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3(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 下册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 有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唐朝时期与那一地区的交往最为频繁()A.朝鲜半岛B.非洲C.阿拉伯半岛D.印度半岛2.下列对隋唐历史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A.文明初露的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3.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A.《道德经》B.《大唐西域记》C.《徐霞客游记》D.《史记》4.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5.唐太宗时期,哪位高僧西游天竺()A.班超B.玄奘C.鉴真D.张骞6.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7.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加强两国友谊D.求取佛经教义8.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9.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时期()A.隋朝——隋文帝B.秦朝——汉武帝C.唐朝——唐玄宗D.宋朝——赵匡胤10.“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A.朝鲜B.日本C.天竺D.越南二非选择题1.遣唐使( 1 )背景:____时期,中国和日本的交流非常频繁。
( 2 )含义:为了学习中国的_____,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隋唐时期,中日僧人为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过突出的奉献,"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歌颂的高僧是( )A.弘法大师 B.鉴真 C.玄奘 D.阿陪仲麻吕【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信息,依据课本所学可知,隋唐时期,中日关系密切,友好往来频繁,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高僧鉴真,他六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在日本十年,辛勤不懈的传播唐朝文化,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佛殿样式优美,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B项符合题意;弘法大师不符合"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的容,A项不符合题意;玄奘是西行天竺的高僧,C项不符合题意;阿倍仲麻吕是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2.以下图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现在最古老的的石拱桥之一,其设计和主持建造者是A.宋应星 B.春 C.徐霞客 D.徐光启【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的图片容是州桥,结合所学可知,州桥建于隋朝年间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师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第二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单孔敞肩石拱桥,州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开创了中国桥梁建造的崭新局面,B项符合题意;宋应星的成就是"天工开物",A项不符合题意;徐霞客是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C项不符合题意;徐光启是明朝的科学家,不是建筑师,D项不符合题意;应选B。
3.*历史兴趣小组进展研究性学习,搜集到一些资料。
以下这一组图片资料表达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C.唐朝经济的繁荣D.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影响【答案】B【解析】根据图片信息"丝绸之路上的商路,玄奘,鉴真,和下西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加强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玄奘西行,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鉴真东渡〞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和下西洋〞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密切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联系,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CD不符合题意。
人教部编七下历史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题 (有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题1.唐朝中外交往中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2.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A )A.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加强两国友谊D.求取佛经教义3.在古代,中日曾经友好交往。
下列关于古代日本吸收中国先进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B )①日本派遣留学生到中国(隋、唐)学习②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国友好交往③中国佛教高僧东渡日本讲学,传播中国先进文化④日本照搬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中央集权管理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4.鉴真东渡发生在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时期(C )A.隋朝——隋文帝 B.秦朝——汉武帝C.唐朝——唐玄宗 D.宋朝——赵匡胤5.“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
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B )A.朝鲜B.日本C.天竺D.越南6.下列文化不是在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是 (D )A.儒家思想 B.建筑艺术 C.佛学经典 D.活字印刷7.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中日两国交往频繁8.唐朝时期被称为“天竺”的是 (D )A.朝鲜 B.阿拉伯半岛 C.中南半岛 D.印度半岛9.《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天竺、寻求佛教经书的高僧(C )A.鉴真B.法显C.玄奘D.阿倍仲麻吕10.唐太宗时期,哪位高僧西游天竺 (B )A.班超 B.玄奘 C.鉴真 D.张骞11.某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设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围绕主题准备出版以下四个内容,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内容不符合主题(A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D.日本遣唐使来华12.我们想要了解7世纪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的历史状况,可以阅读(B )A.《道德经》 B.《大唐西域记》 C.《徐霞客游记》 D.《史记》13.下列对隋唐历史特征的概括准确的是(C )A.文明初露的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14.下列内容属于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的是(A )①都是唐朝僧人②都在唐朝对外交往中有重要贡献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经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15.唐朝时期与那一地区的交往最为频繁(A )A.朝鲜半岛 B.非洲C.阿拉伯半岛 D.印度半岛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复习练习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 唐朝的对外关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主要是因为( )A.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B.政治制度领先于世界各国C.开辟了发达的水陆交通路线D.统治者以开明态度吸纳世界先进文化2.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其目的是( )A.为了改变中华血统 B.促进经济发展,巩固统治C.避免外国人对中国的仇恨 D.显示大国天朝的风范3.唐朝时期,中国与古印度交往密切,其中中国与印度之间的交往纽带是( ) A.互派使节 B.科技交流 C.交换土特产 D.佛教4.隋唐时,中国与周边各国往来的主要方式( )A.民间商贸交往 B.以宗教为纽带 C.互通使臣 D.技术交流5.下列唐朝政府对外商来中国采取的政策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鼓励贸易 B.不允许长期在中国居住C.可以在中国做官 D.可以和中国人通婚6. 唐朝时,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A.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C.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D.唐朝对外交通发达7. 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反映了中外交往的诗句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C.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8. 唐朝时很多中国人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交流作出了贡献。
他们当中最突出的是高僧( )A.鉴真 B.玄奘 C.戒贤 D.戒日王9. 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的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A.基督教 B.伊斯兰教C.道教 D.佛教10. 印度电视剧《奇迹》引发了人们对印度社会风情的无限遐想。
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A.《徐霞客游记》 B.《西游记》 C.《大唐西域记》 D.《史记》11. 某学习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他们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和亲”“鉴真东渡”等有关资料,由此可知他们研究的课题是(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C.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12. 唐代鉴真6次东渡弘扬佛法,终于成功。
初中部编统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4课 【分层练习】《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唐朝时,一艘艘木制帆船从日本来到中国,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上海世博会日本国家馆日,一艘复制的日本帆船驶入了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再现了当年的盛况。
这艘船再现的是( )A.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B.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C.玄奘西行去印度求取佛经D.班超经营西域2.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
唐招提寺是_______友好交往的见证( )A.唐朝与阿拉伯B.唐朝与日本C.唐朝与新罗D.唐朝与天竺3.唐朝时印度被称为( )A.大秦B.天竺C.波斯D.大食4.我国古代一位传奇僧人从长安出发,历经艰险,到达天竺。
他回国后,其弟子根据他的口述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位传奇僧人是( )A.张骞B.玄奘C.鉴真D.班超5.唐朝的开放与包容、兼收与并蓄,成就了唐文化的多元与辉煌。
下面能佐证当时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是( )①和亲结盟②鉴真东渡③玄奘西行④遣唐使来访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二、材料题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材料二《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话小说,讲述了唐僧历经艰险去往西天求取真经的故事。
那些神奇的故事大都是虚构的,但唐僧玄奘去西天取经却确有其事。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翻译家、探险家和佛学大师,他为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鉴真是什么时候去日本的?(2)玄奘何时西行到天竺取经?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3)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对今天构建和谐世界有何借鉴意义?◆能力题一、选择题1.下面是小丽同学归纳的遣唐使的特点,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次数较多B.规模较大C.影响深远D.只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2.《大国海图人物志:惊涛骇浪里的六道轮回》记载了一位中国高僧为了东渡日本,历尽千辛万苦,历时十二载,才完成夙愿。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题(含答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1.唐朝时期,中日两国交流频繁。
日本多次派遣使节来华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中国先进文化B.传播日本先进文化C.侵略中国沿海地区D.学习唐朝书法艺术2.下列关于新罗与唐朝关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B.新罗仿照唐朝,实行科举制C.新罗引入中国的医学等科技成就D.中国音乐传入朝鲜半岛,广泛流传3.右图所示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是()A.东渡日本弘扬佛法B.西行天竺求取佛经C.将唐典章引入日本D.将朝鲜半岛的音乐引入中国4.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朝的中外交往”,并拟订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行天竺取经D.新罗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5.唐朝时,新科进士们在长安大雁塔上题写自己的姓名以作长久的纪念,此举被称为“雁塔题名”。
产生这些“新科进士”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 B.九品中正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6.宋代诗人汪洙《四喜》曰:“久早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下列与“金榜题名”最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 B.行省制 C.科举制 D.分封制7.下列哪一成语的来历与古代科举制无关?()A.金榜题名 B.连中三元 C.名落孙山 D.卧薪尝胆8.这一制度使少数下层士人得以参政,影响到文官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结构。
它所造成的是一个庞大的读书人阶层。
“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9.古代的日本、朝鲜等国仿照我国的科举制度选任官员,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产生也借鉴了我国科举制度的一些办法。
这些主要说明()A.朝鲜、日本的政治制度落后 B.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C.隋唐时期中国领先于全世界 D.科举制度优于西方三权分立10.“日本前后共任命19次遣唐使节团,成行15次。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

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部编版历史七下第4课:唐朝的中外交流一.选择题(共9小题)1.《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日本长屋王崇敬佛法,造千件袈裟。
袈裟上绣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
长屋王希望这些袈裟能送到大唐,以此与大唐的和尚结缘。
下列能够体现中日“共结来缘”的史实是()A.玄奘西行B.鉴真东渡C.唐蕃和亲D.郑和下西洋2.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或地区与中国有往来。
外国人除了与中国贸易,还学习中国的科技文化,引进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原因有()①政治清明②经济繁荣③文化昌盛④对外开放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毛泽东曾郑重指出:“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民族友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是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流。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事件是()A.北魏孝文帝改革B.文成公主入藏C.鉴真东渡日本D.回族的形成4.唐代一位高僧,6次东渡日本,最终成功,他在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这位高僧是()A.觉远B.一行C.鉴真D.玄奘5.唐朝的繁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漂洋过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
唐开成三年(838年),日本僧人圆仁来到今南通如东的国清寺。
此后他走遍半个中国,研学佛法,受到朝廷及地方州县的热情接待。
这说明了唐朝()A.民族和睦B.中外文化交流活跃C.中外贸易往来频繁D.开放进取的社会风气6.历史上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共同意义在于()A.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传播B.都是政府委派的宗教使者C.加强了佛教文化的对外传播D.都表明政府重视对外开放7.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
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8.“佛教自西而跨海,中华自古是桥梁。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同步练习(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现,唐都长安的西市有胡商开设的店铺、酒馆,还发现了东罗马的金币等。
上述发现说明了A.手工业生产发展B.对外贸易活跃C.经济重心南移D.商业经济繁荣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3.“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
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B.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D.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4.郭沫若曾赋诗:“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
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诗中的“道艺”可能包括()①儒家思想②建筑艺术③佛学经典④活字印刷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5.“玄奘西行”、“鉴真东渡”传播的宗教是()A.儒教B.道教C.佛教D.基督教6.它既是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
“它”是()A.长安B.开封C.余杭D.涿郡7.比较唐“开元通宝”与日本“和同开弥”铜钱,以下不能得出的结论的是A.始铸铜钱的时间日本晚于唐朝B.日本铜钱由遣唐使带入日本并在日本流通C.日本铜钱是仿唐朝的铜钱铸造的D.是日本吸取唐朝文化的表现之一8.有人说:“中华民族既有为人类文化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又有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的魄力。
”以下能够说明中华民族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精华魄力的史实是A.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B.新罗商人来长安经商C.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佛法D.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9.日本朝廷选拔的使臣大多为通晓经史、才干出众而且汉学水平较高、熟悉唐朝情况的一流人才。
日本政府精选这些人组成遣唐使团主要是为了( )A.传播日本的先进文化B.增进两国间的友好往来C.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D.加强两国间的经贸往来10.《西游记》讲述了唐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大唐西域记》 此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政治局面: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 策: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
(4)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 实求真精神。 (言之有理即可)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答案
一、选择题
1、B2、A3、B4、C5、C 6、A 7、A8、D9、A10、B
二、简答题
11.⑴玄奘,天竺
⑵日本,弘扬佛法,传播唐朝文化。
⑶开放和开明
【解析】
试题分析:⑴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内容。要识别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根据所学知识,书中的图画即可回答,玄奘是唐朝著名法师,世称唐三藏,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 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他是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为了求得 佛学的真谛,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经。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相关知识,唐朝时,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使 者是高僧玄奘, 解决本题的关键词是: “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 ,我们可以判断出玄 奘西游的目的是:寻求佛法(或佛经) 。
(2)本题考查的是《大唐西域记》的相关知识,贞观后期,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后,专 心翻译佛经,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 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本题考查的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材料二是唐朝的对外交通路线图,通过这幅图,我们 知道: 唐朝的对外交往非常活跃, 玄奘西游就是唐朝对外交往的一个重大事件, 因为唐朝国家统一安 定;经济繁荣发展: 实行宽容开发的对外政策: 对外海陆路交通发达, 这些都是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
(4)本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考查的是玄奘的精神,玄奘西游求学过程中,克服了各种各样 的困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不屈不饶、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 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开放精神;取长补短的务实求真精神。、唐朝与朝鲜C、唐朝与天竺D、唐朝与日本
9、 玄奘西行是古代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见证。他游学、研习内容主要涉及的宗教是 ()
A、佛教B、道教C、基督教D、伊斯兰教
10、《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A.唐高祖时期B.唐太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B
、日本按照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
C、唐朝时期日本派遣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
、
中日两国交往频繁
3、“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度出海,终抵东瀛。
”上述对联高度赞扬了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
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东瀛”是指(
)
A、朝鲜B、日本C
、天竺
D
、越南
4、《西游记》中唐僧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的艺术原型就是唐朝时期远足印度、寻求佛教经
⑵本题考查的是鉴真东渡的相关知识内容。要回答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根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即可得解,鉴真是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晚年 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日本奈良,奈良县古称大和,位于日本纪伊半岛 中央,近畿地区的中南部,东邻三重县,西界大阪府,南接和歌山县,北连京都府,为内陆县,是日 本历史和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其中的“道艺”指什么,根据所学知道,“道艺”指弘扬佛法,传播唐
朝文化。
⑶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对外政策的相关知识内容。 从材料一、 二可以归纳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 点,总的来说是开放和开明,具体体现为唐朝政府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不许官吏加重税收,允 许他们在中国居住、做官,与中国人通婚;对外来宗教,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对外来文化
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练习
、选择题
1、唐朝时期,与亚洲各国友好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通发达B、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制度先进,文化昌盛
C、采取对外开放政策D、疆域辽阔,国力强盛
2、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有一个以“遣唐使”为中心的展区。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
错误的是( )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书的高僧( )
A、鉴真B、法显C
、玄奘
D
、阿倍仲麻吕
5、2015年5月,印度总理莫迪访问中国,
中印关系得到进一
步发展。追溯到唐朝,为中印文化
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
A、鉴真B、张骞C
、玄奘
D
、班超
6、唐朝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程度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的开
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B、开凿大运河C、文成公主入藏D、遣唐使来华
7、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多民族融合和中外交往的过程。下列事件按先后顺序排列正 确的是( )
①张骞出使西域 ②文成公主入藏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孝文帝迁都洛阳
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①③②④D.①②④③
8、1998年,唐招提寺作为“古都奈良的文化财产”的重要部分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中。唐
、阅读题
11•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见下图:玄奘西行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请完成:
⑴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他要到哪里求取佛经?
⑵材料二中鉴真“航东海”的目的地是哪里?其中的“道艺”指什么?
⑶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历时
五万里……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材料二: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西游的目的是什么?
(2)他所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这本书有什么影响?
(3)结合材料二思考,指出玄奘西游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提示: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 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