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传染病知识要点(疾病控制中级职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传染病知识要点

1、鼠疫:革兰阴性;主要致病力决定质粒和染色体的毒力岛

编码。鼠毒素损害心肌。原发性肺鼠疫最危险。诊断:发病前10日内到达到鼠疫疫源地或接触过可疑病人。采样:血。

治疗首选链霉素。动物间流行:杀灭啮齿动物及其寄生的蚤类。植被和灌溉是控制鼠疫流行的根本办法。鼠疫菌常见的质粒中丢失PYV,鼠疫菌丧失活力。鉴定鼠疫菌最重要的指标是噬菌体。临床诊断:(1)、高热、严重的内毒素中毒症状,病人在48小时内死亡或进入休克状态。(2)、高热,出现具有大、硬、痛、固定特征的淋巴结肿大(3)、高热,肺部受累、剧咳,痰中带鲜血。治疗:适当输液,恢复水电解质平衡,输入新鲜全血。处理;坚持就地、就近隔离。在接触者中实施预防投药,密切接触者按照已经感染的看待,实施预防性链霉素注射,接触者中不应使用疫苗。

2、霍乱:至今世界已引起七次流行,前六次是古典型,最后

一次是埃尔托型。潜伏期1~3天,革兰阴性,在小肠定居,分离庆大霉素。传染源;病人、带菌者。传播途径:粪-口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症状:剧烈腹泻、呕吐,无腹痛,无发热。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培养治疗:快速足量补液。

3、肝炎:甲肝:15~45天,平均30天。乙肝:30~180天,

平均70天。丙肝:15~150天,平均50天。甲型、戊型肝炎

粪-口传播,甲型好发少年儿童,戊型:孕妇晚期死亡率高。

乙型肝炎: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输血传播。甲型、戊型肝炎隔离两周。乙肝免疫计划从1991年开始。

4、菌痢:甲乙类传染病之首。危害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在肠

道选择性培养基上和麦康凯平板生长良好。有47个血清型,主要有痢疾志贺菌、鲍氏志贺菌、福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我国以福2a、宋内1为主。以外毒素致病,外毒素有神经毒素、肠毒素、细胞毒素。主要通过接触传播。症状:剧烈呕吐、肚子痛。如不能及时送检应将标本保存在30%的甘油缓冲盐水中。两次便检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在没有粪便培养条件的情况下,应于症状消失后一周方可解除隔离。慢性痢疾者和带菌者粪便培养连续3次为阴性者,方可解除访视管理。

5、伤寒:症状:持续发热,全身乏力,肝脾肿大,缓脉。肥

达实验,监测抗体。首选药氟喹诺酮类。孕妇、哺乳期妇女可用头孢噻肟。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

6、艾滋病:HIV对热敏感,对紫外线不敏感。HIV男女比例

从最初的8:1缩小为2003年的1.8:1.。临床分四期:Ⅰ为急性感染期。Ⅱ期无症状感染。Ⅲ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证。Ⅳ艾滋病。HIV检测主要检测P24抗体和P120抗体。中国艾滋病的流行特征:流行范围广,全国低流行、局部高流

行,以泰国B亚型比例最大,吸毒人群中主要为C亚型,输血者以泰国B亚型为主。易出现孢子虫肺炎、Kaposi肉瘤。

1981年美国出现第一例艾滋病。

7、脊髓灰质炎:自然宿主是人和灵长类。7~9月份发病最多。

以五岁以下儿童为主,引起中和反应最主要的抗原决定簇在VP1蛋白上。我国2000年宣布消灭了本土野病毒。潜伏期3~35天,平均1~2周。瘫痪型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脊灰瘫痪型主要是病毒感染了脊髓前角灰质、脑及脑神经。疫苗衍生脊灰病例是VDPV。有三型,型间极少发生交叉免疫,冷冻干燥不能保存。粪-口传播,1‰---1%的感染者出现急性单侧性(双侧的)迟缓性麻痹。病人至潜伏期末至发病后3——4周都有传染性。疫苗相关病例(VAPP)分为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和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服苗者疫苗相关病例:服用活疫苗后4——35天内发热,6——40天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在粪便中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疫苗接触者疫苗相关病例:与服用活疫苗的儿童在35天内发热,6——60天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无明显感觉丧失,临床诊断脊髓灰质炎,麻痹后未服用脊髓灰质炎疫苗,在粪便中只分离到脊髓灰质炎病毒。

8、麻疹:流行季节冬春季,人是唯一宿主,以6个月至5岁

的儿童发病率最高。症状:发热、呼吸道卡他症状,全身斑丘疹。潜伏期10~14天;传染期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天(即出疹前后5天),检疫期21天。

9、白喉:革兰阳性。异染颗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咽白

喉多见。诊断:用20%亚碲酸钾溶液涂抹于病人假膜上,20分钟后假膜变为黑色或深灰色则为阳性。治疗: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一周无效可用红霉素,阿莫西林和利福平。

早期使用抗毒素治疗,毒素(+)、毒力(+)是白喉,毒素(-)、毒力(+)带菌者,病人起病后隔离2周,或退热后连续2次咽拭子白喉杆菌培养阴性。密切接触者观察7天。

10、百日咳:潜伏期7~14天,病程可达6周。典型百日咳可

经历卡他期、痉咳期、恢复期,治疗;青霉素。临床症状:持续性阵发性咳嗽,带有吸气性尾气及呕吐,易合并肺炎及脑炎。飞沫传播,以婴幼儿、学龄期儿童为主,初次分离是包-姜培养基,常发生光滑型至粗糙型的变异,即S-R变异,称为相变异,使用百日咳Ι相菌制作疫苗,在干燥尘埃中可生存3天,对氯霉素、红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磺胺药有抵抗力。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肺炎,对病人隔离自发病后40天,或至痉挛性咳嗽出现后30天,接触者观察21天。

11、流脑;初次从人体分离需要5%~10%CO2气体环境。治

疗:氯霉素,内毒素(脂寡糖)。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第二次患病的人较少,临床表现:病情发展

快,突然高热,头痛,喷射性呕吐,皮肤出现瘀斑、瘀点,化脓性脑脊液。脑脊液和血液培养脑膜炎球菌阳性是最可靠的诊断。

12、猩红热:革兰阳性,几种致病因子都在噬菌体上。潜伏

期2~5天,并发症,心肾关节损害。临床症状:突起高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出血,退疹后脱屑,杨梅舌,口周苍白圈。主要致病因素:致热性外毒素(红疹毒素)。细菌分离培养在猩红热确诊中是最基本的方法。

13、流行性出血热:姬鼠型冬季和夏季多发(6月-7月,11月

-12月),家鼠型春季多发。病程分期;发热期、低血压期(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治疗:发热期:抗病毒,抗渗出,抗出血。低血压期:以积极补充血容量为主。于4小时达到稳定。少尿期:尿量每日少于500ML或每小时少于30ML为少量。多尿期:每日尿量增至500~2000ML为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欠量补液。补液量为尿量的2/3,补液以口服为主。汉坦病毒是分节负链RNA,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伤口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垂直传播。第二次患病的人较少。临床症状:发热,出血,肾脏损伤。流行病学史;发病前2个月内进入疫区或与鼠类分泌物相接触,三痛(头痛,眼眶痛,腰痛)三红(面、颈、上胸部)。血液检查出现异性淋巴细胞,血小板明显减少。“三早一就”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