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ba81a3d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dc.png)
《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内容集合八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作者为大家收集的《长亭送别》教案8篇,欢迎大家分享。
《长亭送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王实甫作为“文采派”代表的戏曲语言特点。
2、学习情景交一融,运用景物气氛描写来烘托戏曲人物形象的写法。
【能力目标】1、能通过反复诵读品味本剧语言的诗情画意之美,并正确赏析用诗词典故对人物感情与性*格的表达效果。
2、能够根据剧情正确分析概括人物性*格及主题。
3、能运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提高欣赏戏曲语言艺术的品位。
【情感目标】能正确认识封建家长制与礼教思想对青年男一女爱情婚姻的压制与残害,能欣赏张生和莺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叛逆性*格。
第一课时一、由柳永〈雨霖铃〉导入。
全词中心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对爱情执着追求,胜过荣华富贵的名句:次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以特殊时间、地点与景物衬托离愁悲苦的名句:今宵有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王实甫与〈西厢记〉简介。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2、〈西厢记〉是元杂剧四大爱情剧的高一峰。
3、四大爱情悲剧: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拜月亭〉郑光祖〈倩女幽魂〉白朴〈墙头马上〉 4、〈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试解题)是元杂剧中特殊的连本长戏,共五本二十一折。
[唐、元稹〈莺莺记〉,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5、剧情简介。
(参见〈导学〉与注解①)三、速读课文后,全班朗读全文,注意角色*转换及情感变化。
四、整体把握呢哦容:本折库名为〈哭宴〉,题目为课文编者所加,试按谈两题各自侧重点,并按本题为线索把全折分为几个画面,分别拟定小标题。
1、原题侧重送别的`气氛情感,突出性*格矛盾而编题侧在地点、事件,留有悬念,但也较一般化。
2、五里——短亭,十里——长亭,送君终须别,离愁万里长。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33c2021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8.png)
《长亭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理解并背诵《长亭送别》的诗句;(3)能够分析并解读《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亭送别》的意境;(2)通过对比分析,了解《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3)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理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2)分析《长亭送别》的主题和情感表达;(3)背诵《长亭送别》。
2.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意境转换;(2)深入剖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3)将《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进行对比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长亭送别》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送别诗的常见主题和情感表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长亭送别》,理解诗句的意思;(2)让学生结合注释,深入了解诗句中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长亭送别》的意境和主题;(2)每组选取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对比分析:(1)让学生找出其他送别诗,与《长亭送别》进行对比;(2)分析异同,加深对《长亭送别》的理解。
5. 朗读、默写:(1)让学生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句的韵律美;(2)让学生默写《长亭送别》,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长亭送别》;2. 选取一首送别诗,分析其意境和主题,下周分享。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长亭送别》的诗句及意境,分析诗句中的情感表达,背诵这首诗。
在对比分析环节,学生能够发现《长亭送别》与其他送别诗的异同,提高对送别诗的理解。
在课后作业环节,学生能够主动背诵和分析送别诗,培养文学素养。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03ee3e10a6f524cdbf8515.png)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和难点: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分析人物的典型意义。
欣赏《长亭送别》个性化,动作化,诗化的戏曲语言。
教学设想:充分应用多媒体课件,配乐加强课堂气氛。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好,通过上节课《窦娥冤》的学习我们知道,元代文学延续着宋代文学的发展趋势,继续通俗化的方向,元曲在与音乐,舞台结合中,真正走向了民间,语言也更加通俗化世俗化,这样可以更好的批判现实,表达民生,但元曲的这一倾向也降低的戏曲语言的韵味,那种唐诗宋词的精练意象,那种汉语语言特有的声韵美并没有表现出来。
但历史总会给以我们惊喜,当关汉卿以酣畅豪爽的笔墨横扫千军上演“六月飞雪”的浪漫神奇时,一位剧坛奇葩,却在繁华似锦的天地里挥洒如梦的诗韵,虽然是惊世骇俗的思想内容却表现出“花间美人”般的光彩照人的格调,这种评点江山醒人世,拈花一笑万山横的神奇笔法,只有王实甫可以做得到,只有《西厢记》可以演绎出。
二、整体感知:“西厢记天下夺魁”--明贾仲明剧坛上的关、王如同诗坛上的李、杜,是一前一后的双子星座。
由于古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作为有着爱情大团圆结局的《西厢记》和作者王实甫并没有进入元曲四大家的行列,但谁也不能降低他的价值,没有王实甫的《西厢记》,整个文学史将失衡,中国戏曲的宏伟殿堂是无法支撑的。
三、作者简介,文学知识掌握:王实甫,大都人,北京由于是中国重要的古都,自古就是戏曲的中心,他的生年卒年无法考证,但推知是与关汉卿同时略后。
他在当时就享有盛誉。
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是《西厢记》的主题,但我认为不仅仅这些,更有对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情的崇高赞美,对自由战胜制度的热情歌颂。
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是自由,有什么比自由更可贵的呢,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一等奖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d9718c91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d2.png)
《长亭送别》语文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语文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长亭送别》语文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1、充分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3、人物之美、意境之美———————————导入:师:你们认识几个写愁高手?(生:………)师:对,他们都是写愁高手。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船(只恐双溪舴艋(zemeng)舟,载不动,许多愁),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
———————————分析过程:(请学生先对照课本注解一熟悉一下《西厢记》的大致情节。
)————————弄清他们是事实/法定、包办/自由婚姻?1、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成天然[端正好]:前四句,一句一景,以具有深秋时节特征的景物,衬托出莺莺为离别别绪。
后两句是莺莺自问自答。
(也许学生会傻乎乎地认为经霜的叶子怎么会和莺莺有关系呢?这就是典型的只看到景,而看不到为离别的痛苦而流了一夜眼泪的情)全篇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但就这么一个“泪”,是所有的景物都闪耀着别离的泪光。
这样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可以结合相似的情景交融来讲解:(1)、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马致远的《秋思》前面的每个景都和“断肠人在天涯”融为一体,同样是在秋天,同样是一个人,如果他是在等心爱的人前来约会,估计前面的景就不能再是‘枯藤老树昏鸦’了。
(老师可以在这里,不妨让学生即兴创作,让他们结合自己的情,去寻找贴切的景来表达。
)(3)、小结: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煞]的景物描写也和主人公的离愁别恨浑成天然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
长亭送别教学案苏教版教案
![长亭送别教学案苏教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0d41fe844769eae109edd4.png)
《长亭送别》教教案※学习导航【学习目标】、赏识《长亭送别》中情形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地。
、剖析崔莺莺这一人物形象。
、认识古代戏曲的特点和感情表达的基本方法。
、从曲词意象的剖析下手,正确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人物感情。
【学法建议】、以有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全部景语皆情语”为理论依照,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打破口,经过想象和联想,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建情境,更好地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以朗读为协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领悟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点,领悟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奇妙联合以创建优美的境界,来努力培育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点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观看碟片《西厢记》(越剧),在视听享受的基础上对课文产生感性认识,同时,经过写作“观后有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来表现学习的主体意识,培育自己的创新能力。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王实甫,元朝杂剧作家。
名德信。
多数(今北京市)人。
生卒年不详。
平生易创作王实甫平生事迹资料缺少。
钟嗣成《录鬼簿》将他列入“长辈已死名公才人”,周德清《中原音韵》在夸赞关汉卿、郑光祖和白朴、马致远“一新制作”的同时,也夸赞了《西厢记》的曲文,并说“诸公已矣,后学莫及”。
由此能够推知,王实甫活动的年月可能与关汉卿等相去不远。
他的主要创作活动当在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
《北宫词纪》所收签字王实甫的散曲〔商调?集贤宾〕《退隐》中写道:“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现在鹤发青衫此地游”,“人事远,老怀幽,志难酬,知机的王粲;梦无凭,见景的庄周”,“怕狼虎恶图谋,遇事休张口,逢人只点头,见香饵莫吞钩,高抄起经纶大手”,可知王实甫从前以前为官,宦途不无崎岖,暮年退隐。
曲中又有“且喜的身登中寿”,“百年期六分甘得手”,能够推测他起码活到岁。
这首散曲又见于《雍熙乐府》,未签字。
所以,学术界对它的作者是谁有不同见解。
《中原音韵》曾把《西厢记》第本第折的曲文作为“定格”的典范标举。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2999e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18.png)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长亭送别的场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亭送别是什么意思吗?”2.作者介绍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和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王之涣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诗歌解析让学生自由朗读《长亭送别》,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分析诗歌的结构,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起承转合。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艺术特色。
第一句:“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描述长亭所在地的自然风光,为学生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句:“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表达诗人送别友人,感慨离别的情感。
第三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运用比喻手法,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句:“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以萧萧班马鸣作结,营造离别时的悲凉氛围。
4.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比喻等。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等。
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离别之情、友谊之情等。
5.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6.作业布置让学生熟读并背诵《长亭送别》。
写一篇关于《长亭送别》的鉴赏文章,要求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反思1.加强对诗歌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在作业布置方面,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任务,如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
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重难点补充:1.重点补充:在分析诗歌的结构时,可以通过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尝试划分诗歌的层次,例如:“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各自表达了什么情感?”在逐句解析诗歌时,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这句诗中的‘孤蓬万里征’是什么意思?它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2.难点补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可以设计一个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探讨:“诗人在送别时,除了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还隐含了哪些更深层次的情感或思考?”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可以让学生举例说明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同学们,你们能找到诗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说明它如何让诗歌更加生动?”“同学们,你们认为《长亭送别》的魅力在哪里?”“有没有同学愿意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很好,这位同学提到了离别之情,还有没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展示多媒体图片,同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样的场景会让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对,这就是长亭送别的场景,今天我们将学习王之涣的《长亭送别》,感受古人的离别之情。
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9fecdb4b73f242326c5fd3.png)
《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上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摘要:蹙( ) 萋迷( ),谂知( ) 青鸾( ),)临别叮嘱《长亭送别》是元杂剧《西厢记》折重头戏那么语教师教学该如何准备教案呢?接下编就和分享苏教版高二上册语长亭送别教案希望对有助!苏教版高二上册语长亭送别教案【学习目标】简单了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品味情景交融艺术境界3 揣摩富采戏曲语言【学习重】、体味人物思想感情【学习难】、品味情景交融艺术境界【方法指导】诵法评法【知识链接】、王实甫名德信实甫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所作杂剧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西厢记》故事唐元稹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说叙述唐贞元年寄居蒲州普救寺少女崔莺莺和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悲剧故事莺莺悲剧形象概括了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善良少女共命运金代北方出现董元《西厢记诸宫调》般称《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西厢》)它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越《莺莺传》王实甫《西厢记》创作提供了新基础3、有关元曲及杂剧()、元杂剧四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元曲四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3)元曲五剧作及其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郑光祖《倩女离魂》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剧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学习程】、基础知识积累(级)给下列加音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 ) 萋迷(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长亭送别》这折容可以分四场景?(请用四标题加以概括)( )送别途( ) ( )临别叮嘱( 9)、《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反映(提示用课原话)送别主题)三、与品味(级)哪些段落能表达出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心思想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概括出?()赏途境赏曲词《端正》(先背诵赏析)、有哪些象?组成了并描绘了幅什么样图画?、哪俩实现了情与景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感受化具有动态心理程而且令离人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者既写出了枫林色彩更赋予了离愁重压下不能持人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禁也至萧瑟秋景与悲凄心境化而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悲凉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3、这幅图画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感情?(二)赏滚绣球、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情感?(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人常情莺莺送别张生还有种特别心情是般情侣分别不定有是什么情呢?起品朝天子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情感?莺莺眼里状元得功名与她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认识课表现了多次请分别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句子(四)赏目送境回答问题、《煞》《收尾》写了哪些景?、《煞》《收尾》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惆怅和不忍离眷恋?(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心境)四、探究与对话(级)、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应用幺和朝天子话回答)、结合全概括所揭示主题?五、课堂结(级)【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句子?请写出与学交流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王实甫《长亭送别》句遍人烦恼填胸臆量这车儿如何得起?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不动许多愁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感情化具体物象都饶有新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秦观又将愁说成比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了李清照又进步将愁搬上了都很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境完整但也有不语气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拓展】借景抒情或曰借景写情是国古诗词常用手法然而国古戏曲借景抒情也十分常见以《西厢记》例曲词就有景物描写唱词虽然不多但却有着不可忽视重要作用就具体探讨《长亭送别》几处写景作用《西厢记》是古戏曲情境交辉尤以《长亭送别》写情而能沁人心脾方佳情因景生、境因情现二者不能割裂其写景虽少却对表情起着重要作用总体看这出戏景物主要是造境它把莺莺离愁别情放四种不环境(即下谈到景、景二、景三、景四)作了境异情殊描写角色喜怒哀乐创设特定环境这种环境确立主要作用是使情与境融合避免了刻写情产生浮泛从而使人物具有生活具体性和真实感《长亭送别》总是情节折处用秋景显现环境景这是赴长亭前景这样就把莺莺途离情别绪包笼径秋光境了形成了情与境交融景二这里写得是秋郊长亭离筵不是庭深院团聚所以首先渲染出暮秋凄苦情把整离筵用秋萧条气氛笼罩起使秋境和离情统愈显悲苦景三这景语把上面全部形象都包容苍山落照秋境了金圣叹评笔力雄景四又境又情景随人远情随恨长情境关合丝丝入扣《长亭送别》是首真挚抒情诗是幅淡雅水墨画是支撩人离歌给人以深沉美感享受凄艳动人《长亭送别》景物描写不是零散孤立而是相系共构成整体这就是秋景从上说是从晓晨到疏林挂着斜晖再到落日至残照;就空而言是起长亭路继而是长亭外近景然是亭外远山、古道、田野终残照天边正因景物具有纵和横关所以既独立又作整体部分几幅清秋图便构成了秋整体境又兼渡、引起情节作用《长亭送别》景物描写又围绕着情展开以景造境情境交辉反复烘托渲染人物心理十分生动细腻地刻画了崔张二人尤其是莺莺依恋、哀伤、悲苦、关切、忧虑、孤独等复杂心理这折戏把男女情写到了极致崔张二人就是长亭这样境空下话别从而演绎了曲两情若是久长也朝朝暮暮情爱恋歌看了高二上册语长亭送别教案人还看高二上册语春挂上了树梢教案高二上册语罗密欧与朱丽叶教案3高二上册语长相思教学教案高二上册语长江三峡教案5高二上册语祸兮福兮教案6高二上册语长安晚秋教学设计7高二上册语扬州慢教案。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1b257b18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65.png)
《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及练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意图3.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艺术特点4. 熟练掌握唐诗的朗读技巧和背诵技巧5.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批评思维水平6.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文学素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难点:理解诗人写作《长亭送别》的深层含义和感情表达三、教学内容1. 课前导入通过展示书法或者绘画等艺术作品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可以选用唐代山水画或者长亭送别相关的图片等等。
2. 课中讲解通过讲解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作品背景和文学特色。
同时,讲解诗歌的结构、节奏、韵律、修辞方法等要素,让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这首诗。
3. 课后练习针对这首诗,可以设计以下几种练习,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受,加强记忆,提高欣赏和批评思维。
(1) 诗歌鉴赏练习。
教师可以出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诗歌的意境、意象、色彩等等进行思考。
例如:通过表面描写,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怎样抒发出对离别的痛苦呢?(2) 诗歌概括练习。
让学生概括出这首诗的主旨、情感、意象等重点内容,提高概括能力。
例如: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写出你心目中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3) 诗歌背诵练习。
让学生背诵这首诗,提高记忆水平,也可以熟练掌握朗读技巧。
例如:背诵这首诗,并准确地朗读出来,感受诗歌的韵味和艺术。
(4) 诗歌联想练习。
让学生发挥联想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具体场景,提高联想能力,提高作品的亲和力。
例如:课后自行阅读这首诗,画出一幅与之相关的图片或者情境。
四、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法2. 课堂互动法3. 练习评估法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表现和问卷调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欣赏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a463d8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e.png)
长亭送别教学目标:①知识教学目标:了解元杂剧的基本特点以及王实甫的重要地位。
因为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是大纲的要求。
②能力教学目标:通过诵读、揣摩比较,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富有文采的语言;把握剧中的人物冲突,鉴赏女主人公X莺莺的艺术形象,提高对戏曲文学的鉴赏能力。
③情感教学目标:认识《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理解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把握X莺莺叛逆性格。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同中国古人的诗歌、散文、小说一样,中国古代戏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有其独特的魅力。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出戏曲,题目是《长亭送别》。
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得怎么样,我这里有几个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请听题:1、本课作者是谁? 2、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3、《长亭送别》中提到哪几个人物? 4、这三个人物在戏中的角色名称分别是什么? 5、《正宫》《端正好》是什么?二、文史常识1、关于杂剧〔1〕一本四折一楔子折,是表示剧本结构的段落,相当于现代话剧的幕,一般曲的套为一折。
《西厢记》分五本,每本四折一楔子,共二十五折五楔子。
楔子,用在最前面,作为剧情的开端;用在折与折之间,那么是衔接剧情。
〔2〕曲白科曲,是曲子,是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每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假设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也就是说,每一折有一套套曲,四折就是四套套曲,五折就是五套套曲。
每套套曲各用一个宫调,各个宫调都有属于它的假设干支曲牌,曲牌有联套方式在规定。
每一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要一韵到低,不能换韵。
每一折的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就是由一种角色主唱,能够主唱的角色,是正旦或正未,正末主唱的叫做“末本〞,正旦主唱的叫做“旦本〞。
白,是宾白,说白。
科,或作“介〞,是杂剧中关于动作、表情、效果等的舞台提示。
〔3〕脚色末、旦、外、净、丑、杂2、关于王实甫王实甫,中国元代杂剧作家。
名德信。
苏教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案
![苏教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c3015848d7c1c708a145e0.png)
苏教版《长亭送别》教学设计教案《长亭送别》教案1学习目标: 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鉴赏富于文采的曲词,⑴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⑵善于化用或借用古代诗词的语句乃至意境。
欣赏崔莺莺的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课前预习阅读第五单元说明和《古代戏剧欣赏》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了解作者王实甫; 了解《西厢记》的故事情节; 了解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思考 1.《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特征。
哪几支曲子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
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了古典诗词。
教学内容和过程导入课文 1.(课前10分钟)播放电影《泰坦尼克》主题曲《爱无止境》,创设抒情氛围。
2.导语。
刚才听到的这支曲子是《泰坦尼克》的主题曲,它为什么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人们呢?它讲述的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有人曾说:“爱情, 回忆中的比现实中的更美好;爱好,舞台上的比在现实中的更感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西厢记》, 它讲述的是相国千金小姐与穷书生的爱情故事。
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投影:板书课题、作者)。
3.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投影: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欣赏曲词朗诵MTV(投影:曲词朗诵的MTV)。
教学设想:通过自制课件,充分运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使教学情境的创设产生质的飞跃,由静止、平面、单一的情境优化为活动、立体、多维的情境,从而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迅速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了基础。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45815e8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c.png)
《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1《长亭送别》教案13 教案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是任何一位优秀教师教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份文学教育教学设计,可以追溯到文学课程最初的规划过程,同时也涉及到教材、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长亭送别》教案13教案教学设计,并对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学教育探讨一些有益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学习目标:通过教学,学生能够读的流畅、适当地理解《长亭送别》这篇诗歌,在闲话中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并加强孩子的情感体验。
学生情况:本课程的学生年龄范围在十到十四岁之间,是属于中学生刚刚进入文学教育阶段的学生。
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因此课堂上需要有一些简单的互动来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教学环境:本课程将在一个传统的课堂环境下进行,并在教室中安排了一些相关的教学用品,如幻灯片和电视。
教学内容:本课程重点介绍李白的《长亭送别》这首诗歌,针对中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教学,让孩子们可以加强对李白这位大诗人的认知,并在闲话中学习诗歌。
二、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艺术形式、意义和历史价值。
2. 给学生提供一个更直观的文学教育习题,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3. 在教育教学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为孩子们的创造力创造条件,并且将这种创造力扩展到其他学科和艺术领域。
三、教学活动第一步:导入教师将几张李白的相关图片张贴在教室里,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以一些简单的问题的形式回答。
问题一:你觉得李白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问题二:教师给大家来读一首古诗,这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这首诗告诉我们什么内容?问题三:你能否故事给大家讲讲古代时期的故事?第二步:阅读原诗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认真地阅读这首诗歌。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强调每个词的意义,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长亭送别》的文学特点。
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为这首诗歌提出一些问题。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7370cfcb4daa58da0114ae2.png)
长亭送别(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语人间自古伤别离,但人生自古多别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是朋友之间的别离,感伤中有着一份浓浓的牵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是母子间的别离,关爱中有着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情人间的别离,难舍难分。
面对此情此景,有几人能做倒“我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呢?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十里长亭,去感受一下莺莺与张生的离情别意。
二、教学目标1.理清结构,把握各个部分人物情感变化2.理解《西厢记》的主题二、作者介绍王实甫,字德信,元代大都人(今北京),所作杂剧根据《录鬼簿》记录有14种,其剧作大多以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经典形象。
他的作品戏剧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西厢记》是王实甫的杰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美宏伟的篇章。
《长亭送别》选择原作的第四本第三折,是《西厢记》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精彩片断之一。
三、理清结构本文按照场景的不同可以分为四部分,请划分出来。
(单独回答)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离别之后四、分析文章(一)赶赴长亭1. 时间:暮秋时节地点:长亭——设置在道路旁的亭子,为远行之人送别或停宿之用。
在古诗词中,“长亭”就成为离别的象征。
环境:[端正好](语言)描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什么环境?这种环境衬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单独回答)明确:蓝天白云、黄花堆积,西风吹,大雁归去,层林尽染,一幅深秋的悲凉图景。
渲染出寥落萧瑟的悲秋气氛,生动的衬托出莺莺为“离人伤感”而产生的忧郁心情。
2.还有哪些句子体现莺莺愁苦、怨恨的心情?(单独回答)“恨相见的迟,怨归去得急”;“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此很谁知?”板书愁苦、怨恨——痛(二)长亭饯别1. 车到长亭,莺莺有很多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系在张生身上。
长亭送别教案(3篇)
![长亭送别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a2215f2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30.png)
长亭送别教案(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指导思想:积极贯彻苏教版课改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主线。
通过师生互动,学习并感受古典文化的诗情画意,初步让学生学会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努力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设想: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教学内容和过程:一、导语: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ed14c7d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a.png)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优秀3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了解剧情,把握莺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重视诵读,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
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金钏揣玉醅泠谨赓谂知2、释义:举案齐眉淡烟暮霭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余荫厮守口占青鸾第一课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导入课文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
晚年弃官归隐。
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
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
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
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
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
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
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
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
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
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
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3629e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55.png)
长亭送别教案(优秀5篇)《长亭送别》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辨识《长亭送别》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并初步尝试与学生一起解读与分享《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品读与交流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分析《长亭送别》艺术手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的人物形象与其爱情观。
说明:本课为“《长亭送别》之三:艺术特色”,即第三课时,旨在集中分析本篇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与效果,以便于学生对此形成较为全面和透彻的认识,并期望其能在其它诗词鉴赏和其它同类型文章的解读过程中迁移此种能力。
在此之前的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目标为: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了解王实甫及《西厢记》,梳理本文的主要结构并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其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目标为:解读崔莺莺的人物形象,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识本文中的艺术手法并分析其作用、效果;进一步加深理解崔莺莺人物形象,体悟其爱情观念的内涵与意义2、教学难点:通过对《长亭送别》的艺术特色的解读来认识《西厢记》的艺术价值与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检查预习与导入新课。
(1)回顾预习问题:A、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B、你认为《长亭送别》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其表达作用是什么?C、你认为《长亭送别》的语言风格是怎么的?请举例予以说明。
(2)导入新课:《西厢记》的流传原因(思想价值和艺术特色)。
说明:本课时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三个角度来思考,即:表现手法、修辞方式、语体风格。
2、品读与交流:(1)引导学生正确辨识本文运用的各种艺术手法。
(2)能具体以实例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说明:学生自主选择、积极交流,教师加以引导、适当点拨,在认识《长亭送别》的艺术手法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本篇所提出的爱情观和人生观的进步性,深刻体悟《长亭送别》的艺术价值。
《长亭送别》优质教案设计
![《长亭送别》优质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f3afa1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82.png)
《长亭送别》优质教案设计《长亭送别》优质教案设计「篇一」《长亭送别》课后练习第四题要求“从课文中任选一支或几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
要有一点文采”。
牳男闯上执诗并不是对原曲进行现代汉语翻译,它要求学生必须在对原曲所选意象、所设意境、所表情感有了真切、深入的领悟后,再结合自己平时训练而成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自己的创新,改成符合现代人审美习惯的现代语言、现代情景,所以改写从某个角度说比自己独立创作更难更需要创新能力。
在具体改写时,学生可以对原曲大胆取舍,只要符合原曲的情感,有原曲所选景物即可,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运用诗歌写作技巧,再造语言,重新设置诗歌意境。
犂如: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牳氖:是谁丰富了湛蓝的天空又无情地飘离是谁装点了苍白的大地却是路上带寒的秋菊风,肆意狂乱了思绪碎片也由南飞的大雁携去看得林中霜叶也悄然醉了哪是霜叶自醉是染上了离人红泪。
牳氖无疑很优秀,是创新的最好诠释。
原曲前一句是具有深秋特征的四种景物的直接罗列,后一句设问点题,情景交融,含蓄而深沉。
改诗则活用原诗意象,加入更多神奇的联想、想像,突破了原曲意象,丰富了原曲意境:云彩“在无情地飘离”,化静为动、化含蓄为显露;大地变得“苍白”,由“带寒的秋菊”“装点”;西风可以“肆意”吹碎离愁别绪,而被吹散的离愁的“碎片”正被南飞的大雁携去;林中红叶看了这一切,如痴如醉。
这些意象想像新奇,情感表达热烈而真挚。
而且承载这一切的诗歌语言及表现手法也极具现代诗的风采。
犜偃纾忽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
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牳氖:转眼间已是酒杯横睡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载着我的留恋相背而行落日也随他而去怎知他今宵酒醒何处我在梦里寻他可怎能寻觅。
牳氖运用联想、想像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改变了原曲意象。
原曲只有“车”“马”,改诗则马蹄声“重重地踏在我的心上”,简练而形象,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原曲“杯盘狼藉”,改诗“酒杯横睡”,更具愁绪、更具人情;原曲有“落日”,改诗则“落日也随他而去”,夕阳的落下竟是随着张生的离去,可谓精彩之笔。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d72ac5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11.png)
长亭送别(一)(苏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元曲及作者。
2.疏理剧情,并重点赏读这出戏开头的三支曲词和结尾处《一煞》、《收尾》两支曲词,体会曲词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3.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教学重点: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2.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难点:1.通过鉴赏景物把握诗人感情。
2.作者在融汇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性。
教学手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教学。
知识链接:(一)元曲与唐诗、宋词鼎立并称为“一代文学之胜”。
元曲的组成,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也可以这么说:元曲有大概念和小概念之别。
大概念的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散曲又包括套数(散套)和小令。
散曲相当于元杂剧的一折,但无宾白科介,即一套曲子组成的清唱。
小概念的元曲是小令,小令即单只曲子,我们平常所讲的元曲指的就是小令。
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
元曲的体制具体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的要求4、平仄:每首末句的平仄。
5、对仗: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6、衬字:曲与词最显著的区别是有无衬字,有衬字的是曲,没有衬字的是词。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有: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
此外,王实甫的《西厢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都是极具代表性的杂剧。
(二)介绍作者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525b72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48.png)
高二语文第四册《长亭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把握《长亭送别》的文学背景和主题思想。
2.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3.提高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体会诗中的离别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王之涣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唐代送别诗,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感受送别诗的特点。
2.阅读诗歌(1)学生自读《长亭送别》,注意把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析诗歌,理解诗意。
3.分析诗歌(1)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长亭”、“落日”、“孤灯”等,体会诗人在离别时的孤独和无助。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设问等,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3)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如离别、孤独、坚守等,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
4.感悟诗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离别的感受。
(2)教师分享自己的离别经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
5.拓展延伸(1)让学生阅读其他送别诗,如《别李十二白》、《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比较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诗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对现代人的启示。
6.课堂小结(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背诵《长亭送别》。
2.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送别诗,进行赏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分析和感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了《长亭送别》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更多送别诗,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仍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附:《长亭送别》原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长亭送别教案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长亭送别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d32841b7c1cfad6185fa7c2.png)
[高二语文《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必修5教案设计]长亭送别教案长亭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教学过程:导入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二、预习检测(见学案)1、《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人,园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园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园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的共同。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园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有关园曲及杂剧(1)、园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亭送别教案一等奖长亭送别教案(苏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爱情祝福语】教学目的:1.品味鉴赏曲词语言艺术。
2.把握崔莺莺的艺术形象。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艺术形象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和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安排:三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导入1.有一部戏曲演了几百年仍长盛不衰,剧中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至今读来仍让后人柔肠百转,难以释怀,这就是王实甫的《西厢记》。
板书:西厢记王实甫2.《西厢记》和王实甫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
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
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板书:元代杂剧家《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
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
《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
《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
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
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
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玉骢cōng 迍zhūn迍金钏cuàn 靥yè儿揾wèn 挣zhèng揣chuài谂shěn知玉醅pēi 白泠líng泠罗帏wéi 青鸾luán2.整体把握这折戏可以分为四个场面:送别途中:【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长亭饯别:【脱布衫】【小梁州】【幺篇】【上小楼】【幺篇】【满庭芳】【快活三】【朝天子】临别叮嘱:【四边静】【耍孩儿】【五煞】【四煞】【三煞】【二煞】惜别目送:【一煞】【收尾】3.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映情感的重要词语。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4.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
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三.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作业。
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教时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
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
(《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二.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昨天我们说到“长亭送别”这折戏主要通过描述张生和崔莺莺长亭送别的事情,刻画了主人公崔莺莺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的内心思想。
那么,哪些段落最能表达出这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从哪些曲词中概括出来的?……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1.借景抒情是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最重要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
在同学们找出来的这些段落中哪些段落采用的是“借景抒情”的方法?……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作者如何借景抒情的。
请一个同学朗读“端正好”。
……2.作者怎样借景抒情?……“端正好”鉴赏点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
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
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
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当中的清晨景色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在这样的背景下,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发出“夕阳古道无人语”的感叹,这种感叹应与柳永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是在感叹张生离去,欲语无人,是“除却天边月,无人知”的孤独与寂寞。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这种手法叫以实写虚。
这种手法,我国古代诗人最善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春水喻愁,愁之多不言而喻;“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则把离愁写成刀剪之物,更为生动。
诗句化用李清照的《武陵春》中“只恐江中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形象地表现莺莺离愁之重。
板书:写景抒情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怨恨2.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幺篇】:“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朝天子】:“‘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折鸳鸯在两下里。
”科白:“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4.对她的观点你是否赞同呢?(作长远打算,中状元后在厮守在一起不是更好吗?)(假如他一去不复返呢?他们的爱情就是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结局的祸首是谁?)四.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长亭送别》这一折以景物描写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与主人公的离愁别恨天然浑成,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也许这是《西厢记》传诵千古的一个原因。
另外我们也剖析了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她鄙视功名利禄,鄙视等级观念,反对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反判封建的伦理观念,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正是有这样独特的艺术形象,才使得《西厢记》历久弥新,为大家所喜爱。
诗人郭沫若曾经说过:文艺母亲的女孩儿里,要以《西厢》最完美,最绝世了。
《西厢》是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第三教时教学要点:了解杂剧的曲调,赏析《长亭送别》的曲词美。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
1.昨天我们学习了一只元杂剧,题目和作者分别是?……《西厢记》之《长亭送别》,作者王实甫。
2.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杂剧的角色分别叫?……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
)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4.补充《西厢记》是一部杂剧,以唱为主,由于古代的音乐没有音响资料流传,因此宫调的问题就成为曲学的难点。
那么什么是“宫调”呢?宫调是音响的高低组成的调式。
《长亭送别》用正宫,是惆怅的、悲壮的,它正好与崔莺莺当时的心情相配。
杂剧每折都有一个宫调,每个宫调由许多曲牌构成,比如[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等等,曲词是按照一定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一般要压韵,讲究对仗。
二.赏析词句《西厢记》的曲词历来被人称道。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而《长亭送别》这一折又尤其突出。
这节课我们大家一起来赏析。
1.首先,曲词熔炼了很多古典诗词,请同学们找找。
……(1)化用范仲淹的词:《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化用范仲淹的词句的作用是: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
(2)“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化用苏轼《满庭芳》,表现莺莺珍视爱情、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3)“未饮心先醉”:化用柳永《诉衷情近》中“未饮心如醉”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