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系复试问题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系复试问题

1.反规划

“反规划”是应对中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空间规划的方法。

反规划有四个方面的涵义:

第一、反思城市状态:它表达了对我国城市和城市发展中一些系统性问题的一种反思;

第二、反思传统规划方法论:它表达了对我国几十年来实行的传统规划方法的反思;

第三、逆向的规划程序:首先以生命土地的健康和安全的名义和以持久的公共利益的名义,而不是从眼前城市土地开发的需要出发来做规划。

第四、负的规划成果:在提供给决策者的规划成果上体现的是一个强制性的不发展区域,构成城市发展的“底”

和限制格局,而把发展区域作为可变化的“图”,留给市场去完善。这个限制性格局同时定义了可建设用地的空间,是支持城市空间形态的格局。它定义了未来城市空间形态,并为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开发松绑。

2.简述台州反规划案例

在台州市的生态格局中,除了为海潮预留了一个安全的缓冲带以外,还为城市预留了一个在人工不设防洪堤状态下的洪水安全格局:一个由河流水系网络和湿地系统所构成的滞洪和调洪系统,把洪水当作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需要对抗的敌人。这样一个防洪滞洪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景观系统及游憩系统相结合,共同构建了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基础设施,它们就像市政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社会经济服务一样,成为国土生态安全的保障,并为城市持续提供的生态服务。作为一个成功的实践案例,它还具体地体现在:成功的改变了人们关于城市防洪的观念。

台州案例表明,地球上有足够的地方进行城市建设,我们没有必要与洪水过程争空间,也完全可以给生物、文化遗产以及游憩活动以更多的空间;我们甚至可以不用盲目的牺牲更多的土地来地保护这些自然和人文过程及遗产,我们更需要通过解读土地,精明地为这些过程和资源建立综合的、安全高效的格局或战略性的结构(EI),然后在这些EI定义的答案空间里进行城市开发;我们也完全可以谨慎地使用,甚至不用工程措施(如河流的裁弯曲直、水泥堤岸防洪工程),来保障城市的生态安全。实现生态与人文理想的城市,有赖于科学和道义的结合。规划的科学性源于对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的把握,而道义则体现在对生命土地的关怀,包括对土地上的非生物过程、生物过程、地域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关怀。

4.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维护生命土地安全和健康的关键性空间格局,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持续的自然服务的基本保障,(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是城市扩张和土地开发利用不可触犯的刚性限制。它是一种空间结构(景观格局),必须先于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设计而进行编制。

“十一大战略”三大层面步骤

5.景观安全格局

是判别和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的一种途径,该途径以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基于景观过程和故居的关系,通过景观过程的分析和模拟,来判别哲学过程的健康与安全具有关键意义的景观格局。

6.景观生态规划

广义理解:是景观规划的生态学途径,也就是将广泛意义上的生态学原理,包括生物生态学、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等各方面的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及知识作为景观规划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的景观生态规划,实际上是景观的生态规划。

狭义理解:是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规划,也就是基于景观生态学关于景观格局和空间过程(水平过程或流)的关系原理的规划。在这里,景观更明确地被定义为在数平方公里尺度中,由多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异质的土地嵌合体(Land mosaic)。

8.乡土景观

是指当地人为了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过程和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及格局的适应方式,是此时此地人的生活方式在大地上的显现。因此,乡土景观是包含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城镇、聚落、民居、寺庙等在内的地域综合体。这种乡土景观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乡土景观的这种理解包含几个关键词:即,它是适应于当地自然和土地的,它是当地人的,它是为了生存和生活的,三者缺一不可。

9.如何说服甲方使用乡土植物

乡土植物是产地在当地或起源于当地的植物。这类植物在当地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最能够适应当地的生境条件,其生理、遗传、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相适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如我国华北地区的国槐、白榆、山杏、荆条,均为当地的乡土植物。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着盲目绿化,移植大树成风,忽视乡土树种和草种,盲目引进外地品种的“城市病”。

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为了提高绿化档次,与国内其它城市园林发展水平看齐,但往往因为没考虑当地自然条件,不遵循自然规律,结果是不论经济效益还是生态效益都不能令人满意,“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一厢情愿的作法换来的是赔了资金,损了景观,费了功夫,得不偿失。

作用:(一)乡土植物的生态价值通过对原生林和人工林的比较可以较好的看到乡土植物的生态价值。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生态学博士刘强教授在实地考察时发现:在两个原生林之间的沟谷内,有清澈的溪流;

而人工林的山地沟谷内,河水却干涸了。究其原因不外是原生林层次多,动植物种类丰富,食物网复杂,稳定性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小气候的生态功能良好;而人工林由于树种单一,食物链不全,稳定性差,加之人们单一追求经济效益,短周期采伐,打药施肥既污染环境,又恶化了地力,难以保持水土。在西部地区乡土植物的生态价值体现的更为明显,比如柠条、沙棘等植物,其防风固沙的效能是有目共睹的。

(2)有些外来树种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在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像我国成功引种的加勒比松、湿地松、火炬松、桉树等树种和许多杨树新品种。但我们也应看到对以获取环境效益为主的城市园林生态建设来说,需要的是物种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以及群落的稳定性,在这方面外来物种很难有所作为,但乡土植物却具有天然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城市绿化由潜在的自然植被唱主角,不单单会带来各种效益,也会为居民提供生态基础的功能以及为未来提供物种基因的保存库,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乡土植物。

(4)乡土植物适应性强,因而易种、易活、易管、抗旱。乡土植物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因而对恶劣环境有较好的适应性,在种植、生长和养护的各个环节上比外来种能更好的适应当地的环境,比如杨、柳、榆等广泛分布在西部的植物,不但适应性强,而且大家对其习性、特征比较了解,栽培技术方面也比较成熟;

(5)由于种源取自本土,乡土植物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经营乡土树种的费用较低风险比较小。根据资料显示,杨州瘦西湖风景区每年每平方米冷季型草坪的养护成本,约是土生土长的地被养护成本的3倍。因此乡土植物在这方面的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尤为重要,近年来,虽然绿化经费占城市建设总费用的比例逐年上升,但对于越来越大的城市建设规模,越来越高的绿化质量要求,现有经费依然是捉襟见肘,大量的经费用于引进会加重这一矛盾。因而不喜洋厌土,在绿化建设中扎扎实实的求助于乡土植物无疑是一个好办法。在这方面有很成功的例子,比如全国绿化先进城市河南省濮阳市的绿化建设中,在培养、使用乡土植物上下功夫,城市许多主次干道的绿化采用不同种类的乡土植物有机组合搭配,使得城市景观浑然天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种做法既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6)乡土植物资源丰富,可以从多方面满足园林绿化中的要求。比如山东省野生及常见的栽培树种中,乔木有2000多种,灌木有3000多种,生产上广泛使用的大约只有50种左右,不足树种种类的十分之一,有许多优良的乡土树种生长在深山老林中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即使是植物资源相对贫乏的西部地区,也有十分丰富的乡土植物有待开发,比如内蒙地区现有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共2343种,虽然种数不多,但在种的区系成分和生态演化上却很丰富,如胡杨、沙枣等性质优良的植物既有很好的适应性,也有很好的景观效果,应该尽快开发利用这些资源;

(7)具有一定规模的健康稳定的乡土植物种群可以抵御外来种入侵,保护生态安全。我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多样,外来生物很容易找到其适宜的栖息地而大量繁殖。外来有害生物一旦入侵成功,在入侵地又无相应的天敌来制约,那么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会很大,要彻底根除就更加困难。乡土植物在绿化中的应用不存在这一问题,而且对于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来说,外来种群很少能够形成入侵并造成灾害的规模。

鉴于乡土植物的这些作用,有很多科学家都倡导采用当地自然植被按照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营造一个多种类树种共生的近自然林地,进行生态绿化。如果能将多种类、各具优势的乡土树种与引进植物结合起来,建造“近自然林”,不仅营造周期短,群落相对稳定,而且植物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强。它不仅可以再现城市原始的自然景观,而且可以获得有限绿地上的最大生态效益。在净化空气、过滤尘埃、杀灭细菌、消除噪声、改善气候方面,具有比现在城市绿化更大的优越性。

10.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

100多年前,也就是1893年,以美国芝加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一场唯美主义为特征的城市美化运动席卷美国。在1909年的首届全美城市规划大会上,基本上宣判了“城市美化运动”在美国本土的死刑。 然而,“城市美化运动”的阴魂不散,100年来,它一直在全球游荡,强烈地冲击着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城市,其影响至今犹存。20世纪后半叶,尤其80年代以来,它的幽灵又盘旋在中国大地。它带着变了型的16世纪意大利广场,17世纪和18世纪法国的景观大道、20世纪美国的摩天大楼,出现在中国东、中、西部的大中小城市,形成所谓的城市“三大件”。

中国城市美化运动具体反映在:一、“景观大道”二、城市广场三、城市河道“美化”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所在的水系紧密相关。然而,如同身体之血脉的城市水系,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水系被作为排污通道、垃圾场而被污染、被遗弃。城市水系似乎成了包袱,阻碍了“卫生城市”、“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等称号的达标,一种落后的、源于小农时代对水的恐怖意识,和工业时代初期以工程为美的观念,正支配着城市水系的“美化”与治理。许多城市在水系治理中,往往将水系截弯取直后以钢筋水泥护衬,以为这便是将水系“治服”,以图一劳永逸,其实是错的。实际上,生态健全的水系,恰恰最具有抗洪、缓解旱涝灾害的能力。四、为美化而兴建公园这样的公园强调的是纪念性、机械性和形式化、展示性。具体表现在: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