在学习“人民解放战争”这一单元内容时,将其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夺取胜利”四个阶段。
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的是()?[单选题] *A. 转战陕北B. 挺进大别山(正确答案)C. 三大战役D. 解放南京8、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与此有关的历史事件是①《马关条约》的签订②戊戌变法的失败③抗日战争的胜利④国共内战()?[单选题] *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正确答案)D. ①②④9、假如你是8世纪时期的一名中国使者,到达日本,看到下列情景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单选题] *A.建立起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B.农田里从事劳作的多是奴隶(正确答案)C.公民吉田庆喜获得了国家的授田D.日本文书中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字符或偏旁部首10、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第3.6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外交流
一、外来文化的输入
• 魏晋南北朝是西方文化全面输入中国的时期, 输入的 形式和内容几乎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服饰、 建筑、 艺术、 宗教到西方人士直接定居中国境内, 在 考古学上都留下了痕迹。
• 目前对于外来文化入华的关注主要集中于文物方面, 而且主要是西方珍贵文物。 这些西方文物与原生地的 关系有显性和隐性之别。 显性指西方物品直接输入中 国, 隐性指受到西方文化明显影响, 而在中国境内生 产的仿制品。
第3.6章 中外文化交流
•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西交通之路大开, 西方文 化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 虽然中原王朝不振, 今新疆地区小国林立, 但控制中亚的大月氏贵 霜、 哒、 柔然、 突厥等政权与西亚、 南亚和中 国的关系都很密切, 商业利润、 政治图谋和宗 教热忱推动一批又一批的西方人士来到中国境内, 中国去西方的人士也是前后相继, 将许多异域 物品带回中国。
卑路斯王( 459—484年) 银币
• 发现的地点有: 乌恰、 库车、 吐鲁番、 西宁、 固原、 张掖、 天水、 陇西、 临夏、 呼和浩特、 西安、 耀县、 洛阳、 伊川、 陕县、 大同、 定 县、 南京、 英德、 曲江、 遂溪等。 埋藏方式 有墓葬、 窖藏、 塔基等。 从遗迹的年代推测, 萨珊波斯银币大约从4世纪末、 5世纪初开始流 入中国境内。
大同南郊M107玻璃碗
北燕冯素弗墓鸭形器
南 京 象 山 7 号 墓 玻 璃 杯
• 在有关考古材料中, 值得注意的现象有二: • 其一, 朝阳北燕冯素弗墓中出土了好几件玻璃 器物, 为十六国时期所仅见。 这些玻璃器物大 概经过草原丝绸之路输入北燕, 因为北魏控制 了经过中原的丝路。
• 其二, 通常认为南方地区的玻璃器多由海路传 入, 但南京象山7号墓、 南大北园东晋墓、 南 京北郊东晋墓等好几座东晋早期墓中都出土罗马 玻璃器, 它们由西晋亡人从北方携至南方的可 能性需要考虑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魏晋玄学 魏晋之际出现的崇尚老庄的思潮。玄学家用老庄的 思想解释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 产生万物的根本。代表人物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
高中历史
←《竹林七贤与 荣启期墓室砖画》 (局部)
二、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1.文学艺术
(魏晋时代的文学艺术)成为追求审美价值、 寄托情感因素的形而上的艺术活动,“成为活 泼泼的生活的表现,独立的自我表现”。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 政治:国家统一与制度完备 • 政策: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 经济:经济繁荣
高中历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交 通 : 交 通 发 达
高中历史
唐代的艺术,在绘画与书法、雕塑与石刻以及音乐 与舞蹈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其中既 有对于南北朝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有对于域外文化的 吸收、融合与创新。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
2 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 文学艺术成就突出,达到新的高峰;科学技术在诸多
领域取得新成就,走在世界前列。 3 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
时期
汉朝 魏晋南
北朝 隋朝
天文学 唐朝僧一行
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军事
唐末
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高中历史
由上表概括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科技的特点。 领域众多、唐朝出现发展高峰 、世界领先
高中历史
三、中外文化交流
中魏 外晋 文至 化隋 交唐 流时 图期 示的
世界
传 入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
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文化交流非常发达,成就非常显著。
这既是因为当时政治形式割裂,地理形势分散,相互交流的形式也就自然而然地成功了。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有很多的文化成就和发明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一、文化交流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紧要的时期,也是一个非常不稳定和动荡的时期。
这个时期,北方分割成了几个国家,南方则由吴国当权。
同时,这也是一个短暂而庄重的时期,由于不同的地域之间越来越相互交流,文化和艺术也越来越丰富。
这些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进一步刺激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
二、文化交流的形式在这个时期,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诗歌、文章、书法、绘画等手段进行的。
南北朝时期的音乐、舞蹈、服饰、建筑等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建筑不在局限于基本的住宅类型。
在大型坟墓中,会有很多的彩绘壁画和雕刻艺术的作品。
同时,文化交流也刺激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不同地区的哪些文化有各自特别的表现方式和价值,这一点也非常有趣。
例如,晋代的蜀地文学,便有着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颓废的思想气息;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文学黄金时期的六朝文学,滋生了如《文选》等为代表的文章,使中国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具有独立性和创意的风格。
三、文化交流的主要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成就主要是文学和音乐。
文学的主要成就包括世界闻名的《诗经》、《楚辞》、《楚黄》等诗歌作品,以及六朝文学这个“中国文学黄金时期”的兴盛和繁荣。
音乐方面,有《乐府诗集》(又称“乐府古题”).等古代音乐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以前的民间音乐,而且也始作俑者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
四、结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段重要历史。
这个时期,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创作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和价值的文化作品,同时,也促进了文学和音乐的繁荣和发展。
有关中国古代对外友好往来的史实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往来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泰国、柬埔寨、缅甸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由张骞开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教材里对此有重点叙述。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者正式来中国,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上述情况在教材里都有介绍。
第二个时期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更主要的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有三个特点:第一,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第二,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的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第三,此时期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这一时期的对外关系也有三个特点:第一,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宋元时代,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上中国船队是最活跃的船队。
第二,宋元明时期,我国在对外经济文化方面出现了一批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
他们包括元朝的汪大渊、明朝的郑和等人。
同时从阿拉伯、波斯和欧洲来的大批商人中,也涌现一批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如元朝时来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摩洛哥人伊本白图泰等等。
中外文化交流史考试题目和答案
中外文化交流史一.什么是文化?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1.什么事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基本精神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长期受到人们尊崇并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所谓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广义地讲,就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由于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着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现在“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被普遍认为是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二.中国文化史如何分期?各阶段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雏形期(炎黄-夏、商、周时代):中国文化在韵事社会(即新石器时代)开始萌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宗教(图腾崇拜)、原始艺术和原始的哲学思维不断演进。
在早期的神话传说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史影,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伏羲画八卦……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中国先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和取得的业绩,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思考。
从黄帝逐鹿中原到夏、商、周三代,中国文化在自身的生命运动中迈出了巨大的步伐。
在商代,脊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殷末周初,哲学思想又了比较明显的发展,出现了阴阳、五行观念;《周易》古经大约也于此时期形成,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八卦学说,从而使中国文化逐渐具备了雏形。
2. 形成时期(春秋战国):春秋战国使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的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的发展。
西方的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的波斯(萨珊王朝),中亚的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的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的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的中国发生关系。
它们的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的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
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的各国,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外人员的往来据近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的关系,普遍都加强了。
这所谓“西域”,按习惯的用法,系指葱岭东西极为广大的地区。
我们现在所说的西域,是指葱岭以西,不包含葱岭以东的新疆在内。
专就中国同葱岭以西诸国的关系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较以前发展。
三国时期,魏鱼豢所著《魏略》,有《西域传》,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大秦的情况,反映了当时人对大秦的了解。
孙权于黄武五年(226)派遣朱应、康泰等人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开辟了中国与南海的交通。
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大月氏王波调遣使通魏,魏以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
(见《三国志·魏明帝纪》)齐王芳景初三年(239)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
(见《三国志·齐王芳纪》)大月氏王波调即贵霜王朝国王韦苏特婆二世(Vasudeva Ⅱ)。
《三国志》对大月氏无专传,《南州异物志》称:“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数十万匹,城郭宫室与大秦国同。
人民赤白,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
”(《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这可补《三国志》的不足。
朱应、康泰出使之后,南海各国纷纷与孙吴通使。
扶南、占城、堂明诸王,于黄武中各遣使奉贡。
扶南王范旃千赤乌六年(243)遣使献乐人及方物。
(《三国志·孙权传》)康泰诸人的足迹,大约已经到了马来半岛的南端,对于印度支那半岛、爪哇、苏门答腊,乃至天竺和大秦,都有一定的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指人类主体通过各种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对于自然和社会客体的适应、利用和改造。
(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一切活动)。
广义: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的文化总和。
一是中国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
二是,中国文化根深叶茂,有着异乎寻常的文化渊源。
中国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
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历代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把选官和教育相结合。
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选拔、使用的社会性管理制度。
科举制有隋朝创立,完备兴盛于唐朝,衰落于明清。
民俗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
民俗体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思维类型和价值观念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体现在衣饰、饮食、节庆和婚姻家庭方面的民俗文化。
一.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1.文化的特征(1)同一性(2)时代性(3)民族性(4)地域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源流和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1.多态的地形、地貌2.多样的气候环境3.辽阔的地域4.多民族的融合(1).文化的多样性与多元一体格局(2)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交融(一枝独秀、自成一体、具有很长的生命力(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社会政治环境1.社会政治环境特征(1)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2)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3)宗法制为基础的社会组织2.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宗法: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系由氏族社会的父权家长制演变而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成就及其成因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美术成就及其成因是什么1、中外⽂化交流对⼯艺美术的影响,尤其是国内南北⽂化的冲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艺的影响。
2、佛教在这个时候⼴泛流传,对建筑,器⽫,服饰等产⽣影响。
宗教艺术得到发展,影响和带动整个社会的⼯艺⽔平。
3、魏晋南北朝是⼀个⼈全⾯⾃觉的时期,在以前,⼯艺美术⼤多反映神秘的神⿁世界,⽽这个时期,⼈们以全新的眼光来看待现实世界。
,在⼯艺美术出展现⼈类世界的清新可爱。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的特点和成就1、以邺城为代表的新的都城布局对后世影响很⼤。
主要特点:不同于以前都成不规整的形状,邺城的布局平⾯为规整的长⽅形,东西长⽽南北短。
宫殿和居民区分开。
中部的南北⽅向的中⼼轴线安排重要的宫殿,形成前朝后寝的格局。
邺城的规整的有中轴线的封闭型都城,体现了古中国⼈的皇权思想,为唐都长安城的规划提供了典范。
2、佛教建筑的⼤量营造从建筑的类型看,佛教建筑可分为佛寺、⽯窟和塔三种类型。
1>佛寺的布局有两种类型,⼀种是中⼼佛塔式,另⼀种是佛寺。
2>⽯窟在中国北⽅较多,因地制宜建造,有著名的洛阳龙门⽯窟(结合了⽊结构建筑)、⼭西⼤同云冈⽯窟、敦煌莫⾼窟、新疆克孜尔⽯窟。
⽯窟是对佛寺的模仿。
3>塔是最有中国特⾊的佛教建筑。
有重叠)、楼阁式、密檐式(河南嵩⼭嵩岳塔)、⾦刚宝座式。
三、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以及对后代中国的影响。
陶瓷从东汉末年陶瓷烧造技术成熟后,瓷器的制造⼀直延续到现在,较青铜器,漆器等有⼀下主要优点:1、制造成本低廉2、易于造型和装饰3、轻便清脆,便于清洗,能⼴泛应⽤于⽇常⽣活4、类⽟,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观,使⽤者能获得⼼理满⾜魏晋南北朝的陶瓷布局:在全国⽅位内,⼤约可分为南⽅和北⽅两个系统。
在南⽅,前期陶瓷烧造以浙江为中⼼,有著名的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和均⼭窑等,后扩展到湖南湖北等地,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瓷。
北⽅瓷器晚于南⽅,技术相对落后,但创烧了“⽩瓷”。
青瓷和⽩瓷曾为南北朝交相辉映的品种,为唐代的“南青北⽩”的局⾯奠定了初步规模。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转折时期,一个大量民族交融的特别时期。
自魏晋以后,中国就进入了汉藩地域文化交融的历史阶段,而民族交融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发展。
以下主要从民族交融政策、引入民族文化、多民族生活、共同发展、互助社会及区域竞争四个方面来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
首先,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在民族交融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
当时的政府努力平衡各民族,采取“平等交融”的政策,使民族和谐共处。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普遍采取了皇权政策,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与周边诸民族交融。
同时,政府在政治统治、财政、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也推行了一系列融合民族的政策,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
从魏晋以后,随着汉族文化的不断扩张,在中国南北地方引入了大量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融合深入到各地,形成了一种多元、新颖的汉外文化混合气氛。
例如,当时魏晋文学有西秦文学、泰山文学、楚文学等多种文艺形式,这些文学作品渗透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思想,彰显出中外文化的融汇。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生活共存、互助共存的状况也是民族交融的一个重要特征。
当时,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比较紧密,他们扶持彼此、互帮互助,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的格局。
例如,当时的匈奴少数民族的晋国同胞被安置到地中海南部,后来又被安置到金沙江西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在南朝时期形成了“汉化农业帝国”,共同发展,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的互助社会也在不断发展。
当时,政府采取官宦、宗族制度等多种形式,使各民族更好地相互交流、互助,形成了一种互助、交融的社会制度。
比如,古代少数民族曾在官宦制度下担任大臣的相关职务,使他们有机会参与政治管理,在民族文化交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当时少数民族还逐渐接受汉字文化,发展他们的宗族文化,这也有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最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间也存在一定的竞争关系,但在竞争中,少数民族也有机会发展自己,从而融入汉族文化,形成多元文化融合制度。
大学公共课《中国文化概论》:第十七章 中外文化交流
据史料记载和学者们研究,郑和七次航海所率领 的船队到达五十余国,如印度支那半岛诸国、马 来半岛诸国、南洋群岛诸国、阿拉伯半岛诸国和 非洲东海岸诸国。郑和船队的远航,大大提高了 明朝的国际地位,与各国建立了政治联系和贸易 联系。中国的锦绮、纱罗、绫绢以及各种瓷器、 铜器、麝香、金银等通过郑和船队输到海外;而 外国的各种珍宝、药品、颜料、棉布以及香料、 珊瑚、象牙、宝石、珍珠等也从印度洋输入中国。 郑和的创世壮举,大大促进了中国与南洋诸国的 文化交流,奠定了他作为伟大航海家的历史地位。 至今,南洋各地仍保留着许多有关郑和的遗迹, 如马六甲附近有三保山、三保庙、三保井等,印 度尼西亚爪哇岛有一座城市叫三保垅。
一、海上仙山和徐福东渡
传说海上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神山,山形如壶,又称“三 壶山”,为仙人所居之地,有长生不老之药,以黄金白银为宫阙。 据说齐人徐福在秦始皇时期,曾帅童男童女千人,东渡求药。
二、海陆“丝绸之路” (一)陆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向西经河西走廊至敦煌后, 分为南北二线。北线经吐鲁番、库车、喀什,南线经若羌、 和田、莎车,在马里汇合,经里海南沿、巴格达,抵达地 中海东岸,转至罗马各地,全长七千余公里。 公元前138 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一条中西 交通的“丝绸之路”,使汉人与西域各国都互相了解到对 方的存在和文化。公元前 119 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带着大批丝绸和其他物品,出玉门关,抵达乌孙国(在今 伊犁河和伊塞克湖一带),此后,汉使来往不断。到东汉 永平十六年,即公元73年,班超再度出使西域,其副使甘 英还远至波斯湾。与此同时,西域的使臣与商人,也远来 中土,带来了他们的物产,换回了中国的丝绸及其他货物, “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及至唐代,它仍然是沟通中 留学的日本人,其中有许多成就卓著,对 日本的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如南渊清安、高向 玄理等都是仿照中国井田制度实行班田制、促成 “大化革新”的关键人物;吉备真备、空海等则 是借助汉子,创造日本假名字母的直接贡献者。 中国的围棋也由吉备真备带往日本。膳犬丘则将 尊孔仪式带回日本。有些留学生则长期留在中国, 如阿倍仲麻吕(晁衡),随第八次遣唐使入唐, 在长安完成了学业,参加了科举考试并考中进士, 官至秘书监(国家图书馆馆长),与李白、王维 等大诗人交厚,中间曾渡海回国,临行前唐玄宗、 王维赋诗送行,不幸遇险而还,李白以为他遇难, 曾作《哭晁衡》一首: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 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成为中日友好的千古绝唱。
历史领跑作业本电子版八下
历史领跑作业本电子版八下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流得艺术成就是()[单选题] *A. 书法艺术B. 文学艺术C. 石窟艺术(正确答案)D. 绘画艺术2、1.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B.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政治比较清明C.唐太宗建立唐朝,平定全国(正确答案)D.唐太宗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鼓励士人报考3、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这里的“胜利”主要是指()?[单选题] *A. 推翻了封建制度B. 成立了中国同盟会C. 成立了中华民国(正确答案)D.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4、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状况。
对“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句谚语理解正确的是()①这句谚语出自宋朝②与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④有利于政权稳固和社会安定[单选题] *A.①②③B. ①②④(正确答案)C. ①③④D. ②③④5、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力求用传统的力量弘扬文化自信,以诗词的名义践行青春誓言。
下列哪一朝代的诗歌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是我国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 ) [单选题] *A.汉朝B.唐朝(正确答案)C.宋朝D.清朝6、96.下图为我国考古发现的秦汉时期的书写材料。
它印证了在蔡伦改进造纸术前,秦汉时期使用的书写材料主要是()[单选题] *A.甲骨B.铜器C.简帛(正确答案)D.纸张7、63.谚语“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唐朝中后期开始,最后完成于[单选题] *A.隋朝时期B.唐朝时期C.宋朝时期(正确答案)D.南北朝时期8、“花剌子密改进印度数字、‘0’符号和十进位法,被改进的数字系统后来传入欧洲,代替繁杂的罗马数字,使人类的计算体系发生深远变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地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文化地交流,比秦汉时期有显著地发展.西方地大秦(罗马帝国和拜占廷帝国),西亚地波斯(萨珊王朝),中亚地大月氏(贵霜王朝)和昭武九姓诸国,南亚地五天竺诸国(包括有名地笈多王朝),师子国(斯里兰卡),都通过陆路或海路与当时地中国发生关系.它们地使者、商人、僧侣和求法者,不断前来,从而各地地物资得到交换,科学技术和艺术、宗教也得以交流.中外文化交流,无论对中国和有关地各国,都具有深远地影响.中外人员地往来据近人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同西域、南海诸国地关系,普遍都加强了.这所谓“西域”,按习惯地用法,系指葱岭东西极为广大地地区.我们现在所说地西域,是指葱岭以西,不包含葱岭以东地新疆在内.专就中国同葱岭以西诸国地关系来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较以前发展.三国时期,魏鱼豢所著《魏略》,有《西域传》,相当详细地介绍了大秦地情况,反映了当时人对大秦地了解.孙权于黄武五年()派遣朱应、康泰等人出使扶南(今柬埔寨),开辟了中国与南海地交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魏明帝太和三年(),大月氏王波调遣使通魏,魏以波调为亲魏大月氏王.(见《三国志·魏明帝纪》)齐王芳景初三年()二月,西域重译献火浣布.(见《三国志·齐王芳纪》)大月氏王波调即贵霜王朝国王韦苏特婆二世(Ⅱ).《三国志》对大月氏无专传,《南州异物志》称:“在天竺北可七千里,地高燥而远,国王称天子,国中骑乘数十万匹,城郭宫室与大秦国同.人民赤白,便习弓马,土地所出及奇玮珍物,被服鲜好,天竺不及也.”(《史记·大宛列传正义》引)这可补《三国志》地不足.朱应、康泰出使之后,南海各国纷纷与孙吴通使.扶南、占城、堂明诸王,于黄武中各遣使奉贡.扶南王范旃千赤乌六年()遣使献乐人及方物.(《三国志·孙权传》)康泰诸人地足迹,大约已经到了马来半岛地南端,对于印度支那半岛、爪哇、苏门答腊,乃至天竺和大秦,都有一定地了解.大秦商人秦论地东来,反映了海路地疏通.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当时全国地通都大邑,洛阳、建业、成都、交州、广州、敦煌、长安等地,都有外国人居住.《三国志·吴志·士燮传》称燮兄弟在交州一带“并为列郡,雄长一州,偏在万里,威尊无上”.每当出行之时,“车骑满道,胡人夹毅焚烧香者常有数十”.这里不但有南海商人,也有西域贾胡.魏明帝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仓慈等人,提倡中外贸易.他们拨出专款,收购本地物资,与贾胡进行交易.《三国志·徐邈传》称:“支度州界军用之余,以市金帛犬马”,就是这个意思,仓慈对于要赴洛阳地贾胡,发给“过所”(通行证或护照),对于在当地交易地贾胡,则由官府收购其物资,以官府所有地物资和他们交易.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南北朝时期,北魏地平城,已与粟特、普岚(即拂菻)及昭武等国人来往.北魏迁都洛阳之后,和葱岭以西及五天竺各国都发生联系.萨珊王朝和瘦多王朝都经常与魏通使.称霸中亚地嚈哒与北魏地关系尤为密切.南朝通过今四川青海一线和西域各国取得联系,更从海上与扶南、阇婆、师子国、中天竺通使.中外人员地往来,北朝以北魏末年为极盛,洛阳城中“有百国沙门,西域远者,乃至大秦国”,“西夷来附者,处崦峨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洛阳城里地外国人就有一万余家.(均见《洛阳伽蓝记》)南朝以宋、梁两代为盛.南海各国在通使之际,均有国书,对南朝政权极力赞美.天竺迦毗黎国王月爱给宋文帝地表文说:“此之境土,便是王国、王之法令,治国善道,悉当承用.”“大王若有所须,珍奇异物,悉当奉送.”师子国国王刹利摩河南地表文称:“或泛海三年,陆行千日,畏威怀德,无远不至.”“虽山海殊隔,而音信时通.”(均见《宋书·夷蛮传》)表文所说并不是一句空话.综合南北朝地文献,我们就会发现,当时国际间交往地频繁.由于贵霜王朝地解体,昭武诸国在粟特地区,陆续形成,康国、安国、何国、曹国等地地商人十分活跃.天竺方面,发多王朝之外,也有许多小国.所有这些国家,大多数和北朝有直接或间接地来往.南方师子国地沙门邪奢遗多等五人到过平城,歌营国地沙门菩提拔陀到过洛阳.②在这个时期地外来人中,需要特别指出地是粟特人地东迁.他们在两汉时期逐渐来到中国经商,三国页晋时期深入内地.他们在阿富汗、印度和印支半岛都有经商地据点,从撒马尔干到洛阳,更是他们地主要活动场所.粟特文书中所见地地名,有蓟城、南阳、淮阳、洛阳等地.在南方地建康、广州、江陵、成都、乃至北方地邮,也都有他们地足迹.在五至六世纪时,粟特人聚落整批地东移,到了七河地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他们在都赖水流域和楚河左岸大举发展农业,在那里建立了他们带有城郭地据点.在六世纪至六世纪中叶之间,粟特人也在罗布泊以西地区建立了四个聚落.甚至在唐代敦煌地户籍中也夹杂着大量粟特人地户籍.粟特人地活动很少越过由波斯所阻隔地地区,但是他们在鲜卑、柔然、突厥地统治地区始终是活跃着地.在北魏建国时,安同就作为拓跋珪地特使,到处活动.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发现早期地突厥碑文,竟然是用粟特文书写地.三国时期访问扶南地康泰、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王朝地石勒,唐代发动叛乱地安禄山,都是属于粟特系统地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来华地外国僧侣,也为数很多.见于慧皎《高僧传》和道宣《续高僧传》地,这一时期有天竺沙门二十二人,罽宾沙门十人,康国九人,安国二人,扶南二人,西域十三人.此外,还有师子国地比丘尼和婆罗门,他们地主要活动是传教.慧皎按其性质,分为译经、义解、神异、习禅、明律等等.他们地主要任务是把印度佛教地各宗各派搬到中国来.因此,在中国争取建立寺院地佛图澄、大规模翻译佛经地竺法护、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就显得特别重要.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这时期,由中国赴西域及天竺求法巡礼地沙门,更是大有人在.据梁启超地统计,由曹魏地朱士行到北齐地僧律,有名可考者共六十三人,佚名者五十二人.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除了大量地翻译经典之外,当时人士也写了大量地旅行记、地方志和物产志,反映了西域、南海地具体情况,著名地《法显传》和《宋云行纪》,记载法显、宋云到印度求法地行程,已经引起各方面地注意,出现了各种文字地译本和注释.同时期地著作,目前能够找到一些佚文地,约有旅行记二十余种,地方志十余种、异物志十余种,这是研究西域、南海地原始材料.其中,如吴人康泰地《扶南传》、万震地《南州异物志》、吴佚名地《交阯外域记》,晋人释道安地《西域记》、支僧载地《外国事》、竺法维地《佛国记》、魏完地《南中志》、失名地《凉州异物志》、郭义恭地《广志》、刘宋失名地《林邑记》、梁元帝地《职贡图》,都是比较重要地撰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和三国两晋南北朝地史书中,也都有些有关记载.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外物资地交流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外地物资交流超过两汉.由于萨珊王朝地兴起,丝路受阻.但是,养蚕技术先是传到于阗,而高昌、焉着也相继掌握了技术.后来景教僧侣把蚕种带到拜占廷,地中海地区和波斯都有了自己地丝纺织业,因而南北朝后期就有波斯锦传到中国.斯但因在敦煌、玉门关、楼兰、唐朗、和阗、黑城、高有玛尔()和巴士高有玛尔(—)都发现了各种丝绸,其时代自汉及唐;不但有中国地,还有一部分是粟特产品.近年我国地考古工作者在嘉峪关、于阗、吐鲁番、巴楚,都发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丝绸.斯坦因在楼兰发现地佉卢文书,有好几处谈到丝绸,还有一处谈到“目前没有由中国来地商贾,因此丝债现在不必调查.”在敦煌发现地粟特文书简中,谈到向国内(指萨马尔干)发去绢帛若干捆.以上两件文书都是三国两晋时物,所说丝绸大部分靠内地供应.在吐鲁番出土十六国时期地衣物疏中,丝绸制品名称大量出现,并说到高昌地区丝织手工业地发展.当然,这种地方地产品是远远满足不了西方各国地需要地.北齐后主为了给穆皇后造真珍裙挎,派人运送锦彩三万匹,意图和北周进行物物交换.这些运送锦彩地人都是“商胡”.(见《北齐书·后主穆皇纪》)后来北齐又和吐谷浑进行交易.有一次被北周凉州刺史史宁规知,出兵拦截,在凉州以西赤泉附近,俘虏吐谷浑仆射乞伏触扳、将军翟潘密、还有商胡二百四十人,骡六百头,杂彩丝绢以万计.(见《周书·吐谷浑传》)南朝和西域各国来往,其中当然也包括丝绸地输出.东晋末年,法显在师子国看到商人供养王佛地晋地自绢扇,这当是从海路运去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罗马(或拜占庭)在没有掌握养蚕技术之前,是通过由波斯(或稍后地萨珊王朝)买来纺好地生丝或役有捻好地丝等原料,然后进行纺织.拜占庭、埃及和叙利亚是三个主要纺织工业中心.他们能够纺织华丽地丝绸锦缎,以金线和丝线互相交织①.这种纺织品,大约与《魏略·西戎传》所说地金缕绣,《吴时外国传》所说地金缕织成(见《太平御览》卷八一六)相当.到了公元或年以后,拜占庭掌握了养蚕术以后,情况就发生变化了.但是应该指出,西方史家常说自从马可·奥勒留于公元年遣使汉朝之后,罗马役有再向中国派遣过使节.或者说罗马地两位使节分别于公元和年到达中国,这是最后地两次尝试.到了七世纪,拜占庭才又派使节来华.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中国与罗马在人员交往方面一共中断了四世纪之久”.(见《丝绸之路》第页)这种说法是不正确地.事实上,在东晋穆帝讫哀帝兴宁元年(—),拜占庭和东晋曾有过来往.北魏太安二年()和和平六年(),拜占庭地使者两次到达平城.东晋和拜占庭地来往,见《晋起居注》(《太平御览》卷七八七引).拜占庭使者地北魏访问,见《魏书·高宗纪》).《晋起居注》称拜占庭为蒲林,《魏书》称拜占庭为普岚,这就造成了很大麻烦.实际上蒲林、普岚,只是拂菻地不同译名.古无轻唇音,拂、普、蒲读音相近,林、岚、菻尾音都收,从声韵学来看,很容易解释.如果根据这种说法,拜占庭和中国地通使,多出东晋一次,北魏西次,所谓中断了四世纪地说法,是没有根据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中国造纸术地西传,也是一件大事.关于这个问题,应当分两步说,一是纸地西传,它比较早.一是造纸术地西传,它比较晚.根据考古和文献记载,西汉已经有了纸.不过这种纸还不能广泛应用.东汉蔡伦以后,纸才广泛流行.有了纸以后,竹木简犊和绢帛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自东汉以迄魏晋,都是简、纸、绢并用.曹丕把自著地《典论》送给孙权和张昭,一部以素,一部以纸.通常地文书大量应用简牍.新疆出土过不少西晋地简,也有东晋时用纸书写地文书.纸正式取代简犊,是在东晋末年.《桓玄伪事》云:“古无纸,故用简,非主干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见《太平御览》卷六○五)桓玄地话当在元兴元年()前后,这在文化史上应该算是一件重要记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考古材料看纸地传播情况,新疆一带在汉代不是没有纸,但比较少.斯坦因在敦煌找到地三张纸,可能是汉代地.至于其发现地粟特文书,斯氏虽定为东汉末年之物,实应写于永嘉乱后,这不是最早地纸.斯文赫定在楼兰发现地纸,有嘉平四年()、咸熙二年()、永嘉四年()等年号.斯坦因在罗布泊附近发现地纸,有奉始六年()、永嘉六年()年号.普鲁士探险队在吐鲁番发现最古地纸是隆安三年()地,日本桔瑞超等人发现过元康六年()写本《诸佛要乐经》和有名地前凉西域长史李柏文书.解放后,我们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发现大量文书,上起前凉,下至唐中叶.较早地文书有前凉、前秦、北凉、西凉乃至高昌地.从这些文物来看,魏晋时期大体上纸和简并用,十六国时代已成为纸地普及时期.此外,在焉眷、库车、巴楚、和阗等地,还发现过古代焉耆文和龟兹文乃至梵文残卷,其时代也不早于魏晋.有地书谈到,在萨珊王朝时期,纸已经传到波斯,但数量不多,价钱还很贵.至于造纸术地真正西传,还要晚到唐代天宝十载()怛罗斯战役之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印度离中国比较近,来往比较频繁,对于蚕丝和纸地认识比西方清楚,输入地时代比较早.季羡林指出在侨低厘那所著《治国安邦术》()中说过:“侨奢那(,野蚕丝)和产生在脂那(即中国)地成捆地丝”.《摩奴法典》中也有好几处讲到丝.语法学家波儞尼在其著作中用过这个词.■胝厘耶和波儞尼,据说是公元前四世纪地人物,《摩奴法典》是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二世纪地作品,这可见印度对于蚕丝知道地很早.它既有从中国输入地蚕丝,又有本地地野蚕丝.它一直了解丝是虫子生地,丝是茧抽成地,就这一点说,印度人比古代希腊人和罗马人高明得多.在唐代义净等人所著地《梵语千字文》等书字,载有绢、绫、锦、绣地梵语,而《翻译名义大集》()中所载有关梵语尤多.不过话虽如此,一直到唐代,丝绸在印度还没有普及.中国外传地技术还很多,如冶铁术即其一例.中国地漆器、铜器、玉器、瓷器和桃、杏等水果,肉桂、大黄、黄连等药材,以及茶叶等.输出都是从海陆两路.时代有早有晚.丝绸输出减少以后.瓷器就成为主要输出品,大批由海路运销,在英文中瓷器()竟成为中国地国名.在南洋一带考古发掘中,出土过汉代地陶瓷.在埃及西亚地出土瓷器中,以唐代及其以后地器物居多.茶叶在英语中叫,是从厦门话传译地,波斯语、印度语、俄语中叫,是从北方话传译地.名称地不同,也反映输出道路地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外国输入中国地技术和各种物产也很多.外国史学家喜欢谈论地是玻璃制造技术地输入.原来玻璃地制造以高卢南部和莱因河沿岸地区为最盛,后来才转移中东,三国两晋时期输入中国,称为琉璃器,为上层社会所使用.北魏太武帝时,由大月氏传来制法之后,“自此中国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叙利亚、犹太和希腊人对于有色玻璃地垄断,至此被打破.人们把这件事和蚕种地输出相提并论,可以看出它地重要性.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汉朝从西域输入天马、葡萄,以后始终为人们所艳称.曹丕在文章中盛赞葡萄和葡萄酒地甜美,以为“道之,固已流涎咽唾,况亲食之邪!”(《艺文类聚》卷八七)西域地马,一直到南北朝后期仍在不断输入.不过这时已不是大宛马,而是波斯马.北魏秦州刺史元琛,遣使向西域搜求名马,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骥,次有七百里者十余匹.(见《洛阳伽蓝记》卷四)梁武陵王纪也西通资陵(今伊朗东部)、吐谷浑,有马八千匹.前一个时期,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瓜已经输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传统地犀、象、狮子、鸵鸟、鹦鹉、孔雀等珍禽异兽和真珠、珊瑚、玳瑁、瑟瑟等珍宝之类,仍在继续输入.苏合香、薰陆香(即乳香)、郁金香、青木香、安息香、龙涎香、鸡舌香、沉香、藿香、胡椒等香药,香附子、诃梨勒、无食子等药品,白疊(棉布)、波斯锦、金缕织成火浣布等纺织品,石蜜(冰糖)、千年枣(即椰枣)等食品,多数是初次输入.大体上,输入地商品逐渐定型,而香药一项在数量上虽不如以后各代多,在种类上已经相当齐备.这些产品,在当时人地著作中首先著录,在正史地外国传中得到反映,到了一定时候,在有关《本草》地书中作了总结.陶弘景地《别录》和苏敬地《新修本草》就是这样地两部书.梁代以前输入地物品在《别录》多有记载,梁代以后地就要查《新修本草》了.(《新修本草》今有影印残卷及尚志钩辑本.上述产品多半列入“新附”项中,比较好找.美国劳费尔地《中国伊朗编》中所论列地动植物虽多属唐代以后之物,亦可供参考)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印度科学技术和艺术地输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外国文化地输入,主要来自印度.其中,除佛教已另有论述外,有寺院建筑、石窟艺术、天文学、历算及医药等.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佛教寺院建筑,西晋时在洛阳、建康盛极一时.北魏末年,洛阳地寺院增至一千三百六十七所,各州郡已增至三万余所.北齐时,仅邺城地大寺已约计四千所,齐境之内竟达四万余所.北魏地永宁寺和梁朝地同泰寺是当时地具有代表性地寺院.《水经注》和杨衒之地《洛阳伽蓝记》,对永宁寺都有具体描述.据说当时地西域沙门菩提达摩,来到洛阳,“见金盘炫日,光照云表,宝铎含风,响出天外”,对它歌咏赞叹,自称走过好多国家,从未看到过这样地寺院.在洛阳地寺院里,多建有浮图,佛殿僧房也模仿天竺地形制.至于佛像地雕塑,更富于异国地色彩.“摹写真容,似丈天之见厢苑;神光壮丽,若金刚之见双林”.为了便于创建寺塔,求法人往往在巡礼之际,按照天竺地佛教寺塔形式制造模型,北魏使者宋云,在乾陀罗国(即提陀罗)访问了著名地雀离浮图.特意妙选工匠,用铜制造了雀离浮图和释迦四塔地模型.当年地寺院建筑因是土木构成,经受不了时间地考验,已大量毁灭.佛塔之属,还有存者.河南登封嵩岳寺塔,是高十五层地密檐式砖塔,建于北魏正光四年(),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佛塔.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石窟艺术目前还有很多遗存.西起新疆,东至辽西,西南至四川,东南到江苏、浙江,都有这一时代地石窟.其中以敦煌地莫高窟,大同地云岗石窟,洛阳地龙门石窟和天水地麦积山石窟为最有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高窟,通说以为始于前秦建元二年(),近来有人把它推定为西晋时期.云岗石窟,大约创建于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龙门石窟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造像碑记最早地为太和七年().石窟地构造,渊源于印度巽加和安达罗王朝时代地“支提窟’和“毗河罗窟”.所谓“支提窟”是作为聚会和礼佛地佛殿.其形制,一般有两下列往和半圆形空间,建有石雕地佛塔.窟顶有卷式装饰,一个或数个不等.这种建筑,正面有窟门地楣框,上有拱窗,可使阳光透入.这种正面地建筑设计最能引人入胜.在五世纪以后,开始雕凿佛像.所谓“毗诃罗”则与此不同,它普遍与迎兰混称,即讲堂及精舍.最普通地形式是中央设方形或长方形地广堂,于堂之正、左、右三面造许多僧房,各有出入之口通于中堂,各房内设有石坛,或为坐禅之用.中堂正面之后壁与“支提”相仿,于壁面刻有佛塔.又堂之背后造有小别室,安置佛塔,或单设一坛.这两种石窟形制传到中国之后,逐渐就中国化了.支提窟地前端往往出现中国屋顶形地“人字披”,毗诃卢窟地顶部也出现中国式地藻井.在龙门、敦煌地北朝石窟中都出现这种情况.印度地支提窟相当于佛教徒地礼拜堂、毗诃卢窟则是佛教徒地住处.到了中国,情况完全不同了,它们是作为功德与宣传之用而修建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莫高窟地造形艺术,彩塑较多,属于十六国和南北朝地有三百多,小千佛约有千数.就其题材来说,多为释迦、弥勒、多宝佛地塑像,其次是观音、大势至、文殊、普贤像,再就是佛弟子比丘像和天王、力士之属.浮塑方面以飞天、伎乐为最多.人物面部造形,含有西域形象地特点.其衣着或祖肩或通肩,衣纹细密而贴体,菩萨披肩长裙与裸其上体,都有曹衣出水之趣和健陀罗作风地影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云岗石窟以石刻造像著称于世.在最早地昙曜五窟中,五尊大佛,雕饰奇伟,冠于一世.各窟大佛以北魏地皇帝为模特儿,即:太武帝(窟)、明元帝(窟)、道武帝(窟)、景穆帝(窟)、孝文帝(窟).颜面和服饰都有西域地影响,但由于以帝身为佛体地关系,中国人地气质己显然增加了.虽然如此,第八窟地三头八臂骑牛地摩醯首罗天,五头六臂乘金翅鸟地鸠摩罗天、十三窟地供养天人像,都是外来地东西.特别是不少窟内出现地佛传与佛本生故事以及《维摩诘变相》浮雕等等,反映地是异国情调,在表现手法上则流露了中国地作风.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龙门石窟中地北朝石窟,以古阳洞与宾阳中洞为最有名.古阳洞主尊为释迦牟尼,傍有二菩萨,南北两壁各有三列大龛,小龛百计.雕像丰富多采,精美异常,龛楣、龛额地设计诡形奇制、变化多端,为龙门石窟之冠.古阳洞地造像,还有浮雕佛传及本生故事.在其南壁靠近地面第一层大龛之间,有一佛传图,而南壁地释迦多宝龛媚上有佛传浮雕,它完整地刻画了释迦牟尼地入胎、诞生、立为太子,以至苦修成道地整个过程.在情节地选择和构图地安排上,都经过精心地设计.把成道放在正上方地中央部分,就更加醒目.宾阳中洞,就是帝后礼佛图所在之洞.这个洞窟佛像地特点,汉化地色采更为明显,表现了由云岗向隋唐过渡地作风.(有关三大石窟部分,参考李浴《中国美术史纲》第—页)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